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5)-- Røros
正当满洲越过长城入主中原时,在挪威的一座山上放羊的一个老头发现他的羊踢起了一块亮晶晶的石头。捡起这块石头细看,老头儿一阵欣喜:莫非是金矿?他带着石头找到了一位德国工程师。德国人告诉他,不是金矿,是铜矿。于是,1644年,Røros 从一个小村子变成了一个大铜矿。那时开采的铜都属于丹麦国王。在17和18世纪,这个小镇又两次被瑞典人纵火几乎夷为平地。说到这儿,挪威的历史很有意思,好像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看做民族国家的历史。二十世纪初,挪威开始保护历史遗迹,Røros 也被保存了下来。1980年,联合国把 Røros 确定为世界文化遗址。现在Røros主要是旅游地和冬季滑雪胜地。当初文物保护机构的人来到 Røros,告诉人们不要改动房子,而且要把房子刷成这样那样的颜色。当地人也颇有些不满。凭什么我的房子由你来确定颜色?后来政府说,如果当地人愿意合作,刷房子的费用由政府来出 -- 这样的语言 Røros 人是懂得的,于是皆大欢喜,小镇有了今天。
矿工们常年在地下采矿,家里的事情都是他们的妻子做,所以据说矿工的妻子都是特别能干的女人。有些房子里住了父母和十个甚至更多的孩子。在Roros 和Trondheim 我不断听到这家那家有十个或更多的孩子,Ringve 的一个主人家有十八个孩子。嗯?
这个教堂颇有说道。教堂修建完成于1708年。木质的教堂,画了大理石纹,为了看上去更加高贵。教堂里为镇上的每一个人都留了一个座位,也给国王留了个座位,但是国王从来没有来过。布道坛悬在上面。屋顶上面挂了两面旗子,是镇上的两个自卫队的旗子。这不是教堂的惯例, 而是这些卫队在当地人的心目中地位相当高的表现。前边左右两边的墙上挂着为修建教堂做了贡献的人们的画像,包括一个石匠的画像。一对牧师夫妇的画像却被藏在一堵墙的背后,因为他们口碑极差,一百多年以后人们还是不想看着他们。左边的座位是女人的,右边的是男人的。两边有帘子的座位是当地 “上等人家" 的,越靠前就越有地位 -- 因为是最可见的位置,而拉上帘子又可以有隐私 (以前是不透明的帘子)。”帘子座位“ 上面那些座位则是给穷人坐的。这个教堂看来也是当地人的社区中心。
小镇的南半部是铜矿遗址,有一个博物馆。我觉得这张照片是这个小镇的最好概括:铜矿资源,采矿需要的水,远处的教堂,近处的工人的房子。
十七世纪的采矿技术让人惊叹。铜矿里有一个非常复杂的机械系统,使用水力,马,和人力 (可是,马, 马怎么可能情愿在那么深的地下工作啊!)。我超爱这个博物馆,非常想搞懂这个系统是如何运作的 (话说我真的该学理工科),但是这个不太容易。我跟一群来自十几个国家的科学家一起参观这个博物馆,也没有人能讲明白这些机器到底都是干什么的。(话说欧洲人开个会,参加者来自西班牙,意大利,俄国,德国,英国,波兰,瑞典,丹麦,美国,日本,中国,墨西哥,加拿大, 。。。 美国人开个会,也很了不起啊,参加者可以来自加州,也可以来自德州呢)。 工人头上都戴着毡帽。红色的是未婚的,黑色的是已婚的。黑色戴红边的是鳏夫,而红色带黑边的 -- 那是过了三十岁还没结婚的。所以人们可以很容易辨识他们的婚姻状况。
今天的 Roros 毛毯世界闻名,而这些毛毯后面的故事让人感叹。Peder Hiort 是18世纪时Roros 的一个矿长。 他在遗嘱里把自己的全部财富都留给了Roros 的穷人。但是他有一个条件,就是这些人必须靠劳动来摆脱贫困。他留下的钱都用来买了毛线和麻线,分给了穷人,让他们织造成袜子,衣服。这些衣服被统一收购,穷人则拿到工资。每年夏天,这些衣物都分发给需要的人。很多时候,人们领到自己编制的衣物。 (一听到 ”矿长“,我这种也是 ”社会主义制度“ 下教育出来的好孩子脑子里首先浮现的是把头什么的对工人的凶残。。。) Hiort 基金会对家庭手工业的支持持续了150年,那时的毛毯等物品都是在个人家里做的。这一直持续到1952年,因为市场需求,开设了一个工厂。Roros 毛毯的花色都是与当地传统和山区的景色相关的。这些毛毯真的很美,令人爱不释手。随便把一个社会的今天和它的历史直接相联系是危险的做法,但是,北欧的 “社会主义" 与它的文化传统有怎样的关系呢?
