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收藏
来自:豆瓣小组
Dear 组员们,《爱乐之城》即将上映七周年,是谁还没有从两人最后的回望中走出来T T!毫无疑问,lalaland已经成为新世纪影迷心中的爱情片经典,Mia和Seb更是无数人心中的意难平和白月光。借影片在内地重映之际,《爱乐之城》十级学者统一考试也终于上线啦!快来参加...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原帖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b0d37b01017gcn.html 1 我刚做记者的时候,东方时空的制片人时间说过一句话,去现场采访的时候“要象外国人一样去看”。 他的意思是不要熟视无暏。 我以为自己听进去了,看一个美国人写的中国,才知道我对现实已经失去多少感觉。 他写 “任静要出去打工,妈妈有点惊慌失措地追着女儿到了工厂门口,求她留下来,说她太小了,姑娘什么也不说,也不看她母亲,那女人求着情,突然大...
来自:豆瓣小组
最近完全在家,时间不受工作学习限制,完全由自己支配,发现每天会刷手机很久,也许因为焦虑,也许因为无所事事,也许为了逃避现实生活。后面觉得每天刷手机时候短暂的快乐沉溺,刷完后陷入巨大的空虚,一边自责却一边又停不下来!于是研究了其背后上瘾机制及如何戒...
来自:豆瓣日记
坂本龙一的突然离开,带走了一代人关于音乐和电影的记忆,无数人在《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的歌曲留言里打卡,用自己真挚的情感为教授送行。但不可避免的,每一次我们熟悉的大师逝世,都会在感伤中撼动我们灵魂深处的空虚感,从霍金、金庸到戈达尔,再到四月坂本龙一的离开,旧世界分崩离析,新世界还未建立,我们在摇摇欲坠的人间看着传奇随着生命一起落幕。 “因为我们不知道死亡何时降临,我们才会以为生命是一口永不干涸的井。然而每件事情都只会发生一个特定的次数,一个很少的次数,真的。你还会想起多少次童年的那个特定的下午,...
来自:豆瓣日记
他们是长大后的内向小孩,痴迷幽微不可解的风物,奔赴非往不可的人生。 青年作家薛超伟用八年时光,自小镇、魔都、监狱、出租屋、寺庙和封锁期的家庭找到他们,如从海水中找到确定的水滴,缓慢凝结九篇小说,结成作品集《隐语》。九种风格在此交织:是鲜艳的情欲,正面挥霍又反手嘲谑;是出尘的清白,人如静物悬停在空白的时间;是磷火的微闪,曝光父子错会与性灵的和解;是隐忍的想念,彼此交会的社恐青年碰擦出冷冽的光焰……小说人物那么面熟,像你心疼的朋友或隐秘的自我;又那么疏离,浑身落满热闹或安静的谜语。他们羞赧、敏感、怀...
来自:豆瓣日记
据说是黑泽明导演的一段经历: 他老来胆囊出了问题,医生劝诫他,莫再吃鸡蛋。 黑泽明表示:老夫本来不爱吃鸡蛋,但你这么一说,我偏要吃!——越吃越香! 这调调,用《大宅门》最后一集,白景琦那句话说: “不是不叫我干什么吗?我偏干什么!” 世上还就是有这种快乐: 释放压抑的快乐。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状态: “我居然起得这么早,好得意,那就奖励自己多赖会儿床吧!” “我居然这么早做完了所有活,好得意,那就奖励自己玩一会儿吧!” “我居然控制了一天的糖分和碳水,好得意,那就来个甜品鼓励自己吧!” 细想来,有...
来自:豆瓣小组
“有人认为爱是性,是婚姻,是清晨六点的吻,是一堆孩子,也许真是这样的,莱斯特小姐。但你知道我是怎么想的吗?我觉得爱是想触碰又收回手。”
这句话感觉很火,从前我一直以为是男主角对爱人或暗恋对象的告白,结果并不是。果真如他所说的,爱是想触碰又收回的手,这封独白信也只存在于幻想中,没有说给对方听的机会。
小时候看到男女纠缠的故事总是嗤之以鼻,觉得哪儿那么多事,长大了才感叹原来有爱也并非一定要在一起。...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做客HK的访谈节目,贾樟柯说《山河故人》里,他只想讲一件事就是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但中国人却越来越不快乐。如果有人觉得电影镜头慢,发展慢,我只是想告诉大家:从前就是这么慢。这种节奏,这种热闹,繁荣,单纯的快乐,估计我这一代人尚有记忆,再年轻点儿的...
