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杂录6:老城的逻辑
【首先,咳咳,感慨下这豆瓣广播分类功能都没了还怎么用法嘛。。大家有何高招?】
上文选取了外沙和内湾旧港两个城市外围较大尺度的案例作了分析,考察了城市与其互动之关系。而现在,拟对北海旧城区做一个梳理。
1. 1900年的老地图
依旧以1900年的老地图为出发点。这张地图的作者是谁,测绘者又是谁尚不清楚。《北海土地志》载,该图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测绘,原名“古里寨”。作为目前所知唯一也可能是第一张近代北海市域图。这张地图的比例是1:10000,涵盖了方圆4000×2500m的范围。东起茶亭,西至北海村,南起铜鼓岭村,北到外沙。它的中心落在了德国领事馆和英国领事馆之间。 【把该图用cad软件重新绘制与1983年《北海地名志》所载北海市区图相比较,发现市区道路以及领事馆及其附属建筑的位置基本与现在的测绘相符。但南侧村落位置误差较大。如铜鼓岭村位置标在了长青公园西,与实际位置差了西偏有1000米左右。而洋关大楼(北海关大楼)附近的位置较实际位置向北偏。最奇怪的是,地图中的文字繁简交杂,是否广东地区当时简化的汉字(俗体字)已经成为了人们的书写习惯,抑或这张图根本也就是后来者翻录的?不得而知。】
图中标出了等高线,海岸线,村落,附近的村落形状和名称,若干的地名,城区的街坊,领事馆的宅基地,村路以及城市街道的名称。总的来说,这是一张现代意义上的以精确测绘为基础的地图,与前文所载道光十三年廉州府志中的方志地图完全不是一个系统。但是建成区部分的表达却带有示意图的味道——街巷的尺度被放大了。
由这张图作为底图,绘制出北海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它清晰地呈现了前两章所讲述的城市自西向东发展的过程以及城市的发展与地貌的关系。透过这些抽象的图底关系,把地方志上所记载的地名和地图上所载的地名合起来,放到地图上比对。从这些节点切入,意在对老城的历史做一个还原。而这些地名,或多或少就是理解老城发展逻辑的关键点。
2直街,横巷,庙宇,码头,下水铺
1900时代老城的路网系统由东西向的“直街”以及南北向的“横巷”构成(按照《北海杂录》的说法)。这一路网格局基本保存至今。街,沿着等高线伸展,两侧开店铺,成为街市;巷,则是切向登高线,从海滨走向高出的沙脊然后再往下,它的两则是多为建筑的山墙。直街由大街、沙脊街和后街串起:大街由东泰、东华、东安、升平、大兴、西靖等街道组成;后街则是一条牛车路,由新旧卖鱼街、中华、白坟坡、糖行、旧米行、盐行、萝行等街道组成;沙脊街位于两者之间。而起起伏伏的巷子,则是“不可罗缕”。透过巷子望去则是一片帆影点点了。有三条横巷值得特别关注,因为它们通向沿着外沙内港布置的码头。自东往西,它们分别是龙王庙码头、东安(三皇庙)码头 以及三婆庙码头。(如今的新中路、民生路以及外沙桥头的四川路)【东安码头东边珠海中路下水铺98号与92号之间的街渡口码头是北海最早的码头之一。道光初年,沙脊街和大街相继建成,北海与合浦廉州街的商贸往来日益加强。从廉州街来内还做生意的客商一般是坐渡船,称为“走水客”。在外沙内港东端南岸的街渡口码头停泊。】
而这三个码头顾名思义也就是北海三庙的所在。庙与码头成对出现并非偶然。公共性的码头带来面向水域的小广场。在这里,渔人出海打鱼商人下海经商,日日聚集于此,但求顺风顺水保平安,这些当地最有影响的民间的神祗自然也成为求太平的偶像了。龙王庙居东,三皇庙居中,三婆庙居西。他们之间的海岸,是当年装卸货物最烦满的区域。
除了这些大码头外,岸边分布着众多小埠头。这些埠头是珠海路的商铺面海的大门。这就是所谓的 “下水铺”:珠海路以北密密麻麻的竹筒楼,其较高处的南面称为“上水铺”,北面临海部分则称“下水铺”。载着货物的驳船乘着潮水可以直接停到楼下。退潮时,海滩边露出来。诸多船上营生的胥民以此为家。
珠海路骑楼建筑格局所谓“前店后铺,下铺上宅”,就需要在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后铺”,就是说其“下水铺”也是可以做生意的。北侧的海,不仅不是消极的界面,而是生意之源,因此下水铺的租金远高于临珠海路上的上水铺。也因其两面做生意,珠海路以北现存的骑楼进深可达40-50米,较一般的骑楼能够多出一半来,而面宽则区区四五米。
如今的情形呢?解放后下水铺修筑海堤。下水铺原本向着涨潮的浪花开放的拱券离海隔了十几米远。久而久之,这十几米的堤岸上建起了民房。原本临港的建筑界面在失去其功能之后彻底被遮蔽。沿每家房子的后墙都安装的防止船只碰撞的木桩大概依然能在数尺之下被找到。(这个被遮蔽的临港界面实在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原来的下水铺就这样被新建筑死死的堵住,它下面的拱券,原本迎着浪花。而原来最具可识别性的招牌养在深闺无人识。】
