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鲁门·卡波特|才华横溢的少年、肆意妄为的浪子

来一场人世间的少年游
1924年9月30日,杜鲁门·卡波特落地在新奥尔良。生下他的那位女子才18岁。四年后,这位年轻妈妈与丈夫离婚,4岁的卡波特由亲戚抚养。到他9岁时,母亲改嫁,他有了另一个爸爸。本以为还能有个相对完整的家庭,却不料母亲改嫁过去不久便选择了自杀。
草率出生,匆匆涉世,他把经历都记在心里,并为它们找了一个出口——写作。
他11岁开始写作,“每日里一放学,便回到家里写,一写就是近三个小时。”
17岁开始发表作品。
我只是意识到自己想当一个作家。但直到15岁左右时才有把握自己会成为一个作家。那时我开始莽撞地向杂志和文学期刊投稿。当然,哪位作家都不会忘记自己作品第一次被采用的情景。可是,在我17岁那年,在某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在同一天早晨的邮件中,我一连接到三个作品采用通知。噢,告诉你,我都激动得快要晕过去了,任何语言都无法表达那种心情!
五年后,卡波特拿下欧·亨利文学奖。从此成为文坛闪耀的新星。
在此之前,认识他的人都不会将他与闪耀扯上关系。他长得如此矮小,举止那样怪异,谁能把这样的人与闪耀的明星作家建立联系?
他只有一米六一,面目有女孩子的清秀与阴柔。他轻易引人好奇,也轻易招人厌恶。他成名前在《纽约客》打工,该杂志创始人之一哈罗德·罗斯第一次在走廊上看见他时,便惊呼:“老天啊!那是什么东西?”
可这都无损于他的成名,无碍于他做人世间的少年游。他从一开始对人间就有种游弋的态度,天宽地阔,我自横行。他纸醉金迷,纵情声色,语出惊人,四方树敌,他甚至毫不掩饰自己的同性恋身份。
他曾这样自述生平:
我在1924年出生于新奥尔良,在南方的好几个地区长大——冬天在新奥尔良,夏天在阿拉巴马和新佐治亚。
我在学龄前就已开始读书,此后一直按照我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从不在乎别人的想法。
我受的教育主要是自学。直到今天,我都背不出字母表或乘法表。
我从14岁开始写短篇小说,其中有几篇还发表了。
我在15岁辍学,16岁到《纽约人》杂志社工作,这是我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正式工作。

自毁第一部长篇小说
年少成名,22岁就拿到的欧·亨利文学奖,这是对他短篇小说创作的肯定。而他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却不是那么成功,至少,有两个对他而言很重要的人认为不是那么成功。这也决定了这本小说被卡波特抛弃的命运。
它叫 Summer Crossing。
卡波特完成这部小说的手稿后,就嘱咐保姆将手稿和其他废纸揉到一起拿去扔掉。感谢慧眼独具的保姆,她非但没有按卡波特嘱咐的去做,反而将手稿偷偷藏起来,直到去世也未曾透露。
很久以后,保姆的亲戚发现了手稿,几经周折,于2004年得以出版。
关于Summer Crossing讨论得最多的问题是:为什么卡波特本人不想出版它?
原因可能与两个人有关。
一位是名叫罗伯特·林斯柯的编辑,负责卡波特的出版事宜。读完Summer Crossing后,这位编辑给卡波特的反馈是,故事不错,可惜随便一个作家都可以写出类似的长篇小说。
这还不是对这部小说最大的否定。最大的否定来自卡波特的同性情人杰克·登菲。

