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思考史(第一课):早期自然哲学
(接上篇)
1
我们已经讨论过:迷路的人一定要在复杂的丛林中找到一个最为简单的、明确的指引,比如太阳,河流,来引领这些复杂性——最初的古希腊人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去寻找万物的统一性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在复杂的现象世界中,找到一种可把握的共同基础。这不是一个很遥远的问题,比如说我们教室坐着六十多个同学,他们之间的共通性、统一性是什么呢?你们来自各个院系,每个人都长得不一样,姓名也不一样,如果有统一性,会在哪里呢?
同学1:都是学生。
很好。——这里面没有旁听的老师吧,那就都是学生,这是一个统一性。我们把范围再扩展一下,比如说台上还有一个人,他不是学生,你们和他之间的统一性在哪里呢?
同学1:都是人。
同学2:都是中国人。
这范围太大了一点,统一性应当伴随着排他性才是有效的。你不能一下就扩展到人,都是什么人?
同学1:都是XX大学的人。
这个统一性可以算数,还是不够具有充分必要性。
同学1:西方思想史课上的人。
这个更好了。那么再扩展一下,这里有学生和老师,然后还有这些桌子、椅子、空调、黑板、摄像头……如果想把他们统一起来去理解,有什么办法没有?
同学1:都是无机物。
你是无机物吗?
(笑)
同学1:都在教室里。
这个是可以的,你可以从容器的角度来统一复杂多样的事物。这也是一种方法。还有什么办法?——他们可能共同分享一些东西,甚至他们可能共同还原到某些东西。
同学1:都可以分解,都可以燃烧。
同学2:都有一些共同的分子。
非常好。我们可以去扩展,在更多的事物之间可能存在的共同基础,最后我们就扩展到了一个“全体”,或者叫“整个世界”,去寻找它们的共同基础,或者叫“本原”。这就进入了早期的宇宙论、存在论和形而上学思维。
由此我们发现,寻找统一性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时刻都有的朴素要求,而不是哲学家的特异功能。没有各种层面上的统一性,我们的生活一秒钟也没法把握。不管你走到宿舍、操场还是教室,你需要知道自己都是在“某某大学”;不管你吃的的萝卜、青菜还是牛肉,你都得知道自己是在“吃饭”;不管你选择穿T恤、衬衫还是外套,你都得知道自己穿的是“衣服”……
古希腊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一”和“多”的关系问题。
2
我们谈起古希腊早期(或者叫前苏格拉底)哲学,其实只有少数残篇作为原著流传下来,比如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德谟克利特等人的残篇,其他大多数是通过转述而流传,比如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物理学》《论天》等篇章中的转述;柏拉图对话录的记载,比如《智者篇》《巴门尼德篇》《普罗泰戈拉篇》等。罗马帝国时期的第欧根尼.拉尔修编撰的《名哲言行录》是了解早期哲学的重要文献,里面介绍了大多数古希腊哲学家的生平和言行,提供了广为征引的依据,但它历史性强一点,思想性弱一点。稍晚一些的西西里的辛普里丘对亚里士多德《物理学》、《论天》等的评注也提供了大量线索。
至于现代,德国第尔斯(Hermann Diels)和克兰兹(Walther Kranz)编纂的《前苏格拉底哲学残篇》是相当齐备的前苏格拉底哲学整理汇编,在学界简称DK。后来,在英语世界,基尔克(G. S. Kirk) 和拉文(J. E. Raven),以及后来加入的斯科菲尔德(M. Schofeld)编辑了《前苏格拉底哲学家》这一经典文献,成为了解古代哲学的可信资料,并且加入了很多研究性的分析和评论,在学界简称KR或KRS。目前中文领域,已经翻译出版了KRS版本的《前苏格拉底哲学家》,苗力田翻译的《古希腊哲学》也依托DK和KR等作出了较好的整理。
我们知道这里说的希腊是什么意思吗?
