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一周新书速递|贾樟柯20年电影人生全纪录,一代导演的执着与探索,尽录于此
虚构类
*特别推荐
本书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日本殿堂级唯美文学大师川端康成的传世之作,包含两部川端康成早期短篇小说集:《遥远的旅行》描述了年轻人在青年时期的漂泊生活;《河流流经的小城故事》描述了一群年轻人在一个平凡小镇上拼命求生的情景。川端康成以大师的细腻笔触,揭秘世间复杂难解的情感纠葛——关于爱情。当所有人都迷失在人生旅途中,而旅途即将到达终点时,等待人们的会是幸福吗?
No.1
他们是伟大的发明家,从人格交换机到末世论改造机,无所不造。他们不仅要一起面对宇宙中无解的难题,还要为谁是更强的发明家争得你死我活……
“我们这个时代的深邃精神”——《纽约时报》评斯坦尼斯瓦夫·莱姆
No.2
包含两部川端康成早期短篇小说集:《遥远的旅行》描述了年轻人在青年时期的漂泊生活;《河流流经的小城故事》描述了一群年轻人在一个平凡小镇上拼命求生的情景。
川端康成极为欣赏纤细的美,喜爱用那种笔端常带悲哀,兼具象征性的语言来表现自然界的生命和人的宿命。——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
No.3
小镇上生活着三位女性,第一位恶毒,第二位爱说谎,第三位自私。她们都渴望离开。有一次,花园的栅栏打开了!但只有一人能逃脱,另外两人必须死…
黑貓十一:没有看过悬疑小说原作,不知道是否也是用的同样的诡计呈现方式,但用漫画的方式能表现这种诡计让人觉得非常巧妙。而“三条线”在故事中交叉的方式也让人感受到了永远的故事中心:嫉妒、占有、被侵占的一生、以及最终的复仇——我们只是没想到真正的复仇在故事开始没多久就已出现。该如何说呢?以复仇之名的“谋杀”却也耗费了自己的一生来说,有一种奇妙的“帷幕”之感。但用这种方式和印象派以及莫奈联系在一起,非常有趣!
No.4
一九四五年九月,艺伎馆“盲剑楼”的密室里,五个无赖被一瞬间斩杀。七十多年后,吉敷竹史与前妻通子卷入一起绑架案,受害人正是当年盲剑楼的幸存者……
No.5
爸爸用我做了利益交换,筹码是我的消失,妈妈哭泣过,最终沉默了。反正只要有弟弟,他们就是幸福的一家人了。我并不觉得愤怒,只打算像个蛆虫一样平凡地活下去……
滕雅望:看完了《人鱼》,这是一部有着东野圭吾《嫌疑犯X献身》悲情色彩,有着吉田修一《怒》的少女气息,有着宫部美雪《所罗门的伪证》的校园霸凌元素,有着普通人的温情与慈悲,也有着伪善的残酷与冷峻。戏中戏的《海的女儿》是诗意悲情的隐喻,描述了不同原生家庭的血缘关系与情感牵绊,少女的“复仇”跟连环案件精妙结合,女性心理描写透彻,令人唏嘘。不到最后,谜底不会浮现,中国社会派推理融合本格新高度。
No.6
1950年代的美国,年轻的退伍军人艾提克斯喜欢读科幻小说,喜欢《诡丽幻谭》杂志,喜欢H.P.洛夫克拉夫特,喜欢克苏鲁神话;而不同的是,他是个黑人。
流畅且富有幽默感的对话,环环相扣的情节,让《恶魔之地》有能力在未来成为恐怖科幻小说中的至高经典,真是物超所值。——《芝加哥书评》
No.7
《局外人》是加缪思想的出发点,小说以简练得近乎枯涩的笔调,冷静得近乎淡漠的口吻,震惊读书界。《西绪福斯神话》以哲学的语言论证了《局外人》的基本思想。
No.8
小说讲述的六个谜案分别戏仿了《东方快车谋杀案》《失窃的信》等侦探小说史上的经典设定,向它们一一致敬之余又加入反转变化,使故事充满了智性的乐趣和人性的色调。
风一中:曾经期盼了很多年的书~华丽矫饰的风格有些像切斯特顿,但在推理与转折方面无法与那位大师相比。如果不局限于侦探小说的范畴,这本小说会得到更高评价,即便今天来读,仍可以体会到叙事风格的独特,以及其中蕴含的机智与活力。
No.9
“摇滚乐界拜伦”科恩半自传体长篇名作。本书讲述了富家子弟布里弗曼儿童时代一直到二十岁的生活,其生活由宛如高速放映机下一系列光怪陆离的眩目影像的叠加。
No.10
