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ory

高地浮星
来自: 高地浮星 (上海) 2021-03-12 10:23:22创建   2023-10-03 12:26:29更新
来自:豆瓣日记
面包漏水 47人喜欢
安利与列维纳斯的生命:内在性的不完满 作者 :面包漏水 摘要: 在通常的看法下,强调他人面容超越性的列维纳斯与强调自身生命内在性的安利往往被视为相对立的两位哲学家,但事实上,列维纳斯对他者的他异性的维持依赖于自我生活的享受与家政学的建立,安利所坚持的自身生命的绝对内在性也同样以某种对超越的大写生命的自-感触(auto-affection of the Life)为基础。尽管列维纳斯所构建的内在性生活最终是为了提出超越于存在论的第一伦理学,而安利则更多是以揭示现象学与存在论无法把握的生命本身不可见的内在性为中心,但本文将列维纳斯与安利都视为不同程度上的内在生命哲学家,并从内在性的角度出发,分析二者在内在生命上进路的异同,并认为二者在对内在性的强调上都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他们本身的哲学意图,即,安利对大写生命(Life)与生命(life)、内在生命与绽出外在世界的绝对区分,恰恰使生命自身的内在性不...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Nomis Owl 144人喜欢
本文已被 蹲點 Squatting 转载: https://squatting2047.com/%e5%a7%bf%e6%85%8b%e5%95%8f%e9%a1%8c/ *声明: 1. 所有文章都有出发点和立场。这篇文章的出发点是左翼内部批判,因此不讨论左翼之外的问题; 2. 反对知识和真相的后现代左翼会被排除在讨论范围之外; 3. 这篇文章不直接和正在发生的社会现实相关; 4. 太长不看的话,总结在最后。 ---- 左翼社会评论的姿态问题,在不同场合聊过很多次了(在豆瓣上的话,比如 这里 和 这里 )。这几条广播谈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学左翼理论不是为了塑造一个高高在上的神坛,让自己站上去俯瞰众生的。一旦理论变成神坛,只会生搬硬套理论的知识分子就难免傲慢地用理论的框架来鞭打和否定现实社会里的种种不完美的实践。而政治实践总是不完美的,总是有风险也有缺陷的,永远不会有一个让左翼知识分子精神上...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皮皮虾和米稀稀 16人喜欢
新历史主义仅仅是认为历史是文化批评当中的一个重要实践领域,我们需要悬置自身的价值判断和主观偏见,抱有怀疑的态度质疑那些看似不可动摇的真理和定则,深入分析历史当中的话语模式生产。新历史主义的尝试并不仅仅是从历史这一学科跳到了文学这一学科,新历史主义跨学科的野心很大。文化诗学的本质是一种人类学,如果知道康德本人亦是在构筑一门人类学的体系的话,就知道新历史主义力图澄清和解释的问题要广泛地多,绝非是在...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音墙展开 15人喜欢
以赛亚·柏林(1909-1997) 以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哲学家及政治学家,被认为是20世纪的顶尖自由主义思想家。他最广为人知的思想是名为《自由的两个概念》的演讲,伯林论证自由主义者最重视的自由liberty,有两种理解: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奠定了后世哲学家讨论自由的基础。伯林一生的著作,都在为人类的自由与社会的多元价值辩护。 下为1976年录制的系列电视节目,由英国著名哲学家布莱恩·麦基(Bryan Magee)对以赛亚·柏林(Isaiah Berlin)所作访谈,并附文...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已被注销] 0人喜欢
第一次出差去巴黎,觉得应该带一本法国哲学家的著作路上看。本来是拿了福柯的《古典时代疯狂史》,临走时又觉得太厚,想想三四天时间恐怕是看不完,于是临时换了德里达的小册子《论精神——海德格尔与问题》。 德里达被称为“晦涩哲学家”,翻译成中文就更加难读。所以,对这本100多页的“小册子”,我本来是做好了到回来时也看不完的准备的。不过没想到,实际在飞机上只用了大约三小时就看完了,而且还颇有一点“思想的激动”...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李大卫 8人喜欢
