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没有吹风机
来自: 没有吹风机 (北京) 2018-10-03 23:12:53创建   2022-01-16 12:38:10更新
1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malili 57人喜欢
科学般的精细   文学上的准确   命运的意志      本碟片附带的一个近1小时的花絮,一个荷兰电影系的学生在嘎纳电影节采访Bresson(因《money》参赛),很有意思,不亚于电影本身。同年塔科夫斯基凭《乡愁》获奖,因此可以看到西装笔挺的老塔和布列松同时上台领奖。看照片觉得老塔是方脸,看影像却觉得不方,很英俊,极有风仪。他也接受了关于布列松的采访。说布列松能做到的简洁和清晰,很多人其中一条也做不到。受...
回复
2
来自:豆瓣广播

赱馬觀♣的广播: 以基顿的天才想象力,绝对能找到更“单纯”的喜剧解决方案,可他偏偏主动给自己制造难度,开辟了一道相当隐蔽的成人视角。而这正也是希区柯克的思维,“对于裸体与做爱,你又能走多远?……它们对我来说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早就在西北偏北就已经实现了。就是结尾那个镜头,火车开进隧道。”

回复
3
来自:豆瓣讨论区
从纪录片形式开始 ...
回复
4
啊,该内容你没有权限查看或已被作者删除。
回复
5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限制为7个汉字 1143人喜欢
一、《花火》是一部危险的作品。它的危险在于它唤醒的生命意识是自毁式的,是博尽尊严为之一笑的灿烂逝去,是一种慷慨激昂的悲壮情怀,是对消极人生的消极反映,极端的态度。极端的东西容易走火入魔。 《花火》之所以危险,还在于它营造了一个寂静的生命状态,并且乐意享受它,直到亲手毁灭。这种寂静的状态可以称之为死寂。《花火》中的寂静与〈那年夏天 宁静的海〉中的宁静不同,这里缺乏生命迹象,一切都走向死亡。 《花火》...
回复
6
啊,该内容你没有权限查看或已被作者删除。
回复
7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米粒 1132人喜欢
我觉得,这是一部关于告别的电影。 勒维恩说,“如果一首歌既不是新歌也不会过时,那它就是民谣”。没错,电影里的所有歌曲,除了那首令人忍俊不禁的《拜托啦,肯尼迪先生》是设定在60年代初之外,其他歌似乎不论放在当时还是今天,都是令人醉心的富有诗意的小品。整张原声带先于电影很久就发行了,单独听也绝对是非常上乘的民谣唱片。 虽然故事只是发生在三五天的时间里,但发生的各种破事真是把整个100分钟塞得满满当当,难怪...
回复
8
来自:豆瓣日记
July 22人喜欢
昨天写音乐剧推荐的时候,我想起室友以前老播一个片子,旋律很好听,可我就是想不起是哪部音乐剧。我发微信问她,她让我给哼哼,我哼哼后她说这是《马戏之王》,我一查,哦不是音乐剧,是歌舞片。我今天找了资源一看。完了。完了。完了。 我要把原声循环起,以后去KTV,等我给你唱《马戏之王》专场! 第一类 近几年大热歌舞剧 1、2017《马戏之王》 豆瓣评分:7.7 推荐指数:★★★★★ 推荐理由: 1、歌好听,每一首都好听,你品,你细品。听了保证你这几天你脑海里只有这个旋律!歌单每一首歌都好听!!!!!!!豆...
回复
9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almore 1369人喜欢
我崇拜过这部电影,憎恶过这部电影;五年前的时候爱上了它,四年前对它痛恨至极,而到现在,已有三年没有瞟过它一眼;然而作为一个真正的粉丝,当发觉这部电影正在略有些遥远的华盛顿上映的时候,我发觉自己无法安然地坐在宿舍里,若无其事地等着它的上映期过去;我想要看大银幕上放映的《阿拉伯的劳伦斯》,因为这部电影本就是为了那巨大的银幕而量身订制——如Ebert所写那小小的电脑屏幕就像是把一个巨人困在了一个小小的火柴...
回复
10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鸡头井。 77人喜欢
2015.10.16在里昂卢米埃尔电影节上看了最新修复版,管风琴配乐。片尾字幕时显示,本次修复使用是1981年在挪威奥斯陆发现的拷贝。回来一查,发现《圣女贞德蒙难记》的版本问题甚是复杂,现综合各种材料总结如下: 1.电影于1928年4月21日在哥本哈根的Paladsteatret首映(版本一),六个月后,即1928年10月25日在巴黎首映。德莱叶为此片拍摄了85000米的素材,最终剪辑用了2200米左右的素材。 2.1928年12月,柏林仓库起火,版本一...
回复
11
来自:豆瓣广播

