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德勒兹】浅田彰对话宇野邦一 第一部分德勒兹与伯格森


浅:《批评空间》第二期第九号刊载了德勒兹的访谈和关于这个访谈的共同探讨以示悼念,本号(第二期第十五号)作为其延续刊载了Éric Alliez(译者注:巴黎第八大学教授,在德勒兹的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详情参见巴黎第八大学哲学系官网)的论文和巴迪欧书(《存在的喧嚣》)中的一章,在这个基础上有很多想要和宇野桑讨论的东西呢。
之前的座谈会的时候我的立场是很干脆的:必须把加塔利这个寄生物从德勒兹上面切下来,将德勒兹的哲学放回伯格森的哲学脉络中以一种纯粹的法兰西式哲学传统的方式加以吸纳。
只有在充分认同德勒兹作为一个伟大的(因而在这个意义上不可避免地是一个)唯我论哲学家的基础之上,我们才能够把他和加塔利结合起来,基本而言,我是采取了这样的立场。
但是反过来当我们思考德勒兹这个人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很多无法被回收到伯格森式的哲学传统中的诸多要素,我们也有必要认真地对这些部分加以解读。我想问一问宇野桑这方面的看法呢。
宇:其实我并不一定对这方面的状况很了解,但是浅田桑说的这种(德勒兹解读)的倾向其实不仅存在于Éric Alliez的文章当中,应该说是相当常见的。
浅:虽说德勒兹的哲学确实有很多种解读方式,但是从其哲学内部来说,将“虚构的存在论”看做德勒兹哲学的内核,将其置于从司各特到斯宾诺莎,再到伯格森的法兰西式变体的存在论传统中的解读流派,确实可以说得上是一种主流
Éric Alliez是德勒兹的老朋友,德勒兹也很敬佩他气势恢宏的时间论,埃里克恐怕是受到德勒兹哲学影响的哲学家中最正统的最有生产性的哲学家之一吧。Jean-Clet Martin的《德勒兹/变奏》也采取了相近的立场。此外原本和德里达从事相近工作的南希也以类似的方式称德勒兹的哲学为“虚构哲学”。
宇:英美学界的态度如何呢?<Gilles Deleuze and the Theater of Philosophy>(Routledge 1994)这一德勒兹论文集中倒不如说是以《千高原》为中心展开的。
浅:是啊,<Deleuze and philosophy> (Routledge 1997) 这本也是如此,比如说拒绝将活力的存在回收到生命哲学中,反过来思考机械论方向的可能性等等,都是非常引人深思的尝试,但是实际上宇野桑说的这本书的编辑者Boundas自己也写过一篇名为《德勒兹-伯格森-虚构存在的存在论》的论文表达了与南希类似的观点。
说起来三月份和宇野桑一起在哥伦比亚大学参加研讨会的时候,建筑史学家萨福德科文特(这人没搜到)说过,一直以来在建筑学领域盛行以语言学修辞学为基础的碎片化脱节化手法,而德里达哲学往往是这种手法正统化的理论根据。但是如今我们通过电脑开辟了虚拟现实的领域,而这种虚拟现实呼唤着新的虚构存在的存在论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新的活力论,德勒兹的哲学正是其前奏。实际上有关建筑与哲学对话的会议从1991年开始每年都会,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从德里达到德勒兹再到伯格森的重心转移是很明显的。虽然这可能只是一个个例,但这种倾向不论是英美学界还是哲学以外的领域都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潮流。
宇:这里首先有一个关于如何理解伯格森的问题,那就是伯格森究竟是以什么样的形态存在于德勒兹哲学中的?这恐怕要分为几个阶段。时间的问题——特别是现在和过去的绝对同时性的问题,“通过与过去发生关联而产生的活力的存在”这一分类。此外还有对nuance或者差异的,伯格森非常彻底的态度…这些都是思考德勒兹哲学时候绕不开的问题。德勒兹早期的论文《伯格森与差异》中很明确地批判了伯格森的辩证法。对立,以及将对立以扬弃的方式进行的综合、对立与不可分的否定性的运动,这些是德勒兹一贯反对的。思考nuance和差异必须排除对立和否定式的类别。从德勒兹这种辩证法批判的立场来说,他绝没有放弃伯格森主义。
但是,德勒兹显然在《反俄狄浦斯》之后与伯格森保持了距离。曾有传闻有人想在他的指导下写关于伯格森的博士论文但他没有接受。
尽管如此,德勒兹还是在《电影》中再一次拾起了伯格森哲学。在《运动-影像》中,尽管德勒兹明确表示伯格森根本没有理解电影的本质,但他还是认为有关电影的存在论,或作为电影中影像的运动基础的理论确实可以在伯格森的哲学中找到。《时间-影像》中对伯格森的明确批判不在少数,但其中的“时间”概念依然是通过伯格森哲学中作为现在与过去的复合体的“结晶”这一极富魅力概念得到表达的。然而,也正是在这里德勒兹远离了伯格森,归根结底,对于“时间-影像”来说最重要的已经不再是连续性和绵延,而恰恰是断裂与不连续性的逻辑,就像戈达尔电影中令人眼花缭乱的蒙太奇手法运用那样,通过影像之间突兀的拼接,我们在影像中生产了这样一种断裂/裂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德勒兹远离了伯格森。因此仅仅将德勒兹看做伯格森哲学的延续显然是不够的。
归根结底就伯格森问题而言,尽管《物质与记忆》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以及谁都无法批判的彻底性,从《物质与记忆》到《创造进化论》和《道德与宗教的两个起源》还是存在一个飞跃。在社会的政治的历史的次元中,出现了“封闭社会”与“开放社会”的区别。“绵延”的逻辑虽然可以嫁接到以基督教为原理的“开放社会”上,但是伯格森实际上在这一(存在论与社会理论的嫁接的)方法论上难道不是存在缺失的吗?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不过这类问题在一流的思想家中并不罕见,海德格尔和纳粹的问题也恐怕与此相关。存在论的层面与社会的政治的历史的层面的差异不能够简单地被超越。当严密的哲学被扩展到缺乏严密性的社会层面上的时候,一定会出现一些扭曲。伯格森的哲学也存在这种危险。
