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让你拍案叫绝的翻译
查看话题 >编辑说 | 翻译对汉语的最大贡献就是带来了翻译腔
有一天在豆瓣电影翻看剧照,突然看到了这么两张截图……


简直惊呆。
症结在于译者没搞懂 get over 和 win over,也有点混淆 turn into 和 tune into (tune into假如用在这里也是有点高级),结果把意思完全弄反了。即使这样,译成这样也有点费解,因为根据剧情的发展,这哥们是在男主失恋后出来搞笑的嘛。
剧照里也有人截出了正确的翻译。

说到这里,想起一个我一直想吐槽的,就是这个:

这句话很有名,但现在通行的翻译是“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好像这个版本的流行高晓松老师有很大贡献。但是,裂痕的话,光是透不进来的。我们有一个现成的字就是隙,隙,裂也。多好的词儿!
关于翻译真不敢多说,说多了全是漏洞,站哪边都挨骂。但我首先要说一句话以壮声威:
翻译对汉语的最大贡献就是带来了翻译腔。
不然语言怎么发展进化?有些书,只要有汉语译本,不论这个译本是多么的不尽如人意,它都是在改变中文信息世界。这样的书只要翻译了出版了就是胜利,像是“裂痕”“裂隙”这样的错都不算什么,假如不幸出现了开头“赢得姑娘芳心”那样的错,老实说也不是灾难性的,因为一个有能力有意愿的阅读者会发现这里是有问题的。
好了,that said,我还要说:越是高水平的人,越对翻译不挑剔(附带的,对错别字也不挑剔,如下图)。

一个活跃而能动的阅读者,是要像超强纠错 DVD 机一样吱吱扭扭、噼啪噼啪地强行向前读盘的,即使光盘上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他用自己脑袋里的光纤也噼里啪啦地连上了。这个过程就是你在努力 make sense 的过程。
比如上图,将来有一天,我相信人工智能可能也可以到达辨识这些文字将其连缀成有意义句子的水平,但那应该牵扯到很多的模糊化的可能性,复杂的计算和“喂”它很多很多东西……但我们的人脑在须臾之间用某种无法解释的能力就完成了这个过程。So, use your head.
能想起来的看过的翻译真的不太好的书就是《Libertat!自由派作家们》。哎哟我的妈,我的超强纠错DVD机也卡了好多次。(还是个名家、老先生翻译的……)我发现,纠错的能力,make sense的能力其实并不单纯是一种阅读理解能力,知识背景和记忆力和联想等等,都要起作用。这个过程噼啪噼啪,火花四射,很有乐趣。
当然,以上这些是在读者角度的,站在编辑角度,越想越只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豆瓣上有个很好的帖子,有兴趣的可以去找来看,标题叫做“经过李士勋校订过的《丹东之死》译文,稍逊于傅惟慈原译”(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534397/)。2013年12月底我去拜访傅老,他那时候还思维敏捷谈锋甚健声如洪钟,谈到翻译,他拿出了为此事写给相关人的信,对比了原译与李“修订”的不少段落。
在信的结尾,傅老先生说:
……出版社做出任何决定,究竟用谁的译文都可。当年在极其严酷的日子里,我译出《丹东之死》,已表达出我的心迹,也了却我把这位伟大作家介绍到中国的心愿,我只希望出版社出版毕希纳全集是一部真正介绍了这位作家的作品。……


傅老手迹。老人家字很好看。这几张纸是从原稿复印下来的。一起给我的,还有豆瓣上那篇文章的打印版。
傅老心有不平,把这事儿说给我听,但对出版社还是“用谁的译文都可”。找谁翻译,翻译好的稿子改不改,改多少,这确实是编辑的权力,编辑是否能把这点权力用好呢?
