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一周新书速递|本书通过选编福柯生前发表的19篇对话、访谈、演讲,生动呈现了福柯的思想肖像
虚构类
*特别推荐
亨利•詹姆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语世界最重要的文学大师,西方小说传统的终结者,约瑟夫•康拉德、T.S.艾略特、博尔赫斯、卡尔维诺、约瑟夫•海勒、格雷厄姆•格林、罗伯-格里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戴维•洛奇、科尔姆•托宾等众多作家一致推崇的作家中的作家。
本书是两卷本亨利•詹姆斯短篇小说精选集的第一卷,收录亨利•詹姆斯发表于1866年至1888年间的九篇短篇小说,其中四篇后被他收入自己亲自编订的二十四卷本小说作品集(即“纽约版”)中。作为詹姆斯创作生涯早、中期的代表性短篇作品,这九篇小说集中体现了这位小说大师在短篇创作领域的非凡创造力。中译本系从“美国文库”版亨利•詹姆斯全集译出,多数篇目系首次在国内翻译出版。
No.1
费孝通20世纪30年代末用英文写作的中篇小说,存放于作者曾经就读的伦敦经济学院图书馆的“弗思档案”中,2016年被国内学者发现。这是该作品首次被翻译成中文。
我想养条萨摩耶:2016年我在伦敦的冬天里第一次读到这本小书的时候,被震撼了。感恩2020年年底译稿终于出版。愿我未错解费老的意思。但愿读者们能把小说放在一个更广阔的历史背景里加以解读。
No.2
男孩没有名字,在法国南部的森林里长大。母亲死后,男孩踏上旅途,遇到了很多人。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男孩经历了人类的极度疯狂、大屠杀和所谓的文明。
伟大的史诗之作,小说出色地讲述了一个野孩子发现文明的神话。这是一个关于学习和成长的精彩故事,也是关于战争之残酷性的寓言。——莫娜·奥祖夫, 费米娜奖评委会主席
No.3
收录亨利•詹姆斯发表于1866年至1888年间的九篇短篇小说。作为这位小说大师早、中期的代表性短篇作品,体现了他在短篇创作领域的非凡创造力。
窈窕妃:没有想到亨利·詹姆斯大叔年轻时还写过如此清新的奇情小说(感觉后来像内功修炼到极致了画风就变得高冷繁炫),最喜欢《法戈教授》这篇,一个潦倒数学家为糊口不得不带着女儿跟着一个骗子卖艺,结果聋哑女儿被骗子夺走,数学家孤独地继续数学运算(作者惯用“我”的外部叙事视角打量),这个故事太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风味真的太喜欢了。。还发现鬼庄园第二季拍《螺丝在拧紧》时引用了《妹妹的婚礼服》这篇两姐妹斗法
No.4
复古相机店老板今宫和在店内打工的来夏遇到了形形色色的客人,他们怀揣着各自的秘密与烦恼。今宫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强大的推理能力为客人解开谜题。
倒理:“无用的知识”又增加了!其实故事在门槛降级上处理的还不错,哪怕是对相关内容一点储备都没有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也不会有什么趣味上的大丢失,这就够了。
No.5
李洱的涉足当代农村题材的作品。小说语言如杂花生树、生动幽默,各色人物性格鲜明,被誉为中国乡村社会寓言。荣获首届“华语图书传媒大奖”。
