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6部电影告诉我们,在虐童惨案面前,光有愤怒有卵用!
本文首发公号【猫头影】(mao-movie),作者:风子。关注【猫头影】回复以下提到的任何一部影片的片名即可在线观看。
这几天陆陆续续看到虐童案的始末,也看到舆论一直发酵。本想回家后在电视中能看到更多更权威的报道。
很抱歉,这个真没有。
这个社会不缺少愤怒,缺少的是关注。
在双十一之后,似乎事情就要淡去,今天我们想再次发声。
借下面这些电影,看完你或许会明白:
在虐童惨案面前,光有愤怒真的没卵用!
1.一位母亲的哭诉
一切都源于一位母亲的质疑。
11月3日时一位家长在哄孩子睡觉时,发现孩子耳朵有些红肿。

家长在微信中找老师询问,老师义正言辞的表示“我们都是一心为孩子的好老师”。

家长感到老师在搪塞他们,遂去找院长,希望校方出面协调。
被院长拒绝。
直到家长全家人过来,携程HR出面调和,给予看摄像头的权利。
真相大白,也令人痛心。
在2008年有一部电影《虐童疑云》。

该故事设置在1964年的纽约布朗克斯区的圣尼古拉斯天主学校。
这所学校大部分学生都来自信教已久的天主教徒家庭。
本来学校由修女阿洛依修斯·贝伟尔掌管,她相信纪律与恐惧的力量,制定严格的教条使这里的孩子能正常接受良好的教育。

但一切都因为一位名叫布伦丹·弗林的神父所改变。
弗林神父教学风格活泼,提倡以轻松的氛围教育孩子,这和老修女提倡的管理格格不入,而弗林神父也多次冒犯老修女的权威。

年轻的修女詹姆斯发现弗林对黑人男孩唐纳德似乎拥有特殊感情,她将猜测告知老修女。
这正中了老修女的下怀,她借坡下驴调查此事,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指责弗林虐童,并赶走弗林。

影片以虐童案为引,实则质疑教廷势力的绝对权威。基督教曾经在中世纪的欧洲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在宗教裁判所更是残害无数寻求公正真理的人。
《虐童疑云》通过老修女与弗林的对峙告诉我们:
无论真相是什么?我们都有权利质疑。
2.媒体的态度
11月8日视频在网上疯传,“携程虐童案”持续发酵。
最初看到文章是在朋友圈,后来关注的一些八卦自媒体也开始报道。
在8号当天,新京报、人民日报等官媒微博发声,之后派遣记者做跟踪报道。

不过官媒也仅仅到10号这天,之后官媒转向另一起案件,舆论潮水般退去。
在写这篇文章时看了一下微博热搜榜:

“携程虐童案”已经从网络媒体中消失,热搜榜已经被明星绯闻占据。

回家之后在午饭和晚饭时间看了会新闻,不敢点名哪个台,但是真没有看到有后续报道。
也许过不了几天,又有大热点出来,这起事件随着北风刮去,被人淡忘。
而在美国有一帮记者做的专题报道,改变了一个国家的态度。这次事件被改编为电影《聚焦》。
2016年奥斯卡的最佳影片《聚焦》,它是一个群像戏,主角是揭露历史真相的记者们。

“聚焦”是波士顿环球报的一个专栏,拥有一个独立的调查小组。
在环球时报的新总编上任后,指派小组跟踪一起天主教牧师性骚扰教区孩子的案件。
小组成员开始仅当做一个任务,但一件件案件被挖出后,惊人的真相浮出水面。

最初他们确定在波士顿有12位神职人员存在这种行为,随着调查深入,他们又相继发现上百名受害者,并且发现不仅仅是波士顿地区,全国甚至全世界都在上演着这种暴行。
而在调查中他们还发现,教会中为人敬仰的大主教不仅知晓此事,还有意包庇,并且暗中将事情压了下来。
连当地官员都在对这些记者施压。
但他们依旧选择将事情报道出来。

在真实事件中,案件报道后引起轩然大波。不仅涉案牧师锒铛入狱,教会也被判处20多亿美元的罚款,当时的天主教宗若望·保禄二世都公开出面回应。
这是媒体所做到的,也是媒体的良知。
相比之下我们媒体缺少的就是:聚焦。
3.“幸好”有报道
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会埋怨媒体报道过于浅薄,埋怨这个娱乐至死的社会。
然而如果没有官媒及其他主流媒体发声,这起事件可能也就被某个官方处理掉。
理想主义状态下,孩子像《水果硬糖》中,自我意识觉醒,以暴制暴。像14岁的海利一样,用孩子所能使用的伪装及莫大的勇气去报复成年人。

