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与怨,如何报?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里的这段话很有名,字面意思也不难懂。只是,可思考的地方还是不少。
第一,以德报怨。这明明很高尚,孔子为什么不赞成?这难道只是在教我们,不要做烂好人?
第二,接上面,以德报怨不可取,是不是意味着就要以怨报怨?孔子说的“直”,到底是什么意思?
第三,以德报德,看起来不言自明,但为什么我们总是看到以怨报德、忘恩负义的事?以德报德很难吗?
偶然看到一个故事。
英国著名的慈善家Olive Cooke(1923-2015),一生倾其所有捐助退伍军人,自己却活得一贫如洗。令人悲伤的是,她的爱心没有换来感激,却招来了指责和骚扰。晚年的Olive不断地收到催捐的信件、电话,陷入抑郁,在92岁的年纪上自杀身亡。
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一个善良的老太太,和一群贪婪的白眼狼。典型的以怨报德。斗米养恩,担米养仇,似乎自古以来人性就是如此。白眼狼可恨,但指责他们没有用处。我关心的是:站在好心人的角度,有没有可能避免像Olive太太那样的悲剧?
回到孔子的话,就看出深刻来了。
无论Olive太太的动机如何,几十年如一日的捐助,毫无疑问是善举,这样的善举对他人、对社会是有帮助的。不妨把事情简化一下,假设受捐助的人只有一个B吧,Olive捐助了B,就是一种施加、付出,这就是一种“德”。这位B得到了帮助,正常情况下会有感激,尤其是一开始,无论是口头上还是行动上表达感激,都算是一种回报,也就是“以德报德”,这是一种平衡。有了平衡,善意善举就能流动起来,就会促成下一次善举。这对于Olive和B双方来说都是有好处的,对于社会来说,也是有好处的。
而当催捐对Olive形成压力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付出和回报之间的平衡关系被打破了。B所要求的,Olive给不了,给不了,“怨”就发生了。无论这个怨的原因是什么,以及B的方面有没有伤害的故意,至少从Olive的角度看,有压力,就意味着她感受到了“怨”。摆在Olive面前的问题,正是:何以报怨?
Olive想要满足B的需求。只是,现在这种愿望,已经超出了她的能力。如果要做超出能力的事,必然得牺牲一部分自己的需求。作为慈善家,相信她此前已经牺牲了很多,但尚在可承受的范围内,还有平衡。现在,无论是因为对方的需求变多,还是自己的能力下降,事实上,总是造成了平衡的打破。
“以德报怨”是一种怎样的人际互动模式呢?每当出现对方需求和自己能力之间的不平衡、不对等(“怨”),自己都用更多的自我牺牲(“德”)去填补。而这样的填补,短期有用,很快就会造成不平衡的进一步扩大。在这个模式里,依据的不是对等原则,而是不对等原则,平衡的打破是迟早的事。
健康的人际互动,是多次往还、动态平衡的。而“以德报怨”的模式,由于建立在不对等的原则上,恰恰妨碍了长期的、多次的互动。不对等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无论以德的名义,还是其他。
而“以直报怨”,倡导的是一种健康的对等原则。
清代有一位叫吴嘉宾的学者,对孔子所说的“直”有一段解释,我来转述并阐发一下。
“直”,就是不隐藏。只要求德,不看见怨,其实是一种隐忍,被隐藏的怨,还是怨,只是被压抑了。压抑自己的怨,必然是有所求于人,要去交换一些什么东西,一来二去,就助长了虚伪。孔子恰恰特别反对“匿怨而友其人”。
“直”本身其实是丰富的。如果不能忘怨,就以怨报怨,这是一种直;能够看见自己的怨,理性对待、淡然处之,也是一种直;能够在对等原则下宽厚待人,别人觉得你是以德报怨了,但在你自己这里并无牺牲感,而是感到宽裕(所谓宽裕,就是你的能力范围远远大于对方的要求),这也是一种直。
“直”的反义词是“伪”。拿“以德报怨”作为原则来教导人,恰恰是教人虚伪。
将芜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把恐惧转化为工作量 (6人喜欢)
- 又见文科危机 (42人喜欢)
- 这几部电影在打造什么 (5人喜欢)
- 想要与你共勉的 (25人喜欢)
- 专注 (1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