每本书的翻译说实话自有其命运,交与不同的人翻译,其面貌确实会有不同。我最近在翻译的这本《寻找局外人》里头就有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
《纽约客》的一位作家去使馆酒店房间拜访加缪时,发现他正在疑惑地翻看诺夫出版社出版的英文版《局外人》。加缪的英文阅读能力很一般,但他知道有什么东西不对劲。“这里头有太多引号。”他对来访者说。“我保证原版里头没有这么多的引号。”吉尔伯特在翻译时,一有机会就将加缪的间接引语改为直接引语。甚至一句一笔带过的话,如,“我回答说不”,在吉尔伯特的译本中变成了:“我回答说:‘不。’” 这种改变的影响是巨大的。加缪是有意多使用间接引语来制造一种莫尔索与读者间的距离感——剥夺了与读者的直接对话。吉尔伯特显然更喜欢用引号,而这营造出了完全不同的情绪。
许多富有才能的译者在面临文学语言的巨大创新时,都想取得在母语中读起来更地道的效果,吉尔伯特的出发点就是如此。但是他对原文风格的改变太剧烈,能读法语的人看到吉尔伯特的译本都感到很震惊。三十年后,一位名为约翰·盖尔的法国教授由于要为一组讲英语的学生们做关于《局外人》的讲座,第一次接触到了吉尔伯特的这个英文译本,他大感意外之余写下了一篇宣言般的文章,“美国人真的认识《局外人》吗?”
要知道,这里提到的这位《局外人》的第一个英文译者绝不是等闲之辈,Stuart Gilbert 是著名译者,他翻译的法语作家包括安德烈·马尔罗、圣埃克絮佩里、萨特、马丁·杜加尔等,他也参与了将乔伊斯译成法语的工作。
当然,书自有其命运,由于《局外人》超长的生命力,这段往事成了文学事件,而不是出版事故。
一本书各种因缘际会遇到了合适的译者(和编辑),那就是珍宝。比如王小波在《我的师承》里写到的那些,足以传世。比如我刚刚提到的豆瓣上那篇文章的作者,对傅译《丹东之死》很多警句过目不忘可以成诵。
另想起来,一年多以前,在地铁上看到忘了下车、心怦怦直跳,后来下车还摔了一跤的,就是范浩翻译的《文学阅读指南》。例如“这种情况下,形式和内容会形成有趣的龃龉”这种句子,跪了。(即便个别词是灵光一闪,全书文字那种优雅明晰趣味,更是要跪。风格,最难。)遇到这种珍宝,只好跪着多读。但往往可遇不可求。多数情况下,思想比风格重要。
六哥多次提到徐复观的一则故事:
徐复观初见熊十力,问:该读什么书?熊答:王夫之《读通鉴论》。徐说:已读。熊说:你没读懂,再读。一段时间后,徐复观再见熊十力:已读完《读通鉴论》。熊问:有何心得?徐说:好多地方写得不好。熊怒斥: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去书!任何书都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你为何不先看好的地方,却专门去挑坏的;这样读书就是读了百部千部,也不会受到书的什么益处。
后来徐复观回忆:此乃起死回生的一骂。
这起死回生的一骂,对读翻译文字同样适用。
再说一遍,有些书,只要有汉语译本,不论这个译本是多么的不尽如人意,它都是在改变中文信息世界。
最后最后,我觉得林少华译村上没毛病哈哈哈哈。
作者:芳州·读库编辑 公众号:寻找局外人
那最好的方法还是读原文吧
标题党。翻译对中国文学乃至中国历史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年满清政权摇摇欲坠,中国外忧内患危急存亡之际,是留洋学子和他们翻译过来的作品给腐朽中国注入了新鲜血液。翻译是边缘化的文学,其重要性只有在某些时刻才得以体现,比如文化出现断层,面临危机,或者某国家主流文化处于弱势地位。不幸的是,翻译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才是渣译本横行的原因!翻译的好坏不在于文字,而在于功能,当然文学类作品语言是否流畅可读也很重要。很多学者终其一生致力于提高人们对翻译重要性的认识。翻译到底有什么贡献,不是读了几本不喜的译作就可以妄下定论的。
最后一句……哈哈哈哈~
林少华与村上君😉可能是绝配吧
为最后一句转。确实林少华译的,至少读得下去。
村上春树这么多年没拿诺贝尔奖,大概就是英译的诗意不足吧哈哈哈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文章的中心思想还是对的。身为中国人总是希望中国文化可以走向世界,但是每次新译本出来的时候都会有一群人评头论足吹毛求疵地挑译者的刺儿(比如新出的射雕英雄传英译),还有什么“中国文化有些东西是翻译不出来”之类的言论。跨文化交流确实非常困难,但是译者正是那群知难而上的人。尤其是文学翻译,看看现在累死累活翻译一本书能赚几个钱,还要被骂,文学译者大都是兼职,消费自己来养活这个行业,完全靠兴趣在支撑,只希望大众能够善待爱护这个脆弱的群体,多给一点鼓励而不是批评。当然,翻译不像冰箱,评论者都可以参与,不用制冷,所以you can you up,个中滋味自己体会一把再说。
没有翻译就没有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汉语,包括错误的不恰当的翻译。
翻译者就是文学的再创作者啊
读外国译文有点吃力,可能阅读量太少!