杰克·登菲读过卡波特的手稿后,直言这个故事太浅薄。
没什么比来自情人的否定更刺痛人心的了。卡波特随后便告诉林斯柯,他已经把Summer Crossing的手稿撕毁了。可他没想到,这部作品竟在他过世20年后的2004年“重见天日”。
Summer Crossing讲的是一名美丽的富家女Grady爱上停车场看管员Clyde的故事。两人身份地位的悬殊导致这场狂热迷恋最终走向悲剧。
卡波特的编辑和情人没错,这部作品无论内容还是技巧,比起卡波特之后创作的长篇小说《别的声音,别的房间》,的确失之浅薄。
《别的声音,别的房间》是卡波特23岁时的代表作,有自传性质。书里写的是一位少年寻找自我的历程。有爱恨情仇,有孤独和恐惧,有对心灵的探问。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直戳人心:
头脑可以接受劝告,但是心却不能,而爱,因为不懂地理,所以不识边界。
小说华丽、璀璨、大胆而炫耀的写作技巧,非卡波特不能为之。他惊人的语言驾驭能力让这部小说被誉为“20世纪中期文学的试金石”。
卡波特后来回忆起这部作品时候说:
我重读自己的长篇小说《别的声音,别的房间》,这是八年前出版后第一次重读,我感觉仿佛是在读一个陌生人写的东西。其实,对那本书来说我就是一个陌生人,写那本书的人跟现在的我自己似乎已经没有多少共同之处了。我们的精神,我们的内在气质已完全不同。那书虽然显得笨拙,但却有一种惊人的张力,有一种真正的冲击感。我很欣慰自己在能写出这部作品的时候写了它。否则恐怕永远写不出那种感觉来。

纯洁而放荡,是她的羽翼
真正奠定卡波特文学大师地位并让他声名大噪的是1958年问世的《蒂凡尼的早餐》。
他从1955年就开始写这部小说,但由于各种事情穿插进行,直到1957年才得到坐在家里静静书写的机会。直到1958年春天,《蒂凡尼早餐》大功告成。很快,小说就成了时尚都市人追捧的对象,瞬间俘获了无数读者的心。
小说主人公郝莉·戈莱特拜金、追逐名利,可就是不惹人讨厌。相反,她充满无穷魅力,是男人们争抢的对象。她从不按常理出牌,她在自己想象的国度自由自在。纯洁而放荡,是她的羽翼。
她从小失去家人,是一个“野东西”。14岁的时候就嫁给了一个中年人,原因是“我还没结过婚呢”。她就是如此直率而单纯,任性而为,不问结果。
几年后,她从深爱她的中年丈夫那里逃出来,寻找混入上流社会的机会,一心想嫁入豪门。等中年丈夫来找她时,她依旧给他拥吻,但也深知自己变了,回不去了:
“千万别爱上野东西,贝尔先生”郝莉劝告他,“大夫错就错在这里。他总是把野东西带回家。一只伤了翅膀的秃鹰。有一次是断了一条腿的大山猫。但是你不能把心掏给野东西:你越是那样,他们恢复得越快。总有一天他们有了力气可以逃到树林里去了。或者飞上了树。接着又飞到更高的一棵树。最后飞上了天。这就是你好心得到的好报,贝尔先生。要是你爱野东西,你最后只有抬头望着天空的份儿。”

纽约社交界里,聚集在卡波特身边的女性读完《蒂凡尼的早餐》后,一个个争着宣布“我才是郝莉·戈莱特的原型”。评论家们也纷纷对这部作品表示好感。美国作家诺曼·梅勒如是评价:
与我同辈的作家当中,卡波特是最接近完美的。他遴选一个个词语,节奏之间环环相扣,创造出美妙的句子。《蒂凡尼的早餐》没有一处用词可以替换,它应该会作为一部绝妙的经典留存下去。
小说原计划发表在女性杂志《时尚芭莎》上,但由于书中有涉及同性恋的笔墨,且怕读者误会郝莉是个高级娼妇而有损杂志形象,因此转而刊登在男性杂志《时尚先生》上,小说最终为该杂志创造出压倒性的巨大销量。
紧随其后,1961年由派拉蒙公司拍摄的同名电影《蒂凡尼的早餐》大获成功,这更将卡波特推在了时代浪潮之尖。
电影女主角由奥黛丽·赫本饰演。据说卡波特本人并不满意。
因为郝莉这个人物有着惊世骇俗的奔逸,还有对性无限制的开放。他认为郝莉身上纯洁的放荡感在奥黛丽·赫本这位女演员身上是看不到的。卡波特甚至坦言,玛丽·莲梦露才是他心中的郝莉。
正如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郝莉这个人物形象究竟如何,只能由每一位读者到小说中去探求,她就像是一个谜,有着永远解读不完的谜面。

