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

拾拾伍

来自: 拾拾伍 组长
2006-10-03 22:47:40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拾拾伍

    拾拾伍 组长 楼主 2006-10-07 17:09:58

    为了解秦始皇时田赋的详情,一不小心查到了《汉书》中的一处失误。   据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上》所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内兴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澹其欲也。海内愁怨,遂用溃畔。”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秦孝公任用商鞅为相,破坏了井田制(使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广开良田,鼓励耕战,这虽然不符合古代先王的治国之道,却还是抓住了农业这个根本,秦国因而日益强盛,称霸诸侯。但是先王之制终于被毁灭。富人积累了万贯家财,而贫民却穷得只能吃糟糠;强国兼并地盘,弱国丧失江山。至秦始皇时,统一了天下,对内大兴土木,对外征讨夷狄,国家征收的田赋超过百姓收入的半数,随意征发平民去服兵役。男子拼命耕作还不够交纳军粮,女子拼命纺织也不够交纳衣服。竭尽天下的资财,也不能满足秦始皇的欲望。天下人怨声载道,只能逃亡和叛乱。   班固所记载的这段话,似乎是说,秦始皇时,“收泰半之赋”,田赋征收过重,令天下民不潦生。   果真是这样么?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的记载是,“王曰:‘陈胜、吴广无立锥之地,千人之聚,起于大泽,奋臂大呼而天下响应,西至于戏而兵百二十万。今吾国虽小,然而胜兵者可得十余万,非直适戍之众,鐖凿棘矜也,公何以言有祸无福?’被曰:‘往者秦为无道,残贼天下。兴万乘之驾,作阿房之宫,收太半之赋,发闾左之戍,父不宁子,兄不便弟,政苛刑峻,天下熬然若焦,民皆引领而望,倾耳而听,悲号仰天,叩心而怨上,故陈胜大呼,天下响应。’”   《史记》中“被曰”的这段话,意思与《汉书》所录之文,大致相同。   “收泰半之赋”与“收太半之赋”中的“泰”、“太”二字,在古文中常常通用。   只是,《史记》并未言明,“收太半之赋”,是秦始皇之过,只是说“往者秦为无道”。   这往者之秦,有可能是秦始皇之秦,也有可能是秦二世之秦。   比《史记》成书更早一点的《淮南子》一书中,就明确指出了,这往者之秦,指的正是秦二世之秦。   《淮南子》一书,是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在其主持下编著的,成书大约在汉景帝与汉武帝之间。   据《淮南子·兵略》所载:“二世皇帝,势为天子,富有天下,人迹所至,舟楫所通,莫不为郡县。然纵耳目之欲,穷侈靡之变,不顾百姓之饥寒穷匮也,兴万乘之驾而作阿房之宫,发闾左之戍,收太半之赋,百姓之随逮肆刑,挽辂首路死者,一旦不知千万之数。天下敖然若焦热,倾然若苦烈,上下不相宁,吏民不相憀。戍卒陈胜兴于大泽,攘臂袒右,称为大楚,而天下响应。”   由是可见,收太半之赋,本是秦二世时的事,并非秦始皇之过。   相反,据《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秦始皇三十二年,刻碣石门,其辞有曰:“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意思是说,地势既已平定,百姓再无徭役,天下全都安抚。当然,这话多少还是有吹嘘的成份。   秦始皇三十五年,“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皆复不事十岁”,秦始皇下令对这八万移民,免除了十年的赋税和徭役。另,“隐宫徒刑者七十馀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秦始皇修阿房宫和骊山陵,动用的是受过宫刑和判有徒刑的七十余万人,并非平民。   众所周知,秦二世胡亥的昏庸,是大秦帝国在秦始皇死后仅三年就窝囊而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胡亥是秦始皇的第十八子,按照常理,无论如何也轮不到他来继承秦始皇的江山。   秦始皇能扫平六国,当然不会看不出胡亥并非明主。   胡亥能够继承秦始皇的江山,原是他的老师赵高联合当时的丞相李斯,矫诏拥立,这才得以登上大秦帝国的帝位。   据《史记·李斯列传》所载:“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书及玺皆在赵高所,独子胡亥、丞相李斯、赵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始皇崩,馀群臣皆莫知也。”也就是说,秦始皇死前,是由赵高代写遗诏的,因而,赵高才得以掌握先机,将胡亥扶上了秦国的帝位。   赵高本是胡亥的老师,他将自己的学生扶上帝位,这事虽是出人意料,却也还在情理之中。   赵高为什么能当胡亥的老师呢?   据《史记·蒙恬列传》所载:“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秦王闻高强力,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高既私事公子胡亥,喻之决狱。