我看《悲怆》奏鸣曲
我们往往更容易注意到贝多芬的创新,却经常会遗忘作曲家对于传统的尊重和借鉴。实际上,两者同样重要,而且并不矛盾。根扎得越深,树就长得越茂盛。
这一段话是有感于悲怆奏鸣曲那著名的引子而发的。不错,在钢琴奏鸣曲的快板乐章之前加一个引子,这的确是贝多芬的创新。但这种模式其实早就在歌剧的法国序曲,巴赫的组曲,以及海顿的交响乐中得到广泛运用了,贝多芬只是将其移植到键盘奏鸣曲中而已。
仔细分析这个引子,我们发现两种传统因素的结合,其一,前面提到的法国序曲;其二,键盘幻想曲。容我一一道来。
先说法国序曲,此为吕利(1632-1687)所创,最先用于歌剧的序曲。吕利是意大利人,但他的音乐生涯几乎完全在法国,是法国歌剧发展史上不得不提的一个名字。这种“吕利”序曲由符点节奏构成,在歌剧的最开始奏出。这个时候,王公贵族们往往正在走入观众席,因此这种音乐就成了庄严的助奏,类似于典礼音乐。所以,我们可想而知,音乐的性格是威严的,帝王般的。后来,这种由符点音为标志的音乐被巴赫移植到了他的许多键盘音乐中,《法国序曲》组曲即是一个著名的例子。再后来,贝多芬将其转化到了键盘奏鸣曲中--除了《悲怆》之外,另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他最后一首奏鸣曲,Op.111的引子。值得注意的是,到了贝多芬的年代,法国序曲早已不在歌剧中使用,因此贝多芬的法国序曲已经不是原汁原味的纯正产品了(请注意我之前中了“转化”一词。)。确切地说,他只是借了法国序曲的模型而已。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有不少音乐学家们--以巴杜拉-斯柯达为首,认为《悲怆》的引子不是法国序曲,因此主张完全按照乐谱标明的节奏演奏,而不是遵循法国序曲的惯例,将符点节奏中的短音演奏得更短。
补充一句,《悲怆》的引子与Op.111的引子同样受到法国序曲的影响,但又有明显不同,不过这是题外话了。
再谈谈传统因素之二--键盘幻想曲,这种体裁源自于即兴演奏,它其实在巴洛克时代初期的键盘音乐中就大量存在了,但与贝多芬发生直接关系的却是C.P.E 巴赫的作品与文字著作。文字著作,我指的当然是他的《论键盘乐器的正确演奏艺术》(Essay on the True Art of Playing Keyboard Instruments )--这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音乐家的专著。它先影响了海顿,又影响了海顿的学生--贝多芬,再由贝多芬传到了他的学生车尔尼手里--车尔尼受业于贝多芬之初,贝多芬就命其阅读此书。这些都是已经被史料证实了的。然而就算没有史料作证,我们仅仅阅读海顿与贝多芬的乐谱,也能明显地感受到来自于C.P.E巴赫的影响。18世纪中叶的情感风格(Empfindsamer Stil)!
