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到春晚,我们就无比怀念这位老太太
上个月听到一首remix“六月六”的歌曲非常有感触,写了一篇文章缅怀赵丽蓉:你是否还会想起,那个唱六月六的老太太?
过年这几天,在电视上轮番接受春晚的轰炸,心里却感叹,春晚的乐趣是一年不如一年了。尤其是小品节目,经过这么多年的不断下降,春晚小品的水平已经成功的降到了我们初中班级元旦联欢会的水准。有时候甚至觉得,春晚现在的作用,就是一家人微信拜年抢红包时烘托气氛的背景音乐……
每到这个时候,就会怀念起一家人围着电视看春晚的时候,那时候的小品多么好笑,那时候的年味是多么浓。那些我们熟悉的春晚面孔里,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或许依然是那位老太太。她的作品不光是《如此包装》和《打工奇遇》,她的人生经历,也不仅仅局限于春晚的舞台。

赵丽蓉老师,春晚舞台只是这位老艺术家表演生涯的一小段。她可以说是以舞台为生的演员。赵老师生于1928年,是天津宝坻人(宝坻曾属于唐山,赵老师也曾在唐山滦县学习,所以一直以唐山口音闻名)。一岁时就被抱上戏台演“彩娃子”,“七七事变”后定居北京,拜马金贵为师并开始正式学戏,主攻青衣和花旦。十二岁时改名为赵丽蓉,十五岁的正式以主演的身份登台,一直在华北各地的戏院“走南闯北”。
解放后,她加入总政解放实验评剧团后。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她已经成为了著名的评剧演员,和著名的评剧大家新凤霞老师齐名。两个人合作的《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各各脍炙人口家喻户晓。这几部评戏在五六十年代的荧幕上也风靡一时,家里的老一辈人,基本都能哼唱出来其中的著名选段。她在《刘巧儿》中扮演大婶、《花为媒》中扮演的阮妈、《杨三姐告状》中扮演的杨母,也都经典的舞台形象。

说起这几部戏,有意思的是,早在小品《打工奇遇》里rap《报菜名》之前的几十年,在评剧《花为媒》里,新凤霞就和赵丽蓉表演了经典名段“报花名”:
爱花的人惜花护花把花养 恨花的人厌花骂花把花伤 牡丹本是花中王 花中的君子压群芳 百花相比无颜色 他偏说牡丹虽美花不香 玫瑰花开香又美 他又说玫瑰有刺扎的慌 好花哪怕众人讲 经风经雨分外香 大风吹倒了梧桐树 自有旁人论短长

尽管已经成了明星大腕,赵老师一直非常低调、朴素。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更和赵老师的品性有关,她一直是谦虚质朴,永远保留着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朴实。
1962年,毛泽东看了评剧《小二黑结婚》后,对剧中三仙姑的饰演者赵丽蓉的表演非常欣赏。他在接见新凤霞时还问:“一直跟在你身边的三仙姑怎么没来?”新凤霞说:“赵丽蓉觉得自己功底浅、文化水平不高,见了您也说不出个道道来,还须多多磨炼,让我代向您问个好。”毛泽东听了说:“没想到,这个三仙姑还是一个谦虚的人呐,好,好!谦虚使人进步嘛!”
赵丽蓉老师虽然很早就成名于评剧舞台,但人生却无比坎坷。她先是在新凤霞的介绍下,和剧场经理盛强结婚,但是没过多久,丈夫就在反右运动中发配农场,继而重病去世。随后赵老师又和盛强的兄弟盛洪结婚(在当时这算是并不少见的风俗),结果两人在文革时也受到冲击,也影响了生育,生了一个先天不足的女儿(后早早去世)。文革结束后,正当赵老师迎来文艺的春天时,丈夫又过早的离开了她。
新凤霞在自传中,详细记录了赵老师早年的经历:
赵丽蓉,是我四十多年的老合作伙伴。她扮演的《花为媒》中的阮妈、《杨三姐告状》中的杨母、《刘巧儿》中的李大婶等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赵丽蓉是多面演员,她的唱、做、念的功夫是非常坚实的。丽蓉始终保持着农民生活作风,热情诚实、朴素、乐观。 可丽蓉的爱情和家庭生活都很不幸!她在50年代初结婚。那是我给她介绍的爱人盛强,他和我爱人祖光是幼儿园时的伙伴,也是好朋友。盛强也是当时戏曲界的文艺指导,写剧本,做导演、剧场经理等等。盛强为人忠厚,重感情,丽蓉和盛强结婚后生活上很幸福,艺术上丽蓉得到了丈夫的帮助,夫妻相互支持,很美满,生了两男孩儿,孩子虎头虎脑可爱极了,都像盛强那么漂亮壮实。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忽然,反右派运动来了,盛强在这场风浪中被打成了反革命、大右派,而且更糟的是被送到河北省一个劳改农场,丽蓉为此非常痛苦,她曾带了很多食物去看过盛强,夫妻见面,丽蓉痛哭,表示她一定把孩子带好,让盛强安心改造,不要惦念家,一定等他回来……


