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游记 第三日
今天是在梅州的第三天,也是这次旅游的最后一天。早上继续探索当地特色小吃:

腌面是将细面烫熟,拌上猪油蒜仁和葱粒而成,跟武汉的热干面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实都是犒劳无产阶级体力劳动者的碳水炸弹。
老鼠粄的名字估计能吓退不少外地人,实际上是吃起来非常Q弹的可爱食物,只是因为两头尖形似老鼠尾巴而得名。
而这个三元及第粥的由来众说纷纭,个人比较认可的的说法是:此粥中所用的猪肝、粉肠、猪肚皆为猪下水,俗称杂底,但有人以为不雅,遂借用“底”的谐音称之为“三元及第粥”,虽说有些牵强附会但结果深受好口彩的人民群众喜爱。很多所谓传统文化,玩都是谐音梗,莫非咱们祖宗都爱脱口秀?
今天第一站是去林风眠故居,梅州本来就是冷门旅游城市,而这个景点在梅州也算冷门。从城区驱车,穿过烟尘弥漫大兴土木的新城区,二十分钟即到林风眠的出生地梅江区西阳镇。

林风眠故居即这一排白色的房屋,外观保持尚好,门口还有其祖上亲手所书“敦裕居”三字。进入院内,大部分房间都堆放着杂物且上锁,唯有一间叫“林风眠房间”,里放了一张木床和几副介绍林的生平的宣传板。
沿故居后院再走几步路,可见小山坡上立着一座当代风格的建筑,这就是由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所设计的林风眠纪念馆,看得出设计者为了这位自己母校创始人兼首任校长还是非常用心的。

入口缓缓升起的台阶,令观众有较强的沉浸感和肃穆感。当然,这种肃穆也源自游客稀少,因为除了一位在门口刷抖音的保安大叔以外,只有我们仨,是的,我们又包场了。

上了台阶之后,可见一池浅水,而展馆呈交叉重叠造型立于水边,虽说这个建筑设计明显受了赖特的流水别墅的影响,倒也大方雅致,与周围环境巧妙融合而不显突兀。
作为“四大校长”之一的林风眠,无疑是中国现代美术重要的奠基人和引领者。其生平在此不多累述,单从参观纪念馆中印象深刻的细节摘录几则。

真没想到还可以靠买彩票赢的钱出国留学,当时的1000银元可是一笔大数目啊。

彼时的中国人,已经与西方先锋艺术同步,可惜一百年后的今天,咱们的美术生还在苦苦考素描。

抗战期间,杭州国立艺术院(即中国美术学院前身)与北平艺专合并南迁,发生派系斗争,林风眠写下“为艺术战”四字后愤然辞职,一人在重庆闭门作画。

抗战和文革这两段历史时期中林风眠大量的画作被毁,能保存至今的原作寥寥无几,以至于纪念馆展示的基本上都是复制品和复印件。

这个曾经吞噬了无数林风眠的画作的马桶如果保留至今的话,也许能成为这座展馆最为重要的展品,个人觉得其艺术价值甚至不亚于杜尚的《泉》。

林风眠第一任妻子是德籍奥地利人,产褥热而死孩子也夭折, 第二任妻子和女儿于1957年移民巴西,而林风眠直到1977年在梅州老乡叶剑英元帅的协助下,才获得批准出国探亲,林在香港逗留一段时间靠卖画筹备旅费,次年前往巴西与分别二十多年的妻女见上一面,之后林便居住在香港直至1991年病逝,享年91岁。
离开林风眠故居已是中午,再向西开车半小时到了侨乡村,见村口一家农家菜馆还开着门,点了三个的当地特色菜:

开锅肉丸其实跟各地的肉丸子大同小异,特点在于加入了木薯粉和胡椒粉来提香。而田螺煲用的是大田螺,螺肉较大也较紧致,所以不是特别容易入味,但蘸汤汁来吃则像吃大号的炒田螺一样有滋有味。
枇杷花炖肉汤与我想象的不同,并没有强烈枇杷味,只有淡淡的清香,和肥腴的农家土猪肉形成了一种奇妙的互补。老板娘说这个汤用的是晒干的枇杷花枝,有清喉润肺功效。大部分植物在中国可分两种,好吃的入菜,不好吃的入药,枇杷花显然两者都算。
临走时,老板娘还执意送了一袋干枇杷花,让我们回家自己炖汤喝。大厨听说我们要去村里看古宅,还专门骑着小摩托给我们的车带路,没多久看到一片白色的屋群在蓝天青田间格外注目。

顺着乡间小路走,时不时就会遇到一栋有年头的房屋。

大部分古宅里还有居民,院子里晾晒着衣服被子,我们不敢贸然造次打搅。

很多房屋墙壁上还保留着特殊历史时期的标语口号。

遇到一座典型的围龙屋,半掩着的门后坐着一位看上去和善的老太太,于是我们斗胆走了进去,恰巧她的女儿也趁五一回来探亲,帮我们给她解释一番说我们想参观,老太太表示很欢迎。于是我们有幸参观了一下这个建筑的内部。