【码头没了,“庙”却仍然存在与居民的生活之中。这是原来通向三皇庙码头的东安街。一个“小龛”叫做东安社,香火不断。】
3 水源与卫生
接着我们来探讨下“水”的问题。无论是渔人舟子还是陆上的住家,都要饮水。好在老城地下水还算充沛。最早的公共水井是“单水井”,它负责提供老城居民主要生活用水。单水井在珠海东路27号南侧,至今仍在被老街居民使用。
后来其东侧又凿了一口“双水井”,位于珠海东路101号左侧。(珠海东路与民族路交叉处以东)当年用形状像吊秤的杠杆打水,所以又被称为“接龙桥双吊秤井”。其中一口里开了一条水槽,井里的淡水通过砖砌水槽流往海边的一口大水池,供停泊在北海港的中外轮船上的员工购买使用。
双水井附近有小沟从东二巷冲刷而下从此出海,路面东西为大水沟分隔,水沟两米多宽,一米深。从1900年地图上有理由推测,这条沟与前面讲到过的“旧内港”有关。从长茅田处向东北一路延伸的浅沟穿入沙脊,成为地下河,其水源被双水井所接取。
这条水沟曾经是北海旧城的边界,直到双水井上木桥,1888年改建成接龙桥(从风水迷信角度取桥名为“接龙”,是接通“龙脉”之意。),珠海路(当时的东泰路)这才向东发展过去。今小沟遗迹已建成大下水道。
龙脉是接了,城市用水依然紧张。1920年代曾有在北海建立自来水公司的打算,后来未得实施。直到1928年由北海商会牵头,各商户捐资,在珠海路打管井,每隔约80米一口。被称为“摇水井”。民建对横巷俗称的“担水巷”就是源自井水时代的记忆。
十年一辑的《中国海关北海关十年报告》是时任北海关税务司司长的外国人给上海总海关的地情报告,提供了早期北海城市史的另一个侧面。 在1892-1901的报告(Paul H. King)中记载了老城疫病流行的现实。并引述一个医生的建议说明北海城区具有改进卫生条件的潜力:一是水源易得。二是地势有1:20倾斜,由东到西也略倾斜。宜建立沿街流动的水源。
然而在1902-1911 的报告(James Acheson)的记述中我们可以知道情况并未得到改善:“这里的人民还不明白污秽和疾病彼此之间有多么密切的联系,他们不单不跟卫生管理处合作,甚至反对卫生改革的措施。”在1912-1921的报告(H.Logan Russell)里甚至这样打趣道:“这里唯一经常可见的清道夫是猪,尽管本地居民更多地感谢这种动物繁衍污物的能力而不是它清洁街道的能力。”关于卫生还有这样一条记述:“尽管外国机构(英教会医院-法国医院)对患病和意外伤害提供了免费治疗,但当家里有人患病时大多人还是宁愿去请男巫。由于当地对于这种驱邪术的嗜好,甚至连普通的中医也较难以谋生,这真使人怀疑,在中国是否还有任何别的这样的口岸。”
上述文献可以得出两点结论。1.至少在1920年代以前,北海市基本上不具备一个现代城市的特征。2.虽然作为开放口岸多年,但是在城市建设方面,外国人的贡献是有限的。
4 1920年代的改造
现在我们可以来说说1920年代的大街、后街拓宽的“旧城改造”的故事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北海老城最具代表性的景观:珠海路、中山路、文明路等骑楼建筑群正是在那次改造中完成的。
1926年3月,北海市政筹备处成立。决定彻底改造大街和后街等旧区街道。如今的珠海路、中山路、民生路、民族路等的骑楼格局正是在这一次改造中成型。具体的改造内容不仅包括拓宽原有狭窄的道路,也包括上文所述的打井。改建同时对道路周边的骑楼建筑的檐口高度,立面风格,退界做了一系列的规定。因此,北海特色骑楼街区的形成不得不归功与这次“城市美化运动”。而位于珠海路与中山路之间的沙脊街,则保留了19世纪末期的格局。
因此沙脊街连同其南北的珠海路与中山路,有着不同的历史积淀层。如果把老城从北到南做一个剖切面的话,就能明显的体会到地貌的变化、建筑属性的变化、城市空间的变化。对这一剖切面也因此成为理解老城的一个关键点。而本次北海老街历史建筑改造项目的基地,也就位于这个剖切面的不同位置上……
【当时写道这里deadline迫近。。只好匆匆收场。当初想写的计划呀——
5民居-骑楼商业-筒子楼-现代建筑的递变(人群构成的变化,功能的转移,探讨背后的逻辑) 以民建一街区域为例……
6对历次北海的规划的分析;对不同保护规划的比较……
7规划局-房管局-规划设计院-老城开发公司-建筑师之间的不同诉求,以北海老城骑楼改造项目为例……
来不及鸟】
参考
[1]張堉春,廉州府志,高州登雲樓:清道光13年,1833
[2]梁鸿勋,《北海杂录》,香港:中华印务有限公司出版,1905
[3]吴传钧,主编,《海上丝绸之路:北海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罗星烈,主编,《北海土地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
[5]李延强,主编,《唤醒老城——北海一期工程实录》,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