丽蓉和我是同病相怜的,我丈夫吴祖光也被打成右派分子、被送到北大荒劳动改造。我和丽蓉台上唱戏欢欢乐乐,真真假假,台下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鼓励。我时常戏她不要太难过,为了孩子也要保重身体。她背着沉重的包袱,带着两个儿子真是不易。更不幸的是她的丈夫突然在农场重病去世了!丽蓉怎么经得起这样的打击!她向简直精神失常了,我们两个同台演戏,相互支持,下了台就想起那伤心事,总是我劝解她。她想念丈夫,为他的惨死痛哭! 丈夫的冤案平了反,一切都恢复了,可人不在了。她和盛虹结了婚。盛虹很能干,也同情丽蓉的不幸。他家是书香门第,更难得他人又好,又才貌双全。丽蓉和盛虹结婚后,拍《花为媒》的电影时丽蓉又生了一个儿子,三个儿子一同送丽蓉到火车站,大家都为丽蓉一家的美满而高兴! 知识分子是“文化大革命”中被踩在脚下的臭老九,盛虹也逃脱不了,挨批、挨斗。丽蓉在1966年怀了孕,生了一个先天残疾的女儿,长到七八岁都不会走路,医生说:“丽蓉怀孕期间受了惊吓,刺激太深了!”本来丽蓉两口子已有三个儿子,夫妻就想要个女儿,可是想不到生下了一个可怜的早产儿,是先天残疾!活到十一岁就死去了。 “四人帮”被粉碎了,丽蓉演出很忙,不幸的是丽蓉在外地演出时,丈夫突然死去了!心脏病突发都不知是什么时候断的气!坚强的丽蓉没有因此消沉,她坚强地唱戏,还唱歌,有谁知道丽蓉在台上带给观众欢笑,却在生活中流了多少眼泪呀!但丽蓉不忘她是宝坻县的人,我们两个在一起她就说:“咱们一定同回我的老家宝坻县,因为那是评剧的发源地之一。” 丽蓉拍了不少电影、电视,她是多才多艺、重感情、讲义气的好演员,我的好伙伴。
经历了历次政治运动的风云和诸多人生苦难后,赵丽蓉老师依然回到了舞台上,把自己的苦难埋在心底,尽全力给世人带来快乐。
而她的表演,也从评剧场走到更广阔舞台。在殿堂级经典作品87版《红楼梦》中,她扮演的刘姥姥,是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配角。

在86版《西游记》中,她扮演车迟国王后,并且和六小龄童的孙悟空有过对手戏。后来剧组的演员接受采访时说,赵老师不识字,台词都是别人念着,然后她一字一字背下来。

没想到几年之后,两人又在电影《过年》中一同出演,这次是演母子。

1991年的电影《过年》,可谓是众星云集。电影里,一年一度的春节来临,李保田和赵丽蓉饰演东北农村的老两口,准备了一桌子酒菜,等着儿女回家。结果除夕之夜没有一个人回来。到了初一,子女们陆续回来。长子(六小龄童)木讷老实,大媳妇(丁嘉丽)泼辣刁蛮;大姐夫(葛优)拈花惹草,还强逼老婆堕胎,大姐一味忍气吞声;大儿子在北京读研究生,找了高干女友,还想让家里给沿海考察的赞助费;小儿子(梁天)不务正业,只知伸手要钱;二女儿忤逆父命嫁给架子工(申军谊),俩人自食其力并且财源广进,但却给家里带来不稳定因素。

