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常便饭(修订版)
按:旧文一篇。去年去的,所以没有照片,大家依靠想象力将就着看吧。萧敢
家常便饭
悉尼的Billy Kwong餐厅,中文名叫“家常便饭”,去年被评为澳洲最佳餐厅。
这家餐馆及其创办人Kylie Kwong在澳洲已经非常出名,被认为是澳洲中餐领军人物。如果masterchef澳洲版要做关于中餐的节目,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Kylie。Kylie从小被誉为澳洲厨界神童,现在出版了5,6本食谱,在ABC电视台上也有自己的专栏节目。她有自己的造型定位,一副黑框眼镜已经成为她的特有标志。她的祖辈在19世纪末已经来到澳洲,经过那么多代,她已经不会说中文了。
在“澳洲大众点评网”urban spoon上,它的得分不高。但美食家们特别追捧这家餐馆。它已经多次被列入“全世界十大值得专程坐飞机去品尝到餐馆”,“去悉尼二十大不得不去的地方”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它位于悉尼的时尚区,周围都是服装设计店,而非闹哄哄的唐人街。对美食家而言,唐人街有很好的中餐,Billy Kwong有最特殊的中餐。
Kylie有一些广为流传的基本信念。第一是有机。她保证所有的原料,包括用到的酱油,调料,来源都是有机的。酒单上绝大部分的酒也是有机的,但尚未完全保证。她正在继续考察南澳,西澳的酒庄,希望把酒也全部有机化。她每年都会根据餐馆的碳排放来向一些环保机构捐款,成为澳洲第一家“碳中性”的餐馆。她对原料的要求就是有机,新鲜。
第二点是佛教哲学。Kylie是个藏传佛教徒。她自称开餐馆的原因是,“食物使人快乐”,“食物有益于他人”。所以她坚持不扩大餐馆的门面,不开分店,不延长营业时间,以坚守她的佛教哲学。有意思的是,她并不坚持素食。事实上,菜单上有不少荤菜,她的脆皮鸭和烧肉都很有名。但总的来说,菜还是以清淡为主,素食居多。她是某人的信徒,每次某人来澳洲,都是由她来负责饮食。
到了Billy Kwong餐厅,才会真正感受到它的狭小,拥挤。这是中国人不会喜欢的环境,伸展不开,也没有任何私密性。西方人大概会觉得这样亲切吧。菜单很短,只有一页,典型的西式菜单,大致分成entrée和main course,然后是长长的酒单。没有中国人熟悉的冷盘/热炒,或者猪肉/鸡肉/海鲜/蔬菜/煲汤这样的分类。我一直不知道怎么给中餐配葡萄酒,这已经远远超出我的知识范围了。
整个餐厅里,除了门口“家常便饭”这四个字的招牌外,没有其他中文标识。服务员不会中文,粤语也不会。因为是开放式厨房,我看了一眼,一半的厨师是亚裔,一半是非亚裔。要一个非亚裔的厨师做中国菜,即使按照Kylie的菜谱做,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记得Kylie宣称,她就是要用澳洲本土最新鲜,最有机的原料,做出最好的“中国菜”。从原料到厨师都是澳洲本土的。比如蒸带子配枸杞烧卖,再配塔斯马尼亚产的Pinot Noir酒。看起来很不中餐,但Kylie宣称这种精神是真正中国的。
我在没有定位的情况下,侥幸在饭店开门20分钟后抢到了最后一张桌子。到的时候,Kylie正在旁边一桌心不在焉地发着短信。桌上摆着一瓶白酒,看不清酒标,不知是西澳玛格丽特河谷的Verdelho,还是弗兰克河谷的Riesling。显然等会有贵客要来,所以没心思和餐厅里其他新老顾客打招呼。我在想,Kylie当然不会自己做了,也不会分菜了,但会不会多看一眼厨房呢。发完短信后,她还是站到了厨房门口,对要端出来的菜尝味把关,还算有一点点敬业。
我看着菜单,真不知道怎么点,也不知道是分食还是共享。只好就按照西方人的习惯,点了虾肉馄饨,生菜包,豆腐,以及一些米饭。其中我比较有兴趣的是生菜包(Sung Choi Bao)。这道菜在澳洲像样一点的中餐馆里很流行,网上有的地方说它起源于广州芳村,也有说起源于泰国菜。总之现在变成澳洲最流行的中式食品,即使是吃“北京烤鸭”,那些中餐馆也偏向于用生菜来包,而非北京的面饼。
上菜很慢,因为有Kylie在厨房门口把关。期间让大家慢慢喝冰水或葡萄酒。我觉得这也是西式的作风。一会菜上来了,摆盘精致,典型的法餐摆法。桌子也很小,我一开始担心盘子没地方放,因为中餐总会很很多碗碟。但看了周围架势才明白,你不吃完一道,绝不会给上第二道。桌子很小,因为只准备每人面前放一道菜。等吃后连盘子带筷子都给你收走。过会再重新摆一套盘子和筷子上来。以前吃中餐的时候,盘子会换但筷子不会换。按照法餐传统,餐具一样得换。所以Kylie帮大家把筷子也换了。