[6]顾裕瑞,主编,《北海港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
[7]李树华,主编,《北海史稿汇纂》,方志出版社,2004
[8]陈延国,主编,《北海市海城区志》,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9]黄福祺,主编,《北海市志》,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10]北海市人民政府,《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地名志》,内部发行,1986
[11] 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5》,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2] 邹妮妮 编,《北海老街•百年老城》,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
[13]雷翔,《广西民居》,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14]陆元鼎,《广东民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15]吴小玲,《南国珠城——北海》,陕西:三秦出版社,2003
期刊《北海文史》,第1-12辑
李季,《广西近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硕士论文,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9
恩,最后,感谢CJ老师滴设计指导。感谢WYQ同学到北海图书馆翻拍手抄本《北海杂录》,感谢WY姐姐为我扫描相关地图资料。恩。当然也感谢笔记人老师,他的大连系列文章和讲座启发我去尝试关于“地志”与“城市史”的研究~~
上文选取了外沙和内湾旧港两个城市外围较大尺度的案例作了分析,考察了城市与其互动之关系。而现在,拟对北海旧城区做一个梳理。
1. 1900年的老地图
![]() |
依旧以1900年的老地图为出发点。这张地图的作者是谁,测绘者又是谁尚不清楚。《北海土地志》载,该图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测绘,原名“古里寨”。作为目前所知唯一也可能是第一张近代北海市域图。这张地图的比例是1:10000,涵盖了方圆4000×2500m的范围。东起茶亭,西至北海村,南起铜鼓岭村,北到外沙。它的中心落在了德国领事馆和英国领事馆之间。 【把该图用cad软件重新绘制与1983年《北海地名志》所载北海市区图相比较,发现市区道路以及领事馆及其附属建筑的位置基本与现在的测绘相符。但南侧村落位置误差较大。如铜鼓岭村位置标在了长青公园西,与实际位置差了西偏有1000米左右。而洋关大楼(北海关大楼)附近的位置较实际位置向北偏。最奇怪的是,地图中的文字繁简交杂,是否广东地区当时简化的汉字(俗体字)已经成为了人们的书写习惯,抑或这张图根本也就是后来者翻录的?不得而知。】
图中标出了等高线,海岸线,村落,附近的村落形状和名称,若干的地名,城区的街坊,领事馆的宅基地,村路以及城市街道的名称。总的来说,这是一张现代意义上的以精确测绘为基础的地图,与前文所载道光十三年廉州府志中的方志地图完全不是一个系统。但是建成区部分的表达却带有示意图的味道——街巷的尺度被放大了。
![]() |
北海城市演变三阶段 1800 1860 1900 来源:《北海老城-百年老街》 |
由这张图作为底图,绘制出北海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它清晰地呈现了前两章所讲述的城市自西向东发展的过程以及城市的发展与地貌的关系。透过这些抽象的图底关系,把地方志上所记载的地名和地图上所载的地名合起来,放到地图上比对。从这些节点切入,意在对老城的历史做一个还原。而这些地名,或多或少就是理解老城发展逻辑的关键点。
![]() |
滨海界面分析图,黄线之间为潮间带 |
2直街,横巷,庙宇,码头,下水铺
![]() |
老城街道 |
1900时代老城的路网系统由东西向的“直街”以及南北向的“横巷”构成(按照《北海杂录》的说法)。这一路网格局基本保存至今。街,沿着等高线伸展,两侧开店铺,成为街市;巷,则是切向登高线,从海滨走向高出的沙脊然后再往下,它的两则是多为建筑的山墙。直街由大街、沙脊街和后街串起:大街由东泰、东华、东安、升平、大兴、西靖等街道组成;后街则是一条牛车路,由新旧卖鱼街、中华、白坟坡、糖行、旧米行、盐行、萝行等街道组成;沙脊街位于两者之间。而起起伏伏的巷子,则是“不可罗缕”。透过巷子望去则是一片帆影点点了。有三条横巷值得特别关注,因为它们通向沿着外沙内港布置的码头。自东往西,它们分别是龙王庙码头、东安(三皇庙)码头 以及三婆庙码头。(如今的新中路、民生路以及外沙桥头的四川路)【东安码头东边珠海中路下水铺98号与92号之间的街渡口码头是北海最早的码头之一。道光初年,沙脊街和大街相继建成,北海与合浦廉州街的商贸往来日益加强。从廉州街来内还做生意的客商一般是坐渡船,称为“走水客”。在外沙内港东端南岸的街渡口码头停泊。】
