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卫爵士音乐唱片厂牌介绍 转
前卫爵士音乐唱片厂牌介绍
ECM Records
http://www.ecmrecords.com/Startseite/startseite.php
青年爵士乐手们期盼能获得ECM唱片公司赏识的热切程度,就如一位作家希望能在“New Yorker”上发表文章一样。
2000年,ECM唱片公司庆祝了它的三十一周岁生日。 在三十一年的音乐历程中,ECM一向以其严谨的品质和坚持小众前卫路线而闻名,而它所赢得的赞誉和成功则与其创办人Manfred Eicher有着紧密的联系。
Eicher毕业于柏林音乐学院,曾参与许多交响及室内乐团的工作,演出范畴涉及爵士与古典音乐,并参加过大量的录音工作。这些工作经验为其以后经营 ECM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69年,凭着年轻人应有的热情和一笔贷款,Eicher在慕尼黑成立了Edition of Contemporary Music (简称ECM),他希望透过所出版的唱片将音乐中的细腻情感与演奏呈现给广大的爱乐者。同时,为了确保公司在音乐方面的独特格调与良好的唱片品质, Eicher负责了旗下几乎所有唱片的监制工作。
ECM第一张唱片“Free At Last”出版自1969年,是由曾与John Coltrane、Eric Dolphy、Billie Holiday等人合作过的美国爵士钢琴手Mal Waldron三重奏乐团演奏。而此时的ECM也是生逢良辰,在六十年代末的北美大陆,由于摇滚乐的风行,许多重要的爵士乐手倍受忽视,因此Eicher 能轻易地邀请到该地区自己所喜爱的乐手,来为公司灌制唱片。当初受邀的乐手包括有:Keith Jarrett、Paul Bley、Marion Brown、Chick Corea、Gary Burton、Gary Peacock等人,其中一部分乐手自七十年代后一直与ECM保持着稳定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为其带来大量的精彩录音。
而1968年Eicher在博洛尼亚爵士音乐节上结识的挪威色士风手Jan Garbarek,于70年率四重奏乐队,为ECM录制了对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专辑:“Afric Pepperbird”,该唱片一经上市即获得乐界好评。此后Garbarek与乐团成员:吉它手Terje Rypdal、Bass手Arild Andersen、鼓手Jon Christensen一起成为公司的固定乐手,参与录制了大量的音乐作品,令北欧爵士乐及ECM公司频频获得大众的注目,四位乐手后也被传媒并称为“挪 威爵士四巨头”。
“Afric Pepperbird”专辑不但是Eicher与Garbarek的第一次合作,也是他第一次前往奥斯陆制作的唱片,通过这次工作Eicher与挪威录音 师Jan Erik Kongshaug相识,两人对旋律音色细致完美的追求可以说是不谋而合,由此双方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录音合作,并一起在奥斯陆建立了公司专属的录音室: Rainbow Studio。ECM早期的唱片大都是录制于该室。而且一系列专辑的制作也为爵士乐录音创立了新标准,这些唱片包括有:Chick Corea的“Piano Improvisations Vol.1 & 2”;Paul Bley的“Open,To Love”及Keith Jarrett在该公司的第一张专辑“Facing You”等。而另一些唱片不但在评论界,甚至市场销售上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例如Keith Jarrett的“Solo Concerts”、“ Koln Concert”;Chick Corea的“Return To Forever”,它们均被公认为爵士乐史上,最具影响力及最受欢迎的专辑之一。
自七十年代中期以来,ECM保持着每年大约二十张唱片的出品,并且一直致力于开创新音乐及发掘富有创意的音乐家,在三十来年中网罗了众多风格独特全面的乐 手。而这些不同背景的乐手,在相互理解与融合音乐风格的交往中,产生了一些成功的演奏组合,所录制的专辑也因创新的意念,而成为公司的经典。其中包括有 Keith Jarrett与Jan Garbarek、Palle Danielsson 及 Jon Christensen组成的The European Quartet在74年录制的“Belonging”专辑;Gary Burton与Chick Corea的第一张二重奏唱片“Crystal Silence”;美国吉它手Ralph Towner联同Jan Garbarek、Jon Christensen及Eberhard Weber合奏的“Solstice”;巴西吉它手Egberto Gismonti与 Jan Garbarek、Charlie Haden联合的三重奏乐集“Magico”;美国钢琴手Paul Bley的四重奏专辑“Fragments”,乐团成员包括有美国吉它手Bill Frisell、鼓手Paul Motian及英国色士风手John Surman;另一位美国吉它手Pat Metheny于80年在 Michael Brecker、Dewey Redman、Charlie Haden 、Jack DeJohnette的协作下录制的双张大碟“80/81”;而其中鼓手Jack DeJohnette也曾在77年与Keith Jarrett一起加入了Bass手Gary Peacock唱片“Tales Of Another”的演奏;此后在Jarrett的率领下又共同组建了三重奏乐团,并于83年春季发表了“Standards,Vol.1 & 2”两张倍受好评的专辑。此组合也被认为是爵士史上最经典的三重奏乐团之一,并获尊称为“The Standards Trio”。
然而ECM在出版爵士作品以外,也积极发掘世界各地区的根源音乐,涉及乐种有印度Raga(一种印度传统曲调)、巴基斯坦声乐、斯堪的纳维亚民谣、非洲敲 击乐、各类伊斯兰音乐、阿根廷探戈及南韩宗教音乐,而同时另一些融汇了多种民族音乐风格的“World Music”乐手与音乐作品也出现在公司的出版目录中。其中较著名的有:由Collin Walcott、Don Cherry、Nana Vasconcelos组成的Codona乐队,三位乐手将印度/非洲/南美音乐及爵士乐,折衷融入于所演奏的音乐中;而作为吉它手、钢琴手兼作曲人的 Egberto Gismonti,主张将爵士乐、欧洲传统音乐及出自南美雨林的奇特声效,对等地交织在音乐里,并与同胞巴西打击乐手Nana Vasconcelos将此理念运用在他的第一张ECM专辑“Danca das Cabecas”中;被誉为奥特琴大师的突尼斯乐手Anouar Brahem,其风格则产生自故国的传统音乐,及当年欧洲殖民者所遗留下的音乐的影响;另一位英国色士风手Trevor Watts也将自己的独奏与加纳鼓手的紧密鼓击相结合,发表了“A Wider Embrace”专辑;而来自德国巴伐利亚的器乐演奏家Stephan Micus,在专辑中运用了早年游走五大洲所学习到的各种民乐技法及收集到的所有乐器,其音乐亦全面地融汇了世界各地的根源音乐;另外,还有色士风手 Wolfgang Puschnig、歌手Linda Sharrock与南韩敲击乐团SamulNori,也合奏了极富震撼力的专辑“Then Come The White Tiger”。
七十年代末ECM开始将目光投向古典音乐,它更将音乐路线延展至二十世纪现代派作品上,发表了包括有来自美国的Steve Reich,Gavin Bryars和John Adams等人的音乐。1984年,爱沙尼亚音乐家Arvo Part作品“Tabula Rasa”的出版,标志了公司旗下“ECM New Series(新系列)”的开办。Eicher以此系列展开了对古典及当代古典音乐的探讨。此外,也开始着眼于对东欧当代作曲家音乐的出版,引致 Dmitri Shostakovich(俄罗斯)、Giya Kancheli(格鲁吉亚)、Peteris Vasks(拉脱维亚)、Veljo Tormis(爱沙尼亚)、Gyorgy Kurtág(罗马尼亚)等人的作品被相继发表。而一些经典的乐曲亦被旗下乐手重新演绎,例如:Keith Jarrett开始在爵士乐以外诠释古典乐曲,录制了萧斯塔科维奇、巴哈和莫扎特的作品;中提琴手Kim Kashkashian与钢琴手Robert Levin演奏布拉姆斯的奏鸣曲;钢琴手Andras Schiff与日本小提琴手Yuuko Shiokawa合奏了舒伯特的幻想曲……
同时,一些带有极强实验性的音乐作品也出现在新系列中,诸如英国色士风手Evan Parker与Electro-Acoustic Ensemble合作的电子原声实验专辑“Toward The Margins”;美国打击乐手Robyn Schulkowsky与挪威小号手Nils Petter Molaer的即兴乐集“Hastening Westward”;瑞士Avant-Gadre作曲家Heinz Reber,以中文及挪威文朗诵与非和谐器乐旋律相结合的实验专辑“MNAOMAI,MNONAI”;同样也是来自瑞士的小提琴手Poul Giger,在独奏专辑“Schattenwelt”中拉奏出无调的弦音;而另一位前卫声乐手Meredith Monk的大部分作品也于此系列发表,自1981年起她就为ECM录制了一系列的作品,曲目包括由“Dolmen Music”到舞台剧音乐“Atlas”等;还有德国作曲家Heiner Goebbels的一些大型器乐实验作品的出版,其中包括为法兰克福1200周年城庆所录制的专辑“Surrogate Cities”,日本实验乐手大友良英也参与了演奏。
另外,ECM也寄新系列向电影配乐领域进军,这是基于Eicher与某些电影导演一直保持着的密切联系。而其本人也曾在1991年参与导演及制作了他的处 女电影“Holoz?n”,并且次年该片获得了第45届Locarno电影节的“评审团特别奖”。1999年末公司出版了五张一套的Boxset唱片: “Histoire(s) Du Cinéma”,全面收集了法国著名导演Jean-Luc Godard所有影片的配乐,并以四本印制精良的图文书刊介绍导演的电影生涯,公司旗下众多乐手参与了演奏,而这套唱片也被乐界评定为Eicher个人及 ECM公司音乐艺术品味的最高体现。此外希腊女作曲家Eleni Karaindrou为同胞Theo Angelopoulos电影所作的配乐专辑“The Beekeeper”、“Landscape In The Mist”、“Music For Films”与“The Suspended Step Of The Stork”都分别在新系列中出版。
在通过对上述各类型音乐的出版后,ECM为了谋求更多元化的发展,实施了与不同地区的音乐人进行联合品牌经营的计划,寄此进行更多样化的音乐交流与拓展更 广阔的市场。这些品牌包括有:Rune Grammofon,由ECM 挪威分部主持人Rune Kristofferson在1997年创立。公司所涉及的音乐包括有即兴电子、Electro-Acoustic、Arctic Ambient、另类摇摆与具象音乐等;旗下网罗了当今具有代表性的挪威实验音乐家,如:作曲家Arne Nordheim、即兴组合Supersilent 和 Spunk、匿名音乐人Biosphere 和 Deathprod、流行组合Chocolate Overdose等。目前该公司只有十五款唱片出版, 其中八款已由ECM作全球及网上发行。Watt,主要出版其创办人美国音乐家Michael Mantlerde的作品,而公司另一位主要的乐手就是女钢琴手Carla Bley,她大部分的爵士作品在此发表。Carmo,是由吉它手Egberto Gismonti创办,除了其本人的唱片外,也出版一些巴西的爵士与即兴音乐。Japo,则是在七十年代回归的姐妹公司,在此品系下有由英国人Keith Rowe、Eddie Prevost组成的著名实验乐团AMM;还有来自巴伐利亚的全能乐器演奏家Stephan Micus,他游走四方的传奇经历与多民族的美妙旋律一直为乐迷们所津津乐道。
Leo Records
http://www.leorecords.com/
1979年由苏联人Leo Feigin创立的Leo Records,是立足于英国一家小型的独立唱片公司。Leo主力出版大量先锋即兴和自由爵士音乐,尤其保留了不少东欧、前苏联的即兴/自由爵士的珍贵录 音。Leo的音乐从来是拒绝服从市场压力的,在音乐作品上一直保持高度的自由化和艺术化。旗下乐手来自于世界各地,但绝大部分来自欧洲。Leo认为乐手本 身的来源是并不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音乐上独特新颖的创造力。这个宗旨也始终渗透在Leo每张出品中。
回溯Leo的历史,还得从创办人Leo Feigin说起。70年代末,Feigin已从前苏联搬至西方生活好一段时间,当时正在BBC电台担任节目制作策划,负责每周的爵士秀节目。偶然的机 会,朋友经由走私渠道给他带来一盘前苏联前卫乐团The Ganelin Trio的现场演出录音磁带,一听之下便非常喜欢。但由于意识形态的问题,当时没有一家厂牌愿意出版这张唱片(据Feigin本人言,当时连ECM也对这 盘磁带没有兴趣)。一气之下,Feigin决定建立自己的唱片公司。Leo Records就这样顺应产生了。Feigin意识到他在出版一些唱片诸如Ganelin Trio这类的乐团之前,必须为厂牌建立起一种可信度。这个可信度并不仅仅对市场而言,同时也反映在一个唱片公司应该如何处理与它的乐手的关系。 Feigin在出版Ganelin Trio的专辑之前,首先出版了钢琴手Amina Claudine Myers和萨克士风手Keshavan Maslak的专辑,以此铺垫Leo即将建立的销售市场和品牌形象。另一方面,Feigin往往会给予在Leo下面出版唱片的乐手很多便利与支持。在过去 的年月里,Leo曾为Cecil Taylor,Evan Parker,Anthony Braxton,Ned Rothenberg,Marilyn Crispell等著名先锋爵士乐手出版唱片。在这之中Marilyn Crispell是这个信条的最好例子。“1983年我给她制作了第一张唱片。当时她非常的绝望,她很年轻,要为了生存而奋斗。但她必须放弃单纯为生存的 奋斗才能弄出好的音乐,于是我给予她不断的鼓励。看这些乐手慢慢成熟起来是很令人满意的事情。”