菜的味道很清淡,我觉得虾肉馄饨蘸什么酱汁都会好吃。生菜包没有想象中的惊艳,不见得比唐人街的中餐馆好。总的来说比较清淡,油腻较少,原料很新鲜,也许对于东方人和西方人来说,口味都偏淡。对于追求清淡的时尚人群而言,口味应该是正好。食物的价格略贵,每道菜在30块钱左右。一般中餐馆的烧鸭饭10块钱一盘,而Billy Kwong的4个虾肉馄饨就可以卖到25元。
米饭是最后才端上来的。这时候桌上只剩下一些豆腐了,我们就着豆腐把米饭吃了下去。再看看周围的外国人,神情自若地吃着米饭,我才意识到他们并没有“米饭配菜”的观念,重要的是sauce,所以浇一点豆腐汤就足够了。
整个晚上,这家“中餐馆”只有我们一桌是中国人,连东南亚人或印度人都没有。看着周围的西方人,一边摇晃着红酒,一边艰难地用筷子吃饭,努力品味着他们心目中的高级中餐。我就在想,澳洲人真是淳朴啊。
家常便饭
悉尼的Billy Kwong餐厅,中文名叫“家常便饭”,去年被评为澳洲最佳餐厅。
这家餐馆及其创办人Kylie Kwong在澳洲已经非常出名,被认为是澳洲中餐领军人物。如果masterchef澳洲版要做关于中餐的节目,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Kylie。Kylie从小被誉为澳洲厨界神童,现在出版了5,6本食谱,在ABC电视台上也有自己的专栏节目。她有自己的造型定位,一副黑框眼镜已经成为她的特有标志。她的祖辈在19世纪末已经来到澳洲,经过那么多代,她已经不会说中文了。
![]() |
网上找的Kylie的照片 |
在“澳洲大众点评网”urban spoon上,它的得分不高。但美食家们特别追捧这家餐馆。它已经多次被列入“全世界十大值得专程坐飞机去品尝到餐馆”,“去悉尼二十大不得不去的地方”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它位于悉尼的时尚区,周围都是服装设计店,而非闹哄哄的唐人街。对美食家而言,唐人街有很好的中餐,Billy Kwong有最特殊的中餐。
Kylie有一些广为流传的基本信念。第一是有机。她保证所有的原料,包括用到的酱油,调料,来源都是有机的。酒单上绝大部分的酒也是有机的,但尚未完全保证。她正在继续考察南澳,西澳的酒庄,希望把酒也全部有机化。她每年都会根据餐馆的碳排放来向一些环保机构捐款,成为澳洲第一家“碳中性”的餐馆。她对原料的要求就是有机,新鲜。
第二点是佛教哲学。Kylie是个藏传佛教徒。她自称开餐馆的原因是,“食物使人快乐”,“食物有益于他人”。所以她坚持不扩大餐馆的门面,不开分店,不延长营业时间,以坚守她的佛教哲学。有意思的是,她并不坚持素食。事实上,菜单上有不少荤菜,她的脆皮鸭和烧肉都很有名。但总的来说,菜还是以清淡为主,素食居多。她是某人的信徒,每次某人来澳洲,都是由她来负责饮食。
到了Billy Kwong餐厅,才会真正感受到它的狭小,拥挤。这是中国人不会喜欢的环境,伸展不开,也没有任何私密性。西方人大概会觉得这样亲切吧。菜单很短,只有一页,典型的西式菜单,大致分成entrée和main course,然后是长长的酒单。没有中国人熟悉的冷盘/热炒,或者猪肉/鸡肉/海鲜/蔬菜/煲汤这样的分类。我一直不知道怎么给中餐配葡萄酒,这已经远远超出我的知识范围了。
整个餐厅里,除了门口“家常便饭”这四个字的招牌外,没有其他中文标识。服务员不会中文,粤语也不会。因为是开放式厨房,我看了一眼,一半的厨师是亚裔,一半是非亚裔。要一个非亚裔的厨师做中国菜,即使按照Kylie的菜谱做,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记得Kylie宣称,她就是要用澳洲本土最新鲜,最有机的原料,做出最好的“中国菜”。从原料到厨师都是澳洲本土的。比如蒸带子配枸杞烧卖,再配塔斯马尼亚产的Pinot Noir酒。看起来很不中餐,但Kylie宣称这种精神是真正中国的。
我在没有定位的情况下,侥幸在饭店开门20分钟后抢到了最后一张桌子。到的时候,Kylie正在旁边一桌心不在焉地发着短信。桌上摆着一瓶白酒,看不清酒标,不知是西澳玛格丽特河谷的Verdelho,还是弗兰克河谷的Riesling。显然等会有贵客要来,所以没心思和餐厅里其他新老顾客打招呼。我在想,Kylie当然不会自己做了,也不会分菜了,但会不会多看一眼厨房呢。发完短信后,她还是站到了厨房门口,对要端出来的菜尝味把关,还算有一点点敬业。
