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消亡?一个青年写作者的立场
■ 任晓雯
每天清晨,我推开窗,苏州河从窗底流过。阴天里,它如一匹亚光重绉,时而烟灰,时而墨绿;多云时分,云影流离,倏落于河沿,骤停于桥头;到了大晴天,金色光点被风吹洒,在河面一行行移动。
这条河看起来,每天都是崭新的。可又如此陈旧,待在一个位置,流到一个方向,日复一日,长此久往。“老不死的地球你好”。我想起海子的诗,想起地球上其他的老不死,比如文学。
文学足够老了,人们一次次丧失耐心,对它宣判死刑。倘若问我:文学是否消亡?很难笼统作答。文学不是面目清晰的科学,也非统一标准的赛跑。作为独立审美的写作者或阅读者,必有异于公共文学知识的立场。冒充公共乃至权威,不免狂妄。所以,说说我的私人立场吧。
一、文学精神是否消亡
精辟的冷笑话,优美的广告语,文采斐然的学术书,算不算文学?更有人说,文学精神只能在手机段子里延续香火。
何谓文学精神?在我看来,文学就是那条河:不同时段天气,呈现不同面貌;在这变化之下,却又隐含不变,使得时光更替,岁月流转,都不致于无序和幻灭。文学精神,就是这静止恒定之物。文学之为文学,不因其变化之形式,而在其不变之实质。
现在流行一句话:生活比小说精彩。似乎足将文学贴上“遗产”标签,送进历史陈列室。我想起《昨日的世界》,一位作家关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欧洲回忆。倘若读过《极端的年代》,仍可一阅《昨日的世界》。不同于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的系统严谨,作家茨威格的历史自传,对人性深刻洞察,对战争精妙还原。民族精神不再是抽象,体现为一个个人。历史事件不再是概念,体现为一个个细节。作家在数据和史实之外,记录时代的精神面貌——无论使用虚构,抑或非虚构。一位诚实的作家,可以补正学者的粗略乃至偏差。
除了补正历史的滞后作用,在纷乱复杂的当下,文学是否必要,是否可被深度报道、纪实文章、社会调查取代?
在我看来,文学精神之中,存在一种真实性,使文学免于沦为故事、段子、逸闻。文学凭借着什么,去建构另一世界?我认为是记忆。所有体验、感悟、表现、洞视,乃至想象力,都是记忆的衍生。文学与现实具备关联,并行同构。
伟大的加西亚•马尔克斯,构建了最光怪陆离的文学世界之一,却始终自视是现实主义作家,认为“一切的现实,实际上都比我们想象的神奇得多”。他拒绝理性主义者对待世界的方式,后者把“现实”加工删略、根据因果律重新排列组合。马尔克斯不将生活客体化、抽象化,而用直觉感受,打消“我”和“我”之外的隔膜,使得外在的,同时也是内在的。
这种处理客观世界的方式,使得一切“揭露”、“批判”、“弘扬”……以及诸词之后的宾语,皆成文学的累赘。随手举例:《刽子手之歌》,写一名美国马加爵;《国王的人马》,写一名美国王益。这两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非为煽动仇恨,反腐倡廉,甚至不提供道德判断。无论罪犯,抑或贪官,在文学世界里,都只是具体情境之下,面目复杂的人类。
文学涉及道德悖论。不向读者说教:什么好,什么坏,什么腐败,什么进步。给世界一套明晰解释和一个答案,是黄仁宇、曹锦清们的任务。文学作为认知世界的一个维度,不依附意识形态、伦理准则。它与它们彼此补充,相互参映。文学还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只因人类理性尚存无解之困境——关乎道德,关乎死亡。如若一天,宗教之幕沉降于整个混沌领域,文学倒可以消亡了。然而没有。所以文学存在着,窥视我们的混沌,刺激我们不断省视道德和死亡。
二、文学体制是否消亡
