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博物馆
查看话题 >中国古代黄金工艺专案展览(多图)
本次的两个展览展出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收藏和私人收藏家借出的40逾件中国古代金银器以及陕西省多家文博机构收藏的古代金银器60件/套,展品跨越商代晚期直至清朝,呈现中国古代黄金工艺的发展历史。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从2014年开始,以陕西文物保护研究院、康文署文物修复办事处及周大福工作室合作开展一个 研究项目——‘古代黄金工艺研究’,首次以跨学科的方法复原古代黄金制作工艺,尝试勾勒黄金工艺发展的历史脉络。今年,为配合“中国古代黄金工艺研究”专案,香港中文大学举办了以下两个展览:
一、2017/6/24 - 9/24 错彩镂金:陕西珍藏中国古代金银器展
本展览陕西省多家文博机构收藏的古代金银器60件/套,展品跨越商代晚期直至清朝,呈现中国古代黄金工艺的发展历史。


二、2017/7/4 - 9/27 铄古铸今:中国古代黄金工艺与传承特展
本展览展出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收藏和私人收藏家借出的40逾件中国古代金银器、周大福工作室的复原实验样本和传统金匠工具。展览通过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文物、科学检测结果、还原实验样本等,呈现最前沿的黄金工艺学术研究成果,包括珠化(制作黄金细珠及其焊接)、金丝、错金等工艺。


进一个月特别懒散,本来想跳过这个展览的,但先先先周还是舍不得错过,就去了中文大学。看完由衷感叹我真是一个明智的人——这个小展让我学到的知识甚至多过很多综合性博物馆,因为这个展对于‘金器制造’这一个课题做了非常系统讲解,并赋予了丰富的例子来展示各种工艺。
这一次看展拍照遇到很大难度,因为金器反光,隔着玻璃拍摄基本上都会因为反光而导致细节不清,所以除了我自己照的照片,我还搜集了其他更加清晰的图片,以便说明各种金器工艺。(所有照片都会注明出处。)这篇文章写了大半个月,终于基本都介绍完了。本文没有按照两个展览的摆放顺序来介绍,而是按照不同的金工工艺分组介绍。(展品的出处将以文字标注出来。)当然每一件金器都不是以单一工艺制程的,除了主要工艺外,其他有些工艺的细节我也在照片下方或文中说明。
本文亦用了很多引文,未经标注的引用文字来自本次展览的介绍,其他都有专门标注。
一、 金器基本工艺
1. 锤鍱
此法乃利用金、银极富延展性的特点,用锤敲打金、银块,使之延伸展开呈片状,再按要求造成各种器形和纹饰。
金胸饰(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现存于中国陕西省博物馆
通长29、最宽3.9、高12 厘米
是胸饰(或项饰),不是‘西红柿’。 1984 年华县大明乡大明村出土
这种金片饰在公元前1000年间流行于包括中国北部在内的欧亚草原,被认为是展现贵族身份的饰品。从一些墓葬中可见其多佩戴于胸、颈处。对部分样品的检测显示它们应多是运用自然金锤鍱制成。尾部卷曲,接近商末周初山西、陕西地区出土的类型;但卷起方向朝内、边缘带有点纹等特征则又不尽相同。

这个长得特别像之前大英博物馆埃及木乃伊展(文章链接)的胸饰,不知道古文化之间是否有过交流融汇:

金耳饰(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现存于中国陕西省博物馆


2. 铸造
金兽首衔玉环饰件(东周) 现存于中国陕西省博物馆
本兽首衔有可活动的玉环,据推测制作方法可能是将玉环用陶泥包裹,然后一次铸造成型,打破陶范后玉环即可活动。

金水禽形带扣(春秋) 现存于中国陕西省博物馆

金水禽形带扣(战国) 梦蝶轩(私人收藏)藏品

金饼(汉 新莽) 现存于陕西省博物馆
王莽新朝时期铸造的用于赏赐用的金饼。铸成之后,一面敲裂,利于分割。这一批金饼是铸成后尚未分赏的,所以都还完整。
(谁赏我一打儿这个可好。)