悲观主义状态下,则是终究酿成命案,一个家庭破碎。
《可爱的骨头》曾经用非常浪漫主义的表现方式,描述了一个小女孩去世后所见到的世界,我们相信那个世界是美好的。

但小女孩的父亲发了疯般寻找,痛苦之余更是砸毁了所有自己以前沉迷的水瓶艺术品装饰,试图减轻负罪感。
母亲始终不敢看女儿的房间,她选择离开这里去一个农场工作,虽然艰辛但是能暂时忘掉。外婆对她母亲说“你的房间有坟墓”。

幸好这些都没有发生,在“携程虐童案”发酵之后,携程官方组织家长沟通会。涉事人员下跪道歉并被刑拘,托儿所负责人公开道歉。
幸好有媒体报道,也希望一切受害案的推进不仅仅是因为“幸好”。
4.社会与法
在查阅的一些资料中显示《刑法》没有虐待儿童罪罪名,只有虐待罪。
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条关于虐待罪的规定是:虐待家庭成员,情节恶劣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被害人重伤、死亡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而网上很多人呼吁的惩罚过轻不知道会不会因为此次事件改变。毕竟在韩国,有电影《熔炉》改变国家法律的先例。
《熔炉》的现实效应或许是这起虐童案最好的结果。

影片讲述青年教师姜仁浩来到雾津,应聘慈爱聋哑人学校的教师。
在学校任职期间,他发现教导员毒打学生,校长竟然也有猥亵女童的行为,为此他与人权组织成员友真收集证据告发学校。

然而结果是校方买通了当地政府人员及法官,事件被压下。主角姜仁浩也被诬陷成恶人,甚至连他母亲都劝他不要再插手此事。

该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上映后在韩国引起不小反响,在韩国民众集中关注和推波助澜下,韩国警方组成特别调查组再次着手调查,涉案40名职工被审讯处理,情节严重者被起诉。
2011年12月29日,韩国国会通过了《社会福祉法事业法修订案》,并出台一系列保护未成年、残疾儿童,及监督教育机构的法案。

其中通过的《性暴力犯罪处罚特别法部分修订法律》是作为针对残障人士实时性暴力犯罪的对策而制定的法律,被称为“熔炉法”。
《熔炉》中有一句台词想分享给大家:
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
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5.中国田园下的罪恶
携程官方曾表示建立这所托儿所的目的是给员工提供福利,没想到福利却演变成暴力。
在记者后续调查中发现,虐待事件并不是单体行为。至少三名教师存在同样行为,在8月份尤其集中。
在美国历史中也发生过一起群体性的虐童案件,并被改编成电影《美国田园下的罪恶》。

女孩西尔维娅因父母事务繁忙,与妹妹搬入单身母亲格特鲁德家暂住。
在格特鲁德家,西尔维娅遭受了非人的虐待。
不仅遭受毒打,身上还有多处被烟头烫伤,胸前被刻下“我是妓女,并以此为荣”文字。

而施虐者一开始只是格特鲁德,之后是她的大女儿,她的其他孩子,她孩子的朋友,甚至邻居。
令人最伤心的是西尔维娅的妹妹眼见姐姐受到虐待,却害怕不敢报警,最终导致西尔维娅死亡。

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写道:
“群体感情的狂暴,尤其是在异质性群体中间,又会因责任感的彻底消失而强化。意识到肯定不会受到惩罚——而且人数越多,这一点就越是肯定——以及因为人多势众而一时产生的力量感,会使群体表现出一些孤立的个人不可能有的情绪和行动。”
6.反思
“携程虐童案”已经即将在公众视野消失,不知道除了受害者家属会有多少人继续关注。
近年来“虐童案”频发,每次出现在网络中都会引起一片骂声。声势浩大的集体愤怒之后迎来的依旧是声色犬马。
没有反思,没有进步,没有保障措施,谈什么“一切为了孩子”。
写下这些字,也只是尽一份媒体人的绵薄之力。
虽然虐童案于我们没有切肤之痛。
但,请不要做乌合之众。
-
兵长=一米六?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5-05 00:31:13
-
凯源玺我吃定你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2-04 12:24:55
-
Fleur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1-26 04:08:40
-
潘小兔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1-24 18:05:43
-
若水三千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1-17 08:42:54
-
睡不醒宝宝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1-16 13:47:47
-
小橙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1-15 22:52:28
-
yy.x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1-15 00:01:22
-
DARer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1-14 23:25:33
-
无耻不混蛋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1-14 19:18:02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1-14 17:30:31
-
何夏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1-14 16:48:12
-
一颗好困芽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1-14 14:3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