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于征——九方宅建造点滴
按:感谢编辑ZJ,敦促我们把九方宅的建造过程再次组织成文,相比原先的一篇文字,这篇里更多地把建造过程和细节收录进来,本文的一些段落摘自《宅在故宫边:九方宅建造手记》(杂志用稿,谢绝转摘)
九方宅是一座深藏于北京老城的旧宅改造项目,在历时三年的设计与建造过程中,我们努力尝试促使那些关乎诗意的生活设想逐步实现。正如古典园林总是通过文人与匠人共同的计划和劳作才得以完美呈现,我们也试图去如此营造九方宅,不断反复推敲生活在院子之间的可能性,也投入工地现场,借鉴工人的智慧,循序渐进地促成一个充满“诗意与想象”的小住宅。
设计之初,对我们启发最多的是传统的诗文、园林与绘画,其中闪现着当下城市所稀缺的宁静与诗情画意。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捕捉其中“灵晕”,并将其融入到今天的生活里?在今天的建筑里,或许尤其表现在空间运筹中与自然协调的关系中。细读那些昔日隽永的作品给予我们的感受,总有可以借鉴的关乎形式与空间的运筹方法。
在深秋的一次夕阳西下时,沧浪亭园林的游走经历让我们收获到循环往复的层层不尽的空间体验。其中,一处是在翠玲珑馆,步入幽暗的对角相接的三间矩形房间,通透的花窗槛墙相向而对,分别朝向南北、东西、南北,连续转折三次。馆外竹丛的浓荫溢满冰裂纹窗的花格,使得翠玲珑馆仿佛透明体,消隐在竹林里。
另一处是清香馆的小院,院墙凸向幽深山谷般的旁院,外面绕着高低崎岖的游廊,粉墙上点缀漏窗。这几个动作成型了院墙的弯曲、游廊的跌宕、空间的里应外合、游人眼前的路转峰回,清香馆的小院也因此被精确而充分地嵌入大院里。建筑格局自身的“动”预设了人们在其中的游走路线、感知和收获,这样的布局,有着将“动”凝固于“静”的能力。这一切如同宋人折枝花卉画面中散发出的感觉,枝条蜿蜒托举起流动的生命气息,静谧而灵动。
从一片模糊的感知到图纸再到现实的尝试里,也希望把这难以磨灭的印象转化借鉴到这一栋小房子里。而建筑中所有诗意的想象都需经过现实的洗礼。
1 布局:生活在院子中
设计伊始,面对如此狭小的面积仅230m2的基地,我们试图探寻通过怎样的空间布局能够带来诗意,带来生活在自然山水林亭之间的感受?基地夹在一个有着金色琉璃瓦屋顶的老院子和一条小巷之间,东西面宽19.5m,南北进深12.5m。经过测算,在满足基本生活功能的前提下,剩余庭院面积仅有60m2。既然小到无可奈何,那么索性打散,划分成更小的功能单元。我们再进一步把合计60m2的小院子分成四份,东院和南院在首层地面上,西院和北院降至地下一层。又通过北院、西院和东院,留出为地下二层采光的天窗。整个布局如同一个九宫格,同时借鉴着翠玲珑馆三个房间对角相接的连缀方式。小尺度庭院与实体空间高密度交织,使每一个院子相邻三个实体空间,每一个实体空间至少相邻两个院子。最初看来,这是颇有些冒险的尝试,因为每个房间都比较小,功能也许会受影响,空间也许会零碎。但四个小庭院给住宅带来采光、通风,带来诗意的可能性,促使甲方和我们将这个想法贯彻下去。
2 基坑:老城施工的困难
工地施工的第一步便是挖基坑,在实施的过程中首先要保证地基的牢固,避免周围土方坍塌,不影响周边邻居。 房子拆掉后,经测量实地发现,实际情况与我们已设计好的方案有出入,更关键的问题是基坑必须要先设人工的护坡桩才能向内挖,所以两层地下室都要缩小一圈。
为了尽可能扩大地下室面积,我们必须垂直开挖,不留通常的45°边坡。护坡桩是垂直开挖的先决技术保障,抵抗外围土层向坑内的压力。护坡桩的制作工艺是:先用人工挖孔,直径要大于水泥桩的设计直径,然后放置四片弧形钢质模板,形成圆形桩洞。在洞的外侧灌注水泥砂浆。待凝固后,取出钢模板,就形成受到水泥保护的一节桩洞,这样依次向下,桩洞也不断下探,直到完成最终桩孔深度。最后放下编好的钢筋笼,灌筑水泥砂浆,凝固后就是一根可以保护基坑周围土方不坍塌的水泥桩。
基地总共均匀打下34根桩,大概平均每1.6m打下一根桩。挖桩必须隔一根挖一个,先挖好并且灌注好17棵桩后,才能开始另外一半的开挖和灌注,这是因为场地条件苛刻,不能机械开挖和灌桩,人工开挖就必须注意塌方问题。
做好护坡桩后,开挖基坑。待基坑内的土基本清理完毕后,用加强混凝土喷射坑壁。坑壁的防水采用了一种水泥基防水材料,为了更保险,我们再在上面做了一层传统的SBS改性沥青防水层,防患于未然。
3 见缝插针的可能:护坡桩顶梁上的楼梯+书房的转角窗
护坡桩打好、浇筑完后,还需浇筑一圈护坡桩顶梁,梁顶面标高约为-1.00m,建筑首层标高为±0.00m,这样地下室和首层的外墙之间剩余了一段空间。为不浪费这段空余,也使更好地连通,我们把下行楼梯踏步(兼书架)设计在这段护坡桩顶梁上方。这道楼梯正是我们在设计中追求的“三位一体”的真实载体:贯通纵向的空间和视线,实现局部交通,为地下室赢得采光。踏步宽1m,每级高0.2m,缓慢下降,既增大书房的面积、书架的层次,更增添坐在洒满阳光的下行台阶上阅读的乐趣。但在地下一层施工时,因为甲方担心在二层小书房往下看,会感觉三层通高空间有深渊感,因此这一下行楼梯被取消了,开洞后来也没有实现,少了一次赢得面积的机会。之后不得不在东院再加一个天窗,为下方的两层通高空间采光。
东北角的二层有做转角窗的可能,去掉角柱,两侧补两根柱子,从两面书架墙上各开出一条长窗,窗底恰好是写字台的高度。坐下后,就正对着这隐藏在书架里的半私密长窗,框出的一幅室外风景长卷,便成为混迹于书丛中的景色。
4 东院:外与内的转换
