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年度总结,从148本书中选出38本更高质量的书。
全文约18000字。
2024年可能是除疫情三年之外,成人阅读出版最惨的一年,图书市场整体的小幅下降只是因为教辅和童书作为“刚需”带来的贡献。除了一些营销类的准实用性的书籍出现爆品之外,一般的人文社科类别几乎没有在销量上能够出圈的,即使是火了几乎一整年的《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销量也不过10万本上下。可以预见的是,2025年会更加艰难。对于一个热爱人文社科阅读的人而言,市场的持续遇冷可能也会导致出版选题的缩减,新书可阅读范围的缩减。但无论如何,2024年已经过去了,这一年最大的遗憾是一些新书(肉眼可见的好书)没有抽出时间读,以及因为工作的原因,书评输出量相比2023也接近腰斩,相信2025年会逐渐恢复到23年的水准。
2024年共阅读了148本书,其中外审一本,审读五本。阅读内容包括涉及历史,哲学(包括政治哲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研究,非虚构文学等多个领域,承接了一贯的人文社科杂食风格。对这些书的分类完全是依托个人标准而非书封底上的分类,涉及交叉学科的也只会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分类。因此可能与其他读者并不一致,希望观者理解。

具体类别方面, 东亚史/中国史共42本,全球史/世界史共18本,文化研究共19本,社会研究/人类学共14本,哲学共12本,政治哲学/思想史共12本,文学纪实/非虚构写作共21本,科普类共3本。以下是个人的各类别top书目(排名分先后),以及最后今年审读和外审的书目合集。只选取已读书目中个人认为值得上榜的部分。
东亚史/中国史
TOP1
长评见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6361415/
这本由博士论文演变而来的专著,英文版名为《Jesuit Mission and Submission: Qing Rulership and the Fate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1644-1735》(耶稣会传教与归顺:清朝统治与基督教在中国的命运,1644-1735),也许是为了出版顺利,中文版书名进行了一定的修改。我们不能用中文版副标题——“全球化中的清朝”去理解这本书。由于全书基本不涉及世界史领域更为主流的明清对外经济问题或是新清史中的内亚性问题,而是通过康熙——传教士——教廷使团三方的交际推出基督教在华历史中的个人因素,并对这一过程中展现的清代皇权行使特点进行创新性的归纳。因此,与其说这是一本对外的书,不如说视角依旧在于内。
从孙立天的参考文献和文本看,这种科学史和教史的学习和基础往往是国内清史学者匮乏的。《红票》对欧洲科学史的熟悉在文本中也能看到,也让全书有更多的新文化史风格。 在对于传教士和康熙、雍正的三方形象塑造中,充满了对历史偶然性的重视。从中朝—枢密院/制度化宦官—内务府的历史发展脉络中,皇权逾越制度的尝试最终促成了清代权力的脱缰。君主个人喜好的偶然性伴随着密折,内务府沟通机制以及主奴的家庭概念被无限放大。在史景迁《利玛窦的记忆宫殿》中,利玛窦幸运地遇到了徐光启,而南怀仁也幸运的遇到了一个对科学有个人兴趣的康熙。这是捷径也是困境,因为在一个族群/信仰多元的皇朝,一个君主权力畅达的机制中一位佛教皇帝的出现就会摧毁一切。传教士的兴起和失宠完全系于权力的更迭和清多元的政治文化。 作为君主掌握权力的理想状态,康熙时代将中国历史上的内朝政治发展到了顶峰。侯旭东在《宠:信-任型君臣关系与西汉历史的展开》中强调中国古代帝国持续存在的君臣关系可细分为礼仪型与信-任型两类,后者亦是历史中“结构性的存在”,围绕它反复出现的言行构成历史中最为活跃与能动的力量。当我们用这样的视野审视康熙与传教士,就更能体察《红票》在流畅叙事和个体感情塑造下,人情构造的鲜活政治。
长评见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6211814/
时隔多年重读王氏之死更能读出史景迁手法之妙和对明清社会的勾勒。在控制最严的地方,欲望也会自然流出。明末清初的江南有才子名伎,儒家的发源地也有了蒲松龄。他深知无数婚姻不过是一场走向枯萎的陷阱。这些不同的欲望,让凄风冷雨的生活,多了点快乐,以及不那么悲伤的谈资。 虽然王氏直到故事最后才出现,但一切的铺垫,便是让王氏从私奔到被抛弃再到死亡的命运水到渠成,再不突兀。这是史景迁的叙事技巧,也是历史本身的韵脚。文学需要一种可畏的想象力,历史的微观之处也是,如果没有了想象力,没有了对社会文化的洞察力,冯可参、黄六鸿、蒲松龄、王氏、纳沙泰尔的书商、贝利欣根、格莉克尔、马丁盖尔、梅诺基奥,就只能是干瘪的尘埃。
“从历史中唤回穷人与被遗忘者的生活往往是很困难的。讽刺的是,尽管中国对州县历史的编纂周备详尽,大多数地方记录却未见保存。我们通常找不到仵作验尸报告、行会交易记录详细的土地租赁记录,也找不到各区城出生婚姻和死亡的登记册--正是这些资料让我们对欧洲中世纪后期的历史有非常详细的了解。”
宋史文献学分析较为优秀的作品。蔡涵墨对《宋史》《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话语分析与叙事关联做的非常好,当然结论并不出人意料,即宋人在士大夫政治的意识形态下推动的道学意识/祖宗之法与主权者个体塑造历史需要之间的交互改变了史料叙事和具体事件的取舍。蔡称之为“宏寓”,我们可以直接理解为“寓于历史其中其中的宏大叙事”,只是这种叙事是什么,值得具体分析。 南宋修史直到元末脱脱更化修宋史,他们心中想要对话与交锋的对象依旧是王安石,以及其后的整个奸邪谱系。如何认识王安石,如何确定对道学的态度,几乎就已经成为分辨忠奸的红线,嘉定北伐者小人,高宗言北伐者英雄;一套以王安石—章惇—蔡京—秦桧—韩侂胄—丁大全—贾似道的谱系便被建立起来,而史弥远和史嵩之这样的四明史家,反而逃脱出了奸邪谱系。
