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条腿之间的那个部位太容易翘起来了!!
其实,我说的是《三体二》的封面设计。
请注意,封面的那个女娃儿的剪影是镂空的,因此两腿之间孤零零的那个东西就很容易翘起来,怎么捋怎么压都不服帖。
不开玩笑,国内这些科幻小说的封面设计实在太差了。
第一是太具体。艾柯在《带着鲑鱼去旅行》里有一篇《掌声征服世界》写到一个奇特的邦加民族(这个民族估计是艾柯的杜撰,其实和我们这个民族的风气也差不多),就是相互把对方当傻子,好像任何一件事而自己没交代,世界就会毁于巴别塔:
“邦加人的日常生活跟我们大同小异,但他们坚持把每件事情都交代得明明白白,如同发表人权宣言,所以他们对话里有话,绵里藏针的讲话艺术不屑一顾,也完全没有类似‘顺理成章’的逻辑概念。
“举例而言啦,交谈必须使用文字是毋庸置疑的事情,我们会觉得这没什么好声明的。但是邦加人跟邦加人交谈,一开始就要说:”“注意了,我开始说话了,我要使用文字了!”又比如我们盖了房子,就会把街道,门牌,户主姓名什么的告诉来访的人(好象日本人是个例外),但是邦加人则会很细心地在每栋房子写上“房子”,每扇窗门上写上“门”,如果你按响了一位邦加绅士的门铃,他会打开门,然后说:“注意了,我现在开门了。”然后再作自我介绍。如果他邀请你吃晚饭,带你就座的时候他会隆重介绍:“这是桌子,这是椅子。”然后再得意洋洋地宣布:“现在开始介绍女仆!这是罗西娜,她会问你要吃什么,然后你告诉她你要吃什么,然后它会把你要吃的端给你!”上餐馆也要经历一整套这样的程序,逃不掉的。”
随手举个例子,瞧瞧韩松的《红色海洋》的封面设计。“中国当代科幻名作”“韩松长篇科幻小说”——好吧,就算是科幻,用得着吆喝两遍吗?
就科幻现在在国内的弱势地位,吆喝二十遍都不算错,但是这么吆喝对么?宁不知科幻在很多人心目中是小孩子的玩意儿,甚至小孩子们都这样认为,因此你一旦说某本书是“科幻”,很多人就会把手缩回来不再打算把它从书店的书架上抽下来仔细端详一番么?
谁都不会因为“科幻”这个标签而喜欢科幻,至少一开始不会。只有他开始对科幻有些了解,才有可能喜欢上它。至于一开始是怎么喜欢的,误打误撞也没关系,看见一本封面上没写“科幻”的书翻了两页发现有点儿意思于是读了下去,这就比把手缩回来更好。你吆喝科幻只能吸引那些已经是科幻迷的人,但是一点儿也没希望吸引或者诱骗不了解科幻的人产生兴趣,一点儿也没法扩大科幻的读者群,发掘潜在的科幻小说消费者——这样的吆喝,太失败!
韩松的《红色海洋》,是非常有希望对主流文学产生些影响的,即便是并不爱好科幻的人,这本入世极深却又恍惚迷离的书,本身也足以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但他们看见科幻二字,就连试都不想试一下。
“注意啊,我是科幻!”我知道你是个女人,可是女人也有美丑之分,凭什么你是个女人我就得对你有想法?这样恶劣的封面设计,根本就是推广科幻的思路出了问题。
第二就是太形象。这原本不仅仅是科幻小说的封面设计问题,但是现在唯独科幻小说的封面设计没有进步。这本封面上有两位手拉着手、脑袋大得像是喝了浙江人生产的毒奶粉的阜阳小朋友的书,是什么书丫?80年代,地摊上经常见到这种水平封面的法制文学,但这居然是刘慈欣的科幻小说,《超新星纪元》。就因为书里写的是一帮小朋友,所以封面就是两个小朋友。那么戈尔丁的《蝇王》呢,就得在封面上印一堆苍蝇,或者一只特别大的苍蝇,或者在一群渺小的苍蝇衬托下特别庞大威猛的苍蝇;一本书要是叫做《SF非卖品》呢,就只好画上两个小人儿,一个掏钱做买东西科,一个摇头摆手,嘴里喷出两道白线,围成一个圈,里面有俩字:“不卖!”这就叫非卖品了。
80年代这种把封面当内容简介的书很常见,尤其是在地摊上。但是现在哪还有几个出版社,哪怕书商操作的是二渠道书,封面设计还停留在这种水平上?出版社的美编们,大概还是把科幻当成儿童读物,明明一个好看的封面是自己的劳动成果,得设计得好一些才能对得起自己吧?偏偏心生鄙视,暗藏杀机,非要把书籍封面设计成爹不疼娘不爱的怪胎,他们才心满意足了!