《论键盘乐器的正确演奏艺术》中有专门的章节教授幻想曲,想必贝多芬是熟读了的,以至于《悲怆》的第9-11小节,我们明显地感受到了幻想曲的风格。然而贝多芬的特别之处在于,传统的幻想曲是没有拍子的,类似散板,但贝多芬的这三小节是有拍子的。若你将每个小音符的时值相加,你会发现那是完全符合4/4拍的--这就是年轻的贝多芬!到了作曲家的中晚期,那些大量出现的类似幻想曲般的乐句,基本上就是真正的无节拍的散板了。--顺便提一句,他写过一首真正的幻想曲,Op.77,很少被演奏。
提到4/4拍,顺便说一下车尔尼的看法。--我们知道,论起贝多芬的键盘乐作品,最早最重要的一本著作就是车尔尼写的《贝多芬钢琴作品的正确演释》。然而对于车尔尼的话,我们有时候也要有所提防。比如车尔尼是这么说的“引子是如此缓慢而悲痛,以至于我们只能以十六分音符为单位来标注节拍器速度。” (摘自《贝多芬钢琴作品的正确演释》,车尔尼著,张奕明译,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这里透露的信息是,车尔尼的感觉是打十六拍,而不是按照4/4拍的惯例,一小节打四拍的。--我们当然应该支持贝多芬,因为果不其然,这个按照十六拍标示的速度比其它版本的速度都要慢很多。
结束讨论这个引子之前,我想说最后一点。据说这个引子写在贝多芬初次发现自己有耳聋迹象之时,因此才会感情如此强烈。但对此我并没有找到可信的证据。什么时候初次出现耳聋迹象,只有作曲家本人知道,而按照逻辑推理,贝多芬对于自己的耳聋总是能隐瞒就隐瞒,恐怕不会将亲自将症状与他的作品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如果说耳聋迫使他创作出《悲怆》的话,那么写著名的Heiligenstadt遗嘱的时候,该写个葬礼进行曲了吧?可是,写这份遗嘱的时候,贝多芬正在创作最甜美欢乐的一部交响乐作品--第二交响曲。
车尔尼毕竟说过很多很重要的话,有一句话尤其重要:贝多芬的作品,任何细节都是与作品的整体息息相关的。也就是说,细节始终为整体服务。这让我想到了德国足球的风格,个人服从于整体,不粘球,不搞无意义的花活儿。比如在《悲怆奏鸣曲》中,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片段,很可能都是相关的,蝴蝶破蛹而出,DNA是相同的。比如,第5-8小节的模式是高音低音向着相反的方向挺进,两个声部距离越大,气势也就越磅礴。这个模式在第89-98小节又一次出现。最后又在第三乐章的第189-192小节出现,在这里将音乐推向最后的结局。再比如,第一乐章第51小节的动机就是第三乐章开头的动机,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限于本文的篇幅,不一一举例。
引子之后,就是奏鸣曲快板了。车尔尼的原话“这个快板极其激烈,煽动性强。。。。。。辉煌的交响曲般。。。。。。”(摘自《贝多芬钢琴作品的正确演释》,车尔尼著,张奕明译,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可不是吗?一开头那左手八度震音,的确令人联想到定音鼓;而第13,27,28小节的切分节奏,也正是“煽动性”的标志。
呈示部的中段,第51小节开始,旋律出现了高低音之间的呼应,这又是交响乐了!低音岂不是极像了大管?在这个段落出现了平行八度(第75,79小节),这个低级的理论错误曾经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去问了一位音乐理论的专家,她给出的分析也让我觉得近似辩解。就算她的解释成立,那也是贝多芬在弄险,还是有强烈的平行八度“嫌疑”。最后专家笑笑说“贝多芬那时候还年轻。”
问题在于,当我尝试着改写这两处的时候,我发现虽然平行八度让我觉得刺耳,但任何一种理论上正确的答案都显得更不堪入耳。刺耳毕竟好过学究气,不是吗?到了再现部同样的段落,贝多芬一个变招,将这个平行八度扼杀于萌芽之中。那么,如果我们在呈示部中就用这个变招,结果又会如何呢?--我的感觉,不够曲折,还是没有那个刺耳的平行八度好。--这就是贝多芬与二流作曲家的不同之处。
“按照规则,这么做是不允许的啊”,有人问贝多芬。“可是我允许!” 这就是他。
海顿在看了贝多芬的钢琴三重奏Op.1 No.1之后说,“这样的音乐,听众还没有准备好。”
我们准备好了吗?