浅:德勒兹在最早的论文《休谟论》(1953)出版之后,又写了两篇关于伯格森的论文,66年写了《伯格森的哲学》,然后到83和85的《电影》。显然伯格森式的思考贯穿了德勒兹的哲学。但是,表面上非常伯格森的《时间-影像》实际上是对伯格森的显而易见的背离这一点,确实是很重要的一个视角。
与此相关的76年的戈达尔论中,德勒兹提出比起est(是,类似于英语里的is),et(和,类似于英语里的and,est和et的读音是一样的)是更重要的,而这也是戈达尔方法的核心吧。沿着est的路线前进就会变成存在论,像尼采说的那样,这是一个语法问题。然而沿着et的路线一个影像会与另一个影像,一个视觉的影像会与一个听觉的影像通过一种内包了断裂的方式连接到一起(译者注:用德勒兹的术语来说,就是离接的综合Synthèse disjonctive)这也就是戈达尔电影中的“心与别处”,同时也是《时间-影像》的核心内容。
因此,尽管早期德勒兹和晚期德勒兹哲学中都能很明显地看到伯格森的影子,我们必须注意晚期德勒兹哲学中对伯格森的批判性态度。这样的话,主宰了中期德勒兹的哲学显然就是处于不同侧面的思想了。62年《尼采与哲学》出版后,德勒兹的哲学完全通过尼采式的“作为生成的存在的永恒回归”的视角被看做是一种海德格尔式存在论化了的哲学。同时德勒兹还读了很多马克思,以一种决定性的方式同时吸纳尼采和马克思的思想意味着将潜在性的领域看做一种绵延——一个“开放的整体”加以考虑,而这显然是与伯格森哲学不相符合的。总之,就算只在存在论的框架内加以考量,更具有决定性的恐怕还是尼采-斯宾诺莎。
-
豆友237259597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5-06 20:46:56
-
墨萨德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2-28 18:06:10
-
拳击面包超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9-11 16:39:42
-
il y a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9-11 16:07:23
-
Edelirium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16 02:38:08
-
邱秋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01 15:47:51
-
豆友2042606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06 18:27:28
-
崔小野可爱多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19 10:28:16
-
查拉拉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05 23:46:28
-
水塔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05 17:09:03
-
sink3000ing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02 20:34:20
-
箫扬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02 15:26:18
-
角落里的Creep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02 07:49:58
-
gansen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02 07:15:15
-
豆友3184600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02 03:26:29
-
naraku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02 02:16:22
-
沟口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02 01:42:12
-
钟摆之歌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02 01:09:58
-
我为人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02 00:11:34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01 23:57:56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01 22:12:25
-
Kei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01 21:25:43
-
Platzanweiser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01 21:15:42
-
无机元素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01 20:44:39
-
邱小姐的梳妆台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01 20:19:01
-
流心雀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01 20:13:58
-
Ludwigsama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01 20:07:51
-
睡觉的Aho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01 20:0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