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编辑部牛小姐
来自: 编辑部牛小姐 (北京) 2015-05-08 15:20:45创建   2023-04-20 09:57:39更新
2 人关注
来自:豆瓣日记
寄居蟹 60人喜欢
关于《汪曾祺集》出版的采访提纲 1、《汪曾祺集》包含哪些内容?与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汪曾祺文集》与1998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汪曾祺全集》相比,河南文艺出版的《汪曾祺集》收录了哪些内容、删减了哪些内容(请尽量详细)?编排具有怎样的特征? 从形式上来讲,河南文艺版的《汪曾祺集》与岳麓书社的《沈从文别集》、河北教育出版社的《周作人自编文集》其实更近,当初我就是以这两套书为榜样来设想《汪曾祺集》的。首先书的开本要适当,厚薄要适度,装帧印制要精良;编选上,以汪曾祺生前出版的文集为基础,不改变其选文原则,仅仅做一些微调,如《晚翠文谈》是一本文论集,增补的篇目也是文论,《旅食集》里收的是游记和谈吃的散文,增补的也是这两类文章。汪曾祺生前出版的集子,绝大多数只包含小说和散文两种主要体裁。因为是从最初的单行本出发,《汪曾祺集》也只收这两类作品。而1993年江苏文艺出版的《汪曾祺文集》,除了小...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后浪文学 39人喜欢
上周末,藏书阁读书会举办了一场活动,邀请朱岳(后浪文学主编)、陆源(漓江出版社编辑、小说家)以及渡边(豆瓣阅读编辑)进行了一场对谈,这是一次关于原创文学的漫谈,他们聊到了当代华语文学的未来,聊到了小说写作者的核心驱动力,也聊到了这些年做编辑的苦与乐。 朱岳:我大概先讲一下我们后浪文学这个新的部门,后浪其实已经成立了十几年,但我们文学刚刚做了两年时间,现在大概分成三个板块,一个是外国文学,比如今年做的《往事与随想》;一个是华语文学,从《寂寞的游戏》开始更广泛地做台湾、香港、马来西亚华语地区的文学;还有一块就是原创文学,比如陆源老师的两本书(《祖先的爱情》《保龄球的意识流》),还有其他的一些作品。 判断一个作品是否值得做首先看语言功底 主持人(马大象):你们是通过什么方式评价这个选题或者作品值得做? 朱岳:外国文学是比较好判断的,因为它的经典都是公认的。华语这一块也比较好判断。判断原创其实是最...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维舟 250人喜欢
三个月前偶然发现自己一篇旧文的几个段落被人在书中几乎原封不动地挪用了,当时感慨之余 写了一篇书评 。今天终于看到了当事人的回应,他倒是很坦率地就承认确实“引用”了我的成果,至于为何“引用而不标示”,是因为当时稿子修改耗时良久,期间看到我的那篇是博客文章,“非公开出版,列出博客地址较麻烦,也没有真名,所以就漏掉了”。他为此道歉,但又解释说:“为什么要一字不漏的‘抄袭’,实际上是承认作者的劳动,如果我要想贪天之功,完全可以不漏痕迹地改写,将文字重新组合,意思还是那个意思,但是你没有任何理由认为我是引自此文!”他的意思是:正因为他书中是“没有任何改动的引用”,你才能查出这是我引用你的,否则他要是存心隐瞒,就会改写得让人认不出来,“改写对于我来说,轻而易举”,而“没有改写,就是承认别人的劳动!” 他说,如果书能重印,他一定会补上标注;为了表明自己的宽大与真诚,他强调自己本可做得更过份些:”我也可以...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fateface 307人喜欢