眼泪流回去:经过了渐入佳境的《远离尘嚣》《卡斯特桥市长》,《还乡》标志哈代的创作进入全面的成熟期,为之后惊世骇俗的《苔丝》《无名的裘德》拉开序幕。在哈代一系列“环境与性格”冲突的小说中,《还乡》最为严肃凝重,早期的《一双蓝蓝的眼睛》等作品虽然也体现了男男女女与环境的冲突,但主要通过戏剧冲突和田园牧歌的描写淡化了现实的沉重。《还乡》以女主尤苔莎为核心和切入点,细细铺排出一场“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女性悲剧,并且涉及两代女性,另一位以尤苔莎的婆婆韦伯太太为典型人物。小说开篇便烘托出一片狂野无边吞噬一切的荒原,荒原亦是舞台,铸造并成就这一出人伦悲剧,将置身荒野的男女吞没。《还乡》在今天读来已经过时了,但正是这种典型的古典式书写、全知的上帝视角在浮躁的年代更值得被注意,它将人类的每一个动机和心理以放大镜进行审视。
非虚构类
*特别推荐
这本书由我在UCLA与白睿文先生在公开课上的对谈发展而来,跨越十余年的创作记忆。白睿文先生的专注和洞察力对我很有启发,这是回望,也是检省。——贾樟柯
贾樟柯善于用镜头记录时代中小人物,叙述在超现实的经济运动中普通 人的悲欢离,是中国第六代导演领军人物。本书是著名中国电影研究专家白睿文对贾樟柯电影的集中访谈,以年代为序,集中探讨了从《小山回家》《小武》到《江湖儿女》等10部重要的电影,也是贾导电影人生的梳理与总结。书中,贾樟柯亲述从汾阳走向世界背后的动人经历,分享每一部经典作品背后的传奇故事、创作缘起与理念;记录各个创作时期对电影的探索与思考,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怀和反思。通过访谈文字,我们可以也看出贾导对电影美学、创作理念等的见解,对电影形式的探索,更可见一代电影导演的成长之路。
No.1
影片《布达佩斯大饭店》唯一官方全纪录。全书由韦斯·安德森亲自授权、把关设计,以精彩图文完美还原了“大饭店”的诞生始末,揭秘了这位天才独一无二的招牌美学。
这本书跟电影同样精彩,是品质罕见的后续出版物,对安德森的电影特色有权威性的补充。——知名文艺杂志Flavorwire
No.2
76位社会学巨擘×135个社会学核心概念×400幅超可爱漫画。想要洞悉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本质与规律?这本书画给你看!
研读社会学经典,关键在于将高度抽象的理论表述与自己的日常生活体验结合起来。本书通过有趣的漫画将晦涩的理论形象化,大大降低了社会学的入门难度,即使是研习社会学多年的人,也能有所收获。我在拿到书之前并没有太高的期望,但从翻开第一页起就爱不释手,花了两个晚上心情愉悦地读完,一些此前半懂不懂的概念和理论也变得亲切起来。 ——李钧鹏,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No.3
与奥兹先生喝咖啡,进入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二手时间”,让“扮演”作家的彼得·汉德克卸下伪装,寻找托卡尔丘克“小我”里的精神神话……一场场锐利的对话,在柏琳的手上开刃。
No.4
北宋遗老孟元老追述宋徽宗崇宁到宣和(1102-1125)年间,北宋都城东京的笔记体著作。翔实地描绘了东京上至贵族、下及百姓的生活全景和都市风貌。
malingcat:这个版本下过功夫,古典文献学的专业考订,面向普通读者的全文翻译,生僻字注了音,还有圈出《清明上河图》的细节作为插图,每篇文末配以宋画,把一座大城跨越千年送到读者眼前,诚意满满。所谓研究,就是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也就越多,大宋爱好者们依然有可以精研的地方,比如那个“脂皮画曲妓馆”。
No.5
作为一名设计理论学者,作者以专业的理论知识向我们解释了周遭环境中的事物为什么是如今的形式以及如何发展为现在的形式,也即“形式的起源”。
晓林子悦:这是一本出色的入门书。我所说的“入门书”意指“基础性”与“根本性”,它的语言是通俗清晰的,某些省略与简化有意为之,在整个结构与体系上完整严谨并包含足够的知识含量,还有很多的炭笔素描,插图大且多,视觉效果佳。作品揭示事物表象背后的秘密,关于进化、历史、技术与文明,它们遵循什么样的设计法则。物质世界里一切有意义的形式,都隐藏着最简单的自然之理:凡科学的,是美与和谐的。