二、金银装饰工艺
1. 错金
金银错工艺最早始见于商周时代的青铜器。 第一步是作母范预刻凹槽,以便器铸成后,在凹槽内嵌金银。第二步是錾槽。“铜器铸成后,凹槽还需要加工錾凿,精细的纹饰,需在器表用墨笔绘成纹样,然后根据纹样,錾刻浅槽,这在古代叫刻镂,也叫镂金”。第三步是镶嵌。第四步是磨错。“金丝或金片镶嵌完毕,铜器的表面并不平整,必须用错(厝)石磨错,使金丝或金片与铜器表面自然平滑,达到严丝合缝的地步”。
秦式青铜错金带钩*(战国时期) 梦蝶轩(私人收藏)藏品
这一件带钩样式古朴大气,被认为是带钩最早的式样之一。其上的金纹采用物理的错金手法嵌于青铜表面。
注*:带钩 ,乃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古又称“犀比”。多用青铜铸造,也有用黄金、白银、铁、玉等制成。带钩起源于西周,战国至秦汉广为流行,是一种身份象征。

其他式样带钩(战国) 均为私人藏品

错金、铸金车马饰 一套(秦) 现存于陕西省博物馆

管箍就是车上插伞的地方。



没有找到比较明白易懂的介绍车马饰的图,好气哟。但是找到下方这本儿书,应该比较详细的讲了古代车马饰的功能和样子,可以去图书馆借。另外,秦始皇陵兵马俑的铜车马室我印象里是有很明白的讲解的。有机会的豆友们可以去看。关于古代车马部件的知识一时半会儿也讲不完,有机会写个专题吧(估计难,我这么懒)。
2. 鎏金
鎏金技术始于春秋战国,‘鎏’同‘流’。鎏金是指将金与汞的液体合金涂抹于其他金属器表面,进而用炭火加热,汞蒸发后金层附着于器皿之上。之后将其打磨光亮。
铁鎏金带钩 (战国晚期) 关善明博士捐赠给中大文物馆
长18.5厘米、厚3.5厘米
这一只带钩曾经被认为是错金工艺,后经检测发现了汞蒸发的痕迹,从而断定使用了鎏金工艺。

因为通体鎏金,所以我照出来反光好严重:

鎏金仰莲纹银碗 (唐) 现存于法门寺地宫博物馆
高8厘米,口径16厘米,足径11.2厘米
银碗花瓣式敞口,腹壁内收,荷叶形圈足。外壁饰两周莲瓣,内錾花蕾及叶脉纹,圈足外侧錾刻荷叶及叶脉纹,部分纹饰鎏金。碗壁以错置排列的莲瓣组成,并以莲瓣相间的自然起伏形成花式口沿,底下更以翻卷的荷叶做成圈足使整器造型犹如一朵怒放莲花。
银碗外底刻有“衙内都虞侯兼押衙监察御史安淑布施,永为供奉”二十字铭文,是当时官员为迎送佛指舍利而供奉的器物。该碗出土时,内足壁墨书一“吼”字,是密宗咒语,故此器当为供奉真身舍利的宗教用器。


银鎏金花鸟纹香囊(唐) 法门寺塔基地宫后室出土
球高5.1厘米、直径4.8厘米、链长14.8厘米 。这个应该是法门寺最著名的出土文物之一。机关巧妙,技术高超。
香囊外部由两半球组成,上下球体间有活扣可开启,以合页相连,通体镂空花鸟纹。球内两层双轴相连的同心圆机环内装有香盂。球外有银链一根,用于悬挂或系带。受重力和活动机环的作用,无论球体如何转动,香盂始终保持平衡状态,点燃时火星不会外漏,燃尽后香灰也不至于撒落出来,设计非常巧妙。香囊外壳通体镂空,便于香烟逸散。
—— 引自百度百科

银鎏金摩羯三钴杵纹臂(唐) 法门寺塔基地宫后室出土
《衣物帐》称本品为“随求”,为僖宗的供养物。臂钏为佛教常见的法器。称它为“随求”应与唐代十分流行《大随求陀罗尼经咒》有关。高僧宝思(621-721 年)曾做题记谓该经咒:“若能书写带(戴)在颈者,若(或)在臂者,是人能成一切善事”。考古研究亦显示《大随求陀罗尼经咒》当时在长安、洛阳一带时常置入臂钏中佩戴下葬,体现了密教仪轨的世俗化。本品为锤鍱成形。