同学1:希腊就是雅典啊、奥林匹斯山。
同学2: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德尔菲神庙。
同学3:爱琴海。
不错。我们现在想起希腊,就是雅典卫城,爱琴海。其实,古代的希腊,首先是今天土耳其和希腊交界处的小亚细亚沿爱琴海一带,称作伊奥尼亚的地区;其次是南意大利和西西里岛,甚至包括今天的保加利亚和一点点今天的埃及,最后才是今天巴尔干半岛南端的雅典和斯巴达所在区域。
最早的哲学家活跃在小亚细亚西海岸的伊奥尼亚地区,尤其是米利都这个城市,后来就叫做米利都学派,他们提出了最早关于世界本原的问题,就是我们说的从杂多中找一:泰勒斯找到了“水”,他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找到了“无定”,其学生阿那克西美尼找到了“无定的气”。揭示对立统一这种辩证法的赫拉克利特也是伊奥尼亚人,他出生在艾菲斯。然后克罗丰有一个叫克塞诺芬尼的,最早提出了世界是“一”,开启了后来南意大利埃利亚学派(巴门尼德、芝诺)影响深远的形而上学传统。
很快哲学的阵地就转移了。毕达哥拉斯从他的故乡萨摩斯这个产葡萄酒的地方流亡到了意大利的克罗同,成立了毕达哥拉斯学派,这是一个以数学著称的团体,开创了西方的数学传统,当然,它也是一个宗教性质的团体。追求完美总是与宗教相连。
我们可以把埃利亚学派叫早期哲学家中的第一代,他们是主要探讨元素,比如说世界起源于水,起源于气等等。那么第二代就包括毕达哥拉斯和艾菲斯的赫拉克利特,他们进入了更为抽象的思辨阶段。比如赫拉克利特,他最有名的一句话叫什么?
同学1: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非常好。还有说:上坡的路和下坡的路是同一条路。他还提出了“逻各斯”作为世界的推动力量,他把本原归于“火”——其实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物质了。那么第三代是什么意思呢?是他们要对这里的学说进行一个反驳,认为世界是没有这么凌乱,这么相对,这么矛盾,而是有一种统一性,甚至是同一性。这个革命发生在埃利亚,一个叫巴门尼德,他的学生叫芝诺,还有麦里梭,构成了埃利亚学派,哲学的重心就暂时移到了这个地方。西西里的阿克拉加斯后来出了一个恩培多克勒。我们知道,爱奥尼亚的米利都学派和赫拉克利特,都强调变化性和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而克塞诺芬尼的追随者巴门尼德开创的埃利亚学派则强调稳定性、不变性,这二者一个强调“多”,一个强调“一”,相互冲突。接下来自然而然的就要进行一个调和。就是这样一个阿克拉加斯的恩培多克勒,他提出世界有四个本原:地、水、火、风,万物是出于这四个元素的“混合”。于是,变与不变就调和起来了,变的是“混合”,不变的是四元素,因为有四元素,所以绝对的不变是不可能的,但绝对的变也是不可能的。
随即,哲学的热点又一次回到爱奥尼亚,或者说,爱奥尼亚的传统从来就没有中断过,在克拉佐美尼出现了一个叫做阿那克萨哥拉的人,据说是阿那克西美尼的学生,他提出了“种子”说,类似于现在“分子”理论,认为世界的本源不是一,而是多,每一种事物,背后都对应着一种种子,直接影响了原子说的诞生,也是在后来科学的发展中继续留有痕迹的一种理论。
米利都的传统延续下来,出现了一个叫留基波的人,但著述最丰、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乡色雷斯的德谟克利特——所以你们看,学生未必不如老师,巴门尼德、德谟克利特、柏拉图,学问都高过了老师。德谟克利特提出了世界的本质是原子,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突破。如果古希腊的哲学仍有什么概念是今天还在运用的,那就是原子论。虽然今天人们通过实验科学,对原子的理解已经大为不同。
这就是早期自然哲学的一个基本的脉络。后来哲人们的活动轨迹就到了雅典,在雅典发生了一些作用。自从到了哲学传到雅典之后,雅典人把哲学的基本目光转向了人,从早期的智者派到后来的苏格拉底。
他们认为探讨这些自然的起源和本质问题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城邦的生活中处理跟朋友之间。如何回答正义不正义的区分问题,勇敢和懦弱的关系问题,友谊是什么的问题。就所以他们把目光转向了怎样去为人处世、政治、道德、法律、教育、文艺等问题,开启了人文主义的传统。