砺剑阁主:李洱的《石榴树上结樱桃》,既继承了钱钟书《围城》以来的幽默风趣,又承接了新时期文学中王朔,王小波,韩少功,刘震云,阎连科等对革命话语的颠覆,体现了小说作家的先锋主体意识,与深厚的现实人文关怀。他举重若轻,用轻盈内敛的细腻笔触,进一步拓宽了二十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疆域。
No.6
30篇各自独立的极短篇故事,每篇5分钟就能看完!包括科幻、惊悚、恐怖、悬疑、搞笑、感动等元素。本书除了原创作品外,还收录了由日本和世界各地的小故事、都市传说、名作小说、古典落语等改编而来的故事。每篇看到最后都会让人忍不住发出“啊”的一声,想回头再重新看一遍。
No.7
两大恐怖小说巨擘斯蒂芬•金和理查德•基兹玛联手呈现城堡岩离奇故事。连续一周,格温迪每次都会在去往“自杀阶梯”的途中遇到一个坐在阴暗处长凳上的陌生男子,他身穿黑衣,头戴黑帽。从此那顶黑帽在格温迪的噩梦中频繁出现……
No.8
人类历最早的长篇叙事诗,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瑰宝。史诗歌颂的英雄吉尔伽美什是“三分之二神、三分之一人”的完美结合。
番薯丸:文学性很强,很有韵味。喜欢这个版本,每章逐行注释,在介绍人名地名风俗的同时,还克制地加入了译者的解读,帮助我注意到了很多初读时忽略的细节。——本来是抱着看吉尔伽美什和恩奇都的感情来看的,但越看越觉得整个故事其实是一部孤独的悲剧。恩奇都为吉尔伽美什而生,也是他的半身、他的命运之镜,让他认识到没有人能逃过化为泥土的结局。他试图向命运搏斗以求永生,却发现纵使英武如他无法超越作为人的极限。一场追逐永生的旅程,以疲惫、以碰壁、以空手而归告终。吉尔伽美什纵使赢得无数人世荣光,却赢不了和死亡的较量。这个故事代表千年之前先民对死亡之门的凝视,现在读来也戚戚然。
No.9
重述《奥德赛》故事。伊塔卡王、睿智的奥德修斯的十年冒险,十年奇遇,十年漫漫回家路。诸神喜怒无常,凡人千辛万苦。
Blavatsky:《魔戒》御用画师艾伦·李爷爷笔下的奥德赛。水彩洇上船身,岛屿漫出纸面,年轻的读者啊请扛起木桨,去地图之外的地方相聚一场。
No.10
本书是《我的奋斗》系列的第五部。克瑙斯高放弃写作,转而接受撰写评论的稳定报酬,走入婚姻,从青年时代跨入成人生活。直到最后,成为作家的不可抗拒的诱惑将他拉回。
西窗随笔:克瑙斯高的书是挑读者的,他的这种“远离极简主义,走入极繁主义”的写法会让不喜欢的一点看不进去,喜欢的沉迷到不能自拔。我是太喜欢了!我知道自己没有写作的才华,但如果我能写小说的话,要写的一定就是这种小说。这本在后面遇到托妮耶之后的那部分写得简直神了。
非虚构类
*特别推荐
福柯被布罗代尔誉为“法国当代最光彩夺目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等各种时代思潮。福柯的思想深邃、多变,他的著作也晦涩、难懂,《权力的眼睛》一书通过选编福柯生前发表的19篇对话、访谈、演讲,生动呈现了福柯的思想肖像。揭开概念迷雾,我们可以更真实地触摸福柯。
福柯不是一位学院派哲学家,因为他关注的对象——疯人院、监狱、妇女、儿童等——初看起来不那么“哲学”。然而正是由此,福柯发现了笼罩在世人身上的隐形的权力之网。当下,我们在互联网上的蛛丝马迹都被记录、分析,以便精准化营销。权力之眼不仅仅是圆形监狱、无处不在的摄像头,还是不断迭代的大数据。福柯并未远去,他的思想仍然值得我们反复咀嚼。
No.1
本书以轻松明快的方式来思考制度变迁,理解历代制度之得失,强调“从史学角度关注个体的生活与命运”:制度如何影响人的命运?人在制度中如何自处?人如何改造制度?
