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是书,封底是生活】《读库》首届编辑魔鬼训练营学习笔记(精华版)
![]() |
20110507魔鬼训练营课后与杨葵(左)、老六(右)合影 |
《读库》首届编辑魔鬼训练营学习笔记
(精华版)
马国兴
老六等人酝酿已久的编辑魔鬼训练营开张了。第一届由老六主讲,主题为“从手稿到成稿——案头编辑的细部训练”,拟举行三次,时间分别为2011年4月9日、5月7日、6月11日,均为周六下午,每次时长三个小时,地点均在其母校中国人民大学的新闻学院。他说:
顾名思义,从拿到作者的手稿,到最后可以付印的刊稿之间,需要做什么工作,这是一个职业编辑的基本功。恰恰是这方面的训练,许多同行较少触及。本届训练营拟从实战角度出发,通过大量实例以及实际操作,让大家了解案头编辑的技术细节,并形成同行之间自由沟通交流的氛围。
我报名后,顺利被录取。
20110409下午两点至五点,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法学楼201教室,首届编辑魔鬼训练营第一课。我来自郑州,却不是最远的,老六说,同学里北至沈阳、西至乌鲁木齐、南至厦门。
老六首先阐述了自己的编辑理念。他认为,编辑如同传播学中的“把关人”,即便在网络时代,这个去粗存精的角色仍不可或缺,各种文字还需编辑的筛选与加工。他将编辑定位于生产者与项目管理人,而不是校对与读者——许多似是而非的问题,需要编辑做判断下决断,编辑要有一套取舍标准,并在实践中不断琢磨修正,而且需要拥有高出读者的警觉感。编辑面对稿件,负有无可推卸的责任,必须对任何一处问题“正面强攻”,要有稿件到你手上即是最后一关的意识,要有弥补环节漏洞的方法,要有发现、判断、决断的能力与呈现的办法,要有时间管理的能力与服务意识。他感叹,我们对外(如对读者)的服务还可以,可对内(如对下一环节)的服务则差着劲儿。
随后,老六介绍了《读库》的编辑规范。他说,每篇稿件都要寻找合适的标题与导语,且尽力平实,这需要有抽绎的能力。他坦承,自己不仅有替换叹号强迫症,更有删除形容词强迫症——他以金庸武侠小说为例,认为乔峰更像“令狐冲”,金庸笔下乔峰的行为更符合他加给令狐冲的那些形容词(如“洒脱”之类),老六得出结论,作者强加给人物的形容词常常是无效的,故有此举。为避免对阅读的阻断,他编辑时尽量将稿件中的引号去掉。他认为,出处是一种阅读干扰,所以多将注释文字移除。因为未删《读库0601》里《追我魂魄》中的“天真的和尚”,他一直耿耿于怀,此后但见作者抒情议论,必大刀阔斧删削。《读库》里的文章,年月日之所以还用阿拉伯数字,是因为汉字“〇”太难看了,否则他会一统数字为汉字。他说,稿件配置对编辑有更高的要求,必不可少的前提,得有充足的稿件储备,以及等好稿子到最后一刻的耐心。他说,即将刊发于《读库1102》的一篇科普文章,述及专业术语“无血术野”,编辑的过程中,他本想让作者做进一步解释(自己打了问号),但读到后文,他已理解其意,便罢了此念,他深信《读库》的读者应该有这点能力,如果有读者因此(读不懂)而放弃阅读《读库》,也只能接受这个结果——这是读者的筛选过程。老六提及,美国有媒体定义“特稿”为“有画面感的报道”,他希望《读库》的文章能有自己的风格与画面感。
互动交流环节由于涉及具体的文章,在此便不详述。同学里不少人比我认真,上穷碧落下黄泉的精神与成果让我汗颜,也让老六不时“哦是吗”。老六建议,书心不要用太白的纸,因为过于刺目,不适于长时间阅读,精装书封面尽量不要用特种纸,因为特种纸与纸板抽缩度不一,时间久了,封面容易翘起来(第一版的两本笔记书是教训)。对于引文的核实,他认为,没有更好的办法,但有更笨的办法——一一查证引文。他说,行文忌抖弄,露巧不如藏拙。他觉得编稿并不累,由于服务作者是编辑的本职工作、分内之事,故让作者风光面对读者,自己甘居幕后,不居功不表功,坚守编辑的德行。
课后,我建议老六在博客等地方发布《读库》的规范性要求,让作者投稿前自查修改,以减少编辑的工作量,而他却不认可,说是该编辑做的工作不能推给作者。
《我曾经侍弄过一家书店》发表于《读库1005》、《读库1100》之后,我拿刊发的版本与自己的原稿比照,采纳部分删改之处,将稿件整理了一番。参加了魔鬼训练营,我认为有必要仔细对照二者,算是布置给自己的作业,便将原稿打印了一份,按刊发稿用红笔编辑一遍。现列举此文的删改情况,结合课上所得,分析老六的编辑思路与标准。
【《书店的碎片》更名为《我曾经侍弄过一家书店》。】老六说,编辑要有抽绎的能力,从文章中提炼出合适的标题与导语,而且尽量平实。他无疑深具这种能力。我原来的标题比较含混,叙述者可为书店经营者也可为读者,而且前有柳桦的《非洲的碎片》,这种句式用多了会令人生厌。他拟的标题,清晰,全面,暗含深情。且录读者对此标题的反应:“名字貌似戏仿电影《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人生不过破事儿)“小裴见了这个题目不可能没有触动。我见了也会撩起心底的痒来呢。”(大有)“文章题目好得让我都不记得文章的内容,光这十个字就够消磨数个小时,几支烟、几杯茶酒咖啡、很多段音乐。”(CoryZ)