文学是一片自由驰骋之地。文学体制不是。文学有不同种类。纯文学、传统文学、通俗文学、畅销文学、网络文学……任何命名背后,都蕴藏一种权力。比如“纯文学”,细细想来,极为傲慢,因为在它指称之外,都是“不纯的文学”:通俗文学,类型文学,网络文学……或被“纯文学”看来,根本不配叫“文学”的文字。“纯文学”貌似一张质量合格证,实指一种出身与血统:发表于专业文学期刊,被文学批评家关注,获得命名,结集成书。
以《我的名字叫红》获诺奖的帕慕克,是当今最畅销的严肃作家之一。正因流行,得诺奖的时间被推迟了。而像村上春树和斯蒂芬•金,更被瑞典老头们饱以偏见。斯蒂芬•金愤然批之曰:知识界的势利和文学批评的种姓制度。金是对的。文学只有一种精神,何来诸种分类。非得分类,只应分为:好的,不好的。
文学元老院恐惧商业,反感流行。真正的原因,是商业挑战了权威。商业发展,网络崛起,打破了单一文学势力。一位作家,哪怕不被学院趣味接受,也可在商业社会、网络时代出尖。
有人怕商业导致文学消亡。可我认为,损害文学的不是商业,是商业化得不够。在成熟的市场,不同文学品种,都能各得其所。细分小众市场,定位目标受众,而非在所谓大众的低水准上批量复制,后者才是劣币驱逐良币的真正原因。
我认为理想的文学生态,应呈三足鼎立:学院、商业、网络。学院独立于商业和政治;商业高度发达,门类齐全;网络赋予充分的发表自由和通畅的传播渠道。还有一种叫官方的东西,在我的文学理想国里不存在。
经历八十年代的人,感慨当下文学凋蔽。在我看来,不过是被小众化、边缘化的失落。虚假繁荣之后,文学回归本位。文学从不为所有人存在,只为需要它的人存在。
这也不代表我乐观。乐观无谓,悲观无用。对于写作者,文学史、文学生态、文学前景,乃至读者受众,都是伪命题。不服从政治,不趋从趣味。任尔洪水滔天,我自岿然不动。这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偏执。然而,哪项伟大事业,不是偏执狂完成的呢?
宫崎峻有句话打动我:“我一点也不担心手绘动画的未来,因为,首先我,我就不会放弃它。”献给自己,献给珍爱此言的所有同道。
写于2010年4月20日星期二
每天清晨,我推开窗,苏州河从窗底流过。阴天里,它如一匹亚光重绉,时而烟灰,时而墨绿;多云时分,云影流离,倏落于河沿,骤停于桥头;到了大晴天,金色光点被风吹洒,在河面一行行移动。
这条河看起来,每天都是崭新的。可又如此陈旧,待在一个位置,流到一个方向,日复一日,长此久往。“老不死的地球你好”。我想起海子的诗,想起地球上其他的老不死,比如文学。
文学足够老了,人们一次次丧失耐心,对它宣判死刑。倘若问我:文学是否消亡?很难笼统作答。文学不是面目清晰的科学,也非统一标准的赛跑。作为独立审美的写作者或阅读者,必有异于公共文学知识的立场。冒充公共乃至权威,不免狂妄。所以,说说我的私人立场吧。
一、文学精神是否消亡
精辟的冷笑话,优美的广告语,文采斐然的学术书,算不算文学?更有人说,文学精神只能在手机段子里延续香火。
何谓文学精神?在我看来,文学就是那条河:不同时段天气,呈现不同面貌;在这变化之下,却又隐含不变,使得时光更替,岁月流转,都不致于无序和幻灭。文学精神,就是这静止恒定之物。文学之为文学,不因其变化之形式,而在其不变之实质。
现在流行一句话:生活比小说精彩。似乎足将文学贴上“遗产”标签,送进历史陈列室。我想起《昨日的世界》,一位作家关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欧洲回忆。倘若读过《极端的年代》,仍可一阅《昨日的世界》。不同于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的系统严谨,作家茨威格的历史自传,对人性深刻洞察,对战争精妙还原。民族精神不再是抽象,体现为一个个人。历史事件不再是概念,体现为一个个细节。作家在数据和史实之外,记录时代的精神面貌——无论使用虚构,抑或非虚构。一位诚实的作家,可以补正学者的粗略乃至偏差。
除了补正历史的滞后作用,在纷乱复杂的当下,文学是否必要,是否可被深度报道、纪实文章、社会调查取代?
