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不忘还想再看的话剧
查看话题 >小剧场里的大人生 ——记我的一年一部话剧
(一)
当看完“梦寐以求”的暗恋桃花源之后,心想着可以给看过的话剧写一个总结,计划着洋洋洒洒,细碎的感悟不多不少,但怎么也可以凑出个万把千字。结果是,从2016年的夏天一直到2017年的春天,才产出这篇豆腐串一样的东西。再一次体会,思绪容易流淌,文字却难以凝结。
既然说到了犹如明星般的暗恋桃花源,那么就从这部剧说起。我想,即使对话剧没什么涉足的人也应该多多少少听到过这部剧,因为它的明星效应。现在版本的明星版剧目巡演第12年了,而主演黄磊、孙莉、何炅和部分场次出现的谢娜的名气在这十几年时间里有增无减,也带动着这部经典剧目场场巡演票价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依然座无虚席。之所以这么说,我想表达的是,固然这部剧称得上经典有它作品本身上的意义,比如“暗恋”“桃花源”一悲一喜的矛盾冲突与交合,在如今看来依然新鲜,再比如江滨柳和云之凡40年重逢后寥寥数语的唏嘘不已,与这部剧“经典”的美名相称一点都不勉强,但是这部剧的光辉,至少有一半或以上是“明星版”的效应带来的锦上添花的效果。虽然带动着票房和知名度,但对一部作品来说也是祸福难辨,作品本身的意义有多少可以被观众真正关注到?所以当你看到在宁波这样的二线城市的大剧院,三楼旁侧的座位都一票难求的观剧盛况时,不要产生文化产业欣欣向荣的美好愿景,那应该只是一个错觉。
说回作品本身,两个剧目中流传更广的是“暗恋”这条线(官方宣传译为“secret love”),朦胧的爱意、错失的缘分、重逢的求而不得,爱情里广为人知的情愫被浓缩在两幕场景里:秋千、病房,却跨越整整四十年。不够现实吧?——艺术是提炼的生活。
另外一条线则更不现实。借用的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引子,一个打渔的人被出轨,毫无征兆地掉入另外一个世界,里面的人温文尔雅、与世无争,把粗野的汉子都熏陶成白衣翩翩的男子。男子重新回到原来的家,原来的生活当然还是一地鸡毛,与现在他的装束格格不入。与其说“桃花源”是一出喜剧,倒不如说是一出更大的悲剧,笑中带泪才是真的悲,得之而碎的伤更胜过求而不得。
大学里曾经参加过一次大学生电影艺术节,邀请的导演带来了余男主演的《亲爱的》,观片之后的交流会上,导演说,影视作品中想要煽情想要赚观众的眼泪,太简单了,悲伤基调的背景音乐带几个大特写,你们的眼泪就会不受控制地刷刷往下掉,难的是有克制的渲染,让你看的时候只觉得心里难过,却不会付诸眼泪,眼泪这个东西在观众市场太廉价了,珍贵的是你们心里的触动。
“桃花源”让我心里难过,就是因为那种触动。
撇去明星效应不说,整出话剧最鲜活的其实是扮演渔人的演员,舞台剧演员和影视剧演员的区别在他身上可见一斑。舞台剧是把小人物放大了演,而影视剧(至少现在国内的市场是这样)是把大人物随意了演。舞台剧的精致,是一字一句、一举一动磨炼出来的。
同样让我感受到这种精致的还有《恨嫁家族》,当然看剧的氛围也很重要,在苏州的金鸡湖畔,距离舞台五排的距离,清晰到看得清演员的一个皱眉,一个撇嘴,举手投足间的生动甚至让一个声控的我暂时忘却了台湾腔的尴尬。