已年届六旬的Leo Feigin在经营Leo Records的过程中建立了许多与别不同的原则。与大多数厂牌的经营理念相反。“我从不出版我自己不认识的乐手的LP或是CD。在Leo下面的每一位乐 手都是我的朋友,所以他们的专辑也可看作是彼此的友情的一种延伸。” Feigin如是说,“我反对一切合同的东西,我也反对去签约乐手。如果一位乐手有机会来录制唱片或是与别的乐手合作,他应该能做到本应在合同上定下的一 切规定。” Feigin在Leo首张出版的专辑中已现身说法地阐明:“(以上)这些都是我的座右铭,我的感知力和我的信念。那些乐手的出处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他们 音乐里的创造性。这是我唯一的尺度。”
从创建至今超过20年的时间,Leo已出版超过400张专辑,其中象The Art Emsemble of Chicago、Anthony Braxton、 Eugene Chadbourne、Marliyn Crispell、Joe and Mat Maneri父子、图瓦女歌唱家Sainkho Namchylak、Evan Parker、Ned Rothenberg、Sun Ra、Cecil Taylor等众多著名乐手皆为Leo的中坚力量,在旗下发表了许多经典专辑。Feigin哲学理念的另一方面是他总鼓励与策划厂牌旗下乐手参与不同的计 划。以此活跃乐手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创作灵感。Feigin阐述到:“(作为一个厂牌的领导者)这会是一个很称职的信条。自从我开始支持一些乐手,并有 限度地给予他们空间,最后让他们把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显露出来,这才是最重要的。我认为将他们放到不同的情况中不仅只是展示了他们本身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 他们的名声和阅历。”。
在Feigin的艺术追求下的Leo,除总部Leo Records坚持出版如Anthony Braxton、Joelle Leander、Evan Parker等大名鼎鼎的乐手外;新系列Leo Lab是致力于具实验性的先锋即兴作品及发掘一些极具天赋的年轻乐手,现时在这一系列下已出版超过70张专辑。包括John Wolf Brennan、Moscow Composers Orchestra、Russian-german Composers Quartet、The Ganelin Trio、Simon Nabatov Trio等一批近年在欧洲爵士乐坛活跃的年青乐手/乐队均在Leo Lab下发表专辑。另一新开设的系列“Golden Years of New Jazz”集中重现世界先锋即兴/自由爵士史上最黄金岁月的重要录音,如Sun Ra,Anthony Braxton等人的一些珍贵录音皆出于此系列。Feigin说道“当我开设这个系列的时候,我从没有想过关于先锋音乐的历史,但事实是先锋音乐已经有 40年的历史了。因此我开始发掘一些老的录音,并且意识到这些音乐在当今听来同样是很精彩的。”。基于厂牌已有一定的基础,Feigin开始有能力出版一 些自己感到在厂牌初期没能出版的前苏联新爵士的作品,于是Feigin决定去寻找一位能够携带空白磁带的旅游者远赴前苏联,让那里的乐手们录音,而对旅行 者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他还不能害怕从苏联共和国走私出这些录音作品。合辑“Golden Years of New Jazz”就是其中的劳动成果。合辑集结了一批前苏联先锋爵士乐手们从未出版或已绝版的作品。合辑共分四辑,每辑又分成四张CD的容量,并且只印制750 份,其中仅500份用作销售。透过这堆珍贵的历史性录音,Leo重现了前苏联在共产主义政权时期下爵士/先锋即兴领域上令人难以置信的传奇发展。Leo亦 成为欧美地区最早关注前苏联/俄罗斯爵士音乐的厂牌之一。
无可否认,Leo对整个欧洲爵士乐坛确实有着重大贡献。其打破地域限制,广泛涉猎前苏联前卫爵士和即兴音乐的出版范围更是其有别于其它同类型厂牌之处。 Moscow Composers Orchestra,Russian-german Composers Quartet,Sainkho Namchylak,Nick Dmitriev,Ivan Sokolov等都是在LEO旗下推出作品的前苏联乐手。虽然同时运行着三个系列的出版,“制作音乐大概占用了我全部时间的十分之一,因为大部分我都要应 付会计师、驾驶、散步、写销售单,、各种的人、工厂、零售商联系等事。” Feigin打趣地解释着自己的生活,但依然没有办法减少他每年3、40张作品的出版。最后特别要提及Leo成立25周年音乐节。为了庆祝Leo成立25 周年,同时节约乐手的演出成本,他亲自远赴Leo旗下乐手们居住的地方与他们一同组织音乐节。音乐节最终在德国,意大利,瑞士等欧洲国家上演了,所参与的 乐手包括The Ganelin Trio、Lauren Newton Project、Frank Gratkowski Project、Simon Nabatov Project等。遗憾的是2004年4月前苏联著名爵士乐手Nick Dmitriev因病逝世,年仅48岁。因此不得不取消莫斯科站的演出。
有一本杂志对Leo Records作了这样的形容:“如果没有Leo的存在,我们对全世界范围内的先锋即兴音乐的感觉和认识便会有很巨大的不同。在同属于欧洲独立爵士这个领域中,Leo会与Incus,FMP,Emneam一样带给我们一个广阔崭新的爵士空间。”
2004年8月Leo的最新出品是Eugene Chadbourne的“The History Of The Chadbournes, Honky-tonk Im Nacht Lokal”,收录先锋结它手Eugene Chadbourne1996-2000年间,与不同乐手合作的现场演出实况。
Incus Records
http://www.incusrecords.force9.co.uk/
Incus唱片公司建立于1970年,它是英国第一间由乐手自主管理的唱片公司。最初是由鼓手Tony Oxley倡议,Michael Walters出资成立,后又有著名吉它手Derek Bailey和色士风手Evan Parker加入成为合作伙伴。但之后Walters、Oxley和Parker都相继离开,而大多数人则留下继续经营管理公司,尤其是Karen Brookman女士自八十年代中期起,就一直担负着Incus大量的行政工作及唱片包装的设计事物。 在音乐风格方面Incus则是以即兴类音乐为主导。目前大约已出版发行了100多张EP、CD、Video和磁带。虽然,公司最大目的是为各位主办人出版音乐作品,不过也为其他乐手制作专辑。许多音乐人都为Incus献上音乐生涯中的第一次录音,他们包括了Jamie Muir、Steve Beresford、John Russell、Phil Wachsmann、Dennis Palmer、Iskre 1903、 The L.J.C.O.、Balance、Steve Noble/Alex Maguire Duo、Tony Bevan Trio、Alex Ward/Steve Noble Duo、The Shaking Ray Levis、The John Zorn/Fred Frith Duo、The John Butcher/Vanessa Mackness Duo、The Eugene Chadbourne/John Zorn Duo、The Roger Smith/Neil Metcalfe Duo 和The Stefan Jaworzyn/Alan Wikinson Duo等等。而且在某些唱片的录制过程中,一些乐手通常都参与工作的每个环节,所以不仅仅只是创作和演奏音乐,还负责唱片封套、内页的设计及后期制作与推 广等事务。这些乐手包括有:Tony Oxley、John Stevens、Jamie Muir和Dennis Palmer等。
真正的第一张Incus专辑是由公司的三位主办人Tony Oxley, Evan Parker和Derek Bailey合作演奏的,录音制作完成后还未及出版发行,原声母带便神秘失踪,此后便由编号为Incus 1的“Topography of the Lungs”专辑取代之,这是由Evan Parker、Derek Bailey与Han Bennink于70年录制的,而后其母带也同样神秘失踪。Incus 2 专辑“Derek Bailey Solo”在1971年录制发行,唱片中是Derek 与Gavin Bryar、Willem Breuker等音乐家的即兴吉他作品。之后,此专辑和Incus 2(R)合并成了编号CD10专辑。 由于财政上的原因,通常Inclus的唱片只会再版一次、最多两次,目前公司主要的出版事务是针对新的录音专辑。从1980年开始,其每年的出版量大约保 持在25到30款唱片之间,而现已断货的旧专辑被分为两部分处理:可以重新发行的唱片,这是一些早期的珍贵LP专辑,将会陆续以CD形式再版;还有就是不 再发行的唱片,这部分专辑的版权因为某些原因将会退回原作者,不做再版。
以下罗列出一些被再版的早期珍贵唱片供参考: 由Derek Bailey(吉它)、Barry Guy(Bass)、Paul Rutherford(长号及钢琴)合奏的双张唱片“Iskra 1903”(LP3/4)。 Evan Parker和打击乐手Paul Lytton首度合作的两张专辑:“Collective calls”(LPs 5)、“Live at the Unity Theatre”(LPs 14);以及他最初的四张独奏作品:“Saxophone Solo”(LPs 19)、“Monoceros”(LPs 27)、“Six of One”(LPs 27)、“The Snake Decides”(LPs 49)。 Bass手Barry Guy的London Jazz Composers’ Orchestra乐团的首张双碟专辑“Ode”(LPs 6/7)。两张鼓手Tony Oxley乐团的专辑:“Tony Oxley”(LPs 8)与“Frebuary Papers”(LPs 18)。三盘Derek Bailey独奏的卷盘录音带以及和舞蹈家田中民合作的录音带“Music & Dance”。由英国人Eddie Prevost和Lou Gare组成的AMM所录制的EP:“ AMM at the Roundhouse”。 还有Derek Bailey的Improvisors’ Ensemble Company(Company 1-7)的第一次亮相。 以及在Company系列中陆续有作品问世的乐手名单: George Lewis、Vinko Globokar、Fred Frith、Ursula Opens、Anthony Braxton、Akio Suzuki、Tristan Honsinger、Lol Coxhill、Dave Holland、Buckethead、Lee Konitz、John Zorn、Leo Smith、Steve Beresford、Pat Thomas、Richard Teitelbaum、Steve Lacy、Vanessa Mackness、Maarten Altena、Alexander Balanescu、Paul Haines、Will Gaines等等。 至今Incus仍保存着许多未知何时可发表的音乐母带和影带。这是因为目前公司必须对各种渠道传递来的,众多的最新录音资料做优先处理的原因。但将来如果 条件允许,这些音乐都将会被陆续整理出版。
ESP-Disk
http://www.espdisk.com/
1964年纽约的一名律师,Bernard Stollman由对艺术极度狂热,所以自己动手创立了一间音乐厂牌——ESP-Disk。由此开始了ESP-Disk的传奇故事。
1964年7月,首张专辑出版,该专辑是于当时在国际即兴音乐界十分著名的乐手Albert Ayler的“Spiritual Unity”唱片。唱片出版随即引来广泛的赞誉。厂牌出版的专辑也随之得到乐迷的留意。ESP的出品在当时是十分前卫的。它不单表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地 下音乐和Avant-Garde的状况,而且它还成为了一个以美学与艺术观念置于其经济收益上的厂牌的典范。
唱片公司在其十二年的生涯当中,曾数度变革,但每一次变革都能让某种的新的音乐形态成为主导。ESP在六十年代发行了对自由爵士及前卫爵士颇具影响力的作 品:Albert Ayler及其数支乐队、Pharoah Sanders、Sun Ra、“自由爵士之父”Ornette Coleman、Bob James、The New York Art Quartet、Patty Waters等人的唱片,这些人都是当时自由爵士和前卫爵士乐界数一数二的风头人物,这令到厂牌名声大噪。ESP靠其独特的运行方式吸引了大量不知名的乐 手,因为在ESP出唱片的乐手将不会受到唱片公司的约束,得到最大的自由:他们可以自己监制自己的唱片,选择自己的乐手,甚至封套的设计。这种做法后来成 为了大部分独立厂牌的创作指标。在每张LP的内页当中都有一句这样富有哲学意味的话:“The artists alone decide what you will hear on their ESP Disk.”