再举个例子。诗人刘春近年以个人角度切入当代汉语诗歌,记录“一个人的诗歌史”,其中有三篇文章先后在《读库》发表,即刊载于《读库0902》的《海子的事》、刊载于《读库0903》的《走过的人说树枝低了,走过的人说树枝在长》、刊载于《读库0905》的《我走到那里在风起以后》。他对老六的抽绎能力也颇为佩服,在博客里说:“《读库0903》非常好看,除了其中一篇文章我不感兴趣之外,其他各文,均值得细读——包括本人写的标题最长的那篇。哈。我那文章,约三万字,写的是顾城,原标题为《我是一个悲哀的孩子,始终没有长大》,用的是顾城的一句诗,编辑改成了《走过的人说树枝低了,走过的人说树枝在长》,也是顾城的一句诗。两个标题,各有侧重,前者强调的是顾城的性格,后者注重的是顾城在世人心目中多变的形象。现在看来,后者的确要意味深长些。”
【删除“‘都是浮云!都是垃圾!’老六的口头禅可以为它定性,而曾出现在排行榜上的那些图书,大都距此不远。”】老六说:“我编《读库》的稿件,希望做到两个不删节,一个是除了必要的文法修改外,我对稿件宁可不发表也不做删节。但还有另一个不删节,我希望和作者达成一种沟通,让作者不要做自我删节。这可能也是作为写作者养成的习惯,他在写作的时候会自己设限,设定什么应该写,什么不应该写。有时候是政治敏感话题,但大多时候不是,是传统的观念和习惯使然。”当初翻看他编辑过的《我曾经侍弄过一家书店》,我首先找到有关盗版书的章节,发现储安平的那句话还在,不禁肃然起敬。同时,对他删除上列这句话以及有关张爱玲与乔叶的家庭“公案”,我心服口服,这或许是他在践行“写作一定要有很根本的原则,不要伤害任何人”。
如何在“不要做自我删节”与“不要伤害任何人”之间保持平衡,是一门艺术。我整理书店生活时,确立了一些原则,其中即有避免涉及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基于此,我没有以时间为序铺排,而是按专题用大量细节展现了书店的方方面面,以及从业者的五味生活。不过百密一疏,我的某些文字依然有伤害他人的可能。《书市春秋》有这么一段话:“相对应的‘教训’也有,且举两例。1997年,我们订了不少作家出版社的《邓小平》,不想却是罗高林的长诗,虽有邓公去世的背景,但依然走得很慢。还有一次,由于准备在书店设立音乐电影图书专架,我们单独订了某出版社某套书中的《名家道乐》,谁料那只是汇集了文化名人说‘乐(lè)’的文章,意思不大——我们认‘乐(lè)’ 为‘乐(yuè)’了。我想,如果看了样书,我们应该不会订这些书,至少也不会订那么多的。”起初,三处“我们”为书店经理的名字,有朋友看到后,认为不妥:“一般来说,总结经验教训都是针对自己的,而不是说别人怎么错了,你说是不是?”想想也是,虽然我说的是事实,可让当事人看了,容易误解,从而影响我们的友谊。本想一删了之,但我又实在舍不得这两个例子,便做了微调。
【“非份之想”改为“非分之想”,“选择权力”改为“选择权利”,“肯请”改为“恳请”,“恋爱轶事”改为“恋爱逸事”,等等。】这些都是错别字的更正。在课上,老六认为编辑不是校对,编辑要做没有标准答案的工作。之前,他说:“编辑更像一个工程师,不是个美容师。所谓工程师就是把这个作品升级成更好的产品,做更好的推广。”我的理解,这是他对编辑的更高要求,因为校对工作是编辑的入门功课,并非不重要。他还说过:“一个编辑的成才之路,首先是不干编辑,先干别的。”无疑,“别的”应该包含校对那些美容师般的工作。
【“24.30元”改为“二十四元三角”,“40秒”改为“四十秒”,“第2期”改为“第二期”,“16开”改为“十六开”,等等。】对于出版物上阿拉伯数字的泛滥,曾有人讥讽:这些编辑是不是“不管3721”, 将汉字数字全部改掉,非要弄得读者心里“7上8下”不可?老六对此肯定也有意见,所以在《读库》的文章里,除了年月日,数字多为汉字。他在课上解释,年月日之所以还用阿拉伯数字,是因为汉字“〇”太难看了,否则他会一统数字为汉字。
【删除“啊”、“嘛”、“呢”、“了”等语气助词,删除“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比学赶帮超”、“古已有之,于今为烈”、“诉苦会”等词语两边的引号,更换大部分叹号、破折号为逗号或句号。】虽然只是多了一个语气助词,却有抒情或议论的嫌疑,不符合《读库》的整体风格,在老六那里是通不过的。他倡导非学术、非虚构、非专栏的叙事文本,摆事实不讲道理,要细节,要故事,要人物,不要观点,不要结论,不要评判。这种文本是留白,是对读者参与其间的邀约。更换叹号的初衷,应与此类似。为避免对阅读的干扰,在投稿前,我删除了文中所有图书的版本信息,然而在他看来,这还远远不够,比如可用可不用的引号,尽须除去。他有一个编辑方针,“插图于不可不图,去图于可以不图”,也许唯有做到后者,才能凸显前者。引号的去留也是如此,读者碰到“不可不引”,一时停顿,正好可以细细品味。
20110507下午两点至五点,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法学楼302教室,魔鬼训练营第二课。
上课伊始,老六强调,他在课上讲的,既不系统,也不根本,均基于与同学们强大的共识。潜台词是,脱离了这个语境,某些话难免会让人误解,陷入口舌之争。的确如此,某同学将老六在第一课上的论断发布后,引来网友众说纷纭,有人不同意“精装书封面不宜用特种纸”,有人不赞同“编辑不是读者”,有人认为有些意见不具有普适性,等等。鉴于此,我特别说明,由于抽出了案例,加上学习笔记是以自己的语言复述的,一些观点或有突兀之感,敬请留意与谅解。
