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

编辑部牛小姐
来自: 编辑部牛小姐 (北京) 2019-03-04 11:50:25创建   2022-10-21 10:44:43更新
1 人关注
来自:豆瓣小组
方中momo 793人喜欢
最近组里很多内容相似重复的咨询帖,看着这些咨询帖我都有点恍惚,我建...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宇凡的广播: 有同学问到:如何提升英文学术论文阅读的速度与理解?尤其是在海外上课要读英文文献,感觉很难。 我的经验是下面7点: 1. 英文课程阅读是比为写作而阅读更难的。因为每周都是不同专题,要跨越不同专题就是不同的术语体系,不同国家,不同年代的作者。风格非常不一样。所以你现在课程阅读的英文理解50%,你自己做研究可以到70%。调整这个心态,感觉自己不太懂也可以不用太担心。 2. 英文学术阅读的头两年肯定是很难的。我自己的经验是这样:我花了很长时间来模仿训练 + 语法学习 + 强化写作。写得越多,写得越少出错,阅读就会更快更好理解。用语法驱动写作,用写作驱动阅读,用阅读理解语法,如此循环。我模仿写过William Sewell Jr., Moishe Postone,Andrew Abbott等人(怎么都是芝大的!)我一直记得我刚读硕士的时候,导师万毓泽给我修改写作,挑出很多错误之后,说过一句:语感,是语法驱动感。 3. 别管环境,给自己创造多写多读的环境。我在台湾中山大学读硕士,虽然是中文教学,阅读文献也多是中译本。但我的多门课程都用英文写每周的memo,有时一门课一写就是十几页英文memo一周。虽然会被老师和同学觉得很怪啦!即使我在哲学所是欧陆哲学的系所,我也试着读海德格、阿多诺等人作品,对照英文来读——虽然海德格的英译都没有中译好,但总是习惯多对照多比较。因为越理解翻译,越理解中文是怎么写的,越能理解英文是怎么写的。网上盛传、很少有人实践的一种方式:英译中、再中译英,是非常好的训练方式。你试试就知道再中译英有多难了,瞬间发现自己的英文写作问题。我用这种方式训练过一两个学期,非常有效。我后来也报过一个英文翻译硕士考研培训班学习翻译。 4. 英文的学术写作是有基础文体的。一通百通。英文阅读与写作的成长,大概是会学习对比、叙事、议论等五六种文体。掌握这些基础文体,你再看学术论文,基本都是这些文体的复杂化。同样的,你掌握这些文体里常见的语法现象,比如如何合并句子、动名词结构等,看英文论文时再复杂也可以掌握。 5. 单词。很多同学也会卡在单词。我在头两年,每月积累50-100个阅读英文论文时遇到生词,逐周逐月复杂。因为学术论文会在抽象名词上影响阅读。同时,不是native speaker在叙事表述上会弱很多,所以想精准形容一件事情的强度的时候,这方面最容易反映自己的非母语写作的不同。这方面也是需要积累的。这一点也是我的硕导万毓泽帮我发现的。 6. 润色。凡发表,必润色。润色是花钱的,别忘记。总结好自己常出错的问题。比如我的英文写作,冠词经常出问题。当然,因为我导师Stephen Kemp非常好,能帮我平时写的meeting材料也修改语法,这也是可以很好的纠错本。像高中学数学一样,错题本很能提醒自己。 7. 以上只限于学术阅读。我读不了英文小说,没有虚构文体的阅读与写作经验。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Chaconne 379人喜欢
语言学研一的小菜鸡来推荐一下自己看过的比较偏干货的入门读物⬇️先列一些普及读物,然后是类似于语言学概要类的📖和语言学史,最后是语言学分支的一些简单入门小书。因为我导也搞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以也会给大家列一下民族语研究方面的📖啦~ (没看过的不推荐嗷,没有发言权) 第一部分 普及读物📖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语言学的邀请》 ⬆️这两本我大一入学就看了,非常有意思!《隐喻》偏向于解释我们日常生活中语言的功用,比单纯的描写语言学要有意思很多。书里面的很多语言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找到例证。《语言学的邀请》也是那种完全能看懂的普及📖!入手不亏。 《什么是语言学》 《什么是语言学》这一系列的📖都是很好的入门读物,包括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功能语法、生成语法之类的各种语言学的分支。 内容比较偏干货,基本介绍了语言学相关的很多基本概念和流派观点,初学者看了以后可以大概掌握这门学科的发展状况(主要...
回复
来自:豆瓣小组
月儿高 188人喜欢
The Most Common Habits from more than 200 English Papers written by...