后来ESP把目光投向了摇滚市场,但“市场”并没有看好ESP。ESP只是在六十年代中期出过寥寥几个乐队如Godz和The Fugs等的唱片。ESP也对民谣感兴趣,也曾为Holy Modal Rounders和Pearls Before Swine等人出过一些所谓的“新民谣”。甚至“跨掉的一代”作家William S. Burroughs和Dr. Timothy Leary的说话片断也曾在ESP被混音。无疑,在ESP的唱片目录中,会有着很多的古怪的音乐品种出现。七十年代,ESP开始衰退,要不是靠再版一些怀 旧作品,像Charlie Parker和Billie Holiday等人的唱片,它可能更快就消亡了。但该公司最终仍然是由于经济的问题,于1976年结束运作。
如今,原版的ESP的出品是很珍贵的,尽管世界上有许多厂牌都再版这些唱片,但ESP这个名字,依然是ESP的最好。进入2000年,ESP-Disk又从新开始运作,但出版的都是原来的旧作,新的制作到目前仍然不见动静。
ACT Records
位于德国慕尼黑的ACT唱片公司,以发掘爵士与各民族音乐之融合为职志,以及搜寻不喜被定型,但风格上比较不那么艰涩的音乐对象。厂牌出品了许多德国,法国与北欧的音乐作品,越南裔吉他手Nguyen Le即属于其旗下。
早在1992年创立“ACT”与“Emocion”两个兄弟厂牌之初,Siegfried(Siggi)Loch 先生便立志为对音乐持开放态度的音乐家和听众呈现与别不同的跨文化之声。此后的十年间,ACT公司坚守音乐为先的信念,成功地发行了100 张叫好又叫座的爵士乐及世界音乐唱片。ACT的出品总是创意无限,在欧洲拥有极好的口碑。
在唱片工业界,ACT之父Siegfried Loch绝对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他曾是自由唱片/ 慕尼黑音乐家联盟的总裁(1966-70),华纳唱片德国分公司的总裁(1971-81),华纳唱片欧洲总公司的总裁(1982-89)。但在 Siegfried Loch心目中,只有通过创立自己的公司、不断革新制作理念并出版最高素质的唱片,才是他一直追求的表达方式。所以Siegfried Loch 总是笑着说:“为了把我的ACT 建立起来,我几乎用了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但能一展我的抱负,再长的时间也是值得等待的。”
1968年,Loch和他的偶像——华纳唱片的总裁Nesuhi Ertegun先生,在柏林相遇。Nesuhi Ertegun在Loch的事业生涯的转折中,每每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Loch 说:“每次都是这样,当我准备好开展自己的事业,另一个令人不忍错过的事业机会总会蹦出来。”
当1970年,当Loch决定离开他执掌四年之久的自由唱片/慕尼黑音乐家联盟的时候,就已经着手创办一间自己的唱片公司,并起名为:ACT。因为“ACT”有“演出”这个意思,而演出是在唱片录制之后最常用的字眼,演出者也是整个音乐创造中的首要因素。
但华纳的董事长Nesuhi Ertegun 也看中了这个契机,力邀 Loch 主理华纳在德国新开的分公司。Loch 只好先把办自己公司的主意搁置下来,接受了华纳唱片德国分公司的总裁一职。十年之后,当 Loch 再一次萌生了离开主流市场,办自己的事业的念头时,Nesuhi Ertegun却说:“这不行啊,我正准备让你来接管华纳欧洲总裁的职位呢。”就这样,Loch 又在华纳呆了七年,以扩充华纳在欧洲的业务。
但当Nesuhi Ertegun 从华纳总裁一位退了下来,Loch 也下定了辞职的决心。1987年6月30 号,他们同时离开了华纳。
此时,Loch从一大堆文件中翻出了当初设计的ACT的商标,细细端详,他对自己说:“岁月催人老,现在再不开始,以后就真的没机会了。”就这样,在“和 华纳十七年亲密接触”之后,Loch终于一尝心愿,创立了ACT 这个品牌。当时的ACT,不仅制作爵士乐唱片,还制作流行音乐唱片。
然而,随着一批交易的流产和其他方面的一连串的艰难困阻,初生的ACT并没有获得什么成功,这让Loch的热切期望狠狠地挫败了一下。1990 年,他回到了西班牙,重新考虑他的选择。
Loch 说:“我决定寻回自己的音乐根源,专注于爵士乐和部落音乐,抛开流行音乐方面的生意。其实,到1990年,ACT只是一个音乐制作的品牌,还不是一个正式 的唱片公司。但在西班牙,我作决定让它成为一个完完全全由我自己独立运做的音乐厂牌,不再依靠任何人的财政的支持。”
虽然Loch最早是以百代唱片的进口部推销员的身份加入唱片界,之后的时间都主要用于打理美国主流音乐市场的生意。但其实Loch在制作唱片方面还是有着非常坚实的基础的。
1962年至1966年,Loch在菲利蒲唱片公司当监制,同时还是其爵士部的经理。Loch 曾经监制过Klaus Doldinger的处女唱片和1963年到1966年的美国民谣布鲁斯音乐节的现场录音系列,还包办了早期汉堡明星俱乐部的所有录音,及负责录制 George Gruntz、Ingfried Hoffmann、Klaus Weiss、Attila Zoller的部分专辑。在职自由唱片/ 慕尼黑音乐家联盟其间,Loch负责了更多Klaus Doldinger的唱片制作。他还监制了Larry Coryell和Philip Catherine合作的热销专辑和大西洋唱片的Dave Brubeck/Gerry Mulligan系列。
回忆起自己在60 年代的英雄史,Loch 说:“我很荣幸能参与制作一批至今仍为所众知的专辑,尤其是一些后来变得举足轻重的音乐人的处女专辑。所以当我决定完全独立做自己想要的音乐时,我想,若 我能再一次如我六十年代做的一样,制作出一批经久不衰的专辑,其成就感肯定会远大于当一个薪水不菲的公司的主管。”
Loch总是强调崭新理念在音乐制作中的重要性:“我的方案是订立一个制作音乐的全新理念,寻找能分享我对音乐的极大热情的音乐家合作。我喜欢让不同的音 乐家掺在一起试录一下,就当是对他们的一个考验。我喜欢事前就定一个理念,但当然,如果有年轻而有才华的音乐家值得进一步发掘,我也会跳过这一步,直接进 入唱片的制作。在巴黎活动的瑞士钢琴家Balthazar Thomass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外。但是我不打算再往主流爵士乐市场掺一脚了,小小的一个市场已经有太多的商家在竞争。爵士与各民族音乐之融合是多元化个 人主义的最好体现,会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ACT已经发掘了许多有着不同的口音和方言的世界爵士乐,成绩不俗。”
ACT 不断搜寻不喜被定型的世界顶级音乐家合作。的确,ACT 旗下的音乐家都是才华出众的。如旗下的瑞典低音喇叭手Nils Landgren,越南裔巴黎吉他手 Nguyen Le,挪威音乐家 Sidsel Endresen和Bugge Wesseltoft的唱片和由Vince Mendoza、Arif Mardin 连同Michael Brecker、Al DiMeola、Gerardo Nunez等众音乐人发起的“Jazzpana-flamenco-jazz”计划都曾得奖。钢琴家Jens Thomas和萨克斯手Christof Lauer的作品近期屡屡获奖,再次印证了ACT在发掘音乐人方面的独到眼光。属下领导世界音乐潮流的音乐人还有Kora演奏家Soriba Kouyate和Nay乐手Kudsi Erguner等。
现时,ACT已成功运作超过10年的时间。并陆续有象知名鼓手Terri Lyne Carrington和美籍俄罗斯钢琴家Simon Nabatov等多领域的乐手加盟,新的计划还包括美国萨克斯手David Binney在纽约的录音。这些举措无疑会令ACT 进一步冲出欧洲,迈向世界。
这就是ACT唱片公司的创办历程。ACT 全情投入于录制跨文化的唱片,并为音乐家和听众带来崭新的音乐观感。ACT,就代表了勇于冒险的、挑战性的、引领潮流的理念。
HatHut Records
http://www.hathut.com/
在1975,一个叫做Werner X. Uehlinger的人创建了HatHut。当时他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帮助一个偶然相遇,并且在他看来很有潜质的萨克司及小号手Joe McPhee出版一张唱片,以便向人们证明他的才华。而今天,这家曾为一个人开办的JAZZ厂牌已有了将近28年的历史,并发表了300多张LP及CD, 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新音乐厂牌之一。起初,HatHut在制作方面的资金很有限,采取的办法只能是一张唱片赚到足够的钱之后再发表另一张唱片,当时他们 虽然很注重封套的设计,但印刷质量也由于资金问题,只能满足于黑白两色。后来,他们拥有了相当稳定的运作资金,不光是出版的作品非常出色,对于封套的设 计,也比从前更加讲究,在印刷上也是越来越精美。这一点,可以体现在他们近几年出版的每一张唱片上。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HatHut出版的所有东西都属于avant-garde jazz,但事实上是他们的旗下还是有不少出色严肃音乐家,如Stockhausen、Haubenstock-Ramati等一些在圈中耳熟能详的名 字,这其中最知名的还是一位叫做Morton Feldman的,他在HatHut出版了专辑之后,不光为自己带来了名誉和金钱,连带着HatHut在人们眼中的形象也改变了,人们也渐渐认识到了这家 厂牌的重要性。从此,他们更加注重对新人的培养了,无论是知名的,还是不知名的,只要他们拥有自己的特点,那他就有可能成为HatHut旗下的艺人。长期 以来,他们的制作一直是远离主流的而且在商业上看的也是很淡的那种,几乎每张专辑都限量在5000张之内。其实这是HatHut抖的一个小机灵,为的是以 限量的方式,尽快售出所有的专辑,以便把收回的资金投给更多的有才华的艺人。
早年的HatHut同大部分刚成立的厂牌一样,并没有什么名气,后来他们签下了一些在当时已经是众所周知的艺人,如:Steve Lacy、Anthony Braxton、Cecil Taylor,他们的作品在当时是非常受关注的,因而HatHut也就在一夜之间受到了同那些艺人一样的关注。当然了,HatHut的成功也不仅仅是依靠 这几位出色的艺人,要真的是这样的话,那未免也太功利了。厂牌的老板Uehlinger是一个敢于冒险的人,在HatHut成立之初,就立下了一条在一些 大公司看来是不可想象的方案,“我们所签的艺人,拥有绝对的自由,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条方案,使得许多知名的艺人也会在该厂牌发表作 品(大多是保守的大公司不敢发行的)。其实HatHut并非有意在和那些大公司竞争,赢得更多的听众,他们的意图在于为那些处于边缘状态的音乐家提供一个 展示自己的空间。全世界有许许多多的尚未被发现的出色的音乐家,他们需要好的伯乐,而HatHut就是在充当这个角色。虽然这样会冒很大的风险,但对于那 些听众和音乐家来说,这是非常有意义的。许多人都把HatHut称作一个博物馆,因为它为音乐家提供了展示的机会,也为我们提供了聆听的空间。
因为HatHut出版的东西风格不尽相同,考虑到听众在挑选时的困惑,于是将原来唱片上标属的HatHut加以进一步的划分,分别是hatOLOGY(出 版JAZZ以及与之相关的音乐)、hat[now]ART(出版严肃音乐)、hatNOIR(先锋实验作品),这样,听众再面对唱片店里HatHut出版 的唱片时,就知道自己该要什么不该要什么了。此外,Uehlinger还会做一些艺人之间交流的活动。为的是增加彼此的沟通,让不同的音乐得以有融合的机 会,创造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
虽说买他们公司的东西的人不少,但由于他们制定的5000张以内的限量发行的方案,使得HatHut根本就赚不了多少钱,所以他们必须靠赞助商的支持,才 能继续他们冒险的计划。但在2000年底,他们原来的赞助商UBS(好像是瑞士的一家银行)撤出了资金,这就意味着一个优秀的独立厂牌的倒闭,对于他们和 喜欢HatHut唱片的朋友们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不过幸运的是,由于HatHut多年以来造就的名气,使得他们很快便有了新的赞助商。这些赞助商不 像原来的那么阔绰,而是有许多人共同投资赞助的,这虽令HatHut起死回生,能够较好的继续他们的方案,然而Uehlinger对此并抱乐观态度,他觉 得这些赞助只能暂时缓解他们的经济上的困难,也许不能长久维持下去,所以说,他还要寻找一个能投长时间合作下去的赞助商。
与此同时,HatHut也在想办法依靠自己的能力改变现在的经济状况。他们决定将原来的一些销量非常不错以及从未以CD形式发表过的作品再版,再配以相关 作品的详细介绍。Uehlinger有一个在旗下艺人演出时录音的习惯,其中一些老的录音在现在看来已经是相当珍贵了,这些老的录音也将在陆续几年当中由 HatHut出版。估计这将对他们解决经济上的困难有些帮助。
总的来说,HatHut也算是一个历经磨难的独立厂牌,虽然现在面临着资金上的困难,但他们还是要尽最大的可能保持其作为独立厂牌特有的气质。还像原来那样关心边缘状态的音乐家,还像原来那样不与时尚音乐挂钩。
对于HatHut而言,他们的未来才刚刚开始。
Emanem Records
http://emanemdisc.com/