而这三个码头顾名思义也就是北海三庙的所在。庙与码头成对出现并非偶然。公共性的码头带来面向水域的小广场。在这里,渔人出海打鱼商人下海经商,日日聚集于此,但求顺风顺水保平安,这些当地最有影响的民间的神祗自然也成为求太平的偶像了。龙王庙居东,三皇庙居中,三婆庙居西。他们之间的海岸,是当年装卸货物最烦满的区域。
除了这些大码头外,岸边分布着众多小埠头。这些埠头是珠海路的商铺面海的大门。这就是所谓的 “下水铺”:珠海路以北密密麻麻的竹筒楼,其较高处的南面称为“上水铺”,北面临海部分则称“下水铺”。载着货物的驳船乘着潮水可以直接停到楼下。退潮时,海滩边露出来。诸多船上营生的胥民以此为家。
![]() |
老城剖面。上图为1920年代状态。下图为现状。 |
珠海路骑楼建筑格局所谓“前店后铺,下铺上宅”,就需要在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后铺”,就是说其“下水铺”也是可以做生意的。北侧的海,不仅不是消极的界面,而是生意之源,因此下水铺的租金远高于临珠海路上的上水铺。也因其两面做生意,珠海路以北现存的骑楼进深可达40-50米,较一般的骑楼能够多出一半来,而面宽则区区四五米。
如今的情形呢?解放后下水铺修筑海堤。下水铺原本向着涨潮的浪花开放的拱券离海隔了十几米远。久而久之,这十几米的堤岸上建起了民房。原本临港的建筑界面在失去其功能之后彻底被遮蔽。沿每家房子的后墙都安装的防止船只碰撞的木桩大概依然能在数尺之下被找到。(这个被遮蔽的临港界面实在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 |
被遮蔽的滨海立面现状 |
【原来的下水铺就这样被新建筑死死的堵住,它下面的拱券,原本迎着浪花。而原来最具可识别性的招牌养在深闺无人识。】
![]() |
东安社 |
【码头没了,“庙”却仍然存在与居民的生活之中。这是原来通向三皇庙码头的东安街。一个“小龛”叫做东安社,香火不断。】
3 水源与卫生
接着我们来探讨下“水”的问题。无论是渔人舟子还是陆上的住家,都要饮水。好在老城地下水还算充沛。最早的公共水井是“单水井”,它负责提供老城居民主要生活用水。单水井在珠海东路27号南侧,至今仍在被老街居民使用。
后来其东侧又凿了一口“双水井”,位于珠海东路101号左侧。(珠海东路与民族路交叉处以东)当年用形状像吊秤的杠杆打水,所以又被称为“接龙桥双吊秤井”。其中一口里开了一条水槽,井里的淡水通过砖砌水槽流往海边的一口大水池,供停泊在北海港的中外轮船上的员工购买使用。
双水井附近有小沟从东二巷冲刷而下从此出海,路面东西为大水沟分隔,水沟两米多宽,一米深。从1900年地图上有理由推测,这条沟与前面讲到过的“旧内港”有关。从长茅田处向东北一路延伸的浅沟穿入沙脊,成为地下河,其水源被双水井所接取。
这条水沟曾经是北海旧城的边界,直到双水井上木桥,1888年改建成接龙桥(从风水迷信角度取桥名为“接龙”,是接通“龙脉”之意。),珠海路(当时的东泰路)这才向东发展过去。今小沟遗迹已建成大下水道。
龙脉是接了,城市用水依然紧张。1920年代曾有在北海建立自来水公司的打算,后来未得实施。直到1928年由北海商会牵头,各商户捐资,在珠海路打管井,每隔约80米一口。被称为“摇水井”。民建对横巷俗称的“担水巷”就是源自井水时代的记忆。
十年一辑的《中国海关北海关十年报告》是时任北海关税务司司长的外国人给上海总海关的地情报告,提供了早期北海城市史的另一个侧面。 在1892-1901的报告(Paul H. King)中记载了老城疫病流行的现实。并引述一个医生的建议说明北海城区具有改进卫生条件的潜力:一是水源易得。二是地势有1:20倾斜,由东到西也略倾斜。宜建立沿街流动的水源。
然而在1902-1911 的报告(James Acheson)的记述中我们可以知道情况并未得到改善:“这里的人民还不明白污秽和疾病彼此之间有多么密切的联系,他们不单不跟卫生管理处合作,甚至反对卫生改革的措施。”在1912-1921的报告(H.Logan Russell)里甚至这样打趣道:“这里唯一经常可见的清道夫是猪,尽管本地居民更多地感谢这种动物繁衍污物的能力而不是它清洁街道的能力。”关于卫生还有这样一条记述:“尽管外国机构(英教会医院-法国医院)对患病和意外伤害提供了免费治疗,但当家里有人患病时大多人还是宁愿去请男巫。由于当地对于这种驱邪术的嗜好,甚至连普通的中医也较难以谋生,这真使人怀疑,在中国是否还有任何别的这样的口岸。”
上述文献可以得出两点结论。1.至少在1920年代以前,北海市基本上不具备一个现代城市的特征。2.虽然作为开放口岸多年,但是在城市建设方面,外国人的贡献是有限的。
