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历史著作
最近读了两本写于1980年代的历史著作,一本是董守义的《清代留学运动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一本是蔡德全的《汪精卫评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借书的时候,本来有些犹豫,1980年代的书,会不会受文革余绪影响,偏见太深,会不会史料不充分,会不会观点太陈腐?而事实证明,这两本书竟然是我最近看过的最好的两本中文近代史著作了。
先不谈内容,就文笔而言,这两本二十多年前的书就比现在高出一大截。今人写作往往带三腔。一是翻译腔,充满了长句子、插入语、英文句式、新名词,看起来真是让人不舒服,我自己写文章都常夹带着这种文风。二是文言腔,可能是史料读多了,写作的时候也不自觉模仿着史料的文风,最近翻阅《近代史研究》杂志,发觉这样的写作风格竟然还不在少数,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有字数限制而故意用文言来简练用语,读起来之蹩涩不在翻译腔之下。三是网络腔,这类作者往往自觉文字通俗易懂,喜欢用俚俗的口语化表达,行文中往往讥讪之处颇多,读起来顺畅是顺畅,但总觉得太过轻佻,而且文笔直白不雅。与今人相比,这两本书的文笔要好太多了,史料都化入了叙述中,行文顺畅,用词文雅,基本没受什么海外理论影响,也因此不带翻译腔。读起来真是让人心生欢喜。
就内容而言,这两本书也丝毫不逊于今人作品。在史料的搜集上,就当时文献流通的水平看,他们已经做到涸泽而渔了。在史料的解读上,两人也都能做到持平之论。尤其是写《汪精卫评传》的蔡德金,并没有被汪的汉奸头衔所遮蔽,从传主所处历史环境来评价其功过是非,尤为难得。在历史观上,两人多少还是受阶级分析的影响,文中时不时出现小资产阶级、官僚阶级之类的字眼,但这些分析并未陷于僵化的历史唯物主义大叙事,我以为作为人物社会背景的分析,还是有助于理解历史问题的。最让我感兴趣的还是这两部书共同的“元历史”叙述模式和价值观。在价值观尚未分崩离析的1980年代,这两本书都带着非常明确的立场和评价标准。改良、革命、科学技术的近代化(即西化)、民族振兴,这些都是好的;保守、反革命、因循守旧、出卖国家民族,这些都是坏的。对留学生和汪精卫的评价是根据以上标准来的,但随着历史细节的一一呈现,对他们的评价并非固定不变,因而避免了贴标签的弊端。而价值观和叙述模式的稳定,也让这两本书读起来没有违和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再说说装帧,两书都是朴实的单色封面,铅字印刷特有的凹凸感,让我想起小时候读书的感觉,微黄的书页,对眼睛的刺激远远小于现在的书,对我而言,尤胜于如今电子排版激光印刷的新书。
去网上搜了两位作者的信息。董守义先生是辽宁大学历史学教授。1943年12月生于吉林省盘石县。1967 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1981年毕业于辽宁大学研究生部,获硕士学位。先后任辽宁大学历史系讲师、副教授、教授、系主任、辽宁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从事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经济史、晚清史和中日文化交流史的教学与研究。蔡德金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一九三五年七月生于河南信阳。一九五八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政教系。先后发表《抗日战争时期的蒋汪关系》等论文数十篇,主要专著有《汪精卫评传》、《汪精卫生平年谱》、《汪伪二号人物陈公博》、《朝秦暮楚的周佛海》等,编著有《周佛海日记》等。换句话说,一个是文|革前培养的大学生,一个虽然赶上了文|革的尾巴,但文革后马上又接续了研究生训练。两人在80年代正是学术研究的成熟期,耽搁了十几年,正卯足了劲做研究。而且这两本书都是他们最初成书的研究成果,为他们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这类开山之作,往往是长年积累的结果,水准自然高了。
有时候我们往往太相信“后出当转精”这句话了,因此对年代相隔太远的著作一般都不太注意,尤其是对所谓“官方史学”的排斥,影响了对早些年研究成果的吸收。其实在评职称、混学位、申请经费都还没成为学术界生存常态的时候,早年作品中的优秀之作反而有种纯粹为学问的浩然正气。而且他们那时还是有师承的,接续的是五四以来近代史学逐步转型的脉络,在史料的搜集、解读,历史观和叙述手法,甚至文风上,都有迹可寻。我尊敬的几位近代史学者,如陈旭麓先生和朱维铮先生,他们最好的著作都写于80年代。
求新求变,若没有坚实的根基,往往会流于浮夸虚妄。五四一辈学人做出的成绩,至今对我们而言仍是高山仰止,我以为秘密在于他们幼时传统教育的根基扎实,与西学激荡而成就其独到见解。而我们如今为学的根基又在哪里呢?直接返回五四,还是直接返回乾嘉,或者索性丢干净了去接续海外汉学?在我看来,好好清理一下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史学史,对我们今天也会有帮助的吧。
先不谈内容,就文笔而言,这两本二十多年前的书就比现在高出一大截。今人写作往往带三腔。一是翻译腔,充满了长句子、插入语、英文句式、新名词,看起来真是让人不舒服,我自己写文章都常夹带着这种文风。二是文言腔,可能是史料读多了,写作的时候也不自觉模仿着史料的文风,最近翻阅《近代史研究》杂志,发觉这样的写作风格竟然还不在少数,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有字数限制而故意用文言来简练用语,读起来之蹩涩不在翻译腔之下。三是网络腔,这类作者往往自觉文字通俗易懂,喜欢用俚俗的口语化表达,行文中往往讥讪之处颇多,读起来顺畅是顺畅,但总觉得太过轻佻,而且文笔直白不雅。与今人相比,这两本书的文笔要好太多了,史料都化入了叙述中,行文顺畅,用词文雅,基本没受什么海外理论影响,也因此不带翻译腔。读起来真是让人心生欢喜。
就内容而言,这两本书也丝毫不逊于今人作品。在史料的搜集上,就当时文献流通的水平看,他们已经做到涸泽而渔了。在史料的解读上,两人也都能做到持平之论。尤其是写《汪精卫评传》的蔡德金,并没有被汪的汉奸头衔所遮蔽,从传主所处历史环境来评价其功过是非,尤为难得。在历史观上,两人多少还是受阶级分析的影响,文中时不时出现小资产阶级、官僚阶级之类的字眼,但这些分析并未陷于僵化的历史唯物主义大叙事,我以为作为人物社会背景的分析,还是有助于理解历史问题的。最让我感兴趣的还是这两部书共同的“元历史”叙述模式和价值观。在价值观尚未分崩离析的1980年代,这两本书都带着非常明确的立场和评价标准。改良、革命、科学技术的近代化(即西化)、民族振兴,这些都是好的;保守、反革命、因循守旧、出卖国家民族,这些都是坏的。对留学生和汪精卫的评价是根据以上标准来的,但随着历史细节的一一呈现,对他们的评价并非固定不变,因而避免了贴标签的弊端。而价值观和叙述模式的稳定,也让这两本书读起来没有违和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再说说装帧,两书都是朴实的单色封面,铅字印刷特有的凹凸感,让我想起小时候读书的感觉,微黄的书页,对眼睛的刺激远远小于现在的书,对我而言,尤胜于如今电子排版激光印刷的新书。
