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一周新书精选|詹姆斯·乔伊斯晚年绝唱,填补80年空白的中文全译注释本问世
No.1
在这部长篇巨著中,乔伊斯赋予了语言以新的形式和无穷的意义,文字在多重组合之下拥有了不断解读、不断得出新意的无限可能。通过该作,他将现代文学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也给后世读者留下了巨大的难题。
潜入水中的影子:买了,已读,内容我认为已经算是相当的严谨完美了,比某版本的天马行空的大量再创造好很多,那个版本不知道是在读芬尼根的守灵夜,还是在读某个作家由于受到芬尼根的守灵夜的启发而写的一本书。这本书本身是注释本,注释本就是它的特色,特色应该无可厚非,像这样天书中的天书,没有注释,可能连理解其中的一句话都是很费劲的,这是一种全新的创新,也是一种应对翻译天书时的译本策略,我想没有什么方法是完美的,但是这种创新的策略在应对这种天书级别的翻译时,应属上策,如果觉得注释影响到自己的阅读,完全可以选择无视注释。诚恳地说,戴老师严谨踏实的翻译和严谨的注释造就了这本既可以进行一般阅读又可以进行学术研究的优良译本。
No.2
以赛亚·伯林论托尔斯泰“狐狸知道很多事情,但刺猬只知一件大事”,托尔斯泰是一只狐狸,却相信自己是一只刺猬。在本书中,伯林对托尔斯泰、历史认知和人类心理提出了深刻的见解。
陆钓雪de飘飘:将作家分为狐狸(莎士比亚、歌德、亚里士多德和其他博学的人)与刺猬(只关注一件通常不完整的大事的人,如柏拉图、帕斯卡、普鲁斯特、陀思妥耶夫斯基、亨利·詹姆斯等),也许并非不太恰当,并不比天真与感性(钓雪按:感伤不好吗建清?)及其他类似的分类或二分法更糟糕。以赛亚·伯林坚持认为托尔斯泰天生就是一只狐狸,但他非常相信刺猬,并希望活成刺猬。因此,他内心就出现了大家都知道的裂痕。
No.3
公认的认知语言学隐喻系统研究的肇始之作。此书让我们能够以全新的视角重新思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语言,作者指出隐喻不仅是语言中词汇的问题,也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
安提戈涅:例证极其丰富,讨论的范畴实际上从语言学延伸到了哲学。读完本书最大的后遗症大概就是会推敲每一句日常用语里暗藏的隐喻——比如刚才这句话里实际上就暗含着“容器隐喻”甚至“建筑隐喻”,而这些隐喻的重叠共用又进一步说明了隐喻体系中复杂的连贯性,在这个意义上隐喻“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表达方式毫不为过,因为几乎所有被视为寻常日常的语言中,都嵌套了隐喻结构,只不过由于我们太过熟悉而忽略了。作者将隐喻的研究还原到了经验领域,尤其是身体经验(物理经验)与文化经验,相比于“客观主义神话”与“主观主义神话”,经验更具有一种矫正和切实的可理解性,也提供了不同概念之间为了实现定义而需要的互动场域。从修辞学角度研究文学会是很有趣的角度,比如《喧哗与骚动》中的空间隐喻。最后几章从言到行的推论,也有点奥斯汀以言行事的味道了。
No.4
本书以西方现代思想的十三个关键概念为切入点,简约而生动地呈现出“西方现代性的十三副面孔”,构建出系统的西方现代思想谱系。
西山农夫:拿到书,赶紧读了一遍,这本新书的结构框架源自汪老师的课堂讲稿,是汪老师《现代性》小书的拓展和深化。该书以13个关键概念为切入点来勾划,构建出系统的西方现代思想谱系,文字风格保持着汪老师一贯做理论的写作风格,概念梳理很清楚,文字非常流畅,很好读,不古板,不晦涩,是一本了解西方现代思想的导读书和入门书!
No.5
本书脱胎于洪子诚在B站的视频课《洪子诚讲中国当代文学》,经作者亲自修订,扩充大量内容,集中探讨了十六个中国当代文学问题。
朏朏:读洪子诚谈诗的部分最感动,越读越有劲,觉到一股气,一股深藏在冷静内敛外表下的热烈血气,一种敏锐犀利的真,觉得自己在活着。
No.6
人文主义地理学家段义孚集中探讨审美的一本著作,生动展示了感觉与美在我们的个人及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思想剧场·黑猫:融合了地理学、人文主义、审美与文化反思的跨学科著作,涉及美学、文化、历史等丰富内容。段先生生动地展示了感觉和美是生活和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不仅仅是文化的一个方面,而且也是文化的核心。审美既是文化的动力,也是文化的终极目标。语言轻松活泼,内容又不失深度,推荐!
