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一周新书速递|“访谈本身就是一个自知的时刻,一个悬停在时间长河中的时刻”
虚构类
*特别推荐
双雪涛最新的短篇小说集,由十一篇小说构成。不同于《平原上的摩西》《飞行家》有比较强烈的东北地域气息,这一本在创作题材、叙事方式上都更为开阔、自由。北方小城五篇,民国历史两篇,北京生活四篇,时间脉络从民国的北平贯穿到2018年的当下以及充满科幻感的未来。十一个故事,每一篇 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时空感受、气氛节奏截然不同。作者于传奇故事中书写日常生活中人的境况,在普通人的境地里寻找和构筑属于个体的精神世界,无论在何样的时空里,这种属于自我的精神质地都是任何人不能剥夺的,无论风浪再大,也要把紧自己的舵。这本小说集关于普通人,也关于勇敢者,关于欲望,也关于慈悲。
No.1
动画大师今敏漫画生涯代表作,其议题深深影响了今敏下一阶段的动画处女作《未麻的部屋》,以及后续的《千年女优》《东京教父》《红辣椒》。
恶魔的步调:作为一个今 敏的每部动画作品(包括唯一的TV)都看过五遍以上的观众来说,这就是部「今 敏元素」的彩蛋集啊。另一方面,漫画所展现的元叙事也是非常让人喜欢,观感效果大约等于盗梦空间+骇客异次元、有兴趣的读者还可以去看一下何塞·卡洛斯·索摩萨的《洞穴》。
No.2
瑰丽怪诞的传说故事与历史记忆穿插其间,召唤我们走入一个德国村庄的史诗之中。语言和叙事形式富有新意,幽默与诗意交融,“小说中的诗歌”。
郭爽:许多个碎片拼凑起来的村庄长卷。时空交错闪回,气质是轻盈的,带一点童稚眼光,但不是真的童年视角。风格是完整的,比较突出的缺陷是呈现“众声”时,作者并没有进入每一个声音的细部。整体意境的美加一星。
No.3
双雪涛最新短篇小说集,在创作题材、叙事方式上都更为开阔、自由。时间脉络从民国的北平贯穿到2018年的当下以及充满科幻感的未来。
悦然:善与恶,狭义和广义,宽宥与复仇,逃避与担当,那些站在模糊的边界线上所做的选择显现出人性的灵光,动人心魄。模糊的边界同样也存在于文学和生活之间,作家、编剧、导演,以各种身份出现的创造者,迷失在精神丛林之中。创造与狩猎一样,是危险的事。猎枪赋予的不仅仅是杀伐的权力,更重要的是,守护善与美的责任。在《猎人》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文体上的种种探索,不断跨越自己早先所筑就的边界。文体是小说的灵魂,是一切存在的根本,在九个迥异而绚烂的文本里,我们将记起这条被弄丢和遗忘的准则。
No.4
萧红代表名作,1941年由桂林上海杂志公司初版。备受鲁迅、茅盾、夏志清推崇,茅盾评价其为“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邓安庆:不知重读了几遍,每过一些年总要翻出来看看。语言之灵动,人物之鲜活,孩童眼光之冷暖交替,每一次读喜爱之情都不曾衰减过。我感觉萧红写此书时,未必有个详细的写作框架,她可能有个模糊的构思然后开写,笔下的人物、事件随即像是呼吸到了湿润的空气,开始自动生根发芽、伸枝展叶。全书也因之流动着迷人的气息。
No.5
东京新宿,我赖在阎魔家以摄像机拍摄日常生活,镜头截取的片段伴随回忆与现实交错。渴望被爱的我与不断试探的阎魔,母亲的来访令两人不得不正视这段关系该何去何从……
A姑娘和布小姐:在处女作里看叙事者与叙事行为的对峙及紧张感是相当有趣的。吉田老师嫩起来也可爱。《碎片》很好,可窥见日后气象。