第132小节,呈示部结束。按照惯例,需要反复。这里有一个问题,从哪里开始反复?一般都是从快板开始反复,但也有音乐学家认为应该连引子一起反复,因为手稿上并没有写反复开始记号。在我看来,从音乐逻辑上来看,的确是连引子一起反复更说得过去;但是参考作曲家其他一些带慢速引子快板乐章,--比如第一,第二交响曲的首乐章,我们发现基本都是不带引子反复的。作为一个演奏者,我的做法是凭感觉。弹到那个点了,到底回到引子还是回到快板,都凭借那个霎那的感觉。让我觉得很惊喜的是,今年四月费城交响乐团在演奏贝多芬第二交响曲的时候,居然也是带引子反复的!当时的指挥是Jun Märkl。
《悲怆》第一乐章另一个创新之处是,引子的动机在呈示部与展开部的中间,以及尾声之前,都重现了。功能上,这是分割符;逻辑上,这是旧境的回忆与重现。
展开部的材料多来自于快板部分的第一主题。然而在再现部出现之前的8小节,出现了一串单音下行,华彩般的。为什么我将其理解成华彩?因为众所周知,呈示部的开头与再现部的开头是一样的。那么呈示部出现之前,(即引子的结尾),有一串华彩般的单音半音阶下行。而再现部之前的单音下行,虽不是半音阶,却正是前者的演变。
如果说第一乐章是交响乐般的,那第二乐章就是弦乐四重奏。--这个乐章,我们可以轻易地将其改编成弦乐四重奏版。按照时代惯例,某些调性对于某些作曲家来说有着特殊的涵义。比如海顿的《热情》交响曲(第49号)与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同样都是f小调--由此我们可以推算出海顿f小调键盘变奏曲的情绪了。
《悲怆》的慢乐章为降A大调--f小调的关系大调。由此可见,其与f小调有着某种联系。对于贝多芬来说,降A大调多半带有哲学的,沉思的,充沛的,宁静的色彩。我的理解是,降A大调是f小调的升华,它是出世的,f小调是尘世的。所以贝多芬特别喜欢在慢乐章中使用降A大调。纵观他的32首奏鸣曲,降A大调出现在如下乐章:第五奏鸣曲(Op.10 No.1)的第二乐章,第12奏鸣曲(Op.26)的前两个乐章,第13奏鸣曲(Op .27 No.1)的第二乐章,第18奏鸣曲(Op.31 No.3)的第二乐章,第31奏鸣曲(Op .110)的第一、二、四乐章。我们可以看到,绝大多数都是慢乐章,都是如上所说的性格,大同中有小异。
这个慢乐章为2/4拍,一开始每小节细分成8个16分音符,但到了乐曲中段的第37小节,8个16分音符成了12个,即分成4组三连音。这种细分营造了一种更亲切,私密,神秘的感觉,乐曲由此转到了降A小调。当乐曲转回降A大调的主题时,音乐由之前的私密转到豁然开朗,然而三连音得到了保留,推动力比以前更足了。音乐渐渐地“长开”了。到了第59小节,两个内声部(如果是四重奏的话,那就是第二小提琴与中提琴)同时演奏三连音,气势更大了。然而乐曲的结尾却是巧妙地弱奏,近距离出现的三个八分音符休止与三个“rf”将乐句分开,营造了一种说话般的感觉,与整个乐章歌唱的感觉相反,巧妙感即由此而来。
末乐章是回旋曲,乍一看,兴高采烈的,实际上却十分悲痛,甚至可以用惨烈来形容。
有的人,在无比悲痛的时候,他/她是笑着的。
这种表面的笑容,甚至能够蒙蔽最一流的音乐家。安东.鲁宾斯坦说“《悲怆奏鸣曲》的名称大概只是针对引子和第一乐章中它的重复片段而言。。。。。。到最后一个乐章,哪里有悲怆?”(摘自《论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克里姆辽夫著,丁逢辰译,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
下面我来谈谈,哪里有悲怆。
