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炮儿》说说孔子的教化层次(文/王路)
1、
《老炮儿》是部歌颂斗殴的片子。满嘴“规矩”,其实根本不讲规矩。
两个有意思的细节前后呼应:开震颤酒吧的老女人对老炮儿说,得了吧,你年轻那会儿眼里哪有我。开豪车送回老炮儿儿子的小女人说,你爸才是真牛逼。
《老炮儿》自始至终在谈时代的变化。但有一点没变:无论是旧时代还是新时代,无论是哪个时代的女人,崇拜的都是斗殴爱好者。
这非常糟糕。它在传递一种价值观:男人要够痞够炮儿,才会被女人爱。
孔子会怎样看待老炮儿?
——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2、
看《老炮儿》,电影刚结束,后面有人打个响哨,大叫:“好!牛逼!”
我不寒而栗。这就是《老炮儿》很坏的地方。尽管冯小刚演得好,但演得好,正成全了它的坏。
很多文章说,我们来谈电影,不谈价值观。电影其实没什么好谈的,价值观才要紧。
我能想象那个当着百十观众大喊牛逼的人,如果他能混得好,才怪。——倒也不是不可能,如果能,那真是社会的悲哀。
哪些人会用茬架解决问题,会为一时血气不计后果呢?就这种人。
把流氓当正义,把渣男当偶像,把流痞当洒脱,把二逼当牛逼。
这就是孔子为何反感《老炮儿》的缘故。它教一个人冲动、意气,不计后果。标榜无知,把它当品位。
从电影效果上讲,说孔子反感《老炮儿》,是对它的肯定,表示它真的影响到人了。正因为它有影响人心的力量,所以比很多令人昏昏欲睡的烂片要坏得多。
有人说,我爱看茬架难道就表示我喜欢茬架?
人往往高估自己,以为自己没那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假如你觉得,一把军刀在冰面上滑的感觉很好,你就受影响了。
实际上,我也觉得那很带感。
3、
音乐、电影对人的影响,非常之大。却又是潜在的,不易被察觉。
复杂的问题,深邃的思考,只对有智识的头脑发生作用。但无论是谁,有没有受过教育,都十分容易接收旋律和画面的冲击。
这就是孔子为什么讲“放郑声,远佞人”。因为郑声、佞人容易使人心惑。
连孔子这样的人,听过一曲好旋律,都会三月不知肉味。
说三月不知肉味当然夸张,但之所以要如此夸张,是想说,人们受情绪的左右远比想象得要大。很多时候,是情绪,而不是智识在引导我们做出举动。人们易于觉察出显现的情绪对举动的影响,却难觉察出积久隐微的情绪对举动的影响。情绪一旦到隐微的层面,就变成气质了。而气质的变化,跟你平常听什么音乐、看什么电影十分相关。
孔子是个特别喜欢音乐的人,几乎每天都唱歌,除非哪天哭过才不唱。孔子对音乐的理解,也有常人不可企及处,仅仅是听过接舆的歌,就知道此人非同凡俗。听到武城的弦歌声,便知庶民之安乐。
因此,孔子的教育里,特别强调音乐的作用。“放郑声”,是孔子对颜回谈为政时说的。孔子这个人因材施教,要碰见司马牛那样愚钝的弟子,他不会谈到这么高深。颜回是他最聪明的学生。对最聪明的学生谈为政,提到“放郑声”,可见文艺对政治有多重要。文艺不是文艺青年的专属,它是化性情的,影响社会风气。
音乐是孔子教育的高级手段。孔子的教育有三个层次:诗教、礼教、乐教。分别是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
诗教,千万不要理解成现代诗的教育。现代中文诗坛没有教育,俯拾即是对性和欲望或显或隐的表露,诸如裤裆、阳具、肿胀这些。我始终觉得现代诗是能把一个人毁掉的东西,它引人向颓向渣。除非你写得很烂,那就另当别论。这个论断说来话长,我去年写过一篇《为何现代诗人多渣男》,可以参看。
不过,也不要把诗教理会成唐诗宋词那种,那是审美教育,从形式上看,像诗教,但本质上,更接近第三层次的乐教。
诗教,比较简单,比较初级:兴、观、群、怨,多识草木鸟兽之名。其实是教人如何认识内心与万物、与他人之关联。
比方说你看到一朵花开,很漂亮,因此想到喜欢的人的容颜,就是兴。看到花的凋零,想到此人的离开,于是悲伤,就是怨。几乎所有的人,生来都有如此情愫,这就是人人自小都可以接受诗教的缘故。
兴,是万事万物引起人的情绪与联想。这虽然简单,却非常重要。与万物发生关系,就是仁的开始。因为万物皆备于我嘛。孔子讲,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仁,就是礼教、乐教的基础。诗教,是仁心之发端。礼教、乐教,是仁心之护持与成全。
小时后我妈给我念故事。萤火虫,飞呀飞,飞到东,飞到西。天黑了,萤火虫找不到家,找不到妈妈了。那时我大概两岁,后来听我妈讲,念到这儿,我哇一声哭了。
听萤火虫的故事,想到人,就是兴。从萤火虫的遭遇,看见人的遭遇,就是观。从自己需要妈妈,知道萤火虫也需要妈妈,就是群。听说萤火虫找不到家,见不到妈妈了,于是不开心,就是怨。
因为万物皆备于我,故不能不对一草一木的遭遇生起恻隐,恻隐之心,是仁的发端,它暗含了万物一体的认识。所以,兴观群怨,就是诗教。多识草木鸟兽之名,就和多识幼儿园小朋友之名一样,上幼儿园要学一首歌,“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这就是现代版的多识草木鸟兽之名。在天地众生中发现同类,感到欢喜。
在诗教的层面,还没有利害的倾夺相轧。这是从万物一体的层面说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家都是同类。
但既然有同,那就有异。既有吾之同袍,必有非我族类。故而,在诗教之后,必然有礼教。礼教是解决我和你不同的问题。身份不同、层次不同、社会角色不同。在种种不同下,要令社会行之有序,就需要规则的教化。让人知道有尊卑,有秩序,有伦常。
4、
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要注意“小子”两个字。虽然是对孔鲤说,同时也表示,诗教是侧重小孩子。为什么不讲“民何莫学夫诗”呢,因为对于庶民,普通的成年人来讲,礼教更重要。
成年人要紧的是什么?是“立”。“三十而立”。“不学礼,无以立”。因此,成年人的教化,首重学礼。
何以如此?