长评见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6170140/
较为整体的汉代政治哲学逻辑梳理和论述,创新之处在于对两汉道教—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典籍与历史的文本梳理。汉家政治在道教的体现就是宗教对现实政治架构的模拟以及道教与儒学神秘化(谶纬)的结合过程,施米特与阿甘本所谓“政治是神学的模拟”的确是可以在任何地方找到影子。虽然冯老师强调对汉人的“心态考古”,希望回到当时的历史文化思维当中,但两汉基层材料或者说个人材料的稀缺,让这一宏愿的实现十分困难,只能尽量呈现一种士人阶层整体心态。 可商榷在于对王莽禅让居于闰位的定位问题,如果轻易排除王莽禅让在西汉末年时代的正当性和儒家士人对其的整体支持,那么禅让的定义就会变成纯粹的《竹书纪年》视角。如果我们要探寻早期禅让和神圣政治的关联,还是不能真的将王莽居于“闰位”,毕竟刘秀就是新朝人,东汉政治也在体现出更多的新朝面向。
个人心中历史非虚构写作的顶峰,打通了儒家神秘化的源头、发展以及顶峰背后的历史关节。大白老师能写出这样的作品真的毫不意外,不亚于专业教授的阅读量和文献梳理能力,以及古代文学专业那种考订和书写能力都成就了这本书。王莽嬗代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他已经是那个世界的代表。宣帝加强的中朝政治,让这位外戚有条件成为政治的一环;汉成帝的无嗣和汉哀帝的早亡,引发的统治危机让王家避免了被边缘化的命运以及儒家势力的勃兴;谶纬与符命又是整个支撑并影响汉家政治的底层逻辑,无数的儒士催生了整个祥瑞运动,也让外戚的儒家化集于王莽一人。当王莽附会周公,创造居摄,成为哲人王的时候就已经是那个世界的化身。在他的行动下,他的亲骨肉一个一个被他的圣人形象逼死,那个世界也失足堕入深渊。
曾经有幸线下听过荣老师三次讲关于发现敦煌材料的讲座,这种学术研究史的自述真得极其难得,也希望更多的学人能把这样的经历写下来,尤其是像荣老师这样能把历次学术讲座中的讲述文稿结集成书。傅斯年“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之语,却为历史学不刊之论。 读完衷心希望将来荣老师能亲自填上这三个大坑: 因诸多“当事人”还在不能写的,追寻到敦煌伪卷的小书“国宝与赝品”,会涉及到哪些著名人物? 到底是谁从中作梗导致罗杰伟资助的丹丹乌里克考古活动在1996年中途夭折? 当年因为哪些顾虑在和张广达先生讨论后没有跟随恩默瑞克念于阗语和于阗研究的研究生?
当年陈寅恪读沈兼士对鬼的辨析后说:“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毒与药的变迁其实就是一部文化史与概念史。从毒药苦口利于病到良药,一字之差,其实带来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毒在什么时候彻底成为毒的。 虽然作者在写传统中医概念时经常引入西医或者欧洲医学发展作为他者性对比,但对中医没有进行价值性判断,这一点也很重要。对中医而言,药物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核心(化学性质),它的效果要在一个具体的语境中呈现,和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和相互炮制,药物与身体之间的相互关联可能会以多种不同的方式改变。这是一种关于药物的潜能,一种无限连接的潜能。(有趣的是作者也提及了德勒兹)阴阳调和与药毒混合,代表了毒与药随时转化的可能。 毒与药的分离,包括巫与医的分离仍然值得深入研究,休闲可读彼得沃森《大分离》
一本通过文本和语言分析展现清末外交文化和对西方认识的转化,同时用不同身份的游历者/驻外公使来展现这一认识的差异,今年体验极好的书之一 。 1860年以后的使节都是至少三年的常驻使节,与古代的大为不同;他们没有记录西方文书的模板;过去的使节很少与朝廷保持联系,现在通过邮轮和电报线必须要沟通。使臣/外交官需要在新的体系和形势下定义自身,需要在多个甚至是相互冲突的职责和不同受众之间协调(在中西之间)。与西方交流的文体要符合西方惯例,与国内则是另一种逻辑,要慎重书写,这是平衡的艺术。比如对西方女性地位在书写上的隐瞒,对工业社会下失业者流离失所的怜悯,尤其是张德彝对巴黎公社运动残相的叙述中对中国农民起义的借用。当然使团官员游记也受到了西方的审查,内容不能冒犯西方国家。这种跨语际实践,总是有着更深的魅力 。
全球史/世界史
TOP1
两位翻译的非凡人生,沈艾娣对一般历史人物的刻画的确有自己的技巧,看过《传教士的诅咒》就能领略到。李自标和小斯当东穿越中西之间的命运,伴随着作为事件的马戛尔尼来华和阿美士德来华而来到高潮,但又因为马戛尔尼们的符号性而隐而不见。对大清而言,并非缺乏了解世界的人物,无论是以李自标为代表的前往欧洲学习的中国传教士,还是像盛泰、松筠这样已经阅读或了解西方世界的人物,都只是庞大帝国中的边缘人物。在本书之外,从康熙到乾隆,抑或是福康安,都有着认识世界局势变化的完整情报网。简中出不来的一些信息沟通著作也都展现了上层信息的顺畅(比如马世嘉《破譯邊疆.破解帝國》),可惜信息通畅与否从来不是改变的充要条件。更令人惋惜的是,李自标晚年仍然记得幼时在那不勒斯的友人,也许他不该为了宗教热忱,回到大清北方潦倒余生。
开篇思路上就非常的法国哲学,福柯的异托邦概念以及知识/权力观很明显,同时强调地图的事件性特征(德里达意义上的而非德勒兹),也是地图研究非常重要的一个理论进路途径。 内容上对欧洲和亚洲地图制作间的映射对比很明显,两条线并行观感很好,对于《瓦尔德泽米勒地图》和《坤舆万国全图》的分析很精彩。两种制图学的分流其实就依托于一个历史社会学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新教伦理的影子(尼德兰制图学派),全球商业对制图业的“大分流”作用,看到宋念申对新全球史的熟稔(比如将卜正民《维米尔的帽子》中的资产阶级消费文化与地图做联系),格劳秀斯与威廉·布劳在法理和视觉上重塑空间的共谋。
