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见到的石窟造像壁画之美
查看话题 >龙飞天宇,星散海外 | 天龙山石窟的一千五百年
在《天龙八部》的江湖世界中,大理国段氏极为仰仗的支柱,正是点苍山上的天龙寺。而在太原西南,亦有一座同名的皇家寺院,它就是东魏北齐时代,高欢家族在晋阳城西的方山上修建的圣寿寺,又名天龙寺。
因寺声名隆重,故而方山也因此叫作「天龙山」,高氏家族亦延续北魏传统,在此开窟造像,其后隋唐时代继续经营,形成了东西峰二十余窟的石窟群,也就是赫赫有名的天龙山石窟。

在佛教艺术史上开创「天龙山样式」的这座重要石窟,却在民国时惨遭盗窃,几乎无一窟龛幸免,无一造像完整。去年回归故土的天龙山第八窟佛首,就是那段历史的见证。
走在天龙山的小道上,看着石窟中的浮雕与造像,读着历代碑刻题记,北朝遗风,隋唐气魄,五代之衰,民国之痛,都可品读出来。
东魏·离宫筑向云根
天龙山在今天太原城西南八十余里处,为何此处山腰上会凿有石窟?一切的缘起,可从这首诗中寻得端倪:
挂镜台西挂玉龙,半天飞雪舞东风。寒云直上三千尺,人道高欢避暑宫。
金代诗人王庭筠在游览天龙山时,写下了此诗,后被人们刻在了复建的「高欢避暑宫」旁。

站在廊下望去,千岩竞秀,云蒸霞蔚,满目苍翠。一千五百年前,东魏权臣高欢也曾站在这座离宫中,他看到的不仅是秀丽的山中景色,还有远处雄立巍峨的晋阳城,再向南望,则是逐鹿的中原与天下。

北魏末年,帝室衰微,权臣割据,最终分裂成东西二魏。而太原所在的东魏政权,则由当时的大丞相高欢执政。当时东魏皇帝居于上都邺城,高氏则居于下都晋阳。晋阳虽为下都,实际上却是当时的行政中心。
晋阳古城,是太原当时郡治所在,正位于天龙山附近。因此,高欢父子在此修建离宫别苑,并延续北朝崇佛传统,在山上开凿石窟,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第二、三窟。

二三窟相距很近,不过一米,窟内形制基本一致。这种双窟的形式在云冈和龙门都很常见,天龙山也是用了这种形式,不知是否与当时「天有二日」的政局有关。两窟之间有一古碑,可惜碑身早早被凿,碑文不得而知,两窟营造的具体时间也无从考证,推测大体是在北魏末年到东魏期间。

今天仍可以看到这处残碑,碑首的螭龙雕刻得很有力量。双螭之间的圭首处雕刻着一佛二弟子,佛首早已残损,与老照片上基本一致,不知是何时所毁。

第二窟正面北壁上的释迦牟尼佛像,可以看到繁复的悬裳垂叠在佛座上,沉重的石头上自有一种轻盈潇洒之美。佛龛外雕刻成幔帐形式,好像释迦正座在华美的幔帐下与众生说法。左手施与愿印,右手残断,似是施无畏印,衣裳是褒衣博带的北魏样式,但佛面已然有丰润之相,与北魏晚期之后的形式颇为一致。
虽然是一百年前的黑白老照片,但北朝之风,仍然让观者心生欣喜。那么今天这尊佛像境况如何呢?

今天再去看第二窟,只见满窟凿痕如疤。而北壁那尊庄严的释迦像,或许是被毁坏得过于惨痛,人们只好用黄色幡布盖上。着实让人心悸。

西方供养飞天。窟顶为盝顶,中间刻有莲花,四周则是供养飞天。

今天的窟顶已无当时风貌,精美的飞天被凿窃,人们又在上面雕刻了仿制品,但风貌已经远远不如当年。
北齐·寥落古行宫
东魏国祚不过短短十七年,不甘于在幕后掌权的高欢之子高洋,逼迫孝静帝禅位,东魏覆灭,北齐建立。高氏家族并未改变东魏时代的两京格局,仍以邺城为都城,以晋阳为大本营。历代北齐皇帝都要在晋阳即位,随后常年来往于两京之间。