去网上搜了两位作者的信息。董守义先生是辽宁大学历史学教授。1943年12月生于吉林省盘石县。1967 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1981年毕业于辽宁大学研究生部,获硕士学位。先后任辽宁大学历史系讲师、副教授、教授、系主任、辽宁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从事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经济史、晚清史和中日文化交流史的教学与研究。蔡德金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一九三五年七月生于河南信阳。一九五八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政教系。先后发表《抗日战争时期的蒋汪关系》等论文数十篇,主要专著有《汪精卫评传》、《汪精卫生平年谱》、《汪伪二号人物陈公博》、《朝秦暮楚的周佛海》等,编著有《周佛海日记》等。换句话说,一个是文|革前培养的大学生,一个虽然赶上了文|革的尾巴,但文革后马上又接续了研究生训练。两人在80年代正是学术研究的成熟期,耽搁了十几年,正卯足了劲做研究。而且这两本书都是他们最初成书的研究成果,为他们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这类开山之作,往往是长年积累的结果,水准自然高了。
有时候我们往往太相信“后出当转精”这句话了,因此对年代相隔太远的著作一般都不太注意,尤其是对所谓“官方史学”的排斥,影响了对早些年研究成果的吸收。其实在评职称、混学位、申请经费都还没成为学术界生存常态的时候,早年作品中的优秀之作反而有种纯粹为学问的浩然正气。而且他们那时还是有师承的,接续的是五四以来近代史学逐步转型的脉络,在史料的搜集、解读,历史观和叙述手法,甚至文风上,都有迹可寻。我尊敬的几位近代史学者,如陈旭麓先生和朱维铮先生,他们最好的著作都写于80年代。
求新求变,若没有坚实的根基,往往会流于浮夸虚妄。五四一辈学人做出的成绩,至今对我们而言仍是高山仰止,我以为秘密在于他们幼时传统教育的根基扎实,与西学激荡而成就其独到见解。而我们如今为学的根基又在哪里呢?直接返回五四,还是直接返回乾嘉,或者索性丢干净了去接续海外汉学?在我看来,好好清理一下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史学史,对我们今天也会有帮助的吧。
-
jeffreyly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17 13:58:35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22 00:02:09
-
绵小眠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6-19 01:26:52
-
TAO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2-02 20:35:05
-
小Q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8-05 23:02:21
-
子微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6-07 00:02:37
-
茶煲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31 17:18:32
-
白丁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30 14:39:37
-
阿winter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29 18:58:10
-
彭国立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29 17:48:28
-
到里斯本看海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29 17:34:33
-
dodo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29 17:16:58
-
scx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26 18:42:03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24 16:58:49
-
爛Gag日報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24 12:37:58
-
木光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20 13:05:47
-
璞辞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20 06:38:53
-
杜杜狼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19 23:06:01
-
Rainman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19 21:29:10
-
fzfasfafhrred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19 15:02:40
-
aegis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19 13:36:49
-
红发安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19 12:56:26
-
海心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19 12:54:24
-
风起湘江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19 12:38:24
-
首席备胎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19 12:34:45
-
维舟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19 12:28:21