随后,老六描述了理想中的编辑要做的工作:校对、编辑修改、补足环节缺失、选择与判断、稿件配置、视觉呈现、编务,以及成本核算、宣传推广、产品设计、品牌维护、发展规划。除了校对,其他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其中,编辑修改的原则是不可逆;选择与判断不仅体现在面对几百篇稿子时的披沙沥金,也体现在拟用稿件刊发时机的把握;稿件配置主要运用于报刊及杂志书,稿件的长短软硬远近有图无图等,须整体把握调配得当;视觉呈现需要责编与美编密切合作,责编应该最了解稿件,向美编描述自己的想法,由其呈现出来;产品设计不限于单一出版物的生产线,也要考虑到本公司其他相关产品;品牌维护应兼顾机构与个人,不可偏废。
为培养语感,老六建议,多读好文章之外,还应多做编辑体操。所谓编辑体操,即对刊发文章的再加工。他说,没有不能再编的文章。不过他又提醒,对文章别编辑过度,别事儿妈。他提及,《纽约客》并非对每篇文章的成本平均用力,不会都是投入上万美元花费好几个月时间换来的稿件,而是以丰补歉,比如刊登的专栏文字,成本就相对较小,而我们的报刊恰恰相反,在专栏上投入过大,顾此失彼。
老六希望《读库》给人以散漫洒脱的感觉,而不是紧绷神经。作为编者,他与作者是相互默认的关系,在编辑的过程中,如果作者的气场大,那就顺从作者,反之则是作者顺从他。他以为,没有不能用的稿子,对于扁平化与二元化(标签化)的稿子,若有可取之处,他必对其打磨处理,以凸显其优势。他坦承,相比较而言,自己对文艺范儿十足的稿子更挠头。但凡是媒体,总免不了固化的趋势,暮气弥漫。为避免《读库》有类似的命运,他一方面延请海外作者写稿,另一方面,拟于下半年开办非虚构写作班来培养作者,以补充新鲜血液。编辑《读库》六年,他发现我们的思维习惯、写作习惯是有问题的,而且对当下的时代缺少记录,如此下去,所写文章难有突破。前一段他招库管员,有七八十人应聘,每一份简历就是一个人的求职血泪史,但惜乎没人将其记述下来。
课上,老六展示了一张照片,上面是同学们的第三次作业,厚厚的一摞,足有一米高。他感叹,从来没有哪篇文章享受过这种待遇,一百多人同时对其进行编辑修改。结合第三次与第四次作业中同学们的疑问与异议之处,老六谈了自己的看法。一篇文章的标题不是独立的,所以他在拟题时,会通盘考虑本辑及往辑文章标题,注意呼应与规避。对于一万字以下的稿件,他均删除小标题,因为《读库》一页的容量是九百字左右,带小标题的短章节会显得单薄。《读库》是通俗读物,而非学术刊物,故一般不加注释不列出处,当然,这个规范有个渐进的过程。行文中的引号,除了直接引语或讽刺,一律删去。“天才”、“著名”等形容词,以及作者的抒情与议论,都是对读者的伤害,都是要不得的,他希望给读者以空间,让其做出判断。对于漏网之鱼,他表示,是缘于自己改疲劳了,解决的办法唯有换眼换手,将来若形成编辑小组,或可改进。在国外,编辑有修改人、改写人之称,对作者的线性叙述,高明的编辑往往会将其打散,穿插组织,而他对某些文章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如今,留用的稿子已能排到明年,但他不会一口气将今年的《读库》全部出完,逍遥自在,而是以两个月为周期匀速推出,在此期间,等待更好的稿子,以替换一般的。他说,编辑部不是法庭,编辑不做有罪推断,针对作者涉嫌侵权的情况,他会将读者的反应告知,让作者自处。
为保持行文的连贯,在记录老六课堂上的观点时,我省略了不少他列举的事例。回看课堂笔记,有些舍弃的地方实在可惜,现补记于此。
第二次讲课,说到共识的重要,老六举了两个例子。某次在饭店点菜,翻了一遍菜单,他对朋友说,自己要那个“报眉肉”——这话怕只有出身新闻学院的人才能说得出来,非媒体从业者恐难解其意。大学校园流行一个段子,说是理科生到食堂买大饼,请师傅给切一块“锐角饼”,对方并不讶异,询问需要多少度的——所谓心领神会不过如此,避免了无谓的口舌。
程长庚演出版《文昭关》,出场词为“勒马停蹄威风涌,那旁坐定一老翁”,其弟子汪桂芬后改为“伍员马上怒气冲,跳出龙潭虎穴中”。老六认为后者改得好,更加符合人物的心情。由此,他推导出编辑修改的原则是不可逆。
老六说,每家媒体都有自己的风格,拟题亦如是。《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报道的标题爱用“××的××”,如总第624期《红茶的性格》、总第628期《苹果的颜色》;《知音》的标题以煽情为能事,曾有网友按“知音体”,戏拟《西游记》为《我那狠心的人啊,不要红颜美眷,偏要伴三丑男上西天》,戏拟《白雪公主》为《苦命的妹子啊,七个义薄云天的哥哥为你撑起小小的一片天》;《读库》文章的标题,长短不一,大都平实。他回忆之前就职于某报时,某年策划一天报道一位劳模,到最后一看,三百多篇文章里,就有十篇以“梅花香自苦寒来”为题。因此,他如今在拟题时,会通盘考虑本辑及往辑文章标题,注意呼应与规避。他以《读库1102》里的《阅卷》为例,由于本辑四字标题过多,加上之前刊发过《图画1958》等文章,所以就放弃了原来拟用的《阅卷1977》。
第一次讲课,老六提及几年前自己担任《森林之歌》文字统筹的经历,分享了其中的甘苦。他说,所谓文字统筹,其实就是编辑,对解说词做减法之外,还将每集末尾调整为声调是第一声或第二声的字。他认为,解说词最后一字声调若是第四声,会很别扭。他的经验是换词后默念,选取最具音韵和谐感的字词。转引他的博文《森林六歌》相关段落于此:
贱乎乎地主动请缨加入森林组后,我便开始后悔,次要原因是工作量大,主要原因是自曝其短。凡事需得亲历,才能明白。鼓捣起解说词来,才知道这与惯常的写作是很不一样的。像我这样新闻专业出身的写手,往往喜欢开门见山先声夺人的写法,而电视解说,则要求服从于画面,无论是叙述顺序、主宾语安排,还是文字节奏、内在逻辑,都不能闹独立。一直到第二遍,和陈晓卿一起搞过几个彻夜之后,我也慢慢明白过味儿来。