我看着菜单,真不知道怎么点,也不知道是分食还是共享。只好就按照西方人的习惯,点了虾肉馄饨,生菜包,豆腐,以及一些米饭。其中我比较有兴趣的是生菜包(Sung Choi Bao)。这道菜在澳洲像样一点的中餐馆里很流行,网上有的地方说它起源于广州芳村,也有说起源于泰国菜。总之现在变成澳洲最流行的中式食品,即使是吃“北京烤鸭”,那些中餐馆也偏向于用生菜来包,而非北京的面饼。
上菜很慢,因为有Kylie在厨房门口把关。期间让大家慢慢喝冰水或葡萄酒。我觉得这也是西式的作风。一会菜上来了,摆盘精致,典型的法餐摆法。桌子也很小,我一开始担心盘子没地方放,因为中餐总会很很多碗碟。但看了周围架势才明白,你不吃完一道,绝不会给上第二道。桌子很小,因为只准备每人面前放一道菜。等吃后连盘子带筷子都给你收走。过会再重新摆一套盘子和筷子上来。以前吃中餐的时候,盘子会换但筷子不会换。按照法餐传统,餐具一样得换。所以Kylie帮大家把筷子也换了。
菜的味道很清淡,我觉得虾肉馄饨蘸什么酱汁都会好吃。生菜包没有想象中的惊艳,不见得比唐人街的中餐馆好。总的来说比较清淡,油腻较少,原料很新鲜,也许对于东方人和西方人来说,口味都偏淡。对于追求清淡的时尚人群而言,口味应该是正好。食物的价格略贵,每道菜在30块钱左右。一般中餐馆的烧鸭饭10块钱一盘,而Billy Kwong的4个虾肉馄饨就可以卖到25元。
米饭是最后才端上来的。这时候桌上只剩下一些豆腐了,我们就着豆腐把米饭吃了下去。再看看周围的外国人,神情自若地吃着米饭,我才意识到他们并没有“米饭配菜”的观念,重要的是sauce,所以浇一点豆腐汤就足够了。
整个晚上,这家“中餐馆”只有我们一桌是中国人,连东南亚人或印度人都没有。看着周围的西方人,一边摇晃着红酒,一边艰难地用筷子吃饭,努力品味着他们心目中的高级中餐。我就在想,澳洲人真是淳朴啊。
-
走小走走 转发了这篇日记
整个晚上,这家“中餐馆”只有我们一桌是中国人,连东南亚人或印度人都没有。看着周围的西方人,一边摇晃着红酒,一边艰难地用筷子吃饭,努力品味着他们心目中的高级中餐。我就在想,澳洲人真是淳朴啊。
2013-08-11 21:12:01 -
兀自自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8-09 22:26:04
-
王二 转发了这篇日记
最后的米饭也是道菜和老外喜欢用咖啡勺舀乌龙茶喝是一个道理.原来我觉得这不可思议,后来有老外教育我说:maybe this is our tea culture.我觉得之前我狭隘了.
2013-08-06 11:34:56 -
S∀YUU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8-05 22:09:57
-
森雲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8-05 19:38:09
-
Pampl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8-05 13:56:00
-
惑星統合機関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8-05 13:39:59
-
妲拉 转发了这篇日记
再看看周围的外国人,神情自若地吃着米饭,我才意识到他们并没有“米饭配菜”的观念,重要的是sauce,所以浇一点豆腐汤就足够了。《==不忍直视
2013-08-05 13:33:51 -
清水。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8-05 12:51:15
-
Irreversing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8-05 12:38:21
-
糯米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8-05 12:26:15
-
2ko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8-05 11:4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