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妈自述:从深柜到“社交达人”(6)
原载于4月2日我的微信公众号“优基会”
山穷水尽疑无路
在美国的最后一个学期开始了,课业压力很小——只是为了修够毕业需要的学分,以及因为有全奖不用交课程费修一点自己感兴趣的课,但是我却陷入了深深的阴郁情绪中不可自拔。我大概知道早在大四开始的肠道病十有八九是心理问题躯体化,而这心理问题大概是抑郁没跑;我也在过去两年多里慢慢学会了一些应对这种低落心态的方法,但是到了这个时节,自己实在觉得疲乏、迷茫。除了觉得青春将逝情感毫无着落感到焦躁压抑,眼看大概要离开科研圈、要回国可是自己都不知道要什么——因为我读的是个相当理论性的学科,离开学术界在实业界能能对接的岗位很少,而且我的身体状况又使得我不能去做特别辛苦、需要起早贪黑加班的工作。
当时学校的学生职业中心提供职业发展咨询,而心理咨询中心提供心理咨询,都是免费的,对我们这种中国穷学生,当然看上去再好不过。我于是我就报了两种咨询,希望能多少解决我的问题。两个咨询大概都是一周一次,职业发展咨询的咨询师是一个白人大妈,心理咨询的咨询师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气质的年轻黑人女博士生,她俩人都非常好,但是都给我一个感觉:不顶用。我的英语在留学生里算挺好的,和她们谈话聊天都没什么问题,但是不好判断是否说外语依然让我难以完全放松自如、尽情表达;而更主要的,她俩对我的成长背景实在太难以很好把握,而且她们又是特别遵守职业操守,不会提出任何意见建议,不judge,完全听我说——后来我在生活里一直对西方当代社会这套有点看法,因为真正有可能帮到对象的、对象往往也企盼的是入木三分(虽然不失必要的尊重——甚至偶尔为了效果可以牺牲一点形式上的尊重无妨)的洞见,而非只有被动尊重,那样无力无效,是对双方投入精力的浪费。过了两三个月,我就对她们不抱希望了。课程呢,本来我选了一个大脑生理学方面的课程,但是因为听说期中要做人体大脑解剖,我心里感到膈应就退了那门课。反正到了三四月份,我的生活就相当闲——或者说空了。
开始用豆瓣
头两年就听说有高中同学上一个叫豆瓣的网站,里面可以分享图书、电影什么的。我完全忘记了我最初上豆瓣的动机是什么,有可能是找书,也可能是想上社交网络找帅哥,找朋友,都有可能,恐怕无从查考。总之我的豆瓣上从此显示的我开始使用豆瓣的日子是2009年的三八妇女节。我开始在豆瓣上写一点点书评、影评、日志,到了离开美国的时候,可能已经有了少量关注者,开启了之后两年我的豆瓣时代。这个豆瓣时代后来成为我变成基友才俊中的一个“社交达人”甚至许多人的中间纽带的一个关键环节,而豆瓣上的许多好基友也成为我之后发展微信群组的基础。这个大事情,我以后慢慢详细讲。
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在这个大学城小镇呆了将近三年了,本来是越来越不喜欢这里,感觉压抑、无聊,甚至因为在交(约)友(炮)网站上不断被中等以上的白人无视而使得我对当地白人尤其是大学里的学生产生了一定反感。可是这学期有几件事情开始改变了我的感受。一个是我教了一门本科生的统计实验课,内容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些基础知识、实验设计加上计算机上机练习,但是课上的学生都非常尊重甚至尊敬我,对我特别有礼貌而且对我的教学评价也很好——应该说很客气,毕竟我是个外国人。这多少和我作为老师的身份有关,哪怕在美国那种看起来没大没小的文化里,学生对老师,起码在好学校、有教养的孩子里,还是有相当的敬意的;这种感觉多年之后当我混迹北京舞蹈学院时,看到舞蹈学院平时吊儿郎当的学生对老师那种敬重的神情,又体会了一次。反正教了一学期课,让我心绪好了些。
另外一个更主要的改变我对小镇看法的事情,是我开始在小镇东游西逛、找活动找去处。之前三年我都是一有假期就赶紧回国或者去加州、华盛顿这些地方度假,因为觉得小镇是大农村、是监狱,有意回避。我太喜欢大城市了,不瞒您说,小镇里我主的公寓旁边有一条公路,公路下有一条地道,要穿过这条地道去上学,我特别喜欢这条地道,就是因为这地道让我感觉能想起北京的过街地道。可是到了这会儿,我突然觉得,要好好把小镇探索一下——这种地方,一旦离开就很少有机会回来了,我素来恋旧,于人于地,一旦要离别会很不舍——小时候搬家都要难过好一阵子。
说来也怪。在那小镇的那几年,我本是非常思念中国,画了不少关于国内风景、人物的油画;而且那两年突然开始喜欢梅艳芳,喜欢看梅艳芳告别演唱会的录像,我的好几副画都是听着她告别演唱会上的《似水流年》、《女人花》这些曲子画出来的,这些歌太打动中国人的心了。我那几年看过的仅有的同志电影,也是台湾拍的《盛夏光年》和《艾草》,夜深人静时独自看《盛夏光年》潸然落泪的辰光也是难忘。可是回国后有两年,我又会不时思念起美国那个小镇的校园建筑和街道,会在脑海里回到哪里看一看,直到几年之后已经记不清那些建筑物和街道的关系。人,或者说我,真是奇怪的感情动物。