而天龙山石窟,作为高氏家族的皇家石窟,开凿新窟的工程仍在继续。北齐一朝,天龙山新添了三座石窟,分别是第一窟、第十窟和第十六窟。

第十窟西壁的佛龛造像。

第十窟今貌,前室已经半塌,门口的两位天王已被凿走,唯有石柱尚存。石柱为八角,柱顶为莲花,上托一斗三升的斗拱。这也是珍贵的北朝建筑样式遗存。

第十六窟前室的形制与第十窟非常相似,八棱石柱、一斗三升、人字栱,还有两尊威武雄壮的天王力士。

天龙山上现存一座白龙洞,里面有泉水一眼。而这座明代小庙的八角石廊柱,与北齐石窟前室的柱子风格一致,当为北齐遗物。

山下的天龙寺,也是北齐时候所建。天龙山因此寺而得名,而天龙寺的“天龙”二字,又是出自哪里呢?根据寺中石刻碑文,一说取自《易经》中的「飞龙在天,利在大人」,高氏家族为表自己是真龙天子,故而如此命名;一说是来源于佛经中的天龙八部。
今日所见寺庙为明代重修样式,但山门内却有两尊残像,是罕见的唐代泥塑。

寺前的蟠龙松,树高不过两米,树冠却平铺展开,200多平米,很是壮观。

虽然表面已被雨打风吹去,但露出的筋骨和肌肉,仍能看到大唐气象。
隋·春花满正开
北齐享国也不过短短二十八年,随后被宿敌北周所灭。北周武帝在位时曾发起灭佛运动,但到此时已经大体结束,北齐境内的佛教未曾遭受灭顶之灾,但也颇受重创。所幸很快外戚杨坚就取代北周,建立隋朝。
小时候在寺庙中被尼姑养大的杨坚,正如他的小名「那罗延」(金刚力士)一样,成为佛教复兴的重要推动者。而晋阳城外天龙山上,也在这波浪潮中添了一个独特的新窟——第八窟。
第八窟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天龙山唯一的隋代窟、唯一的塔心柱窟,也是唯一知道确凿年代的窟,而去年回归祖国的佛首,也正是出自此窟。

第八窟前室,尚可看到残存的仿木结构雕刻。这也是极为珍贵的隋代建筑实例,也被梁思成先生赞叹为「隋代石窟之最富于建筑趣味者」。

石窟前廊左壁上还有一通石碑,即大名鼎鼎的「开皇石室铭」。碑文记录了此窟开凿于开皇四年。这不仅确定了第八窟的开凿时间,也使得第八窟成为天龙山石窟分期的标准线。(图源网络)
碑文还记叙了开窟始末,「有周统壹,无上道消。胜业未圆,妙功斯废。」说的正是北周武帝灭佛事件;「皇隋抚运,冠冕前典,昭隆正法,弘宣方等。」则是隋代复兴佛法的印证;「以此净业,仰祚天朝圣上寿等乾行,皇后季均厚载,储宫体明离之□,晋王则磐石之安。」说的则是造像的目的,即为帝后、太子、晋王祈福。
第八窟开凿时,并州总管正是晋王杨广。此时他正在晋阳韬光养晦,等待时机。此窟开凿,虽是响应帝后崇佛喜好,为皇室祈福,是否亦有晋王自己的心思呢?

第八窟北壁造像。

这尊佛像的佛首已被盗走,空余佛身。

2020年12月,这尊佛首从日本回归祖国,亮相春晚,后在鲁迅博物馆展出一个月。作为文物局直属的一级博物馆,鲁迅先生本人即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纽带,亦是古物爱好者,在展厅中还展出了他当年收藏的天龙山浮雕造像拓片。

与老照片相比,这尊佛头略微有点变样。残损的鼻梁变得完整,低头的姿态也转为抬头,可能是经过人为的修补,后脑勺的位置也磨平以便放在木板背景上陈列。经过探测发现,鼻翼上有有机材料修补的痕迹。根据面庞风化痕迹对比,这尊佛像才最终确定归属于第八窟。
唐·彼汾惟帝乡
当年的晋王最后如愿以偿当上了皇帝,却没料到自己的龙兴之地晋阳城却要走出另一位帝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渊在晋阳起兵反隋,次年唐朝建立,定都长安。
而晋阳作为建立李唐王朝的策源地,具有了超然的地位,成为大唐的「北京」。晋阳城也在此时得到进一步营建,而城外天龙山的崖壁上,锤凿之声也不绝于耳。有唐一代,天龙山新增了十几个洞窟,而盛唐时期的造像气度,也在天龙山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天龙山上,有唐碑、唐像、唐塔,盛唐气象,为此处留下了最为浓墨重彩的尾章。