Emanem唱片品牌由Martin Davidson于1974年成立,主要发行因过于超前和冒险而被大多数唱片公司拒绝的优秀音乐。至今对Emanem尤为重要的是纪录那些难于归类的即兴 音乐。在三大洲零星地发行了一些LP唱片之后,Emanem返回伦敦并于1995年开始发行CD,继续他们纯粹探索的优良传统。
EMANEM COMPACT DISC SERIES包括了一些最好的即兴音乐,为喜爱纯粹新音乐的人们提供货真价实的新音乐。每一张唱片都体现着对音乐的热爱。大多数唱片是完整的即兴作品,也 有部分采用了预先作曲的素材。每一张CD的设计(当然还有音乐)都着力表达透明感,而无意去仿效那种模糊或忽略关键信息的当今潮流。
Emanem与时尚无关,它在乎实质。
在Emanem旗下发行唱片的主要音乐家包括:
DEREK BAILEY, EVAN PARKER,STEVE LACY,ANTHONY BRAXTON,PAUL RUTHERFORD,JOHN RUSSELL,SPONTANEOUS MUSIC ENSEMBLE等等
Tzadik Records
TZADIK:JOHN ZORN 在纽约和东京同时同时开设的前卫品牌。除了他自己的作品外,也出版了DEREK BAILEY、FRED FRITH、LEO SMITH以及日本先锋艺术家的大量唱片。是最极端也是最前卫的90年代前卫品牌。
http://www.tzadik.com/
由John Zorn开设的日本前卫音乐圈中最著名、最具影响力的实验声学厂牌之一
“Tzadik & Avant”的网站。厂牌所出产的范畴包括:Avant Garde、Free Improvisation、Transgressions、tribal/ethnic、Ambient、Minimal。分为6个系列“作曲家”、 “犹太文献”、“疯子边缘”等,8个专栏。内里超过100张唱片简介和70多首的选段试听。随说是日本的地下公司,除 本土日本艺人之外,旗下所签的大部分是纽约的先锋艺术家。且多数属于Improvisers(即兴)作曲家,例如前卫音乐鬼才Rodd Keith、 Sample实验大师David Shea(旗下发表过颠峰之作“Hsi-Yu Chi 西游记” (David shea & 吴蛮 & John Zorn)、激进原始派Ikue Mori、用Saxophonist将 日本民乐和俄罗斯音乐通婚的东欧前卫作曲家Compostels、错乱蓝调之王Rodd Keith…当然也有杰出的日本实验音乐高手,如大友良英、灰野敬二(Keiji Haino) 。除此之外,相当部分推荐的唱片都属珍贵的临时性跨地域合作。此唱片公司 极其注重即兴实验噪音的艺术追求。
Matchless Records
传奇前卫组合AMM与MATCHLESS
http://www.matchlessrecordings.com/
1965年AMM这支乐队在第一代英国自由爵士音乐家中涌现出来,最初成员包括打击乐手Eddie Prévost,吉他手Keith Rowe和萨克斯风手Lou Gare。不久,大提琴,手风琴和单簧管演奏家Lawrence Sheaff加入。随即作曲家Cornelius Cardew加入,弹奏钢琴和大提琴。在Lawrence Sheaff离开AMM后,Cornelius Cardew的学生Christopher Hobbs短暂加入,并演奏打击乐。早期AMM的录音已经无疑尖锐的突破了传统的自由爵士,1965年出版的AMMMUSIC1966中几乎没有像传统爵 士中的节奏和作品长度。Later During a Flaming Riviera Sunset中强调了琴弦和金属之间的撞击伴随着反复循环录音带发出的电声音乐。In the Realm of Nothing Whatever整部作品收音机信号声音就是作品的突出亮点。AMM本身有自己的一套哲学体系,简单包括两点,混乱的即兴和爆破般的声响。
1970年AMM已经确定形成四重奏阵容,Eddie Prévost,Keith Rowe,Lou Gare和Cornelius Cardew。这个阵容一直到1972年,AMM四名成员分裂成两个二重奏,Eddie Prévost与Lou Gare,Keith Rowe与Cornelius Cardew。破裂的形成是因为成员很多受到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书籍的影响。四人在1976年又重新走到一起合作。但不久Lou Gare离开,随后又是Cornelius Cardew的离开,AMM又变成了Eddie Prévost和 Keith Rowe的俩人乐团。AMM的唱片也区别于以前的作品,多为俩个人的二重奏。成为第三代的AMM。
1980年,AMM早期成员Cornelius Cardew的工作伙伴钢琴手John Tilbury加入AMM,并成为AMM的固定成员。从此AMM都以三重奏的形式出现,并且临时会有萨克斯风手Lou Gare和大提琴手Rohan de Saram的参与
AMM的现场演出从来没有演出目录。最初的作品中的一些东西会有一点短暂的相似性出现在AMM现在的作品中,最初的作品可能很吵闹,现在的作品会变的安静,早期的作品如研磨般的刺耳,现今的作品会相对比较柔和。AMM始终坚持的就是探索和抓住机遇。
当AMM以二重奏的阵容出现在70年代中,Lou Gare与Eddie Prévost经常同Evan Parker与Paul Lytton同台合作。另一个非凡的四重奏的录音在1984年出版,就是MATCHLESS厂牌再版的这张名为《Supersession》的唱片,成员 是Keith Rowe,Eddie Prévost,Evan Parker和 Barry Guy。
在某种意义上,Keith Rowe和Eddie Prévost的合作在AMM以后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当然这个并不是磨灭了Lou Gare,Cornelius Cardew和John Tilbury三位成员不同时期的贡献。Keith Rowe和Eddie Prévost从AMM的创建到现今始终没有离开。Eddie Prévost是一名爵士鼓手出身,他的打击演奏已经包括了很多东西。我们可以找到他与Marilyn Crispell,Evan Parker合作的作品。Keith Rowe不仅仅是一名音乐家同样是一名视觉艺术家,大概在1962年到1963年间作出了很多必要的发现。其中借用来自Jackson Pollock的方法论。在上世纪40年代,Jackson Pollock从传统和科学技术中获得了自由的灵感,把一块挂在墙上展示的油布从墙上摘下来并且放在地上。Keith Rowe延续了Jackson Pollock的逻辑,他把吉他放在地上或是桌子上,以至吉他变成了像一个机器的乐器并制造出不寻常的声响。Keith Rowe开始用很多工具设备来包容着吉他的演奏,他开始使用调频波和晶体管。
Eddie Prévost和Keith Rowe特殊的乐器演奏手法很大程度上定义了AMM,无论是早期还是现在。Keith Rowe用木槌来对吉他进行敲击,Eddie Prévost用木棒来进行撞击,构件了打击乐中奇特的声响,特别的拉吉他的弓法建立了不同的AMM,完全跨越了传统意义的声音,这也正式他们标志的所 在。录音室唱片〈Generative Themes>就是这样的一张专集。MATCHLESS再版AMM1968年的唱片《The Crypt》。并加入了1992年Eddie Prévost写的一篇文章与唱片的内页中。他写到:“有时候,乐手会永远沉浸于声响中,与此同时他们会继续他们各自的方式。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研究能 制作出一些特别的声响的人和事是不奇怪的,然后抓住它,继而去探索它,是一个音乐家本身应有的责任。”
AMM另一个特色的一贯手法是Keith Rowe在演出中使用短波和晶体管收音机,包括各种的语言广播,流行歌曲和一些随机的频段。这些复杂的声音已经很明了的出现在AMM中。 UFm E`|le
To Hear and Back Again是现今普遍能买到的AMM二重奏唱片,在1972年到1976年间,Eddie Prévost和Lou Gare的组合。最初这张唱片在1974年以LP的形式出版。MATCHLESS厂牌再版了这张唱片并额外加入了半小时AMM在1973年和1975年的 录音。
如果说AMM早期的实验,探索过于分散,甚至分裂和改变,但是从1980年开始AMM变得异常的坚固了。AMM新时期的到来也正是John Tilbury这位成员的加入, AMM给了John Tilbury完全发挥的机会,他具有天赋的忘我般投入的钢琴演奏,与Keith Rowe,Eddie Prévost密切配合着构建出精彩的声音。时常John Tilbury的弹奏会暗示出一些美妙的动机。他对声音感觉是及其明晰而且结构化的。AMM的音乐表现的是一种“乌托邦”。当然这里是带引号的,并非是一 种不可实现的理想。
Eddie Prévost在80年代创建了MATCHLESS厂牌,再版了曾经所有的AMM唱片,并出版了很多AMM成员各自的作品。
Ayler Records
瑞典前卫爵士厂牌Ayler Records
http://www.ayler.com/
创建于2000年的瑞典厂牌AYLER以出版前卫/自由爵士,即兴音乐为主。Ayler records已经出版了大量的自由爵士和即兴音乐的现场录音。Noah Howard, Peter Br?ztmann, John Stevens, William Parker, Hamid Drake, Sunny Murray and Albert Ayler等乐手都在Ayler出版了自己的作品。
Ayler厂牌的老板Jan Strom本人不仅仅是一名简单的音乐爱好者,同样也是一个狂热的音乐收藏者,他所收藏的很多爵士录音在现今都已经是很难找到的了。Jan更协助朋友在斯 提哥尔摩创设了Glenn Miller Café,Glenn Miller Café是瑞典重要的演出俱乐部。每年Jan都邀请一些北美及欧洲其他国家的爵士组合来此演奏。在2000年他更请来萨克斯风手Noah Howard的组合和Bobby Few。这次演出后Noah Howard给Jan寄来一盘自己在1997年芝加哥的录音,并让Jan尝试去出版这张作品。当时Noah Howard的这张录音曾交给了许多厂牌来出版,由于缺乏一定的知名性,这些厂牌却都没有表示出很大的兴趣, Jan在拿到了这份录音后,虽然当时Jan本人并没有打算成立自己的厂牌的意向,但他还是与合作的伙伴Ake Bjurhamn决定出版这张唱片。这张唱片就是Ayler厂牌的第一张出品Noah Howard Quartet《Live At The Unity Temple》。这一张唱片出版不久,鼓手Sunny Murray和萨克斯风手Arthur Doyle来到Glenn Miller Café演出。随即Jan开始策划出版了这场演出的现场录音唱片《Live at Glenn Miller Café》,Ayler厂牌也便就此成立。几乎很多Ayler的出品都是瑞典的现场录音,Ayler现场唱片的录制也有独到的见解“我们认为自由爵士现场 的应该在观众的前面进行录音,我们不认为我们能通过改善录音室设备得到很好的效果,我们追求一个真实准确的现场,包括一切错误,杂音,还有其他的任何发生 的东西。”
Ayler的唱片出品整体分为三个概念,Albert Ayler《The Copenhagen Tapes》,Jimmy Lyons,Peter Brotzmann《Live at Nefertiti》这些知名爵士大师的录音作品组成了第一部分。Ayler同时也注重对现代新乐手的挖掘,并使这些乐手与出色的乐手们合作Jemeel Moondoc〈Live at the Vision Festival 2001〉,William Parker《….and William Danced》,Hamid Drake《Soul Bodies, Vol 1》等。 其实Ayler真正的核心部分就是出版瑞典本地的乐手的作品。这也正是Ayler的特色之一,一些乐手及其作品甚至很难在其他的厂牌中找到,瑞典萨克斯演 奏家Anders Gahnold《Flowers for Johnny》就是这个部分中的重要例子。
在CD的封面设计上,Ayler的唱片更像是一部艺术品。Jan的助手Ake Bjurhamn是一名画家,专门为Ayler的唱片来做封面设计。Bjurhamn的作品已经形成了Ayler独有的风格。唱片的封面用简单的美术色彩 表现出抽象的内在感。在Gahnold的作品《Flowers for Johnny》中,Bjurhamn运用了强烈的橙色与红色作为色调对比,火焰搬的感觉更象征出萨克斯内在激情的迸发。
Ayler records的逐步发展,Jan也遍开始着手一些更具特别意义的出版计划。最著名的就是Ayler出版的另人惊喜的Jimmy Lyons的5CD盒子。里面收录了Jimmy Lyons在1972年9月至1985年12月未曾发行的珍贵录音。颇有收藏价值。
当时JAN在建立AYLER之初仅仅是在为自己的音乐爱好做一次冒险实验。现今Ayler records已经有了55张的唱片出品。一句Jan的谚语:“许多的朋友都去打高尔夫球,而我用我的这些钱去出版自由爵士唱片。”道出了Ayler records这几年坚定不移的信念。
FMP Records
www.fmp-online.de
FMP(Free Music Production)是一家德国先锋爵士乐唱片公司。像EvanParker、PeterBrotzmann等一些当代最为特立独行、最具革新意识的爵士乐演奏者都在这里发行过大量唱片。从器乐选择到演奏方式的自由态度、对即席创作的推崇,还有在放弃一切限制的试验行为背后对未来音乐的严肃憧憬等等———FMP严谨地立足于音乐本位,并在这一点上成为今天先锋爵士乐范畴内众多声音作坊的典范。
ECM Records
http://www.ecmrecords.com/Startseite/startseite.php