银鎏金龟型银盒(唐) 法门寺塔基地宫后室出土
高13、长28.3、宽15 厘米,重820.5 克。
《衣物帐》称本品为“龟”,为僖宗的供养物。或认为它是盛放茶末的容器。不过据龟口通孔推测,应是熏香器。龟吐雾的形象亦可见于法门寺出土的一件鎏金银熏炉上。1990 年山西繁峙县唐代银器窖藏出土的一件龟盒,用途或亦相同。制作方法则为躯体锤鍱成形后,焊接头尾部件。



银鎏金双凤衔绶纹银方盒(唐) 法门寺塔基地宫后室出土
本品于《衣物帐》被称“银金花盒”。盒面所书“随真身御前赐”字样刚出土的时候非常鲜明,现在已经慢慢褪色,怕多年之后可能就看不见了。

3. 錾金
以锤敲打錾子,使其在器物表面刻出阴线图案。有的錾子头部带有凹凸的图案,经捶打,可将图案刻于器物上。
( 备注:偶然发现豆瓣的一个錾刻教程 )
莲纹花瓣金碗 (明) 私人收藏家藏品

4. 珠化
珠化 有两种手段,早期是将高温融化了的金水滴在水中,靠水的表面张力形成小金珠;该手法有时又称为“炸珠”。后来为了保证金珠的大小一致、形状圆润,采用将碳粉和金末分层放置于陶器中,用火烘焙陶器,使金末融化在碳粉中形成金珠。
(备注: 油管-现代炸珠工艺视频 )
金炸珠十二面体(汉朝) 承训堂藏品
金扭丝泡饰(汉朝) 承训堂藏品
这一套小饰品展示的金饰中很常见的珠化镶嵌手法和扭丝手法。上方一件为炸珠十二面体,下方一对儿为扭丝泡饰。

金双龙纹珰* (汉六朝) 梦蝶轩(私人收藏)藏品
该件展品饰有双龙,填焊金珠。其中金丝经检测确认为扭卷金条儿成。
注*:珰 ,是汉代宦官帽子上的装饰物,借指宦官。汉代宦官充武职者,其冠用黄金珰和貂尾为饰,故后代用称宦官 [eunuch]。如:珰竖(对宦官的蔑称);珰子(对太监或太监义子的贬称) 。

5. 累丝
累丝(Filigree)工艺是有记录可查的最早的珠宝制造技术工艺之一。又名“花作”或“花纹”,为金属工艺中最精巧者。它是将金银拉成丝,然后将其编成辫股或各种网状组织,再焊接于器物之上,谓之累丝。立体的累丝作品制作最难,须事先经“堆灰”的手续。
金累丝镶嵌一路连(莲)升(笙)图意簪 (清朝) 承训堂(私人收藏)藏品
簪首作束蓮形,蓮花、蓮蕾、蓮葉等以錘鍱、纍絲技法製作,鑲嵌各色寶石、珍珠。葉片、花瓣或以聯珠勾勒輪廓,或以金線表示花瓣或葉脈的紋理。簪首左上方裝飾纍絲笙,笙旁花枝上棲息一金龜子形昆蟲。花飾的每個組成部分背面都連接一條金絲,各條金絲纏繞成束。“笙”與“升”同音,笙和蓮花的組合,寓意“連升”。金龜子象征富貴。所以金飾的裝飾題材具有祝願升官發財的吉祥含義。
这件展出品是一对儿寓意美好的簪饰。莲花寓意‘连连’,乐器笙谐音‘升’。我自己照的这张反光有点儿厉害。从网上找了对侧的那只,易于豆友看清细节。


金累丝二龙戏珠纹束发冠(明 ) 梦蝶轩(私人收藏)藏品
這束髻冠纍絲而成。頂部呈半球形,有六道樑;底部呈扁平的圓領,後部雙立翼形飾。頂部和底部以金片相連,後部則以扣在底部加以固定。底部的兩側有孔,應用來將髻罩固定在頭飾上。這束髻冠的裝飾繁複瑰麗:頂和底部更飾以金片和金絲造成的蝙蝠和蓮花形飾。罩梁鏨刻連珠和卷雲紋;底部雙翼用金絲編成,並綴以金珠。雙翼飾壽山福海和金絲編成的五爪趕珠雙龍,其中火焰珠鑲嵌紅寶石。龍頸部有彈簧,行動時龍首會跟著搖擺,十分生動。