东院是进入宅子的第一个院子,东西向宽5.5m,南北进深3.7m。东院虽小,但仍选择增添一道看似占用面积的照壁墙,这道墙使院子的景深增加,其作用是:1)延宕进入东院的空间期待;2)保障住户的私密性;3)由于东院地下室顶板高于室外街道50cm,而这道墙正可用于分界院墙内外的高差转换,使其不显得突兀。照壁墙本身用实心灰砖全顺砌筑,每隔三皮抽砖,形成简洁的孔洞排布。墙厚两皮砖,为了增加拉结强度,每隔两皮放置一层钢板网。绕过照壁后,就是近3.7m见方的小院。建造过程中,因甲方担心这一处三层通高的吹拔有深渊感,因而没有实现,于是在地面层靠北为地下室留出一条采光天窗和通风口。这一天窗截获的光线照亮了东院地下两层通高的老城砖墙,粗糙的质感暗示与老宅关联的历史时空。
按照最初设计,入口照壁做“月门”。但经反复考虑,觉得这堵影壁墙既不能完全堵,也不能完全通,因此这道超过3m高的墙只能做“简单”的开洞。具体做法如下:墙必须是两皮厚,洞要上下左右对齐。所有的砖需要顺砌,墙面不能出现丁头。每隔三层抽一块砖,留洞上下对齐,不开洞的部分布通长钢筋。照壁上沿平齐二层阳台挑板,也为这块结构板封边。最终效果很好,简洁利落,恰当地为东侧小院子完成了空间转换的功能。
5 西院:化解地下感的竹园
西院担负着为地下一、二层采光通风的“重任”,需要用以小见大的园林奇景化解如处深井的逼仄。最初的设想是用矩形石台阶逐层退级,但西院本身面积小,只能容许一种单薄、轻盈、持续升起的景观形式,而连续的、尺度渐变的云墙正适合。云墙弧度尺寸从大到小,在空间上由近到远,从西院半地下一层直升起到二层主卧的窗外。种竹的台阶之间留有排水孔。
云墙是一处诗意小品。这个房子里本没有曲线,却在这里出现了。我们尝试借鉴古典园林,使传统的形式在新的环境里发挥作用。原来准备让工人用砖来砌筑云墙曲线,但他们决定自己制作模板,把这些“云朵”浇筑出来,再焊接到墙上。现场看来,效果还挺不错。浇筑固然麻烦,但坚固程度是砖墙砌筑不能及的。云墙内的花坛台阶逐层升起,下部做防水,台阶之间留出排水通道。
设计之初,中厅去往地下室的楼梯位置几经更改,最终发现与西院相邻最合适,不仅从视觉上将西院延伸进中厅,而且消除了通常地下室楼梯井的深渊感。我们又进一步把西院地面抬高60cm,更减少了深度,也缩短了一层下行楼梯的长度,减少对西院景色的阻挡。这一处在空间、尺度、结构、情景上的把握,也可谓“三位一体”的设计了。
竹子是西院的点睛之笔。我们并不希望竹子太茂密,而是追求竹子和云墙的相得益彰、相互衬托,又不影响彼此的独立。但竹子还是要按照比较密实的效果来种,因为经过一年会有一定的死亡率,以后便能自然疏密有致。北院原本是准备种藤类植物,但也种了竹子,因采光弱,后来竹子确实没能在北院生长。
西院完成,错层台阶和室外木地板延续进室内,西院高举的竹丛的清凉静谧之感也渗透到室内。
6 北院:承载功能的风景
2008年7月初,首层浇完,地下一、二层还没拆模,院子开口都盖着木板杂物。这段时间内,四个庭院存在的必要性被反复讨论。争议最大的是北院,有种意见认为北院应在首层封顶,因为地下一层没有直射光,地下二层更采不到光,这么堵心的地下庭院,不如封上作储藏间。其实,北院解决功能重于景观,既为地下二层设备间解决对外通风,也为地下一层洗衣房提供户外晾衣。本身采光也受益于上空廊桥抬高,一旦修改,整体功能都会大受影响。
在奥运会结束后,有一天上午接到宅主电话,他们在拆模完毕的地下室兴奋地告诉我们地下两层都拆完模了,连地下二层也洒满了阳光。这和我们当初的预期一样。但他们都有些担心,地面两层都建好后,地下室的光线会不会少了许多?当然,地下两层的采光会受到地面建成体量的影响,光线会减弱,但不会消失。一个可以自然采光的地下室,亮度不可能和地面采光相提并论,但毕竟大大不同。空间没有光,就是一个枯死的空间标本;有了光,房子就像立刻有了呼吸。北院保留下来了,整体格局也因阳光而给予了肯定。院留出的采光窗也让地下二层在白天不开灯的情况下可以看清楚台阶,和最初刚刚拆模相比,光是弱了些,但还是非常有效地改善了地下二层的“地下感”。
7 南院:玲珑乡野梦
南院尺度比较小,院子的南墙就是邻居的界墙,与客厅的落地玻璃门近在咫尺,墙扑面而来,空间容易压抑,如果不采取特殊的做法,对客厅一定会有负面作用。南院是四个院子里唯一有水的庭院,因南侧相邻一堵高墙,采光不能畅快。但有了水,就像有了一面镜子,可以捕捉环境里即便最微弱的光,使水面和岸壁一同波光粼粼。南侧水池的防水是独立解决的,和地下室脱离,自成体系,即使渗漏也不会殃及“池鱼”。
南院瓦山的施工图最初是依照南宋贾师古所画《岩关古寺图》来做的,略微精简了画中的曲线层数,然后描在施工图里。施工时的具体做法是,先做好挂瓦的金属网,再用红砖叠出和施工图上相近的山形然后在完成的红砖山上做一层抹灰。红砖山成形后,下了几场雪,山头积雪,更显山形,像曾经的“雪霁图”。这场景勾勒了未来南院的冬日风景。
但真正挂瓦(在水泥山形上覆瓦)时,复杂性还是比我们预期的大了些。由于山形曲线只存在于我们的脑海,而工人不能理解这些隐晦的线条代表什么,在施工时瓦山的前后层次就错了,相互混杂。有些曲线不能适应瓦材尺寸,工人们就裁切成斜角,以完全对准图纸上的线条。这从他们的角度而言,已经非常尽心尽力了。
当时甲方有些担心,觉得此时瓦山甚至不如刚做好红砖底子的时候,开始质疑最后的效果,开始质疑瓦材、质疑尺度、质疑颜色。我们尽力解释之所以看来粗糙和不够协调,绝不是因为瓦材廉价,也不是因为瓦山的设计问题,而是因为挂瓦的方式,那些瓦被裁成斜边后,会显得支离破碎。只要经过调整,清理堆积的水泥,用完整瓦更换斜切瓦,就能好起来经过几天现场在工地和工人一起修改,尽量控制和简化曲线层数,最终效果大为改观,一扫大家的悲观。