不过有一点,我与组里的战士们达成了共识,那就是解说词尽量不要对观众形成干扰,更不要让观众反感。陈晓卿说自己最推崇雅克•贝汉老师鼓捣《迁徙的鸟》时的做法,据说雅老师先是写了好多好多字,然后凝结成一句话:“鸟的迁徙是一次关于承诺的飞行”,至于别的,都是废话了。如果《森林之歌》也能归结到一句话上,就可以徘徊在牛A和牛C之间了。
我们没能做到这一点,但也并没有像陈晓卿事先说的“加营养液”,而是减了不少营养。每次鼓捣一遍,都是一个往下删字的过程。不过这样做,也许才能让有价值的营养不至于被废话稀释,算是“加营养液”的另一种理解吧。陈晓卿对组里的战士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做减法”,心诚则灵,如今他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最擅长做的就是减法。
我们对文章的要求是“可读性”,而可读性对于电视解说词来说,就是另一种解释:可朗读性,以及可听性。我和编导一遍遍地过,就是找那种读起来舒服、听起来舒服的感觉,包括句末是不是双音节词、是平声还是去声……真的是奥妙无穷。如果上天能再给我一次机会的话,我愿意怀着莫大的兴趣来好好研究之。
现在回想起来,我做的一项比较重要的工作是翻译,将一些像科教片解说词的文字转化成比较浅显直白的语言。这项工作最后的成效还需要观众来评价,但我确是知道了个中难度,以后再也不随便鄙视别人了——真的是不容易。
另一项工作对我来说,简直就是收获。为了搞清楚自己要做的事儿,我办了一个国家图书馆的读者卡,在里面泡了几天。尽管临阵磨枪得到的一些知识并没有多少用在片子中,但我自己却学到了许多林业学知识。“即使写一个人五百字,也要了解他一辈子”,这是新闻教科书里的箴言。每设身处地地操练一回,我便对这些箴言多了一层真切的认知。
还有一档事儿,就是将这九集捏成一个整体,而不是各行其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去掉那些重复出现的画面和字句。日出日落、云卷云舒,这样的画面是陈晓卿让各集编导删掉最多的,因为每集都出现,就连最漂亮的南迦巴瓦峰的瀑布云,也能把人看吐。而九集解说词中,也有一些大家不约而同的常用语,像“山里的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啦,像“为了生存,它必须如何如何”啦,像“对于什么什么来说”啦,像“它有足够的运气”啦,而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如果一切顺利的话”。确实如此,像海南岛的热带雨林,每年每公顷土地有十五万棵幼苗生根发芽。最后,仅仅有不到百分之一的幼苗才会长成大树,而它们长成大树的时间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问题是,所有的生命都关乎“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这个症结被发现后,这句话也成为森林组的口头禅,做饭的湖南妹子对大家说:“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你们能在六点钟吃到晚饭”;我匆匆往办公室赶,会给晓东打个电话:“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我一点钟能赶到”;李太山的MSN签名是对小女儿的预测:“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她将长成一个胖瓜”;陈晓卿到上海电视节当评委,第一天就发回短信:“当评委,上午看了两个片子。第一是《地球脉动•两极之间》。第二个是韩国《自然的边界》,结尾处是小野羚羊被放归自然,解说是:如果一切顺利的话……”
20110611下午两点至五点,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法学楼502教室,魔鬼训练营第三课。
一开始,老六感叹,这三个月下来,受益最多的是他,仅就同学们的作业而言,就使自己眼界大开,颇受启发。由此他想,有没有可能通过什么办法展示作业,让大家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接下来,就成本核算、宣传推广、产品设计、品牌维护、发展规划等编辑工作,老六谈了自己的认识。他大致将成本分为内容成本、生产成本、管理成本、仓储成本、配送成本、销售成本,以及机会成本。内容成本即稿费,编者须避免“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要替不在乎的作者争取利益;生产成本即产品的物理成本,而成本与品质并非成正比例关系,就看我们愿不愿意为提高百分之四的品质,付出多出百分之四十乃至百分之四百的成本了;管理成本在现实中远高于其他成本,如请客吃饭与作者稿费、一线工作人员收入的对比,存在分配不合理的情况;仓储成本方面,他的经验是少印勤添,每个品种少于一千或两千册时即加印,每次加印四五千册,合理控制其仓储成本,正因如此,他在销售过程中,和仓储成本同步,售价先低后高,不欺负忠诚客户,以此提高动销率;如果说,仓储成本是要保证产品时时得有的成本,那么,配送成本则是怎么让读者安全收到的成本,对于网络直销量占据整个销量四分之三的《读库》来说,以何种物理形态与之相配套,用什么方法提高它的视觉效果,均需认真考虑,而这些也属于配送成本;销售成本的提法,他以为并不确切,指的是销售商回款安全问题,限于市场大环境,他也一筹莫展;相对于前几项,机会成本比较虚,他以同学们为例,选择在此学习交流,而不是做其他事情,就是付出了机会成本,不过总体来说,所得即所失。
