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音乐越做越烂?
作为一个对音乐流媒体持怀疑态度的人来说,我已经尽量不依赖流媒体很久了。从千千静听、百度音乐盒、酷我音乐、酷狗音乐、QQ音乐、网易云到Amazon、Youtube、Spotify、Tidal、Deezer,在逐渐追求流媒体音质的同时我渐渐尽量不让流媒体破坏我对发掘新音乐的乐趣。
好歹我以前是会去挨个听Billboard TOP30,但不知从何时起流行音乐很难让再人提起兴趣。我以为变的是我,但总觉得现在的音乐产业是不是也变得大有问题。不管是音综还是Podcast访谈,在被看不见的某些力量操纵的后面所幸还算有些终于能够勉强发出的声音。记得信乐团主唱曾在某个音综上说过现在国内的音乐综艺,只知道翻唱一些老歌,再没有空间给任何创新,音乐发展就好像停滞不前了。Porcupine Tree主唱曾在某次访谈上说,现在的音乐市场太过饱和了,每秒钟都有很多歌发布,很多歌都属于没有意义的“多余”产物。
有这样的观点支持着我某些不确定的感慨,却一直没有看到个比较清晰的分析真正导致这样状态的原因。终于最近看到了还算专业也有道理的视频(当然我自己不学音乐只是听歌,具体的细节有待考究),这是个油管比较知名的音乐达人Rick Beato前阵子发布的视频。这篇文章将以此为基础来以望能够让更多的人理解并辩驳当今音乐是不是越做越烂,为什么越做越烂。
如果各位朋友能够转发让更多的人看到就更好了。我觉得值得强调,你或许不同意我的观点,不同意这里Rick Beato的观点,这都不要紧。我觉得每一个经过思考的怀疑都是好的。面对已经相当成熟的流媒体服务,我也并不是彻底摈弃,而是尽量规避它让我丧失曾经找到心爱音乐的激情。
这篇将从两个部分——音乐技术和技术的历史——来讨论这个问题。
第一部分,首先讨论音乐技术:现代音乐人制作音乐变得太容易了。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举个例子,在40年代和50年代间,Frank Sinatra仅凭一个麦克风和一支管弦乐队便能把声音平衡得恰到好处,他很快就能准备好,直接开始唱:“Come fly with me, let's float down to Peru.”
进入60年代左右,有了多轨录音机。如果在声乐部分或任何乐器上出现了错误,你可以很容易地编辑某一条音轨,进行"punch-in"。如果发现歌词中有不喜欢的词、唱走调了,都可以进入该条音轨,punch in,修正一下,然后punch out。到了1998年,出现了Cher的"Believe"这首歌,Auto-Tune的音乐技术出现了。它作为一个插件,可以安装在数字音频工作站(Digital Audio Workstations)上,例如Pro Tools、Logic或Ableton。比如说你有一段人声,如果这首歌是C大调的,那么autotune可以将每个不准确的音都纠正到C大调。后来T-Pain等人意识到, 如果将调音调到最强,声音就会听起来像键盘。这也就是他们在"Believe"这首歌中所做的。
于是同样的事情开始发生在鼓的部分上。有人录了鼓的旋律会觉得“哎如果这个踩镲不那么拖沓的话,这段第一段旋律的录音就很棒了。” 好吧,我们稍微往后或往前调整一点。调整之后,你可能又觉得,“嗯,后面的小鼓现在听起来有点奇怪,现在它听起来有点拖。”于是我们再调整小鼓。然后你可能会觉得,“你知道吗?让我们看看这些网格线,小节线。我们就把音源都移到那,然后开始剪切,移动。于是有了这个叫做Beat Detective的工具。
于是你可以量化整个鼓的旋律。量化过的鼓失去了真人打鼓的摇摆感,本质上就是个鼓机,像个满分鼓手的作品。所以在大概2000年左右的情况就是,每个人都开始量化他们的鼓,因为没有预算去请那些顶尖鼓手,比如Josh Freese、Kenny Aronoff。所以不得不用略微糟糕的鼓手。当然也有乐队有不错的鼓手,但多数还是只能打出来需要修正的旋律的鼓手。
一旦修正了鼓,你就会开始修正贝斯、吉他, 于是你就会得到一段毫无生气的、普通的、量化的摇滚音乐。另外,人们意识到架设鼓架真的困难,麻烦耗时。你需要一个录音棚和大量设备。你可以用两个,用三个麦克风来获得鼓声。但想得到专业的鼓声,你需要为不同的鼓都分别装上麦克风。Rick自己的录音棚里低音鼓上装了两个麦,两个嗵鼓各一个麦,节奏镲上一个麦,两个麦吊在整套鼓组上面,小军鼓上三个麦,踩镲上装了一个麦,还有几个室内麦克风。
