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收藏

祺
来自: 祺 (郑州) 2018-06-21 14:08:23创建   2024-06-20 00:35:13更新
来自:豆瓣小组
1. 总榜第19 《花样年华》 2. 总榜第110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3. 总榜第118 《一一》 4. 总榜第159 《重庆森林》 5. 总榜第184 《小城之春》 6. 总榜第185 《悲情城市》 7. 总榜第279 《不散》 8. 总榜第305 《春光乍泄》 9. 总榜第320 《童年往事》 10. 总榜第341 《铁西区第一部分:工厂》 11. 总榜第344 《侠女》 12. 总榜第418 《阿飞正传》 13. 总榜第422 《海上花》 14. 总榜第478 《大红...
回复
回复
来自:豆瓣相册
给自己喜欢的电影台词
回复
来自:豆瓣相册
连城易脆 6人喜欢
用电影剧照斗图是作为影迷的自我修养……
回复
来自:豆瓣小组
最近中午午休不想睡觉!想看完整的电影!想要80分钟以内的短电影,但是也不要太短,最好三十分钟以上,拜托大家啦! 评论区的都会整理出来的~ 感谢大家!以下是一些豆友推荐和自己整理: 简单分类了一下,按直觉分的,比较粗糙 日系清新+动画OVA 《四月物语》...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在我接手过的各种类型的分手案例中,失望导致的分手算是难度很大的一类了。失望导致的分手不是不爱,而是太爱了。并且这个失望一定是由许多事件累积而成,可能是你一次次无视TA的感受,你一次次说要改,最后不但没改,反而变本加厉。 人们常说:最可怕的是看不到希望。是的,如果一个人长久的付出努力一丝希望都看不到,他再爱,也会离开。 想要挽回因失望而离开的恋人,最主要的是做到真实的改变并且持之以恒。而不是想要挽回对方而使用一些套路,这样的挽回让TA发现了,就真的很难破局了。 失望导致的分手要如何挽回呢? 一:少说多做,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改变了 看到他离开了,也许你是真的意识到了对TA的伤害,你想让TA回来,可惜你在他心里已经有了刻板印象了,他没法相信你。因为曾经的你不也是一次次说过要改吗?可结果呢,还是一次次的敷衍,他不是不相信你,是不敢相信你啊。 所以要挽回他,就要让他在你身上看到希望,通过社交圈或你们共...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作者:Bind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恐怖片都是影视作品中很容易被忽视的一支大军。 而在浩如烟海、接近百年的片单中寻找那些凤毛麟角的奇作又相当困难。 上月,业界权威之一的独立电影平台IndieWire发布了由其整理出的新版The Greatest Horror Movies of All-Time。 相较于2018年第一版,片单从100部扩容到了110部,是横跨一个世纪的最伟大恐怖片榜单,那么以下便是这份分量不小的片单。 *篇幅所限,每十部中仅选取前两部简单介绍。 ◆ 第1-10名◆ 《闪灵》斯坦利...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两年前,理想国曾发起一个线上活动——请大家说一说知道的好译者: 一本出色外版作品,呈现在大家面前,离不开译者。说一说你知道的译者吧!不论资辈,不论是否出名,不论翻译作品的类型,只论你是否认同或喜欢。 留言众多。大家提到的名字:周作人、傅惟慈、朱生豪、汝龙、罗念生、傅雷、何兆武、董乐山、荣如德、力冈、戴骢、周克希、柳鸣九、刘文飞、黄灿然、余泽民、孙仲旭......要么翻译成“家”(有的自身还是非常出色的作家),要么虽不那么知名但翻译的作品有口皆碑。真不敢想象没有这些翻译者的耕耘,我们的人生会缺失多...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关于最佳翻译网上总结不少,做个买书的参考~~ 1强烈推荐草婴译得托尔斯泰。据读过原文的人认为,读草婴的感觉就像是在读原著。草婴的中文干净、简练、不拖沓、有韵味。 2汝龙的契诃夫 3戴骢的布宁和巴别尔 4蓝英年的《日瓦格医生》 5金人的《静静的顿河》 6金溟若的三岛的《爱的饥渴》。此为作家出版社早年内部发行版,强于现今的大陆译本。真的很好 7李健吾先生的《包法利夫人》。真的是非常好的译本。完全是李先生的一种创作...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俄国· 《战争与和平》-- 草婴,短期无法超越。(可惜由于草婴先生撤版,已不能出了。) 《战争与和平》-- 高植,也很好。(上海译文八十年代) 《战争与和平》-- 刘辽逸,人民文学版。 《安娜卡列尼娜》-- 草婴 《安娜卡列尼娜》-- 罗稷南(三联) 《复活》-- 汝龙 《复活》-- 草婴,这两个译本都是经典。 《前夜》-- 丽尼 《贵族之家》-- 丽尼 《父与子》-- 巴金 《卡拉玛左夫兄弟》-- 耿济之 《罪与罚》-- 朱海观 王汶 《白...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看电影,甚至于看同一部电影,对不同人而言也是具有双重属性的。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它是“娱乐的”甚至“乏味的”,而对一小部分人来说,它又可以是有文化研究性质的,让人有所体悟的。