不再少年,有了更深的积淀
小说和电影的成功,让卡波特名利双收。纽约社交界持续不退的高温热情环绕着37岁的卡波特。他本人则一面恣意享受身为名流的繁华生活至死方休,一面对这个世界表达着激烈的爱憎。赞美与厌恶,光鲜与丑闻,在他身上同时存在,交替出现,也一样激烈。
毕竟不再是少年。
种种激烈并没有激荡出他更多的创作灵感。他承认自己已经不再是“能自然而然写作的年轻人”了。继《蒂凡尼的早餐》所创下的巨大成功而来的,是痛苦延绵的日子,他领受过上帝的赏赐,也要领受上帝的鞭子:
有一天,我开始写小说。我完全不知道,自己的一生将被一位高贵却无情的主人用锁链囚禁。上帝在赐予你才能的同时,也给了你鞭子。鞭子是用来狠狠地抽打自己的……现在,我独自待在黑暗的疯狂之中。孤单一人,手里握着一把卡片……当然,这里也放着上帝赐予的鞭子。
作为一个宅在家里写作的人,卡波特有着属于自己的写作“怪癖”:
我完全是一个平躺着工作的作者。如果不能躺下,我就不会思考。不是躺在床上就是平摊在沙发上,手里拿一支香烟,咖啡近在身旁。我老得吹着、啜着。下午渐渐过去,我的咖啡也换成了薄荷茶、雪利、马提尼。我不用打字机。从一开始就不用。我用铅笔写出第一稿,然后再彻底修改一番,也是用铅笔。我基本上认为自己是一个文体家,而文体家会变得连一个逗号的位置和分号的分量都让他困扰不已,这种困扰以及我在其中投入的时间搞得我简直不堪忍受。

可惜完成《蒂凡尼的早餐》之后,很长时间内,他任何一个写作“怪癖”都无法帮助他完成创作。题材一旦用尽,写作的痛苦就随之而来。这个天赋异禀的讲述者,手握卡片,鞭打自己,渴望催生更好的作品。世间繁华,却似荒原,无能提供给他一株可以救命的稻草。他成了自己编织的囚笼里的囚徒。
必须走出去!走到外面去!这似乎是上帝给他的第二次指引。
他勇敢离开虚构世界,将视线转向现实生活。一天,他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关于堪萨斯州一家人被杀的报道,突发激情,想要对此次杀人事件进行彻底调查。这一调查长达六年,最终使他完成了《冷血》这一享誉世界的杰出的非虚构作品。
这一凶杀案发生在1959年美国中部堪萨斯州贺甘村。
吉特先生是一个基督教徒,很受他人尊重。他从经营一个小农场起家,雇用18个农工。他有四个孩子,三个女孩和一个男孩。两个长子已搬出父母家,并开始他们的成人生活。另外两个孩子是高中生,仍然住在家里。吉特的妻子有抑郁症,已丧失工作能力。
1959年11月15日,两名从堪萨斯州立监狱的前假释罪犯,找到吉特一家,犯下抢劫和谋杀罪。犯罪动机是,罪犯之一曾在狱中吹嘘说自己认识吉特先生,说他家很有钱,在家里某个地方有个放着大量现金的保险箱。两人商量拿到现金后,就到墨西哥开始新生活。
事实上,吉特先生手头根本没有现金,他的农场只用支票交易。那个吹嘘出来的“装满美元的保险箱”让两个性格截然相反的罪犯走到了一起,犯下罪行。整个事件颇具荒诞性。
卡波特对这起事件的调查是与儿时伙伴、女作家哈珀·李(《杀死一只知更鸟》作者)一起完成的。他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做了6000多页笔记。