卜正民仍然是重视叙事的高手,拿线索串起历史的手法目前已经是非虚构的重要手段,至少在这本书里,他把讲故事的能力带到了巅峰。纯粹从对画作的细节解读而言,卜正民还是相对粗浅的,相较于阿拉斯强调的在全球交往下,维米尔的具体绘画手法改变了欧洲人对世界具体感知方式,卜正民著作带来的历史画面感的冲击性是略逊一筹的。 卜正民通过一个一生从不外出的维米尔,与他在画中与世界相连的反差,想要构建一个人无法置身于世界之外的时代。但我们也要思考的是,这也是另一种对时代的浪漫,毕竟如果我们看8世纪的长安似乎也会有一种世界在相连的错觉。对维米尔而言,世界对它的意义不过是提供了某种生计,世界对他,以及当时世界95%以上的人还是太过遥远。
史景迁借用利玛窦的记忆勾连整个全球史和人生史,读来有《马丁盖尔归来》质感。时间总会逝去,没有书面的记录与图像的留存,我们甚至无法证实我们曾经经历过的事情。对利玛窦这样来到明朝传教的开创者来说,漫长的交通、难以寻觅的上帝、无垠的距离,都对他自己的主体历史构成了挑战。记忆的主体和被记忆的对象构成了一个“活着”的根基。他到底是在肇庆剃度着袍的僧侣,还是在北京穿儒家衣冠的西洋文人,还是那个耶稣会的教士?四幅图像,四个形象,勾连他对航海与中国内河航行,犹太教伊斯兰教与天主教内部之间在东西之间的共同纠缠,用数学、天文和无数礼物推动无望的传教热忱,临终只能感叹世界是一个巨大的索多玛。这种时空隐喻的无望感在第三章就有了注脚:他以为父亲去世的乌龙最终让他在临死前都没收到父亲去世的真正唁电,记忆的戏谑不过如此 。
长评见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6368975/
我们可以将休斯的作品看作一部澳大利亚的建国历史,也可以看做一部澳大利亚的“史前史”。因为在澳大利亚近现代的官方历史叙述中,流犯时代是不愿被提及的“噩梦”,如同私生子拼命掩盖自己不光彩的身世那样,这段历史被拼命掩盖和有意遗忘。整个流犯时代,这片大陆充斥着暴力、奴役、非人道,我们能想象到的一切酷刑和罪恶都在这里上演,而这些行为针对的,并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罪犯,更多的只是因为生活所迫小偷小摸的窃贼。在休斯之前,由于官方政治需求下的刻意回避,整个历史都如同南太平洋剧烈的西风捉摸不定,被污名化和被暴力淹没的人民隐而不见。当流犯时代的私人档案和信件被重新挖掘,黑暗史诗便通过浓厚的情感重新浮现,这便是称这本书为澳大利亚“史前史”的原因。
非常好的题材,把丝绸这个老生常谈的全球史对象放到西班牙与新大陆的关系当中。马尼拉大帆船作为历史上太平洋白银贸易的核心,实际上并不被西班牙王室支持。由于距离太远,王室很难从中获益,同时会让新大陆产出的白银流失,造成皇家收入下降。而墨西哥和秘鲁之间的贸易小循环(秘鲁无法得到欧洲的商品补给),也让王室头疼。当1631年,双方路线也被切断,墨西哥商人只能在国内直面中国丝绸的竞争。一场太平洋贸易损害了大西洋贸易甚至冲击西班牙的本土丝织业的历史图景就被作者勾勒出来,甚至也让墨西哥本土的丝绸饱受冲击。当世界史进入到北太平洋流域,一种新的联动的跃然纸上。
长评见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5720842/
从亚历山大三世到尼古拉二世时期俄国最重要的权力人物谢尔盖·维特的经历可以作为专制帝国和这本书的隐喻。由于为了保证舒适性,俄国的皇家火车将轴距扩的很大以减震,但亚历山大三世对火车速度的痴迷使他总是在轴距可承受范围的极限的速度行驶。作为铁路专家的维特警告了亚历山大三世这样火车会出事故,但亚历山大三世用骄横拒绝了维特的建议:我是专制君主,没人敢限制我的速度。果不其然火车随后就出轨了,万幸亚历山大三世和未来的储君尼古拉二世并没有性命之忧,至此维特成为了两任沙皇的宠臣。专制拒绝了建议,专制又让维特骤登高位,历任交通大臣、财政大臣和帝国首相。维特推动了俄国全面的工业化改革和资本主义进程,但同时也开启了资产阶级与农民的革命浪潮。他是火车的减速者,却又成为了帝国灭亡的加速人。当尼古拉二世为了专制而摇摆,失宠的维特因专制起家,又因专制失去了一切地位。改革与革命之间关系的失控,使他率先从帝国的火车上跌落,下一个跌落的,是他曾经预言的尼古拉二世,以及整个俄罗斯帝国。
文笔太好了,审读这部作品无疑是彻底的享受。阿布拉菲亚能把如此宏大的一个主题,剪裁拼接的如此巧妙,可以说是叙事性作品的巅峰存在。当他把写作对象从《伟大的海》中的地中海扩大到整个地球大洋时,能保持一贯的文风,能在庞大主题和区域命题中随意切换,无疑令人叹服。文学,探险,战争,贸易,高贵原始人与低贱的奴隶,黄金、香料与海贝,枪炮、病菌与动物,都在这个以海洋为构筑的世界当中。去海洋吧,那里是最大的诱惑。
文化研究
TOP1
长评见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5831903/
《边缘女人》中三个信仰迥异的女人,同属于当时欧洲的平民阶层,地位最高的梅里安也只是一个有艺术家传的女性,她们不是贵族也不是底层,这和当代一般的女性书写并不相通。戴维斯在序幕中构建自己与三位女性之间在当下的对话时就强调这并不是一部书写女性苦难的历史,而是书写身处边缘的人通过冒险找寻人生的过程。这里的边缘是书中第一个核心。除了我们理解中的十七世纪女性地位的边缘(但戴维斯在书中并没有着力描绘这一点,这说明这个边缘并非核心),格莉克尔作为犹太人和商人在反犹、反商的基督教世界,并最终落脚于法国边地梅斯,玛丽前往作为殖民地的加拿大传教,梅里安作为少见的女性博物学家前往苏里南殖民地调查昆虫,再加上三个人都有离婚的共同经历,这里的边缘是某种身份的边缘以及所处地理的边缘,与她们背后的时代特征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这些身份虽然给她们带来了一些不便,但这些不便依旧处于“合理范畴”,是那个时代大多数平民都会遇到的状况,甚至延续至今天的社会当中。平民本身很难成为历史真正的主体,这一点并无太多特别,除了格莉克尔的故事勾勒出犹太身份更多的边缘性外。第二个核心则是印刷术和阅读文化,这一文化背景几乎贯穿于整本著作当中。三个人从小都受过不错的教育(无论是教会的还是艺术家传),像格莉克尔除了意第绪语还能掌握部分德语和希伯来语,并在自己的自传中引用在当时已经翻译为德语的希罗多德《历史》,尤其是经典的“克洛伊索斯寓言”;玛丽可以熟练阅读圣经和大量宗教文本,并在加拿大教堂工作时与土著交往,用超强的学习能力掌握了多种土著语言,写下用于传教的神学文本;梅里安在中年时代就用自己高超的绘画技术和观察能力出版了《毛虫》这一在当时有不俗名气的博物图册,甚至名列知名德荷艺术家名录。印刷、出版、阅读几乎构成了她们各自人生中的绝大部分。相较于明线上(甚至用做题目)边缘与中心的不断转换,印刷与阅读成了一条更为重要的暗线。 在《边缘女人》里,我们仿佛又看到了戴维斯本人:边缘与中心的不断转换,从边缘发出历史的声音,这不正是她的叙事功底和档案能力吗?印刷术为17世纪下半叶以来的女性提供了一个书写自我与自我对话的时代,那么这个空前便利的档案阅读和信息查询的时代,又未尝没有为戴维斯及更多的人提供一个新的宇宙。