青年爵士乐手们期盼能获得ECM唱片公司赏识的热切程度,就如一位作家希望能在“New Yorker”上发表文章一样。
2000年,ECM唱片公司庆祝了它的三十一周岁生日。 在三十一年的音乐历程中,ECM一向以其严谨的品质和坚持小众前卫路线而闻名,而它所赢得的赞誉和成功则与其创办人Manfred Eicher有着紧密的联系。
Eicher毕业于柏林音乐学院,曾参与许多交响及室内乐团的工作,演出范畴涉及爵士与古典音乐,并参加过大量的录音工作。这些工作经验为其以后经营 ECM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69年,凭着年轻人应有的热情和一笔贷款,Eicher在慕尼黑成立了Edition of Contemporary Music (简称ECM),他希望透过所出版的唱片将音乐中的细腻情感与演奏呈现给广大的爱乐者。同时,为了确保公司在音乐方面的独特格调与良好的唱片品质, Eicher负责了旗下几乎所有唱片的监制工作。
ECM第一张唱片“Free At Last”出版自1969年,是由曾与John Coltrane、Eric Dolphy、Billie Holiday等人合作过的美国爵士钢琴手Mal Waldron三重奏乐团演奏。而此时的ECM也是生逢良辰,在六十年代末的北美大陆,由于摇滚乐的风行,许多重要的爵士乐手倍受忽视,因此Eicher 能轻易地邀请到该地区自己所喜爱的乐手,来为公司灌制唱片。当初受邀的乐手包括有:Keith Jarrett、Paul Bley、Marion Brown、Chick Corea、Gary Burton、Gary Peacock等人,其中一部分乐手自七十年代后一直与ECM保持着稳定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为其带来大量的精彩录音。
而1968年Eicher在博洛尼亚爵士音乐节上结识的挪威色士风手Jan Garbarek,于70年率四重奏乐队,为ECM录制了对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专辑:“Afric Pepperbird”,该唱片一经上市即获得乐界好评。此后Garbarek与乐团成员:吉它手Terje Rypdal、Bass手Arild Andersen、鼓手Jon Christensen一起成为公司的固定乐手,参与录制了大量的音乐作品,令北欧爵士乐及ECM公司频频获得大众的注目,四位乐手后也被传媒并称为“挪 威爵士四巨头”。
“Afric Pepperbird”专辑不但是Eicher与Garbarek的第一次合作,也是他第一次前往奥斯陆制作的唱片,通过这次工作Eicher与挪威录音 师Jan Erik Kongshaug相识,两人对旋律音色细致完美的追求可以说是不谋而合,由此双方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录音合作,并一起在奥斯陆建立了公司专属的录音室: Rainbow Studio。ECM早期的唱片大都是录制于该室。而且一系列专辑的制作也为爵士乐录音创立了新标准,这些唱片包括有:Chick Corea的“Piano Improvisations Vol.1 & 2”;Paul Bley的“Open,To Love”及Keith Jarrett在该公司的第一张专辑“Facing You”等。而另一些唱片不但在评论界,甚至市场销售上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例如Keith Jarrett的“Solo Concerts”、“ Koln Concert”;Chick Corea的“Return To Forever”,它们均被公认为爵士乐史上,最具影响力及最受欢迎的专辑之一。
自七十年代中期以来,ECM保持着每年大约二十张唱片的出品,并且一直致力于开创新音乐及发掘富有创意的音乐家,在三十来年中网罗了众多风格独特全面的乐 手。而这些不同背景的乐手,在相互理解与融合音乐风格的交往中,产生了一些成功的演奏组合,所录制的专辑也因创新的意念,而成为公司的经典。其中包括有 Keith Jarrett与Jan Garbarek、Palle Danielsson 及 Jon Christensen组成的The European Quartet在74年录制的“Belonging”专辑;Gary Burton与Chick Corea的第一张二重奏唱片“Crystal Silence”;美国吉它手Ralph Towner联同Jan Garbarek、Jon Christensen及Eberhard Weber合奏的“Solstice”;巴西吉它手Egberto Gismonti与 Jan Garbarek、Charlie Haden联合的三重奏乐集“Magico”;美国钢琴手Paul Bley的四重奏专辑“Fragments”,乐团成员包括有美国吉它手Bill Frisell、鼓手Paul Motian及英国色士风手John Surman;另一位美国吉它手Pat Metheny于80年在 Michael Brecker、Dewey Redman、Charlie Haden 、Jack DeJohnette的协作下录制的双张大碟“80/81”;而其中鼓手Jack DeJohnette也曾在77年与Keith Jarrett一起加入了Bass手Gary Peacock唱片“Tales Of Another”的演奏;此后在Jarrett的率领下又共同组建了三重奏乐团,并于83年春季发表了“Standards,Vol.1 & 2”两张倍受好评的专辑。此组合也被认为是爵士史上最经典的三重奏乐团之一,并获尊称为“The Standards Trio”。
然而ECM在出版爵士作品以外,也积极发掘世界各地区的根源音乐,涉及乐种有印度Raga(一种印度传统曲调)、巴基斯坦声乐、斯堪的纳维亚民谣、非洲敲 击乐、各类伊斯兰音乐、阿根廷探戈及南韩宗教音乐,而同时另一些融汇了多种民族音乐风格的“World Music”乐手与音乐作品也出现在公司的出版目录中。其中较著名的有:由Collin Walcott、Don Cherry、Nana Vasconcelos组成的Codona乐队,三位乐手将印度/非洲/南美音乐及爵士乐,折衷融入于所演奏的音乐中;而作为吉它手、钢琴手兼作曲人的 Egberto Gismonti,主张将爵士乐、欧洲传统音乐及出自南美雨林的奇特声效,对等地交织在音乐里,并与同胞巴西打击乐手Nana Vasconcelos将此理念运用在他的第一张ECM专辑“Danca das Cabecas”中;被誉为奥特琴大师的突尼斯乐手Anouar Brahem,其风格则产生自故国的传统音乐,及当年欧洲殖民者所遗留下的音乐的影响;另一位英国色士风手Trevor Watts也将自己的独奏与加纳鼓手的紧密鼓击相结合,发表了“A Wider Embrace”专辑;而来自德国巴伐利亚的器乐演奏家Stephan Micus,在专辑中运用了早年游走五大洲所学习到的各种民乐技法及收集到的所有乐器,其音乐亦全面地融汇了世界各地的根源音乐;另外,还有色士风手 Wolfgang Puschnig、歌手Linda Sharrock与南韩敲击乐团SamulNori,也合奏了极富震撼力的专辑“Then Come The White Tiger”。
七十年代末ECM开始将目光投向古典音乐,它更将音乐路线延展至二十世纪现代派作品上,发表了包括有来自美国的Steve Reich,Gavin Bryars和John Adams等人的音乐。1984年,爱沙尼亚音乐家Arvo Part作品“Tabula Rasa”的出版,标志了公司旗下“ECM New Series(新系列)”的开办。Eicher以此系列展开了对古典及当代古典音乐的探讨。此外,也开始着眼于对东欧当代作曲家音乐的出版,引致 Dmitri Shostakovich(俄罗斯)、Giya Kancheli(格鲁吉亚)、Peteris Vasks(拉脱维亚)、Veljo Tormis(爱沙尼亚)、Gyorgy Kurtág(罗马尼亚)等人的作品被相继发表。而一些经典的乐曲亦被旗下乐手重新演绎,例如:Keith Jarrett开始在爵士乐以外诠释古典乐曲,录制了萧斯塔科维奇、巴哈和莫扎特的作品;中提琴手Kim Kashkashian与钢琴手Robert Levin演奏布拉姆斯的奏鸣曲;钢琴手Andras Schiff与日本小提琴手Yuuko Shiokawa合奏了舒伯特的幻想曲……
同时,一些带有极强实验性的音乐作品也出现在新系列中,诸如英国色士风手Evan Parker与Electro-Acoustic Ensemble合作的电子原声实验专辑“Toward The Margins”;美国打击乐手Robyn Schulkowsky与挪威小号手Nils Petter Molaer的即兴乐集“Hastening Westward”;瑞士Avant-Gadre作曲家Heinz Reber,以中文及挪威文朗诵与非和谐器乐旋律相结合的实验专辑“MNAOMAI,MNONAI”;同样也是来自瑞士的小提琴手Poul Giger,在独奏专辑“Schattenwelt”中拉奏出无调的弦音;而另一位前卫声乐手Meredith Monk的大部分作品也于此系列发表,自1981年起她就为ECM录制了一系列的作品,曲目包括由“Dolmen Music”到舞台剧音乐“Atlas”等;还有德国作曲家Heiner Goebbels的一些大型器乐实验作品的出版,其中包括为法兰克福1200周年城庆所录制的专辑“Surrogate Cities”,日本实验乐手大友良英也参与了演奏。
另外,ECM也寄新系列向电影配乐领域进军,这是基于Eicher与某些电影导演一直保持着的密切联系。而其本人也曾在1991年参与导演及制作了他的处 女电影“Holoz?n”,并且次年该片获得了第45届Locarno电影节的“评审团特别奖”。1999年末公司出版了五张一套的Boxset唱片: “Histoire(s) Du Cinéma”,全面收集了法国著名导演Jean-Luc Godard所有影片的配乐,并以四本印制精良的图文书刊介绍导演的电影生涯,公司旗下众多乐手参与了演奏,而这套唱片也被乐界评定为Eicher个人及 ECM公司音乐艺术品味的最高体现。此外希腊女作曲家Eleni Karaindrou为同胞Theo Angelopoulos电影所作的配乐专辑“The Beekeeper”、“Landscape In The Mist”、“Music For Films”与“The Suspended Step Of The Stork”都分别在新系列中出版。
在通过对上述各类型音乐的出版后,ECM为了谋求更多元化的发展,实施了与不同地区的音乐人进行联合品牌经营的计划,寄此进行更多样化的音乐交流与拓展更 广阔的市场。这些品牌包括有:Rune Grammofon,由ECM 挪威分部主持人Rune Kristofferson在1997年创立。公司所涉及的音乐包括有即兴电子、Electro-Acoustic、Arctic Ambient、另类摇摆与具象音乐等;旗下网罗了当今具有代表性的挪威实验音乐家,如:作曲家Arne Nordheim、即兴组合Supersilent 和 Spunk、匿名音乐人Biosphere 和 Deathprod、流行组合Chocolate Overdose等。目前该公司只有十五款唱片出版, 其中八款已由ECM作全球及网上发行。Watt,主要出版其创办人美国音乐家Michael Mantlerde的作品,而公司另一位主要的乐手就是女钢琴手Carla Bley,她大部分的爵士作品在此发表。Carmo,是由吉它手Egberto Gismonti创办,除了其本人的唱片外,也出版一些巴西的爵士与即兴音乐。Japo,则是在七十年代回归的姐妹公司,在此品系下有由英国人Keith Rowe、Eddie Prevost组成的著名实验乐团AMM;还有来自巴伐利亚的全能乐器演奏家Stephan Micus,他游走四方的传奇经历与多民族的美妙旋律一直为乐迷们所津津乐道。
Leo Records
http://www.leorecords.com/
1979年由苏联人Leo Feigin创立的Leo Records,是立足于英国一家小型的独立唱片公司。Leo主力出版大量先锋即兴和自由爵士音乐,尤其保留了不少东欧、前苏联的即兴/自由爵士的珍贵录 音。Leo的音乐从来是拒绝服从市场压力的,在音乐作品上一直保持高度的自由化和艺术化。旗下乐手来自于世界各地,但绝大部分来自欧洲。Leo认为乐手本 身的来源是并不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音乐上独特新颖的创造力。这个宗旨也始终渗透在Leo每张出品中。
回溯Leo的历史,还得从创办人Leo Feigin说起。70年代末,Feigin已从前苏联搬至西方生活好一段时间,当时正在BBC电台担任节目制作策划,负责每周的爵士秀节目。偶然的机 会,朋友经由走私渠道给他带来一盘前苏联前卫乐团The Ganelin Trio的现场演出录音磁带,一听之下便非常喜欢。但由于意识形态的问题,当时没有一家厂牌愿意出版这张唱片(据Feigin本人言,当时连ECM也对这 盘磁带没有兴趣)。一气之下,Feigin决定建立自己的唱片公司。Leo Records就这样顺应产生了。Feigin意识到他在出版一些唱片诸如Ganelin Trio这类的乐团之前,必须为厂牌建立起一种可信度。这个可信度并不仅仅对市场而言,同时也反映在一个唱片公司应该如何处理与它的乐手的关系。 Feigin在出版Ganelin Trio的专辑之前,首先出版了钢琴手Amina Claudine Myers和萨克士风手Keshavan Maslak的专辑,以此铺垫Leo即将建立的销售市场和品牌形象。另一方面,Feigin往往会给予在Leo下面出版唱片的乐手很多便利与支持。在过去 的年月里,Leo曾为Cecil Taylor,Evan Parker,Anthony Braxton,Ned Rothenberg,Marilyn Crispell等著名先锋爵士乐手出版唱片。在这之中Marilyn Crispell是这个信条的最好例子。“1983年我给她制作了第一张唱片。当时她非常的绝望,她很年轻,要为了生存而奋斗。但她必须放弃单纯为生存的 奋斗才能弄出好的音乐,于是我给予她不断的鼓励。看这些乐手慢慢成熟起来是很令人满意的事情。”