在宣传推广方面,老六相信并尊重自己的读者,乐见信息自然与自由的流动。基于此,他极力避免权力的滥用,尽量不动用媒体资源,并谨慎对待读者的信任。他以为,相对于媒体,用户个人的推荐更有效。他强调,事实与观点分开,内容与广告分开,公益与经营分开,不要用公益作道德榜样来促进产品的销售。在产品设计方面,要寻找或培养审美共识,分清产品的可读性与必读性,具备成品意识。在品牌维护方面,他判断,好品牌一定是骄傲的,或筛选有骄傲感的用户,或培养用户的骄傲感。在发展规划方面,他建议,要做到规模控制,降低金钱与权力的权重,针对一个项目一本书组建微型股份制团队,而他的发展规划是,做几本能养老的书,通过做事找到符合自己的行业标准,以及做一本画句号的书。
随后,老六讲述了自己新近获得缪哲翻译的《塞耳彭自然史》版权的历程。正如牟森所言,创新并非无中生有,而是旧元素的新运用。“生态圣经”之誉、周作人偏爱、叶灵凤提及其很难翻译、缪哲译得很好等等先后得来的信息,在老六那儿形成影响力的链接与嫁接,打通了任督二脉,促使他出手。和译者原来心仪的商务印书馆相比,他似乎并不占优势,可因为有多人盛赞的“爱仑本”为标杆,加之《童年与故乡》、《多雷插图•拉封丹寓言诗》保媒,最终促成此事。
在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后,老六以王小峰博客转的一则逸事,为魔鬼训练营挽结:
徐复观初见熊十力,问:该读什么书?熊答:王夫之《读通鉴论》。徐说:已读。熊说:你没读懂,再读。一段时间后,徐复观再见熊十力:已读完《读通鉴论》。熊问:有何心得?徐说:好多地方写得不好。熊怒斥: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去书!任何书都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你为何不先看好的地方,却专门去挑坏的;这样读书就是读了百部千部,也不会受到书的什么益处。
后来徐复观回忆:此乃起死回生的一骂。
《读库》首届编辑魔鬼训练营已经落幕,这份学习笔记也将告一段落。
“我想要一朵鲜花,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汪国真老师说出了我的心声。魔鬼训练营三次课,课堂楼层节节高,与之相对应,作业层层递进,讲课次次深入,所得远超预期。然而,说“谢谢”显得太轻,还是借用老六的话,让我们一起熬到老之将至吧。
我知道你今年春天干了些什么。
整理学习笔记,是为深入理解老六的编辑理念。这个过程一点儿也不轻松:要核实许多信息,比如《读库0601》里《追我魂魄》中老六未删的那句话,经查,并非他在课堂上说的“可怜的和尚”,而是“天真的和尚”;要考虑一些话是否适合发布,因此,这份笔记前几节专门请老六过目;要保持行文的干净准确,总不能光学不练吧。因此,所用时间远超做作业的。然而,并不感觉太累,很值得。又疯又贱又简单,就是这样。如果文中有什么疏漏,责任在我,如果同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感谢老六吧。
一段经历的结束,一段回忆的开始。人大校园的这句话很应景。
转引老六的话,为这个春天作结:
编辑工作的真正考验,是对那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的解决能力。不是非对即错、非此即彼的二元选择,那么何以提高这部分的业务能力?惟多学多看多练耳。
这个行业之所以令人热爱,就在于它既清晰又模糊,既温暖又残酷。而对于这个时代来说,读者欠看的好书太多,编者欠出的好书太多,作者有待去挖掘的世界级选题太多,生存空间和成长余地都大得惊人,无论如何不应该懈怠或绝望。
一个人,如果还没有傻到自以为是的地步,就多学学别人的长处吧。即使对方给予你的,是提醒“不应该这样做”。
上为精选,阅读全文,请移步至
http://hi.baidu.com/maguoxing
http://maguoxing.blog.tianya.cn
http://blog.sina.com.cn/guoxingma
-
安猫猫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24 22:04:05
-
lemonadeeen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08 16:56:55
-
奇怪。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5-03 14:06:11
-
Yiwen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19 09:46:38
-
valver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8-04 22:59:38
-