这部电影可谓是展现中国式过年的最为深刻的影片,在一片喜庆祥和氛围下,兄弟妯娌们却打着各自的小九九,各自考虑如何能从父母那里捞好处,却少有人真心想孝顺爹娘。最终矛盾爆发,一家人从酒桌打到屋外。老两口彻底心灰意冷,决定离家去外地生活。
赵丽蓉虽然戏份不是特备多,但起到了整部影片粘合剂的作用,极好的串联了各个角色的表演。这位本色演出的慈祥老太太,也成为我们心中赵老师的最经典形象。不知有多少人都想,这位慈眉善目的老奶奶,真像记忆中我的姥姥啊。

而赵老师晚年最大的舞台,还是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自从1988年首次登上春晚,和饰演过济公的游本昌一起表演小品《急诊》之后,一直到本世纪初,她都是仅次于赵本山的最具影响力的小品演员。60岁后才开始小品的表演,但一出手就大放异彩, 看似信手捏来的舞台表现,背后都是几十年唱念做打的戏剧功夫积累。

1989年春晚,赵丽蓉、侯耀文表演《英雄母亲的一天》。记者侯耀文一直尝试拍出英雄母亲的伟大形象,但赵丽蓉这个老太太却只是一个整天忙活的平凡老母亲。“司马缸砸光”的台词,让人捧腹多年。

1992年春晚,赵丽蓉首次和巩汉林合作,表演小品《妈妈的今天》,首次展现了“潮流教母”的范,将探戈这一当时前卫的艺术带入小品之中: “探戈就是趟啊趟着走,三步一回头,五步一招手,然后接着趟啊趟着走。”

1994年春晚赵丽蓉和李文启、王涛表演《吃饺子》,饰演的还是一位慈祥可爱的奶奶,这一形象已然深入人心。

在这之后的两年,可谓是一个高峰。1995年的《如此包装》,1996的《打工奇遇》,均为当年小品类节目一等奖,受到观众的极度的热捧。
1995年春晚的《如此包装》让人耳目一新。东北“大”汉巩汉林和唐山大妈赵丽蓉,首次正式将rap这一新生事物展现给全国观众。小品里的那段《六月六》的歌词,经由赵老师rap后,风靡大江南北。

小品里,传统评剧艺术家,遇到了时髦的商人,将评剧唱词改编成了摩登的说唱:“春季里开花十四五六,啊六月六啊看谷秀啊春打六九头,这么包装简直太难受,我张不开嘴儿,我跟不上遛,你说难受不难受,难受不难受?”
而且赵老师还是唱跳歌手,一段销魂的poping拿到今天还是潮的不行。
网易音乐云上有个《如此包装》rap 版,那段remix的评剧唱词,一下子让人记忆回到当年。
链接在此: 《如此包装》rap 版
这首曲子下面诸多评论中,被赞最多评论是这样一段话(经查找发现来自知乎@四分卫):
“我人生中第一次接触RAP这种音乐形式,是在1995年春晚上赵丽蓉老师的《如此包装》。后来的生活里,当我听Jay-Z、50 Cent、RUN DMC时,我会想起纽约,想起布鲁克林,有时,也会想起唐山。”
多年之后,当《中国有嘻哈》带动说唱乐火遍大江南北,当年的小品观众,在今天观看各位MC歌手时,会联想到九十年代中前期那一段百花齐放的文艺时期。
听到rap,心想这不就是“六月六”吗。而看到各个直播平台上的喊麦,心想这个不带flow的“念歌词”形式,不就是“宫廷玉液酒”嘛。
这时候我们才意识到,这就是我们当年的潮流教母、引领风潮二十年的说唱天后MC Lirong啊。

随后一年的《打工奇遇》,更是将这对组合推向了新的高峰。那里面的唱词和语句,至今听起来还是那么熟悉:“走四方,你看一看尝一尝,我做的饭菜到底香不香,香不香~”,"群英荟萃?我看奏是萝卜开会",“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这酒怎么样,听我给你吹”,“就是那个二锅头,兑的那个白开水”,“物价局~~~” 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这些耳熟能详的台词,心里也都是默默唱出来的。