在我看来,文学精神之中,存在一种真实性,使文学免于沦为故事、段子、逸闻。文学凭借着什么,去建构另一世界?我认为是记忆。所有体验、感悟、表现、洞视,乃至想象力,都是记忆的衍生。文学与现实具备关联,并行同构。
伟大的加西亚•马尔克斯,构建了最光怪陆离的文学世界之一,却始终自视是现实主义作家,认为“一切的现实,实际上都比我们想象的神奇得多”。他拒绝理性主义者对待世界的方式,后者把“现实”加工删略、根据因果律重新排列组合。马尔克斯不将生活客体化、抽象化,而用直觉感受,打消“我”和“我”之外的隔膜,使得外在的,同时也是内在的。
这种处理客观世界的方式,使得一切“揭露”、“批判”、“弘扬”……以及诸词之后的宾语,皆成文学的累赘。随手举例:《刽子手之歌》,写一名美国马加爵;《国王的人马》,写一名美国王益。这两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非为煽动仇恨,反腐倡廉,甚至不提供道德判断。无论罪犯,抑或贪官,在文学世界里,都只是具体情境之下,面目复杂的人类。
文学涉及道德悖论。不向读者说教:什么好,什么坏,什么腐败,什么进步。给世界一套明晰解释和一个答案,是黄仁宇、曹锦清们的任务。文学作为认知世界的一个维度,不依附意识形态、伦理准则。它与它们彼此补充,相互参映。文学还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只因人类理性尚存无解之困境——关乎道德,关乎死亡。如若一天,宗教之幕沉降于整个混沌领域,文学倒可以消亡了。然而没有。所以文学存在着,窥视我们的混沌,刺激我们不断省视道德和死亡。
二、文学体制是否消亡
文学是一片自由驰骋之地。文学体制不是。文学有不同种类。纯文学、传统文学、通俗文学、畅销文学、网络文学……任何命名背后,都蕴藏一种权力。比如“纯文学”,细细想来,极为傲慢,因为在它指称之外,都是“不纯的文学”:通俗文学,类型文学,网络文学……或被“纯文学”看来,根本不配叫“文学”的文字。“纯文学”貌似一张质量合格证,实指一种出身与血统:发表于专业文学期刊,被文学批评家关注,获得命名,结集成书。
以《我的名字叫红》获诺奖的帕慕克,是当今最畅销的严肃作家之一。正因流行,得诺奖的时间被推迟了。而像村上春树和斯蒂芬•金,更被瑞典老头们饱以偏见。斯蒂芬•金愤然批之曰:知识界的势利和文学批评的种姓制度。金是对的。文学只有一种精神,何来诸种分类。非得分类,只应分为:好的,不好的。
文学元老院恐惧商业,反感流行。真正的原因,是商业挑战了权威。商业发展,网络崛起,打破了单一文学势力。一位作家,哪怕不被学院趣味接受,也可在商业社会、网络时代出尖。
有人怕商业导致文学消亡。可我认为,损害文学的不是商业,是商业化得不够。在成熟的市场,不同文学品种,都能各得其所。细分小众市场,定位目标受众,而非在所谓大众的低水准上批量复制,后者才是劣币驱逐良币的真正原因。
我认为理想的文学生态,应呈三足鼎立:学院、商业、网络。学院独立于商业和政治;商业高度发达,门类齐全;网络赋予充分的发表自由和通畅的传播渠道。还有一种叫官方的东西,在我的文学理想国里不存在。
经历八十年代的人,感慨当下文学凋蔽。在我看来,不过是被小众化、边缘化的失落。虚假繁荣之后,文学回归本位。文学从不为所有人存在,只为需要它的人存在。
这也不代表我乐观。乐观无谓,悲观无用。对于写作者,文学史、文学生态、文学前景,乃至读者受众,都是伪命题。不服从政治,不趋从趣味。任尔洪水滔天,我自岿然不动。这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偏执。然而,哪项伟大事业,不是偏执狂完成的呢?