伊靠谱:相当好的一本书。都说中国历史灿烂辉煌,但是事实上却相当令人沮丧,这种沮丧是建立在数千年也没有走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死循环,金观涛在中国政治的超稳定结构中总结过之所以如此的原因,不过正如那个经典的为什么中国没有出现科学的问题一样,在一个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大一统的范围内,或许问题真的藏在为什么科学只发生在欧洲,在这一点上,这本书没有谈起,颇为遗憾。对历史报以同情之理解,但是如何让这种理解不成为虚无主义,就成了每一个回望历史的人都该去想一想的
No.2
本书记录了赵扬十余年的建筑实践及求学生涯,以及如何逐步形成自己的“建筑观”。好的房子是建筑师和主人共同的作品,它不抗拒生活,而且因为生活,变成了更完整的场景。
雨涣:随心翻开,竟然一口气读完了。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别致,有一种用心的粗糙感,就像是本耐用的工作笔记本一般。 赵扬对他的几次项目进行记录与反思,对于他的专业内容叙述得并不玄奥难懂,反倒是不卑不亢,平实舒服。读这本书,会发现建筑的人文性、经济性、哲学性竟然如此丰富,可惜完成的项目不多,写的文章太少,看的不过瘾啊。
No.3
本书将故纸堆中庞大艰涩的资料幻化成一位活生生的奴隶主马尔库斯·西多尼奥斯·法尔克斯,让他开口告诉我们公元 1—2 世纪罗马帝国中的贵族是如何看待与管理奴隶的。
埃里克姥爷:珍珠级好书,逛书店的意外发现。用奴隶主的口吻一脸认真地讲述古罗马人对奴隶的态度和立法,生动描绘奴隶和奴隶主的状态及心态。轻松读完后突然开始反思:如何定义“奴隶”?我算不算生活的、欲望的、情绪的奴隶呢?
No.4
本书通过选编福柯生前发表的19篇对话、访谈、演讲,生动呈现了福柯的思想肖像。揭开概念迷雾,我们可以更真实地触摸福柯。
No.5
约翰·伯格哲学绘本之一。约翰.伯格的双眼先后做了白内障手术,尚未罹患白内障之前看到的色彩、气味与形状,得了白内障之后看到和感受到的世界,先摘除白内障的右眼看到的世界与左眼看到的有何不同?作者将一场手术给感官带来的全新体验用他一贯的诗化语言呈现,插画师塞尔丘克用白描加水彩的绘画语言将伯格的思考融于无尽的画面之中。
源:讀约翰·伯格這冊自白,让我同时想起了《阴翳礼赞》与晚年失明的博尔赫斯。伯格写自己右眼的白内障,词源是希腊语“kataraktes”,意“瀑布或吊闸”,自上方降下的障碍物。也带来两种迥异的视觉感受:光线进入右眼,事物会变得老旧,虽然无论光洒落何处,都会给事物带来原初的质感。 阴翳,是光的前奏,那是“尚不能辨认事物轮廓的左眼感知到的”,但蓝色是能被勉强认知的,让夜晚显得更幽远,蓝色是表现深度和距离的颜色。同时,对事物的大小和对旁侧事物的视觉感知被延伸后,对空间的感受就会增强。 手术后的观看经验,伯格说如同置身维米尔画作中,目力所及,所有物品表面都洒满清晨甘露般的光。“像鱼在水里悠游,我们在光里走动,并且生活”。你的眼睛会开始重新回忆很多个第一次。这些细节让已被遗忘的事物意义非凡。
No.6
超脱于你目之所及的建筑及景色,这座城市从神话时代建城起就充满传奇色彩,诸神的传说、勇士的决斗、战争的苍凉、权力的荣耀、文艺复兴的鼎盛,冲突却并存。
HeliumTrois:读这本书就好像一个博学的老朋友带着你游览罗马,一路上重点介绍古迹背后的故事,还旁及古罗马的历史、文化、政治乃至诗歌、流言,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当然了,这绝不是普通的旅游导览,读者(老朋友的朋友)也需要一些基本的罗马史知识(会拉丁文最好,可惜我只会一点皮毛),才能跟得上如此高密度的信息。这不但是索金的博学,也因为“永恒之城”实在承载了太多。 许个愿吧,希望有机会带着这本书去游览罗马,也在“永恒之城”来一次所谓的“壮游”。