长评链接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6391053/
三辉的最后一本书。 再次感叹Timothy Mitchell的能力,他对于现代“空间”的理解力和穿透力无疑是深刻的,和早年colonising Egypt有相似之处。民主空间的交换可以通过碳燃料本身的空间交换形式得以表征,而在碳民主的运作过程中,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前后史以及石油—军火的美元回流区域性的克服特里芬难题,又勾勒出美元在不同时期维持自己价值的历史,民主的经济根基通过石油装置完成了东西交换。 而通过“经济”这一横亘于自然与社会之间的事物,TM探求的是石油催生现代“经济”(同时蕴含色诺芬式含义和作为现代政治正当性式含义)中的作用,并因此重新解释了美国对于中东诸多军事行为,以及构建教法中东行为背后的含义。 唯一的问题在于,TM逻辑上的顺畅掩盖了很多节点定量上的严重不足,留下阴谋论的影子 。
长评链接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5699008/
启蒙时代的禁书市场兴趣在于那些最能抓住爆点、最为八卦、最为即时的内容,这一点与我们当今时代的阅读风潮并无二致。图书出版是一场生意,即使是狄德罗的《百科全书》,传播也需要依赖于出版商的投机和长袖善舞才能在法国开始流通。这些被冠以“哲学书”名头的禁书,是那个年代最能赚钱、阅读量最大的作品,要理解当时的阅读与后续革命之间可能的关联,我们不能从启蒙主义者的作品中去寻找,而是需要从这些不登大雅之堂的作品中探寻,这是达恩顿留下的重要启示。这种阅读文化,引出了达恩顿在书中多次书写的重要结论(可参见P196,P215-216,P236):启蒙—革命的意义本身是伪命题,仅仅只是不同思想操弄的对象,真正让革命产生的思想根源,是旧制度失去合法性的完整过程。通过对书籍史的研究,达恩顿将这个去合法性的过程聚焦于“哲学书”,正是这些文本的传播让文化得以脱离权力的控制进行运行,指导文化生活成为政治存在的背阴面。
而在这个结论背后,则是一个达恩顿没有显白的隐而不彰的逻辑:当波旁王朝的专制王权寻求无远弗届的权力之时,当波旁王室在路易十四时代完成了对于神权和世俗政治的双重捕获,不够充分的国家治理能力却搞砸了一切,财政的、外交的、宗教的,以及那些原本只有少部分人知道的王室丑闻,巴黎人对于国王长期以来的不屑随着王室政治权力的扩大也传导到了法国各地。禁书市场在法国如此广阔,正是由于最畅销的书籍传达的不是明确的政治信息,而是与既定秩序格格不入的一般观点,这些书籍尽管五花八门,却都传达了一种灌注着隐藏信息的世界观:眼前的世界不是世界应有的样子。流行于整个法国的宫廷秘史小册子和波旁王室自身的奢靡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民众的好奇将王室的尊严揉碎,当一个法国读者读完《杜巴利伯爵夫人秩事》,看到了路易十五的荒淫和路易十六的生理缺陷,再读到梅西耶《2044年》的构想,另一种现实便正在头脑中建构。可以说,达恩顿真正想表达的是,大革命不是什么启蒙的产物(至少在逻辑上并不完全成立),而是波旁王朝自己搞砸了一切,自己引导了一场反对自己的革命。
社会研究/人类学
TOP1
这本走线人类学的死亡论述可对比的除了普里莫莱维笔下的集中营,我只能想到梅尔清《躁动的亡魂》。作者拍下的照片,亲自融入沙漠中的难民和走线群体,不断亲历的死亡,足以让任何一个人感到崩溃。那些不知经历的死者,在死亡数据库留下的姓名年龄国籍死因只有不详二字,以及分不清部位的骨殖。学术的价值中立在大量的惨剧面前没有意义,悲悯和杯水车薪的帮助是作者良心最大的抚慰。生活的愿望在那边,死亡的邀请在这边。 理论使用上作者用阿甘本的神圣人和例外状态表达“集中营是现代政治的极致”这一论断,来进一步审视福柯的生命权力,包括国内还没有译介的南非哲学家姆贝姆贝的《死亡政治》(陈荣钢有核心章节翻译,蓝江老师翻的《野蛮主义》也有涉及内容)。实际上这个脉络还需加上阿伦特《我们这些难民》、巴特勒《无限期羁押》两篇重要文献。
长评见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5660434 一本不错的医疗社会史。上篇是个人主义意识与医疗市场在美国逐渐打开的过程,医学专业化抵御了政府和公司企业侵入维护了自身的独立性;下篇则聚焦于美国自身特色的医疗保健制度和联邦保险制度,同时让医学专业直面改革派的全民医保方案冲击。实际上由于一种深层的共同体根基—对政府和公共政策的不信任,使得涉及医学改革在美国呈现了截然不同的面貌。即使医疗保健制度的公共投入已经达到了GDP的15%,远超绝大部分拥有全民医保体系或全民治疗体系的国家,但民众和医学群体对于全民医保仍然怀有强烈的抵触心理,甚至连工会都不支持,很大方面也是源于这种底层意识。历史上的诸多改革时机都经历了尴尬的错位,比如大萧条时代扩张的政府权力使得推动改革成为可能,但失业与养老占据了罗斯福政府的主流;冷战,滞胀,里根改革甚至是奥巴马医改皆是如此 。