故事背景下的意义其实我不甚明了,我甚至不知道为什么剧名叫做恨嫁,明明里面的几个女性角色并不急于投身于婚姻。三个小时里,男男女女深陷于有点复杂的关系中,家人、前任、未婚夫、露水情人……多重的社会角色对人提出了严苛的要求,要求你随时自如地切换。
大姐用坚硬的外表把自己组装成最不想成为的那种人,但是在我看来,她又何其幸运,最后还能找到“另”她喜欢又爱她,说着软软情话的他。“你不用那么懂事的,你可以在我面前撒撒娇的”是我认为的最动听的情话,当然,这并非出自这部剧,也是题外话。
爱会变,那就让它变,并不是所有的变都是坏的。200分钟的恨与爱,没有很强的视觉冲突,但依然感动于这一段的专注。
同样讲述爱与恨的《恋爱的犀牛》是我接触的第一部话剧,作为廖一梅的悲观主义三部曲,想来我现在也不是太明白她所传达的情爱观。但是喜欢一件东西,或许并不一定喜欢的是这个东西本身,而仅仅是它传达的一种态度,比如剧里悠扬而哀伤的配乐、朦胧而上口的台词,或者仅仅是小剧场的最后一排依然能洞察的男主角帅气的容颜和好听的声音。
“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奢望,在这个大家对情感的归属都采取一种明智的选择态度的时候,依然有一种疲惫生活的英雄梦想支撑着问问心底:那么爱呢?
研二的时候,花了200块连续看了两场剧,一场还是蒋雯丽主演的《牵起你的手》,另外一场也是大家契诃夫作品改编的《海鸥》。印象已经不深。
回宁波后除了暗恋,还看过《两只狗的生活意见》和《蒋公的面子》。还有一部《爱朦胧人朦胧》,真的很想略过不谈,很想把这个票价当做一段饭吃掉了,太失败的剧。爱情要讲究门当户对没有错,但是强调阶级,用蛋炒饭和高雅音乐隐喻阶级之间的不可调和,那还要人世间的感情有何用。
蒋公是一部口碑剧,也是至今唯一一部一个人看的剧,可惜当时心里装着太多心事,传说中考究的台词我也没欣赏过来。两只狗虽然看得一度犯困,但是两个演员撑满两个小时十五分钟,最后talking致谢的时候感觉嗓子里只剩最后一丝力气了,也就感觉整个过程其实还是很棒的。何炅在微博里说,现在他们要适应观众用不停亮起的闪光灯代替掌声向作品主创和演员们表达敬意。可是,每一场演出结束后,不管好不好,谢幕的时候,从导演到演员再到剧务一一鞠躬致谢的时候我都觉得特别特别感动,根本不舍得拍照,只会傻傻得不停地鼓掌。
比起其他大众化的文化消费,话剧依然还是一个稍显昂贵的消费。人不是越来越自由的,而是随着年龄渐长越来越多束缚的,囿于暂不可改变的生活状态时,有些人会选择旅行,用短暂的逃离给自己一个放逐的理由。看剧也是一场旅行,心灵的放逐,在一个小剧场里见识一场别人演绎的,自己参与的大人生。
(二)
在《宝岛一村》中场休息的间隙,听到有观众说外面下好大的雨,我这才想起来,这篇记叙里落下了我还看过的现场版的《雷雨》,其实《雷雨》才是我真正的话剧的启蒙作品。在高二(三?)的课本里,有《雷雨》的选段,而那个时候喜欢的语文老师利用课堂时间给我们播放了相应的视频片段,后来我从图书馆借到了完整的剧本,利用几个午休时间迫不及待地读完,在紧张的故事节奏里我的脑子里都是自己勾勒出来的充满矛盾冲突的画面场景。视频和文字一对照,两种文学形式的感觉差异立现。
宁波演出的现场版其实效果一般般,两个多小时的长度,尤其是我的同伴一度走神。全程的高潮——周萍、四凤的身亡和繁漪的精神崩溃也因为一早知道原著的安排而显得原本的高潮不痛不痒。按照我的性格,看过原著又看过部分视频应该不会再花这一笔额外的费用了,就算是致敬经典吧,有种还愿的意味。