这个时候,早期的自然哲学就结束了,随之结束的是一种要到一千多年后才渐渐复苏的经验主义精神、科学研究精神,对现象世界的观察和反思,没有忌讳的争锋。
3
关于西方“第一个哲学家”,可能会存在很多不同的意见,有的可能想赋予苏格拉底,毕竟他以其教诲和殉难,成为神一样的膜拜对象;有的可能想赋予毕达哥拉斯,他所开创的对数学的崇拜,为西方理性思维的发展、科技进步埋下了伏笔;有的可能想赋予巴门尼德,他开启了理智主义的先河,以及哲学史上最核心的存在论;有的可能推崇赫拉克利特,他那强调变化、承认对立统一的辩证逻辑在任何时代都成为打破僵局的利器……
然而,一般来说,人们还是把泰勒斯归为第一个哲学家,这不仅是因为时间上的先在,主要是因为他开启了对“本原”的讨论,第一次试图为这个凌乱的世界找到统一性。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解释:本原,就是万物从中来,又到那里去的那个东西。换句话说,他试图超出现象,找到变化万千的现象界背后的恒定的存在。于是他找到了“水”作为世界的本原。大家想想为什么偏偏是水?
同学1:因为水是生命之源。
同学2:因为水随处可见,从天上到地下。
同学3:因为水是流动循环的。
非常好,这些无疑都是很有力的解释。当然,泰勒斯的水依然属于现象(质料)之一,但是,泰勒斯尽力找到了一种更稳定的现象,来解释大多数更不稳定的现象。他忘了,这个现象的稳定性(水之为水,不再简化、还原为他物),也只是一种受制于观察手段的错觉。这直接导致他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抛弃了任何现象,直接诉诸一个概念、一个形容词来充当世界的本原,并且干脆把该本原命名为“不可确定”。当然,这种不确定性,已经在“水”这个现象中萌芽——毕竟,“水”不是随便一种现象,它是变化的象征,它已经是“不定”。埃利亚学派,从未试图用固体来充当世界本原(亚里士多德说,埃利亚人没有谁提出土作为世界的本原),这里面已经蕴蓄着赫拉克利特的种子,他的永恒燃烧的“火”,是这个流动不息的“水”的升级版。
我们知道,在东方,也有着对水的崇拜。老子说过什么?
同学1:上善若水。
对,在老子的著述中有很多关于水的,“上善若水”“道冲,用之或不盈”等等,在郭店汉墓出土的竹简中有《太一生水》篇。我们也知道孔子说过什么?
同学1:“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我们知道,古人对水的感受很深,可能也不纯是因为水是生命之源,也因为水这种现象典型地反映了人类生活各种现象背后的节奏、规律:流动不息、周而复始、上天入地、包罗万象、反射万象等等。
你把水放到杯子里面,它是杯子的形状;放到一个长颈瓶里面,它也是一个长颈瓶的形状,放到池塘里面是池塘的形状,所以水没有自己的固定形态,并且水如果是纯净的话,它是透明的,它似乎已经接近于那个看不见的本质。可以说它既看得见又看不见,自身没有固定的形态,更有利于进行一个这样的还原活动。如果一个东西是非常确定的,比如说金属、石头,很难视为万物的本原——因为它自己太固定了,如果一个东西很确定,就意味着它是有限的,它是有限的,就没有办法变出更多、乃至无限的东西来。这里隐含着泰勒斯还没有说透的问题,他的学生阿拉克西曼德就说透了,就这个东西必须是不确定的。
泰勒斯还有一些著名的故事,也奠定了他第一个哲学家的地位。可能不一定实有其事,但这些故事的流传,本身就是一种观念的表达。比如说,柏拉图和拉尔修用不同版本谈到过的,泰勒斯喜欢夜观星象,有一天晚上,因为一边走一边观察星空,掉进了一个坑(井)里,旁边的色雷斯女仆就嘲笑他:“哲学家只知道天上的事情,却看不清地上的事情。”——这个嘲笑里面也隐含着后来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那个著名的洞穴比喻所描述过的哲学家的处境。当然,泰勒斯可以回答说:“你们不关心哲学的人当然不会掉到坑里,因为你们一直就在坑里。”
然而,对哲学家的这个偏见,一直延续到今天。大家习惯性割裂了思想与实践的关联,不愿意看到它们在文明史上更深度的交织。大家会普遍觉得哲学没用。泰勒斯在当时就用一个有力的行动回击了这个偏见。他因为会观察天象,预见到第二年气候好,橄榄会丰收,就提前把当地所有橄榄油作坊承包下来,果然第二年橄榄丰收,大家都要租用他的榨油作坊,于是他发了一笔大财。他想用这个故事告诉世人:哲学家不是赚不到钱,只是他们不愿意。