宫崎峻有句话打动我:“我一点也不担心手绘动画的未来,因为,首先我,我就不会放弃它。”献给自己,献给珍爱此言的所有同道。
写于2010年4月20日星期二
-
诸葛寻川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1-03 14:09:47
-
雪山上的彩虹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8 21:30:04
-
i like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13 19:43:49
-
人民艺术家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2-10 00:32:34
-
此物只应天上有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7-02 21:28:33
-
1871719016ZLG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5-16 15:25:21
-
Avril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08 23:30:48
-
未知的老鼠☂ 赞了这篇日记 2013-11-30 09:11:01
-
三月 赞了这篇日记 2013-10-23 10:51:58
-
狐不喜 赞了这篇日记 2013-10-21 20:03:18
-
布朗尼要努力 赞了这篇日记 2013-10-19 16:48:41
-
PS 赞了这篇日记 2013-10-18 23:03:02
-
壹個失憶癥患者 赞了这篇日记 2013-10-18 15:04:08
-
罗佐欧 赞了这篇日记 2013-10-14 21:25:54
-
TaylorJia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6-01 16:15:56
-
明亮的黄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5-29 13:35:23
-
康堤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3-26 17:02:55
-
小虾米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2-04 13:06:28
-
亦鲸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9-13 23:00:42
-
313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4-03 13:46:17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2-13 13:59:34
-
棠溪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1-17 12:57:07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0-05 19:19:30
-
漫步雲端1109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9-13 12:07:22
-
碧落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9-01 21:15:10
-
明如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7-27 11:13:12
-
不悔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7-24 17:09:26
-
-篱笆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6-18 14:47:10
-
应天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5-26 15:55:47
-
kimi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5-02 02:44:02
-
陈小甩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25 23:05:54
-
亦非~Lei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18 14:17:28
-
莫少康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17 14:42:13
-
在水一舟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05 10:33:16
-
皇甫杰 赞了这篇日记 2010-12-13 15:25:34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0-12-06 10:18:18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0-12-03 21:52:56
-
水镜 赞了这篇日记 2010-11-09 12:20:54
-
张祈 赞了这篇日记 2010-11-09 06:16:10
-
鉴竹 赞了这篇日记 2010-11-04 19:45:07
-
凤凰于飞 赞了这篇日记 2010-10-15 20:26:27
-
Darcy李达西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9-07 16:49:35
-
一春梦雨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9-07 16:40:20
-
lakeblur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8-07 23:35:40
-
glassheart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8-03 00:39:06
-
慕容小松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7-22 18:55:57
-
junlintianxia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7-12 23:30:37
-
杉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7-12 18:51:01
-
天威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7-11 12:41:55
-
aizhi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6-22 21:37:34
-
风来雨去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6-22 20:39:57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6-22 19:14:57
-
管你屁事侠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6-22 19:09:11
-
成茧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6-22 18:50:02
-
小纸团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6-22 16:22:11
-
Flamme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6-22 16:10:06
-
小畅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6-22 15:57:10
-
Tachikoma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6-22 14:59:27
-
LOLO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6-22 14:58:21
-
松如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6-22 14:49:31
-
光影年华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6-17 00:18:08
-
寒冬夜行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6-16 19:13:28
-
大斯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6-13 00:15:30
-
浠墨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6-09 12:10:30
-
零羊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6-03 00:13:48
-
殊珍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6-01 13:23:41
-
呱呱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31 13:13:43
-
黑伞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31 11:04:25
-
Isabella_MQ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28 19:25:15
-
拾穗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28 18:20:24
-
艾美丽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25 18:55:20
-
五道口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24 20:32:15
-
流马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24 20:15:40
-
Frederick Wang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23 20:09:39
-
秋水长天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18 13:04:31
-
ich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18 04:33:53
-
刘小波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14 09:55:25
-
枫涛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10 19:46:32
-
Lan~die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4-28 12:47:20
-
木木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4-24 17:17:52
-
Cory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4-23 21:02:59
-
二大爷也有大爷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4-22 19:33:03
-
车登巴咱尔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4-22 19:08:23
-
催眠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4-22 18:05:45
-
小离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4-22 00:32:10
-
ほほえみ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4-22 00:01:25
-
嘘堂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4-21 23:09:00
-
嗨呆客抓紧时间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4-21 22:25:31
-
识字笔记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4-21 15:39:41
-
轻便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4-21 13:32:11
-
y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4-21 13:16:22
-
敦云™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4-21 11:02:32
-
myazhu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4-21 09:54:02
-
诗琴弹奏者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4-21 09:50:29
-
海裡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4-21 09:49:32
-
木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4-21 08:46:23
-
林豊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4-21 08:10:01
-
夕卓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4-21 01:46:16
-
豆友37971516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4-21 00:50:01
-
擦橡皮没有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4-21 00:2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