已年届六旬的Leo Feigin在经营Leo Records的过程中建立了许多与别不同的原则。与大多数厂牌的经营理念相反。“我从不出版我自己不认识的乐手的LP或是CD。在Leo下面的每一位乐 手都是我的朋友,所以他们的专辑也可看作是彼此的友情的一种延伸。” Feigin如是说,“我反对一切合同的东西,我也反对去签约乐手。如果一位乐手有机会来录制唱片或是与别的乐手合作,他应该能做到本应在合同上定下的一 切规定。” Feigin在Leo首张出版的专辑中已现身说法地阐明:“(以上)这些都是我的座右铭,我的感知力和我的信念。那些乐手的出处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他们 音乐里的创造性。这是我唯一的尺度。”
从创建至今超过20年的时间,Leo已出版超过400张专辑,其中象The Art Emsemble of Chicago、Anthony Braxton、 Eugene Chadbourne、Marliyn Crispell、Joe and Mat Maneri父子、图瓦女歌唱家Sainkho Namchylak、Evan Parker、Ned Rothenberg、Sun Ra、Cecil Taylor等众多著名乐手皆为Leo的中坚力量,在旗下发表了许多经典专辑。Feigin哲学理念的另一方面是他总鼓励与策划厂牌旗下乐手参与不同的计 划。以此活跃乐手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创作灵感。Feigin阐述到:“(作为一个厂牌的领导者)这会是一个很称职的信条。自从我开始支持一些乐手,并有 限度地给予他们空间,最后让他们把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显露出来,这才是最重要的。我认为将他们放到不同的情况中不仅只是展示了他们本身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 他们的名声和阅历。”。
在Feigin的艺术追求下的Leo,除总部Leo Records坚持出版如Anthony Braxton、Joelle Leander、Evan Parker等大名鼎鼎的乐手外;新系列Leo Lab是致力于具实验性的先锋即兴作品及发掘一些极具天赋的年轻乐手,现时在这一系列下已出版超过70张专辑。包括John Wolf Brennan、Moscow Composers Orchestra、Russian-german Composers Quartet、The Ganelin Trio、Simon Nabatov Trio等一批近年在欧洲爵士乐坛活跃的年青乐手/乐队均在Leo Lab下发表专辑。另一新开设的系列“Golden Years of New Jazz”集中重现世界先锋即兴/自由爵士史上最黄金岁月的重要录音,如Sun Ra,Anthony Braxton等人的一些珍贵录音皆出于此系列。Feigin说道“当我开设这个系列的时候,我从没有想过关于先锋音乐的历史,但事实是先锋音乐已经有 40年的历史了。因此我开始发掘一些老的录音,并且意识到这些音乐在当今听来同样是很精彩的。”。基于厂牌已有一定的基础,Feigin开始有能力出版一 些自己感到在厂牌初期没能出版的前苏联新爵士的作品,于是Feigin决定去寻找一位能够携带空白磁带的旅游者远赴前苏联,让那里的乐手们录音,而对旅行 者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他还不能害怕从苏联共和国走私出这些录音作品。合辑“Golden Years of New Jazz”就是其中的劳动成果。合辑集结了一批前苏联先锋爵士乐手们从未出版或已绝版的作品。合辑共分四辑,每辑又分成四张CD的容量,并且只印制750 份,其中仅500份用作销售。透过这堆珍贵的历史性录音,Leo重现了前苏联在共产主义政权时期下爵士/先锋即兴领域上令人难以置信的传奇发展。Leo亦 成为欧美地区最早关注前苏联/俄罗斯爵士音乐的厂牌之一。
无可否认,Leo对整个欧洲爵士乐坛确实有着重大贡献。其打破地域限制,广泛涉猎前苏联前卫爵士和即兴音乐的出版范围更是其有别于其它同类型厂牌之处。 Moscow Composers Orchestra,Russian-german Composers Quartet,Sainkho Namchylak,Nick Dmitriev,Ivan Sokolov等都是在LEO旗下推出作品的前苏联乐手。虽然同时运行着三个系列的出版,“制作音乐大概占用了我全部时间的十分之一,因为大部分我都要应 付会计师、驾驶、散步、写销售单,、各种的人、工厂、零售商联系等事。” Feigin打趣地解释着自己的生活,但依然没有办法减少他每年3、40张作品的出版。最后特别要提及Leo成立25周年音乐节。为了庆祝Leo成立25 周年,同时节约乐手的演出成本,他亲自远赴Leo旗下乐手们居住的地方与他们一同组织音乐节。音乐节最终在德国,意大利,瑞士等欧洲国家上演了,所参与的 乐手包括The Ganelin Trio、Lauren Newton Project、Frank Gratkowski Project、Simon Nabatov Project等。遗憾的是2004年4月前苏联著名爵士乐手Nick Dmitriev因病逝世,年仅48岁。因此不得不取消莫斯科站的演出。
有一本杂志对Leo Records作了这样的形容:“如果没有Leo的存在,我们对全世界范围内的先锋即兴音乐的感觉和认识便会有很巨大的不同。在同属于欧洲独立爵士这个领域中,Leo会与Incus,FMP,Emneam一样带给我们一个广阔崭新的爵士空间。”
2004年8月Leo的最新出品是Eugene Chadbourne的“The History Of The Chadbournes, Honky-tonk Im Nacht Lokal”,收录先锋结它手Eugene Chadbourne1996-2000年间,与不同乐手合作的现场演出实况。
Incus Records
http://www.incusrecords.force9.co.uk/
Incus唱片公司建立于1970年,它是英国第一间由乐手自主管理的唱片公司。最初是由鼓手Tony Oxley倡议,Michael Walters出资成立,后又有著名吉它手Derek Bailey和色士风手Evan Parker加入成为合作伙伴。但之后Walters、Oxley和Parker都相继离开,而大多数人则留下继续经营管理公司,尤其是Karen Brookman女士自八十年代中期起,就一直担负着Incus大量的行政工作及唱片包装的设计事物。 在音乐风格方面Incus则是以即兴类音乐为主导。目前大约已出版发行了100多张EP、CD、Video和磁带。虽然,公司最大目的是为各位主办人出版音乐作品,不过也为其他乐手制作专辑。许多音乐人都为Incus献上音乐生涯中的第一次录音,他们包括了Jamie Muir、Steve Beresford、John Russell、Phil Wachsmann、Dennis Palmer、Iskre 1903、 The L.J.C.O.、Balance、Steve Noble/Alex Maguire Duo、Tony Bevan Trio、Alex Ward/Steve Noble Duo、The Shaking Ray Levis、The John Zorn/Fred Frith Duo、The John Butcher/Vanessa Mackness Duo、The Eugene Chadbourne/John Zorn Duo、The Roger Smith/Neil Metcalfe Duo 和The Stefan Jaworzyn/Alan Wikinson Duo等等。而且在某些唱片的录制过程中,一些乐手通常都参与工作的每个环节,所以不仅仅只是创作和演奏音乐,还负责唱片封套、内页的设计及后期制作与推 广等事务。这些乐手包括有:Tony Oxley、John Stevens、Jamie Muir和Dennis Palmer等。
真正的第一张Incus专辑是由公司的三位主办人Tony Oxley, Evan Parker和Derek Bailey合作演奏的,录音制作完成后还未及出版发行,原声母带便神秘失踪,此后便由编号为Incus 1的“Topography of the Lungs”专辑取代之,这是由Evan Parker、Derek Bailey与Han Bennink于70年录制的,而后其母带也同样神秘失踪。Incus 2 专辑“Derek Bailey Solo”在1971年录制发行,唱片中是Derek 与Gavin Bryar、Willem Breuker等音乐家的即兴吉他作品。之后,此专辑和Incus 2(R)合并成了编号CD10专辑。 由于财政上的原因,通常Inclus的唱片只会再版一次、最多两次,目前公司主要的出版事务是针对新的录音专辑。从1980年开始,其每年的出版量大约保 持在25到30款唱片之间,而现已断货的旧专辑被分为两部分处理:可以重新发行的唱片,这是一些早期的珍贵LP专辑,将会陆续以CD形式再版;还有就是不 再发行的唱片,这部分专辑的版权因为某些原因将会退回原作者,不做再版。
以下罗列出一些被再版的早期珍贵唱片供参考: 由Derek Bailey(吉它)、Barry Guy(Bass)、Paul Rutherford(长号及钢琴)合奏的双张唱片“Iskra 1903”(LP3/4)。 Evan Parker和打击乐手Paul Lytton首度合作的两张专辑:“Collective calls”(LPs 5)、“Live at the Unity Theatre”(LPs 14);以及他最初的四张独奏作品:“Saxophone Solo”(LPs 19)、“Monoceros”(LPs 27)、“Six of One”(LPs 27)、“The Snake Decides”(LPs 49)。 Bass手Barry Guy的London Jazz Composers’ Orchestra乐团的首张双碟专辑“Ode”(LPs 6/7)。两张鼓手Tony Oxley乐团的专辑:“Tony Oxley”(LPs 8)与“Frebuary Papers”(LPs 18)。三盘Derek Bailey独奏的卷盘录音带以及和舞蹈家田中民合作的录音带“Music & Dance”。由英国人Eddie Prevost和Lou Gare组成的AMM所录制的EP:“ AMM at the Roundhouse”。 还有Derek Bailey的Improvisors’ Ensemble Company(Company 1-7)的第一次亮相。 以及在Company系列中陆续有作品问世的乐手名单: George Lewis、Vinko Globokar、Fred Frith、Ursula Opens、Anthony Braxton、Akio Suzuki、Tristan Honsinger、Lol Coxhill、Dave Holland、Buckethead、Lee Konitz、John Zorn、Leo Smith、Steve Beresford、Pat Thomas、Richard Teitelbaum、Steve Lacy、Vanessa Mackness、Maarten Altena、Alexander Balanescu、Paul Haines、Will Gaines等等。 至今Incus仍保存着许多未知何时可发表的音乐母带和影带。这是因为目前公司必须对各种渠道传递来的,众多的最新录音资料做优先处理的原因。但将来如果 条件允许,这些音乐都将会被陆续整理出版。
ESP-Disk
http://www.espdisk.com/
1964年纽约的一名律师,Bernard Stollman由对艺术极度狂热,所以自己动手创立了一间音乐厂牌——ESP-Disk。由此开始了ESP-Disk的传奇故事。
1964年7月,首张专辑出版,该专辑是于当时在国际即兴音乐界十分著名的乐手Albert Ayler的“Spiritual Unity”唱片。唱片出版随即引来广泛的赞誉。厂牌出版的专辑也随之得到乐迷的留意。ESP的出品在当时是十分前卫的。它不单表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地 下音乐和Avant-Garde的状况,而且它还成为了一个以美学与艺术观念置于其经济收益上的厂牌的典范。
唱片公司在其十二年的生涯当中,曾数度变革,但每一次变革都能让某种的新的音乐形态成为主导。ESP在六十年代发行了对自由爵士及前卫爵士颇具影响力的作 品:Albert Ayler及其数支乐队、Pharoah Sanders、Sun Ra、“自由爵士之父”Ornette Coleman、Bob James、The New York Art Quartet、Patty Waters等人的唱片,这些人都是当时自由爵士和前卫爵士乐界数一数二的风头人物,这令到厂牌名声大噪。ESP靠其独特的运行方式吸引了大量不知名的乐 手,因为在ESP出唱片的乐手将不会受到唱片公司的约束,得到最大的自由:他们可以自己监制自己的唱片,选择自己的乐手,甚至封套的设计。这种做法后来成 为了大部分独立厂牌的创作指标。在每张LP的内页当中都有一句这样富有哲学意味的话:“The artists alone decide what you will hear on their ESP Disk.”