No.7
许子东深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香港文学的腹地,凭借多年对香港社会的洞察与敏锐的批评眼光,勾勒出一幅特别的香港图景。作者以文本细读方式,不仅评述黄碧云、李碧华、也斯、西西、董启章、刘以鬯等香港代表作家及其重要作品,更将香港文学置于与台北、上海的比较视野中,从张爱玲对香港文学的重大影响,到香港纯文学在主流“俗”文化的挤压下走出新的道路,穿透文学,探寻背后的历史、政治、文化脉络。
No.8
托马斯·伯恩哈德曾多次称为自己最钟爱的作品,中文首译。自杀未遂的兄弟二人被安置在塔楼中。病弱的身体与急剧崩溃的心智在这座塔楼里共振。生命如何瓦解?人如何在极端孤独中挣扎求生?
OOOrange:他在充满故事性的叙述中,找到了平和的口吻,来一吐为快。
No.9
勒卡雷遗作。金融精英朱利安隐居海滨小镇开书店,却被神秘访客爱德华与追踪泄密案的间谍首领打破平静,揭开“银景庄”隐藏的秘密。
Vanessa。:无法形容再次看到勒卡雷的作品有多激动。直到现在都还沉迷在史迈利的魅力中无法自拔。史迈利,真是独一无二,空前绝后的史迈利。这本书里没有史迈利,有的是一个可怜人,在自认为无与伦比的事业奋斗中忽然之间丧失所有,变成了一个去到另一边,镜像一般存在的自己。枕边人刚好就是立场敌对的另一边。死去的妻子,夹在中间左右为难的女儿,还有一个忽然被牵扯进来的书店店主。还挺羡慕书店店主的日子,找到一个中意的地方,开一家书店,还遇到了一些和过去有关的人。一个不是那么容易读完的故事。开本设计非常赞。迫切期待整个系列都出完。
No.10
在这本融合哲学、历史学、社会学和精神病学的跨学科经典著作中,科学思想巨擘、著名科学史家与科学哲学家伊恩·哈金以多重人格障碍为切入点,透辟剖析了精神疾病被社会、文化、医学和知识体系共同建构的过程,并对记忆、自我、创伤和科学的本质做出了深刻省察。
迷信鉴定员小谈:看的原版,不得不说大哲学家写的书读起来有难度,是我看多重人格相关看过最难懂的一本。作者的主要目的不是在解释多重人格现象,而是在解释多重人格这个解释话语框架是如何从历史演变而来,所以以绝大多数多重人格的材都不同,绝大多数材料要么是细化创伤说,要么是检验创伤说,要么是讲如何治疗创伤,所以基本就是在重复医学病因学的视角,即创伤导致解离【xx病原(体)导致xx症状的医学思路】,而本书作者讲的是精神医学中的历史是如何把创伤和多重人格这两个概念给联系起来理解的【福柯话语思路】,而这是一个结合了观察和话语演变的复杂过程。
No.11
哈维尔·马里亚斯以黑色幽默笔调讲述牛津任教经历,虚实交织。一部牛津大学版《围城》,一个西班牙式方鸿渐。
婧:追剧一般的读完了马里亚斯新鲜出炉的《万灵》,果不其然,碎碎念一般的日常中,把各个人物聚齐,然后开始了一场心理活动➕生活工作汇集的大幕。又是在小说的结尾,引出克莱尔贝斯三岁时,留在记忆里母亲从桥上落下,被水流冲走的画面。每一本马里亚斯的作品,总能吊足胃口之后,让我看到一个事件的真相,所有主人公一些列行为背后的故事。完美极了,接下来,继续期待《完好如初的名字》~迫不及待的想继续看下去
No.12
人类学家奈吉尔·巴利记录非洲田野调查的幽默经典,以英式自嘲讲述在多瓦悠兰的荒诞遭遇,展现人类学家的真实田野经历。
黑醋栗白巧:关上书页时仿佛我也离开了多瓦悠,“失落的乳房切除术”和等待揭秘的割礼仪式,都为这个探险故事加上浪漫且真实的想象,我和巴利最终一起“重返一个安全、可预期、黑色毛毛虫瘟疫不会推翻宇宙时间表的世界”,但阅读时的快乐太难忘了。 多瓦悠人看心情遵守神圣誓约,无条件守护祖先的秘密。语言、图像成了最狭隘的表达方式,时间也不是控制人类的工具,他们仅仅存在着,用自己独特视角观看世界、成为一个世界。巴利扼腕:“因为一个族群如果失去认同,最令人类学家扼腕的是世界失去了某一特殊‘世界观’。世界观是一个民族数千年互动与思考的产物。因此,一个民族的消失也代表人类可能性的萎缩。”如果我只能用一种视角认识世界,只能感受一种文化的存在,真的太遗憾了。
“豆瓣一周新书精选”基于前一周豆瓣用户对近期新出版图书条目的标记行为(想读、读过、评分等),每周发布一次,为你呈现一周内的精选好书。
-
Qingxin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8-25 06:32:14
-
狂潮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8-22 23:06:06
-
猫爱吃冻鳗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8-22 11:31:22
-
也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8-22 11:08:27
-
无声的平行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8-22 02:51:52
-
Amy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8-21 20:27:00
-
🎪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8-21 19:41:30
-
伊丽莎白酱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8-21 19:32:06
-
みどり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8-21 17:25:11
-
初七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8-21 17:17:19
-
BLASTILL🌼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8-21 17:09:17
-
M83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8-21 16:51:24
-
Eva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8-21 16:4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