乐曲开始的回旋曲旋律的确是笑着的,但笑容背后藏着什么,我们还不知道。到了第18小节,突然出现的全音符以及“sfp”的力度记号却活生生是一个惊叹号。发生了什么?第19-21小节是惊魂未定。然后第22小节,又一个惊叹号!第23-29小节又是惊魂未定。戏剧性发生在第30小节突然出现的降G音。在降E大调里出现的降G音,意味着调性转到了更加阴暗的降E小调。啊!原来是悲了!之后第33-43小节,上下翻飞的音阶,是黑暗中的上下求索,挣扎。第44到50小节,出现了教堂般的合唱,似乎是暂时的稳定,然而由51小节开始,黑暗中的求索与挣扎又来了。第56,57小节的减七和弦似乎是挣扎到极限了,然后第58小节达到音域与力度的最高点,之后回到回旋曲主题。
第79小节,乐曲进入中段,第二乐章那宁静神圣的降A大调回来了,更兼此处为严格的赋格般的复调写法,让人联想到老巴赫与宗教音乐--片刻的安慰!然而好景不长,片刻的安慰又被打破,第107小节开始,乐曲由低音区开始向上猛冲,像一头被蒙住眼睛的野牛,外表的蛮横隐藏不住内在的虚弱与惊颤。
之后就是再现部了。再现部进行到第167-170小节,出现了全曲中最绝望的时刻,低音全部空出,高音的两个声部以对立的半音进行勾勒出最撕心裂肺的感觉--想必所有人都能感受到。
乐章的结尾--也就是整部作品的结尾,降A大调最后一次闪现(第203-206小节),然而没用了,片刻之后,暴风骤雨般绝望的c小调就将其吞没--这是我的第一种理解。另一种理解是,最后的c小调象征着与“命运”的谈判失败,摔门而去。无论如何,这是整部作品的结局和答案。--一个与《命运》交响曲完全不同的答案。
在这里我提到《命运》交响曲,是因为我发现它与《悲怆》之间存在着一个惊人的相似点,那就是调性。两部作品第一乐章,都开始于“悲怆”、“斗争”的c小调,呈示部的中间都转到了平行大调--降E大调。这个转调没什么特别,近乎定式。惊喜由第二乐章开始。两部作品的第二乐章都是降A大调,而且中段都去了降a小调!两部作品的第三乐章居然又都回到了悲惨然而不屈的c小调!--当然,调性相同,不等于情绪相同,但这里存在的某种若隐若现的关联,却是千真万确的。--哪怕并不是作曲家刻意为之,这种关联还是存在的--也许是某种近似的心理历程?
不过别忘记了,《命运》交响曲还有第四乐章的,《悲怆》没有。摔门而去的c小调是《悲怆》的结局--谈判破裂。然而《命运》!又有谁能不记得第三,第四乐章交接处那个由c小调转到C大调的激动人心的时刻呢?好像拂晓,天慢慢变亮,黑暗,墨绿,深蓝,浅蓝。。。。。。最后是金光万丈的C大调第四乐章主题,胜利与凯旋。贝多芬扼住了命运的喉咙!
摔门而去的《悲怆》写于1799年,贝多芬29岁,《命运》写于1804-1808年,贝多芬34-38岁。
最后,附加一点关于题献者的背景知识。《悲怆》题献给Karl Lichnowsky王子(1761-1814),他是贝多芬最重要的保护人之一。其他题献给他的作品还有:三首钢琴三重奏Op.1,钢琴奏鸣曲第12号,Op.26,第二交响曲,钢琴变奏曲WoO69。
这一段话是有感于悲怆奏鸣曲那著名的引子而发的。不错,在钢琴奏鸣曲的快板乐章之前加一个引子,这的确是贝多芬的创新。但这种模式其实早就在歌剧的法国序曲,巴赫的组曲,以及海顿的交响乐中得到广泛运用了,贝多芬只是将其移植到键盘奏鸣曲中而已。
仔细分析这个引子,我们发现两种传统因素的结合,其一,前面提到的法国序曲;其二,键盘幻想曲。容我一一道来。
先说法国序曲,此为吕利(1632-1687)所创,最先用于歌剧的序曲。吕利是意大利人,但他的音乐生涯几乎完全在法国,是法国歌剧发展史上不得不提的一个名字。这种“吕利”序曲由符点节奏构成,在歌剧的最开始奏出。这个时候,王公贵族们往往正在走入观众席,因此这种音乐就成了庄严的助奏,类似于典礼音乐。所以,我们可想而知,音乐的性格是威严的,帝王般的。后来,这种由符点音为标志的音乐被巴赫移植到了他的许多键盘音乐中,《法国序曲》组曲即是一个著名的例子。再后来,贝多芬将其转化到了键盘奏鸣曲中--除了《悲怆》之外,另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他最后一首奏鸣曲,Op.111的引子。值得注意的是,到了贝多芬的年代,法国序曲早已不在歌剧中使用,因此贝多芬的法国序曲已经不是原汁原味的纯正产品了(请注意我之前中了“转化”一词。)。确切地说,他只是借了法国序曲的模型而已。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有不少音乐学家们--以巴杜拉-斯柯达为首,认为《悲怆》的引子不是法国序曲,因此主张完全按照乐谱标明的节奏演奏,而不是遵循法国序曲的惯例,将符点节奏中的短音演奏得更短。