直到今日,当PG One和MC天佑因为低俗被封杀,进而导致嘻哈和喊麦的传播大受影响时,我们才意识到赵老师当年表演的可贵:接地气又不低俗,立意深远,又脍炙人口。借用一段张佳玮的评论:
一位花甲之年、初次登台唱rap的歌手,即兴来了段,结合了中国传统民俗、表达了对荒诞商业社会的无奈、自嘲与愤慨。创造了著名的叠句,beat绝佳,flow独特,而且从头到尾干干净净,既不沾侮辱女性,又无毒品醇酒,diss社会商业现象还无比完美,而且人民喜闻乐见,过目能诵。
当年的娱乐,没什么三俗元素,去能让人过目难忘。如今的娱乐为了效果无所不用极其,咋就让人留不住什么印象呢?
会想到在小品《打工奇遇》结尾,赵老师挥毫泼墨写下“货真价实”四个字的时候,我们才知道,那时候的小品,才是真的货真价实。

而全国观众们,后来也知道了,赵老师并不识字,更不会书法。这是她练习了一个月才练出来的。

1997年,赵老师没上春晚,当时都盛传她身体不好,要退出舞台。其实在95年的《如此包装》舞蹈结尾,她就身体支持不住,跳舞时腿一软,差点滑倒在舞台,但她忍痛坚持住并顺势做出了自设的动作。这个未经排练的动作,却成为春晚的经典。众人欢笑的背后,有多少苦难心酸。

在1998年春节上,赵老师以七十高龄再次出山,与巩汉林合演的《功夫令》中,像我们展示了“行家功夫一出手,就知有没有”的中华神功。

随后的1999年春晚,又是赵丽蓉、巩汉林、金珠的三人组,联合演出小品《老将出马》。当时她已经身体不太好,很多时候是坐在椅子上表演,但还是为了我们带来了“点头yes摇头no,来是come去是go”等经典台词,以及唐山版《My Heart will Go On》的绝唱。


为了能唱好这首歌,赵老师七十多岁带病苦学英语,一个单词一个单词的反复练习,最终在舞台上大放光彩。随后挥手谢幕的动作,竟成了和观众最后一次荧幕见面!
一年后,这位慈眉善目的老奶奶就离开了我们。她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了春晚舞台,永远留在了我们心中。

舞台上的艺人万万千千,小品演员也走马灯似得换了一茬又一茬。但真正能符合“德艺双馨”四个字的,恐怕只能是赵老师了,她是真正的人民艺术家,教育我们用善良与真诚,去应对人世间的苦辣酸甜。更何况,要论能唱戏、说英语、会武术、练书法、跳探戈,将传统和摩登融为一体,这等多才艺的表演艺术家,赵老师可谓是独一号。
在上一篇豆瓣文章表达对赵老师的怀念后(你是否还会想起,那个唱六月六的老太太?),众多网友纷纷留言回应。
有回忆过往时光的:
明瀚: 我总是想起来,小时候一家人围着桌子吃一碗辣椒糊的日子,一勺辣椒糊一口馒头吃完喝口稀饭,到现在我仍然觉得那是人间美味,后来多次央求老妈给做,可是再也吃不出来这个味道了我说不是这么做的,老妈说一模一样的流程,是你在固执的找寻童年的味道。 不知名反射弧: 听到词,就立马蹦出那个声音,小品一直有,但总觉得没当年哪些个可以背到滚瓜烂熟的味道了,是我长大了,还是小品没落了 撒冷的乌凌: 最近正好重看了这个我喜欢的老太太的作品,台词记得烂熟,还是笑得非常非常开心,觉得她的魔力真是奇特,真是奇特。蓦然回首温柔,可说到心里去了。 Encho : 真心喜欢那时候的年味儿,坐在桌前等看春晚小品。老太太的小品是每年必等的节目,还有冯巩和牛群,陈佩斯和朱时茂 ssmile.D : 晚上给娃穿棉背心的时候还说起来,这穿法好像赵丽蓉老师…… 让人印象深刻的老太太 阿椒: 我姥姥都知道赵丽蓉这个名字。姥姥不识字,几乎不看电视,现在有点脑萎缩每天睡很久,也不怎么愿意跟家人贴心交流了。前几年冬天,电视台怀旧放《如此包装》《打工奇遇》这些老节目,她会笑:“呵呵,赵丽蓉”。 暴脾气小妞 : 我是真的很想念那个时候的小品以及赵丽蓉奶奶了··那时候真的可以静下心来看完整台春晚直到零点放鞭炮吃汤圆···我奶奶还跟赵丽蓉老师长得超级像··可是已经好多年没有一起过过年了··· phoebequeen : 小时候,超级喜欢这个乐呵呵的老太太,她的每部小品都能背得下来,常常在亲戚朋友面前表演一段儿,后来知道她其实不识字,却能写出那么好看的“货真价实”四个毛笔字,这是下了多大功夫练出来的,值得尊敬的老艺术家,永远都不会忘记她 野生菌蓝菇凉 : 不仅怀念赵老师,喜欢她的作品,更怀念那个时候的一切。如果可以,我希望时间可以停在那一刻,自己永远不要长大,父母永远不要变老,一家人永远开心热闹的在一起,不必隔海相望。