若是冬天去 Roros, 坐狗拉爬犁,滑雪,。。。一定是非常开心的事。
离开Roros 的火车上,我旁边坐着个年轻男孩。我问他是不是去上大学,他说是的,又反问我,“你也是去上大学吗?” 他说他小弟弟的学校开始教中文了。他说挪威有很多德国人来爬山,但是他不喜欢他们,因为他们只在意拿张地图划掉去过的地方。他说他喜欢日本和韩国的旅游者,因为他们很有礼貌,帮他们拍张照片他们都拱手致谢。他说他在Roros 边上的村里长大,现在在Trondheim 学电子工程。我问他你想离开Roros 吗,他说是啊。“为什么?" 我问。他的回答让我有点意外 -- 不像是今天的回答,倒是让人想到100年前。他说,因为在这样的小社区,每个人都认识每个人,做事情都要循规蹈矩,没有自由。哦,我以为他会说离开了才能赚钱。我忘了,这是我在从上海到南京的火车上听到的答案。
![]() |
在小镇散步会看到这样的景色。 |
![]() |
教堂在小镇中心,在生者的视线中,是死者的安息地。 |
![]() |
我好几次看到这位老人在这里。。。 |
![]() |
不知为什么让我想到江南。 |
矿工们常年在地下采矿,家里的事情都是他们的妻子做,所以据说矿工的妻子都是特别能干的女人。有些房子里住了父母和十个甚至更多的孩子。在Roros 和Trondheim 我不断听到这家那家有十个或更多的孩子,Ringve 的一个主人家有十八个孩子。嗯?
![]() |
铜矿工人住的房子。又见绿色屋顶 -- 看,桦树皮做屋檐的下水管。 |
![]() |
Røros Hotel。 |
![]() |
小猫一脸严肃地走来,然后就躺在我脚下,等着我跟它玩。 |
![]() |
我是车座我可爱。 |
这个教堂颇有说道。教堂修建完成于1708年。木质的教堂,画了大理石纹,为了看上去更加高贵。教堂里为镇上的每一个人都留了一个座位,也给国王留了个座位,但是国王从来没有来过。布道坛悬在上面。屋顶上面挂了两面旗子,是镇上的两个自卫队的旗子。这不是教堂的惯例, 而是这些卫队在当地人的心目中地位相当高的表现。前边左右两边的墙上挂着为修建教堂做了贡献的人们的画像,包括一个石匠的画像。一对牧师夫妇的画像却被藏在一堵墙的背后,因为他们口碑极差,一百多年以后人们还是不想看着他们。左边的座位是女人的,右边的是男人的。两边有帘子的座位是当地 “上等人家" 的,越靠前就越有地位 -- 因为是最可见的位置,而拉上帘子又可以有隐私 (以前是不透明的帘子)。”帘子座位“ 上面那些座位则是给穷人坐的。这个教堂看来也是当地人的社区中心。
![]() |
教堂内部。 |
小镇的南半部是铜矿遗址,有一个博物馆。我觉得这张照片是这个小镇的最好概括:铜矿资源,采矿需要的水,远处的教堂,近处的工人的房子。
![]() |
小镇的南半部是铜矿遗址。 |
十七世纪的采矿技术让人惊叹。铜矿里有一个非常复杂的机械系统,使用水力,马,和人力 (可是,马, 马怎么可能情愿在那么深的地下工作啊!)。我超爱这个博物馆,非常想搞懂这个系统是如何运作的 (话说我真的该学理工科),但是这个不太容易。我跟一群来自十几个国家的科学家一起参观这个博物馆,也没有人能讲明白这些机器到底都是干什么的。(话说欧洲人开个会,参加者来自西班牙,意大利,俄国,德国,英国,波兰,瑞典,丹麦,美国,日本,中国,墨西哥,加拿大, 。。。 美国人开个会,也很了不起啊,参加者可以来自加州,也可以来自德州呢)。 工人头上都戴着毡帽。红色的是未婚的,黑色的是已婚的。黑色戴红边的是鳏夫,而红色带黑边的 -- 那是过了三十岁还没结婚的。所以人们可以很容易辨识他们的婚姻状况。
![]() |
17世纪的工程让人感叹。造出这样的机器和系统真的很不可思议。 |
![]() |
双轮,用来排矿井下的水。 |