前天我在广播和日记中谈了我翻译魏斐德教授在圣地亚哥加州大学系列讲演的翻译情况。之前我还不能确定谁修改了译稿,今天凌晨收到魏教授遗孀梁禾,也即《远航》一书编者的来信,已经可以肯定是梁禾女士在未经我同意的情况下修改了译稿并出版。本来私人通信是不应该公开的,但是此事已经超出了“私人”范畴,涉及学术翻译和出版的行业规范,恕我不得不将其公开,并复盘我翻译此讲稿的经过。 2017年4月22日,我收到友人转发梁禾女士来信,需要找人在一个月时间内翻译魏教授的这份书稿。 截图不清,文字如下: 请你们帮忙推荐翻译,...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fateface的广播: 我作为译者最大的噩梦就是被像维舟这样的行家指出来翻译上的硬伤。是我自己不懂犯的错我认,但不是我犯的错,而且是极其荒谬的错误,我也不能认啊。最让我生气的是《远航》一书第185页的“Karakorum”,指的是蒙古最初的都城哈拉和林,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是说康熙在承德建避暑山庄就好像蒙古大汗最初在哈拉和林建都,与此同时他还在紫禁城里有南书房,保持了这种非汉族与汉族身份之间的平衡。但这个词莫名被改为“豫亲王多铎”,使整句意思无法理解。从昨天到今天都没好好睡觉,实在是出离愤怒。我努力认真地对待翻译,却遭到此等下场。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AOI 78人喜欢
前两年,有一部由日本国民女星石原里美主演的日剧《校对女孩河野悦子》热播,在日本创下平均12.36%的高收视率,豆瓣评分也有7.6,口碑不错。许多人正是通过这部剧认识了校对这一对于出版来说堪称幕后英雄的职业。在许多网友津津乐道于石原里美一身身光鲜靓丽的时尚造型时,不少出版从业者却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看看人家的“校对”!对于那些长期处于“编校合一”工作状态下的年轻编辑来说,更是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啊,原来世界上还可以有一种职业叫校对。 这么说当然是夸张,作为编辑没听说过校对显然不可能。然而问题是,...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AOI 954人喜欢
这几年陆陆续续参加了不同城市的一些民间读书会,算是有一些体验。读书会作为国内少数被允许的民间自主结社形式之一,对于打破原子化社会个体相互隔绝的状态, 建立平等联系, 丰富个体精神世界有一定作用,并且目前相对来说还能享有一定的自由度。读书会组织也分两种,一种是有商业盈利目的,有比较稳定的运营模式和收费基准,另一种则是非盈利性的民间团体,以知识分享和同好交流为目的,形式多样,规模较小,而且随机性大,不太稳定。也有介于二者之间的类型。限于经验,纯商业运营的读书会不在本文关注范围内,仅以个人参加过的一些民间读书会为样本谈一些体验。 (一)学习型读书会 一般来说,读书会的主要目的分为两种,即学习和交流,不同的读书会对二者侧重点不一样。高校学生自发组织的读书会多偏重于前者,而社会人组织的偏重于后者,二者各有千秋,也各有各的长短板。 学习型读书会想要办的好,一是需要根据不同的文本安排合适的进度,二是要安...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挟书谤王蘑菇酱 288人喜欢
写这篇日记也没什么缘起,以前就对果麦有些看法,一直没细说。暑假回家以前我在豆瓣读书写过一篇 讨伐果麦版《夜航船》的书评 ,在豆瓣这个大地方荡出一片小小的涟漪。当时写得比较极尽攻击嘲讽之能事,有点狂妄过头了,我想等阅读量过了万,尽量改成“同行评议”式的书评,温和一点——尽管这本《夜航船》是典型的“伪整理”。 近日收到一条豆邮,发信人购买了大量果麦出品的图书,大概是被我这篇书评吓到了,就来询问我对于果麦出品图书的看法。所以我理了理之前攒下的一些新书过眼记忆,来这里写几句浅薄的观感。 我想我们首先不要妖魔化果麦,但是也要看清楚果麦是做什么的。上个礼拜我的朋友圈被 “做书者说”的路金波演讲 刷了屏,其实我是羡慕的,能把出版做成(至少听起来)很有钱但又不失情怀的事。而且我之前就听说路金波把出版做成了一个能让做书人和作者都赚钱的事,外加果麦的编辑是抽版税的,也很向往这种“均富”模式。 但是从路金波的演...