期间,卡波特常与那位已经被定罪、并被判绞刑的杀人犯佩里·史密斯深入交谈,这让卡波特对佩里的生存状态有了更深层了解。甚至,卡波特想到自己也有着被父母抛弃的相似经历,从而对眼前的杀人犯生出同情和怜悯。
“我和佩里就像在一所房子里长大的孩子,不同的只是他从后门出去而我从前门走。”
甚至,有人怀疑同性恋卡波特爱上了佩里。普利策奖获得者奈德·罗伦,在1963年的一次午餐会上说:“卡波特和佩里显然坠入了爱河。”还有人记录下了堪萨斯监狱管理员说的话:
“他们在监狱里相爱了。我不能证明这一点,但他们确实一直在一起,卡波特甚至常常偷偷塞钱给守卫,让他走远点儿,你知道,他们两个都是同性恋。”
不可否认,卡波特对佩里充满同情,至于是否相爱,不得而知。佩里更是把卡波特视为知己,一次次把减刑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卡波特也曾想为佩里寻求减刑机会,但最终还是决定“牺牲”佩里以完成创作。他目睹了佩里的绞刑。而佩里成为了他笔下最具个性的人物之一。这一切,绝非他坐在书房手握卡片苦心写作所能有的。
历经6年,《冷血》问世,轰动全美。它创造了一种崭新的纪实文体。时效性、可读性、文学性,方方面面,堪称完美。与这一次成功相伴相生的,是卡波特对“牺牲”佩里的自责,以至于终生无法为自己的残忍而释怀。
《冷血》成了六十年代现象级作品,随后几年,卡波特都被认为是美国乃至世界最负盛名的作家。根据这部作品拍摄而成的电影也被划入经典之列。
之后,卡波特对这一案件的调查以及《冷血》的创作过程,均在影片《卡波特》中得到重现。这部影片深入到卡波特敏感而又残酷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人性的多面。
主演菲利普·塞莫尔·霍夫曼借此拿到了7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影片另外还获得世界级奖项的多项提名: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提名,第5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最佳影片提名。
毫无疑问,无论是文学还是影视,卡波特通过自己的行动完成了几个世界性的不朽创作,收获了名望与金钱。他自己还参演了电影《怪宴》。
此后,他更沉溺于纸醉金迷的生活。他举办盛大的化装舞会,在电视上频频露脸,不停地透露自己下一步写作计划,却始终没写出东西来。这时他已无力举起上帝赐予的鞭子,他把更多力气用在抓住世俗名誉上。他想取悦的,不再是上帝,而是世俗之人。
可惜他的言说与行为都让他渐渐不为上流社会所容。他酗酒、吸毒、荒淫纵欲。写作上又因涉及名人隐私而遭人唾弃。
晚年的卡波特,并未有所悔改,甚至更加不知节制。最终在1984年因用药过度猝死于友人家中,享年59岁。

你的信是易散的盛宴
“清时难屡得,嘉会不可常。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卡波特算不上长的一生,来得草率,去得匆匆。他好像是为了诠释“这就是我”而生的。在大家都不敢活出自己的时候,他选择勇敢。他对这个世界敞开一切,毫不遮掩。
他在喧哗与骚动中活着,极爱热闹,又有无尽的寂寞。孤独无依时,他对一封信的渴望都万分强烈,在给林登的信中,他说:
今天我觉得对你充满了爱,一醒来就想起你,并希望今天不是星期天,那么起码还渴望有封信。
他时刻渴望交流,所以经常给友人去信。他甚至可以为了督促友人写信而写一封信,信中会说:“给我写信吧!”“再给我写一封有趣的八卦信吧”,“喂!你为什么不给我写信啊?”“给我写信吧,因为爱你的这位朋友在对你日思夜想。”
纷纷扬扬的信件,繁华一片,却也像易散的盛宴。
他最会给自己喜欢的朋友取昵称。既有老套的“宝贝”、“心肝”,还有“亲亲小羊”、“我美丽的玉兰”、“称心梅”等。他像个时刻渴望被宠爱的孩子,一秒钟的孤独对他来说都是莫大的折磨。
1984年8月25日,他离开了,但恋着世界。他把足迹留下,他通过文学作品把足迹留下。时至他去世93年后的今天,人们一想起他,就想起《蒂凡尼的早餐》,想起《冷血》,想起与他相关的一切。
我们也会在提到郝莉,提到玛丽莲·梦露的时候,用一瞬间想念这个叫做杜鲁门·卡波特的小个子男人。

在别人眼中,他是“怪胎”,也是天才。他有那么多毛病和怪癖:
从不给某些人打电话,因为他们的电话号码加起来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
不会住某个宾馆的房间,因为房间号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
看不得黄玫瑰,因为黄玫瑰是他最喜欢的花;
不允许同一个烟灰缸里摆着三根烟把儿;
不跟两个修女乘飞机旅行;
不喜欢在星期五结束或者开始一件事;
他自称自己不能做以及不喜欢的事情简直无穷无尽。
跟这样的卡波特,我只想说,其实,我想和你跳支舞哇。