这个现象产生的因素大致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文化积累,仅仅把某些经典看做娱乐的,一看而过,或者说是甚至乏味的看不进去,其实是因为作为观众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识。比如李沧东的《薄荷糖》,你要是不了解韩国近二十年间的动荡变革,你不会理解男主最后站立于火车轨道上大呼的“我要回去”。这样电影自然看得乏味,因为你没有这方面的文化历史积淀。这样的电影,类似的还有史诗片《阿拉伯的劳伦斯》,因为赞誉很高,两年前的某个夏天我找来看了,看是看了,可也没觉得也多么震撼人心,甚至可以说有些无聊,看过也就忘了。其实我很清楚,觉得无聊,不能从中得到审美感受,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自己缺乏对一战时英国及阿拉伯及劳伦斯等等这些史实的了解。说简单点,要怪就怪自己没...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原文:2017年12月20日 | 更新:2020年2月1日 | 配图更新 2020年八月十五日 确切的说是:为什么中国电影都是有中文字幕的,而美国,以及绝大部分有单一主导母语国家的电影院都基本是没有自己的母语字幕的(一些朋友和豆友确认了欧洲多国以及日本的一般影院都是没有字幕的)?今天,我来好好谈谈对这个困扰了一批又一批在美(英、意、法、西班牙、日本,等等)中国人士的问题的理解。翻了翻现有的豆瓣和知乎都没有满意的回答,于是打算从自己理解的角度试着写一下。 多年以来看中国的电视剧,和带中英双语字幕的...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 1895-1903启蒙阶段 1895卢米埃尔兄弟公映世界第一部电影《工厂大门》。 电影一开始是固定镜头,全景镜头,35mm胶片,后来出现移动镜头,特写镜头,63mm胶片的革新。 ● 1903-1918形成故事 1903埃德温·鲍特《美国救火员的生活》,采用了连续剪辑,它可以保证时间的连续性(空间是破碎的),类似于讲故事的"后来"。 1907法国的查尔斯·百代《被拴住的马匹》,使用了平行剪辑,类似于讲故事的"此时"。 1908出现反打镜头的手法。 ...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十月初,我在英国接受了《帝国》杂志采访,被问到的问题之一是关于漫威电影的。我回答了。我当时说:我试着去看了几部漫威电影,但它们不适合我,它们在我看来似乎和主题公园更为接近,而非我这一生所熟知和热爱的电影(movie),最后我说我不认为它们是电影(cinema,指电影、电影工业和制作电影的各种艺术、技巧,定义和最宽泛的movie有不同)。 一些人似乎关注到了我答案中的最后一句话,认为这句话是侮辱,或者作为我仇恨漫威的证据。如果任何人想要把我的话这么去理解,我没有任何办法去阻止他们这么想。 很多系列...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收集了一些关于电影的有趣数据,解读空间挺大的。随便说几个可能的推论: 1. IMDB评价亚洲电影缺乏公信力 2. 豆瓣用户覆盖数快赶上IMDB了 3. 艺术电影中日韩比较强,印度弱的没边儿 4. 主要亚洲国家电影跨国流通很差(其实除好莱坞之外其他电影流通性都挺差的) 几个有趣的事实: 1. IMDB印度访问数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 2. IMDB TOP250里印度电影数量比中国韩国加起来都多 3. IMDB除在榜的《花样年华》,曾在榜电影离现在最近的是《无间道》和《叶问》 4. IMDB TOP250里日本有16部,其中黑泽明6,宫崎骏6,占了一大半 5. 21世纪华语电影圈入围3大电影节主竞赛最多的导演是贾樟柯,第二多是杜琪峰 6. 21世纪华语电影3大电影节最高奖拿了4次,日本2次,韩国1次,印度1次,后3个都比不上罗马尼亚 以下是具体内容。 第一部分:IMDB与豆瓣 1. 按访问国...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首先,作为一个学电影的同学来说,1000部左右的观影量,真的不算多。 由于1000以上包含的区间太大了,如果是5000至10000部的话,那就厉害了。 需要和大家说明的是:观看100部佳片和观看1000部烂片的区间感受差距是不能进行数据量化的。电影工业走到这个世纪,也演化出各式各样的类型。也许大部分同学对于“好电影”的衡量标准并没有一个绝对的阈值,但没有明码标准不表示没有底限。我依旧提倡:宁缺毋滥是真理 但很重要的一点。当一个人观看量达到1000左右的时候,我不敢说所有人,但这些人基本上都在无形...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神雕侠侣》告诉我们…… 1. 李莫愁的出场非常瑰丽。江南佳时,一位貌美道姑在喃喃自语,她念的不是经文却是诗词。片刻之后,真情流露的道姑就成了屠灭陆展元一家的凶徒。这告诉我们,“你把我灌醉,却不跟我睡”会带来多么大的伤害。 2. 李莫愁出场是在春花烂漫之际,受陆展元的伤是在江南春色之中;一片情花火海之中,她吟唱“问世间情为何物”而离去。这就有点儿像祥林嫂,所有的不幸,无论是儿子被狼吃、男人伤寒死,都是在春天。她们两位都是没有春天的女人——最美好的时节恰恰是她们最伤心的时刻。这告诉我们,麦当劳春天搞第二杯半价是很残酷的:情侣们开森,单身狗只想“问世间情为何物”! 3. 东邪黄药师,因为梅超风和陈玄风偷了他的九阴真经,就把所有徒弟的脚筋挑断。