globe头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7-17 21:42:14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6-02 20:30:39
-
任真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5-25 19:59:20
-
芝芝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5-22 21:32:56
-
Innisland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5-05 23:17:37
-
yldc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5-04 14:06:11
-
琅嬛阁主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5-03 22:54:25
-
昔情难追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5-03 17:20:06
-
熊罴精的奥德赛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5-03 17:19:13
-
想多多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5-03 16:18:51
-
Snowball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5-03 15:30:06
-
szbcau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5-03 14:18:44
-
Little Chelsea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5-03 13:00:24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5-03 11:08:02
-
豆高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5-03 10:15:31
-
璞辞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5-03 09:15:26
-
harmenyinn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5-03 08:16:02
-
Baikal Lake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5-03 02:10:54
-
柯涔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5-03 01:16:39
-
Z尼玛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5-03 00:11:45
-
莫惊风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5-02 22:41:00
-
阝女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5-02 21:54:56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5-02 21:50:58
-
长风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5-02 21:27:50
-
Sarcophagus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5-02 21:14:08
-
No name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5-02 20:46:14
-
牛牛酱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5-02 20:09:18
-
会打字的跳舞机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5-02 20:07:28
-
兽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5-02 20:06:23
-
尾巴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5-02 19:41:58
-
Rosehelen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5-02 19:19:34
-
二三四个字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5-02 19:10:33
-