No.6
三个从外省来北京闯荡的女儿,各自打拼奋斗,结婚生子,引出了她们的妈妈、爸爸、丈夫……六个家庭内部的冲突与和解,悲欢与离合,相爱与相杀。
黎戈:这些年一直看她的连载,她活泼地入世,又清醒地抽离。洞悉世情,也有无奈。细致入微。
No.7
科幻大师弗诺·文奇代表作,《深渊上的火》前传。
菜源子:这本书完美地写出了那段——“堪培拉,辛迪,几个世纪与青河的漫游,野鹅区的最后一次飞行。都是真的。” 故事独立于《深渊上的火》,但除了比前作时间晚一些格局小一些(只局限于一个界区),我想不出还有其他不足的地方。而本书最好的地方在于,人物的塑造比前作做得更好,我觉得老爷子对范有一种执着的偏爱(我也是),让这个人物丰满到没有第二个足以媲美。 书中读起来感觉政治的隐喻比较多,很多地方会不自觉对号入座。
No.8
冰与火之歌图像小说,《权力的游戏》第四卷。由提利昂带领野人部落与父亲泰温·兰尼斯特会和开始。
苍白浅影:马丁的故事怎么画都好看,更喜欢幕后创作的部分。但愿这套书能完成它的启蒙作用。
No.9
年轻姑娘帕特莉收到一群鬼魂的邀约,午夜十二点从高楼跃下赴宴。“狂欢即死去”,艾拉的这种充满戏谑的死亡意识贯穿《鬼魂的盛宴》全文。
Sebastian:艾拉似乎有在文论和流水账之间随意跳跃的能力,内容很怪诞不说,连形式都是如此。
No.10
犹太男孩乔·卡瓦利从纳粹占领下的布拉格逃到美国。他与表弟克雷联手创作超级英雄漫画《逃脱侠》大获成功,拉开美国漫画黄金时代序幕!然而时代却给他们开了一个残忍的玩笑……
鸦哭魔yakumo:巨细靡遗以假乱真的大师叙事。然而在多舛的命运之后,希望所编织的灰暗针刺陷阱却一根根的楔进心里,悬浮在半空的光芒被牢牢钉实在现实这个地面上,只剩下孔恩布鲁嘴中的那把钥匙还在,不知是否可以打开布莱玛子母锁。这就是三十多岁的夏邦眼中的世界吧。
非虚构类
*特别推荐
本书收录了博尔赫斯在哈佛大学任职期间与理查德·伯金所作的著名访谈,他曾说,"理查德·伯金让我重新认识自己。"访谈中,他给出了针对自己和他人的文学作品的真知灼见,并谈到了现在常常为人忽略的诸多政治主张。而辞世前几日,博尔赫斯和好友莱库比曾进行过一次私密的访谈,涉及他的生活、爱以及对自己作品和国家的种种思考,也是真正意义上"最后的访谈"。这几次贯穿博尔赫斯写作生涯的访谈,为读者了解这位20世纪最著名的文化巨擘打开窗口。《纽约时报》评论:“通过这些访谈,博尔赫斯似乎在告诉我们,访谈本身就是一个自知的时刻,一个悬停在时间长河中的时刻。”
No.1
18-25岁,开始脱离原生家庭、但还没有完全独立的年轻人,他们会有各种各样的烦恼。更可怕的是,似乎没有人可以再指引方向了,一切都要自己做决定。
J羿少年:这本新书如及时雨,给疲惫的灵魂做了一场SPA,疗愈的不仅仅是当下的个体,待充满电量后还可以去温暖他人。
No.2
安娜以患者和治疗师的双重身份,记录了自己十几年间应对焦虑情绪的经验和体会。
一个小标点:封面颜色的选择还挺用心的,里边的是灰色的,外边是相对放松的绿色,反正我看到有种“谢谢啊”的噗哧一笑。整本书做得比较漂亮。作者因为自己经历过焦虑和崩溃的时刻,所以给出的方法都非常具体,不是空对空的大道理,道理谁都会讲,而我们想要的是自救、求助和缓解。未必对每个人都管用,我自己也未必马上用,但心里知道如果焦虑的时候,可以从这里找缓解的办法试试。
No.3
在你的观察或想象中,一个吻应该什么样子?黄蜂腿上的绒毛是长还是短?机器人有几只手?蘑菇是什么颜色?也许你早已知道问题的答案,但你有想过,有一天你可以亲手把这些东西画下来吗?