迷宫中的站起来的广播: 做了一组日本导演出生地的地图🗺️🗺️ (选用的电影场景并不代表各地景观~)

回复
12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合纥 422人喜欢
这部电影讲的是身处中层阶级的记者马切罗,在腐朽、空虚的生活中挣扎并最终继续堕落的故事。 象征: 电影里有许多经典的象征性镜头,1、电影开场马切罗便坐着直升飞机把一副耶稣雕像给吊走了,随后飞机飞到了一个天台,马切罗和天台上的时髦女郎调情起来。耶稣被吊走象征着传统信仰及其道德的抛弃,迎来的与时髦女郎的调情则是现代消费、浮华生活的象征,这意味着,价值观的重整和缺失,这在尼采呼喊上帝已死的二战...
回复
13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守白 59人喜欢
世人喜欢谈论XX三部曲,也喜欢东施效颦。关于基耶斯洛夫斯,人们大多只会谈论红白蓝三部曲,外加《两生花》,似乎就足以代表导演的全部;人们也喜欢在电影中模仿三种可能性,直到《罗拉快跑》这些烂电影的泛滥。不得不承认,基耶斯洛夫斯距离我们太远了,好像他不曾存在过那样。 用导演的名字来作为随笔的名字,恐怕有着奇特的张力。凭心而论,《机遇之歌》可能是基耶斯洛夫斯最好的作品,至少比后期的红白蓝好多了。这部电影...
回复
14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魔派 5268人喜欢
在原著中,作者徐四金(Patrick Suskind)一开始就借泰利耶神甫这一角色略带鄙夷表示,嗅觉是所有感觉里面最不高贵的,人类对于味道的语言形容贫乏得不成比例,而人类的味道一直是肉体的,因此总是罪恶的味道。如果按照达尔文进化论原理,这似乎有所道理。人类的嗅觉在离开远古蛮荒之后确实退化近乎殆尽,或者说,只剩非常基础的功能,毫无远距离的侦测作用,如肉食动物与草食动物之间的上下风卡位争夺,或是蜜蜂蝴蝶寻花问柳的...
回复
15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艾小柯 3210人喜欢
《华尔街之狼》是老马丁的第23部影片,也是我认为2000年后他最重要的一部作品。重要到什么程度呢?如果说老马丁七十年代最好的代表作是《出租司机》,八十年代是《愤怒的公牛》,九十年代是《盗亦有道》,那么二十一世纪他最重要同时也是最优秀的作品就是《华尔街之狼》。    这个改编自华尔街股票经纪人乔丹·贝尔福特的同名自传电影与传统的犯罪电影有着本质的差异:它不在影片中提出明确的道德判断,更不给人物安排善恶有...
回复
16
啊,该内容你没有权限查看或已被作者删除。
回复
17
啊,该内容你没有权限查看或已被作者删除。
回复
18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赱馬觀♣ 171人喜欢
据导演说,本片的创作灵感来自于1880年的一位带着女儿去巴黎旅游的英国女人的故事。母女俩入住一家巴黎旅店。期间,英国女人突发大病,高烧不断。请来诊断的医生发现她得的是可怕的传染性瘟疫。女人被送医院后不久死亡。为避免真相公开可能引发整个巴黎民众和游客的恐慌,医生与旅店借故支开不知情的女儿,彻底清洗消毒了这间客房。之后,女儿返回寻母,所有当事人对发生过的事都佯装一无所知,好像一切完全出自女儿的幻觉。最...
回复
19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流风揽湖 3845人喜欢
电影龙虾刚放映十分钟,荧幕前的我就已忍不住再一次掐腿暗叹:反乌托邦的精神内核和黑色喜剧的形式外壳实在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最近几年反乌托邦题材大热,饥饿游戏三部曲的余响未绝,移动迷宫系列又铺开架势眼红着观众的荷包了。这些流行的反乌托邦题材大片,大多...
回复
20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Mr. Infamous 16人喜欢
《豺狼时刻》与《羞耻》之后,同样拍摄于法罗岛的《安娜的情欲》在1969年上映,形成伯格曼又一组脍炙人口的三部曲。在这部电影中,伯格曼延续了之前的惊恐与羞耻,借着情欲、激情的因由,继续探讨情理与人生。 走向彩色片 拍完《羞耻》后,英格玛·伯格曼在1969年初有《祭奠》上映。《祭奠》讲述的是法官阿伯拉汉森因怀疑而对西亚、塞巴斯蒂安和汉斯这三名关系特殊的艺术家进行审查,结果引来被愤怒的他们用一种古老的仪式夺走...
回复
21
来自:豆瓣相册
大奇特(Grinch) 2008人喜欢
源起于毕加索的画作《boy & girl》 ,都是采用眼睛重叠的构图。这种构图延续至电影方面,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伯格曼的《假面》等。
回复
22
来自:豆瓣广播