来自:豆瓣小组
lz之前是个社恐,不爱讲话也组织不好语言,很没有逻辑性。后来某天刷到大s采访片段,突然悟了“好好说话”的技巧,不得不说大s真的好会讲话!(视频在最下方)
1.语速适当放慢(难度:🌟)
不自信就会紧张,紧张就会语速快,语速越快听者体验感越不好,所以语速一定要适中,甚至放慢!大s这段真的语速超舒服,听了两句就有继续听下去的欲望!
2.尽量减少语气词(难度:🌟🌟🌟)
“呃嗯啊”这种语气词自己经常会冒出...
来自:豆瓣日记
去年一月份学期末向前单位递了辞职信,也算是做了很久以来就想做的一件事。19年毕业就入职的一所民办高校,在各种PUA和算计中挣扎了两年半。在迈入三十岁的关口决定冒险一次,做一些改变。提前一个月提交辞职信,做好收尾工作,和每一个重要的人告别,收拾行李,还和朋友一起去泡了温泉。离开了这个生活了两年半的城市,奔向另一个未知。 没有了工作琐事,不必为时刻想起来的群通知而焦虑,我度过了一个轻松的春节。年后又匆忙离家,准备考博、考编。裸辞的半年里过得十分平和,离职前家属和我担心的焦虑心态始终没有出现,或许这两年半的社畜生涯改变了我的心态。申博并不顺利,始终抱着逃避的心理,作为一名社恐,我始终无法迈出联系导师那一步。最后也只是草草申请了几个不好不坏的学校。申请考核并没有通过,于是便放弃了走统考笔试,把所有赌注放在考编上。六月份参加了本地一所大专院校的招聘,顺利通过。于是体检、政审、调档案,完成入职前的琐事...
来自:豆瓣日记
这是在我心中为数不多,我觉得如果不早点知道就会后悔的一个认知。 每每想起这个认知,我总有一种恐慌感,假如我还不知道这个认知,我的感情之路会艰难很多。 这个认知自从我运用到了人际关系中,我发现很好用,它总能让我们的亲密关系可以保持亲密无间的沟通。 这个认知是怎么来的呢?这要从我大学时期说起,那时候我有个舍友,我很喜欢和他玩,有啥事都喜欢跟他聊天,交流。 我自己是个内向的人,几乎很少会喜欢跟某一个人进行交流的,大多数时候,我独自一个人思考时,会更加舒服愉悦。 但唯独这位舍友不一样,只要我看到他的脸,我就会忍不住想要把今天的事情跟他分享,这种感觉真的很少有。 我开始分析,我为什么唯独对他有这种安心感,我发现自己面对他的时候总会有一种预期就是:我说什么都好,他都会笑嘻嘻接下来。 而几乎每次我找他说话,他的回应基本符合我的预期。那么这个预期是怎么来的呢?这来源于刚认识时,我们的交流体验。 我发现,无...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隐语] 在刚刚过去的一月,“青年”与“抑郁”这两个词总是沉重地同时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 15岁少年胡鑫宇,因学业家庭压力导致的心理问题自缢去世。 电影《深海》,用沉默如谜的大海意象,作为“抑郁症”的譬喻,讲述在原生家庭创伤中的小女孩被抑郁症吞噬,后又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中直言不讳地说,斯科特•菲兹杰拉德(F. Scott Fitzgerald)是被女人毁掉的。这话有失公允,女人成就了他,女人也毁了他。伟大的人总是被成就他的东西毁去,无一例外;而大部分人之所以默默无名,只是因为没有遇到所能成就他们的。 姞内瓦反复恳求他:“请,别把我理想化了……”而他从十八岁的那场新年舞会起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把她供奉在最高不可攀的祭台上。十年后他给当年的自己取了个了不起的名字...