南院挂瓦完成,也得到了甲方的认可,我们也放下心来。下一步是在南院里用植物平衡灰砖灰瓦的生涩。南院水池里用立瓦砌筑池底,配合两处溢水口,一处出水口做出地形起伏。最初为了南院排水通畅,设计时留了两个溢水孔(孔口的标高就是水面的最大标高)。为了掩饰这两根水管,地形不得不在这里形成两个高点。留管时没有预见到现在的微地形设计,简单地把管道留在了水池的中央位置,结果瓦铺地有点僵化,十分遗憾。
夏天到了,工头在瓦山上因地制宜地布置了绿萝和一些小的蕨类植物,这样一来,水里山上,绿意浓浓。另一种可能性是瓦山上不布置绿叶,做一面清俊背景,只是水中睡莲,几条游鱼;而到了冬天,则积雪层层。不同季节,不同氛围。
8 坡屋顶用瓦
厨房屋顶结构搭毕。可以清楚地看到,设计高度准确地满足了遮蔽邻居单位糟糕厨房天窗的要求,也满足了我们视域之内独特的景观要求,即只出现自家院里的屋顶,一片倾斜而下的灰色瓦屋面。这一大片灰色渐变景观还将同时向东延续到南院,变为另一处风景。
中厅屋顶两面卧瓦,坡度不一,南坡急、北坡缓,因此朝北的屋顶延展至底部转为平台。本来计划从主卧室可以上到这个平台活动,但考虑到西边已有一个阳台,而且这个平台因景色逼仄而不宜安装栏板,会比较危险,遂取消了上人计划。瓦材颜色浅,质感不错,但没有南方的深色瓦端肃。瓦卧了两层,压二露一,在坡度更陡的地方,瓦的咬合更紧。厨房屋顶坡度很大,因此不得不采用钢板网挂瓦。先做一层钢板网,再把瓦依次钻孔,用钢丝挂上。 屋顶覆瓦,都需要在做好防水、又抹了一层水泥砂浆保护层的基础上,才能开始施工。 由于是混凝土现浇屋面,并已做好完善的防水,瓦的防水作用已不再重要,这几个屋面的瓦材基本已经是纯装饰材料。客厅人字屋面北坡的铺法如果延续到平台,在视觉上当然更为统一,但这样的方式会给排水带来麻烦,一定不可用。所以决定把瓦切割成小条,铺砌在平台上,形成一个平面,同时向排水口倾斜百分之五排水。施工方也巧妙地将瓦正反相间,如同水纹。
后记
建造一栋小住宅,看上去小而简单,却要经受很多考验,尤其在城市的老住宅区里。九方宅的建造自始至终都是在平衡理想与现实,考虑业主生活和协调周边邻里利益的过程中完成的。再回想我们所理解的“技术”,正是艺术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桥梁,不拘泥于追求技术本身,更非为炫技而存在。正是这样的一次契机,让我们暂且放下既有的概念、炫目的手段、陈腐的教条,用每一处关乎身体体验和向往园林与绘画中的“美的诉求”去营建一所理想的房子,把那些对传统和自然、现代与乡野的生活想象真实地呈现在大地上。
九方宅是一座深藏于北京老城的旧宅改造项目,在历时三年的设计与建造过程中,我们努力尝试促使那些关乎诗意的生活设想逐步实现。正如古典园林总是通过文人与匠人共同的计划和劳作才得以完美呈现,我们也试图去如此营造九方宅,不断反复推敲生活在院子之间的可能性,也投入工地现场,借鉴工人的智慧,循序渐进地促成一个充满“诗意与想象”的小住宅。
设计之初,对我们启发最多的是传统的诗文、园林与绘画,其中闪现着当下城市所稀缺的宁静与诗情画意。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捕捉其中“灵晕”,并将其融入到今天的生活里?在今天的建筑里,或许尤其表现在空间运筹中与自然协调的关系中。细读那些昔日隽永的作品给予我们的感受,总有可以借鉴的关乎形式与空间的运筹方法。
![]() |
在深秋的一次夕阳西下时,沧浪亭园林的游走经历让我们收获到循环往复的层层不尽的空间体验。其中,一处是在翠玲珑馆,步入幽暗的对角相接的三间矩形房间,通透的花窗槛墙相向而对,分别朝向南北、东西、南北,连续转折三次。馆外竹丛的浓荫溢满冰裂纹窗的花格,使得翠玲珑馆仿佛透明体,消隐在竹林里。
另一处是清香馆的小院,院墙凸向幽深山谷般的旁院,外面绕着高低崎岖的游廊,粉墙上点缀漏窗。这几个动作成型了院墙的弯曲、游廊的跌宕、空间的里应外合、游人眼前的路转峰回,清香馆的小院也因此被精确而充分地嵌入大院里。建筑格局自身的“动”预设了人们在其中的游走路线、感知和收获,这样的布局,有着将“动”凝固于“静”的能力。这一切如同宋人折枝花卉画面中散发出的感觉,枝条蜿蜒托举起流动的生命气息,静谧而灵动。
从一片模糊的感知到图纸再到现实的尝试里,也希望把这难以磨灭的印象转化借鉴到这一栋小房子里。而建筑中所有诗意的想象都需经过现实的洗礼。
1 布局:生活在院子中
![]() |
整体布局 |
![]() |
轴测图 |
设计伊始,面对如此狭小的面积仅230m2的基地,我们试图探寻通过怎样的空间布局能够带来诗意,带来生活在自然山水林亭之间的感受?基地夹在一个有着金色琉璃瓦屋顶的老院子和一条小巷之间,东西面宽19.5m,南北进深12.5m。经过测算,在满足基本生活功能的前提下,剩余庭院面积仅有60m2。既然小到无可奈何,那么索性打散,划分成更小的功能单元。我们再进一步把合计60m2的小院子分成四份,东院和南院在首层地面上,西院和北院降至地下一层。又通过北院、西院和东院,留出为地下二层采光的天窗。整个布局如同一个九宫格,同时借鉴着翠玲珑馆三个房间对角相接的连缀方式。小尺度庭院与实体空间高密度交织,使每一个院子相邻三个实体空间,每一个实体空间至少相邻两个院子。最初看来,这是颇有些冒险的尝试,因为每个房间都比较小,功能也许会受影响,空间也许会零碎。但四个小庭院给住宅带来采光、通风,带来诗意的可能性,促使甲方和我们将这个想法贯彻下去。
2 基坑:老城施工的困难
![]() |
开挖基坑 |
工地施工的第一步便是挖基坑,在实施的过程中首先要保证地基的牢固,避免周围土方坍塌,不影响周边邻居。 房子拆掉后,经测量实地发现,实际情况与我们已设计好的方案有出入,更关键的问题是基坑必须要先设人工的护坡桩才能向内挖,所以两层地下室都要缩小一圈。