哲学家能否利用它仰望星空的热情,为自己这一生赚到世俗生活的利益,这个可以画一个问号。但是可以肯定,泰勒斯的信徒们,一代又一代传承的仰望星空的热情,在近现代带来了科技的大爆炸,生产力的急剧攀升,从而导致人类超出自身物理生产力而造就了巨大财富,免于饥寒,克服疾病,获得了繁荣。回过头来,正是那些无用的智慧,一再转化成了最大的功用。我们应该感谢泰勒斯的这个逻辑,以及追随者们的坚定信念。如果人类世世代代都是埋头苦干的功利主义者,那么人类恐怕还摸索在恐惧的丛林、匍匐在大地上不得抬头。
泰勒斯还把几何学从埃及带到了希腊世界,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发展,与此应该不无关系,毕竟毕达哥拉斯也算是伊奥尼亚的子孙。据说泰勒斯发明了测量金字塔的方法,我们知道,金字塔很高,人不可能爬上去,也无法找到一把这样大的尺子来测量。那么,怎么办?
同学1:用等比例的方式来测量。
对,用等比例的方式,泰勒斯在自己的影子和身高等长的时候,去测量金字塔的影子。他还发明了测量海上船只距离的方法,是利用了等边三角形的角度与边长的关系。据说他还发现了春分、秋分、冬至和夏至。这些就不多说了。对我们来说,这些故事有意义的地方在于:在古希腊的时代,哲学与科学总是同时出现在 一个人身上,但我们不要忘了,也许这不是巧合,虽然今天的学科分工非常明确,但同样的禀赋也应当潜伏于现代人身上,如果一个人对外在世界丰富性充满热情,也很可能是一个具有内在丰富性的人。人不应该只是一个机器上的零件,人在任何时候都是应该是一个整体。
泰勒斯也留下了很多训世的格言。包括著名的格言“认识你自己”。我们今天仍然有很多学校或者哲学系,把这句话当做座右铭。但我们更应该补全这个对话。它的问题是:什么是最难的事情?回答:认识你自己。——哲学总在某种意义上颠覆了常识,我们也从中看出赫拉克利特式的辩证法,我们总觉得认识自己是生来就具备的事情,难点总在于认识这个无边无际的世界。殊不知,决定望远镜所能看到的距离和范围的,是望远镜本身的品质。如何认识并改进这个望远镜本身,是我们进行哲学思考的核心课题。这也已经蕴含了康德后来大声说出的话题。
值得一提还有,别人问:什么样的人最幸福? 回答说: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灵魂这两个东西,加上第三样:驯良的天性。重点是前两样,也是后来毕达哥拉斯学派和斯多葛学派所坚持的原则:身体与灵魂的健全。只有这两样,是与你重合的,其他东西都只不过是身外之物。我们从小受教育,目标也是这样两个,培养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灵魂,尤其是后者。我们不是为了充当更好用的工具而受教育。
什么是神圣之物?他说:那既无开始也无终结的事物——其实本原对吧?这里就开始有一个这样的思考,叫形而上学思考,形而上学是什么?现象界的万物都是有形状的,形而上的事物那就是超越了形状和形象的;所谓在物理学之后,在有形的物质之后、之上的那个根本性的存在。对此的追问,就构成了形而上学。这个水可以喝完,这张纸可以烧掉,它这个形态就没有了。但是既然这个世界存在,那就应该有什么东西永远存在,所有东西从这里来到这里去,它不是一种现象,你看不见、摸不着——那怎么办?只能去理解,对吧?这里面就有了巴门尼德后来所言明的观念。另外,也可以去信仰。所以说,形上学思维很容易导向宗教意识。
“如何过一种最好最正直的生活?绝不做我们谴责他人做的事情。”这个教条就很接近于康德后来的道德绝对命令了。也类似于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
4
泰勒斯提出水作为万物统一性的表达,他的学生表示不满。我们刚才也分析了为什么这样一个回答会造成一定的不满,因为水还是比较确定的东西,喝着喝着就没了,它不能无限的持存下去。那么,任务就成了:要找一个不太确定的东西,来解释所有确定的东西。我们知道这个逻辑:如果一个东西非常的确定,那么那么它就是有限的;它是有限的,被各种东西界定住,你才能知道它是什么。如果你知道了他是什么,对不起,它已经不能承担本原这样一个角色,泰勒斯的学生觉得自己的老师在这一点上还做得不够,他就推到一个极端,说世界的本质应该不是这个东西,也不是那个东西,既不是水,也不是火,也不是土,也不是气,是一个干脆叫做“不确定”的东西。
就是当老师问你,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知道怎么回答了吗?