后来ESP把目光投向了摇滚市场,但“市场”并没有看好ESP。ESP只是在六十年代中期出过寥寥几个乐队如Godz和The Fugs等的唱片。ESP也对民谣感兴趣,也曾为Holy Modal Rounders和Pearls Before Swine等人出过一些所谓的“新民谣”。甚至“跨掉的一代”作家William S. Burroughs和Dr. Timothy Leary的说话片断也曾在ESP被混音。无疑,在ESP的唱片目录中,会有着很多的古怪的音乐品种出现。七十年代,ESP开始衰退,要不是靠再版一些怀 旧作品,像Charlie Parker和Billie Holiday等人的唱片,它可能更快就消亡了。但该公司最终仍然是由于经济的问题,于1976年结束运作。
如今,原版的ESP的出品是很珍贵的,尽管世界上有许多厂牌都再版这些唱片,但ESP这个名字,依然是ESP的最好。进入2000年,ESP-Disk又从新开始运作,但出版的都是原来的旧作,新的制作到目前仍然不见动静。
ACT Records
位于德国慕尼黑的ACT唱片公司,以发掘爵士与各民族音乐之融合为职志,以及搜寻不喜被定型,但风格上比较不那么艰涩的音乐对象。厂牌出品了许多德国,法国与北欧的音乐作品,越南裔吉他手Nguyen Le即属于其旗下。
早在1992年创立“ACT”与“Emocion”两个兄弟厂牌之初,Siegfried(Siggi)Loch 先生便立志为对音乐持开放态度的音乐家和听众呈现与别不同的跨文化之声。此后的十年间,ACT公司坚守音乐为先的信念,成功地发行了100 张叫好又叫座的爵士乐及世界音乐唱片。ACT的出品总是创意无限,在欧洲拥有极好的口碑。
在唱片工业界,ACT之父Siegfried Loch绝对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他曾是自由唱片/ 慕尼黑音乐家联盟的总裁(1966-70),华纳唱片德国分公司的总裁(1971-81),华纳唱片欧洲总公司的总裁(1982-89)。但在 Siegfried Loch心目中,只有通过创立自己的公司、不断革新制作理念并出版最高素质的唱片,才是他一直追求的表达方式。所以Siegfried Loch 总是笑着说:“为了把我的ACT 建立起来,我几乎用了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但能一展我的抱负,再长的时间也是值得等待的。”
1968年,Loch和他的偶像——华纳唱片的总裁Nesuhi Ertegun先生,在柏林相遇。Nesuhi Ertegun在Loch的事业生涯的转折中,每每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Loch 说:“每次都是这样,当我准备好开展自己的事业,另一个令人不忍错过的事业机会总会蹦出来。”
当1970年,当Loch决定离开他执掌四年之久的自由唱片/慕尼黑音乐家联盟的时候,就已经着手创办一间自己的唱片公司,并起名为:ACT。因为“ACT”有“演出”这个意思,而演出是在唱片录制之后最常用的字眼,演出者也是整个音乐创造中的首要因素。
但华纳的董事长Nesuhi Ertegun 也看中了这个契机,力邀 Loch 主理华纳在德国新开的分公司。Loch 只好先把办自己公司的主意搁置下来,接受了华纳唱片德国分公司的总裁一职。十年之后,当 Loch 再一次萌生了离开主流市场,办自己的事业的念头时,Nesuhi Ertegun却说:“这不行啊,我正准备让你来接管华纳欧洲总裁的职位呢。”就这样,Loch 又在华纳呆了七年,以扩充华纳在欧洲的业务。
但当Nesuhi Ertegun 从华纳总裁一位退了下来,Loch 也下定了辞职的决心。1987年6月30 号,他们同时离开了华纳。
此时,Loch从一大堆文件中翻出了当初设计的ACT的商标,细细端详,他对自己说:“岁月催人老,现在再不开始,以后就真的没机会了。”就这样,在“和 华纳十七年亲密接触”之后,Loch终于一尝心愿,创立了ACT 这个品牌。当时的ACT,不仅制作爵士乐唱片,还制作流行音乐唱片。
然而,随着一批交易的流产和其他方面的一连串的艰难困阻,初生的ACT并没有获得什么成功,这让Loch的热切期望狠狠地挫败了一下。1990 年,他回到了西班牙,重新考虑他的选择。
Loch 说:“我决定寻回自己的音乐根源,专注于爵士乐和部落音乐,抛开流行音乐方面的生意。其实,到1990年,ACT只是一个音乐制作的品牌,还不是一个正式 的唱片公司。但在西班牙,我作决定让它成为一个完完全全由我自己独立运做的音乐厂牌,不再依靠任何人的财政的支持。”
虽然Loch最早是以百代唱片的进口部推销员的身份加入唱片界,之后的时间都主要用于打理美国主流音乐市场的生意。但其实Loch在制作唱片方面还是有着非常坚实的基础的。
1962年至1966年,Loch在菲利蒲唱片公司当监制,同时还是其爵士部的经理。Loch 曾经监制过Klaus Doldinger的处女唱片和1963年到1966年的美国民谣布鲁斯音乐节的现场录音系列,还包办了早期汉堡明星俱乐部的所有录音,及负责录制 George Gruntz、Ingfried Hoffmann、Klaus Weiss、Attila Zoller的部分专辑。在职自由唱片/ 慕尼黑音乐家联盟其间,Loch负责了更多Klaus Doldinger的唱片制作。他还监制了Larry Coryell和Philip Catherine合作的热销专辑和大西洋唱片的Dave Brubeck/Gerry Mulligan系列。
回忆起自己在60 年代的英雄史,Loch 说:“我很荣幸能参与制作一批至今仍为所众知的专辑,尤其是一些后来变得举足轻重的音乐人的处女专辑。所以当我决定完全独立做自己想要的音乐时,我想,若 我能再一次如我六十年代做的一样,制作出一批经久不衰的专辑,其成就感肯定会远大于当一个薪水不菲的公司的主管。”
Loch总是强调崭新理念在音乐制作中的重要性:“我的方案是订立一个制作音乐的全新理念,寻找能分享我对音乐的极大热情的音乐家合作。我喜欢让不同的音 乐家掺在一起试录一下,就当是对他们的一个考验。我喜欢事前就定一个理念,但当然,如果有年轻而有才华的音乐家值得进一步发掘,我也会跳过这一步,直接进 入唱片的制作。在巴黎活动的瑞士钢琴家Balthazar Thomass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外。但是我不打算再往主流爵士乐市场掺一脚了,小小的一个市场已经有太多的商家在竞争。爵士与各民族音乐之融合是多元化个 人主义的最好体现,会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ACT已经发掘了许多有着不同的口音和方言的世界爵士乐,成绩不俗。”
ACT 不断搜寻不喜被定型的世界顶级音乐家合作。的确,ACT 旗下的音乐家都是才华出众的。如旗下的瑞典低音喇叭手Nils Landgren,越南裔巴黎吉他手 Nguyen Le,挪威音乐家 Sidsel Endresen和Bugge Wesseltoft的唱片和由Vince Mendoza、Arif Mardin 连同Michael Brecker、Al DiMeola、Gerardo Nunez等众音乐人发起的“Jazzpana-flamenco-jazz”计划都曾得奖。钢琴家Jens Thomas和萨克斯手Christof Lauer的作品近期屡屡获奖,再次印证了ACT在发掘音乐人方面的独到眼光。属下领导世界音乐潮流的音乐人还有Kora演奏家Soriba Kouyate和Nay乐手Kudsi Erguner等。
现时,ACT已成功运作超过10年的时间。并陆续有象知名鼓手Terri Lyne Carrington和美籍俄罗斯钢琴家Simon Nabatov等多领域的乐手加盟,新的计划还包括美国萨克斯手David Binney在纽约的录音。这些举措无疑会令ACT 进一步冲出欧洲,迈向世界。
这就是ACT唱片公司的创办历程。ACT 全情投入于录制跨文化的唱片,并为音乐家和听众带来崭新的音乐观感。ACT,就代表了勇于冒险的、挑战性的、引领潮流的理念。
HatHut Records
http://www.hathut.com/
在1975,一个叫做Werner X. Uehlinger的人创建了HatHut。当时他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帮助一个偶然相遇,并且在他看来很有潜质的萨克司及小号手Joe McPhee出版一张唱片,以便向人们证明他的才华。而今天,这家曾为一个人开办的JAZZ厂牌已有了将近28年的历史,并发表了300多张LP及CD, 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新音乐厂牌之一。起初,HatHut在制作方面的资金很有限,采取的办法只能是一张唱片赚到足够的钱之后再发表另一张唱片,当时他们 虽然很注重封套的设计,但印刷质量也由于资金问题,只能满足于黑白两色。后来,他们拥有了相当稳定的运作资金,不光是出版的作品非常出色,对于封套的设 计,也比从前更加讲究,在印刷上也是越来越精美。这一点,可以体现在他们近几年出版的每一张唱片上。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HatHut出版的所有东西都属于avant-garde jazz,但事实上是他们的旗下还是有不少出色严肃音乐家,如Stockhausen、Haubenstock-Ramati等一些在圈中耳熟能详的名 字,这其中最知名的还是一位叫做Morton Feldman的,他在HatHut出版了专辑之后,不光为自己带来了名誉和金钱,连带着HatHut在人们眼中的形象也改变了,人们也渐渐认识到了这家 厂牌的重要性。从此,他们更加注重对新人的培养了,无论是知名的,还是不知名的,只要他们拥有自己的特点,那他就有可能成为HatHut旗下的艺人。长期 以来,他们的制作一直是远离主流的而且在商业上看的也是很淡的那种,几乎每张专辑都限量在5000张之内。其实这是HatHut抖的一个小机灵,为的是以 限量的方式,尽快售出所有的专辑,以便把收回的资金投给更多的有才华的艺人。
早年的HatHut同大部分刚成立的厂牌一样,并没有什么名气,后来他们签下了一些在当时已经是众所周知的艺人,如:Steve Lacy、Anthony Braxton、Cecil Taylor,他们的作品在当时是非常受关注的,因而HatHut也就在一夜之间受到了同那些艺人一样的关注。当然了,HatHut的成功也不仅仅是依靠 这几位出色的艺人,要真的是这样的话,那未免也太功利了。厂牌的老板Uehlinger是一个敢于冒险的人,在HatHut成立之初,就立下了一条在一些 大公司看来是不可想象的方案,“我们所签的艺人,拥有绝对的自由,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条方案,使得许多知名的艺人也会在该厂牌发表作 品(大多是保守的大公司不敢发行的)。其实HatHut并非有意在和那些大公司竞争,赢得更多的听众,他们的意图在于为那些处于边缘状态的音乐家提供一个 展示自己的空间。全世界有许许多多的尚未被发现的出色的音乐家,他们需要好的伯乐,而HatHut就是在充当这个角色。虽然这样会冒很大的风险,但对于那 些听众和音乐家来说,这是非常有意义的。许多人都把HatHut称作一个博物馆,因为它为音乐家提供了展示的机会,也为我们提供了聆听的空间。
因为HatHut出版的东西风格不尽相同,考虑到听众在挑选时的困惑,于是将原来唱片上标属的HatHut加以进一步的划分,分别是hatOLOGY(出 版JAZZ以及与之相关的音乐)、hat[now]ART(出版严肃音乐)、hatNOIR(先锋实验作品),这样,听众再面对唱片店里HatHut出版 的唱片时,就知道自己该要什么不该要什么了。此外,Uehlinger还会做一些艺人之间交流的活动。为的是增加彼此的沟通,让不同的音乐得以有融合的机 会,创造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
虽说买他们公司的东西的人不少,但由于他们制定的5000张以内的限量发行的方案,使得HatHut根本就赚不了多少钱,所以他们必须靠赞助商的支持,才 能继续他们冒险的计划。但在2000年底,他们原来的赞助商UBS(好像是瑞士的一家银行)撤出了资金,这就意味着一个优秀的独立厂牌的倒闭,对于他们和 喜欢HatHut唱片的朋友们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不过幸运的是,由于HatHut多年以来造就的名气,使得他们很快便有了新的赞助商。这些赞助商不 像原来的那么阔绰,而是有许多人共同投资赞助的,这虽令HatHut起死回生,能够较好的继续他们的方案,然而Uehlinger对此并抱乐观态度,他觉 得这些赞助只能暂时缓解他们的经济上的困难,也许不能长久维持下去,所以说,他还要寻找一个能投长时间合作下去的赞助商。
与此同时,HatHut也在想办法依靠自己的能力改变现在的经济状况。他们决定将原来的一些销量非常不错以及从未以CD形式发表过的作品再版,再配以相关 作品的详细介绍。Uehlinger有一个在旗下艺人演出时录音的习惯,其中一些老的录音在现在看来已经是相当珍贵了,这些老的录音也将在陆续几年当中由 HatHut出版。估计这将对他们解决经济上的困难有些帮助。
总的来说,HatHut也算是一个历经磨难的独立厂牌,虽然现在面临着资金上的困难,但他们还是要尽最大的可能保持其作为独立厂牌特有的气质。还像原来那样关心边缘状态的音乐家,还像原来那样不与时尚音乐挂钩。
对于HatHut而言,他们的未来才刚刚开始。
Emanem Records
http://emanemdisc.com/
Emanem唱片品牌由Martin Davidson于1974年成立,主要发行因过于超前和冒险而被大多数唱片公司拒绝的优秀音乐。至今对Emanem尤为重要的是纪录那些难于归类的即兴 音乐。在三大洲零星地发行了一些LP唱片之后,Emanem返回伦敦并于1995年开始发行CD,继续他们纯粹探索的优良传统。
EMANEM COMPACT DISC SERIES包括了一些最好的即兴音乐,为喜爱纯粹新音乐的人们提供货真价实的新音乐。每一张唱片都体现着对音乐的热爱。大多数唱片是完整的即兴作品,也 有部分采用了预先作曲的素材。每一张CD的设计(当然还有音乐)都着力表达透明感,而无意去仿效那种模糊或忽略关键信息的当今潮流。
Emanem与时尚无关,它在乎实质。
在Emanem旗下发行唱片的主要音乐家包括:
DEREK BAILEY, EVAN PARKER,STEVE LACY,ANTHONY BRAXTON,PAUL RUTHERFORD,JOHN RUSSELL,SPONTANEOUS MUSIC ENSEMBLE等等
Tzadik Records
TZADIK:JOHN ZORN 在纽约和东京同时同时开设的前卫品牌。除了他自己的作品外,也出版了DEREK BAILEY、FRED FRITH、LEO SMITH以及日本先锋艺术家的大量唱片。是最极端也是最前卫的90年代前卫品牌。
http://www.tzadik.com/
由John Zorn开设的日本前卫音乐圈中最著名、最具影响力的实验声学厂牌之一
“Tzadik & Avant”的网站。厂牌所出产的范畴包括:Avant Garde、Free Improvisation、Transgressions、tribal/ethnic、Ambient、Minimal。分为6个系列“作曲家”、 “犹太文献”、“疯子边缘”等,8个专栏。内里超过100张唱片简介和70多首的选段试听。随说是日本的地下公司,除 本土日本艺人之外,旗下所签的大部分是纽约的先锋艺术家。且多数属于Improvisers(即兴)作曲家,例如前卫音乐鬼才Rodd Keith、 Sample实验大师David Shea(旗下发表过颠峰之作“Hsi-Yu Chi 西游记” (David shea & 吴蛮 & John Zorn)、激进原始派Ikue Mori、用Saxophonist将 日本民乐和俄罗斯音乐通婚的东欧前卫作曲家Compostels、错乱蓝调之王Rodd Keith…当然也有杰出的日本实验音乐高手,如大友良英、灰野敬二(Keiji Haino) 。除此之外,相当部分推荐的唱片都属珍贵的临时性跨地域合作。此唱片公司 极其注重即兴实验噪音的艺术追求。
Matchless Records
传奇前卫组合AMM与MATCHLESS
http://www.matchlessrecordings.com/
1965年AMM这支乐队在第一代英国自由爵士音乐家中涌现出来,最初成员包括打击乐手Eddie Prévost,吉他手Keith Rowe和萨克斯风手Lou Gare。不久,大提琴,手风琴和单簧管演奏家Lawrence Sheaff加入。随即作曲家Cornelius Cardew加入,弹奏钢琴和大提琴。在Lawrence Sheaff离开AMM后,Cornelius Cardew的学生Christopher Hobbs短暂加入,并演奏打击乐。早期AMM的录音已经无疑尖锐的突破了传统的自由爵士,1965年出版的AMMMUSIC1966中几乎没有像传统爵 士中的节奏和作品长度。Later During a Flaming Riviera Sunset中强调了琴弦和金属之间的撞击伴随着反复循环录音带发出的电声音乐。In the Realm of Nothing Whatever整部作品收音机信号声音就是作品的突出亮点。AMM本身有自己的一套哲学体系,简单包括两点,混乱的即兴和爆破般的声响。
1970年AMM已经确定形成四重奏阵容,Eddie Prévost,Keith Rowe,Lou Gare和Cornelius Cardew。这个阵容一直到1972年,AMM四名成员分裂成两个二重奏,Eddie Prévost与Lou Gare,Keith Rowe与Cornelius Cardew。破裂的形成是因为成员很多受到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书籍的影响。四人在1976年又重新走到一起合作。但不久Lou Gare离开,随后又是Cornelius Cardew的离开,AMM又变成了Eddie Prévost和 Keith Rowe的俩人乐团。AMM的唱片也区别于以前的作品,多为俩个人的二重奏。成为第三代的AMM。
1980年,AMM早期成员Cornelius Cardew的工作伙伴钢琴手John Tilbury加入AMM,并成为AMM的固定成员。从此AMM都以三重奏的形式出现,并且临时会有萨克斯风手Lou Gare和大提琴手Rohan de Saram的参与
AMM的现场演出从来没有演出目录。最初的作品中的一些东西会有一点短暂的相似性出现在AMM现在的作品中,最初的作品可能很吵闹,现在的作品会变的安静,早期的作品如研磨般的刺耳,现今的作品会相对比较柔和。AMM始终坚持的就是探索和抓住机遇。
当AMM以二重奏的阵容出现在70年代中,Lou Gare与Eddie Prévost经常同Evan Parker与Paul Lytton同台合作。另一个非凡的四重奏的录音在1984年出版,就是MATCHLESS厂牌再版的这张名为《Supersession》的唱片,成员 是Keith Rowe,Eddie Prévost,Evan Parker和 Barry Guy。
在某种意义上,Keith Rowe和Eddie Prévost的合作在AMM以后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当然这个并不是磨灭了Lou Gare,Cornelius Cardew和John Tilbury三位成员不同时期的贡献。Keith Rowe和Eddie Prévost从AMM的创建到现今始终没有离开。Eddie Prévost是一名爵士鼓手出身,他的打击演奏已经包括了很多东西。我们可以找到他与Marilyn Crispell,Evan Parker合作的作品。Keith Rowe不仅仅是一名音乐家同样是一名视觉艺术家,大概在1962年到1963年间作出了很多必要的发现。其中借用来自Jackson Pollock的方法论。在上世纪40年代,Jackson Pollock从传统和科学技术中获得了自由的灵感,把一块挂在墙上展示的油布从墙上摘下来并且放在地上。Keith Rowe延续了Jackson Pollock的逻辑,他把吉他放在地上或是桌子上,以至吉他变成了像一个机器的乐器并制造出不寻常的声响。Keith Rowe开始用很多工具设备来包容着吉他的演奏,他开始使用调频波和晶体管。
Eddie Prévost和Keith Rowe特殊的乐器演奏手法很大程度上定义了AMM,无论是早期还是现在。Keith Rowe用木槌来对吉他进行敲击,Eddie Prévost用木棒来进行撞击,构件了打击乐中奇特的声响,特别的拉吉他的弓法建立了不同的AMM,完全跨越了传统意义的声音,这也正式他们标志的所 在。录音室唱片〈Generative Themes>就是这样的一张专集。MATCHLESS再版AMM1968年的唱片《The Crypt》。并加入了1992年Eddie Prévost写的一篇文章与唱片的内页中。他写到:“有时候,乐手会永远沉浸于声响中,与此同时他们会继续他们各自的方式。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研究能 制作出一些特别的声响的人和事是不奇怪的,然后抓住它,继而去探索它,是一个音乐家本身应有的责任。”
AMM另一个特色的一贯手法是Keith Rowe在演出中使用短波和晶体管收音机,包括各种的语言广播,流行歌曲和一些随机的频段。这些复杂的声音已经很明了的出现在AMM中。 UFm E`|le
To Hear and Back Again是现今普遍能买到的AMM二重奏唱片,在1972年到1976年间,Eddie Prévost和Lou Gare的组合。最初这张唱片在1974年以LP的形式出版。MATCHLESS厂牌再版了这张唱片并额外加入了半小时AMM在1973年和1975年的 录音。