为了尽可能扩大地下室面积,我们必须垂直开挖,不留通常的45°边坡。护坡桩是垂直开挖的先决技术保障,抵抗外围土层向坑内的压力。护坡桩的制作工艺是:先用人工挖孔,直径要大于水泥桩的设计直径,然后放置四片弧形钢质模板,形成圆形桩洞。在洞的外侧灌注水泥砂浆。待凝固后,取出钢模板,就形成受到水泥保护的一节桩洞,这样依次向下,桩洞也不断下探,直到完成最终桩孔深度。最后放下编好的钢筋笼,灌筑水泥砂浆,凝固后就是一根可以保护基坑周围土方不坍塌的水泥桩。
基地总共均匀打下34根桩,大概平均每1.6m打下一根桩。挖桩必须隔一根挖一个,先挖好并且灌注好17棵桩后,才能开始另外一半的开挖和灌注,这是因为场地条件苛刻,不能机械开挖和灌桩,人工开挖就必须注意塌方问题。
做好护坡桩后,开挖基坑。待基坑内的土基本清理完毕后,用加强混凝土喷射坑壁。坑壁的防水采用了一种水泥基防水材料,为了更保险,我们再在上面做了一层传统的SBS改性沥青防水层,防患于未然。
3 见缝插针的可能:护坡桩顶梁上的楼梯+书房的转角窗
![]() |
护坡桩顶梁上的楼梯 |
![]() |
东北角书房轴测图 |
![]() |
东北角书房局部 |
![]() |
东北角书房角窗 |
护坡桩打好、浇筑完后,还需浇筑一圈护坡桩顶梁,梁顶面标高约为-1.00m,建筑首层标高为±0.00m,这样地下室和首层的外墙之间剩余了一段空间。为不浪费这段空余,也使更好地连通,我们把下行楼梯踏步(兼书架)设计在这段护坡桩顶梁上方。这道楼梯正是我们在设计中追求的“三位一体”的真实载体:贯通纵向的空间和视线,实现局部交通,为地下室赢得采光。踏步宽1m,每级高0.2m,缓慢下降,既增大书房的面积、书架的层次,更增添坐在洒满阳光的下行台阶上阅读的乐趣。但在地下一层施工时,因为甲方担心在二层小书房往下看,会感觉三层通高空间有深渊感,因此这一下行楼梯被取消了,开洞后来也没有实现,少了一次赢得面积的机会。之后不得不在东院再加一个天窗,为下方的两层通高空间采光。
东北角的二层有做转角窗的可能,去掉角柱,两侧补两根柱子,从两面书架墙上各开出一条长窗,窗底恰好是写字台的高度。坐下后,就正对着这隐藏在书架里的半私密长窗,框出的一幅室外风景长卷,便成为混迹于书丛中的景色。
4 东院:外与内的转换
![]() |
东院、西院剖透视 |
![]() |
东院 |
![]() |
东院 |
东院是进入宅子的第一个院子,东西向宽5.5m,南北进深3.7m。东院虽小,但仍选择增添一道看似占用面积的照壁墙,这道墙使院子的景深增加,其作用是:1)延宕进入东院的空间期待;2)保障住户的私密性;3)由于东院地下室顶板高于室外街道50cm,而这道墙正可用于分界院墙内外的高差转换,使其不显得突兀。照壁墙本身用实心灰砖全顺砌筑,每隔三皮抽砖,形成简洁的孔洞排布。墙厚两皮砖,为了增加拉结强度,每隔两皮放置一层钢板网。绕过照壁后,就是近3.7m见方的小院。建造过程中,因甲方担心这一处三层通高的吹拔有深渊感,因而没有实现,于是在地面层靠北为地下室留出一条采光天窗和通风口。这一天窗截获的光线照亮了东院地下两层通高的老城砖墙,粗糙的质感暗示与老宅关联的历史时空。
按照最初设计,入口照壁做“月门”。但经反复考虑,觉得这堵影壁墙既不能完全堵,也不能完全通,因此这道超过3m高的墙只能做“简单”的开洞。具体做法如下:墙必须是两皮厚,洞要上下左右对齐。所有的砖需要顺砌,墙面不能出现丁头。每隔三层抽一块砖,留洞上下对齐,不开洞的部分布通长钢筋。照壁上沿平齐二层阳台挑板,也为这块结构板封边。最终效果很好,简洁利落,恰当地为东侧小院子完成了空间转换的功能。
5 西院:化解地下感的竹园
![]() |
从地下一层中厅望向西院 内外渗透 |
![]() |
云墙竹台阶施工过程 |
西院担负着为地下一、二层采光通风的“重任”,需要用以小见大的园林奇景化解如处深井的逼仄。最初的设想是用矩形石台阶逐层退级,但西院本身面积小,只能容许一种单薄、轻盈、持续升起的景观形式,而连续的、尺度渐变的云墙正适合。云墙弧度尺寸从大到小,在空间上由近到远,从西院半地下一层直升起到二层主卧的窗外。种竹的台阶之间留有排水孔。
云墙是一处诗意小品。这个房子里本没有曲线,却在这里出现了。我们尝试借鉴古典园林,使传统的形式在新的环境里发挥作用。原来准备让工人用砖来砌筑云墙曲线,但他们决定自己制作模板,把这些“云朵”浇筑出来,再焊接到墙上。现场看来,效果还挺不错。浇筑固然麻烦,但坚固程度是砖墙砌筑不能及的。云墙内的花坛台阶逐层升起,下部做防水,台阶之间留出排水通道。
设计之初,中厅去往地下室的楼梯位置几经更改,最终发现与西院相邻最合适,不仅从视觉上将西院延伸进中厅,而且消除了通常地下室楼梯井的深渊感。我们又进一步把西院地面抬高60cm,更减少了深度,也缩短了一层下行楼梯的长度,减少对西院景色的阻挡。这一处在空间、尺度、结构、情景上的把握,也可谓“三位一体”的设计了。
竹子是西院的点睛之笔。我们并不希望竹子太茂密,而是追求竹子和云墙的相得益彰、相互衬托,又不影响彼此的独立。但竹子还是要按照比较密实的效果来种,因为经过一年会有一定的死亡率,以后便能自然疏密有致。北院原本是准备种藤类植物,但也种了竹子,因采光弱,后来竹子确实没能在北院生长。
西院完成,错层台阶和室外木地板延续进室内,西院高举的竹丛的清凉静谧之感也渗透到室内。
6 北院:承载功能的风景
![]() |
北院剖面 |
![]() |
施工时拆模,天光泻下 |
![]() |
2008年7月初,首层浇完,地下一、二层还没拆模,院子开口都盖着木板杂物。这段时间内,四个庭院存在的必要性被反复讨论。争议最大的是北院,有种意见认为北院应在首层封顶,因为地下一层没有直射光,地下二层更采不到光,这么堵心的地下庭院,不如封上作储藏间。其实,北院解决功能重于景观,既为地下二层设备间解决对外通风,也为地下一层洗衣房提供户外晾衣。本身采光也受益于上空廊桥抬高,一旦修改,整体功能都会大受影响。