补充一句,《悲怆》的引子与Op.111的引子同样受到法国序曲的影响,但又有明显不同,不过这是题外话了。
再谈谈传统因素之二--键盘幻想曲,这种体裁源自于即兴演奏,它其实在巴洛克时代初期的键盘音乐中就大量存在了,但与贝多芬发生直接关系的却是C.P.E 巴赫的作品与文字著作。文字著作,我指的当然是他的《论键盘乐器的正确演奏艺术》(Essay on the True Art of Playing Keyboard Instruments )--这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音乐家的专著。它先影响了海顿,又影响了海顿的学生--贝多芬,再由贝多芬传到了他的学生车尔尼手里--车尔尼受业于贝多芬之初,贝多芬就命其阅读此书。这些都是已经被史料证实了的。然而就算没有史料作证,我们仅仅阅读海顿与贝多芬的乐谱,也能明显地感受到来自于C.P.E巴赫的影响。18世纪中叶的情感风格(Empfindsamer Stil)!
《论键盘乐器的正确演奏艺术》中有专门的章节教授幻想曲,想必贝多芬是熟读了的,以至于《悲怆》的第9-11小节,我们明显地感受到了幻想曲的风格。然而贝多芬的特别之处在于,传统的幻想曲是没有拍子的,类似散板,但贝多芬的这三小节是有拍子的。若你将每个小音符的时值相加,你会发现那是完全符合4/4拍的--这就是年轻的贝多芬!到了作曲家的中晚期,那些大量出现的类似幻想曲般的乐句,基本上就是真正的无节拍的散板了。--顺便提一句,他写过一首真正的幻想曲,Op.77,很少被演奏。
提到4/4拍,顺便说一下车尔尼的看法。--我们知道,论起贝多芬的键盘乐作品,最早最重要的一本著作就是车尔尼写的《贝多芬钢琴作品的正确演释》。然而对于车尔尼的话,我们有时候也要有所提防。比如车尔尼是这么说的“引子是如此缓慢而悲痛,以至于我们只能以十六分音符为单位来标注节拍器速度。” (摘自《贝多芬钢琴作品的正确演释》,车尔尼著,张奕明译,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这里透露的信息是,车尔尼的感觉是打十六拍,而不是按照4/4拍的惯例,一小节打四拍的。--我们当然应该支持贝多芬,因为果不其然,这个按照十六拍标示的速度比其它版本的速度都要慢很多。
结束讨论这个引子之前,我想说最后一点。据说这个引子写在贝多芬初次发现自己有耳聋迹象之时,因此才会感情如此强烈。但对此我并没有找到可信的证据。什么时候初次出现耳聋迹象,只有作曲家本人知道,而按照逻辑推理,贝多芬对于自己的耳聋总是能隐瞒就隐瞒,恐怕不会将亲自将症状与他的作品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如果说耳聋迫使他创作出《悲怆》的话,那么写著名的Heiligenstadt遗嘱的时候,该写个葬礼进行曲了吧?可是,写这份遗嘱的时候,贝多芬正在创作最甜美欢乐的一部交响乐作品--第二交响曲。
车尔尼毕竟说过很多很重要的话,有一句话尤其重要:贝多芬的作品,任何细节都是与作品的整体息息相关的。也就是说,细节始终为整体服务。这让我想到了德国足球的风格,个人服从于整体,不粘球,不搞无意义的花活儿。比如在《悲怆奏鸣曲》中,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片段,很可能都是相关的,蝴蝶破蛹而出,DNA是相同的。比如,第5-8小节的模式是高音低音向着相反的方向挺进,两个声部距离越大,气势也就越磅礴。这个模式在第89-98小节又一次出现。最后又在第三乐章的第189-192小节出现,在这里将音乐推向最后的结局。再比如,第一乐章第51小节的动机就是第三乐章开头的动机,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限于本文的篇幅,不一一举例。