有因为她认识唐山的:
小样~: 对唐山,我也有莫名的好感,我想一部分也是来自赵丽蓉老师~ 素履之往: 因为赵丽蓉老师每回遇见唐山人都觉得很亲切 黑仔大魔王: 我对各省的口音并不熟悉,但是对唐山口音却可以立刻分辨,就是因为赵丽蓉老师哈哈哈
也有因为她想起自己亲人的:
得意家的布袋子: 那时的小品有赵丽蓉,还有少年的我和奶奶,外婆,每年三十叔伯兄弟聚于平房,一大家人围坐春晚,其乐融融。现在的小品没有了赵丽蓉,我也没有了奶奶,没有了外婆。各自小家耸于高楼,每年三十孤对香茗,独自守岁。 广陵散人: 赵丽蓉是姥姥最喜欢的小品演员,姥姥走七年多了,想她

记忆是时光的糖,只是你未必知道自己得到的是什么滋味。
经历过生活的苦难、岁月的磨砺,最终选择在春晚舞台上绽放,把慈祥欢乐留给人间。她的音容笑貌已经和曾经的春晚融为一体,成为一个时代的年味记忆。
十八年前,赵老师留给人世间最后一句台词:
“我就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平凡的来。也要平凡的走。”
赵老师永远活在我们心间。
欢迎关注微信号:墙头马上看世界(qtworld),带你去看这花花世界。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暑期档电影repo306篇内容 · 4.8万次浏览
- 暑期档追剧推荐66篇内容 · 1.4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1152.7万次浏览
- 不花钱也能拥有的松弛感76篇内容 · 12.1万次浏览
- 身为女性你有哪些想要逃离的瞬间59篇内容 · 35.1万次浏览
- 后悔没有早点知道的职场道理19篇内容 · 2.5万次浏览
- 我的消暑菜单718篇内容 · 53.8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687.5万次浏览
一个小问题~赵老师的刘姥姥应该是89版的红楼梦,笔误吧。
艺术家
唐山 滦县 杨三姐告状
我也是
为赵奶奶疯狂打call
愿所有德艺双馨老艺术家都能享有他们应得的尊敬和爱戴
我家离宝坻很近,叫平谷,距离唐山不到50km,跟天津蓟县接壤。燕赵大地还是挺出人才的。赵老肯定是人才中的人才,毛主席那么英明神武的人都想见一面的人不多。谦虚又低调,乐观开朗,善良的老人,今年看见巩汉林又想起她了,怎么能这么好,她评剧唱的也好,确实是德艺双馨。
有错别字,去,该改为却
小的时候,打开小电视📺,就找赵老师的小品,真的是百看不厌,怎么就那么喜欢呢,她真的是给我们单一的生活添加了无数的乐趣,连节目中间插播的飘柔的,拉芳的广告,都是那么的有意思。
小品演员最喜欢她了,还有高秀敏
赵老师陪伴最后一批应该是我们90后吧,可能00后或者说是95后的你们有多少看过赵老师的小品和电影的很少吧,小时候和父母看小品的时候的场景还悠然于心。
看着文章导致喉头超难受的。
还有陈佩斯啊,陈佩斯的小品也是超级棒
很感人
我也很怀念赵丽蓉老师。
👍
唉,《过年》就是中国版的《步履不停》啊,可是好多人都不知道呢。
十分怀念 昨天在喜马拉雅听了司马缸砸缸和萝卜开会
并不认为她是仅次于赵本山的
这才是真的人民艺术家。
我当年在报纸上看到过一则她得肺癌晚期的报道,当时她对儿子说如果她病情恶化了的话,不要责怪医生。当时我并不知道自己会成为一个医生,现在联想到这几年的医疗环境,想起这一个报道都觉得非常的温暖。
赵老师什么时候要仅次于赵本山了?
看得我泪流满面 童年最喜欢的小品演员 好像我奶奶 看见就亲切