第十五窟门口有一通石碑,可惜早年就被凿去。后来人们在水沟中发现了部分残碑,俊秀的八分隶书碑文,记录了一个典型的大唐故事。

从石碑拓片上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位名叫勿部珣的将军的功德碑,他为自己的夫人黑齿氏及岳父黑齿常之开凿了这座洞窟。勿部氏和黑齿氏都不是常见的汉人姓氏,而是当时朝鲜半岛上百济国的名门,黑齿常之更是百济一代名将。
在百济被新罗国所灭后,部分百济贵族逃到了长安,在大唐的朝廷中继续做官,勿部氏与黑齿氏便是其中两支。能够被派到「北京」镇守,想必勿部氏颇受朝廷信任。而百济也信奉佛教,所以才有此洞窟的开凿。从这通石碑上,我们可以读到家族的挫折与复兴,读到百济移民的联姻与信仰,也可以读到大唐包容天下的气度。

在龙门石窟中,高大的卢舍那大佛是盛唐气象的最好展现。而在天龙山上,也有一座唐代大像窟,那就是第九窟大佛。因为沿山体而凿,呈现半露天的状态,所以人们又在窟外建了一座四层阁楼,即「漫山阁」。

修复后的漫山阁现状,石像不再受风吹日晒之苦。

第九窟内的高大佛像,佛像垂足而坐,应是弥勒。因为体量过于巨大,不便盗凿,第九窟也成为天龙山保存最为完好的窟室。

大像底座上雕刻的供养天人,今天已经风化得看不清了。这尊伎乐天最为生动,尤其是飞扬的宝缯,灵动有趣。

弥勒前的三大士。

骑着狮子的文殊菩萨,旁边是牵着绳子的狮奴。

狮子尚在,狮奴未存,狮首亦是新补。

第五窟是一处很小的窟龛,只有一佛二菩萨。老照片中依旧可以看到两尊造像的风采。

可惜两尊造像首部都已遗失,菩萨临近窟口,周身也风化得厉害。

第六窟窟门外的力士肌肉虬劲,很有力量感。让人想起龙门的力士们。

今日第六窟,守在门口的力士都已被偷凿,想必窟内的佛像们也同样难逃厄运。

第六窟东壁中的一尊菩萨,雍容华贵,静谧安宁,是天龙山唐代造像中的精品。

小小的第十一窟,不过几尺见方,窟内造像想必也不大。

这样的小窟,也难逃毒手。

十二十三窟连在一起,窟外雕刻有多座佛塔,是单层唐塔的样式。

不得近身前看,造像和石塔多有残损。崖壁的自然侵蚀和外力作用,也是露天造像日渐漫漶不清的重要原因。
北汉·系舟山头龙角秃
唐朝覆灭后,群雄并起,北方梁唐晋汉周五代如走马灯般依次登场,而南方则分裂成多个小国。当后汉被后周取代后,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刘崇在太原称帝,建立北汉。这是十国中唯一一个北方政权,也是被北宋打败的最后一个政权。

如今天龙山圣寿寺碑廊中,存放有一块刻于北汉广运二年(公元 975 年)的石碑,即《大汉英武皇帝新建天龙寺千佛楼之碑铭并序》。碑文中记载了北汉英武皇帝刘继元在位时铸造铁佛千尊,供养在千佛楼的史事。碑文中记载了北汉连连遭受北宋攻伐,国弊民穷,此时英武皇帝是如何应对的呢?他一方面「洎春末夏初,累飞诏示,必以备物典册,将加徽号洪名。」,寻求北方大辽的支援,一方面「诏有司於大殿後正面造重楼五间」,寻求佛祖庇佑。
佛祖与辽都未能挽救北汉的大厦倾颓之势,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挥师北上,北汉灭亡。而在攻破晋阳城之战中,宋军损失惨重,于是赵光义下令毁掉晋阳城,除却报复之外,此举亦有别意。
历数晋阳历史,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赵简子,到曾为代王的汉文帝,再到高齐、隋炀帝、李唐、北汉,此地出过多位君主,可见有帝王气。而晋阳对应的是天上的参宿(碑文中亦说:惟彼陶唐上列参墟),赵宋龙兴之地商丘为商宿,「人生不相见,动若参与商」,参商二星宿不得相见,两地颇为犯冲。于是他下令将城中十字路口都改为丁字路口,要钉住龙脉,又将系舟山削平,以去「龙角」。
新的太原城就在今天的太原市区内,晋阳古城则被废弃。一同没落的还有附近天龙山上的石窟寺。于是此处香火衰落,远离人烟,文献中也不常被记载,成为几大石窟中较为无名的一座。直到千年后,被重现「发现」,但这却又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了。
民国·云散远山空
天龙山石窟再次被公众郑重发现,要到一千年后的民国。日本学者关野贞在中华大地上做史迹调查时发现了这座石窟,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广泛关注。随后田中俊逸和外村太治郎等人来此调查,给发现的石窟编号拍照,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照片资料。
随后而来的山中定次郎及他的山中商会,就没有打着学术的旗号,而是买通山下天龙寺的主持,开始疯狂盗凿石窟内的造像。因为天龙山造像大多连着窟壁,体量又大,于是他们就从最为脆弱的脖颈处下手,将佛首凿下运走,后来又将部分精美的身躯再次盗走。自此,天龙山石窟满目疮痍,几乎成为了一座空窟。