引子之后,就是奏鸣曲快板了。车尔尼的原话“这个快板极其激烈,煽动性强。。。。。。辉煌的交响曲般。。。。。。”(摘自《贝多芬钢琴作品的正确演释》,车尔尼著,张奕明译,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可不是吗?一开头那左手八度震音,的确令人联想到定音鼓;而第13,27,28小节的切分节奏,也正是“煽动性”的标志。
呈示部的中段,第51小节开始,旋律出现了高低音之间的呼应,这又是交响乐了!低音岂不是极像了大管?在这个段落出现了平行八度(第75,79小节),这个低级的理论错误曾经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去问了一位音乐理论的专家,她给出的分析也让我觉得近似辩解。就算她的解释成立,那也是贝多芬在弄险,还是有强烈的平行八度“嫌疑”。最后专家笑笑说“贝多芬那时候还年轻。”
问题在于,当我尝试着改写这两处的时候,我发现虽然平行八度让我觉得刺耳,但任何一种理论上正确的答案都显得更不堪入耳。刺耳毕竟好过学究气,不是吗?到了再现部同样的段落,贝多芬一个变招,将这个平行八度扼杀于萌芽之中。那么,如果我们在呈示部中就用这个变招,结果又会如何呢?--我的感觉,不够曲折,还是没有那个刺耳的平行八度好。--这就是贝多芬与二流作曲家的不同之处。
“按照规则,这么做是不允许的啊”,有人问贝多芬。“可是我允许!” 这就是他。
海顿在看了贝多芬的钢琴三重奏Op.1 No.1之后说,“这样的音乐,听众还没有准备好。”
我们准备好了吗?
第132小节,呈示部结束。按照惯例,需要反复。这里有一个问题,从哪里开始反复?一般都是从快板开始反复,但也有音乐学家认为应该连引子一起反复,因为手稿上并没有写反复开始记号。在我看来,从音乐逻辑上来看,的确是连引子一起反复更说得过去;但是参考作曲家其他一些带慢速引子快板乐章,--比如第一,第二交响曲的首乐章,我们发现基本都是不带引子反复的。作为一个演奏者,我的做法是凭感觉。弹到那个点了,到底回到引子还是回到快板,都凭借那个霎那的感觉。让我觉得很惊喜的是,今年四月费城交响乐团在演奏贝多芬第二交响曲的时候,居然也是带引子反复的!当时的指挥是Jun Märkl。
《悲怆》第一乐章另一个创新之处是,引子的动机在呈示部与展开部的中间,以及尾声之前,都重现了。功能上,这是分割符;逻辑上,这是旧境的回忆与重现。
展开部的材料多来自于快板部分的第一主题。然而在再现部出现之前的8小节,出现了一串单音下行,华彩般的。为什么我将其理解成华彩?因为众所周知,呈示部的开头与再现部的开头是一样的。那么呈示部出现之前,(即引子的结尾),有一串华彩般的单音半音阶下行。而再现部之前的单音下行,虽不是半音阶,却正是前者的演变。
如果说第一乐章是交响乐般的,那第二乐章就是弦乐四重奏。--这个乐章,我们可以轻易地将其改编成弦乐四重奏版。按照时代惯例,某些调性对于某些作曲家来说有着特殊的涵义。比如海顿的《热情》交响曲(第49号)与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同样都是f小调--由此我们可以推算出海顿f小调键盘变奏曲的情绪了。