前段时间看了威尔斯《星际大战》不同版本的上百个封面,不少庄重大气,看封面就有经典的范儿。其中也有很多是表现故事情节的绘画作品,但是画工都好,情节拿捏准确,很明显比两个大头娃娃高出数百万光年的档次。这才是一个纯粹的封面设计,一个高尚的封面设计,一个有益于人民和科幻事业发展的封面设计,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封面设计。
说到了低级趣味,科幻到底该离低级趣味有多远?这是不是科幻的方向?封面设计只是表象。是科幻小说在中国始终不能摆脱青少年读物定位这一现实的表象。
即便在西方国家,科幻策源地,大多数“科幻”也还都是稍微加点儿干货的流行小说,国内追捧的大师在西方本地市场其实也是小众。当然那些水平不高,加了点科学干货的流行小说也未必就有某一个或几个作家能够占据市场,但是他们的绝对数量绝对是极其庞大的。说西方国家的科幻小说主要也是一种青少年读物,其实也没什么错。当年淘打口的时候以为Metallica是不折不扣的摇滚主流,后来看到了惊涛拍岸般的打口CD,才醒悟过来这个唱片工业也是普遍撒网重点捞鱼,不像国内的爱好者认为的只有几尊大神矗立,其余虾兵蟹将都不存在。一个买碟的时候遇见的德国人说了,德国年轻人听Rammstein么?不不不,他们都听hip-hop。
但是国内的科幻市场还没那么大。科幻还没强势到想写流行小说赚钱的人都动了给自己的小说批个科幻外衣的那种地步,再加上当代中国有把一切东西迅速庸俗化、进而取得商业上奇迹的天赋,科幻刚刚打下的半壁江山,迅速地被奇幻攻城略地,抢下了许多——我敢说,科幻和奇幻,将越来越变成两个不同的东西。奇幻将取代上面说到的那种加了点儿科幻干货的流行小说,因为奇幻和科幻一比,是个大大的软柿子,谁不乐意捏一把、赚一笔?
波兰的莱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呼声一直很高,但是直到他2006年3月去世,连诺贝尔奖的毛都没有见到。在英译本的《His Master's Vocie》封面,赫然印着:“如果莱姆不能获得诺贝尔奖,那一定是有人告诉评委,他是个写科幻的!”——您瞧,对科幻的偏见,是一个世界现象,或许也可以作为科幻迷们看不上诺贝尔文学奖的一个理由吧。
因此,科幻在中国,必须要找个靠山。不是少儿文学、“科普功能”,就是主流文学,艺术和思想价值。这是世界范围全球化一般无可奈何的事情。与其找少儿文学的靠山,不如找主流文学。
韩松曾经对比过主流文学和科幻文学。但是他的希望落空了。科幻小说很酷,但是奇幻更酷。(或许我对比科幻和奇幻,是在重复韩松的错误?)如果说希望科幻小说的新奇和这种小说形成的亚文化能够吸引读者,现在反而不如消弭科幻与主流文学的前隙,让科幻成为一种更加高端的文学形式,一种主流文学形式。当然要对一部科幻小说的评价,不是圈子内的评价,而是主流的评价。这就好比摇滚,爵士,古典,布鲁斯,一一听过,就会知道这世界上只有好音乐和坏音乐之分,而不能说摇滚或爵士或古典就一定是好的、高雅的、听了以后就很牛逼的。一切按照主流文学的商业化模式操作好了,首先就是换了那批给科幻抹黑的美编和封面设计者。
或者用苏力的话,那就是“什么是你的贡献?”总不能是两腿之间的部位,太容易翘起来了吧?