在奥运会结束后,有一天上午接到宅主电话,他们在拆模完毕的地下室兴奋地告诉我们地下两层都拆完模了,连地下二层也洒满了阳光。这和我们当初的预期一样。但他们都有些担心,地面两层都建好后,地下室的光线会不会少了许多?当然,地下两层的采光会受到地面建成体量的影响,光线会减弱,但不会消失。一个可以自然采光的地下室,亮度不可能和地面采光相提并论,但毕竟大大不同。空间没有光,就是一个枯死的空间标本;有了光,房子就像立刻有了呼吸。北院保留下来了,整体格局也因阳光而给予了肯定。院留出的采光窗也让地下二层在白天不开灯的情况下可以看清楚台阶,和最初刚刚拆模相比,光是弱了些,但还是非常有效地改善了地下二层的“地下感”。
7 南院:玲珑乡野梦
![]() |
岩关古寺图,最初按照这张画的山形绘制出了cad施工图。 |
![]() |
南院瓦山过程 |
![]() |
南院一角 |
南院尺度比较小,院子的南墙就是邻居的界墙,与客厅的落地玻璃门近在咫尺,墙扑面而来,空间容易压抑,如果不采取特殊的做法,对客厅一定会有负面作用。南院是四个院子里唯一有水的庭院,因南侧相邻一堵高墙,采光不能畅快。但有了水,就像有了一面镜子,可以捕捉环境里即便最微弱的光,使水面和岸壁一同波光粼粼。南侧水池的防水是独立解决的,和地下室脱离,自成体系,即使渗漏也不会殃及“池鱼”。
南院瓦山的施工图最初是依照南宋贾师古所画《岩关古寺图》来做的,略微精简了画中的曲线层数,然后描在施工图里。施工时的具体做法是,先做好挂瓦的金属网,再用红砖叠出和施工图上相近的山形然后在完成的红砖山上做一层抹灰。红砖山成形后,下了几场雪,山头积雪,更显山形,像曾经的“雪霁图”。这场景勾勒了未来南院的冬日风景。
但真正挂瓦(在水泥山形上覆瓦)时,复杂性还是比我们预期的大了些。由于山形曲线只存在于我们的脑海,而工人不能理解这些隐晦的线条代表什么,在施工时瓦山的前后层次就错了,相互混杂。有些曲线不能适应瓦材尺寸,工人们就裁切成斜角,以完全对准图纸上的线条。这从他们的角度而言,已经非常尽心尽力了。
当时甲方有些担心,觉得此时瓦山甚至不如刚做好红砖底子的时候,开始质疑最后的效果,开始质疑瓦材、质疑尺度、质疑颜色。我们尽力解释之所以看来粗糙和不够协调,绝不是因为瓦材廉价,也不是因为瓦山的设计问题,而是因为挂瓦的方式,那些瓦被裁成斜边后,会显得支离破碎。只要经过调整,清理堆积的水泥,用完整瓦更换斜切瓦,就能好起来经过几天现场在工地和工人一起修改,尽量控制和简化曲线层数,最终效果大为改观,一扫大家的悲观。
南院挂瓦完成,也得到了甲方的认可,我们也放下心来。下一步是在南院里用植物平衡灰砖灰瓦的生涩。南院水池里用立瓦砌筑池底,配合两处溢水口,一处出水口做出地形起伏。最初为了南院排水通畅,设计时留了两个溢水孔(孔口的标高就是水面的最大标高)。为了掩饰这两根水管,地形不得不在这里形成两个高点。留管时没有预见到现在的微地形设计,简单地把管道留在了水池的中央位置,结果瓦铺地有点僵化,十分遗憾。
夏天到了,工头在瓦山上因地制宜地布置了绿萝和一些小的蕨类植物,这样一来,水里山上,绿意浓浓。另一种可能性是瓦山上不布置绿叶,做一面清俊背景,只是水中睡莲,几条游鱼;而到了冬天,则积雪层层。不同季节,不同氛围。
8 坡屋顶用瓦
![]() |
西南角的厨房屋顶瓦与墙面挂瓦。 |
![]() |
中厅屋顶用瓦 |
厨房屋顶结构搭毕。可以清楚地看到,设计高度准确地满足了遮蔽邻居单位糟糕厨房天窗的要求,也满足了我们视域之内独特的景观要求,即只出现自家院里的屋顶,一片倾斜而下的灰色瓦屋面。这一大片灰色渐变景观还将同时向东延续到南院,变为另一处风景。
中厅屋顶两面卧瓦,坡度不一,南坡急、北坡缓,因此朝北的屋顶延展至底部转为平台。本来计划从主卧室可以上到这个平台活动,但考虑到西边已有一个阳台,而且这个平台因景色逼仄而不宜安装栏板,会比较危险,遂取消了上人计划。瓦材颜色浅,质感不错,但没有南方的深色瓦端肃。瓦卧了两层,压二露一,在坡度更陡的地方,瓦的咬合更紧。厨房屋顶坡度很大,因此不得不采用钢板网挂瓦。先做一层钢板网,再把瓦依次钻孔,用钢丝挂上。 屋顶覆瓦,都需要在做好防水、又抹了一层水泥砂浆保护层的基础上,才能开始施工。 由于是混凝土现浇屋面,并已做好完善的防水,瓦的防水作用已不再重要,这几个屋面的瓦材基本已经是纯装饰材料。客厅人字屋面北坡的铺法如果延续到平台,在视觉上当然更为统一,但这样的方式会给排水带来麻烦,一定不可用。所以决定把瓦切割成小条,铺砌在平台上,形成一个平面,同时向排水口倾斜百分之五排水。施工方也巧妙地将瓦正反相间,如同水纹。
后记
建造一栋小住宅,看上去小而简单,却要经受很多考验,尤其在城市的老住宅区里。九方宅的建造自始至终都是在平衡理想与现实,考虑业主生活和协调周边邻里利益的过程中完成的。再回想我们所理解的“技术”,正是艺术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桥梁,不拘泥于追求技术本身,更非为炫技而存在。正是这样的一次契机,让我们暂且放下既有的概念、炫目的手段、陈腐的教条,用每一处关乎身体体验和向往园林与绘画中的“美的诉求”去营建一所理想的房子,把那些对传统和自然、现代与乡野的生活想象真实地呈现在大地上。
-
拾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8-10 13:35:35
-
Arch-chen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1-29 11:59:33