研究起始从时间上接续了《非驴非马》。方小平在理论的运用上非常谨慎,核心在于那个敏感年代送医下乡-中西医混合-固定人口在农村的三方配套。相比于干部,赤脚医生本身更符合一种power的现实表征,他们是历史记忆中流动的大喇叭,送来了可能的科学,送来了健康,送来了远方在灵魂深处的协奏。当改开带来了通往乡村更高效的工具后,他们也用一种更悄无声息的方式完成了退场。实际上与他们的命运不同的是,另一个群体在乡村的产生与流变——计生。
从深度上不亚于小熊英二《活着回来的男人》。 相比于纳粹这样的在价值上可以直接唾弃,然后给予逃兵尊严的状况,更多的战争是没有绝对的正义之分的,那么这里的逃兵该如何被认识?或者具体点说,与纳粹对垒的盟军的逃兵我们该如何认识呢?如果说鲍曼的经历在伦理上更好被平反,那么其他人呢,如果鲍曼是一个盟军士兵呢,大家还能顺畅的接纳他吗?这是一个深刻的伦理问题。当个人对战争的选择与国家相悖,如何去处理这个问题呢?在《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和本书中拉德布鲁赫们关于“恶法非法”的讨论中,以及纳粹分子强调“法不溯及既往”的自我辩护中,这样的问题仍然飘荡在空中。当面对翻越柏林墙的人,将枪口抬高是人性最好的选择和答案,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认为,在一切无关正义的战争中,这都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呢?
非常不错的小书,一半是月经观念的变迁史,一半是卫生用品的发展史。虽然是日本的历史,但是放到中国其实是完全不突兀的镜像状态。不洁的观念诞生的都是一样的女性原罪观,而对卫生棉条的排斥也大量蕴含了对性本身的恐惧。借鉴、研发、广告,对于日本女性而言,真正的社会文明开化,就在于卫生用品的商业过程本身。书中的小女孩不在乎美国的衣物、零食,却因为“高洁丝”卫生巾而欣喜若狂,也许也是世界上很多女性第一次用到方便快捷的卫生巾时的感受。 PS:很想了解一下书中提到的法国卫生巾租赁行业。
哲学
必须要承认的是2024哲学阅读比较松懈,2025一定改正。
TOP1
长评见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5678410/
文学赋予我们的,不是柏拉图式的确定性,而是一种最为深刻的潜能,让人无限延展的可能。当亚里士多德将人定义为潜能的集合时,诗与修辞一定也浮现在他的思考之中。潜能不仅仅是一种能做什么的能力,还是一种随时进入或退出的能力。也就是说,真正的潜能不是排除,而是可以去做,也有不做的能力;是可以进入,也可以退出的能力。现实中我们对柏拉图主义超越性的讨论或者对于尼采主义的讨论,往往只是一种“活动”,而没有潜能。我可以进入理性或情感的装置,但是却没有能力脱离这些装置,进入其他不同的装置。潜能的退出面向在这里是贫乏的。真正的艺术,真正的人类美学是潜能的概念,而不是现代某些在装置之内的存在与实践。正如居伊·德波所言,“超现实主义想实现艺术而不废除它;达达主义想废除它而不实现它;我们想同时废除它和实现它”,这正是努斯鲍姆笔下的亚里士多德想要做到的,也是努斯鲍姆将文学——情动与超越性的哲学融入起来的尝试。当内在性的哲学与超越性的哲学融合,诗人和文学就成为了哲学家的朋友。从斯宾诺莎用理性言说情动到尼采那样诗意的哲学表达,我们最终走向了海德格尔与荷尔德林,努斯鲍姆也找到了他的亨利·詹姆斯。这是迄今为止,哲学家与诗人,文学与哲学结合的最高形式——存在。
长评见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6286379/
很可惜我并没有读过费希特,不然在拜泽尔的论述中也许能感受到更多早期浪漫派对费希特的热忱。现代论述中的确会将浪漫主义当作一个激进的派别来处理,但实际上即使我们不从思想史或哲学的角度进入,只从历史的现实进入也能发现浪漫主义的保守面向。当我们真正了解”教化“这一概念(比如看了耶格尔的著作),就必然会进入”柏拉图的符咒“。他们希望用爱去教化,希望用”会饮“与”斐德若“的方式去解决启蒙理性的缺陷,但最终似乎与没有读过柏拉图的夏多布里昂甚至迈斯特别无二致。虽然拜泽尔竭力希望将早期与晚期—甚至是十九世纪末的浪漫主义(如总体艺术)拉开距离,但他们从非实践到实践的关系无法断绝。
长评见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5804253/
空间理论的大荟萃。 《地理批评》的书写对象不仅仅是空间,韦斯特法尔有意在书写中将时间作为空间的“帮手”进行辅助性书写,而二者共同的绵延与生成性可以说充斥在韦斯特法尔的文学理论分析中。正是在这个维度上,韦斯特法尔无疑是作为一个德勒兹主义者,或者说是继承了尼采以来的内在性传统,来展现自己的理论的,这从他在书中对德勒兹《千高原》的推崇即可见一斑。除去德勒兹自己与柏格森思想的深厚联系,他对空间与时间结合的能力(比如让我们想想那个著名的“时间晶体”概念)也是《地理批评》极力所要效仿的。那种德勒兹式的平滑空间,代表了一种生成性的、无定性的潜力和方向,阅读与思考不再以树的形象运行,从一个中心基础慢慢长上去,再打开旁支旁脉,而是“天马行空”般的、如“孩童”般的从任一点达至任一点。这种空间感被韦斯特法尔直接继承,任意空间的连接或者说场域之间的互渗都在不断创造新的维度和想象力。在这种空间的运行模式中,无处不在的空间再现指涉,由于旧有的词义限定有时会产生一种释放效应,因为我们不能像荷马时代那样填补空间的空白,但对于空间的渴求会让我们重新充实那个已经充实的空间。文学的书写就如同建筑的拆毁与再造,正是这样一个层累的过程。这里是完全开放的,是与旧有一切存在张力的空间。韦斯特法尔赞美福柯的“异托邦”,正是由于在这种“失位”的状态下,已经被话语充斥、被填满的空间可以通过再现的形式找到某些出口,而这个出口应该是可以被不断演化的。不同的空间通过我们的书写连接在一起,由我们的身体主动从公共空间、从受制于律法和规则的场域中进行窃取而最终形成。在这样的空间中,每个人都被投射为一个地点,是一块永远无法被彻底揭示,也无法自我揭示的存在。我们将一些空间与另一些空间进行缝合,在精神性的想象到肉体性的感知中,在一切和谐与不和谐的断裂中,最终得到了自我存在的“空间”,当然,这个空间也是流转的,因为我们也总会改变我们的“目光”。有多少种目光,就会有多少种世界。当马尔克斯写下那句著名的“马孔多在下雨”,有人看到的是书中马尔克斯上校对战争的虚无感,有人看到的是注定悲剧的拉美隐喻,有人看到的是对香蕉共和国大水漫灌的土地历史,而这些却都是可以被缝合的开放空间一隅。理解这一点除了文学文本,实际上还有画作艺术。在最近的艺术史书写中,维米尔是一个被重点挖掘的对象,他展现城市空间的画作,往往带来一种固定、停滞与永恒的宁静感。但在细节之处,维米尔将空间视觉的近处反而画的模糊,如同失焦一般充斥着颜料的流淌和堆积的色点;更远的模糊之处,反而往往更为清晰。这种与整体画作不同的细节往往会扭转整个图像的叙事:什么是近,什么是远,什么是我们日常关照之物,什么是我们日常之外之物。或者说,什么是视觉与空间,在这里都有着各式各样的演变。