屋内有好几间小屋,有些阴暗,但院内采光不错,还有一口人力水井,鸡鸭散养在围栏后。可以见到后部有一个隆起的环形小坡,那个属于上堂,往往是家族内长辈和祖堂所在地,故而和下堂分离。据说在围屋和堂屋之间还有一个叫“化胎”的地方,但是无缘得见了。

老太太说这屋子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但是年轻人都不爱住在这种老房子里,而家族的第三代基本都住在镇上或是城里。

这些围龙屋的前面,大多都有一个半圆形的风水塘。不但有灌溉蓄水防火功能,更有聚财以及调和阴阳之用。

还有几间我叫不出样式名称的民居,从格局和牌匾都可以看出房屋的旧主人绝非等闲之士,却如此低调地隐于竹林和田园之间。
走到后面,老房子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如火柴盒一样乏味的新建民宿,还有一座看上去较新的村民广场,贴满了红色的口号标语。

于是我们从另一条折返,行至一半,发现路边沟里的水竟漫过了一段村路,如果这么淌过去鞋子肯定全湿。刚好一辆新款红旗轿车从此路过,我们招手停车想让司机带我们几步路,车窗降下,一个年轻男子一边攥着手机,一边摆手示意我们自己从田里绕过去。虽有些不悦和无奈,好在我们还是等到了另一个开SUV的村民大叔,他二话不说地带我们过去,非常爽快。
没走多远,我们惊奇地发现,旁边的田野里竟然有一座所谓的“开心农场”,简单地说,就是围一片地,搞几只牲畜,弄一堆花花绿绿的帐篷和充气塑料游乐设施,再配上动次打次的音乐,就可以开张收费了。

我们走过开心农场的门口,赫然看见刚才那辆红旗车就停在那里,几个人正在那里给塑料玩偶充气,其中一个抬头看见我们路过,大声喊到:“靓仔,美女,进来玩啊。”
“不要!”我们异口同声地拒绝,并摆了摆手,不愿意再多看一眼。
走到停车场附近,竟还有两处古宅,其中一处的叫焕云楼的宅子年久失修已显颓势,墙面发黑,不知是遭遇了火灾还是腐蚀。

但走近后透过窗户之间内部雕刻相当精细,据说是参考了新加坡舞厅的设计。


另一处是被当做重点文物保护得较好的客家民居“南华又庐”,全屋竟有118间房之多。里面各类设施完备,甚至还有自己的小戏台。


在屋里浏览了一圈正要离开,门口却传来喧闹声。心想看来不止我们几个游客,不过走近发现是一群人正在拍短视频,现场设备都相当专业,还有无人机俯拍,几个年轻人穿着民族服装,演唱客家民歌,只是歌词的内容,大概跟广场上看到的那些口号无异。

开车缓缓地离开了侨乡村,回首只见一排卡通玩偶在田间站立,遥遥相望的是那一排古朴宁静的古宅。

返程我一路听着罗大佑的歌,这位梅州的客家后裔在四十年前就唱出了我们的困惑:
“繁荣的都市
过渡的小镇
徘徊在文明里的人们
听说他们挖走了家乡的红砖砌上了水泥墙
家乡的人们得到他们想要的
却又失去他们拥有的
门上的一块斑驳的木板刻着这么几句话
子子孙孙永保佑
世世代代传香火“
不知道九苍老师当年来这里是怎样的光景,如果他看到现在的侨乡村该是作何感想。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再美好的东西也逃不出消亡的宿命,如同千佛铁塔缺失那几层,如同马桶里化为纸浆的林风眠的画。我们无力挽回,只能眼睁睁看着,但即使能看到都是那么的难,还有那么多人选择了视而不见。
梅州三日之游就此结束,美食穿肠而过,风景长存硬盘,这个城市给我的记忆,却是能够久久回味的。作为一个多年在海外的Étranger,对客家文化里的那份执着与迷茫能够感同深受,因为那是所有异乡人的困境,“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在这个没有故乡的时代,你我其实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客家人。
-
viaj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5-29 14:29:35
-
Vivia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5-29 13:18:41
-
xitchcock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5-29 13:05:15
-
9 de Juli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5-29 12:43:37
-
七曜,勉之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5-08 03:14:48
-
走窄门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5-07 12:59:32
-
amd_ts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5-07 08:54:53
-
天纵之才小马扎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5-07 08:29:47
-
不错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5-07 00:24:40
-
里斯本的倦意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5-06 23:44:09
-
豆芽好吃又减肥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5-06 23:24:39
-
焦艳平菇君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5-06 23:21:53
-
夏日漱石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5-06 22:36:25
-
植物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5-06 19:59:49
-
秋天的海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5-06 19:48:21
-
豆友245072427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5-06 19:32:50
-
羊羽北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5-06 19:29:49
-
mom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5-06 19:28:51
-
changer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5-06 19:27:12
-
阿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5-06 19:19:22
-
Alic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5-06 18:5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