-
岩石上的牧羊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6 10:45:34
-
张萌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8-13 14:00:21
-
随风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5-14 16:40:39
-
重光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2-02 14:50:35
-
敦徇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1-08 10:08:33
-
阿珂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6-23 01:19:59
-
三本夏实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5-23 23:43:13
-
zilong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5-23 23:35:40
-
Vincent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5-23 23:27:50
-
飞檐走壁朴小胖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5-23 22:11:58
-
cato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5-23 19:56:30
-
雨轩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5-23 16:28:55
-
呦呦鹿鸣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5-23 12:01:33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5-23 11:38:37
-
2046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5-23 10:35:00
-
ritalin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5-23 10:22:07
-
SI YUAN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5-23 10:05:39
-
Riverside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5-23 10:05:33
-
時作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5-23 09:22:13
-
,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4-07 22:22:58
-
光粒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3-25 10:29:55
-
禾勺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3-17 23:50:04
-
▫️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3-17 19:22:07
-
Young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2-22 00:55:34
-
笒庐主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2-12 16:07:05
-
青骑士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2-05 17:31:50
-
赤脚建筑师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2-05 09:02:11
-
吉吉要多读书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2-05 03:22:00
-
Somnambule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2-02 22:51:18
-
Clintzhu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1-06 16:35:24
-
y8an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1-25 11:43:27
-
昨日的何宝荣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9-08 11:31:43
-
TinTin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8-17 17:44:38