“哲学就是在绝对知识面前不屈的见证普世的不幸” 。对塞尔而言,他思想中的三重革命源于20世纪人类知识的巨大转型:数学上从微积分几何变为代数拓扑学,从经典物理到量子物理,以及自然哲学的消亡。对他而言,sts在现实世界最重要的爆裂体现就是原子弹的爆炸。他必须思考那些被技术以及政治改变了几乎所有曾经被认为是必然性的东西,对原子弹的反思让塞尔进入了某种救赎哲学,我们在很多事情上都已经进入了一个找不到始作俑者的历史阶段,这就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责任人,一种道德上的原罪感 而这又进去了某种同时代性。在100多年前他的前辈夏多布里昂、德迈斯特那里,在巴黎的街头那里,有人唱着“都是伏尔泰的错”“都是卢梭的错”,而青年黑格尔派则高喊着“都是启蒙派的错”。时间在这里出现了褶皱,出现了折叠,出现了晶体。
政治哲学/思想史
TOP1
长评见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6258105/
两年前就已经关注到了蛭田圭这篇博伦,读完必须要承认,蛭田圭可能是当今对自由和极权主义的思想关系史理解最为透彻的学者之一,这种在阿伦特、伯林文本之间纵横捭阖的能力过于强大。虽然曾经对于伯林阿伦特二人的不相容感到遗憾,但在后来的阅读中,我也多次惊喜于二者文本、概念在这种冲突中带来的政治深思,相较于罗尔斯的新康德主义式的政治哲学与理论,更为鲜活的规范性和经验性混合往往更有意思。多元论的差异,和纳粹,艾希曼,冷战的经验性提纯,当伯林的英国,阿伦特的美国(甚至是施米特的法国)都留下了各自的答案,最后导向人之为人的根本问题,谁又能不折服于他们这种差异(或者说争斗)带来的纠缠的现代状态观点呢?也许蛭田圭对伯林的消极自由观仍有可商榷的地方,对阿伦特关于艾希曼内容的学术史仍有力有不逮的地方,但作品无碍于卓越。
长评见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6211540/
“空谈”的鼻祖也许可以追溯到《理想国》,从古希腊语书名“politeia”到后来的共和国“republic”,都在表达柏拉图探寻的是一种深刻的逾越于政治的正义。只不过因为柏拉图失败的叙拉古实践,以及后世尼采、波普尔对柏拉图行为的深刻批判,最终让这本书成为了“空谈”—“理想国”。在这里,我们会发现空谈本身必然无法躲避掉空谈本身必然不“空”的命运,其和政治乃至社会都会有一场必然的相遇。无论是灵魂探寻还是生活方式的追求,都带有一层强烈的社会性含义。因此,空谈不空,空谈与实谈并没有什么严格的区分,当我们冠以空谈的而名义对某些现实也许很难采纳的内容进行讨论时,实际上已经是一种对于公共生活的介入,用某种思辨性的理想和对显示的关怀,与另一种现实对冲。谈的人多了,也就有了力量,这是三土的知识与思维共同的魔力 。《理想国》在第九卷全部讨论正义赞美结束的时候,有一段非常奇怪的话,苏格拉底对格劳孔说,你看每个人都要看自己灵魂中的那个政治,那个最好的政体是什么样子,而这个政体就是出于道理的城邦,这个城邦并不是就在地上一样,而是好像在天上一样。我们可以通过空谈,唤醒这个处于我们灵魂深处的,天上的城邦。
长评见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5781657/
作为福柯研究者的梅西,实际上对于福柯的著作十分熟悉。他清楚的知道,福柯没有让作品缺席,而是让自己本人缺席,福柯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存在,是另一个莫里斯·布朗肖。我们似乎可以从他的作品中窥视他本人,但永远没有办法用他的作品和他本人的经历之间建立一种精神分析式的联系——正符合他对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批评。而将福柯的作品面孔与肉体面孔相连其实是很大的挑战,因为他本人时常拒绝公开谈论他的作品,面对关于他的书的批评也时常不予回复,比如面对德里达对于《古典时代疯狂史的批评》(即《我思与疯狂史》一文,见德里达《书写与差异》)的攻击,福柯在十年之后才予以回应,而更多的书评批评那里,福柯是消声的。挖掘福柯作品的缘起,思想起源和后续发展,是一件既反福柯的事情(匿名性以及反思想史连续性的面向),又是一种福柯式的行为(既对福柯的一种知识考古)。弥合两种相异的性质,来让福柯本人与作品熔融一体,无疑是极大的挑战。好在晚期福柯的尼采式作业为自己留下了一个生存美学的哲学向度(即使不完全),这也为融合提供了一种方法的支撑。梅西在书中采取的整体方法实际上是对于福柯本人的“症候式阅读”,作为阿尔都塞所创建的结合精神分析和结构主义理论去解读马克思著作的一种独特方法,“症候式阅读”希望实现的是把“所读文章(福柯的思考与写作)中被掩盖的东西揭示出来并与另一篇文章(福柯的人生与交际)发生联系,而这一篇文章以必然的不出现姿态存在于前一篇文章中”。梅西指引我们将福柯的人生或作品当做可见、可感的栅栏和没有被栅栏影响视野的景象,从栅栏这里理解栅栏本身的指涉以及背后那些不可见的内容,这既是福柯曾经的考古学方法以揭示我们对于话语的深层无意识,也是将那些被福柯自己隐匿的讯息放置在一个具体的肉身生存的意义之上。正是在这里,《福柯传》才得以确立。
文学纪实/非虚构写作
今年的优秀非虚构写作非常多,以至于TOP1的选择十分困难,大家可以基本把这个类别上榜的书一视同仁,因此我将它们同时列为top1,排名不分先后。
TOP1