但万物皆有裂痕,要比万物皆有缝隙,有情感上的差别
本来就是啊 没有翻译没有现在的语序
👍
歪个楼:这两天在读傅雷的《世界美术作品二十讲》,唏嘘他人生结局之余顺便了解了下他老人家的情感经历,然后就木有然后了…
遇到有才华的“渣男”,只须惜其才,不必爱其人:)
热爱英文的文艺小伙伴看过来:
英语好到爆的文艺男女聚集地 https://www.douban.com/group/stymorous/
最好的方法其实还是读原文,歪楼一下,看剧也是,实在没办法就看原音译字那种。举个例子,前段无聊,看了一次琅琊榜粤语版。就很尬。比如昨日就是直译的。但是在广东话里,昨日通常发寻日或琴日。很少用昨日这么普通话的方式。
裂痕为什么算个错误
翻译真是一门玄学
做英语阅读不也是这样吗,尽管有很多不认识的词,但可以尽量猜出文章意思
文学出版业生存空间本来就越来越窄,为了利润也只好牺牲译者待遇,试问在能省则省的原则下能找到多少高水平的译者?
确实,按照文章的核心意思,最好的还是读原文。其实,真的有纠错功能的话,这里还是有局限的,若是真的懂了,书里的净化,又何必读呢?
文章转发天马行空贾翻译,人家不看不看就不看
其实,直接读原文什么的…现实吗,一个是语言问题,一个是阅读速度问题,人一生是有限的。文学翻译扩展了大家的文学世界。
写的太散了,看了几段没有清晰的行文逻辑读不下去… 出于尊敬,我只能理解为,这是一篇在翻译领域达到一定造诣的人才能欣赏的文学作品。
「内容不可见」
那张图真是震惊到我了 如果没有最后的解释,我可能还没发觉顺序是错的
因为大部分做笔译的真的很穷,收入很低,只好跑量,质量也就下来了。各行各业都不容易。
没人觉得毁了很多国外名著吗?
想起了我买的美国革命史 那翻译......上册拆开第一张都没读完,下册现在都还塑封着呢
最后,嗯
其实更多的就是人工翻译一半,机翻一半那种出版物,还有就是图书馆外文部那种中文介绍。外文书籍,英文还算广泛点,认知深刻点,如果遇上小语种,加上宗教信仰的差异,不是你想翻译就能抓得到那原版的意思的。
问电影截图出自哪部电影。
不知林少华配村上。。。。我甚至觉得川端康成的译本里林少华的是最有色彩感的😂️😂️
文学翻译十一年前,千字税前65元,如今75元。你们说呢
我就投资了330而已现在月收入过万想了解+主页
翻译的人太重要了,需要文学功底,语言能力,以及对异国文化的深入了解。
还在努力背单词的狗,路过
所以一切不尽如人意都是可以被宽容的对么?呵呵
译者很不容易啊
看了很久只想知道。什么是翻译腔?
整体上说,翻译腔丰富了汉语的表现。。
万物有隙,光则透之
就算是文言文,翻译也遇到过这些问题。
不禁想起英语文学对金庸的翻译及相关问题来
「内容不可见」
是的你成功让我点进来了
不同语言的缝隙,不弥合,没准儿也有光透过来?
为了最后一句回一个
文不对题
真是除了装逼就没有什么了,拆别人的台,自己的水平就体现出来了吗?