很多《宝岛一村》的介绍里说,这是一部“动人、感伤,一辈子必须要看的话剧”,是的,如果不动人,三个小时时长的剧一定会让人犯困,但是家长里短的整部剧里,竟然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剧院里是三个小时,剧里是三十多年的人生,转瞬而过,一起动容。说动人,这个剧目第一个动人的场景应该是临时组建的眷村第一次一起过年,他们吃着北方的传统饺子,说着“这是我们第一次在这里过年,也是最后一次”,笑着笑着就开始哭泣。也许是从小到大未曾经历“离乡背井”的苦楚,和平年代的我们对这样的“故乡”情怀能够感同身受的,毕竟不多。
于我而言,第一个泪点是在两岸互通后,三毛去见老家的奶奶,彼时老赵已经过世,三毛把这个消息带给他从未见过面的奶奶,年事已高的奶奶抡起手来就给了三毛一个耳光,说这是他替他的爸爸受的,因为说好马上就回来,却死也回不来了。然后,一家人抱头痛哭,看得台下的我们也拿着纸巾擦眼泪。其实,当下的我就感觉这一幕是过分渲染了三毛的情绪,作为一个从小到大在眷村长大从未踏上这片土地从未见过这群“家人”的三毛,他的感情冲动是否来得太过自然?当然,如果要深究的话,也不是没有理由可以解释,比如——从小到大这帮孩子一遍一遍地听家里的爸妈、邻居的叔婶讲起对岸的人,对岸的事,这像是一种血液般自然地流淌在了他们身上。
第二个泪点是在全剧的最后,过世的老赵以给三毛读信的身份重新出现,整封信时长约10分钟,三毛捧着信封,背景是眷村拆除前团聚在一起过“最后一个年”的人们。饰演老赵的屈中恒缓缓地述说着他们这代人在眷村的几十年人生光景。最后,他平淡地说,愿你此生不像我们一样颠沛流离,愿你此生不知道什么是战争,愿你此生幸福平安。越是平淡的述说,对观众的冲击越大。
“悲剧”可以分很多种,一种就是彻彻底底得哀痛到底,不留余地,像鲁迅说的,把美好的东西打碎了给你看,既然碎了,就不应该去找补,比如《活着》。一种是前面说的有克制地渲染,让你看的时候只觉得心里难过,却不会付诸眼泪。还有一种是《宝岛一村》那样,笑中带泪,前三秒还在抱头痛哭,就被下一个笑点冲淡了,真正的笑中带泪,当然笑过后,是更加揪心的痛。
每一种悲剧,都是一种表达方式。故事本身,才是动人的本质。如同那句,套路千千万,真诚是根本。
如果只有这些“动人”,那么这部剧也称不上口碑剧,其中的打碎玻璃梗,棺材梗,“老赵小杨”,天津包子……都是揉碎在了整部剧里的小元素,装点着整个作品闪闪发光。用《宝岛一村》来隐喻“小剧场里的大人生”最贴切不过,每个人拆解开来,都是那个特殊的流离年代里再普通不过的小人物,但是一旦组装再被安装在小剧场里,就都成了独一无二的大人生。
演员谢幕的时候,依然是最感动的时候,何况还见到了赖声川,看了他很多作品,第一次见他活人。对导演来说,一个作品就可以出名,比如《暗恋桃花源》之于赖,难的是超越,难的是坚守。那么话剧的导演可能是幸运的,因为只有舞台剧,才可以一年一年的巡演,在这个导演不可遏制地走下坡路的时候,还能让观众记起他的好。其实对于我们观众来说,我们宁愿记住的,也是那些,闪闪发光的作品。
来来去去,大概就是生活本质。那么,能留下的,都应该好好珍惜。愿来去的人,此生都平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