No.6
本书是中国电影研究专家白睿文对贾樟柯电影的集中访谈,以年代为序,集中探讨了从《小山回家》《小武》到《江湖儿女》等10部重要的电影,也是贾导电影人生的梳理与总结。
江海一蓑翁:美国知名中国电影研究学者白睿文先生采写的一部贾樟柯导演访谈录。出版方将贾导在访谈中提到的“电影的口音”这一形象化的比喻作为书名,可谓独具匠心,也抓住了整本书的核心要义,即通过富于问题意识的个人生命史还原、注重声画与影像细节的电影文本细读,与颇具针对性的创作团队人员点评等,来系统还原贾樟柯作为一位独立电影艺术电影导演的独特作者性(电影口音)。无论是白睿文的问,还是贾樟柯的答,都堪称精彩。也希望海内外的广大中国电影研究学者,能以本书为起点,继续推出关于万玛才旦、李睿珺、郑大圣、秦晓宇等第六代之后的新锐中国艺术电影导演的访谈录或研究专著。
No.7
本书收录了百余幅高清卫星摄影图像,展示了世界不同类型城市的规模、结构的多样性,并用言辞优美的文字简要介绍了当地自然条件、城市特点及风土人情。
甜甜圈真甜:亚里士多德有言:人们为了活着,聚集于城市,为了活的更好而居于城市。《城市:人类这样聚集于大地》收录上百幅超高清卫星摄影图像,向我们展示了世界多姿多彩的城市那迷人而又震撼的景观。位于极地的城市、超大型鬼城、迷幻的规划布局、壮丽的建筑群、混杂交错的城市结构,在我们的眼前徐徐展开。打开这本书,就像是开始了一场漫步世界城市的旅途。城市的历史,它的崛起、发展和衰落;城市的荣光,它的活力、魅力与骄傲,所有的这一切勾勒出一幅壮丽的人类文明画卷,引导我们理解人类的复杂与精妙,进而思索人与城市、与生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No.8
艺术与科学应该对话,但如何对话?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神经科学家埃里克·坎德尔以两个领域共享的方法论——还原主义——为切入点,在艺术与科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私享史:本书提供了一种新鲜的科学视角来帮助观众理解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的过程。它很容易被误读成是一位科学家在单方向地用科学的眼光和证据来理解和剖析艺术,这绝非作者本意。作者在最后一章明确指出,不只是科学家受到艺术创作的激发从而开展对艺术的科学研究,反过来,艺术家也应该吸收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来创作出更具创造性的艺术品。本书则是在这场伟大对话的起点做了一次优雅的抛砖引玉。希望本书能够成为读者走近现当代艺术的一块铺路砖。
No.9
本书将三位当代拉美人的故事与拉丁美洲过去千年的历史无缝编织在一起,从而阐释了拉丁美洲的三个恒久主题:外部索取(银)、暴力阴影(剑),宗教信仰(石)。
ExileLoz:银是指拉美外部剥削性的采掘经济结构,剑代表拉美政治文化中对有组织暴力的崇尚,石则是拉美人精神世界中宗教具有的特殊地位,三者分别代表经济、政治、文化三层面,构成了拉美文明史的三条线索。历史和现实的交叉叙事富有史诗感,让人想起《血管》。文笔精彩,不似加莱亚诺的锋利,而更细腻平和,但并不因此缺少力量。翻译加分。看完本书之后重读《百年孤独》,一定大有收获。
No.10
在便利贴上,用图表、简易插图和吐槽来展现日常生活的高潮与低谷。分解普通人的日常缺点,让你大笑的同时窥见生活真相,引起无数共鸣。
查兹·赫顿在黄色便利贴上画了一些简单而又精彩的图表、图表和漫画,展示了我们成年后的一些愚蠢的小想法和观察。 ——《赫芬顿邮报》
「豆瓣一周新书速递」基于前一周豆瓣用户对近期新出版图书条目的标记行为(想读、读过、评分等),每周发布一次,为你呈现一周内豆瓣最热门的20种新书(虚构类和非虚构类图书各10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