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的书  · · · · · ·  ( 3297本读过 · 24个书单 )

读过
  • 最深切的感觉
  • 希腊思想的起源
  • 发明人类
  • 论方法 第一哲学沉思
  • 遥远的星辰

源的电影  · · · · · ·  ( 2940部看过 · 9个片单 )

看过
  • 荒原之野
  • 高墙之外
  • 第三次世界大战
  • 最后的区域
  • 临界区域

源的舞台剧  · · · · · ·  ( 14部看过 )

看过
  • 云门舞集之红楼梦
  • 云门舞集之白蛇传
  • 云门舞集之家族合唱
  • 云门舞集之薪传
  • 云门舞集之九歌


源的广播  · · · · · ·  ( 全部 )

说:

@小龚 在成都说想再了解一些有趣的有特色的空间,我答快题似的立即列出一堆建筑师的新建成,随即却觉得专程去看这些已经比较无趣了,于是搜罗了一下以往经历,开发出沿着锦江、玉林、麓湖等片区的游逛路线,主要是美食、本地文化和日常生活状态的体验,边散步边聊天就挺好的,结果发现不少根据在地的形态做的小型社区空间。 当天路线不做详述,有三条动态参考: ①再書房: https://douc.cc/0fWnIG ② 天府社创中心:https://douc.cc/0LYjsq ③ 东郊记忆:https://douc.cc/4C54RJ 或许以前会觉得某种理念化的,被规范的,依据自以为是的精英审美做出来的空间才是值得谈论的,但现在我不这么认为了,再書房的老板夫妇俩也是建筑师,他们这句“真实本身就是有力量的,它具备自身的美感。”对我很有启发。在跟小龚老师沿锦江骑行,逛公园,看到各种人们自发使用空间的情形,想起刘家琨老师经常提起的“草根性”(还有“现实感”),具体而言就是这种民间的生命力,让我很感动。

说:

#你镜头下的成都# 沿着沙河城市公园散步,就能抵达东郊记忆,跟三年前印象完全不同,工作日人流量都堪比春熙路,不得不说运营方很有能力,地铁开通,周边公路变窄,把围墙都拆掉留做滑板场和大草坪,让店铺把桌椅都搬出来,在各个转角处设雕塑、装置和涂鸦做打卡点位,引进展览、话剧、演唱会等活动,这些改动盘活了整个区域。想起作为整体规划建筑师的刘家琨曾说:“东区的本质就是给市民提供关于城市记忆最直接的参与感与体验感”,感觉东郊记忆现在以自发性生长所呈现的面貌即是西村原本提出的设想:日常生活的欢愉。

说:

#建筑旅行地图# 天府社创中心,原宏明电子器材厂车间改造,参观时就觉得这个项目作为社区共有空间的案例在策划和运营上做得相当完善,在构造上模糊的想起谁曾讲过类似“街道城市”的方法(下文详述)。 经公园,进入室内,人们可以看书、自习、开讨论会和兴趣班等等,还有公益餐厅、乡镇特产市集和面向特殊群体的人文关怀服务,儿童友好区和老人专用浴室及卫生间也有,还隔出室外部分用作打牌、唱歌和跳交际舞的场地。在空间使用方式上请看设计者的想法: ① “你所看到的空间结构,准确的说是社会结构。” ② “能够让人和人促成新的生产关系,才是有效的社会公共空间。” ③ “空间功能的定义只是你想象出来的,最终决定空间活动方式的,是空间的使用者。” 在一楼有很多家具物品都是用废弃建渣回收制成,作为可移动的功能区域使用;二楼则是用不同尺度的白盒子划分出共享会议厅和社会公益团体的办公室,这种室内空间的布局让我想起荷兰结构主义Team 10小组的建筑师阿尔多·凡·艾克所倡导的“串联起来的场所”(bunchesof places)概念,即用内部街道的形式把这些基本结构框架单元联系起来,形成不同的剖面和尺度,赫曼·赫茨伯格延续了这种做法,通过家具摆放灵活使用,相邻单元还可以组成不同规模的办公空间,让每个单元都能保证使用者对空间最大可能的再创造。 在建构上天府社创中心或许只是涉及了结构主义的部分做法(只是我主观意向,仅做参考),但在人们的使用环境上,则对应着东京工业大学塚本由晴研究室在《共有性:行为的生产》里写的:“它们既不是特殊的行为,也不是特别的娱乐活动,而是以每日、每周这样的频率,在人们身上无意识地发生着的日常行为……说到底,我们所关注的是某个街区所特有的,超越主体间差异而反复出现的人们自发的行为。”

订阅源的收藏:
feed: rss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