![]() |
今天的 Roros 毛毯世界闻名,而这些毛毯后面的故事让人感叹。Peder Hiort 是18世纪时Roros 的一个矿长。 他在遗嘱里把自己的全部财富都留给了Roros 的穷人。但是他有一个条件,就是这些人必须靠劳动来摆脱贫困。他留下的钱都用来买了毛线和麻线,分给了穷人,让他们织造成袜子,衣服。这些衣服被统一收购,穷人则拿到工资。每年夏天,这些衣物都分发给需要的人。很多时候,人们领到自己编制的衣物。 (一听到 ”矿长“,我这种也是 ”社会主义制度“ 下教育出来的好孩子脑子里首先浮现的是把头什么的对工人的凶残。。。) Hiort 基金会对家庭手工业的支持持续了150年,那时的毛毯等物品都是在个人家里做的。这一直持续到1952年,因为市场需求,开设了一个工厂。Roros 毛毯的花色都是与当地传统和山区的景色相关的。这些毛毯真的很美,令人爱不释手。随便把一个社会的今天和它的历史直接相联系是危险的做法,但是,北欧的 “社会主义" 与它的文化传统有怎样的关系呢?
![]() |
![]() |
若是冬天去 Roros, 坐狗拉爬犁,滑雪,。。。一定是非常开心的事。
离开Roros 的火车上,我旁边坐着个年轻男孩。我问他是不是去上大学,他说是的,又反问我,“你也是去上大学吗?” 他说他小弟弟的学校开始教中文了。他说挪威有很多德国人来爬山,但是他不喜欢他们,因为他们只在意拿张地图划掉去过的地方。他说他喜欢日本和韩国的旅游者,因为他们很有礼貌,帮他们拍张照片他们都拱手致谢。他说他在Roros 边上的村里长大,现在在Trondheim 学电子工程。我问他你想离开Roros 吗,他说是啊。“为什么?" 我问。他的回答让我有点意外 -- 不像是今天的回答,倒是让人想到100年前。他说,因为在这样的小社区,每个人都认识每个人,做事情都要循规蹈矩,没有自由。哦,我以为他会说离开了才能赚钱。我忘了,这是我在从上海到南京的火车上听到的答案。
-
万朵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9-04 13:13:35
-
JZ 转发了这篇日记
可惜上次的Roros小镇之旅是跟着两个完全无趣的中国人,浪费了不少时间,不过,这依然不能掩盖小镇的美,本文作者拍的是夏天的景色,如果有人想看这个小镇白雪皑皑的冬天,我的相册里有照片。
2012-09-04 12:38:36 -
Mr鬼迷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9-04 11:20:00
-
小晨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9-04 11:02:28
-
NaviGator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9-04 10:54:32
-
艾小柯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9-04 10:43:37
-
arens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9-04 10:11:57
-
nolix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9-04 09:09:18
-
Γαλήνη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9-04 07:5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