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科夫斯基在北方

斯坦尼斯拉夫·尤利安诺维奇·茹科夫斯基 (Stanislav Yulianovich Zhukovsky,波兰语 Stanisław Żukowski;俄语: Станислав Юлианович Жуковский,1875-1944),二十世纪前期著名风景画家。他出生于沙俄帝国时期的格罗德诺省沃尔科夫斯基县(Volkovsky),父亲是一位世袭波兰贵族,因在1863-1864年波兰反抗沙俄的大起义中支持起义者,而被剥夺贵族称号和财产,并曾流放西伯利亚。位于沃尔科夫斯基的斯塔拉沃亚(Staraya Volya)庄园本是他家祖产,此时一家人却只能以租客身份寄居于此。庄园生活培养了茹科夫斯基的审美取向:接近自然,眷念过往,他说:“我喜欢旧时光,特别是普希金时代”。

茹科夫斯基在家中接受了一定的教育,然后去往华沙的一所体育学校,又转到离家较近的比亚斯托克的皇家学校。在那里,除了文化知识,他也接受了艺术熏陶,教他绘画的老师谢尔盖·尤加宁是一位天才的风景画家。茹科夫斯基很快展露才艺,爱好文艺的母亲颇为支持他的追求,但是遭遇了父亲的严厉反对。母亲不幸在他15岁时去世,茹科夫斯基只能瞒着父亲偷偷抹上几笔,他立志要去莫斯科深造,17岁那一年终于从家里偷拿了钱不告而别,为此父子决裂。茹科夫斯基多年未曾回乡,直到他成名后方才父子和解。
从1892年到1901年,茹科夫斯基在著名的莫斯科绘画、雕塑与建筑学院学习。根据学校章程,未成年人申请就读必须经过监护人同意,茹科夫斯基只好虚报了两岁年龄,此事的后遗症是,至今不少记录还把他的出生日期定在1873年。在学院里,他是最具天分的学生之一,师从一系列名家,先是得到现实主义绘画大师谢尔盖·科罗文(Sergei Korovin)的指导,随后跟随阿布拉姆·阿尔希波夫(Abram Arkhipov)学习风景画。尽管耀眼的艾萨克·列维坦(Isaac Levitan)并不是他的直接导师,但列维坦对他的倾囊而授无疑是最有影响力的。1900年,四十岁的列维坦英年早逝,他“最优秀的学生”茹科夫斯基被公认为是其“艺术继承人”。

从入学次年开始,茹科夫斯基积极参加每年的学院画展,1895年他的作品入选重要的“巡回画派”展,不久之后,他成为俄罗斯艺术家协会的创始会员,值得一提的是,他始终不忘自己的波兰根脉,从1898年开始参加华沙艺术促进会的展览。在获得一系列大奖之后,1899年《月光》被著名的国家级画廊——特列恰科夫画廊(Tretyakov Gallery)收藏。1901年,茹科夫斯基以第一等银质奖章毕业,获一流艺术家称号,活跃地参加一系列国内外艺术展览。1906-1917年,他在莫斯科开办了一所两年制私立艺术学校。1907年,他被授予圣彼得堡帝国艺术学院绘画院士的荣誉称号。
从1901到1911年的十年,茹科夫斯基延续了俄罗斯风景画风格,从希施金那样的令人瞠目的写实笔法、到列维坦这般精致又洗练的表达,皆能胜任。他走遍俄罗斯中西部,在大自然中直接作画,速度很快,乐此不疲。这些作品很像信手拈来,却是自然的“灵魂快照”,记录下平凡景物的奇妙瞬间:旁晚的某个时刻,夕阳穿过高树,向城堞投下摇曳的橙红光斑;镶着银边的高积云倒映在湖心,湖水在风中微微抖动;晴空湛蓝,积雪相映,教堂的金色穹顶愈加灿烂。——凭借对于光线、空气、季节色调的敏感,他使画布上的大自然生机焕发、诗意葱茏。



茹科夫斯基的作品,令我想到与他同时代的“俄罗斯最后一个乡村诗人”谢尔盖·叶赛宁(Серге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Есенин,1895-1925),他们同享一种“想在柳树的枝杈上嫁接两只手臂”的激情。高尔基评价说:“叶赛宁与其说是一个人,倒不如说是一个器官——大自然为了诗歌,为了表达无尽的‘田野的哀愁’和对世间一切生物的热爱以及人们所最应得到的仁慈,而特意创造的一个器官。” 叶赛宁写道:“蓝色的雾。雪的广野。淡淡柠檬般的月色。” “松林被划上云的十字,深深吸着甜味的云烟。”“在一泓静悄悄的湖水中,新月的角和香蒲相触撞。仿佛从遥远的小径流来,湖水在把四周的岸摇晃。”“白桦四周徜徉着,姗姗来迟的朝霞。它向白雪皑皑的树枝,又抹一层银色的光华。”——这样的北方景物,均在茹科夫斯基笔下得以赋形。他画得出空气的透明度,画得出树叶的水份,画得出白夜的特殊光线,画得出四季变换的季节之感。在他的画中,极少有人物,动物也稀见,仅仅天光云影、草木荣枯,就已经足够迷人。