四左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5-02 18:54:30
-
就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5-02 18:43:41
-
三童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5-02 17:50:43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2-15 00:13:58
-
Kiki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2-10 21:48:48
-
twocold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8-05 19:03:39
-
张塔塔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7-04 22:11:31
-
X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6-19 11:55:26
-
illusion不忘记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3-29 17:33:04
-
娃娃鱼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2-01 16:01:35
-
阿亮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1-18 21:46:03
-
rochest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2-21 14:38:35
-
i-m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2-14 09:20:48
-
Sherry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2-04 14:25:00
-
千千晚星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0-26 16:53:47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0-08 23:07:26
-
Rane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0-05 23:05:29
-
Mushroom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0-05 23:01:00
-
叶络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9-19 12:36:10
-
青皮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9-10 16:54:42
-
纪寞颜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9-09 23:04:50
-
yanxiaxianguge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9-09 20:40:41
-
荷包蛋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9-09 13:07:15
-
Cloudnine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9-09 12:35:50
-
Aria-EZLN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8-22 01:36:00
-
江湖骗了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8-15 17:25:35
-
明月清风我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8-09 00:40:44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8-08 21:46:31
-
清风不识字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8-02 08:30:16
-
Burning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8-01 17:58:36
-
Evangeline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7-29 17:49:05
-
蓝色骑士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7-28 00:10:38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7-27 12:49:16