来自:豆瓣小组
张新颖谈沈从文的后半生
来自: 书白(比较既周,爰生自觉) 2014-07-06 12:44:17
张新颖谈沈从文的后半生
燕舞 发表于上海书评 2014-07-06 06:41
http://www.dfdaily.com/html/1170/2014/7/6/1164923.shtml
2002年年底,三十二卷本《沈从文全集》终于出版,其中四百万字系作者生前未曾刊发的且多为1949年后所写——九卷书信中有八卷写于1949年之后,这三百余万字书信“从数量上讲接近沈从文创作的文学作品的总...
来自:豆瓣广播
以前囤书读书是为了逃避现实、在虚拟世界里一点一点杀掉时间;直到有一天老师问我,你看那么多书,都是输入;你有什么输出?
我愣了许久…我读的那些书,其实和刷剧、短视频、磕药、酗酒etc有什么区别?给了同样虚幻的优越感外,还是要回到现实生活,除了浪费了那么多时间…是的,浪费时间
再后来,选书的时候会想一想,为什么而读,如果为了逃避什么,那么我会放下书,去直面、处理、解决那个想逃避的那个情景/困难~
当然,累了或需要指点时,书依然是一个很好的option~
放下书、直面人生的最近几年,我升职加薪买房买车结婚生子…
回到现实,努力生活~
#我不再*坚持*读书#
来自:豆瓣小组
不知道大家见没见过这样的人,他们五官身材不出众,但莫名给人一种好看的感觉。反正我身边是有挺多的。作为一个资深丑人,我一直觉得自己脸型不好看,眼睛不大等等,但过了很久才发现,真正决定一个人看起来如何的不是这些表面因素,而是气场和能量。如果一个人能量非常充足,很自信很有精气神,愿意展示自己,人们就会被感染,进而觉得对方很有魅力。反之,如果比较自卑,畏畏缩缩,很多负能量,给人的第一印象就不会好,也很...
来自:豆瓣小组
我其实并非天生内在力量丰沛的人,或者说称得上不堪一击。
我经历了三个低谷期,彻底拔除了丰沛敏感的心绪和从前的讨好型人格。这三个低谷期我一个人捱了过去,没有告诉父母亲朋。
第一次是高三,因为我的讨好型人格,被周围的“好友”当成没什么事都可以麻烦一下的对象,活得很没有自己,一步一步让自己身陷囹圄,失去选择自由。高考结束,我所感受到的不是青春结束的遗憾,而是高兴。
第二次是上大学时交往的第一个对象,...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在《独奏者》中,频繁出现的古典音乐作品(几乎全部由贝多芬所作)在实质上暗示和影响了情节以及人物性格的发展。考虑到有很多人对古典音乐并不是那么熟悉,在此我尽我所能地对这部电影中这些乐曲的使用做一下说明和初步的解读,希望能对大家理解这部电影起到些微的帮助作用。其中的绝大部分段落能在这部电影的原声中找到,我也会在文章中加以指明。 在这部电影中,最重要的贝多芬作品无疑是第三交响曲(也即俗称的“英...
来自:豆瓣日记
最近,作曲家坂本龙一的纪录片《坂本龙一:终曲》登陆国内院线。电影热映的同时,坂本龙一本人也开通了新浪微博,在视频中用中文跟华语乐迷打招呼 。一时间 ,坂本龙一和他的音乐成为热门词汇,甚至登上了微博热搜。 事实上,这不是坂本龙一第一次在中国引起热议。乐迷们亲切地称他为“教授”,因为他学识渊博,又风度翩翩。他每一次来华演出,都能刮起一阵旋风,俨然当代最受欢迎、知名度最高的作曲家之一。 但是,在这样一个被流行化,标签化了的坂本龙一背后,还有另一个坂本龙一被遮蔽了。那就是他音乐中的社会性,以及他对公共议...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豆瓣上看到喜欢的内容,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