李睿:《德里达〈论精神——海德格尔与问题〉》第一、二章阅读纲要 发表时间:2009-10-13 22:21:00 阅读次数:414 所属分类:第欧根尼 近两个月以来,我一直在阅读德里达的一本小册子《论精神——海德格尔与问题》的汉译本(朱刚译,上海译文出版社),手中常备,时常翻阅。然而,对德里达的阅读足以让我体味到“文本的密度”,阅读演变成了一场智力的搏斗。尽管之前对德里达《读海德格尔——埃塞克斯研讨会综述》的翻译...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往往 7人喜欢
女人也是“父亲名字”中的一种 ——如何误读拉康的性别(化)公式[* 原文题目为:Woman is One of the Names-of-the-Father, or How Not to Misread Lacan's Formulas of Sexuation,译文题目较此略有调整,文中部分标点较原文有所调整,文中的着重号为译所加。这里特别提醒注意的是,原文标题中的词组“the Names-of-the-Father”(译者将其译为“父亲名字”)与“the Name-of-the-Fathe...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Pavel 17人喜欢
精神分析与资本主义 作者:科莱特·索莱尔|译者:张慧强 原文首发于公众号 精神分析的角落 ,欢迎来关注~ 《Lacan - The Unconscious Reinvented》 今天的精神分析家已经养成了给资本主义定罪的习惯。他们的不满值得我们仔细研究。 弗洛伊德和拉康都高度赞扬分析行动,认为这是最高的、最具颠覆性的行动形式之一。他们用这些术语来说话:瘟疫、特应性、外在、他者欲望、颠覆。我们已经不完全处于那个时刻,基调已经变了。然而这里没有办法抹去目的上的对立:开展分析的那个人处在一场战斗中。然而一个世纪之隔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感知到,精神分析与自身对抗的东西也是相通的,而且精神分析与资本主义无法用这样二元的方式对立。如果说精神分析确实如拉康表明的那样,是主人话语的另一面,那么它就不是资本主义话语的另一面。 大开眼界 我们应该认识到,精神分析在个人身上产生的部分东西,资本主义,似乎在实在中获...
回复
来自:豆瓣小组
Octopus 58人喜欢
赛博宣言:1980年代的科学、技术以及社会主义女性主义 集成电路中的...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大豆吃大麦 1人喜欢
鲁晓鹏老师2016年冬季学期比较文学研究生研讨会课程安排。 本课程涵盖但不限于以下主题: 中国传统文学体系、美学、诠释学。 近代中国、中国性Chineseness与汉学的构建。 中国现代性的话语(早期、晚期、世界性、另类、可持续等等)。 革命传统,中国马克思主义,全球毛主义。 后主义:“中国语境中的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和后社会主义”。 Sinophone的概念。 中国电影理论;本地、国家、跨国和全球语境。 第一周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ry System, Aesthetics, Hermeneutics 书目: Stephen Owen, Traditional Chinese Poetry and Poetics: The Omen of the World, Chapter 1 Pauline Yu, The Reading of Imagery in...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冰湖守夜人 39人喜欢
社会学理论作业。转载请注明。谢谢。 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评论家之一,鲍德里亚的人生经历和思想脉络都有其自身的特色。由于其师承较为繁杂,并非出自于传统严谨的学院派教育,而是很大程度上来自工作中与思想家们的接触和讨论,因此其思想呈现出来源广泛、体系...
回复
来自:豆瓣小组
格鲁米 5人喜欢
千野拓政:东亚城市亚文化与全球化 今天我要谈的是关于全...