自1910年以后,茹科夫斯基的艺术更趋近印象派,表现户外自然光线下的色彩交响一直是他所擅长,而他也开始发展深具个人特色的主题:庄园内景。“庄园贵族”一直是与“城市贵族”相对立的存在,也是托尔斯泰小说中时常表现的阶层,他们更贴近乡村,更贴近古老文化传统,也更加怀旧,在世纪之交“西方派”与“土壤派”的大辩论中,庄园贵族的大多数是力挺“土壤派”的。茹科夫斯基反复画过圣彼得堡郊区的“罗日德斯特韦诺”(Rozhdestveno)庄园,仔细追溯一下,这里还有段故事。
罗日德斯特韦诺庄园因同名村庄而得名,彼得大帝时代是王子的领地,后来为沙皇亲信所有。大约在1825年,建起一幢木制二层建筑,三个侧面都有悬挑出去的四柱柱廊,正面有多段楼梯。1890年,庄园被金矿主伊万·鲁卡维什尼科夫(I.V.Rukavishnikov)收购,主体建筑按照新古典风格重建,有六根木头圆柱支撑的前廊和三角门楣,一楼有大厅和客厅,二楼用于起居,半地下室是厨房,周围修了些附属建筑,花园里还建了一个网球场。鲁卡维什尼科夫喜欢戏剧和收藏,他收藏了许多油画,大多数是一钱不值的垃圾,但有些却是出自古代大师之手的杰作。他的夫人奥尔加是俄国皇家医学院首任院长的女儿,热衷慈善。夫妻二人除了名噪一时的罗日德斯特韦诺庄园,在附近还另有一处庄园,名叫维拉(Vyra)。不仅如此,他们还在村子里建了三所学校,一个两层医院,一个公共图书馆和一座私人剧院。在他们为儿子创办的私立学堂里,甚至有十几个优秀教授,还有二十来个伴读的孩子。他们的六个儿女中只有儿子瓦西里和小女儿叶琳娜长大成人。叶琳娜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后来嫁给了司法大臣的儿子。鲁卡维什尼科夫夫妻十分慷慨,他们送给女儿的陪嫁是一处位于彼得堡的新文艺复兴风格的豪宅。1901年夏,鲁卡维什尼科夫夫妻二人先后去世,罗日德斯特韦诺庄园传给了儿子瓦西里·伊万诺维奇·鲁卡维什尼科夫,隔着一条河的维拉庄园留给女儿叶琳娜。瓦西里希望家里充满花香,但是自己大多数时候生活在法国或意大利南部,村庄和庄园实际上由妹夫和妹妹管理——他们家中有五十位佣人。1916年,瓦西里也去世了,罗日德斯特韦诺连同几百万美元遗赠给妹妹的儿子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对的,你没看错,就是那个大作家纳博科夫!


纳博科夫出生于1899年5月,洗礼后不到几星期,一家人就收拾了行囊去维拉庄园度夏。除了彼得堡的家,他从小在三个庄园活动,他自家的维拉庄园、他祖母家的巴托沃(Batovo)庄园、他外公和舅舅的罗日德斯特韦诺庄园,全都靠得很近。正是在这里,他培养了对于蝴蝶的热爱,网球技术,还有最初的恋情。虽然继承了罗日德斯特韦诺庄园,但第二年纳博科夫一家就流亡国外。巴托沃庄园1925年被毁,维拉庄园1944年被毁,只有罗日德斯特韦诺得以幸存,先是成为集体农庄的一部分,后来被划归当地历史博物馆,1987年被改造成“罗日杰斯特韦诺历史与文化及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纪念馆”,不幸1995年又遭火灾,今日重建的博物馆与过去已经大异其趣了。







不知道画家茹科夫斯基是如何结识了公子哥瓦西里、也就是纳博科夫的“茹卡舅舅”的。在1910年代,他多次描绘过“罗日杰斯特韦诺”,依据他的画作,大概能追摹这座庄园的吉光片羽。





除了以上这些被归类为“罗日杰斯特韦诺”的画作,同一时间,茹科夫斯基还画了“过去的房间”系列。根据纳博科夫的《说吧,记忆》,维拉庄园的墙面镶嵌着胡桃木板,不知画中的木板是不是。在茹科夫斯基的画中,四壁满镶的木板,老旧得有了包浆;帝国风格的红木家具,颜色浓重;木质地板上有小块地毯,还有朴素的嵌入墙壁的壁炉。墙上有多幅金色画框,既有19世纪上半叶的人物肖像、也有小型风景画,如果细看,一位穿蓝色露肩衣裙的夫人和一位穿老式军服的绅士时常出现,而且这两幅画的位置并不固定,提示我们画家有可能是在“创作”而非“对景写生”。不过最重要的是,这批画里总有特别大的玻璃窗,窗台上常有盛开的紫罗兰,一方面引入户外的自然风景——或是冬天的皑皑白雪,或是早春的濛濛树影,又或是秋叶正黄——所谓诗意的栖居不过如此;另一方面室外光线在室内的投射与折射,形成光影与色调的变化,十分微妙,也是观画的趣味所在。这所老房子内景古旧、笨拙、鲜艳、朴实,它不是供参观的豪华宫殿,而是供日常家居的舒适空间,俄罗斯老庄园的气息,就这样得以体现。