要录制得好也很难。不仅要打好鼓,还要录好鼓,还必须经过训练。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你得有一双好耳朵,你得知道如何调音,你得知道什么是好的小军鼓音色,什么是坏的小军鼓音色,你得知道小鼓是否响得太厉害,你得知道它们的音高是否合适,等等。要做的决定太多了。现在,你不需要有一个好的录音室。你可以有一个蹩脚的录音室。你甚至不需要好的麦克风,因为你可以用采样代替一切。但是采样还不是从那些懂得录音的人那儿来的。
要获得好的吉他音色同样很难。你得有个好音质的放大器和音响,好用的麦克风。现在大多数人都使用音箱模型器。他们连上电脑打开程序程序,一切都已经为他们准备好了。预置麦克风,预选的配置。他们都用相同的算法。他们可以创造出美妙的声音,使用简单,根本不需要任何技巧,但因此也没有任何创造力。当然,如果你不会弹键盘,还可以买MIDI文件,这样就有了预先编好的和弦进行。
00年代初,唱片公司基本上不再与摇滚乐队签约,因为这太耗费资源了。 签约那些用笔记本电脑和麦克风就能制作自己音乐的艺人要容易得多。为什么说这是件坏事呢?首先是对技术的创造性依赖限制了人们的创新能力。这可能是错的,也许这有助于他们创新。但Rick不这么认为。以及,音乐的同质化。过度依赖相似的工具,就像我刚才提到的音箱模型,造成了多样性的缺乏。
这导致音乐变得越来越公式化,人们只是跟风使用某些类型的声音。这也是为什么过去20年来,某些trap节奏一直一个样。人们知道它们有用,所以就一直在用。泰德-吉奥亚(Ted Gioia)提到过,更简单的制作方式让制作过程更快,这就造成了音乐的过度饱和,让人们更难找到真正出类拔萃的音乐。这就是 Spotify 使用人工智能的方式。他们有人工智能歌曲。他们把这些歌曲归属于根本不存在的人。这样一来,他们就能把原本属于音乐人的版税收入据为己有。在人工智能方面,音乐太容易制作了。
最近的一个新闻有说,三大唱片公司都在起诉人工智能初创公司侵犯版权。环球音乐集团、索尼音乐和华纳音乐起诉Suno和Udio侵犯版权。因为你猜怎么着?他们用自己所有的音乐来训练这些人工智能模型。这不废话。不然他们怎么训练?环球等公司这么做并不是为了保护他们的音乐版权所有者。他们刚刚宣布与一家名为SoundLab的公司合作,为自己的艺人制作人工智能模型。他们可以在 Pro Tools或Logic中使用这个Sound Lab插件,你可以唱出自己的声音,然后替换成他们的艺人,比如Drake、Taylor Swift或Billie Eilish,或者同意这样做的人。
而且很肯定的是,所有这些唱片公司终究都会这么做,因为他们想拥有这些歌曲的人工智能版本。不管是你创作的还是他们创作的,他们都会拥有。这里Rick展示了他通过一个叫Eleven Labs的语音建模程序说的话,他用这个程序进行了为期四周的训练,说出来的话和真人真就一模一样。
有个关于人工智能的评论说得好:
“创意人工智能工具可以被视为复杂的剽窃软件,因为它们并不生产真正原创的内容,而是模仿和修改艺术家的现有作品,巧妙地规避版权法。”
更搞笑的是,这段话其实是Chat GPT生成的。
第二部分:音乐太容易消费了。假设你厨房的水龙头是Spotify或Apple Music之类的流媒体。你可以打开它,也可以关闭它。流出来的水流就像是流媒体平台上的所有音乐。你用杯子盛了点儿水象征的可能就是一位艺术家的全部作品。可能是The Police,可能是Billie Eilish,可能是Led Zeppelin,可能是The Beatles。然后如果你用滴管每取一滴水,就是他们的每一首歌。最终,你会把他们的所有曲目都听完。如果这样想的话,当打开水龙头时,每个具体的艺术家,某张具体的专辑,某首具体的歌,他们的重要性就微乎其微了。水流从流出水龙头流到下水道,在那里再次循环利用。
只不过在这种情况下,音乐并不像下水道那样被循环利用。2023 年,流媒体平台每天新增 10 万首歌曲。全年每秒钟就有一首以上的歌曲出现。相比之下,Rick小的时候,如果想买张《Led Zeppelin II》,必须找份工作或向父母借钱才能买到,因为他想拥有它,将它加入自己的收藏。Rick收藏中的Pat Metheny的专辑《 New Chautauqua 》当时花了八刀入手,全新。那是他在纽约费尔波特的托普斯杂货店打包杂货赚来的钱。实际上,你必须花精力骑车或走路去上班,上好班,周末领工资,存进银行,取出钱,去唱片店,买唱片,带回家,播放,听上几遍,去朋友家,与他们分享。现在孩子打开Spotify,点击一首歌,如果不喜欢,他们可以直接跳到下一首。想想这一点吧。