No.7
本书收录了诺奖得主谢默斯·希尼已出版文论中的精华文章,以及此前从未正式出版过的作品。
瓦片外婆:《希尼三十年文选》被视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的里程碑作品。文章多是希尼对众多杰出诗人的评论,也有一些演讲和散文,分三辑。第一辑偏自传,第二辑侧重文学,第三辑相对轻松和随机。 上个世纪,“诗是人类向未来寄发的信息”,但如今,我们不禁疑惑,这还是一个读诗的年代吗?诗歌的边缘似乎比文学来得更早,诗歌蓬勃的时期,文学朝阳亦冉冉高升。 可即便如此,诗歌带给我的体验依旧可以如希尼从艾略特那学到的——“原本是你难以企及的诗歌,引发了一种需要,就是想了解克服其陌生性,最终变成你内心一条熟悉的小径,一条纹理,沿着这条纹理你的想象力愉快地往后打开,朝向一个本源和一个隐蔽处。” 或许这也是我们今日再版、重读希尼评论的缘由之一,为了最后的状态,不断地重演深化。
No.8
本书介绍了内亚地区的地理背景,追溯了从旧石器时代到13世纪蒙古帝国崛起之前的内亚地区史。
《剑桥早期内亚史》是以任何语言讲述蒙古帝国统治之前內亚居民的政治史中最好的一部。没有任何其他集体著作能接近其眼界的综合性;也没有任何一部单一作者的著作能声称掌握了这些集体作者所展示的诸多领域。它聚焦于这个广阔而富有传奇色彩的地区历史中最重要的方面,这个地区是游牧民族、森林猎人和定居的绿洲居民的家园。——《亚洲历史杂志》
No.9
本书第一部分汇集了近十年来西方思想界重要事件综述。第二部分通过与四位当代著名政治理论家的访谈,展现西方政治思想界最近的辩论焦点和各种立场。
贝琳卡:用一本书的体量勾勒当代西方的思想图景,确实冒险,也不能说足够反映复杂性,可是这本汇集了2003-2012十年的西方知识界重要事件综述以及和几位极富现代性的思想家的访谈录,对我来说也是读得非常过瘾。多元主义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逆的特征,却在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和新民族主义的乱糟糟攻势下,展现出思想界开倒车的景象,看这近十年的发展,再回头看前十年的论争,竟也觉得那个时候还更好一点,起码可以论争,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如今是,用看似自由多元的众声喧哗,扼制你说话的欲望。语言是一把刀,没有了思想,就多了变成屠刀的危险。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看西方思想界的纷争之聚焦所在,只能叹息,我们真的有纷争吗?
No.10
菲利普·迪克传记。作者寻访了百位迪克的亲朋好友,包括其几任妻子、各时期的挚友和责任编辑等,获得了大量有关迪克的一手资料。
丛林宜歌:请作者和译者收下我的膝盖和滔滔敬意,六百多页的体量完整涵盖了PKD的所有作品(原本以为读完译林和科幻世界所出就已经完活儿,但其中详细分析的好几本像《天空之眼》就还没有中译本),爬梳了全部访谈、演讲、亲朋好友同代后代回忆(PKD和莱姆因为版税所产生的龃龉,和勒古恩因为女性角色、是否失智产生的论争,让他油枯灯尽的神启事件和《解经》,包括死前计划写一本《使徒行传》)都是之前材料中不曾涉及的。这样的研究才能匹配PKD一生中燃尽自我对终极知识的孜孜追问
「豆瓣一周新书速递」基于前一周豆瓣用户对近期新出版图书条目的标记行为(想读、读过、评分等),每周发布一次,为你呈现一周内豆瓣最热门的20种新书(虚构类和非虚构类图书各10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