4 1920年代的改造
![]() |
现在我们可以来说说1920年代的大街、后街拓宽的“旧城改造”的故事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北海老城最具代表性的景观:珠海路、中山路、文明路等骑楼建筑群正是在那次改造中完成的。
1926年3月,北海市政筹备处成立。决定彻底改造大街和后街等旧区街道。如今的珠海路、中山路、民生路、民族路等的骑楼格局正是在这一次改造中成型。具体的改造内容不仅包括拓宽原有狭窄的道路,也包括上文所述的打井。改建同时对道路周边的骑楼建筑的檐口高度,立面风格,退界做了一系列的规定。因此,北海特色骑楼街区的形成不得不归功与这次“城市美化运动”。而位于珠海路与中山路之间的沙脊街,则保留了19世纪末期的格局。
因此沙脊街连同其南北的珠海路与中山路,有着不同的历史积淀层。如果把老城从北到南做一个剖切面的话,就能明显的体会到地貌的变化、建筑属性的变化、城市空间的变化。对这一剖切面也因此成为理解老城的一个关键点。而本次北海老街历史建筑改造项目的基地,也就位于这个剖切面的不同位置上……
![]() |
【当时写道这里deadline迫近。。只好匆匆收场。当初想写的计划呀——
5民居-骑楼商业-筒子楼-现代建筑的递变(人群构成的变化,功能的转移,探讨背后的逻辑) 以民建一街区域为例……
6对历次北海的规划的分析;对不同保护规划的比较……
7规划局-房管局-规划设计院-老城开发公司-建筑师之间的不同诉求,以北海老城骑楼改造项目为例……
来不及鸟】
参考
[1]張堉春,廉州府志,高州登雲樓:清道光13年,1833
[2]梁鸿勋,《北海杂录》,香港:中华印务有限公司出版,1905
[3]吴传钧,主编,《海上丝绸之路:北海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罗星烈,主编,《北海土地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
[5]李延强,主编,《唤醒老城——北海一期工程实录》,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
[6]顾裕瑞,主编,《北海港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
[7]李树华,主编,《北海史稿汇纂》,方志出版社,2004
[8]陈延国,主编,《北海市海城区志》,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9]黄福祺,主编,《北海市志》,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10]北海市人民政府,《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地名志》,内部发行,1986
[11] 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5》,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2] 邹妮妮 编,《北海老街•百年老城》,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
[13]雷翔,《广西民居》,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14]陆元鼎,《广东民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15]吴小玲,《南国珠城——北海》,陕西:三秦出版社,2003
期刊《北海文史》,第1-12辑
李季,《广西近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硕士论文,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9
恩,最后,感谢CJ老师滴设计指导。感谢WYQ同学到北海图书馆翻拍手抄本《北海杂录》,感谢WY姐姐为我扫描相关地图资料。恩。当然也感谢笔记人老师,他的大连系列文章和讲座启发我去尝试关于“地志”与“城市史”的研究~~
-
火星的火烈鸟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4-20 11:44:40
-
此地无参三百两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1-19 03:03:29
-
洋葱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0-29 01:04:31
-
jecyo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0-10 14:48:06