长评见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5764382/
这是一场纯粹的冒险。在克里斯蒂安·里特之前的北极探险者,如巴伦支那样为了寻找一条北极航道,如德隆船长为了找到有可能存在的北极大陆,如加利·莫厄特那样为了研究生活在荒原上的伊哈米特族群,但对于里特而言,这场旅程从一开始就没有任何目的,她甚至不像她的丈夫那样,对这样的生活有疯狂的迷恋。那种懵懂如同荒原一样苍白。
接近永恒的极夜,丈夫与猎人卡尔远行的狩猎,是里特遭遇的人生孤独时刻,但却并非至暗时刻。现象界在黑暗的消失在文明世界可能象征着某种不可理喻的邪恶,但在冷岸岛却是年复一年的“节庆”,要么因孤独而发疯,要么因自然之美而疯狂,除此之外别无他路。正式这段孤独的经历和外出铲雪,她彻底融入了极地的生活——亲身经历过与自然的搏斗,感受这种终极的孤立无援,人类才会变得谦卑,以体察事物的本质,体会那种本质的美。人类无比惊慌的望着自己深不见底的虚无,却也拯救了自己的虚无。里特患上了冷岸岛瘾,她的灵魂再也无法离开这里。是浮冰,是米可,是门口的雪墙和那呼啸的狂风,湿冷的床铺留住了那个生命深处的孤独。
现在是动物在窥伺人类,占有人类,是动物向人揭露人自身的真相。在远离那个光怪陆离的文明空间后,兽性不再为人的象征和价值训话;反过来,现在是人对它的狂乱、愤怒、层出不穷的“荒谬”性感到无比着迷的时刻,它们和自然一样脱离了传说和道德解脱的世界,得到了自己的“肉身”。里特的叙述中和丈夫多次询问欧洲——文明世界是否爆发了战争,是这种极地生活方式最为暗淡的注脚,形成了一种奇异的互文:这种生活方式如果被“移植”到了那个世界,会发生什么。只有在极地,在荒原,这种贴近纯粹自然和兽性的生活才能成为一种救赎而非毁灭。
与袁凌之前的写作相比,这本袁凌更有意识的“拒绝在场”,不再表达强烈的感情,而是让他人的命运归于命运,故事归于故事。皮村的很多工人文化遗留已经消逝了,在2022和2023年看到消息时,曾经遗憾自己没有机会去看一眼,但感谢有这本书的忠实纪录,里面历经坎坷和漂泊的人们无论是否有名气,无论有没有写出好的作品,都值得成为一个值得记录的过往。他们是袁凌的兄妹,也是皮村的灵魂。他们需要一种沉浸的欣赏。这会是麦高登希望看到的另类文化中心,是ep汤普森心中的新工人文化,也会是威廉斯的文化关键词。
真正的边界往往具有两重诱惑。对普通人而言是跨越边界的诱惑,我们想知道山的那边是什么,我们想远方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这是一种突破禁忌的原初渴望;但对权力治理而言,边界的诱惑则是相反的,它可以把一切不愿看到的东西隔绝在视线之外,来换取一种希望的稳定,它是生长的,是人为的,但最终是诱惑的。当米洛舍维奇和图季曼取消了克罗地亚境内的塞尔维亚人宪法权利,南斯拉夫史上的“麦加拉禁令”以一种远超雅典的形式出现。阿里斯托芬的和平与萨拉热窝的青年,修昔底德的笔和安德里奇的小说,都构成了历史命运的反复。 他们的爱是那么的遥远,他们的恨又是那么地近。穆斯林望着伊斯坦布尔,塞尔维亚人望着莫斯科,而克罗地亚人望着梵蒂冈。他们的爱在那儿,而他们的恨在这儿。
因为认为中国电影必将和世界接轨而来到中国,对2018年的电影市场表现出了由衷的好奇与信心,他在那年也考上了北电的导演研究生,甚至还认为文艺片会在这里爆火。书中对这里18年电影市场的欣喜,现在读来的确是带很多人回到了那个有梦的年代。相比于《洋盘》,亚历无疑更了解中国,或者更深入中国的日常,书中细节极其丰富,无论是性bt的房东,还是在疫情期间为了不那么闲参加了群演,在抗美援朝的影视中扮演美国鬼子,他真的理解了一种当代典型的中国式状态:“漂”。这是一场关于中文的梦,但是没法长醉不醒。
感谢施老师的真诚。这本书写的大量民俗学界的八卦(主要集中在书前半部分)似乎让人以为这是一本打开黑箱的书,但实际上施老师希望的是破而又立:用自己的所见所闻总结出民俗学甚至是整个文科学术界在方法论上和意识上能走出一条更好的路。也许有的内容无法进行跨学科式的指导,但作为一颗虽不敢以卵击石,却能秉持独立之精神的蛋,也已难能可贵。江湖,圈子,不可言说的人情规则,击败这些的,大抵是这样的真诚。 希望每一个立志从事学术的人都能看看这本书,这是当代的《以学术为志业》。
“你现在认识的妈妈,不是以前的妈妈了” 喜欢刘绍华是因为那本“危险”的《我的凉山兄弟》以及后来她对柬埔寨的田野调查,后来因为机缘巧合得知她得了癌症,尤为唏嘘。当自己的病症与母亲的阿尔茨海默相遇,两个互相扶持的人只能用最坚强和不愿忘记的爱来实现最好的灵魂照护。当人类学的田野文笔用在自己身上,絮语也有了更大的魔力。照顾他人,成为他人的一份子,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在这个过程中,刘绍华和她的母亲都开启了不一样的人生。 一场枯萎总会有另一段新生。记得曾经看到过广州大学的胡宜安教授开了二十余年的生死学课程,在国内貌似是独一份,刘绍华的这本母女记录,也是极其珍贵的生死田野。理论的分析离实际的悲苦总是有距离,那么就真正具身的靠近悲苦。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逃亡鹤岗的群像,就是原子化的当下世界的标准图景。亲密关系的难以寻觅,人生本身的意义虚无,化作一张几万块的房契,聊以度日。这些年的变化,是个体无法违背的存在,也许大家知道在逃避什么,也许也很难明白背后的巨兽,但知与不知也并没有什么差别。故事在王荔的自我了断那里终结,似乎充满平淡,但又充满不甘的悲。背景是那不堪回首的三年。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世间事,了犹未了,终以不了了之。
在权利中的勉力维持和生活中的理想融合进一年的生活,对书的热爱成为了现实妥协的底色。图书馆位于地下,却在杨素秋的努力下,成了新的树根。 ps:除了行政上的细节,书中的故事还和我喜欢的“精神译丛”产生联系,最后与《但是还有书籍》的久美的故事联动也是惊喜。
番外:今年审读和外审书
2025,阅读快乐。
-
🐳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3-22 09:26:13
-