没有某伟人,你也不会在这发表这一条评论了
春晚意淫强国而已
同感啊
不知道为什么看这篇文章掉眼泪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赵老师的《如此包装》和《打工奇遇》,真是堪称经典中的经典,无出其右了!多年以后再重温经典,依旧让人捧腹大笑,回味无穷!
惊闻天佑被封杀 我真是气不打一出来 特么的 早干啥去了怎么这么晚
87版红楼梦刘姥姥是赵丽蓉演的吗????
赵老师,一看就是善良的老人,慈眉善目
看哭了。赵老师长的特别像我的姑妈。
每每看到有关赵丽蓉奶奶的纪录片或文章,都会湿了眼眶,很喜欢她。
喜欢赵丽蓉老师,心痛她的过往
难为楼主的有心,马上去重温一下打工奇遇
真的好看即使是现在让我评最好看的小品依然是赵老师……
看哭了 赵老师太像我姥姥
看到标题,首先想到的就是赵丽蓉奶奶。在我心里 她是春晚第一人。
只看过一次赵老师的作品到现在都还记得
其实我觉得贾玲有潜力
赵丽蓉是我们很喜爱的演员,但是真没必要学张佳伟把唱菜谱往rap上靠,说唱本来就是一种中国传统的舞台表现形式,和rap外在有相似,但终究是两个东西,而且背后的文化元素也毫不相同。
真的有惦记到了赵老师
她不是宝坻人的唐山乐亭人
当年的小品都是会反映些社会现象,讽刺幽默,现在的歌功颂德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所以只能儿女情长,不疼不痒
每次看小品的时候都会模糊的想起赵奶奶的宫廷玉液酒,谦虚善良真诚的人总是不会被人忘的
不识字的老太太能做到这种程度
笔误,错别字太多了。盛洪,盛弘,盛虹。
看着看着还看哭了 不知道泪点低还是真的深入内心 很小很小的时候都说跟着外婆看电视 看到的小品锦集 赵丽蓉赵奶奶看起来就很刻苦 外婆如今也中风了不能跟我一起看电视了
她是真的看起来好像自己的奶奶啊,隔着屏幕都透着亲切
誰說她僅次於趙本山?明明老太太的影響力和作品高於趙本山很多好嗎
誰說她僅次於趙本山?明明老太太的影響力和作品高於趙本山很多好嘛+1
每次看到她总是笑中泪目~
喜欢赵丽蓉的小品
我姥姥说话也一股子河北味 也有高高的颧骨 一直 觉得赵丽蓉和我姥姥好像 好喜欢这个老太太。。。
「内容不可见」
她那时候的每一部作品都称得上是经典。怀念。
为赵老师打call(´▽`ʃƪ)老乡hhh
想念她,她的小品陪伴着我长大,记忆犹新。那时候的小品都很深刻,现在的小品浅薄与直白的可怕。
非常非常喜欢她
有这些老戏骨的春晚 才感觉是春晚 长大了再也找不回曾经的感觉
每年看春晚,我奶奶都感慨,再没有赵丽蓉了。好像赵老师不在了,再然后赵本山,黄宏这些老演员也不出场了,春晚突然就没啥看头了
一下就唤起了回忆。
神台都是说得容易
赵老师的小品段位实在高过赵本山太多,朴实无华。
记得前段时间也看过一篇怀念赵奶奶的文章,其中的几个细节记忆尤深: 1、当年的打工奇遇算是中国的真正的Rap鼻祖,彼时海岸那边的阿姆正在筹备着一张Rap唱片; 2、当时赵奶奶最后的那一个跪地end其实不是安排好的,实则是意外,因为当时奶奶的腿已经有严重的关节炎,她是忍着剧烈的病痛上场表演的。 最后,致敬永远的表演艺术家,赵丽蓉,赵奶奶。
春晚最好的节目。没有之一。