同学1:不知道。(全体笑)
恭喜你,学会了。你只能说:不确定。你甚至不能说话,一说话就确定了,对不对? 所以阿那克西曼德找出了apeiron(indefinite)这个否定词来,只能用一个否定词,不能进行肯定性描述。什么叫做真正开始做哲学,就是开始用否定词。(黑格尔引用斯宾诺莎的话说:思考就是进行否定。)因为用肯定的描述,它都是确定的,我不能说它是什么,只能说他不是什么。一个很了不起的东西,他一定只能不是什么,什么都不是的东西最了不起。在这一刻要立一个志向,我们要做那个什么都不是的东西。(全体笑)
只要是了,就小了,就有界限,就有范围,就有你的轮廓,那你外面一定还有东西,如果你是无限高尚的一个东西,一定什么都不是。
所以本原就叫apeiron,就是一个否定,可以翻译成infinite或者indefinite。其实原来翻译成infinite不太准确,因为它不是无限——无限是指空间和时间上的无限延伸。但是这个indefinite,就是不能去框住他,不能把它叫话筒,叫电脑,叫黑板,什么都不能说,这才能充当世界的本原。
注意到没有,这不是一个名词,是个形容词,这是个形容词,大写之后把它当作一个名词,下次我问你是谁,你知道怎么说了吗?
同学1:Indefinite。
满分!——这并不只是一个玩笑。后来康德对人就有这样一种期待,就是人应当是一个不能被完全确定的存在,不能被完全规定的,只能自己去规定自己。你可以自己规定自己是什么,但是你不应该受制于外在的规定,我们不是学生,不是老师,将来也不是记者,不是工程师、不是建筑家、不是化学家、不是医生……你首先是一个人。后来在海德格尔那里我们知道有个著名的词叫什么?
同学1:Dasein。
非常好,我们到处都听到这个词,这是德国人的一个口头禅,da相当于我们说“这儿,那儿”,我不是人,不是任何人,我是“在这儿”,我的存在就是我能确认我在这儿。所以我就叫做“在这儿”。 这个东西很深邃,其实也不深邃,就是从这个indefinite来的。好了,大家上了我这个课,就要学会回答这个问题,我问你,你叫什么?