这告诉我们:上课用的PPT,老师不给,你不能自己拷。 4. 金轮法王本来在中原没啥名气,参加了丐帮大会,和郭靖对掌之后就声名鹊起了。这告诉我们:(1)出门...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篇《权力的游戏》第六季时写的旧文,写的是作者在剧中最喜欢的一个角色“小恶魔”。不过由于作者只看完了原著,而从上一季开始就没有太跟上剧情,所以本文中有些原著和剧集内容冲突的部分,是以原著情节为主的,请各位剧党勿喷~ KY作者 / 小汤圆 编辑 / KY主创们 当一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求自己父亲的肯定,却始终得不到承认时,会发生什么? HBO美剧《权力的游戏》是一部“杀人如麻”的剧集,剧中那些一开始看起来非常有主角光环的人,分分钟就都被原著作者、也是剧集监制的乔治·马丁写死了。因此,...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1. 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是人文知识分子非常愿意谈论的一个话题,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的名文《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以沙盘推演的方式严密地梳理出关于经典文学作品的十四个定义。相信所有读过这篇文章的读者,内心都会对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价值与意义,有了某种终极意义的确认。人生在世,即便所从事的行业与人文科学无关,莎士比亚、福楼拜、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这些文学大家的作品如果始终未曾一读,人生似乎总有缺陷,人之为人的美育修养节操并未完备。 经典影片的观看价值自然无法等同于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学作品阅读经验。电影的历史不过区区一个世纪多,有很长一段时间,电影不过是娱乐、杂耍的代名词,而当它的媒介功能的发展趋于完备后,在很多国家它却沦为威权意识形态的统治工具,电影自身的艺术发展潜能被彻底屏蔽。换个表达方式,即电影作为艺术的自律性功能被外部力量剥夺了。电影的地位真正上升到艺术层级、人文学科研究合法性的高度,...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2007年,我进入大学,七年制医学专业,这对我来说就是脱离那种按部就班生活的欣喜。从大一开始,我就在买书、借书、看书中度过。几年下来,以医学专业为基点 ,我的阅读面不断扩展。 因为不断同学来找我推荐书看,2011年我就做了一个书单《推荐给医学生的书》,当时流传挺广的。几年过去了,我觉得当时的书单做得太过粗糙,不免生出了做一份的心思,也算是对这几年阅读的梳理和总结。 现在看来,我在阅读上走了很多弯路,在大一、大二时,不知道什么书好,什么书值得读,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在一些粗制滥造的书籍上。所以,重做这份书单,是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对于一个热爱阅读的人来说,真正优质的阅读一旦开始,就再也停不下来,因为一本好书往往会成为认识很多本好书的桥梁。 这次的书单一共推荐了50本书,一共分为10个系列,每个系列5本。在书籍选择过程中,我尽量选择同类中最优秀者,同时兼顾趣味性和可读性。其中,绝大部分...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豆瓣9.2,有多少人知道?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ID:ttyingtan 微博:影探探长 作者:探长 转载请注明出处 2006年,电影诞生后的第111年。 美国电影学会(AFI,American Film Insititue)评选百年来一百部最励志的电影。 出人意料的是。 排名第一的不是《肖申克的救赎》,也不是《阿甘正传》,而是一部1946年的片子。 烂番茄评选25部最佳的圣诞节电影,它无悬念登顶。 BBC发起票选“心目中未获得奥斯卡的最佳影片”,它排名第二。 此片也因为它“文化上、历史上、美学...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全文链接:http://c2blog.blog.163.com/blog/static/59780081200801375843883 0.从电影《猫鼠游戏》讲起 想写写一些带有学术味道的影视剧和小说,先从电影《猫鼠游戏》讲起。 问你一个问题,如果你没有相关的知识基础,却要装扮成某方面的专家(例如外科医生),必须达到能忽悠初学者的程度,只给几天时间给你准备,你会怎样做? 你也许会这样做: 办法一、Google点资料下来,死背——搜什么关键词才对呢?搜集到的资料又真...
回复
<前页 1 2 后页>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豆瓣上看到喜欢的内容,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

这个豆列的标签  · · · · · ·

祺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