-
SUMMER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6-15 18:21:11
-
如此这般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5-22 23:45:35
-
sam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4-22 00:00:15
-
Mr-Antu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07 20:41:33
-
切割化弦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1-08 12:44:26
-
快乐的我还好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1-29 12:14:53
-
文祥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1-22 18:06:43
-
多 少 多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1-16 01:01:31
-
上杉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1-14 10:25:34
-
MaybeLab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1-10 15:09:41
-
胡同猫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1-08 21:36:45
-
扎啤海蛎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0-29 17:44:26
-
周小周的豆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0-28 12:53:53
-
Zzz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0-21 21:02:46
-
✨福星高照✨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0-13 22:24:51
-
dyl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0-02 20:23:03
-
FDSN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9-30 22:26:39
-
beanie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9-29 04:31:04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9-22 21:29:43
-
Iris不做憨大呆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9-16 13:24:04
-
39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9-10 20:52:56
-
姑妄一言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9-03 02:26:50
-
多多洛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9-01 11:56:46
-
相和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8-31 22:50:53
-
Robin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8-31 20:04:57
-
Holly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8-31 04:34:16
-
四喜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8-30 23:16:49
-
hhlbwdd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8-30 13:20:47
-
Danier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8-30 13:02:14
-
清江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8-30 08:25:58
-
Never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8-30 00:14:20
-
柯布万岁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8-29 20:28:17
-
本原营造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8-29 19:18:58