不过,也有个更加光明的结尾。不要在意少儿读物论者和科普功能论者,甚至不要在意那些没有水平的美编。普朗克说过,新理论被接受是因为拒绝新理论的老科学家死光了,而新一代终于成长起来。或许从长远看,所谓少儿文学的偏见和科普功能的争论,只不过是中国科幻发展历史上的一个毒瘤,就象是大炼钢铁和文化大革命,不论付出多少代价,最终却还是要走上正轨,这才是历史的必然。
那么,让我们等着,那些把科幻看成少儿文学具、备科普功能的老梆子精赶紧死绝了吧,他们两腿之间的部分,早就翘不起来啦。
请注意,封面的那个女娃儿的剪影是镂空的,因此两腿之间孤零零的那个东西就很容易翘起来,怎么捋怎么压都不服帖。
不开玩笑,国内这些科幻小说的封面设计实在太差了。
第一是太具体。艾柯在《带着鲑鱼去旅行》里有一篇《掌声征服世界》写到一个奇特的邦加民族(这个民族估计是艾柯的杜撰,其实和我们这个民族的风气也差不多),就是相互把对方当傻子,好像任何一件事而自己没交代,世界就会毁于巴别塔:
“邦加人的日常生活跟我们大同小异,但他们坚持把每件事情都交代得明明白白,如同发表人权宣言,所以他们对话里有话,绵里藏针的讲话艺术不屑一顾,也完全没有类似‘顺理成章’的逻辑概念。
“举例而言啦,交谈必须使用文字是毋庸置疑的事情,我们会觉得这没什么好声明的。但是邦加人跟邦加人交谈,一开始就要说:”“注意了,我开始说话了,我要使用文字了!”又比如我们盖了房子,就会把街道,门牌,户主姓名什么的告诉来访的人(好象日本人是个例外),但是邦加人则会很细心地在每栋房子写上“房子”,每扇窗门上写上“门”,如果你按响了一位邦加绅士的门铃,他会打开门,然后说:“注意了,我现在开门了。”然后再作自我介绍。如果他邀请你吃晚饭,带你就座的时候他会隆重介绍:“这是桌子,这是椅子。”然后再得意洋洋地宣布:“现在开始介绍女仆!这是罗西娜,她会问你要吃什么,然后你告诉她你要吃什么,然后它会把你要吃的端给你!”上餐馆也要经历一整套这样的程序,逃不掉的。”
随手举个例子,瞧瞧韩松的《红色海洋》的封面设计。“中国当代科幻名作”“韩松长篇科幻小说”——好吧,就算是科幻,用得着吆喝两遍吗?
就科幻现在在国内的弱势地位,吆喝二十遍都不算错,但是这么吆喝对么?宁不知科幻在很多人心目中是小孩子的玩意儿,甚至小孩子们都这样认为,因此你一旦说某本书是“科幻”,很多人就会把手缩回来不再打算把它从书店的书架上抽下来仔细端详一番么?
谁都不会因为“科幻”这个标签而喜欢科幻,至少一开始不会。只有他开始对科幻有些了解,才有可能喜欢上它。至于一开始是怎么喜欢的,误打误撞也没关系,看见一本封面上没写“科幻”的书翻了两页发现有点儿意思于是读了下去,这就比把手缩回来更好。你吆喝科幻只能吸引那些已经是科幻迷的人,但是一点儿也没希望吸引或者诱骗不了解科幻的人产生兴趣,一点儿也没法扩大科幻的读者群,发掘潜在的科幻小说消费者——这样的吆喝,太失败!
韩松的《红色海洋》,是非常有希望对主流文学产生些影响的,即便是并不爱好科幻的人,这本入世极深却又恍惚迷离的书,本身也足以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但他们看见科幻二字,就连试都不想试一下。
“注意啊,我是科幻!”我知道你是个女人,可是女人也有美丑之分,凭什么你是个女人我就得对你有想法?这样恶劣的封面设计,根本就是推广科幻的思路出了问题。
第二就是太形象。这原本不仅仅是科幻小说的封面设计问题,但是现在唯独科幻小说的封面设计没有进步。这本封面上有两位手拉着手、脑袋大得像是喝了浙江人生产的毒奶粉的阜阳小朋友的书,是什么书丫?80年代,地摊上经常见到这种水平封面的法制文学,但这居然是刘慈欣的科幻小说,《超新星纪元》。就因为书里写的是一帮小朋友,所以封面就是两个小朋友。那么戈尔丁的《蝇王》呢,就得在封面上印一堆苍蝇,或者一只特别大的苍蝇,或者在一群渺小的苍蝇衬托下特别庞大威猛的苍蝇;一本书要是叫做《SF非卖品》呢,就只好画上两个小人儿,一个掏钱做买东西科,一个摇头摆手,嘴里喷出两道白线,围成一个圈,里面有俩字:“不卖!”这就叫非卖品了。
80年代这种把封面当内容简介的书很常见,尤其是在地摊上。但是现在哪还有几个出版社,哪怕书商操作的是二渠道书,封面设计还停留在这种水平上?出版社的美编们,大概还是把科幻当成儿童读物,明明一个好看的封面是自己的劳动成果,得设计得好一些才能对得起自己吧?偏偏心生鄙视,暗藏杀机,非要把书籍封面设计成爹不疼娘不爱的怪胎,他们才心满意足了!