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於事也,赦之,复其官爵。”   原来,是秦始皇对赵高之才,颇为赏识,赵高才当上了胡亥的老师。   秦始皇对赵高的赏识,可不是一般的赏识,赵高曾犯下死罪,已被蒙毅判了死刑,秦始皇居然法外开恩,不但救了赵高一命,还“复其官爵”。   而在秦始皇最后的那次出巡中,赵高还兼任了秦始皇的“文字秘书”。   但是,秦始皇一死,赵高就开始露出他的真面目。   仅仅三年的时间,赵高以十分毒辣的手段,杀秦大公子扶苏,杀秦大将军蒙恬,杀秦大丞相李斯,杀秦二世胡亥,杀秦宗室公子公主,杀秦文臣武将,直杀得大秦帝国庙堂之上几乎空无一人!   而且,据《史记·李斯列传》“杀大臣蒙毅等,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阳市,十公主矺死于杜,财物入于县官,相连坐者不可胜数”所载,秦国宗室公子公主,死得是很惨的!   另,史载天下大乱后,赵高曾数言“关东盗毋能为也”,以麻痹秦二世。而巨鹿之战后,项羽与章邯相对峙,最终,章邯投降项羽,也是担心赵高会在背后下手害他。   赵高为何要这样做?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子婴与其子二人谋曰:‘丞相高杀二世望夷宫,恐群臣诛之,乃详以义立我。我闻赵高乃与楚约,灭秦宗室而王关中。今使我斋见庙,此欲因庙中杀我。我称病不行,丞相必自来,来则杀之。’”   若是子婴所言非虚,赵高之所以杀了那么多秦国要人,原来是与楚人缔结了盟约,要灭掉整个秦国宗室,而让他赵高在关中为王。   子婴按照他所说的策略,成功杀死了赵高,当了四十六天的秦三世。   四十六天后,刘邦率军从武关出发,驻军霸上,招降子婴。   赵高若真与楚人结盟,是不是与刘邦结盟呢?   以刘邦之豁达大度,只要有好处,就算赵高名声并不好,也是大有可能会结盟的。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沛公将数万人已屠武关,使人私于高,高恐二世怒,诛及其身,乃谢病不朝见”所载,刘邦与赵高是有过联络的。   只是,刘邦得国后,为何并未说明赵高在灭秦中的作用?   难道,赵高是与另一个楚人——项羽——结盟?   只是,以项羽之霸气,未必会与赵高这“秦国奸相”结盟。   那就只有一个可能,赵高很可能是与“义帝”楚怀王结盟。   “义帝”原是楚国宗室之后,赵高原是赵国宗室之后,两人出身原本相当,又都有灭秦称王之意,自然很可能一拍即合。   赵高既是赵国宗室之后,那么,他在秦始皇死后的所作所为,自是要为赵国复仇!而那他那太监之身,也很可能是为了打入秦宫而自宫的!   这,似可从赵高在秦二世时得到的一个封号,作为印证。   这个封号是——安武侯!   当年秦赵长平之战时,坑杀四十余万赵军的秦将白起,封号是——武安君!   赵国正是由于长平之战死了四十余万军人,才大伤元气。   赵高要“安武侯”这个封号,自是含有颠覆“武安君”白起为秦国所开创的辉煌历史的深意。   而《史记·高祖本纪》有云:“赵数请救,怀王乃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北救赵。令沛公西略地入关。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这“先入定关中者王之”之约,是不是也是说给赵高听的?   当是时,宋义、刘邦、项羽、范增诸人,如何赶得上赵高先入定关中?   按理来说,赵高本是太监,本不应对帝位抱有太大的兴趣,但,据《史记·李斯列传》“赵高诈诏卫士,令士皆素服持兵内乡,入告二世曰:‘山东群盗兵大至!’二世上观而见之,恐惧,高既因劫令自杀。引玺而佩之,左右百官莫从;上殿,殿欲坏者三。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乃召始皇弟(应为孙字),授之玺”所载,赵高逼杀秦二世胡亥后,毫不客气地将皇帝用的玉玺佩带在身上,当真是自命不凡。只是左右百官并不听从他,皇帝的宫殿又好几次要坍毁似的,赵高自知是上天不允许他称王称帝,群臣也不会答应,这才作罢。   赵高杀胡亥之时,刘邦刚攻陷武关不久,赵高是不是怕刘邦抢他的“关中王”?   只是,赵高千算万算,却没算到,太监如何能称王!   这里,无疑有一个疑点,就是司马迁为何不在《史记》一书中,明明白白地写出赵高在秦二世年间的所作所为,本是为赵国复仇?   以司马迁之才学,就凭《史记》中的这些记载,司马迁完全可以为赵高盖棺定论,司马迁为何不这样做?   司马迁是不是有什么顾忌?   秦国已灭,司马迁本不应对秦人还有顾忌。   司马迁真正顾忌的人,只能是汉时之人。   司马迁曾官至中书令。   汉武帝以主管文书的尚书掌握机密政事,为便于出入后宫,用宦者担任,称为中尚书,简称中书,又因兼谒者之职,故又名中书谒者。其长官有令、仆射。   是的,司马迁是汉武帝的中书令,而赵高曾为秦始皇手书遗诏。   司马迁之所以能当中书令,是因为他是——宦者!   司马迁之所以是宦者,原是拜汉武帝所赐!   若是司马迁明明白白写出赵高是为了复仇才灭秦,那么,处处师法秦始皇的汉武帝,会作何想?   十有八九,会为司马迁再补上致命的一刀!   历史真是很会嘲弄人。   赵高为了灭秦,可是无所不用其极。所谓“收太半之赋”等弊政,正是由他一手操纵秦二世胡亥而促成的局面,加上李斯投机而不得其法,加重刑罚,于是,“行督责益严,税民深者为明吏,杀人众者为忠臣,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秦民益骇惧思乱”(《资治通鉴》)。   此时,让老百姓受不了的,可不止是赋税了。   这一招,叫作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否则,陈涉如何能有120余万人追随他起义,天下百姓,也不可能追随项梁、项羽等六国之后去造反。   