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过哪些令人惊叹的模仿秀?
查看话题 >演画小史


几年前曾看到过一组以克里姆特的绘画为主题的摄影,那以后又发现了众多以“真人重现名画”为特点的作品,从卡拉瓦乔到梵高,剧场演出到MV,内容形式不一而足。但直到前不久,我才了解到这类作品在法语中的专有名称:tableaux vivant, 英文译为living pictures,日文则译为“活人画”。Living pictures不仅包括真人对绘画的演绎,也有对雕塑、文学和历史场景的重现。具体来说,这类表演一般会由不定数量的演员组成持续三十秒左右的静态画面,有时搭配形式不一的道具、化妆、音乐和灯光等辅助效果。中文姑且将这种表演呈现的结果意译为“活着的画面”吧,那么演员们的工作即“演画”。

演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时一些天主教弥撒对圣经故事场景的现场表演。这类现场演示,通常由信众简单地摆出《圣经》中的人物姿势和场面。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当时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不识字的民众认识经文典故,及其背后隐含的教义。因此,与教堂中的壁画、雕像和彩绘玻璃等“穷人的圣经”(Poor Man's Bible)相近,此时的演画,很大程度上是依附于宗教的一种宣传手段。
近代以来,演画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早期曾风靡一时,至今仍有留存。在这两百年间流行起来的演画逐步走出教堂,也日益脱离曾有的宗教功能和语境。我想这些演画活动或许可以进一步分为以下三个类型(或者说阶段?)。
第一类演画,是为绘画服务的模特行为。这对于十八世纪之后兴起的新古典主义以及拉斐尔前派等重视学习经典艺术的流派的发展,大概是十分自然的需求——演画能够提供生动的画面演示,帮助这些具有尚古趣味的艺术家分析过去那些大师(所谓old masters)的作品,学习他们如何布控绘画中的空间和光线(有趣的是,后来的人们同样以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为蓝本进行了新的演画)。直到今天,艺术学院的学生仍然会通过演画来学习卡拉瓦乔、拉斐尔和维米尔等人的构图、色彩、明暗和种种细节。

在为画家学习服务的基础上,第二种演画进一步扩大了受众群体,发展为一种以重现经典艺术,尤其是经典绘画为主题的现场表演。这一类演画在十九世纪时常见于世界各地的剧院、画廊和街头。在照片等现代复制手段普及以前,这类演画对于向大众普及经典艺术起到了一定作用。当时许多中上阶层的家庭也常以此作为茶余饭后的消闲游戏。今天在美国加州仍有专门的艺术节,每年都开展不同主题的系列演画活动,并从中评选出大师作品的最佳“现场版”,因此又被称为“大师选美”(Pageant of the masters)。


细想起来不难发现,绘画的过程,是将模特的身形从三维空间投射、固定于二维平面。而以上两种类型的演画,其实是调转了这个过程,以达到重现绘画场景的目的。但与对艺术品的一般重现相比,演画看起来既是复制,又像还原。然而这种还原,并不能带来本雅明所指的“原真性”:原作的即时即地性。同时,尽管一些演画活动已经拥有了自己的舞台和观众,但假如脱离它们试图重现的绘画和雕塑,其存在的意义仍然稍显单薄,因此也难以获得独立艺术的自觉和创造性。
与前述两类演画相比,同摄影结合发展而来的第三类演画,在自觉和创造性方面具备了更大的潜力。由于摄影捕捉和再现空间场景的强大能力,演画的演员们得以直接将自己的身体形象二维化,成为第一手的创作者。因此,当19世纪摄影技术得到长足发展后,许多以照片形式呈现的“活的画面”中开始出现古典绘画中不曾有过的图像,其中一些是对文学的直观演绎,另一些则是摄影师或演员个性化的叙事。


藉由照片的快速传播力造成的广泛影响,演画在19世纪晚期走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在维多利亚时代保守的社会风气里,透过拍摄演画的照片,女性裸体第一次在古典绘画以外被展现于公众面前。而演画也因此成为一些情色表演的借口。小说Tipping the Velvet曾写过女贵族豢养女主角,让她在声色犬马的聚会上扮演香艳的古罗马雕像。这段看来离奇的情节,却可能是对维多利亚时代的吊诡风气颇为现实的写照(再次感叹华老师真是把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众生百态吃得透透的啊……)。
在保守派的批评声浪中,英国皇室的举动却在无形之中使演画面临的压力骤减:维多利亚女王竟然也订购了The Two Ways of Life 的副本,即那张历史上首次公然展出了裸女形象的演画照片(上图),送给自己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这使得摄影师Oscar Gustave Rejlander和他的演画摄影声名大振,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演画艺术在当时的风潮之盛,已然贯穿社会的各个阶层。
此后两百年间,旨在表现经典艺术的演画并无显著变化,而结合摄影的演画则经历了改头换面。从静态到动态的镜头是一个无法忽视的跃迁。前几年在网络上大热的“人偶挑战”(Mannequin Challenge),可视为摄影演画的今日版本之一(感觉cosplay, 尤其是“原创cos”也可以看作很有新意的一种演画)。稍作浏览即可注意到,“人偶挑战”基本都以视频形式呈现,大多是由若干人组成静态群像,在群像如同传统演画一般保持不动的同时,摄影者则走入人群,比从前更立体地捕捉群像所表现的有趣场景。

这样的演画,因此具有了十足的现代意味:在不遗余力地做出各种高难度停格动作的人物之间,穿行和环顾的镜头是第一人称的视角,一种“我凝固了时间”的奇幻体验。玩弄时间,扯碎连贯的叙事,打破静态的观点,恰恰是艺术中现代性的特征。而静止与运动的矛盾——另一个现代的问题,也在视频中得到了生动展示。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偶挑战”的参加者们,在怀着愉快心情共同创作幽默的“演画视频”时,是否也在不经意间道出了现代人浮士德式的苦闷心声呢:这世间稍纵即逝的一切,“你是如此美丽,请停留一下吧!”
以上都是我瞎说的 XD
Notes & Refs
[1] Wikipedia: tableau vivant
[2] Archive of Musée d'Orsay: Tableaux vivants. Victorian Photographic Fantasies (1840-1880)
[3] Shannon Murphy: Tableaux Vivant: History and Practice, 2012, artmuseumteaching.com
[4] 意大利剧团Quadri Plastici演绎卡拉瓦乔作品的现场视频 可戳:
-
lynn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1-17 12:23:17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8-24 23:26:01
-
菠普鲨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20 10:09:51
-
兰姨AIan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01 16:13:57
-
长洲散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0-24 21:53:35
-
Anasyrma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0-09 22:12:04
-
Tairman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0-09 19:51:48
-
austerlitz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8-27 23:52:22
-
阴天有时下肉丸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8-15 15:35:04
-
是肿不是胖的肉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8-15 12:01:57
-
𝓓𝓮𝓪𝓭 𝓟𝓸𝓮𝓽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8-14 16:30:05
-
Lithiumcore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8-14 14:13:11
-
则则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8-14 13: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