-
May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6-11 11:53:36
-
规划在路上 赞了这篇日记 2013-11-19 22:51:27
-
右撇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6-04 23:55:04
-
肚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1-02 23:39:31
-
缇骑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2-12 19:41:42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1-14 23:53:05
-
daheitiang 赞了这篇日记 2010-10-16 09:22:47
-
木琴谣 赞了这篇日记 2010-10-16 08:52:34
-
austerlitz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8-10 21:11:58
-
枫叶草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8-10 21:01:19
-
湮没人群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7-21 22:54:17
-
希腊小庙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7-21 22:53:16
-
豆友2852368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7-21 01:19:02
-
轻_重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7-21 00:57:41
-
qingfan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7-20 22:56:30
-
婉若清扬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7-20 22:27:20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7-20 22:08:25
-
wendy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7-20 21:36:22
-
nokia2100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7-20 21:29:56
-
在在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7-20 20:48:42
-
Beige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7-20 20:32:37
-
银古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7-20 20:00:54
-
lxroseway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7-20 19:11:20
-
黑音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7-20 19:07:53
-
惹草苳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7-20 19:02:20
-
城市笔记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7-20 18:59:56
-
赤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7-20 14:49:33
-
Glaxya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7-20 10:21:11
-
leii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7-20 00:58:39
-
Ahino K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7-20 00:4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