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的一篇佚文
![]() |
崔勇《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一书收入了作者对当时健在的一些建筑名家的采访,其中杜仙洲在访谈中提到:“1947年秋,梁思成从耶鲁回国后第一件事就是在工商学会作了《明天的城市》学术报告,后来发表在《大公报》上,专门讲城市规划的问题,20世纪40年代国际上对城市规划问题注意得并不够,直到二战以后才引起人们重视。梁先生及时关注到国际发展的动态,并且极力宣传城市规划思想,这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第273页)
我在翻阅有关梁思成的文献时,发现除了杜先生的回忆外,没有人提到这个学术报告,梁思成的文集和全集中也没有收入,显然它已经被遗忘了。于是我决定去翻阅1947年下半年的《大公报》,看看能不能找到报告的原文或相关线索。先是在9月1日《大公报》第3版的一个角落里找到一条消息:题为《市镇设计 梁思成昨在平演讲》,其中称梁思成“今在平工程学会讲市镇设计新观点”,杜仙洲说的“学术报告”应该就是这里的“演讲”了,“工商学会”应是杜先生记忆有误,当为“工程学会”。但接着翻下去,迟迟不见演讲全文的踪影,直至翻到12月8日的《大公报》,在第6版“市政与工程”副刊的第29期上,终于找到了这篇演讲稿,题为《建筑市镇设计的新观点》,副标题为“三十六年八月三十日在中国市政工程学会北平分会演词”,署“梁思成讲 杜仙洲记”。毫无疑问,杜先生记忆中的“《明天的城市》学术报告”就是这篇演讲稿。杜仙洲当时是北平文物管理委员会的技士,梁思成则是该委员会的主要成员,两人可谓同事。这次演讲由杜仙洲记录,难怪他几十年后依然印象很深。
1947年2月,梁思成受国民政府委派,赴美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建筑师顾问团中国代表,参加联合国大厦设计工作。在美期间,梁思成还在普林斯顿大学做了学术报告,拜访了沙里宁、赖特等建筑大师。7月回到中国。梁思成在美的活动,各种传记和相关研究都有详细记述,但这篇演讲稿却是梁思成本人亲自讲述他在美国的所见所感,其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从内容上来看,这篇演讲大致延续了1945年8月发表的《市镇的体系秩序》一文的思路,主张城市规划应“完全注重于大众的生活方面”,以疏散为原则,反对十九世纪奥斯曼改造巴黎时“只重外表不顾实质的作风”。另外一个有趣的轶闻是,梁思成拜访莱特时,莱特向他引述了《老子》中“当其无,有室之用”那段话。这个故事流传很广,一般依据的资料很可能是清华大学营建系学生王其明的回忆。王其明是1947年秋天入学的新生,“梁先生在与新生第一次谈话中,就讲述了这件事,学生们大受鼓舞”(杨永生、王莉慧主编《建筑史解码人》第151页)。从这篇演讲稿中可以看到,梁思成在8月30日在公开演讲中就引述了赖特的话,时间当在新生入学讲话之前,而且演讲稿后来也公开发表了,可以作为这段轶闻的最早也最权威的史料依据。
附:建筑市镇设计的新观点(梁思成讲 杜仙洲录)【全文】
1947年12月8日《大公报》第6版
今天的讲题虽然标明是“建筑市镇设计的新观点”,但本人来此不能称为演讲,只可算是随意谈谈观感。所谓新观点的说法,乃相对的意思,也就是欧美近十年来市镇设计的发展和新的趋势,与以前的观点不同之处。就本人此次在美参观各处市民住宅之所得,认为建筑与市镇设计最要之点,在于整个观点完全注重于大众的生活方面。故建设市镇,应以改善人民生活之基本问题为出发点,无论大都市小乡镇均然。远在一八六〇年顷,拿破仑第三世代,巴黎市长豪思曼对巴黎之设计,系以粉饰市容便利砲车驱驰为第一,在巴黎市中心开辟许多放射式的广阔道路,目的乃为便利控制四周民变;复在街道两侧建筑起许多辉煌的大厦,目的在于夸耀拿破仑帝国的庄严。但试看那崇楼大厦的背面呢,尽是些龌龊不堪的贫民窟和垃圾堆,这种只重外表不顾实质的作风,显然太不合理了。现代都市计画的新观点,则以整个社会的生活为对象,从一条街道几所住宅以至整个区域的计画,都是以求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为目的。技术方面的要点是“从里往外做Every thing from inside out”,不以生活方式将就固定型式,而以生活方式产生一种新的型式,恰与前者相反。
过去百馀年来的建筑师当其设计一个建筑物时,往往先想到的是建筑物的外表型式,他把整个的建筑物的外表先有了成见,再将其内部分割开,成为一个个的小部分,使各个小部分来迁就建筑物的全体,这样的建筑物虽然外表富丽堂皇,但在实用方面本成疑问,所以与美的宗旨就根本违背了。现在的建筑观点与此正相反,先考虑每个单位所需,如吃饭,工作,休息,等用途要多大的空间,然后把这许多空间加起来,便是我们所要求的全部。我们的设计目的是这些空间,我们设计的建筑物是用来包括这些空间的总体。我这次在美特去访问美国建筑界老宗师佛兰克莱特Frank Lloyd Wright,他今年八十多岁,而仍是美国建筑界最□进的一个,他于本世纪初已设计“合理”的建筑,当时被视为洪水猛兽,然而现在看来,仍不愧是最近代的建筑。在访问时,他说:中国的建筑师只要了解中国古代哲人老子的几句话就行了,著名的道德经上曾说过:“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牅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几句话真与最近代的建筑观点最相吻合,我们设计的是这个可利用的空间,即是老子所谓的“无”,而不是设计四周的实物的“有”。过去的建筑师只注意了建筑物的躯壳,而墙壁门窗的装饰等等,而反忽略了这其中的空间,以及阳光风向环境等切要的问题。这是与现在我们的新观点的原则相反的。
这次在美国看到许多新式的住宅,我感觉得这些房屋之求实用,在考虑如何增进住在里面的人的生活,使他们身体精神舒适愉快。并且有些房屋为使里面住的人能返回到自然,便设法把大自然也能引到他们的生活之内去利用。例如一个哈佛大学某教授的住宅,地点是在半山坡上,他很巧妙地利用一块自然的岩石做为室内的装饰,上面生长着很美丽的青苔和花草,并就另一块岩石凿孔做壁炉,这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然而也有许多房屋误解了实用的真谛,失之于太机械太呆板了。例如:在设计一间卧室,某处是放衣柜,衣柜是多么大,在柜中各个位置放一定的东西,第几个抽屉是放衬衣的,且其容量限定为六件衬衣,如果住屋的主人有七件衬衣便没有办法。这种曲解实用,反使生活受到不合理限制。同时墙壁与家具间的关系也可能是布置得过于凑巧,稍稍变动都不可能。这种过当的设施,反而失去实用的意义,我个人实不敢赞同。
由此细节再展伸出去,我们再看美国住宅新村的建设情况。现在新的市镇计划都是想把小单位的住宅新村合起来达到花园城市的理想。在欧美的大都市中近来多有一个很不幸的现象发生,就是许多原为都市中繁盛的区域,反有渐渐衰落化为贫民窟的趋势。这是因为都市在发展中,大商业都向一个区域集中,而市民也喜欢靠近商业地区居住,都挤向这个区域而来,于是变成了过分的拥挤,每单位中的人数不得不增加,使许多市民又开始受到不卫生及不方便的威胁,反喜再疏散到郊外去。这就是许多新的住宅区造成的原因;也就是许多旧住宅区开始衰落凋敝及贫户所集中的原因。
过去英国哈维德氏在一八九八年著《明日之花园市The Garden City of Tomorrow》,初次提出理想的新村标准,乃为下一代国民解决生活方式而设计。新村的人口以三万二千人为限,目标在提高国民教育生活,以学校为村镇中心,住宅区分布于它们四周,内外层均隔以绿地花园,交通干线均环绕村外,不得横穿村内;村内有售卖一切日用品的商店,也有图书馆戏场影院等等。环境幽美,生活安适,可以减少疾病,减少犯罪行为。现在过于人烟稠密的工商业集中的区域,也就在此情形之下分化了。哈氏的理想现在已为英美国家所采用,美国已有许多的新市镇建设起来了,我曾去参观了多处。我国为三五十年内高度工业化之准备计,必须现在就在建筑市镇设计上,借镜西方,参酌国情,为下一代打算,奠立适宜而永久的基础。
-
放下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6-24 16:09:14
-
明了無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8-06 18:15:55
-
斯文的玫瑰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1-23 13:39:56
-