中国队长BT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2-16 14:27:43
-
庄宝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2-16 09:04:22
-
麒麟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2-07 17:39:36
-
一小点点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2-02 23:12:53
-
礼赞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21 16:27:39
-
四川人民出版社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11 19:41:04
-
流云飘雪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06 19:44:40
-
守望者eye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06 08:59:54
-
妮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05 14:44:00
-
秘法师鸟羽帽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05 08:09:25
-
灵沁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04 22:26:18
-
空我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04 21:43:43
-
唐子书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04 21:41:11
-
创世之神PKD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04 20:06:31
-
苦昼短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04 19:59:05
-
小牧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04 18:36:47
-
涧水如蓝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04 18:32:00
-
LeahXu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04 18:25:31
-
甘杉子lite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04 18:07:59
-
璩白秋弋瞳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04 18:06:24
-
jeanars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04 18:03:45
-
鹤游西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04 18:01:44
-
martha_yao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04 17:58:55
-
#Menocchio#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04 17:58:11
-
Rinna芮娜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04 17:48:29
-
danyboy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04 17:47:25
-
诗人的迟缓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04 17:43:14
-
王敬轩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04 17:42:33
-
八佾舞于庭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04 17:40:53
-
一路看来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04 17:40:32
-
阿鱼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04 17:39:06
-
墨涅涅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03 15:26:44
-
Eva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03 15:26:36
-
纳尼纳尼瓦达西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03 15:24:04
-
毕竟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03 15:17:20
-
且向书山深处隐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03 15:13:08
-
校书郎公子熙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03 15:0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