-
晴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7-25 20:37:40
-
大部晴朗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7-22 21:41:23
-
虎纹鲨鱼阿布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7-22 07:50:24
-
平喵喵喵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7-21 20:18:38
-
陆压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7-21 19:52:50
-
❤鱼小白@佩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7-21 18:32:32
-
萤火虫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7-21 14:26:11
-
苏辛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7-20 17:54:13
-
Stan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7-20 17:20:57
-
他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7-20 15:57:11
-
vivianna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7-20 15:47:45
-
阿北北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7-20 15:09:27
-
oli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7-20 14:46:34
-
小欢欢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7-20 14:36:35
-
二饼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7-20 13:52:27
-
大橘子和辛巴酱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7-20 13:32:27
-
藤堂非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7-20 13:14:57
-
syren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7-20 13:14:29
-
🦉的瓦涅密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7-20 13:13:46
-
天道近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7-20 12:53:36
-
井把凉水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7-20 12:51:35
-
Martyrer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7-20 12:47:40
-
度度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7-20 12:43:38
-
aluja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7-20 12:41:05
-
晚破茧的蝶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7-20 12:38:39
-
如是@2009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7-20 12:34:33
-
浪里白条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7-20 12:32:20
-
希尔达不卖萌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7-20 12:27:52
-
小祝猪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7-20 12:26:29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7-20 12:22:32
马国兴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读库》延伸出的单行本 | 书目提要 (2人喜欢)
- 流水行云:事关《读库》2400—2406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