小孩的世界,眼中多是万物之同。成人的世界,眼中多是万物之异。因有异,便起纷争。所以,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因见彼心与我之同,故好之。好之则心不得其正,故当戒。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因见彼心与我之异,故恶之。恶之则心不得其正,故当戒。
在诗教和礼教之上,还有一层是乐教。音乐、电影对今天的人所起的作用,就相当于孔子时代的乐教。
乐教之所以最高级,因为它所起的作用太大了。自君子以至庶民,鲜有不受乐之影响者。
人不容易被道理说服,却容易被情绪打动。用道理说服人,是站在与人对立的一面;而用情感打动人,则是与人站在同一面。因此,音乐、电影的感染力,要比教条、思想猛烈直接得多。
诗教和礼教,侧重孩子和成人的区分。礼教和乐教,侧重庶民和君子的区分。君子,更适宜用乐来教化。因为君子懂得孝悌,知道务本,能够践行伦常而不逾法度。
但是庶民不行。庶民闻乐,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如果把暴力美学化,庶民就会赞颂暴力,而忘记暴力背后善与恶的区分。孔子对这一点是看得很细的,所以他说,《韶》,尽美矣,又尽善也。《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为什么《武》未尽善呢?因为周武王以兵力革商之命,虽然正义,但动用了暴力,终非理想。
庶民是不懂这种微细的差别的,故而容易被情绪驱遣,被人煽动和使役。孔子最不能忍的是什么事呢?八佾舞于庭。——或曰:不就是演出个节目嘛,有啥不能忍的?
不是演出节目的问题,是乐教的问题。朝鲜来我大帝都的演出为啥取消了呢。八佾舞于庭。我们不能接受像他们那样崇拜金三胖,他们也不能接受我们不像他们那样崇拜金三胖,所以演出搞不成,实在是应有之义。
从演出节目中,从流行的音乐和电影中,一个时代的风气可以看得非常清晰。只是生活在每个时代环境之下的人往往自己不知道。
5、
“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乐教之大,有难以言喻者。
众生之间,虽有种种不同,却要在同一个时代,同一个世间生存。所以需要礼教。礼教是让不同的人一律,共同遵守些秩序。而乐教,则是突破这一层面,让不同的人,终能尽其性而不逾轨则。礼别异,乐合同。越复杂、多元的社会,乐教的作用就越大。
《尚书·舜典》:“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万类都闻乐起舞,各尽其情,又井然有秩,不触不犯,才是乐教的终极理想。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凤凰新闻客户端主笔王路,公众号i_wanglu,新书《唧唧复唧唧》,转载请将本段一并带走。
《老炮儿》是部歌颂斗殴的片子。满嘴“规矩”,其实根本不讲规矩。
两个有意思的细节前后呼应:开震颤酒吧的老女人对老炮儿说,得了吧,你年轻那会儿眼里哪有我。开豪车送回老炮儿儿子的小女人说,你爸才是真牛逼。
《老炮儿》自始至终在谈时代的变化。但有一点没变:无论是旧时代还是新时代,无论是哪个时代的女人,崇拜的都是斗殴爱好者。
这非常糟糕。它在传递一种价值观:男人要够痞够炮儿,才会被女人爱。
孔子会怎样看待老炮儿?
——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2、
看《老炮儿》,电影刚结束,后面有人打个响哨,大叫:“好!牛逼!”
我不寒而栗。这就是《老炮儿》很坏的地方。尽管冯小刚演得好,但演得好,正成全了它的坏。
很多文章说,我们来谈电影,不谈价值观。电影其实没什么好谈的,价值观才要紧。
我能想象那个当着百十观众大喊牛逼的人,如果他能混得好,才怪。——倒也不是不可能,如果能,那真是社会的悲哀。
哪些人会用茬架解决问题,会为一时血气不计后果呢?就这种人。
把流氓当正义,把渣男当偶像,把流痞当洒脱,把二逼当牛逼。
这就是孔子为何反感《老炮儿》的缘故。它教一个人冲动、意气,不计后果。标榜无知,把它当品位。
从电影效果上讲,说孔子反感《老炮儿》,是对它的肯定,表示它真的影响到人了。正因为它有影响人心的力量,所以比很多令人昏昏欲睡的烂片要坏得多。
有人说,我爱看茬架难道就表示我喜欢茬架?