如果说AMM早期的实验,探索过于分散,甚至分裂和改变,但是从1980年开始AMM变得异常的坚固了。AMM新时期的到来也正是John Tilbury这位成员的加入, AMM给了John Tilbury完全发挥的机会,他具有天赋的忘我般投入的钢琴演奏,与Keith Rowe,Eddie Prévost密切配合着构建出精彩的声音。时常John Tilbury的弹奏会暗示出一些美妙的动机。他对声音感觉是及其明晰而且结构化的。AMM的音乐表现的是一种“乌托邦”。当然这里是带引号的,并非是一 种不可实现的理想。
Eddie Prévost在80年代创建了MATCHLESS厂牌,再版了曾经所有的AMM唱片,并出版了很多AMM成员各自的作品。
Ayler Records
瑞典前卫爵士厂牌Ayler Records
http://www.ayler.com/
创建于2000年的瑞典厂牌AYLER以出版前卫/自由爵士,即兴音乐为主。Ayler records已经出版了大量的自由爵士和即兴音乐的现场录音。Noah Howard, Peter Br?ztmann, John Stevens, William Parker, Hamid Drake, Sunny Murray and Albert Ayler等乐手都在Ayler出版了自己的作品。
Ayler厂牌的老板Jan Strom本人不仅仅是一名简单的音乐爱好者,同样也是一个狂热的音乐收藏者,他所收藏的很多爵士录音在现今都已经是很难找到的了。Jan更协助朋友在斯 提哥尔摩创设了Glenn Miller Café,Glenn Miller Café是瑞典重要的演出俱乐部。每年Jan都邀请一些北美及欧洲其他国家的爵士组合来此演奏。在2000年他更请来萨克斯风手Noah Howard的组合和Bobby Few。这次演出后Noah Howard给Jan寄来一盘自己在1997年芝加哥的录音,并让Jan尝试去出版这张作品。当时Noah Howard的这张录音曾交给了许多厂牌来出版,由于缺乏一定的知名性,这些厂牌却都没有表示出很大的兴趣, Jan在拿到了这份录音后,虽然当时Jan本人并没有打算成立自己的厂牌的意向,但他还是与合作的伙伴Ake Bjurhamn决定出版这张唱片。这张唱片就是Ayler厂牌的第一张出品Noah Howard Quartet《Live At The Unity Temple》。这一张唱片出版不久,鼓手Sunny Murray和萨克斯风手Arthur Doyle来到Glenn Miller Café演出。随即Jan开始策划出版了这场演出的现场录音唱片《Live at Glenn Miller Café》,Ayler厂牌也便就此成立。几乎很多Ayler的出品都是瑞典的现场录音,Ayler现场唱片的录制也有独到的见解“我们认为自由爵士现场 的应该在观众的前面进行录音,我们不认为我们能通过改善录音室设备得到很好的效果,我们追求一个真实准确的现场,包括一切错误,杂音,还有其他的任何发生 的东西。”
Ayler的唱片出品整体分为三个概念,Albert Ayler《The Copenhagen Tapes》,Jimmy Lyons,Peter Brotzmann《Live at Nefertiti》这些知名爵士大师的录音作品组成了第一部分。Ayler同时也注重对现代新乐手的挖掘,并使这些乐手与出色的乐手们合作Jemeel Moondoc〈Live at the Vision Festival 2001〉,William Parker《….and William Danced》,Hamid Drake《Soul Bodies, Vol 1》等。 其实Ayler真正的核心部分就是出版瑞典本地的乐手的作品。这也正是Ayler的特色之一,一些乐手及其作品甚至很难在其他的厂牌中找到,瑞典萨克斯演 奏家Anders Gahnold《Flowers for Johnny》就是这个部分中的重要例子。
在CD的封面设计上,Ayler的唱片更像是一部艺术品。Jan的助手Ake Bjurhamn是一名画家,专门为Ayler的唱片来做封面设计。Bjurhamn的作品已经形成了Ayler独有的风格。唱片的封面用简单的美术色彩 表现出抽象的内在感。在Gahnold的作品《Flowers for Johnny》中,Bjurhamn运用了强烈的橙色与红色作为色调对比,火焰搬的感觉更象征出萨克斯内在激情的迸发。
Ayler records的逐步发展,Jan也遍开始着手一些更具特别意义的出版计划。最著名的就是Ayler出版的另人惊喜的Jimmy Lyons的5CD盒子。里面收录了Jimmy Lyons在1972年9月至1985年12月未曾发行的珍贵录音。颇有收藏价值。
当时JAN在建立AYLER之初仅仅是在为自己的音乐爱好做一次冒险实验。现今Ayler records已经有了55张的唱片出品。一句Jan的谚语:“许多的朋友都去打高尔夫球,而我用我的这些钱去出版自由爵士唱片。”道出了Ayler records这几年坚定不移的信念。
FMP Records
www.fmp-online.de
FMP(Free Music Production)是一家德国先锋爵士乐唱片公司。像EvanParker、PeterBrotzmann等一些当代最为特立独行、最具革新意识的爵士乐演奏者都在这里发行过大量唱片。从器乐选择到演奏方式的自由态度、对即席创作的推崇,还有在放弃一切限制的试验行为背后对未来音乐的严肃憧憬等等———FMP严谨地立足于音乐本位,并在这一点上成为今天先锋爵士乐范畴内众多声音作坊的典范。
-
2souls8y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6-04 23:26:05
-
陳布衣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1-10 01:55:50
-
沈梳漱石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18 10:41:26
-
Rye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21 14:39:15
-
爱Jazz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18 17:52:47
-
Revlekt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06 19:09:03
-
xnsjkska_46%%_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30 15:07:14
-
Blackyoyo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27 12:35:14
-
imnotfxxkcool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5-29 16:37:59
-
ak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7-29 13:06:50
-
斌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5-30 00:44:40
-
多的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1-02 12:11:36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2-30 23:45:58
-
Roxane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6-29 12:44:14
-
陈凡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5-31 13:38:28
-
Morphine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5-25 00:19:21
-
Parachute.cpp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5-10 02:23:32
-
法外赛博天使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5-09 00:47:11
-
大音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3-17 19:01:44
-
soda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2-15 15:39:04
-
JOHN DU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2-12 18:46:54
-
n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2-08 13:28:37
-
robin鳥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2-20 15:23:29
-
ei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2-14 07:11:42
-
末窗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9-02 21:28:34
-
白以及白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6-16 08:50:45
-
墨斗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21 08:21:05
-
Khaos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15 05:18:17
-
sususu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14 23:05:15
-
Joviiii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14 22:37:52
-
leftear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1-12 14:36:59
-
E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9-18 20:46:48
-
PNIN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6-26 12:25:49
-
豆友2980671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6-26 10:46:52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6-26 10:31:36
-
MOONDRIVE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6-26 09:33:31
-
地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6-26 02:24:33
-
无伴奏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1-08 21:01:03
-
希尔波特之歌 赞了这篇日记 2013-12-28 21:06:01
-
甜河 赞了这篇日记 2013-12-28 20:56:40
-
Coelacanth 赞了这篇日记 2013-12-05 20:13:50
-
Marvin 赞了这篇日记 2013-11-21 16:36:04
-
Zeno!#Schizo 赞了这篇日记 2013-10-24 16:56:39
-
妙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25 17:04:37
-
sixbang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8-31 20:54:43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8-15 18:04:42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8-12 15:39:39
-
Red_orgasm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7-01 14:17:52
-
JOJOORC/Z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6-07 16:21:02
-
叟咬叟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6-06 07:54:05
-
橡胶喷火怪兽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4-29 12:18:49
-
山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4-22 22:29:01
-
阿当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4-01 01:29:05
-
At7antic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3-06 15:17:17
-
想多多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23 19:58:38
-
鼓舞阿飞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03 00:56:27
-
Fuge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1-03 22:38:23
-
拧腰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7-12 17:53:13
-
Eden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4-21 02:24:40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4-09 18:33:50
-
easonbobo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3-24 11:22:24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3-18 16:49:12
-
雀西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3-18 10:27:56
-
kazi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3-16 14:16:56
-
FunH@rse™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3-15 17:58:56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3-15 00:09:13
-
东不拉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3-14 16:58:29
-
flashback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3-09 12:45:28
-
Babin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3-08 22:12:51
-
Edging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3-08 12:36:21
-
大白皮.gpx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3-08 01:04:59
-
DM 1 9 8 9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3-08 01:03:43
-
Realsadfroggg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2-29 20:32:41
-
savage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2-29 00:29:45
-
碳酸老登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2-28 14:24:25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2-28 11:47:05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2-28 10:41:37
-
Carrieman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2-23 21:26:27
-
Nukuoro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2-23 13:30:12
-
㗊蕤冰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2-23 12:30:15
-
周骂鹤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2-23 12:00:33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2-23 09:26:53
-
casals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2-23 01:47:05
-
华北俗哥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2-22 22:28:48
-
Zhai Liang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2-22 19:13:03
-
slowdive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2-22 18:46:18
-
thintoy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2-22 17:06:03
-
raindog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2-22 12:40:03
-
周風和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2-22 12:09:45
-
Real Ruapper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2-22 12:02:34
-
Twind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2-22 11:47:33
-
realiveen™奶糖人3号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2-22 11:14:13
-
Leito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2-22 10:42:44
-
马t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2-22 10:38:00
-
春雪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2-22 10:30:56
-
psyer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2-22 10:23:53
-
熊猫大婶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2-22 10:14:10
-
宝总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2-22 10:01:20
-
甘爷,别开腔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2-22 10:00:08
-
你一直在玩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2-22 1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