回复
来自:豆瓣讨论区
看到吵架,身为一个曾经学翻译的人忍不住点进来看了一看。就从摘录区有限的这几段来看,我觉得译者(或者译者的朋友)真的没什么立场去反驳对于翻译质量的指责啊,这是作为翻译课作业交上去要被打回来重做的水平...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 116人喜欢
本来只想写个广播,但好像还有很多话没说完,就都放在日记里好了,万一有补充的也方便加加减减。 原广播: 其实吧,就现在的机翻机制来说,机翻质量是和训练语料质量成正比的。而且随着这几年预训练模型的发展,现在机翻质量是和总体语料质量相关,还和专门领域的部分语料质量也相关。换句话说,如果总体语料里面只有哲学部分的语料质量不佳,那么机翻在其他领域一般不会有太大问题,但在哲学翻译部分确会承袭这些问题。就像下图所示的,bank这个词有很多意思,大到银行和河岸的区别,小到银行在不同句子中使用时意思的细微差别。现...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Joy高斋翻译 1人喜欢
大师李长栓教你使用Google等查词工具和电子语料库 本文取自《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力荐这本书哈,虽然有电子版,但是还是值得买来认真刷几遍。 第二部分 一、查词工具 二、电子语料库的使用 三、语篇的衔接、重组、修改等 一、查词工具 在翻译词的时候,应当借鉴前人的翻译成果,避免闭门造车。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如何利用各种手段,尤其是因特网,查找词语的翻译,并介绍词语翻译的一般规律。 一)传统查词工具 双语词典,包括普通词典和专业词典,如《英汉大词典》(陆谷孙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汉英大词典》(吴光华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单语词典,包括普通和专业词典,如各种各样的汉语词典、英英词典、英语同义词词典等; 英语用法词典,如Collins COBUILD Essential English Dictionary等。 二)现代查词工具 Google 1、利用Google查专业术语和平行文本 ...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高大玉 29人喜欢
蒙特雷有同传“西点军校”、“译界哈佛”之称,其口笔译项目主席,朱莉·约翰逊(Julie Johnson)教授,就如何准备学术培训和开启口笔译职业之路,给出了10点实用建议。 1. 每天读外语文章 优质报刊,如《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 阅读任何文笔流畅的资料,均可拓宽知识面 2. 看电视新闻,听广播新闻和时事要闻播客,用所有可用语言听(或录下来以备后用)。 听辨练习 关注时事要闻 3. 加强有关经济、历史,法律、国际政治以及科学概念和原理方面的通识(顺序依次排列)。 参加大学课程,复习高中课文等 加强在专业领域的知识(尤其是技术方面,比如计算机技术) 4. 在外语国家生活一段时间。 建议半年至一年 与母语者一起生活,或经常与母语者互动交流 用外语学习相关内容的课程,如宏观经济、政治学 在需要使用高级外语的环境中工作 5. 精进写作和研究技能。 参加具有挑战性的写作课程(不仅...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周安迪 1431人喜欢
很多人跟我抱怨背单词好难啊,怎么努力背都记不住。虽然我不知道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都是怎么样,但是我觉得如果你不是老年人的话,只要功夫到了,一定能背会。努力背是不会记不住的,记不住说明没有努力。但是我要强调一点:努力不代表痛苦。我觉得中国人总是相信吃得苦中苦,似乎好像努力一定是痛苦的。我觉得如果你觉得努力很痛苦我觉得你还是放弃吧。人生苦短,不要折磨自己。我觉得努力不一定能够轻松,但是一定可以不痛苦。 我一直觉得背单词是世界上最不需要智商的事情之一。因为背单词基本上不需要思考。市面上有很多联想记忆法啊之类的,他们是能帮你记忆某一些特定的单词,但是不是所有的单词都能画成有意思的漫画,或者用谐音记忆。其实我自己觉得那样的记忆其实是一种负担。记忆的单词应该不要携带太多包袱,单词本身应该是透明的。如果你每次看到一个单词,大脑里都出现一个笑话 或者一副漫画,我觉得很麻烦,而且浪费记忆空间,影响单词的正常使用...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ManMan闲谈 8人喜欢
疫情期间,听了几场翻译界的大牛老师们的经验分享,觉得很棒。翻译实际上是能把话说说好,怪不得这些老师翻译能做得好,演讲得也这么棒,有些老师甚至是多方面的高手。 今天文章的内容是我在听了几次分享会后整理出来的我觉得比较受用的要点,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位在行业内10年以上的翻译老师的口述:韩硕老师(英西),李卫华(德)和孙彧(英)。我先把要点记录下来了,然后大概重组了一下,所以内容略微打乱了,更不是完整内容,分享会里也还有其他好几位老师的分享。如果想要听完整版,可以看cctalk的课程回放,我会写在文末。 翻译不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语言是工具,但是翻译不是,翻译是一种应用的能力,所以翻译是applied language。好的翻译都具备画大树的能力,要能够勾勒出树干,而不是过多关注一些零碎的树叶。 翻译的最高境界是说话,比如一个大会你晚到了十分钟,当你在听的时候你可能无法分辨现在在说话的是嘉宾还是翻译...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Luke 192人喜欢
屡有朋友问起学英语或翻译时用何词典的事,我不妨来清点一下我业余从事翻译时常用的词典,给大家做参考。所谓“衣食父母”,乃是借用黄灿然先生的说法,做翻译的人恐怕都会深以为然。    首先说来,对译者而言,勤查词典是基本要求,鲁迅先生曾言:“字典不离手,冷汗不离身。”我自己以前所犯的不少错误就是疏于查词典所致,如把 “a side of beef”(牛肋肉)译成“牛肉侧面”(《阿卡狄亚》),把“foxhole”(散兵坑)译...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一只大鱼 95人喜欢
《社会学之思》(第三版)问世未久,即得到了热心网友对于中译文的许多批评意见。该书中译者对其中某系列评论做了逐一回应,请我代发。意见所涉段落尚集中于序言开篇,期待有更多针对该书正文译文的学术性讨论。 【一】 原版第15页: We can feel isolated, alone and seemingly unable to reach out. Yet we do not stand in simple isolation from one another. We can resent being constrained by circumstances over which...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津轻海峡幻影 10人喜欢
诗歌解读常令学英语的人望而生畏。即使是英文已经有相当功底的人读诗也会觉得为难,因为诗歌的语言常常充满奥妙的机锋,句法常常出人意料。因此,尝试解读诗歌便是学习一种语言、提升语言能力的最好操练。读约翰·阿什贝利的这首短诗就可以是这样的练习。这里不妨尝试用最简单的方式解读它。 约翰·阿什贝利(John Ashbery,1927 - 2017)是故去不久的美国著名诗人和艺术批评家。有批评者认为,他在英语诗歌中的地位堪比托·斯·艾略特(T. S. Eliot,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现代派诗人之...