太标题党了。翻译腔的传播是上译厂的作用吧。。。 不过,信达雅,翻译本身应该是至少完整表述原作意图,否则,那就不是传递信息而是假借他人之名。所以,译的再渣也是有底线的啊。
渣翻译的本质不是语言的技巧问题吧,最大的问题是有些译者根本没有读懂原文,造成读者逻辑上的混乱。还有一些为了省事或赶时间,用自己的研究生翻译,还有去外面买翻译的。这样的根本对读者缺少最起码的尊重,简直是垃圾中的战斗机。
有些翻译腔的问题主要是不同语言间句式结构的不同导致的,比如英文中大量复杂的从句是中文中没有。翻译过程中就会出现和汉语表达习惯不一样的句式。这种翻译腔真的可以进化汉语吗?汉语几千年都没有发展出这样的句式,是否证明汉语表达不适合这种句式呢?
最近看高中甫等人翻译的卡夫卡小说集,深刻地感受到了翻译对外国文学的影响有多大。卡夫卡本来就难读,这翻译硬生生又加深了我阅读的痛苦😖
最后提到林少华。。。
并不觉得读原文就更好,因为很多时候自己的水平并不比翻译高
「内容不可见」
「内容不可见」
直接读最后一句。
这篇文字太散了。赞同楼上那位阙凝。译的不达与译的不信是两码事,另外译事三难信达雅,正不正确好评判,准不准确就真的因人而异了。
最后一句是你这篇文章的核心吗
给汉语带来的最大贡献莫过于汉语言的自觉吧?没有佛教经典的翻译,怎么会有魏晋以来音韵学的深刻发展?又怎么会有唐诗的高度繁荣?
看到二楼笑了。在谈审美谈艺术的时候,非要插进来几句历史几句国家。但是后面较为赞同。
吹毛求疵
翻译无对错之分,不过现在读很多老译本,都觉得拗口、难以理解,翻译也具有时代性。
有意思
感觉there’s a crack in everything那句真的可以翻译成“日月有明,容光必照”。
自己好好学外语,买中译本参考
这个编辑部跟翻译有什么仇?我觉得很搞笑的一点就是学过两句外语然后自认为汉语水平很高的人天天在高谈阔论翻译问题,就算不介绍一下作者是谁学的什么外语有什么翻译作品,麻烦先下个定义解释一下什么是你所谓的翻译腔好吗?翻译腔和翻译错了是一个概念吗?
万物有隙 光始进之
所以那剧照是源自哪部剧..
自己汉语没学好,怎么能怪翻译呢?
哈哈最后一句……
马克。
终于明白了很多外文电影我看不懂的原因。。能暂停看英语字幕反应一下还好,不是英语或者没有英语字幕我就方了
鸠摩罗什早就翻译了:
万物因有漏 光方可穿透
我想,如今的豆瓣,太多人需要那“起死回生的一骂”,包括我自己。
无论是影评还是书评,如今就流行着一种“龃龉”评论法,也就是说任何一部影片,一本书,大多数人都盯着它哪里不好,哪里不合逻辑,哪里不完美,从来不去说它好的地方。
我一直都在质疑这是否是正确的观影和阅读态度和准则?
为什么我们不能肯定一本书或者一部影片的优秀之处呢?无非两种情况,一是它真的无可称赞之处,二就是,也可能是最多且最现实的情况,阅读者和观影者那点可怜的虚荣。
多么可怜啊!现代人
在我看来,那些观影总是挑刺的,和那些读书总是吐槽的, 他们看得电影和书应该都不是他们表现出来的那么多的。
因为我坚信不同知识的输入,吸收的越多,人就会越自信,越容易放弃虚荣,看待事物的心态也会越是平和,客观且乐观的。
冷嘲热讽的本事,如果不是对敌人,我们还是少用的好,用多了就真的会堕落了!
喔,仁慈的上帝,亲爱的伊丽莎白女士,你踢了他的屁股
如果说“裂痕”不通,那么林译里不通的地方就太多了,只不过懂日语的人少,没看出来罢了。——知道lz最后一句是钩。
「内容不可见」
我也觉得林少华译得很好哇(但也有比较奇怪的地方) 之前见过别的译者翻译的书,总觉得没那味了 天差地别
翻译带来的主要是思想和知识,新词汇、新句式是微不足道 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