现有的所有音乐,或者至少这些上传到Spotify或Apple Music的音乐,每月只需 10.99 美元。所有Michael Jackson、 ACDC、Pink Floyd、Whitney Houston、Tupac、Kendrick Lamar、Juice WRLD、Eminem、Dr. Dre,贝多芬、巴赫、莫扎特、斯特拉文斯基、肖斯塔科维奇、Charlie Parker、John Coltrane、Miles Davis、Brad Meldo、Pat Metheny、 Keith Jarrett的所有作品,一个月10.99 美元,相当于以前买一张专辑的价格。这些都可以在这些流媒体平台上找到,这就是为什么年轻人不那么重视音乐的原因——在获得音乐的过程中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
音乐可以成为你收藏的一部分,成为你身份的一部分。“这些是我相信的乐队,这些是我热爱的艺术家。我要和我朋友分享它们。我要把这张唱片带到学校,放学后和朋友听。我们在一起看着封底,看看是谁在里面演奏。”这些事情这些经历,是有意义的。唱片上的内容,是有意义的。《Led Zeppelin II》,制作是John Burns和Genesis,这曾是重要的。
说这些的意义是,音乐已经变得毫无价值了。如果你每月只需支付10. 99美元就能获得任何歌曲,那一首歌又值多少钱呢?
很多人喜欢在音乐类Youtube播主,B站Up主视频下留言,希望某些类型的视频多做几期。但最终他们还是只根据自己的关注点表态。比如,“多讲讲有哪些经典老歌”“多做做什么史上最佳的视频”,或者“我希望让有人能用奇怪的节拍写歌,或者更复杂的和弦进行”。但当真有人这么做的时候,他们是不会去听的,因为他们真正的关注点不在那儿。
所以,不妨试试每周闲下来一会儿时间,就听几首歌。不要看手机,因为它会让你的思想空虚。不要看 TikTok,不要看 YouTube 或 Twitter,不要看 Instagram,只听音乐,让音乐流淌在你的心间。想想那些歌词。想想那些旋律。
在这个视频底下看到了很有意思的评论,说之前在飞机上正好遇到了Led Zeppelin之前的工程师,他说:“以前我们的工作是捕捉并呈现艺术家的表演,现在,我们在创造这些表演。” ("As engineers and producers we used to capture performances now we create them." )
原视频: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bZ0OSEViyo&list=LL&index=3
-
N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7-09 20:09:55
-
得闲肥喵团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7-09 19:57:42
-
幽灵酒保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7-09 17:50:22
-
狗娃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7-09 15:36:59
-
闻韶还对落花风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7-08 18:28:00
-
煲仔饭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7-08 18:15:36
-
snowball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7-08 17:54:24
-
柠檬狂人fx5700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7-08 17:22:04
-
billiedivisio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7-08 17:16:04
三层阁楼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Dunedin Sound(但尼丁之声)- 一种真实诚恳的声音 (5人喜欢)
- Women in Rock 摇滚乐中的女性 (22人喜欢)
- 前卫摇滚的隐秘宝藏 - Gentle Giants (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