我开始探索这以前我只知道有Farmer's Market(农民自由市场)的小镇的各个角落,然后就有了不得了的各种发现。比如,我发现在这样一个人口刚刚达到十万的小城市,居然有庞大的针线布料缝纫机的仓储式商店,原来这里有海量的缝纫爱好者——尤其是美国人喜欢织五花八门的装饰性锦被;在城市附近的公园里还有各种音乐节;艺术电影院不停地放映各种小众电影;小镇居民组成了各种稀奇古怪的社团——包括一个专门画裸体模特的绘画爱好者小团体,大家凑钱画人体模特。我对这个组织兴趣盎然,活动费用也不贵,一次好像也就是五块十块美元的费用,就在四五月份去参加活动。不过印象里大概只赶上了可能两次(如果不是一次的话)活动,画的都是穿着衣服的女模特,期待的帅哥裸体模特根本没看到,小小失落了一把。不过去的其它人大多是当地白人大叔大妈,憨厚朴实,画画非常认真,可惜也是要走了才去,没有和他们结成朋友,聊聊天、串串门。
系里一个胖胖的、特别和气的女小秘,听说我会画油画,请我给她的Aunt(我也不知道是姑姑还是姨)家的农场画一张风景画,我答应了。她自己开车在一天中午把我拉到她这个亲戚家的农场家里,然后去上班,说好晚上下班来接我。这是我第一次接近四周围着铁丝网的私有的巨大的美国农场,真的是巨大!这户人家房子在一座小山的山顶,对面的山还在农场里,我面对的风景,就是开阔的山谷,山谷里是一望无际的农作物,太美了。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很多美国人喜欢住在下乡,自己in the middle of nowhere修个很有个性的房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霸气啊。我画了一下午,非常不满意,这种磅礴的美,我很难驾驭。但是小秘下班来接我的时候一脸满意的表情,按约定给了我两百刀。小秘大概文化程度在系里算不得高,不过真是好淳朴好真诚。
在美国读书的时候,虽然我的每月奖学金按当时人民币汇率都折合上万人民币,当时比清华毕业的很多同学的月薪都高,但是我还是非常节省,买东西斤斤计较,使劲攒钱。记得买画油画的一套东西(画板、画布、衬板、颜料、画笔、画刀、调色油、松节油、画像、画架)买下来只画了88美元,当时觉得好便宜好赚,这个数字到现在我都记得。一看给小秘画幅画,两三个小时玩一样地200美元进账,我突然看到了发财的门道——我平素是个根本不琢磨赚钱的人,直到现在还是这样——我就想,看来在美国小镇卖画不难,反正现在也没什么要紧事情了,我拼命画画,闹不好可以赚出几千美元?那时候,几万人民币还是可以在北京买个公寓楼厕所的哦。于是我说干就干,以前用来找炮友的craigslist(那个58同城和赶集网的原型)现在摇身一变成了我画画找买家的平台。
我想,肖像画应该是最好卖的画,因为很多人都希望有自己的肖像,而且肖像画独一无二,只要画得像,应该大多数人都愿意买走,不会像风景画什么的如果没有人喜欢成为库存,我回国也不好带。于是我就在craigslist上开始发了订制肖像画的广告,也给系里所有人群发了一条同样消息的邮件。结果两边都陆续得到了一些订单。系里面,有教授让我把结婚照和自家的猫画成油画的,有研究生同学让我把男女朋友各自照片画成合影油画的,有要毕业的本科生请我画毕业照全家福的,我的导师还让我给他的孩子们画了一幅合照。

craigslist上,形形色色的当地美国人提出了各色订单要求,我记得有人让我画某个黑人爵士乐大师的画像,还有一对年轻夫妻邀请我为探索美国西部的白人先驱探险家(我们小镇就是他俩探索过的)刘易斯和克拉克画一副他俩探险途中的画像,可能是用来激励他们的孩子。有意思的是,虽然这些社会人士和我素昧平生,但是都在我告诉他们我完成了画作后来取画、交钱,毫不讨价还价,也都对我的画予以充分肯定,虽然我知道有的差强人意。这段卖画的经历让我对美国老百姓的信用刮目相看,美国人的契约精神真是可敬。
唯一一个没给我钱的人,是一个网名是中东人名字、照片也是完全中东人模样的人,有意思的是他的照片背景里有一面插在小旗杆上的耷拉下来的美国国旗;我给他画的画像非常像他本人,只是美国国旗上几十颗星星用我的油画笔实在是很难勾画得很细致;我把要完成的作品给他看,他回复说话得不像,太胖了,云云,后来干脆没有来取画,当然也没有交钱。我对中东人或者穆斯林并无成见,不过这位外国人的做法实在是和美国当地居民形成了反差。
画画的日子不是很长,一共一个月左右,因为到了六月我就离开了小镇去了纽约。我一共赚了1850美元,这个数字也是让我从此忘不掉。其实这个钱并不比我一个月的奖学金多多少,可是我从来没有觉得我的奖学金是大钱,而这1850刀却让我觉得沉甸甸的。那一个月真的是我在美国除了准备硕士答辩的两周外最投入的一段时间,每天我从早到晚都在忙着画画,根本没有时间去想别的事情包括帅哥,那种从早到晚画画的生活是我小时候就梦寐以求的,终于过了一把瘾。我也发现,我其实是个有赚钱欲望的人——如果劳动有明确的、依劳动付出而取得的经济回报的话。我盘算了一下,如果刚刚到美国的时候就开了窍,每个周末画两张,那一年少说可以画七八十张,三年就是两三百张,如果一张画200刀,那就是5万美元上下,人民币三四十万了,在那个时候在北京买个小房子都是有可能的了。一想到这儿,未免有点后悔。