同学1:indefinite。
同学2:Dasein。在这儿。
对,你不是中文系、历史系、物理系的学生,你在古希腊是Indefinite,在当代是Dasein,因为一切由你来确定,而你是不确定的。如果你成功地做到这一点,你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是我们推理出来的一个原则。我们知道当代还有一个很酷的一个思想家叫福柯,福柯就身体力行地去做这一点,他什么东西都去体验,一定要去同性恋,一定要去吸毒,甚至去自杀,要打破。你说我不是,这怎么可以?我不可能完全没有可能变成一个东西,我有无限可能性。我也随时可以是你们的学生,你们也随时可以是我的老师。
好了,世界的本原是“不确定”,根据后人的转述,它有几个意思:内在的不可分;外在空间的无限;种类的不确定;循环往复。这里面既有巴门尼德的雏形,也有赫拉克利特的先声。
阿那克西曼德有个学生叫阿那克西美尼,他把他的师祖跟师傅的说法拼了一下:泰勒斯说的也不对,依然太确定了;而阿拉克西曼德说的太抽象,那个不确定,而且还是个形容词,怎么能够充当世界的本原呢?所以他做了这样一个综合,说本源是不确定的气。我们知道中国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气”,现在没有人练气功了,在三四十年前的中国很多人都练过气功,要坐到一个山顶,在那里就采气,天地的气就到你身上,然后你再把这个气发射出去,然后可以灭火,可以建房子,可以抵抗台风海啸,这都没有问题的。(笑。)所以气是很重要的东西。为什么会这样产生这样的观念呢?其实我们生命中一个基本的东西是呼吸,对吧?你知道你现在在呼吸吗?
同学1:不知道。(笑)
非常好。不知道就对了,不知道你就在正常呼吸。这个气好像是生命最核心的东西,跟水差不多,对吧?你赖以生存的那些东西,所以容易被人们理解为这个世界的一个根本的东西。但是阿那克西美尼的一个基本贡献,不在于他提出无定的气,而是提出了前面两个老师都没有提出的,就是一个原理:如何从一到多。阿那克西美尼提出了通过凝聚和发散这样两种相对的运动,来沟通一和多之间的关系。如果说本源是气——现在你看我们这个教室里边全都是气,对吧?那这个气跟这个桌子有什么关系呢?别着急,把它凝聚起来,凝聚到密度足够高,它就变成了一个硬硬邦邦的金属的东西。把它再发散出去,使劲的发散,扩充,它就变成了很稀薄的东西。当然了他的这种解释按亚里士多德的批判,是用量变来说明变化,没有说到质变的问题。但是他已经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如何沟通一和多,本原和万物。
早期自然哲学家就是这样一个状况,我们看出他们从大自然里面去选择一些物质或物理状况,作为世界的本本原。这就启动了人类从一到多、从多到一的思考。在个基础上,人类的思考进入一个更抽象的环节。我们就看到一个对我们今天的科学也依然重要的人物,叫毕达哥拉斯。毕达哥拉斯当然不只是一个人,他有一个学派,古代的贤哲往往是这样。一个人和他的学派难以分割,中国古代的思想也是这样。孔子自己没有写东西,学生把他话写下来;庄子的学生也把他的话写下来;柏拉图写的大多数东西都说是他老师说的。不管是谁说的,但凡被人们抵抗住历史洪流,极力保存下来的,一定不会是太没意思的话。所以也不用担心今天粗制滥造的那些东西会充斥这个世界,豆腐渣工程一定会率先淹没,历史这条赫拉克利特之河是文明最好的洗涤剂,吝啬的人类不会去试图保存任何垃圾,逃亡的人最后身上只带着水、粮食和黄金。
© 本文版权归 Young Seafood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
了了说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14 04:34:03
-
elfish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20 16:26:13
-
流冰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14 16:00:01
-
就这样吧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9-27 13:46:17
-
夏夏夏天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16 19:38:38
-
Ïan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07 11:26:44
-
Hermann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4-18 08:57:15
-
Nora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03 03:52:32
-
阿妍妍妍妍妍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04 23:05:21
-
风行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0-23 09:24:28
-
乐乐茶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0-22 01:50:39
-
谷雨面包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0-16 22:28:33
-
不卡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0-09 07:34:53
-
躺着创造世界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0-04 18:39:16
-
豆友218828146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0-04 15:52:00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25 13:05:43
-
巷子里的青年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25 12:02:02
-
艾庄笔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25 10:35:02
-
二十世纪梨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25 08:58:54
-
Roy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24 14:34:53
-
yaya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24 13:26:32
-
☮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24 01:11:47
-
盐花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23 21:17:12
-
里踱步浪泥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23 17:28:07
-
狌狌灌灌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23 15:46:38
-
辛德文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23 15:23:32
-
澄澈之林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23 13:57:01
-
陈阿奇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23 13:22:13
-
遥知不是Cheryl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23 13:05:30
-
李觉吾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23 11: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