“我是个酒鬼。我是个吸毒鬼。我是个同性恋者。我是个天才。即使如此,我还是可以成为一个圣人。”他说。
本文首发于新经典公众号 编辑兰川 文字版权归新经典所有 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Blue Bird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3-09 02:28:50
-
澤山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2-17 11:39:36
-
FireLightᝰ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0-23 17:27:18
-
Hiccupiee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0-14 13:00:12
-
ghost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07 09:26:52
-
严肃的摸鱼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22 22:57:53
-
D−504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07 00:14:38
-
豆友190276807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1-30 09:30:50
-
翡冷翠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9-05 18:47:39
-
悉尼卡拉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6-04 12:41:53
-
熹履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3-15 12:52:23
-
SpyLiu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2-23 00:08:26
-
易默成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23 22:10:06
-
萄眠暖昼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20 12:10:19
-
Bron-river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9-07 21:17:25
-
重返闇夜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8-10 11:31:50
-
德尔达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30 09:55:34
-
阿柒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5-23 17:35:20
-
郁明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5-09 11:28:06
-
Shirley K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4-10 08:38:13
-
terensa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1-19 21:53:32
-
近秋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1-07 17:07:40
-
许石徵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1-15 04:41:02
-
林鹿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1-05 09:40:24
-
Ooooo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19 11:44:43
-
小南瓜好吃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15 16:28:32
-
硫随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15 13:03:45
-
弗兰克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10 18:55:21
-
🍧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10 15:33:12
-
Fancy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09 23:54:55
-
Shuringu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06 19:35:54
-
Edonas Scin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9 23:29:16
-
豆友46681471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9 17:19:11
-
小小忘掉宝宝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9 09:44:40
-
谷得猫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8 12:36:47
-
小红花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8 00:10:09
-
(Tomato)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8 00:07:36
-
回声和兔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7 00:20:00
-
玢玢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6 20:29:31
-
梅子雁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5 21:15:07
-
渡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5 19:47:42
-
雨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5 17:53:19
-
jess-jessie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5 15:54:07
-
xshadow90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5 15:41:49
-
Yo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5 11:18:22
-
银河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5 10:28:16
-
燚淼焱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4 22:35:29
-
阮玲玉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4 22:31:41
-
龙猫猫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4 15:03:23
-
在对面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4 14:36:21
-
Shadow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4 09:32:36
-
余茗枫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4 01:57:40
-
一隅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4 00:22:06
-
Mr.Homes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4 00:15:18
-
星星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3 21:37:56
-
全息苔藓碎片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3 19:02:47
-
Kummerspeck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3 18:38:49
-
周周周玲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2 18:58:04
-
蝶恋空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2 12:02:46
-
小春雷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2 11:18:58
-
想名字真难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2 04:00:49
-
蒲公英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2 00:08:57
-
呓语小新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1 18:20:05
-
心之烙印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1 12:43:32
-
selfishq7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1 10:36:48
-
李重八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0 23:39:59
-
chewy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0 22:57:37
-
lithium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0 19:10:20
-
埃米尔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0 09:09:40
-
小鹿大亨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0 07:44:07
-
Melosa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0 01:09:57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0 00:13:02
-
每日挥拳三百下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19 18:21:24
-
做自己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19 15:40:02
-
Dr.Heat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19 15:37:54
-
半袖河川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19 08:34:35
-
DrenGx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19 03:12:27
-
F.E.D10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18 23:07:23
-
甜甜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18 20:28:21
-
成珏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18 19:43:33
-
Ellis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18 18:35:45
-
剪刀手与小蝌蚪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18 17:23:53
-
沈涵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18 13:15:21
-
Truman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18 12:58:39
-
Chewing Gum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18 12:17:16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18 11:12:31
-
ichbinelaine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18 06:47:50
-
Motorcat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18 01:25:24
-
四时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17 23:00:12
-
itsbadforya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17 17:55:58
-
Sankirai无刺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17 15:58:57
-
王子饭团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17 15:17:34
-
前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17 14:41:55
-
黑漆大頭鬼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17 07:28:11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17 01:12:06
-
挂屐枫前草草杯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17 00:49:13
-
尴尬的傻X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16 19:05:37
-
木子淳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16 18:40:56
-
庄生晓梦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16 04:55:00
-
咸劉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15 23:45:45
新经典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八个女人,和她们出走的决心 (12人喜欢)
- 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下去丨2025新经典漫画类新书预告 (17人喜欢)
- 给我一盏灯,让我安全地走进未知丨2025新经典非虚构类新书预告 (20人喜欢)
- 停止寻找宏大的意义丨2025新经典文学类新书预告 (121人喜欢)
- 上野千鹤子:重要的事,大学真是一点没教! (2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