金束发冠(明朝) 衡斋(私人收藏)藏品
整个束发冠由一条金丝编制而成,技法高明。两边各有一个莲花样式的装饰。

金累丝葡萄纹钗首 (唐) 现存于中国陕西省博物馆
长14.5、宽2 厘米。 2012 年宝鸡市陈仓区香泉镇出土。
这一件展品我个人非常喜欢,因为上面的花纹明显不是中原的纹样,所以主人很可能是唐朝时期从西域而来的民族*,虽然来到的大唐,但还保留自己民族的审美,做了这一只爬满葡萄藤的发饰。
注*:为什么不让我用带‘胡’字儿的那个词儿,说我违规。
本品长钗头中以扭丝掐捏蔓藤、金珠象征果实,镂空焊接出葡萄纹,体现出金工之细巧。其中顶部、底部又分别有五朵、二朵金花,为两组双股金丝互相绕结而成;钗首底部有两股金丝分别以顺时针、逆时针搓扭,合并为一道麦穗纹。类似的纹饰与何家村出土的金梳背如出一辙。

反光太强,我拍的不清楚。找一张网上的图:

6. 扭丝
鲜卑金步摇耳饰 私人收藏
同上面一件展品一样,这也是一组‘胡饰’。不同于汉族方正规矩的审美,这种蜿蜒卷曲的形式充满异国情趣。


金银丝结条笼子(唐朝) 出土于法门寺塔基地宫后室,现存于中国陕西省博物馆
《衣物帐》称之为结条笼子,为僖宗的供养物。它的用处尚在争议之中。有人认为是放茶饼的笼子,有的认为适用于烘焙茶饼的容器。我最喜欢的猜想是说这是放樱桃之类颜色鲜亮的水果的篮子,因为银丝露出水果的鲜色,别有风情。


三、金银配合其他材质的工艺
1. 镶嵌
嵌绿松石蟠(pan)虺(hui)*纹金柄铁剑 (春秋晚期) 现存于中国陕西省博物馆
通长35.2、柄长12.8 厘米。1992 年宝鸡益门村2号墓出土
便于近身肉搏的直刃短剑流行于中国西北地区,但本品剑柄蟠虺纹则为中原样式,故可谓是中原与北方文化交流的产物。从铸造工艺上说,剑柄正反面纹饰完全一致,相信是同一模具下翻出两面纹饰笵。剑首、剑格纹饰均左右对称;蟠虺、联珠纹等不断重复,体现了东周铸造业纹饰单元化的特点。而从绿松石脱落部位中的铸造收缩痕迹来看,铸成后剑柄表面还经过了大量打磨。
注*:蟠虺, 青铜器纹饰之一。以蟠屈的小蛇(虺)的形象,构成几何图形。


金框宝钿裙饰(唐) 现存于中国陕西省博物馆
李倕(712-736)是唐高祖李渊的五世孙女,病逝时年仅25岁。这套裙饰下截满坠珠宝,可谓代表了唐代珠宝工艺的最高水准。 金条做框镶贴宝石,是所谓“金框宝钿”;又焊满金珠,并且有一些金珠的表面有螺旋纹,应是用扭卷法制成。

反光晃死我了:


金人物摩羯纹链 (北朝或之前 ) 梦蝶轩(私人收藏)藏品
項鍊由扣、鏈索及垂飾三部分組成,整條鏈索用八條金絲編織而成,環環相扣,辮結成索,與下方垂飾以金釘加以固定。垂飾尤其精美,正中為一人形,除兩眼外額上開有一孔,形如“天眼”。人物大肚前挺,雙手持抱摩羯魚尾部。兩條摩羯魚口部張大,含吞著左右兩邊的鏈索,將項鍊的主體部分自然連接成一體。人物下部有一個活扣,連接著一個十字花形垂飾,花形垂飾上鑲嵌著紅、藍、綠三種寶石,使金光燦爛的項鍊上增添色彩豔麗的珠光寶氣。