《悲怆》的慢乐章为降A大调--f小调的关系大调。由此可见,其与f小调有着某种联系。对于贝多芬来说,降A大调多半带有哲学的,沉思的,充沛的,宁静的色彩。我的理解是,降A大调是f小调的升华,它是出世的,f小调是尘世的。所以贝多芬特别喜欢在慢乐章中使用降A大调。纵观他的32首奏鸣曲,降A大调出现在如下乐章:第五奏鸣曲(Op.10 No.1)的第二乐章,第12奏鸣曲(Op.26)的前两个乐章,第13奏鸣曲(Op .27 No.1)的第二乐章,第18奏鸣曲(Op.31 No.3)的第二乐章,第31奏鸣曲(Op .110)的第一、二、四乐章。我们可以看到,绝大多数都是慢乐章,都是如上所说的性格,大同中有小异。
这个慢乐章为2/4拍,一开始每小节细分成8个16分音符,但到了乐曲中段的第37小节,8个16分音符成了12个,即分成4组三连音。这种细分营造了一种更亲切,私密,神秘的感觉,乐曲由此转到了降A小调。当乐曲转回降A大调的主题时,音乐由之前的私密转到豁然开朗,然而三连音得到了保留,推动力比以前更足了。音乐渐渐地“长开”了。到了第59小节,两个内声部(如果是四重奏的话,那就是第二小提琴与中提琴)同时演奏三连音,气势更大了。然而乐曲的结尾却是巧妙地弱奏,近距离出现的三个八分音符休止与三个“rf”将乐句分开,营造了一种说话般的感觉,与整个乐章歌唱的感觉相反,巧妙感即由此而来。
末乐章是回旋曲,乍一看,兴高采烈的,实际上却十分悲痛,甚至可以用惨烈来形容。
有的人,在无比悲痛的时候,他/她是笑着的。
这种表面的笑容,甚至能够蒙蔽最一流的音乐家。安东.鲁宾斯坦说“《悲怆奏鸣曲》的名称大概只是针对引子和第一乐章中它的重复片段而言。。。。。。到最后一个乐章,哪里有悲怆?”(摘自《论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克里姆辽夫著,丁逢辰译,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
下面我来谈谈,哪里有悲怆。
乐曲开始的回旋曲旋律的确是笑着的,但笑容背后藏着什么,我们还不知道。到了第18小节,突然出现的全音符以及“sfp”的力度记号却活生生是一个惊叹号。发生了什么?第19-21小节是惊魂未定。然后第22小节,又一个惊叹号!第23-29小节又是惊魂未定。戏剧性发生在第30小节突然出现的降G音。在降E大调里出现的降G音,意味着调性转到了更加阴暗的降E小调。啊!原来是悲了!之后第33-43小节,上下翻飞的音阶,是黑暗中的上下求索,挣扎。第44到50小节,出现了教堂般的合唱,似乎是暂时的稳定,然而由51小节开始,黑暗中的求索与挣扎又来了。第56,57小节的减七和弦似乎是挣扎到极限了,然后第58小节达到音域与力度的最高点,之后回到回旋曲主题。
第79小节,乐曲进入中段,第二乐章那宁静神圣的降A大调回来了,更兼此处为严格的赋格般的复调写法,让人联想到老巴赫与宗教音乐--片刻的安慰!然而好景不长,片刻的安慰又被打破,第107小节开始,乐曲由低音区开始向上猛冲,像一头被蒙住眼睛的野牛,外表的蛮横隐藏不住内在的虚弱与惊颤。
之后就是再现部了。再现部进行到第167-170小节,出现了全曲中最绝望的时刻,低音全部空出,高音的两个声部以对立的半音进行勾勒出最撕心裂肺的感觉--想必所有人都能感受到。
乐章的结尾--也就是整部作品的结尾,降A大调最后一次闪现(第203-206小节),然而没用了,片刻之后,暴风骤雨般绝望的c小调就将其吞没--这是我的第一种理解。另一种理解是,最后的c小调象征着与“命运”的谈判失败,摔门而去。无论如何,这是整部作品的结局和答案。--一个与《命运》交响曲完全不同的答案。
在这里我提到《命运》交响曲,是因为我发现它与《悲怆》之间存在着一个惊人的相似点,那就是调性。两部作品第一乐章,都开始于“悲怆”、“斗争”的c小调,呈示部的中间都转到了平行大调--降E大调。这个转调没什么特别,近乎定式。惊喜由第二乐章开始。两部作品的第二乐章都是降A大调,而且中段都去了降a小调!两部作品的第三乐章居然又都回到了悲惨然而不屈的c小调!--当然,调性相同,不等于情绪相同,但这里存在的某种若隐若现的关联,却是千真万确的。--哪怕并不是作曲家刻意为之,这种关联还是存在的--也许是某种近似的心理历程?