人往往高估自己,以为自己没那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假如你觉得,一把军刀在冰面上滑的感觉很好,你就受影响了。
实际上,我也觉得那很带感。
3、
音乐、电影对人的影响,非常之大。却又是潜在的,不易被察觉。
复杂的问题,深邃的思考,只对有智识的头脑发生作用。但无论是谁,有没有受过教育,都十分容易接收旋律和画面的冲击。
这就是孔子为什么讲“放郑声,远佞人”。因为郑声、佞人容易使人心惑。
连孔子这样的人,听过一曲好旋律,都会三月不知肉味。
说三月不知肉味当然夸张,但之所以要如此夸张,是想说,人们受情绪的左右远比想象得要大。很多时候,是情绪,而不是智识在引导我们做出举动。人们易于觉察出显现的情绪对举动的影响,却难觉察出积久隐微的情绪对举动的影响。情绪一旦到隐微的层面,就变成气质了。而气质的变化,跟你平常听什么音乐、看什么电影十分相关。
孔子是个特别喜欢音乐的人,几乎每天都唱歌,除非哪天哭过才不唱。孔子对音乐的理解,也有常人不可企及处,仅仅是听过接舆的歌,就知道此人非同凡俗。听到武城的弦歌声,便知庶民之安乐。
因此,孔子的教育里,特别强调音乐的作用。“放郑声”,是孔子对颜回谈为政时说的。孔子这个人因材施教,要碰见司马牛那样愚钝的弟子,他不会谈到这么高深。颜回是他最聪明的学生。对最聪明的学生谈为政,提到“放郑声”,可见文艺对政治有多重要。文艺不是文艺青年的专属,它是化性情的,影响社会风气。
音乐是孔子教育的高级手段。孔子的教育有三个层次:诗教、礼教、乐教。分别是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
诗教,千万不要理解成现代诗的教育。现代中文诗坛没有教育,俯拾即是对性和欲望或显或隐的表露,诸如裤裆、阳具、肿胀这些。我始终觉得现代诗是能把一个人毁掉的东西,它引人向颓向渣。除非你写得很烂,那就另当别论。这个论断说来话长,我去年写过一篇《为何现代诗人多渣男》,可以参看。
不过,也不要把诗教理会成唐诗宋词那种,那是审美教育,从形式上看,像诗教,但本质上,更接近第三层次的乐教。
诗教,比较简单,比较初级:兴、观、群、怨,多识草木鸟兽之名。其实是教人如何认识内心与万物、与他人之关联。
比方说你看到一朵花开,很漂亮,因此想到喜欢的人的容颜,就是兴。看到花的凋零,想到此人的离开,于是悲伤,就是怨。几乎所有的人,生来都有如此情愫,这就是人人自小都可以接受诗教的缘故。
兴,是万事万物引起人的情绪与联想。这虽然简单,却非常重要。与万物发生关系,就是仁的开始。因为万物皆备于我嘛。孔子讲,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仁,就是礼教、乐教的基础。诗教,是仁心之发端。礼教、乐教,是仁心之护持与成全。
小时后我妈给我念故事。萤火虫,飞呀飞,飞到东,飞到西。天黑了,萤火虫找不到家,找不到妈妈了。那时我大概两岁,后来听我妈讲,念到这儿,我哇一声哭了。
听萤火虫的故事,想到人,就是兴。从萤火虫的遭遇,看见人的遭遇,就是观。从自己需要妈妈,知道萤火虫也需要妈妈,就是群。听说萤火虫找不到家,见不到妈妈了,于是不开心,就是怨。
因为万物皆备于我,故不能不对一草一木的遭遇生起恻隐,恻隐之心,是仁的发端,它暗含了万物一体的认识。所以,兴观群怨,就是诗教。多识草木鸟兽之名,就和多识幼儿园小朋友之名一样,上幼儿园要学一首歌,“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这就是现代版的多识草木鸟兽之名。在天地众生中发现同类,感到欢喜。
在诗教的层面,还没有利害的倾夺相轧。这是从万物一体的层面说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家都是同类。
但既然有同,那就有异。既有吾之同袍,必有非我族类。故而,在诗教之后,必然有礼教。礼教是解决我和你不同的问题。身份不同、层次不同、社会角色不同。在种种不同下,要令社会行之有序,就需要规则的教化。让人知道有尊卑,有秩序,有伦常。
4、
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要注意“小子”两个字。虽然是对孔鲤说,同时也表示,诗教是侧重小孩子。为什么不讲“民何莫学夫诗”呢,因为对于庶民,普通的成年人来讲,礼教更重要。
成年人要紧的是什么?是“立”。“三十而立”。“不学礼,无以立”。因此,成年人的教化,首重学礼。
何以如此?