Fighting的广播: 王家卫可是做到了极致

回复
23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文西 60人喜欢
当你在很久没有看电影后想挑个片子看却无从下手的时候,我还是始终建议,挑个布列松的片子看。虽然我现在无比想看的是《颐和园》和《三峡好人》,但是没法看到始终是个空谈,所以就在硬盘里找了个布列松的片子看,可能是魔鬼。挑布列松的作品的好处是,即使片子的内容我如此的不感冒,我还可以细细品味下为什么他的镜头总是能聚焦在最佳位置。虽然我不是技术男,但是相对某些人,比如上次rollin问起来安哲的《Ulysses's Gaze》...
回复
24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龙秀娇民 4316人喜欢
第一集 《鳄鱼的悖论》(The Crocodile's Dilemma) 这一集说了什么?   《冰血暴》中,由奥斯卡得主比利-鲍伯-松顿(Billy Bob Thornton)饰演的冷血杀手洛恩(Lorne)是一个操控人心的高手,他因为有任务在身来到明尼苏达州的贝米吉。马汀-弗里曼(Martin Freeman)饰演的屌丝男莱斯特(Lester)是贝米吉的一个保险销售员,他的事业一直没有什么成就,老婆很看不起他。莱斯特在公司外偶遇中学时期一直欺负他的同学赫斯(Hes...
回复
25
来自:豆瓣日记
土豆会开花 2092人喜欢
三十年前,电影是艺术。 《霸王别姬》在韩重映的新闻,掀起了一波对国产老片的怀念。 此前的一个网络段子,也让人啼笑皆非—— 九十年代初的中国电影,无疑是辉煌的,有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有张艺谋的《菊豆》《活着》《大红灯笼高高挂》,有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有田壮壮的《蓝风筝》。 然而,除了这些脍炙人口的佳作之外,三十年前还有更多能让人为之赞叹的电影。 背靠背,脸对脸 《背靠背,脸对脸》 说起官场,你能想到什么?是如履薄冰的小心翼翼,还是左右逢源的错杂人际? 电影《背靠背,脸对脸》的官场,浓缩在90...
回复
<前页 1 2 3 4 后页>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豆瓣上看到喜欢的内容,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

这个豆列的标签  · · · · · ·

没有吹风机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