嵌绿松石金戒指(北周) 现存于中国陕西省博物馆
金新月形珍珠耳坠(北周) 现存于中国陕西省博物馆
这两件饰物也是‘胡饰’,出土于北朝贵族史君的墓葬。史君*墓中所绘其日常生活中可见史君佩戴本新月形耳坠。
注*:史君,本是中亚粟特州的史国人,后成为商队首领,并在公元565年出任北周凉州萨保。粟特人当时高*\度\*自*\治*,生活方式也保留了许多中亚习俗。

2. 点翠
美虽美,但是很残忍的一种工艺,不知哪个纨绔子弟想出的主意。
翠,即翠羽,翠鸟之羽。点翠是中国传统的金属工艺和羽毛工艺的结合,先用金或镏金的金属做成不同图案的底座,再把翠鸟背部亮丽的蓝色的羽毛仔细地镶嵌在座上,以制成各种首饰器物。关于翠羽的获取,详细描述有《珠翠光华》一书中发饰篇中写到 “用小剪子剪下活翠鸟脖子周围的羽毛,轻轻地用镊子把羽毛排列在图上粘料的底托上。翠鸟羽毛以翠蓝色雪青色为上品,颜色鲜亮,永不退色。”
取用翠羽虽然并不需要活鸟取羽,但仍然过于残忍,对翠鸟造成无法消除的伤害,被取过羽的翠鸟往往很快死亡。翠羽根据部位和工艺的不同,可以呈现出蕉月、湖色、深藏青等不同色彩,加之鸟羽的自然纹理和幻彩光,使整件作品富于变化,生动活泼。后来,也由于保护鸟类及制作工艺的残忍而在清末民初由烧蓝工艺取代。
—— 引自百度百科
点翠嵌宝石钿子(清) 承训堂(私人收藏)藏品


点翠双龙五凤冠(清朝) 现存于唐家民俗博物馆
高19.5、口径21 厘米 。
这顶凤冠背部四个圆环之一有“天”字,原应为“奉天诰命”四字。本品传自陕西三水唐家。明清时秦商利用朝廷政策和地理优势,发展茶、盐、布、烟等行业,致富者众,唐家即为其一。其中唐景忠(约1725-1805 年)在嘉庆元年(1796 年)赴京参加“千叟宴”,获七品官衔,此后子弟中获官衔者三十余人。本品或为族中获御赐的女眷所有。江苏句容县、丰县李卫(1687-1738 年)墓及吴县毕沅(1730-1797 年)墓等均有出土这种“奉天诰命”凤冠。



3. 烧蓝
烧蓝是将整个胎体填满色釉后,再拿到炉温大约800摄氏度的高炉中烘烧,色釉由砂粒状固体熔化为液体,待冷却后成为固着在胎体上的绚丽的色釉,此时色釉低于铜丝高度,所以得再填一次色釉,再经烧结,一般要连续四五次,直至将纹样内填到与掐丝纹相平。
银鎏金烧蓝山水图扇(清朝) 昇雯堂(私人收藏)藏品
这一把金扇可谓稀有的累丝扇中少之又少的鎏金加烧蓝的作品,这一类出口扇子大多产于广东,形式华丽,做工考究。这一次看展能见到这么一件东西,感觉特别值得。所以多放几张照片豆友们欣赏。
累丝银扇非常少见,关善明指出:累丝银扇流行于意大利,是出口扇中最为名贵的一种,用鎏金银丝造成,是较为华丽的品种,更有加上掐丝珐琅装饰。此种扇式,亦不实用,扇风不凉,只供观赏而已。累丝银扇的流行年代十分短,大约都是1790-1800年的制品,约合乾隆晚期至嘉庆初年,可能因为银质在当时是非常昂贵的金属,而且镂空扇式亦不实用,因而很快便被淘汰。
—— 引自凤凰网
(备注:凤凰网的一个 金漆扇小介绍)



最后,附一张金工老匠人的工具:

==>本文所属 个人博物馆参观及游玩豆列 (包括最近去的另外几个展:三星堆 ,大英博物馆木乃伊专题展 , 台北故宫)
-
~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0-01 21:07:08
-
夏日的旋转木马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8-30 08:47:14
-
卦中有卦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7-03 22:06:33
-
小城小姑娘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29 10:39:20
-
耳朵儿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18 09:28:19
-
1790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11 11:43:58
-
翔宇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18 20:15:37
-
暖暖菌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29 13:00:06
-
RyanZeta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24 07:05:44
-
小鲍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19 07:44:37
-
圕○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15 23:25:05
-
开门trortd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13 19:50:04
-
别懒别放弃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09 02:55:36
-
翯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06 22:53:45
-
饭饭的小范范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22 23:00:24
-
大橘说了算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0-31 23:04:08
-
闫天一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0-21 00:34:18
-
深空九号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9-29 16:59:51
-
弗洛拉 花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9-29 12:00:10
-
chenchenccc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9-20 07:14:56
-
亭生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9-19 11:53:34
-
竹箬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15 20:42:25
-
黑化的大神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6-12 09:42:47
-
Phénix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6-12 09:39:03
-
#1748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3-16 19:56:37
-
捕风捉影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3-16 00:21:00
-
nrss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1-22 23:15:24
-
Mademoiselle W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25 09:23:21
-
achate🌈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25 07:47:39
-
美屋画社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23 08:03:40
-
无度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22 19:25:25
-
流年纷菲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17 19:51:30
-
jessica1266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17 19:02:41
-
听海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17 16:15:31
-
吐吐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16 22:08:11
-
LeoFreya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16 07:47:28
-
法萊詩蒂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15 21:05:28
-
鹏将军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15 13:30:11
-
鉴定热门生物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15 12:31:34
-
snail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14 23:44:41
-
Sheh WT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14 20:50:21
-
恩田琢磨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14 13:43:22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14 11:52:54
-
阮玲玉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13 01:27:39
-
老孙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13 00:08:11
-
汤姆的宝贝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11 22:24:50
-
infantcat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11 21:41:33
-
dmyjhlmz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11 20:47:57
-
当时的弧矢七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11 18:33:46
-
Songe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11 14:12:06
-
当烦恼遇到猫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11 08:36:35
-
haan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10 23:37:49
-
西瓜好吃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10 19:23:22
-
沈澱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10 11:21:10
-
大转悠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10 03:20:28
-
emulasaT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09 17:08:38
-
舒壬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09 16:28:03
-
丹下直山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09 13:00:28
-
陳若望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09 09:49:22
-
哆啦A梦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09 09:22:13
-
喵喵喵喵大喵喵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09 08:14:20
-
德拉跟特特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09 06:09:11
-
朱鸰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08 16:59:30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07 22:54:34
-
Mirror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07 17:14:24
-
久胖成秤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07 12:38:02
-
林下之风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06 21:26:02
-
lucky12345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06 21:04:32
-
蛋炒虾仁饭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06 13:02:12
-
固伦温宪公主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05 18:31:31
-
无翼蝙蝠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05 13:07:18
-
桃夭夭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04 00:11:06
-
可可312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02 18:05:56
-
糯米团饭团wow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02 09:00:54
-
大腚福妹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30 20:24:26
-
🍩嗷呜~🍧🍟🍵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9 22:59:15
-
_噗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9 11:21:53
-
盛夏晚晴天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8 10:50:26
-
隆咚锵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7 23:11:31
-
精灵≠植物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7 20:50:31
-
B212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7 06:48:13
-
mj1234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6 17:38:18
-
11111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6 11:27:41
-
薇薇安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5 21:49:30
-
番茄酱✪ω✪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5 13:48:36
-
藻罗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5 11:47:00
-
银虎斑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5 09:58:49
-
水母咪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5 03:01:18
-
骝阅似猴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4 22:03:25
-
ko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4 21:31:58
-
sharon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4 21:31:15
-
阿遥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4 20:28:34
-
巳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4 19:51:42
-
austerlitz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4 14:58:32
-
清酒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4 12:27:11
-
李辰羊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4 08:11:26
-
西凉。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3 22:14:33
-
谦卑不醉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3 21:31:26
-
dowhatugottado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3 20:23:27
-
顾先生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3 17:3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