小孩的世界,眼中多是万物之同。成人的世界,眼中多是万物之异。因有异,便起纷争。所以,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因见彼心与我之同,故好之。好之则心不得其正,故当戒。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因见彼心与我之异,故恶之。恶之则心不得其正,故当戒。
在诗教和礼教之上,还有一层是乐教。音乐、电影对今天的人所起的作用,就相当于孔子时代的乐教。
乐教之所以最高级,因为它所起的作用太大了。自君子以至庶民,鲜有不受乐之影响者。
人不容易被道理说服,却容易被情绪打动。用道理说服人,是站在与人对立的一面;而用情感打动人,则是与人站在同一面。因此,音乐、电影的感染力,要比教条、思想猛烈直接得多。
诗教和礼教,侧重孩子和成人的区分。礼教和乐教,侧重庶民和君子的区分。君子,更适宜用乐来教化。因为君子懂得孝悌,知道务本,能够践行伦常而不逾法度。
但是庶民不行。庶民闻乐,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如果把暴力美学化,庶民就会赞颂暴力,而忘记暴力背后善与恶的区分。孔子对这一点是看得很细的,所以他说,《韶》,尽美矣,又尽善也。《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为什么《武》未尽善呢?因为周武王以兵力革商之命,虽然正义,但动用了暴力,终非理想。
庶民是不懂这种微细的差别的,故而容易被情绪驱遣,被人煽动和使役。孔子最不能忍的是什么事呢?八佾舞于庭。——或曰:不就是演出个节目嘛,有啥不能忍的?
不是演出节目的问题,是乐教的问题。朝鲜来我大帝都的演出为啥取消了呢。八佾舞于庭。我们不能接受像他们那样崇拜金三胖,他们也不能接受我们不像他们那样崇拜金三胖,所以演出搞不成,实在是应有之义。
从演出节目中,从流行的音乐和电影中,一个时代的风气可以看得非常清晰。只是生活在每个时代环境之下的人往往自己不知道。
5、
“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乐教之大,有难以言喻者。
众生之间,虽有种种不同,却要在同一个时代,同一个世间生存。所以需要礼教。礼教是让不同的人一律,共同遵守些秩序。而乐教,则是突破这一层面,让不同的人,终能尽其性而不逾轨则。礼别异,乐合同。越复杂、多元的社会,乐教的作用就越大。
《尚书·舜典》:“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万类都闻乐起舞,各尽其情,又井然有秩,不触不犯,才是乐教的终极理想。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凤凰新闻客户端主笔王路,公众号i_wanglu,新书《唧唧复唧唧》,转载请将本段一并带走。
王路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哭泣为什么有益健康? (4人喜欢)
- 能拉来一千万美元的人文学院院长…… (10人喜欢)
- 资本、信仰、学术:一个时代的镜像 (6人喜欢)
- 象征暴力下社会科学的转向 (5人喜欢)
- 祛魅的自我魅化:一场永不落幕的仪式 (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953.1万次浏览
- 普通人有哪些糟糕的财务决定66篇内容 · 18.3万次浏览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1913篇内容 · 865.1万次浏览
- 哪个瞬间你发现自己被琐碎地爱着?949篇内容 · 224.5万次浏览
- 我身边闷声发财的普通人32篇内容 · 18.2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316.9万次浏览
- 你有哪些“终不似,少年游”的经历?3827篇内容 · 147.9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3666篇内容 · 596.4万次浏览
「内容不可见」
绘画,摄影算不算乐?
王老师说的挺有道理的。所以电影分级是个挺紧迫的事儿。
有人问牧师:可以想上帝的时候抽烟吗?牧师大怒:太亵渎神圣了!绝对不行!
另一个问:可以抽烟时候想上帝吗?牧师大喜:这时候你还想着上帝,太虔诚了!
我也是不明白老炮儿怎么能叫好,老混子看不惯小混子,满嘴满篇我是你爸爸
写得好
乐教部分写的挺好的,叔本华也有关于音乐是艺术的最高形式的理论。不过从电影阐发似乎略远了一点...
老炮儿“教一个人冲动、意气,不计后果”——那不是老炮儿,是闷三儿,是老炮儿一冲动刮人车的儿子。老炮儿拿暴力当手段,而不是被暴力支使。
开篇似乎是针对《老炮儿》,本质上是在讨伐酒神,尼采,和现代诗 讨伐的本质是不理解,口上说“万物皆备于我”,“不触不犯”,其实还是像柏拉图驱逐诗人,苏格拉底攻击悲剧一样,在太阳神的权威下责难酒神。在我看来日神精神的人才往往更呈现一种智性的自我主义,排他主义
看到“价值观才要紧”就不想往下看了。
为了论证你的价值观,你写得累,让人看得也累。你只看到电影一个义气、血气的面相,就哗啦哗啦一大堆来批,如突然找到了英雄的用武之地了一般,如此义正严辞,关键还让你坐拥了那么些知识,真是还不如某些白丁来的淳朴、自然、厚道、无公害。
完全不认可这个价值观。教化的目的本身就是错了,论层次当然更错了。 如果我本身就主张:人人应该持枪。人人都拥有使用暴力自卫的权力。教化的目的还有讨论的必要么?