亚理思多得:这里是发挥无尽想象力和大开脑洞的地方。来呀
No.4
几次贯穿博尔赫斯写作生涯的访谈,为读者了解这位20世纪最著名的文化巨擘打开窗口。
鼠:博尔赫斯似乎完全不需要他人对他有任何感激的表示。他总是能让你感到,他才是心怀感激的那个人。本书能让你了解到博尔赫斯晚年对自己作品的许多看法,与读者的想当然不太一样。博尔赫斯不把体裁看作互不透风的密封舱,认为享受乐趣是读书最重要的事,读者的幸福大过作者的幸福,最喜欢自己的作品是《诗人》,最不喜欢《刀疤》,觉得故弄玄虚。
No.5
一九八五年,导演米格尔·利廷乔装打扮潜入智利,秘密拍摄了电影《关于智利的全记录》,记录了他的祖国遭受十二年军事独裁统治的现状。马尔克斯参访并记述了这个故事。
Ramsay:只花了三个小时不到就能读完,不得不佩服马尔克斯的笔力,把报告文学写得如此引人入胜,全程都充满了故事性,又能见缝插针地讲述智利的历史。就连我一个对智利国情毫无了解的人,也能毫无压力的看完。与此同时又保留了报告文学的真实,感受到的是一个流亡多年在外秘密回国的经历。
No.6
《纽约时报书评周刊》经典专栏合辑,收录了《纽约时报》书评总编帕梅拉·保罗对65位全球知名作家与名人的采访,深入展示他们的阅读、生活和写作。
此处没有小肚子:纽约时报书评周刊的专栏集,的确适合睡前看,最大的惊喜是看到我喜欢的作家提到的他所喜欢的作家作品,恰好也是我同样喜欢的。感觉文学最可爱的地方就在这里啊,不同国家、文化、年龄、性别、教育背景的人,会被同一部作品打动,太神奇了。
No.7
英国国宝级小说大师勒卡雷的唯一回忆录,记下了他人生中近四十个刻骨铭心的片段,再现一个伟大作家的双重身份和多重自我。
李伟长:封面惊艳。小说家勒卡雷作为间谍的人生故事。各种各样的人和境遇,以及价格不同的情报交易,所有情报人员都是交易的一部分。正如勒卡雷说的:很有可能到头来,历史本身才是唯一的罪人。
No.8
本书对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分层的历史形成、现实状况、未来走向做了全方位探讨。随着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国社会已经从倒“丁字型”结构转变为“土字型”结构。
花衣云影:全民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很多人并不真正了解社会。这本书是以呈现当代社会阶层状况全貌为目的的著作。李强是中国当代最重要的社会学家之一,著名的人口结构“倒丁字型”就是他所提出。在这本书里,李强认为基于新世纪以来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当下中国社会结构已经由“倒丁字型”发展成为“土字型”。这本书用了相当多的篇幅去呈现中国当代社会的中产阶级状况,并对贫富差距和社会公平问题等做了探讨。对于社会学专业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读这本书的最大意义,就是看清楚自己最关心的社会地位、阶层归属以及未来的多种可能性。
No.9
关于“水门事件”的真实调查,普利策奖得主作品。两位记者无意中发现并挖掘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政治丑闻,从而改写美国历史的故事。
朦胧的红单车:关于尼克松的五场战争,针对反越战,针对新闻媒体,针对民主党人,针对司法制度,针对历史。两名作者抽丝剥茧,在深喉和各个秘密提供信息的正义者帮助下,一步步调查秘密基金,封口费,管子工,监视窃听,绝缘躲避,贡献替罪羊等等行径中,揭露出总统班底的丑恶事实。 更让人震撼在于,“格雷厄姆夫人会去的”……这是新闻媒体人的良知,正确的天平两边,是忠于事实与挖掘线索,正是源于《华盛顿邮报》社论:我们坚持我们的报道。 也源于亚里士多德的箴言:政治,止于人的良善。
No.10
全书由两篇信件组成。《我的地牢在震动》讲述了非裔美国人如何经历不公而幸存,并敦促侄子超越白人对黑人的狭隘定义,追求卓越。《十字架之下》是对黑暗现实尖锐剧烈的批判。
Berlinka:加缪之外,詹姆斯·鲍德温在这本随笔集里,用他那布道般如火的慷慨心灵为我们叙述了人之为人最根本的困局。书信是一个恰当的形式,他和白人,和黑人,和弱者,和狂热分子,和一切由于削弱了他人生命力量而自我被阉割的困境中的人对话。随笔写作的背景是20世纪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兴起的时代,但鲍德温出色而挺拔地超越了对单一困局的质问,他从最隐秘的个人经验出发,指向国家,种族,阶级,乃至一切人类自我画地为牢的分层地狱。他用优美的艺术创作进行表白,试图刺穿束缚人类的迷网。在道路的尽头有爱。别人自由了,我们才能自由,这绝非自我殉道,而是一种人类艺术家清醒冷静的道德认知。值得读三遍。
一周热门图书活动
「豆瓣一周新书速递」基于前一周豆瓣用户对近期新出版图书条目的标记行为(想读、读过、评分等),每周发布一次,为你呈现一周内豆瓣最热门的20种新书(虚构类和非虚构类图书各10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