岗位职责: 1、岗前培训后,依据每项课程标准讲授专业软件课程; 2、负责课程的辅导和答疑,分析学员学习情况并提供学习服务; 3、做好班组长管理及学风建设; 4、参与课程的教研工作,反馈、评估、改进教学效果; 5、协助市场部进行技术及课程的宣传推广。 6、负责UI设计的授课; 任职要求 1、专科以上学历,美术、设计或相关专业优先; 2、熟练使用photoshop,掌握illustrator等矢量图形软件!对流行设计趋势有领悟能力。 3、有web、APP设计相关经验,有移动端产品设计经验优先; 4、对教育有强烈的责任心与兴趣 薪酬福利: 1、底薪+高课时费+其他奖金+广阔的发展平台+出国游; 2、入职即享五险一金; 3、节日福利、下午茶等日常福利; 4、部门活动经费、生日福利等公司专项福利; 5、婚假、产假、带薪年假等各类法定有薪假期; 6、优美温馨的办公环境、轻松和眭的氛围。
看哭了 哎,《功夫令》那个小品犹如在昨日 可是已经二十年过去了
看哭
却能让人过目难忘,却打成去了
“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我唱了很多年,对这位伟大的奶奶念念不敢忘
看哭了
想哭
赵丽蓉奶奶还拿了东京电影节的影后。。
「内容不可见」
因为她,唐山成了河北我最喜欢的城市…
现在的春晚已经没什么能让人记住的了
写的不错,但那句“两千年初之前仅次于赵本山”?当时除了赵丽蓉就是陈佩斯,赵本山那种依托二人转的小品才是两千年后慢慢火的吧
赵丽蓉敬业,对观众负责任,哪怕身体不好也照样为观众表演节目,她也不图啥。但人品好归人品好,但论小品真正好看的只有赵本山和宋丹丹。就此一家。讲相声好的就多了
为啥看着看着就泪目了呢?
长点心好吗,到底是盛洪还是盛虹还是盛弘?另外捧一踩一真没意思,今年的语言类节目整体比去年好。
怀念赵奶奶
老艺术家
赵丽蓉老师的小品都是二十多年前的了,每次想起来都还像昨天看的一样,探戈就是趟着走、白里透着红红里透着黑、萝卜开会、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就是那个二锅头兑的那个白开水、六月六、司马缸砸光,现在平时生活中也常常不经意就想起,记忆深刻。现在这几年的,年没过完就忘光了。今年的现在就能想起来一个贾玲。 当然那时候的大部分都比现在的好,不管表演还是内容,有时代痕迹,但是品质不差,不过也不是都能达到赵丽蓉这种程度的。 赵本山还是比较喜欢他和宋丹丹的那几个,一个白云黑土,一个更早的“刘德华”“张惠妹”。
87版红楼梦没有赵老师呀?
赵丽蓉老师真的带给我们很多欢乐
没有赵丽蓉老师的春晚以后,我有很多年都不在看春晚了,后来再看,也不是以前的春晚了,我觉得有赵老师的春晚,才是我的春晚
很喜欢的一个老太太,当年的小品都是精品呀
和家里老人看过几次她的作品,很喜欢
不觉得赵老师当时是次于赵本山的!看赵老师小品怀念是因为会想念起那时候还在的一些人。
从小在宝坻长大,广场上有赵丽蓉老师的塑像,大概是很小的时候吧,每次去那个广场都特别开心,现在十几年过去了,这个广场渐渐变得不那么热闹了,我也马上就要离开家乡了
我家有赵奶奶小品的碟片,小时候经常和我妈看!
写的很好,如果没有错别字就更完美了
特喜欢赵丽蓉老师,她演的小品都是经典
现在想想,确实小时候她的小品之类的到现在都让人记忆深刻
我还记得赵丽蓉姥姥去世那年,中央电视台举办了一次纪念赵丽蓉老师的演出,那天晚上我们一家坐在电视机前看着,我哭的上气不接下气,就像失去了自己的亲人一样伤心。
赵丽蓉那是压着赵本山的,赵老师去世后白云黑土才知道的赵本山,望周知。
看的眼睛湿润了
忽然明白了为什么这么多年的春晚,虽然排的很好,可是终究说不出哪里特别好也说不出哪里不好。可能是内心深处一直在搜寻一个标志性人物,而这个人物会吸引我所有的目光会满足我对春晚的所有祈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