老庄说,世人不必教化,顺其自然吧。不与夏虫语冰,不与傻子说理。
不要为了标新而标新
电影讲述了不同价值观在现代社会的对立与矛盾,引发人们的思考,并没有树立哪种价值观是正义的,lz所批判的并不是电影想讲述的全部;
然而谁又能说自己所认同的价值观就一定是正确的呢? 孔子的价值观就一定正确吗? 价值观这种东西真的存在正误吗?
「内容不可见」
价值观,尤其是具体到某个人的价值观——不论是立文者的价值观还是所谓圣贤的价值观——本人以为,实在不应该铺出来大书特书。 有人在终场时大叫:“好!牛逼!”,我也会觉得他可能没什么大成就。但原因并不是因为他赞同《老炮儿》推崇的以暴制暴思想,而是他一来可能只看到《老炮儿》以暴制暴歌颂斗殴的表象——一如楼主;二来他这种公众场合大声并粗俗地抒发自己的主观感受实在不妥——同样如楼主,不过楼主的措辞更为文艺范罢了。 在我看来,这篇文章就是超级文艺引经据典版的“操!差评!”但撇除【急着展现与主流好评的反对声音以示清高】这一点,还是有点硬货的。 十分赞同文艺作品会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更妙的地方是,每再看一本书,对以往看过的书会有新的理解;每多看一幅画,对以往看过的画会有更深的思考;每看一部电影,对以往看过的电影会有更新的感受。它们不仅对我们的人生有着指导和影响,甚至会影响我们观看文艺作品的视角,形成广阔多维的精神世界——俗称三观。 所以回到第一段,为什么我不建议把自己的,把所谓圣贤的价值观拿出来大书特书?那是因为,一旦把价值观暴露出来,那就相当于亮了兵器。服,你就臣服于我,不服,我们杀个痛快。这可不是交流心得的好方法。再者,不是自己的价值观和所谓圣贤的价值观相符相似就值得骄傲自满的。孔子也说过:”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德报德,以直报怨!“那是不是他老人家也赞同忍无可忍就当以暴制暴呢?
「内容不可见」
教化的三个层次分析是有旨趣的,但从伦理的角度判断艺术作品的价值着实不妥,就像我们不能说中世纪宗教绘画渲染了血腥暴力场面所以是坏的——那只能暴露我们自己的无知。而且,和孔子其时不同,现代艺术的重点并非是教化,其本质上还是围绕着审美活动的,老炮儿既然让观众带感,已经证明了它(至少是诉诸情绪方面)的艺术价值,以此立论攻击其莫须有的教化意义,很容易滑到某些攻击日本动漫的官媒境界,不是么?PS:“现代中文诗坛”绝不只有冯唐,甚至当代诗人共同体是不是认可冯唐也是存疑的,怎么能以此来批判整个诗坛呢。。。
我听了很多年奇怪的音乐,比如CD93什么的,肯定非常用心。这几年也在反思一些东西。CD93很迷人,作为一种价值观,即便很颓,却也自成一国,这真的是无可非议。
但是不从我的角度来看,从CD93自己,或者从“把这音乐当命的人”的角度来看,持这种价值观是没有出路的,这是一条永无宁日的悲伤的死胡同。价值观有没有好坏?别人当然不能评价,狮子吃肉羊吃草,你怎么指责呢?
但是价值观还是有好坏的——只能自己对自己。如果我的价值观,让我无法与自己和谐相处,让我时时焦虑,离自己的本心本性越来越远,令我老而不能安,那么这种价值观就是坏的,我因此而受害,等我50岁了,再建立新的观点就很难了。
文中提到价值观,很多人不喜欢,我觉得王路并不是站在客体的角度,对另一种价值观指手画脚。
就像“修罗道”一样,对别人来说,修罗神通广大,善恶分明,他有他的道理,也没什么不好,但是修罗道没有出路,对修罗自己而言——本事再大,一山还有一山高,总归有你输球的时候。所以修罗排在天道和佛道的下面,是因为你就算再努力,也没法通过修罗道获得真正的自由。
对自己而言,价值观还是有高下的,真的很难说明这个观点,我废老大劲也只能说成这样,感觉还是没说清。这些东西需要一些智性。
毛主席说,文艺就是政治。这句话是十分精辟的,但现在的多数人都十分反感这句话,成天叫嚷着文艺脱离政治。结果怎样呢?只能自欺欺人。他们是脱离了一种政治,又投入了另一种政治的怀抱。毛时代的文艺提倡纯洁的爱情、爱国等,现在的文艺则反对纯洁的爱情和爱国,这不是没有政治,只是另一种政治。没有记住“文艺就是政治”这句话,就很容易被洗脑。
这并非自说自话,而是你没有理解到那个层次而已。政治之根本乃是诛心之术,而文艺恰恰是为此,因此,毛主席的话其实是指出了文艺和政治之间的深层联系。不管你写一本书后如何标榜其脱离政治,只要其影响了人心,那便是政治之用了。哪怕你读上一本广义相对论,你也会觉得科学之伟大,由此增加了科学观念,而可能由此更加坚定了无神论。这难道不是政治吗?在此我也想指出,多读读毛选,你会发现他说的都是真相,越读越心惊肉跳:我们已经被如今的官僚、媒体洗脑太久了。
文艺本来就不应该是教化的工具,当年孔子一心想给礼乐立正,郑音卫律一来,他那些立正的功夫就全稍息啦。独立自由的灵魂才能创造好的艺术。
「内容不可见」
看来王路也不是啥都懂,你还是回去谈你的诗吧。
看到价值观什么的,就觉得是硬伤了。