-
尘埃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19 09:46:41
-
闲闲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19 09:08:39
-
老月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19 08:52:36
-
似云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19 02:06:25
-
Tachikoma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19 00:33:48
-
哦也菜哥要加油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19 00:00:20
-
醔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18 23:37:59
-
Birdman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18 23:24:06
-
轻便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18 23:17:18
-
小荷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18 23:07:20
-
东海一粟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18 23:02:21
-
梵高的耳朵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18 22:53:25
-
豆友3646116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18 22:51:07
-
Xenophon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18 22:50:07
-
历史理性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18 22:47:34
-
starrylune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18 22:18:23
-
Lu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18 21:33:25
-
蒹葭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18 20:42:11
-
白茶工坊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18 20:41:57
-
嗨呆客抓紧时间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18 18:56:22
-
Ahasver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18 18:05:17
-
叙拉古的诱惑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18 17:56:32
-
风雪夜归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18 15:33:43
-
醒了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18 15:31:57
-
南山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18 15:26:58
-
Mnemosyne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18 15:17:58
-
阳台观陌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18 15:14:37
-
chrisminte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18 14:47:31
-
江海寄余生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18 14:14:49
-
红韭不怕虫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18 13:36:19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18 13:10:16
-
萧湘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18 12:33:08
-
湮没人群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18 12:28:23
-
金馬都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18 12:23:58
-
萨坡赛路的幽灵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18 11:22:11
-
-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18 09:54:28
-
江湖险恶@铁嘴为王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18 08:49:13
-
▷◫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18 02:06:50
-
忘了时间的猪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18 01:30:47
-
锦瑟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18 01:19:42
-
深远的黑暗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18 01:13:57
-
Agere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18 01:05:45
-
秃笔头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18 00:5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