不过别忘记了,《命运》交响曲还有第四乐章的,《悲怆》没有。摔门而去的c小调是《悲怆》的结局--谈判破裂。然而《命运》!又有谁能不记得第三,第四乐章交接处那个由c小调转到C大调的激动人心的时刻呢?好像拂晓,天慢慢变亮,黑暗,墨绿,深蓝,浅蓝。。。。。。最后是金光万丈的C大调第四乐章主题,胜利与凯旋。贝多芬扼住了命运的喉咙!
摔门而去的《悲怆》写于1799年,贝多芬29岁,《命运》写于1804-1808年,贝多芬34-38岁。
最后,附加一点关于题献者的背景知识。《悲怆》题献给Karl Lichnowsky王子(1761-1814),他是贝多芬最重要的保护人之一。其他题献给他的作品还有:三首钢琴三重奏Op.1,钢琴奏鸣曲第12号,Op.26,第二交响曲,钢琴变奏曲WoO69。
-
野孩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06 11:17:08
-
肉包肉松蛋卷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24 13:48:59
-
rainbow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8-03 17:37:03
-
alreadydone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5-26 11:44:14
-
满船清梦压星河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5-24 12:27:56
-
Γαλήνη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5-21 03:33:30
-
天马云星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5-04 00:57:57
-
五雲門下牛馬走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5-02 10:07:55
-
ΑΙΟΡΟΣ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5-02 09:01:41
-
既望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5-02 08:56:48
-
yapapa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29 16:27:20
-
husile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26 06:15:43
-
子墨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23 17:51:45
-
小别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22 12:26:37
-
Cello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22 08:19:42
-
洵异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21 23:37:13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21 22:48:30
-
繁星一点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21 20:18:49
-
拉赫玛尼诺妇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21 14:57:53
-
Uu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21 10:44:06
-
vghost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21 09:35:53
-
✿花妖✿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21 07:20:04
-
April1112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21 02:17:30
-
眉毛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21 01:16:46
-
🌟の🧩🧩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21 00:56:34
-
waterlily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21 00:52:36
-
伯樵·阿苏勒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21 00:48:24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21 00:46:20
-
丰无涯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21 00:05:23
-
La Mandragore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20 23:45:25
-
Schutzmann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20 23:16:53
-
黑白灰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20 23:04:34
-
一之濑琴美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20 22:46:06
-
つどせ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20 22:45:40
-
nowherepuppy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20 22:43:23
-
高歌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20 22:40:38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20 22:27:23
-
江湖险恶@铁嘴为王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20 22:21:20
-
我日李万基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20 22:19:40
-
喂你话梅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20 22:13:44
-
piy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20 22:06:46
-
丝管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20 21:58:13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20 21:45:19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20 21:31:36
-
icarus 没有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20 20:26:26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20 19:47:56
-
Jing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20 19:33:43
-
bow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20 19:01:26
-
弦梦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20 18:51:02
-
猫囡的哥哥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20 18:40:16
-
dreamy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20 18:17:05
-
波利安娜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20 17:49:04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20 17:42:59
-
的的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20 17:10:44
-
开发者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20 16:59:37
-
le frisson™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20 16:46:31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20 16:39:15
-
Zero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20 16:13:45
-
子非愚lfc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20 16:13:44
-
厚雨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20 15:35:47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20 15:34:56
-
玛利酥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20 15:33:58
-
LM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20 15:27:49
-
安云溪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20 15:22:06
-
信而好古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20 15:21:18
-
lucas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20 15:1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