回复
来自:豆瓣小组
格鲁米 1人喜欢
千野拓政:我们将走向何方——关于现代文化的诞生与终结的一些考察 ...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润青 39人喜欢
《技术的追问》是一份演讲稿,主要讨论技术的“本质”。海德格尔首先区分了技术和技术的本质。技术的本质并非某种技术也不是某种技术因素,正如树的本质不是一种树一样。这本来是平淡无奇的区分,但是这里要注意海德格尔意义上的本质,并非一般哲学讨论中,某物所属的那种普遍的类群,而是使得某物持续存在的东西。这一区分,实际上要等到本文的后半部分才会明确。在本篇文章中,海德格尔仍然使用了一些特殊的术语,这些术语至...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鄙德 23人喜欢
《现代性与大屠杀》(Modernity and the Holocaust)其作者为英国著名社会学家齐格蒙·鲍曼(Zygmunt Bauman,1925-2017)。笔者所选择的译本由杨渝东、史健华所译,由译林出版社出版于2011年。 在鲍曼的这本书以前,社会学领域对大屠杀研究的态度,仅是搁置在学科的边缘。抱守着大屠杀是现代性的失效,一次人类文明的的意外出轨;或者被仅视为犹太人的“家事”。这两者相辅相成。 大屠杀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被简化为私有的...
回复
来自:豆瓣小组
白果树玉宝 7人喜欢
白乐晴:使超克分断体制运动成为一种日常生活实践(上)作者:白乐晴 来...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西天中土 2人喜欢
2013年3月号|总88期 采访:张泉 吴晓初 翻译:延光锡 面对老人,有时就像面对一汪平静的深潭。 白乐晴语调缓慢轻柔,偶尔抬手撑在颌间思考时,工整系起的衬衫袖口,就会露出一串佛珠。玉珠釉色淡泊,和他的从容儒雅相得益彰。 很难想象,半个世纪以前,他曾是韩国民...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sunfai 5人喜欢
- 好幾年前舊老板跟我推薦過台灣社會季刊的一個"超克分斷體制"的專題, 當時讀得胡里胡塗的, 除了大概記得當時有讀過關於韓過的批判知識份子如何看待南北韓分裂的體制是與冷戰架構相關, 兩韓政府(特別是民主化以前的南韓?)如何是讓體制的共謀等等....... - 反而很多關於台灣當時的分析我已經沒有甚麼印象了, 但今天讀終於拿起這本陳光興所寫的<去帝國>, 覺得很多東西其實過去幾年的思考終多多少少都有觸碰過(當然沒有系統與理...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fateface 216人喜欢
今天看到dqu的新日记(http://www.douban.com/note/151149713/)里这么写:“我也经常见到搞哲学的人说比较文学家胡扯哲学,搞艺术史的人说哲学家胡扯艺术,搞科技的人说什么什么家胡扯科学,当然,文艺工作者也说科学家胡扯文艺。总之,一旦越界,难免胡扯。为了胡...
回复
来自:豆瓣小组
书白 5人喜欢
编者按:   中国三十至四十年代的“四大家族”、金融崩溃以及言论...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AOI 81人喜欢
几年前在东京留学时,参加了子安宣邦先生周末在早稻田大学开办的市民讲座,因着这样的机缘,读了好几本子安先生的研究著作,对先生缜密的思想史作业与字里行间激烈的历史情感相结合的行文风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国后不久,就看到三联陆续推出老先生文集,欣喜之余,也略有担心,因为这样的语言风格,翻译成中文是颇具挑战性,而要贯通其中的历史文脉,更需要译者有相当深厚的研究背景。可以说,《何谓“现代的超克”》的译者...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水牛之王神乃襞 28人喜欢
浅:《批评空间》第二期第九号刊载了德勒兹的访谈和关于这个访谈的共同探讨以示悼念,本号(第二期第十五号)作为其延续刊载了Éric Alliez(译者注:巴黎第八大学教授,在德勒兹的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详情参见巴黎第八大学哲学系官网)的论文和巴迪欧书(《存在的喧嚣》)中的一章,在这个基础上有很多想要和宇野桑讨论的东西呢。 之前的座谈会的时候我的立场是很干脆的:必须把加塔利这个寄生物从德勒兹上面切下来,将德勒兹的哲学放回伯格森的哲学脉络中以一种纯粹的法兰西式哲学传统的方式加以吸纳。 只有在充分认同德...
回复
<前页 1 2 后页>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豆瓣上看到喜欢的内容,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

这个豆列的标签  · · · · · ·

高地浮星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