回复
来自:豆瓣相册
Ubuntutu 1人喜欢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废人王亮 8272人喜欢
昨天下午接了女儿,在车上她突然很严肃地对我说“爸爸,我写了一首诗,我念给你听听!” 于是,她从书包里掏出一张折叠起来的纸,很认真地朗读了起来: “云南 云南有长江, 长江长又长。 云南有青山, 青山清又清。 云南有桃红, 桃红红又红。 美丽的云南我的家。” 她读完了,问我写的怎么样,我说还行。从我略显敷衍的态度,她觉察出我并不很喜欢她的诗,于是就有些不高兴,嘟囔说她费了好大的劲儿,而且还是她的好朋友帮她写出来的…… 我就问她,为什么要写“我爱云南”,云南是什么你清楚吗? 她想了下,说云南,就是一大块地方,就是我们在的地方。还说她们班的小朋友有好多都写云南的——我说这是老师要求的吗?她说不是,说还有小朋友写了长江、长城、中国什么的。 我说:“你看,云南是一大块地方,但我们在的这里仅仅是它其中的一小小块,还有很多很多你没到过也没见过的地方呢,那云南是什么你就不是很清楚对不对?而且长江你也没见过...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我和豆瓣 106人喜欢
有了这样一个小小的场所,有多年未见的老友特地从外地过来找我玩,有不少网友不远万里跑来南京看我们,还有一些友邻见面也选在了这里......本来遥不可及的人、事、物突然就照进了现实,生活都变得可爱了。 作者: 恰妮斯虫 正式成为书店老板娘 如果按照我以往换一份新工作一两个礼拜就嫌恶的脾性,那这份新工作也该让我烦闷了。但是还好,这次的新鲜劲儿还在,仍觉得往后还有无限的乐趣和可能性在等着我。 能在暑假的尾巴开业,我们这家在景区附近的小书店也沾到了一点游客的光。加上新店开业,几家自媒体的记者时来采访,总让...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三童 86人喜欢
缘起 这是我2010年的工作日记。那会入行不久,这些文字是主编季老师给我们编辑部每个人的作业之一。他当时的编辑作业包括有:1、每周至少逛两次书店,写一篇调研报告;2、每周写一篇书评或文章;3、每周翻译一篇英文短文;4、每天写编辑感悟;5、每月写项目总结。前几天偶然翻出来,发现还蛮有趣,就整理出来了一些存档。现在看这些自言自语,虽然有些幼稚,却也有些小意思。 编辑的难处 我常常想,一个人选择做编辑实在是要很大的勇气——如果他真的是了解这个这个职业和行业的话。为什么呢?要会写、会编辑、会推广、会外文,还要懂市场、懂经营、善交际。而且编辑工作是一个持久战,需要长年累月的坚持和积累,最终所获得经济效益也并不是很高。在如今这个“出版大崩溃”的时代,就更加考验一个编辑能力和自信心了。所以,现在做书就更难,更要考虑一本书的内容的价值。2010-8-16 新闻杂志的末路? 《中国新闻周刊》报道了美国《新闻...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夏殷 37人喜欢
11/21更新,请前往: 编者手记:最果タヒ——为什么要叫“最果夕日”呢? 前段日子,我浏览豆瓣无意中看到三浦紫苑老师新书《 月鱼 》上架,点进去一看翻到一篇编者手记( 编者手记:我做《月鱼》的历程 ),细细读下去,不得了!我在办公室笑出猪叫。来来回回读了好...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8.9 (1551人评价)
作者: 王南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出版年: 2015-3
回复
<前页 1 2 3 后页>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豆瓣上看到喜欢的内容,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

这个豆列的标签  · · · · · ·

编辑部牛小姐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