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结果导向
结果导向的考核方式,基本上都是本末倒置。
且不说为了粉饰结果导致的各种瞒报了,就算真的“不惜代价”达成了所谓好的结果,也没多大的意义。
因为这就像七天建一所医院一样,消耗了大量资源,但除了用过即弃的一片板房,什么也没有攒下。而做事的过程中梳理改进逐步沉淀下来的知识、流程、方法、标准和规范,这些才是“财富”,比结果本身重要得多。
值得投入资源去换的,正是这些可积累的财富,而不是结果本身。人类几千年的无数消耗,攒到现在,城池宫殿都没留下几所,留下来的无非就是这些无形资产,但也正是这些资产让当代社会跟几千年前有了天壤之别。
就像某国几十年来热衷的过度生产过度消耗的游戏,在低效率高内耗的模式里兜兜转转,但很难在“生产力提高人类幸福指数也提高”这个方向上前进一步。为什么?因为我们积累了生产,积累了产品,但没有积累经验,没有积累模式。用过即弃的东西叫垃圾,不叫财富。
达成的“结果”越多,最后剩下的垃圾越多。在人类最终把可用资源消耗干净之前,如果还没有积累出足够高大的科技树,和足够稳健的可以和科技树相匹配的社会形态,那么人类就GG了。
BTW,我个人觉得软件行业这些年来过分吹捧的“敏捷”,就很值得反思。这种结果导向的哲学,在一个结果导向的基于消费的财富再分配体系里,肯定是如鱼得水的。但在积累真正的“财富”方面,很难不让人诟病。这些年软件行业充斥着大量垃圾,软件产品越来越像快消品,这是被快消社会塑形的结果,不是方法论的锅,但完全拥抱这种被动塑形的方法论,做为业界的唯一一种声音,还是可以体现出整个行业的扭曲。
来自 豆瓣App
© 本文版权归 foreverflying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