后来,茹科夫斯基也画过很多大贵族的宫殿式庄园,壁毯、水晶灯、大理石和金丝绒的世界,总是不及这些木头地板的乡下老宅,鲜花着锦,有着浓郁的地方风味。1910年和1911年,他还迷恋一个废弃的木质阳台,也是一画再画。




茹科夫斯基是先锋派艺术家波波娃(Liubov Popova)和马雅可夫斯基( Vladimir Mayakovsky)的导师。当十月革命到来,根据人民教育委员会美术委员会的命令,茹科夫斯基成为“艺术和古物古迹保护委员会”的成员,负责调查莫斯科和周边地区的古迹情况。他主张保存俄罗斯具有纪念碑意义的收藏,倡议将库斯科沃(Kuskovo Place)宫改造成博物馆。


1919年,为了逃离饥馑,他搬到伏尔加河上游的维亚特卡(Vyatka)隐居,在那里继续作画,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一批画同样洋溢着岁月静好之感,就好像战争并非近在咫尺。1921年回到莫斯科后,茹科夫斯基举办了个人展览,这批画作遭到先锋派群起攻之,批评他专注描绘“荣耀的窠臼”,是“贵族生活的歌手”,在意识形态上“颓废”。从此,他渐生去意。



惨烈的苏波战争结束以后,根据1921年《里加和平条约》,茹科夫斯基出生的地方重新成为波兰的一部分。1923年9月,他作为波兰人“回到”波兰。他定居于华沙,像以前一样努力工作,并在巴黎(1925年)、华沙(1929年、1935年、1937年)和克拉科夫(1929年)举办了个人展览。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苏联曾邀请茹亚科夫斯基重归莫斯科,但是他仅仅向苏联的博物馆出售了几幅作品。他继续在波兰画着,宫殿,庄园,紫罗兰,大自然。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波兰被纳粹占领。波兰人民的华沙起义(1944年)失败,茹科夫斯基被驱逐出城、最后关进普鲁什科沃集中营,并在那里去世,埋葬于集体坟墓。在战乱中,他的大量画作也被毁掉了。
现在,茹科夫斯基的出生地重新被确定为白俄罗斯领土,所以,波兰、俄罗斯、白俄罗斯都将茹科夫斯基列入美术史,他的作品被众多博物馆收藏,包括国家特列恰科夫画廊、俄罗斯国家博物馆、基辅俄罗斯艺术博物馆、明斯克白俄罗斯共和国国家艺术博物馆、华沙国家博物馆、克拉科夫国家美术馆等。无论画家属于哪个国度,不变的是北方风物,不变的是他笔下那令人窒息的美。

关于他的婚姻,遗憾地没有找到确切资料。他早年画过几幅有女性的风景,可能就是他的夫人。我觉得,他不断画梳妆台,上面排布着香水香膏,有可能是他夫人的卧室?







希望他们是幸福的。
互联网上,茹科夫斯基的信息不是很多,本文根据英文和俄文材料整理,多有疏漏,欢迎豆友补充和纠正。之所以拉杂写了这么一大篇,是因为我的母家是哈尔滨,对“老毛子”又爱又恨的一个城市,北方含量极高,高到造了这样一个伏尔加庄园。疫情又起,今冬回不去,我挺想它。

-
mom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3-29 10:36:14
-
常官鱼鱼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3-27 14:14:21
-
稻香村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3-27 12:15:53
-
暖风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3-27 10:22:14
-
レゴシ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3-27 09:27:00
-
Stanle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3-27 09:11:59
-
Leorang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3-27 08:53:29
-
栉海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3-27 08:26:58
-
叶赫莲娜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3-26 22:46:48
-
罗马法王章北海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3-26 22:24:35
-
sonic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3-26 22:18:50
-
蛤蟆的油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2-02 03:16:03
-
第一个夜晚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1-30 05:04:10
-
小朋友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1-29 18:11:53
-
与英雄为敌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1-29 17:27:18
-
The Wh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1-29 13:25:36
-
味之素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1-29 12:46:22
-
一只熊猫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1-29 12:08:57
-
lilipa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1-28 19:54:17
-
ashram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1-28 14:58:34
-
汤武森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1-28 13:27:32
-
北之岚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1-28 13:25:48
malingcat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为自己代言:三联深度阅读计划—夏季篇 (69人喜欢)
- 纳博科夫的祖产有多大、又有多美? (599人喜欢)
- 乾坤识小:听文物说话,让名字鲜活 (59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