回复
来自:豆瓣小组
木木 215人喜欢
金译通网 http://www.gotran.com(很多口译翻译类的信息,外文学习外国...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陈德文 71人喜欢
昨年岁暮,曾就日本文学翻译与N大学文学专业研究生进行过一次探讨,由我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逐一作答。其中大都是平时翻译中时常碰到的问题,我的回答也只是个人体验。一管之见,不足为训。但回头想想,部分内容或许对青年同道有一定参考作用,故转录于此,请多指正。 第一部分 2017、2019级—— 问:除了对翻译工作者最基础的要求之外,更加强调译者本身的文学素养,但译者的文学素养很难和作者相对齐平,或者说译者和作者的作文风格迥异的情况下,我们如何避免过多的译者痕迹?而如实地反映作者的文风,这是否是强调译者要克制自我意识,而仅仅做一个他人意识传递的中介呢?但这又和文学翻译中,强调并尊重译者能动性有互相矛盾的地方。也就是说忠实原文与译者的大胆“创作”是互相制衡的,我们该如何把握这一平衡点呢? 答:这些问题归结为一点,也就是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定位。 这关系到文学翻译的实质,我的看法是,文学翻译的实质在于文学意象...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ly的读享生活 39人喜欢
我们怀疑诗歌无法翻译,我们习惯于寻找内涵,可是,法国诗哲伊夫•博纳富瓦(Yves Bonnefoy,1923—2016)说:“涵义根本不是一首诗的构成要素。”更一步地说明,诗歌唯一需要忠实的是“在场”,直觉的幸福感超越概念的分析,翻译最需要的就是表达诗的意愿。 诗歌...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落叶村 131人喜欢
以下诗歌都译于2007年,原文大多来自于 poemhunter 网站,译完之后就没有再回头看过,仅个别诗歌因有刊物要使用,重新修订过一遍。错误之处还请多多指正,以后有机会再集中修订。诗歌末尾的“2007****”字样,指的是是我翻译的时间,不是原文的写作时间。 赖特是我最喜欢的诗人之一,他也是美国诗歌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位诗人。20世纪60年代,他和普拉斯等人的诗集为美国诗歌带来新的方向。赖特才华横溢,获奖无数,他能够任意重塑自己的写作风格,但悲天悯人的他总是刻意用「弱势」态度去写「充满忏悔的」诗歌...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文冤阁大学士 69人喜欢
闷在家里三个多月了,得闲会翻翻这些年来各家出版社冒险寄来的译作新书,对照原著,细看局部。 微博上,仍时不时收到私信,自称是某某书局、某某工作室的编辑,最近推出了西方某本畅销书的汉译,恳请“您多批评指正……您要觉得还不错,能不能发个微博支持一下,感恩!” 我每次总有冲动,想回一句:“小心赠书,面斥不雅。” 这八个字的由来,是有一段故事的: 老严,大律师,我十几年的老网友,海上刑诉名家,虽攻读工程,但雅好文艺。 疫情初起的某个夜晚,他从美帝归沪,约我在 Puli 酒店的 PHÉNIX eatery ...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NADPH 4人喜欢
在东方的语言地理学发展中,日本学者一直走在前列。自上个世纪30年代民俗学家柳田国男的《蜗牛考》出版以来,日本的语言地理学发展迅速,形成了以贺登嵩(比利时籍)、柴田武、德川宗贤和岩田礼、平田昌司、太田斋、远藤光晓等两代学者为代表的研究群体。他们不仅深入田野,展开了近半个世纪的日本语言地理学和汉语方言地理学的调查研究,而且在理论方法上也有许多探索。柴田武《语言地理学の方法》就是这一系列调查与研究后的...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NADPH的广播: 听听真家伙。

回复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豆瓣上看到喜欢的内容,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

这个豆列的标签  · · · · · ·

编辑部牛小姐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