赵高为了操纵秦二世胡亥,还留下了一个典故——指鹿为马。   据《史记·李斯列传》“李斯已死,二世拜赵高为中丞相,事无大小辄决于高。高自知权重,乃献鹿,谓之马。二世问左右:‘此乃鹿也?’左右皆曰‘马也’。二世惊,自以为惑,乃召太卜,令卦之,太卜曰:‘陛下春秋郊祀,奉宗庙鬼神,斋戒不明,故至于此。可依盛德而明斋戒。’于是乃入上林斋戒。日游弋猎,有行人入上林中,二世自射杀之。赵高教其女貋咸阳令阎乐劾不知何人贼杀人移上林。高乃谏二世曰:‘天子无故贼杀不辜人,此上帝之禁也,鬼神不享,天且降殃,当远避宫以禳之。’二世乃出居望夷之宫”所载,赵高已完全控制住了胡亥。而对于敢指鹿为鹿的大臣,赵高则暗中弄法害之,由是,“群臣皆畏高”。   胡亥虽是赵高逼死的,但他生前对赵高的评价却是很有意思:“夫高,故宦人也,然不为安肆志,不以危易心,洁行修善,自使至此,以忠得进,以信守位,朕实贤之”(《史记·李斯列传》)。   秦始皇、胡亥对赵高品行才学的赏识,与赵高在秦二世年间表现出来的心狠手辣,无疑是一种带有巨大讽刺意味的鲜明对比。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赵高的记载,既没有同情,也没有抨击,好像是一种完全客观的姿态。相反,对于被赵高所杀的李斯、蒙恬二人,司马迁倒是颇有微词。 赵高是秦始皇和二世皇帝庞信的权臣,他居高位后,声势显赫,一时权倾朝野,著名的“指鹿为马”的故事就是指他玩弄权术,蒙骗君臣。很多历史学家认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王朝秦朝的灭亡,多少与这个人物篡权误国有关。   司马迁在《史记·蒙恬列传》中述说赵高的身世云:“赵高者,诸疏远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秦王闻高强力,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   赵高能进秦王朝中央政权机关,是因为他“通于狱法”,这一点符合了“喜刑名之学”的秦始皇的胃口,遂得始皇宠信。以后赵高私下勾结公子胡亥,蓄谋利用胡亥作为篡权工具。秦始皇也巡途中病死于沙丘。临死前,令赵高作书通知远在郡监军的长子扶苏至咸阳会丧并嗣位诏书未发也,秦始皇已死,赵高对李斯进行行威胁利诱,一起伪造了秦始皇遣诏,立胡亥二世皇帝,赐公子扶苏死。接着,他又设法处死掌握兵权的大将蒙恬和蒙毅。二世上台后,赵高又劝他“尽除去先帝之故臣,不少秦朝的宗室大臣,因赵高的陷害而被杀,连李斯也未能幸免。从此,秦朝的中央大权完全落入赵高手中。   对于赵高的身世,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卷四十一《赵高志在复仇》条云:“高本赵诸公子,痛其国为秦所灭,誓欲报仇……卒至杀秦子孙而亡其天下。则高以勾践事吴之心,为张良报韩之举,此又世论所及者也。”这种说法,据他自己说出《史记索隐》,影响颇大,连郭沫若先生主编的《中国史稿》第二册中“秦末社会矛盾的激化”章节中也引用了这个观点,认为“赵高原是赵国远支宗室外的后代,因其父犯罪被处宫刑,当了宦官……骗取了秦始皇的信任。   另一种说法,认为赵翼这个观点,显系臆说,本意无非为了故作惊人之论,查今本《史记》三家注中“索隐”部分,并无这种内容。即使赵翼真见了什么“孤本秘籍”,此说也难以置信,因为这说法和《史记》原文有很大出入,而“索隐”出于唐人司马贞之手,其史料价值与,《史记》并论。《史记·蒙恬列传》说赵高为“诸赵疏远属也”,并不能理解为“赵诸公子”。因为“诸赵”一语,犹《史记》《汉书》中常用“诸吕”、“诸窦”,“赵”乃姓氏,并非国名。而“诸赵”系指秦国王室,因为秦王室虽赢姓,却又以赵为氏。《史记》中有明文记载:“太史公曰:“秦之先为赢姓。……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史记·秦始皇本纪》也说:秦始皇“及生,名为政,姓赵氏。”可见,所谓“诸赵疏远属也”乃指赵高是秦王室的本家,因而所谓“赵高乃赵诸公子,痛其国为秦所灭,誓欲报仇”之说是站不住脚的。   大多数学者都认定赵高是个“宫人”,但他是怎么变成“宫人”的,又有各种没的说法。清代赵翼认为,他是“自宫以进”,施行苦肉计,目的是为了报仇。但是这与《史记》中说的“生隐宫”有距离,今本《史记》三家注中有一段“索隐”的文字说:“盖其父犯宫刑,妻子没为官奴婢,,妻后野合所生子皆承赵姓,并宫之,故云‘兄弟生隐宫。谓“隐宫”者,宦之谓也。’”这就是说赵高并非“自宫”,而是因其父犯刑而殃及于他,成为“宫人”,还有一种说法比较新鲜,以为赵高并非“宫人”,理由是京剧传统剧目《宇宙锋》中有赵高逼女嫁给二世皇帝妃的情节,如赵高有女,则非“宫人”无疑,但仅仅根据一出京剧传统戏为凭,根据不足。而京剧《宇宙锋》是根据什么来编写赵高逼女嫁给二世的情节的,这恐怕也是鲜为人知的。   据上述可知,赵高并非赵国公子,并非“痛其国为秦所灭,誓欲报仇”而乱秦政。关于赵高乱秦政,历史上还流传不少故事说:“秦王子婴立,凡百日,郎中令赵高谋杀之”,子婴梦见秦始皇的鬼魂对他说:“余是天使也,以沙丘来。天下将乱,当有同姓欲相诛暴。”子婴因此“囚高于咸阳狱”。这故事具在天道轮回的意味,荒诞不经,当然不足为信。   其实,无论赵高是否赵国公子,也无论他曾还有中为“宫人”。他与秦二世胡亥加紧盘剥百姓,又任意诛灭异已,滥用刑戮,这就使社会矛盾迅速激化起来,刚建立不久的秦王朝被推向崩溃的边缘。在这种形势下,只要有星星之火,就会燃成燎原之势,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就是这样第一次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终于推翻了曾戏显赫一是的秦王朝。 zt田宇翔