寂寥島主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7-18 11:14:40
-
今天刷题了吗!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5-21 18:04:09
-
咯咯宇。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1-28 14:05:33
-
猫咪建筑师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17 21:40:23
-
Boyuan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17 20:13:51
-
NEYO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17 01:16:40
-
施雾术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16 09:50:37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16 02:09:58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16 00:03:16
-
未言吾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15 23:32:56
-
希尔达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12 11:14:18
-
葱未建成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09 18:44:30
-
十二悦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09 13:37:38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09 13:36:05
-
ben afrant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09 13:08:50
-
兽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09 12:41:25
-
仙果无忧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09 11:17:28
-
老金家有核按钮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09 09:02:58
-
N₂O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09 05:54:58
-
冶園泼泼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09 03:25:20
-
畢懷德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09 02:05:52
-
長園花事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09 01:43:10
-
quicksand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09 00:10:30
-
C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08 23:40:40
-
zongfu shaw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08 22:37:35
-
林二逵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08 22:01:43
-
viole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08 20:39:10
-
大壯室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08 20:36:58
-
Vincent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08 19:53:05
-
archimelodie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08 19:41:06
-
Prouzit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08 19:25:22
-
活着 好吗?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08 18:52:29
-
黄某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08 18:26:16
-
蘇堤春曉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08 18:22:00
-
丰凝眉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08 17:17:23
-
YC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08 17:16:45
-
郊区契诃夫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08 17:12:35
-
九品社会行走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08 17:06:49
-
木仔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08 16:46:56
-
qingfan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08 16:40:47
-
DonQ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08 16:38:22
-
李阿宋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08 16:35:30
-
温柔单纯陈赛门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08 16:34:15
-
归鸿逸士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08 16:32:48
-
浅黄色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08 16:25:23
-
nokia2100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08 16:23:51
-
水月神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08 16:19:37
-
岸冬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08 16:16:30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08 16:15:06
-
Waldein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08 16:14:48
-
甜河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08 16:13:34
-
南瓜藤~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08 15:58:12
-
城市笔记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08 15:5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