王路这毛病出现过多次了。当时非得扯佛法诗歌侃科幻的时候就被喷得体无完肤,后来继续写,可见这些并不是他想写的每日杂文,而是为了交差而已。那么大家干嘛还非得用独立创作者的要求来评判他?搞清楚,王路是罗振宇,不是屠呦呦。他要是自发写个东西,绝对不会这水平。
电影传达的是一种价值观变迁,就像是追寻野性,磊落。孔子的教化是以贵族士人为主要对象,二者根本不能放在一起考量。并不同意您的观点。以上纯粹个人观点,望海涵。
好,以上这么多认真的激辩,王路的写作目的达到了
楼主这通篇牵强 强行装逼 最为致命啊
还有,你是孔子吗?你口口声声说孔子如何如何不喜欢《老炮儿》如何如何批判《老炮儿》……拜托别拿孔子做噱头好不好,别拿《老炮儿》吸引眼球好不好?说了个什么呀……简直xie du了孔子他老人家……
啊 好想骂人……
额,电影里有一点很强调就是碴架的时候不许叫那些年轻的小流氓来帮忙,怕他们冲动坏事。一直都说是要年纪大成熟的有分寸的来……其实这就是一帮老人家和小孩打一架,老人家已经顾虑了安全问题,用热血的方式教育年轻自己为是的热血少年们
你说的道理我全认同,因为这毕竟是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可你唯独没看懂这电影,其实也不是你没看懂,是不想承认而已,因为你连自己内心都无法遵从。再为了牵强的让电影主旨能符合你所懂得知识,于是以偏概全的进行提取。A single story is dangerous.
孔子好忙哈哈 你不知道孔子也是武功高手么?
撸主对价值观的判断很值得参考,说得很在点。可是将孔子所说作为评判标准有失公允,因为孔子所说是否完全正确有待商议。而作者隐隐表达出了孔子说得都对这样的态度,显得迂腐了一些
能引起如此讨论也算是现象级的电影了,这说明当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对过去的反省与对今日思想的自省。
看见您写的东西就跟看见孔乙己了一样,道德拔高的就跟吃了一碗夹生米饭。
女人喜欢的是男人身上的痞气,不是喜欢痞子。请不要混淆概念。就像喜欢王朔文风里的坏,不是喜欢王朔是坏男人。况且人家不是‘坏男人’。另,作者所云片中斗殴,那是在时代背景之下的,不了解文革那段历史就不要妄加揣摩。孔子没有活在文革年代,如果生在那个时代,你就一定能确定他不是另一方老炮?
首先我很抱歉,因为我什么文化,但是又忍不住想说两点。1.就规矩而言,老炮儿是有规矩的,小的想反抗大的走自己的路,用自己认识的规矩,大的又想小的认同自己的观念活在自己规矩的淫威之下,总觉得自己过的桥比小的走的路还多,怎么会错?既然不会错,这就是在帮他,少走弯路,但是大的又不知道时代的变化,小的如果不对他的思想加以改进,肯定是不适应社会的,肯定不会被周围的同龄人认同的,这就是矛盾。(公狮成年后想有自己的交配权,领地,还有自己的血脉,我只能说人也有动物的属性,因为我们走向成熟的时候也在渴望强大)即使本片的结局,小的告之那个问路的,很礼貌,反之他的小二更像他爹,我不知道您仔细看过思考过没,实际上说明他认同了他爹但是他的生活却以另外一种改进了的规矩前行不同于小二不同于他爹。影片的最后,大的不守规矩举报了那谁,何尝不是告诉我们,国的规矩最大,自己的规矩小,总不能因为自己的规矩伤害了国家的利益,打架斗殴偶尔为之,却也不失正义,下手更是知轻重。再往现实点说,他不举报,估计电影都不能上映,呵呵。这也是规矩的一部分。2.就孔子而言,孔子是所谓的圣人没错,但他的每一句就都是对的吗?他的思想放在今天真的就是对的吗?这些姑且不说,我只知道我读书那会儿就知道,孔子很多思想只是方便统治者管理,甚至是愚民的。追求的是礼而非真理的理,当然尊老爱幼这些有道理符合发展规矩和人类独有的文明我自然都是赞同的,只是想想孔子的像都砸了那么多年了,我们说着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最后……只能呵呵。3.电影分级自然是最好的,好的电影我觉得是启迪人的灵魂的,有好有坏。只要不损害其他个体国家的利益,坏又能算坏吗?所以这部电影不是强调打架斗殴,而是告知我们对不平之事要反抗,无论怎样都要坚持心中的正义。
「内容不可见」
忽然很想抽楼主嘴巴,一口一个孔子。
规矩...已经没人能阻止中纪委了,上升城管地位
盗亦有道,老炮儿凡事都讲规矩,是当今社会所不容的。现在社会里钱权色都没有了规矩,所以把我们逼到这里来喷。
你没看到里面的情义?为嘛只看到坏的那一面?里面有那么多社会风气,有好有坏,难道你只活在童话里?社会可不是童话
不能苟同啊,老炮有句话大概意思这么说的:打不起来,到时候把人一围,跟他盘盘道,话说开了就完了。这是典型北京人约架的程序,就是“码人”。一般人越多越打不起来。关键就在这“盘道”上。但是就算真打,六爷自然也不怕,但是下手也是有寸量的。 六爷所谓的“变了”,是指现在的年轻人不再讲“道”,“什么都敢干”,“下手没有轻重”。 楼主偏颇了
茬架又不是真打架,只是摆摆场面…
孔子就是做成我朝人民懦弱无能自私怕事胆小,整天不是结婚生小孩,就是美德高尚挂嘴边的千古罪屌!