  • 哈哈

    哈哈 (天凉好个秋) 2007-04-06 12:23:58

    据《淮南子·兵略》所载:“二世皇帝,势为天子,富有天下,人迹所至,舟楫所通,莫不为郡县。然纵耳目之欲,穷侈靡之变,不顾百姓之饥寒穷匮也,兴万乘之驾而作阿房之宫,发闾左之戍,收太半之赋,百姓之随逮肆刑,挽辂首路死者,一旦不知千万之数。天下敖然若焦热,倾然若苦烈,上下不相宁,吏民不相憀。戍卒陈胜兴于大泽,攘臂袒右,称为大楚,而天下响应。”     由是可见,收太半之赋,本是秦二世时的事,并非秦始皇之过。 按你的说法,阿房宫也是秦二世修建的?

  • middlexyz

    middlexyz 2008-01-10 16:18:58

    赵高不是阉人,按照史记记载,他是生而隐宫。按照现代的看法应该是是先天生殖器畸形,他可能是先天无睾症。患这种病的人,就会出现宦官的形态。但这种人身材比宦官好,身材纤长,面容娇好。

  • [已注销]

    [已注销] 2008-03-18 13:50:52

    [内容不可见]

  • 准大师

    准大师 2011-07-16 20:49:52

    赵高不是阉人?不会吧!那当权者也太不小心了,,,,,

你的回应

回应请先 , 或 注册

700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