前段时间看了威尔斯《星际大战》不同版本的上百个封面,不少庄重大气,看封面就有经典的范儿。其中也有很多是表现故事情节的绘画作品,但是画工都好,情节拿捏准确,很明显比两个大头娃娃高出数百万光年的档次。这才是一个纯粹的封面设计,一个高尚的封面设计,一个有益于人民和科幻事业发展的封面设计,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封面设计。
说到了低级趣味,科幻到底该离低级趣味有多远?这是不是科幻的方向?封面设计只是表象。是科幻小说在中国始终不能摆脱青少年读物定位这一现实的表象。
即便在西方国家,科幻策源地,大多数“科幻”也还都是稍微加点儿干货的流行小说,国内追捧的大师在西方本地市场其实也是小众。当然那些水平不高,加了点科学干货的流行小说也未必就有某一个或几个作家能够占据市场,但是他们的绝对数量绝对是极其庞大的。说西方国家的科幻小说主要也是一种青少年读物,其实也没什么错。当年淘打口的时候以为Metallica是不折不扣的摇滚主流,后来看到了惊涛拍岸般的打口CD,才醒悟过来这个唱片工业也是普遍撒网重点捞鱼,不像国内的爱好者认为的只有几尊大神矗立,其余虾兵蟹将都不存在。一个买碟的时候遇见的德国人说了,德国年轻人听Rammstein么?不不不,他们都听hip-hop。
但是国内的科幻市场还没那么大。科幻还没强势到想写流行小说赚钱的人都动了给自己的小说批个科幻外衣的那种地步,再加上当代中国有把一切东西迅速庸俗化、进而取得商业上奇迹的天赋,科幻刚刚打下的半壁江山,迅速地被奇幻攻城略地,抢下了许多——我敢说,科幻和奇幻,将越来越变成两个不同的东西。奇幻将取代上面说到的那种加了点儿科幻干货的流行小说,因为奇幻和科幻一比,是个大大的软柿子,谁不乐意捏一把、赚一笔?
波兰的莱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呼声一直很高,但是直到他2006年3月去世,连诺贝尔奖的毛都没有见到。在英译本的《His Master's Vocie》封面,赫然印着:“如果莱姆不能获得诺贝尔奖,那一定是有人告诉评委,他是个写科幻的!”——您瞧,对科幻的偏见,是一个世界现象,或许也可以作为科幻迷们看不上诺贝尔文学奖的一个理由吧。
因此,科幻在中国,必须要找个靠山。不是少儿文学、“科普功能”,就是主流文学,艺术和思想价值。这是世界范围全球化一般无可奈何的事情。与其找少儿文学的靠山,不如找主流文学。
韩松曾经对比过主流文学和科幻文学。但是他的希望落空了。科幻小说很酷,但是奇幻更酷。(或许我对比科幻和奇幻,是在重复韩松的错误?)如果说希望科幻小说的新奇和这种小说形成的亚文化能够吸引读者,现在反而不如消弭科幻与主流文学的前隙,让科幻成为一种更加高端的文学形式,一种主流文学形式。当然要对一部科幻小说的评价,不是圈子内的评价,而是主流的评价。这就好比摇滚,爵士,古典,布鲁斯,一一听过,就会知道这世界上只有好音乐和坏音乐之分,而不能说摇滚或爵士或古典就一定是好的、高雅的、听了以后就很牛逼的。一切按照主流文学的商业化模式操作好了,首先就是换了那批给科幻抹黑的美编和封面设计者。
或者用苏力的话,那就是“什么是你的贡献?”总不能是两腿之间的部位,太容易翘起来了吧?
不过,也有个更加光明的结尾。不要在意少儿读物论者和科普功能论者,甚至不要在意那些没有水平的美编。普朗克说过,新理论被接受是因为拒绝新理论的老科学家死光了,而新一代终于成长起来。或许从长远看,所谓少儿文学的偏见和科普功能的争论,只不过是中国科幻发展历史上的一个毒瘤,就象是大炼钢铁和文化大革命,不论付出多少代价,最终却还是要走上正轨,这才是历史的必然。
那么,让我们等着,那些把科幻看成少儿文学具、备科普功能的老梆子精赶紧死绝了吧,他们两腿之间的部分,早就翘不起来啦。
-
tomatotree 赞了这篇日记 2008-07-17 09:36:50
-
无机客 赞了这篇日记 2008-07-16 06:48:17
-
飞光 赞了这篇日记 2008-07-16 00:50:14
-
好色乐之 赞了这篇日记 2008-07-15 13:29:15
-
老残白废熊 赞了这篇日记 2008-07-15 13:20:36
-
paoe 赞了这篇日记 2008-07-15 09:30:31
-
IUL*^$#0#6 赞了这篇日记 2008-07-15 06:51:16
-
韩松落 赞了这篇日记 2008-07-15 04:31:28
㗊蕤冰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230818未能欺骗我的,将使我更加弱小 (7人喜欢)
- 《水星编年史》纲要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