就在这在小镇最后的一段日子里,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我找到事后一年多豆瓣上记叙这件事的豆瓣日志,附在这里,供大家体味。
突然想起,勾搭过的最帅的男人
(豆瓣)MissouriMonkey 2010-10-28 23:06:10
晚上偷闲看看美国的小电影《Juno》,讲高中少女怀孕的事情。于是,想起这么一个人。
那是在那个美国小城的最后一个夏天,差一两个月就要回国了。刚刚发现小小的downtown的外延有个画廊,一个超级微缩的798似的地方,大概是每个周二有艺术家或者诗人的展示或者朗诵会。于是哪个周二就去了,记得那里是个年轻女画家,画了一堆沙发上的毛毛茸茸的东西,抑或是在画幅上重构了自己家里的房间。听众多数是中老年人和家庭妇女,也有个别学生。记得当时我坐在屋子右侧,大概一就坐就注意到左边的听众里一个色彩鲜艳的帅哥--大概6'1'左右身高,身材颀长,五官精致,鼻子、嘴和下巴都相当精巧,非常标准的一类白人美男子,松快地套着件有蓝色和红色色系相互交融形成的蜡染般图案的短衫,很是聚精会神地在那里听讲。
演讲散过之后,大概是出场的时候我有意和他靠近,搭起话来。他是个很开朗的人,告诉我他是艺术专业的学生,所以来参加讲座,还和我很有兴趣地谈起来一些艺术的事情。我趁机告诉他我画油画,正好家里有一批新画出来的油画(那时候科研工作都搞完了,我几乎全部时间都在卖画赚钱),请他去我的小公寓去看看。他欣然答应了。小城非常小,虽然画廊在东北角,我住在正西边,但是雨过后的夕阳余晖下,走过几个街区,从发电站大烟囱底下的林间小路抄个近道,从Providence Boulevard底下的地下通道钻过,就到了我住的Village,一片五十年代建的小公寓楼。
记得他很放松地坐下来之后,和我聊了许久。我也有点诧异为什么他有这么大兴趣和我这样一个素未谋面的亚洲男生谈话。他告诉我他的哲学观点,大概是有些超人哲学的意思,好像提到了尼采。他告诉我他曾经蹲过监狱,因为他吸什么毒品上了瘾,把毒品(可能就是大麻)作为一种佐料做进了自己烘制的蛋糕里,拿到工作单位,被同事察觉报了警,进了局子。他告诉我他30岁了,天啊!他长得实在太年轻太好看了,我一直觉得顶多二十三四岁。也是,不难看出,他是个挺天真的人,大概确实没有一般30岁人的那种世故和成熟。我们聊了很多话我都忘记了,但是我记得我感到他平日是个孤独的人。
他跟我说他有孩子了。怎么有的呢?曾经和一个女人上床,在他25岁的时候有了孩子。但是他没有和那个女人结婚,他们也未必有多深的感情。他也不怎么太关心那个孩子。很遗憾,这件事情过去一年多,我也没有想起过几次,所以具体情节记不得了。只是记得我问他,所以这个世界上你已经有后代了?他说,是啊。好像还是比较自豪的,就这样。
当时我已经是太饥渴的状态了,在那个压抑保守排外和种族主义的人口稀少的小地方,靠谱的感情总是找不到,无可奈何下的419也没成功过几次。遇到这样个热情的帅哥,得寸进尺地和他身体上凑了凑近乎。他并不排斥,但是也不热情;他说,他并不是gay;但是,他也曾经尝试过和男生交往。他说他老爸大概60岁的时候做了个心脏手术,之后就找了个男朋友(好像是这样吧,我记忆又不太清晰了);他自己更年轻时和女人做爱,总觉得不够爽,于是有了老爸的这个事情之后,就怀疑自己是否是gay。于是有了两次和男人的性关系,觉得并不舒服,认识到,自己还是straight。
没有太为难他。虽然我确实有点看不够他的美貌,天黑之后还是送他回家。他在大学东边一个学院里上学,就住在那里的宿舍里。我送他,又从那个发电站的大烟囱底下穿过--那时候烟囱上的红灯一闪一闪,蒸汽在夜空中相当迷幻--他说我可以去他宿舍看看,我说好。还真是个痛快人。
他的宿舍很小,就一间屋子和一个卫生间。卫生间里居然挂着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色情画。他的写字台上放着几张极其粗糙幼稚的水彩画,也就是简单的色块而已。他说,这就是他的作品。初学者。他想法很多,想表达的观念大概不少,不过画技确实太稚嫩了些吧。
坐了一会儿,告别时分他告诉我,他每周四都会跑到Broadway--小城downtown所在--上某个小酒吧唱卡拉OK--美国酒吧里的卡拉OK不是在包厢里,也就是一个角落里有电视和话筒而已,谁唱全场都听得到。他说欢迎我那时候去看他。我能想象得出他唱歌的样子,起码,我想象过吧。但是,我之后没有去过那个小酒吧,也没有打过他的电话。可能是我知道,马上就要离开那个小世界了吧。
人生如梦。他过的还好吗?
© 本文版权归 MissouriMonkey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
Fred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2-16 10:19:22
-
乐君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2-14 23:49:22
-
万物可爱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2-12 12:38:30
-
妥大平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04 07:07:10
-
hazarsamek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19 00:48:39
-
豆友187676227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02 23:53:10
-
sgydw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5-03 18:22:48
-
豆友141130407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5-03 17:19:00
-
Eric_YEJINYANG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5-03 14:03:34
-
Lata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5-02 14:19:21
-
文浩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5-02 06:23:39
-
蘇瓦特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5-02 02:49:14
-
猪猪包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5-01 19:16:23
-
程锦安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4-30 23:40:22
-
逆水行舟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4-30 16:31:00
-
快乐至上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4-30 12:23:08
-
无名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4-30 10:31:29
-
屋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4-30 10:21:44
-
哪里拿你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4-30 10:01:49
-
笒庐主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4-30 09:32:21
-
煤油小王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4-29 15:36:30
-
lovett_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4-29 02:16:03
-
云游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4-29 00:09:52
-
lovemachine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4-28 23:26:00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4-28 21:48:47
-
沙发土豆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4-28 21:46:12
-
蓝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4-28 21:3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