其实老炮儿里也有个点,很多个镜头表明了曾经年轻靠力气不怕死牛逼的人,老了真的都很悲哀
会有很多人误入歧途……
我们在一些人的眼里永远都是小孩子么?价值观很脆弱,很容易就被攻陷,改朝换代。就像妈妈会唠叨,不要和成绩差的坏孩子玩。 其实这就是自诩高人一等的人看待愚民。 说得过一点,这块肉太硬,有人会高尚的帮你嚼碎,然后我们就可以安全的咽下去啦,他只要你身体长了,但你却始终不知肉的滋味。
看了个开头就不想看这个文章了,心里包袱这么重,不如去朝鲜
写的不错
这年头没处讲理。大家都喜欢以骂人代替反驳,以反驳代替立论。说是理越辩越明,但也有危险。楼主不回应是对的。对于喜欢人身攻击的人你回应他干嘛。私以为,不喜欢老炮这个人,也不喜欢《老炮》这部电影。不知道导演想表现什么,假设知道的话,他表达出他想表达的了吗?不过,那些反对楼主的人存在,也很好,如果都是楼主样子,社会也未必见的精彩。爱骂人的就骂人,不喜欢跟人矫情的就噤声,也很好。如果大家态度都一致,天,可怕。文革又回来了。不过说句良心话,我们骂人能不能多用些理性和严肃的话语。如果大家都用流氓思维,那还是文革啊。谁愿意骂人就骂吧。
「内容不可见」
差评
有知识没知识不重要,我始终相信朴实、善良是最好的美德,大家即使是辩论,为什么把话说得那么难听?现如今,儒释道,你还看着哪个顺眼?过去,不说了,未来,怎么办?关键不在道德,而在灵魂,现在,大家都嘲笑灵魂,钻进钱眼里去了。我文化浅,大家会意就可以了,不喜勿喷。我走了。
我看了感觉一般,但还是有人喜欢说好看
「内容不可见」
流氓也好,痞子也罢,大家都喜欢看这个,因为无论是地痞还是流氓都不按常理出牌,只有他们可以把骑在人民头上的权威打翻在地,流氓只是形式,灵魂是反传统
本来现在中国的社会就已经够缺少血性的了,遇事往后躲,路见不平赶紧跑。当社会地位大到无法讲理的时候只能靠暴力来讲道理了,至于所谓的小流氓那只是表象,这个电影讲的是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无关教化,你看问题太片面了,照你这么讲大家每天看看新闻联就能陶冶情操了。
别急,等我来辨别此片真伪。
孔孟之道😒😒
完全没能理解规矩这个一个戏核,然后开始断章取义直接把老炮儿列为宣扬打架斗殴的下流之作, 不管老炮儿中的其他其他线索,抓住一点不雅之处,直接开喷。楼主看不惯六爷就跟就想看六爷不惯小飞一样。为啥呢,价值观的不同。楼主能写出这样的文章,那电影真白拍了。那声牛逼喊的好,国产电影的质量过低的原因在于对时代性的表现手法趋之若鹜,不能引起观众共鸣,一个能让人叫牛逼的电影,至少在在表达上不再摇摆不定,喷六爷是个人价值观念不同,喷老炮儿,未免有点无厘头吧。
自己评价归评价,别代替孔子发表评价
一看就不是北京人写的
乱讲
大清都亡国一个世纪了,还谈纲常礼教.....艺术的好坏不该用道德的价值观来评价,那是留给上帝的。照你这么说,亮剑也不能看:)
请豆瓣不要再给我推送这种文章,谢谢。
孔子表示躺枪。:(´□`」 ∠):
一顿比比
只看完了你的第一部分我就懒得看你扯淡了
“《老炮儿》自始至终在谈时代的变化。但有一点没变:无论是旧时代还是新时代,无论是哪个时代的女人,崇拜的都是斗殴爱好者。”虽然我也不大喜欢老炮儿,不过这观点得的太片面了,不知道这逻辑是怎么推断出来的。看到后面什么“故事不重要,价值观才重要”,真酸!故事不重要价值观才重要你看毛电影啊,请看政治书啊!整片文章东拉西扯的拼凑到一块,谈文化谈价值观谈的一塌糊涂。这“文艺”酸掉牙了!