-
钢铁侠小棉花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8-29 18:40:45
-
。。。。。。。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8-29 15:31:47
-
左倾份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8-29 15:21:22
-
看见你的笑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8-29 15:10:40
-
你不在我还在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8-29 15:01:23
-
Bill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8-29 14:53:15
-
若百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8-29 14:45:33
-
86-31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8-29 14:34:43
-
豆友1917464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8-29 14:24:54
-
telanceth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8-29 13:51:20
-
五指山上孙悟空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8-29 13:36:48
-
豆友68851794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8-29 12:57:18
-
没有了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8-29 12:23:22
-
rjx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8-29 12:16:57
-
竹林听风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8-29 11:57:39
-
ShayneLan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8-29 11:55:07
-
予鹿yulu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8-29 11:44:39
-
女少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8-29 11:05:41
-
一一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8-29 11:02:06
-
shermo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8-29 10:33:54
-
Fern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8-29 10:08:46
-
喜哥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8-29 09:29:12
-
大卷_要节操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8-29 09:22:53
-
惨绿少年杜黄裳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8-29 09:09:13
-
m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8-29 09:08:53
-
水湄物语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8-29 09:07:47
-
麦郎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8-29 08:41:17
-
小倩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8-29 08:08:31
-
Jr.hoct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8-29 07:42:14
-
阿蕉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8-29 04:31:15
-
潜光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8-29 00:11:02
-
马小盒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8-28 23: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