田中俊逸的书中有一张露天龛像的照片,上面有几龛很小的佛像,不过巴掌大小。

今天再看,连这些小像也未曾幸免,不知毁于何时。佛像下的供养狮子与香炉已经风化残缺,但小狮子的形态依旧生动可爱。上层龛像下有一列供养像,似乎是八神王。
被盗的天龙山造像,成为日本和欧美各大博物馆及私人的收藏。诸佛菩萨星散海外,此地仅剩空山残窟。斧凿刀痕,述说的是百年前的隐痛。
归来·劫波渡尽
文物的历史也是国家的历史,近年来,天龙山石窟的造像也在渐渐回归故土,山西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国家博物馆都有天龙山佛像。而今年春晚第八窟佛首的亮相,也是天龙山文物回家的重要事件。

在鲁迅博物馆展出的天龙山第八窟佛首,可以看到残缺的鼻头已被修复,眉眼亦有改刀之处。但面庞仍旧与老照片中一样。

国博的天龙山菩萨,出自第21窟,菩萨半跏趺坐,似乎正在静观水月。面如鹅蛋,双目低垂,佛首似乎雕刻的很好,但其实是民国时后补的。山中商会在盗走佛首后,又盗走了一批像身。为了卖出好价钱,又给残缺的佛像补了佛首。

为了不出错,这批佛首都是头部微低,面容丰满,样式大体差不多,但其实根据老照片,这尊菩萨应该是抬头的。若是仔细观察,尚可在脖颈处看到接痕。

国博所藏的另一件天龙山菩萨头像,出自第18窟。菩萨双目微闭,神情淡然,面容丰润,脖颈处可见三道褶,正是唐代气度。
后记
今天如果要去天龙山的话,可以从晋祠坐公交上山。沿途穿过网红桥达到山顶,再一路,再一路下山看石窟,最后坐车返程。

返程点有一间视听馆,可以看天龙山石窟复原项目的成果。虽然石窟已空,但人们仍设法使用各种技术手段,将流失海外的佛首与窟内残存的佛身拼合在一起,用这种方式完成天龙山石窟的复原。
龙飞天宇,星散海外,百年风雨,归程路漫漫。天龙山的一千五百年故事,大概正如千佛楼碑上所说的那样:浩劫迢遥,一念可摄,勿谓难逢,声尘相接。
致谢:编辑团 老宋、十八年蝉;摄影师 苏木、柳贯鱼;老照片来源于外村太治郎著《天龙山石窟》;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
鱼干Q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9-18 17:27:34
-
bridge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24 11:52:56
-
云间月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4-10 23:13:23
-
离香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9-11 20:41:58
-
高歌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8-26 09:52:43
-
芙蓉湖围垦民工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8-26 05:52:04
-
韵轩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8-26 00:49:10
-
Андрей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8-25 23:11:05
-
遺民有扶桑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8-25 21:33:20
-
Simplelife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8-25 21:24:19
-
可爱的胡胡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2-20 23:50:47
-
雷同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2-07 22:07:00
-
食米者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09 13:45:28
-
纸上造物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1-12 20:43:41
-
圆圆圆圆圆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1-11 16:08:13
-
黑陶鬶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1-05 13:55:54
-
苏菲马文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16 22:40:31
-
云散高唐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11 06:34:24
-
Airy❤安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10 20:28:54
-
五月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10 18:38:58
-
lyh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09 21:43:19
-
藏之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09 20:12:00
-
甜酒小酒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09 19:30:35
-
猫不许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09 19:00:21
-
心升明月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09 18:05:24
-
昆仑山上一棵草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09 17:24:15
-
xyz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09 17:12:28
-
编号663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09 17:11:35
-
默默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09 17:03:47
-
落落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09 17:02:25
-
在水一方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09 17:00:14
-
大寒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09 16:57:46
-
💙💙💙💙💙💙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09 16:31:21
-
苏台栖乌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09 16:12:48
-
余鹧鸪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09 16:09:11
-
满地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09 15:3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