怎么好像看到了广电总局的嘴脸…
「内容不可见」
你咋知道孔子反感老炮儿
我不想骂人
受教了
只想表达一个意见。楼主傻逼!好,表达完毕
满篇酸腐之气四溢。不想说别的,也不提孔子。咱先说说你通过别人一个欢呼就能判定人家混的不好活的不顺,这是什么样的恶意?孔子教你的?不,我不认为他老人家会有这样的狭隘。 另外女人大多喜欢痞子味儿的男人。但不是真痞子。你不懂这一点。不过,也许你急着交差,也许这个评论里出现的状况也是你意料之中,不愧是出世高人,礼教纲常烂熟于心。
容我再说一句,这个推送,什么玩意。
这世界 还有规矩吗? 说的好像这个社会三观挺正的似的
从老炮儿扯到了价值观,我的尴尬癌都发作了
有点上纲上线的意思
看了开头就看不下去你的评论,茬架当然不好了,但这部片子好在就是让人反思的。权力游戏看过吗,为什么要比武审判,因为无知,因为愚蠢到无法总智慧判断一个人得好坏,叉架一样的,所有不得不用武力解决的事情都代表着一种很深的悲哀,老炮不是在宣扬让大家插架解决问题,为什么说时代变了,老的思想跟不上了,因为那个年代没有完善的法律解决问题,老炮门只能用自己的方法,你不的不承认在必要的时候,智慧不够得时候那也是一种方法,中国要恢复台湾应不应该打?你觉得这些道理有什么区别!你只理解了浅层的老炮是你的悲哀,一部深刻的电影就是给你一个就一个故事却可以深深的想下去的机会,就这我的思路,希望你能写出一片更好的评论。
感觉老炮儿就是有很多热血的地方 不过深度分析来看这个人物 放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 我们看电影图的是心理体验 那种主角带给我们的感受 虽然老炮儿宣扬的是用打架来解决问题 不过现实生活中谁会这样做呢 很少吧 大家还是用自己的方式过着自己的生活
扯皮去 规则什么规则 规则是上等人对下等人的施舍 有规则就必然会有统治规则的阶层 而现在的人对规则的麻木对生活的无知 需要一个像六爷这个样的 真正有正义感的人 而对于我们贫穷老百姓的正义就是他是和我们一个阶层的 老百姓需要反抗 孔子只会教人们顺从软化 孔子为了博得统治者的高兴而去教人们装孙子 西方为什么比中国强 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就是人们的思想 有独立思考 具有反抗精神的人才是西方所推崇的 这也是中国人被孔子教育没的本性 现在拿孔子说事 我不想爆粗口 孔子的文化是为统治者而诞生的 六爷是在我们心里诞生的 如果以为看点文学古籍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了 对这种人我只能 好好在家待着别出去昂
扯皮去 规则什么规则 规则是上等人对下等人的施舍 有规则就必然会有统治规则的阶层 而现在的人对规则的麻木对生活的无知 需要一个像六爷这个样的 真正有正义感的人 而对于我们贫穷老百姓的正义就是他是和我们一个阶层的 老百姓需要反抗 孔子只会教人们顺从软化 孔子为了博得统治者的高兴而去教人们装孙子 西方为什么比中国强 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就是人们的思想 有独立思考 具有反抗精神的人才是西方所推崇的 这也是中国人被孔子教育没的本性 现在拿孔子说事 我不想爆粗口 孔子的文化是为统治者而诞生的 六爷是在我们心里诞生的 如果以为看点文学古籍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了 对这种人我只能 好好在家待着别出去昂
觉得你分析的是“老炮”这个人物的好坏,并不是这部电影的好坏,比如“满嘴规矩却最不讲规矩”是老炮这个人,电影是通过这一点表现老炮这个人确实跟不上时代。
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欣赏你的思想。就像你不喜欢《老炮儿》,但你不得不佩服它是部好电影。
「内容不可见」
话说如果你想接受正面教育可以去大学听马哲毛概邓论,不用去看电影啊,我们普通大众想在影院娱乐,OK不?
实际上,我也觉得那很带感。
这个世界就是俗人的世界!所谓的圣人也是俗人!都是俗人谈论什么暴力与非暴力!自从有了人类开始就是一部赤裸裸的暴力征服史!人类的文明就在血与刀之间产生!所谓的教化特别是儒家思想教化就是统治阶级荼毒百姓的利器!汉武开始一直到明清达到最高峰!儒家思想确实奴化百姓到极致!最终还是暴力打破一切!这个世界需要暴力!
你懂個屁 非要上綱上線 吊書袋一個 人家就為一個小時候的霸道英雄夢爽一把不行啊 礙著你了還是影響社會進步了 真特麼太裝逼 按你這理論你結構一個你認為好的片子來?新聞聯播吧!
請豆瓣不要推這種東西給我 糟蹋了我心中的國學!
楼主看过美国黑帮么 丹泽尔华盛顿演的毒枭 被拍成了一个传奇式的人物 但是贩毒这种事情正确吗? 大家欣赏这样一个人 就代表大家都会去贩毒吗?同理 大家欣赏老炮儿 就都会去用暴力解决问题吗?因为会有类似楼主的人不认同这样的价值观 电影就不应该拍吗?
孔子不万能
引用郭德纲的一句话:先可笑吧,不可笑就太可笑了!一个老炮就能把人带歪了?一场电影就改变了你十多年所接受的教育?那还要学校干嘛?人之初性本善,一个人的教育是家庭学校所影响,你一个电影就能毁了一个成年人的思想?太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