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一个房间
「给我发一张你房间的照片,哪个角落都行,我可以猜出它的大小。」
然后我就发了一张我床头靠墙角的照片给他。过了一会儿,他说:「好了,20平。」他猜对了。我问他是怎么得出这个结果的。
「工科生的直觉和洞察力,哈哈。你的照片虽然照的只是你房间的一部分,不过所有部分都是只在整体之下才成立的。墙角和一张桌子或者一盏台灯不一样,它无法凭空存在,只有依托某个更大的空间它才成立。这就是线索。而且,」他顿了一下,「我也猜到你会拍墙角呢。」
在我离开吉森之后,那个我住过的房间已经不再存在。它本是个没有名字的东西,因为不被当作房间来使用而不能被称为房间。它随着我的到来而获得了身份,然后又失去了它。我的房东本来是这座蓝色木框架房子的主人,可是半年前,她突然成了这儿的客人。房子易主给她带来的伤害是隐而不露的,仿佛她在某天收到一封寄到她名下的信,半响后才想起自己已经不再叫这个名字。
她把那个空房间(它以前的用途她从未跟我提起,于是我也没有问)租给了我:木地板,刚钉像星座一样分布在上面,踏上去会发出轻微的吱呀声。我刚刚搬进去的时候,里面格外的空,令人想起座头鲸或者什么巨型生物体内的空腔。有一张大得吓人的白色书桌,像一副假牙或者殡仪馆里的某些摆设;一张单人小木床,上面铺着宝蓝色的、地中海风情的床单;还有一个白色纸箱,里面有一些塑料支架,可以砌成一个简易衣柜;红色的卷帘窗。这就是那个二十平米的、等着我从八千公里之外赶来的小房间。
“你的房间真的好空啊,”他说,“看起来就像是旅行在外的人暂住的一样。不过你只在德国待三个多月,也相当于是旅行啦。”我有一只大得和房间不成比例的黑色拉杆箱。这只直到我离开德国的时候还贴着“广州→法兰克福”行李签的拉杆箱,无时无刻不让我想起一副棺材。或许它真的有这个用途也说不定:当我死在这边的时候,德国官方会把我的遗体装在里面(就像装一副银餐具!),贴着一张写着我的名字的纸条,寄回我的家乡。在我离开德国的时候,我一直忘了把上面的旧行李签撕下来,所以新的行李签(“法兰克福→广州”)又缠在了上面,仿佛两条方向相反的航线在我的箱子上交汇了。
那天晚上,在我给他发了那张墙角照之后,他也给我发了他房间的照片。他是站在门口拍的,因为房间很小,所以除了靠近门框的一个木架子和一个洗手盆之外,几乎可以看到里面的所有东西。房间异常整洁,塞满了东西可是丝毫不乱,整体呈一种日系的茶灰色,看着很舒服,有种小猫会喜欢在里面滚来滚去的感觉。正对着房门的是一扇巨大的窗子,在照片上可以看到外头的黑夜,卡塞尔市的朦胧灯光,还有他在门口拍照时反射在窗上的身影。左手笨拙地贴着裤边,右手举着手机,头微微下垂。尽管看不太清楚脸,我还是觉得他在拍照的时候嘴角得意地微微扬了起来。在窗边,有两个形状奇特的摆设:是一个玩具金字塔和一个小小的狮身人面像吗?后来我才知道那是一只用钢丝扭成的小暴龙,和一个节拍器。节拍器是他某天放学后在路上捡回来的,没有坏,上面的钢针还可以一来一回地摆动,嗒,嗒,嗒,嗒。他起床做早饭的时候,我就捣鼓那个节拍器,嗒,嗒,嗒。
后来我经常想,要确定一个房间是那么的容易。比如他的房间,只要输入搜索条件“卡塞尔的一间窗边摆着钢丝暴龙和节拍器的房间”,就能确认。相比之下,要寻找一个人是那么的困难。哪怕我把他身体的每一处都描述得清清楚楚,找到的人也不一定是他。人总以为自己独一无二,因其个性和命运的独特性而无法混淆,可事实上人才是最容易被误认和误读的。他那脆弱的个体性在一个房间的面前显得那么不堪一击。他的一生往往只是世界上随便另一个人的复制品,可是他对此一无所知,也不想知道。而房间知道一切。
那天我们约好在卡塞尔大学的图书馆前面见。因为他还没下课,我就进图书馆转了一圈。快到点的时候,我恰好在窗边看到他向这个方向走来,不紧不慢的小步。他在我那扇窗子前不远的地方停了下来,转身望向身后,好像听到了谁在叫他,然而马上调整方向重新走向图书馆。我也走了出去。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至今还记得这个无关紧要的场景,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描述它。
回国之后,回想起那几天已经成了我的一个习惯,或者说一种一人游戏。我不断地回顾所有的场景,挖出一个又一个细节,每天强迫自己起码记起来一个细节,直到现在。然而我不总是成功。有些我觉得最为重要的事,在我回想起某个细微之处的地方的时候,突然就变得模糊了。比如我完全不记得那天我们在图书馆碰面之后,在去听晚上的课之前,又去了什么地方。我记得是过了一阵子那节课才开始,可是其间那大概20分钟的时间里发生了什么,则完全想不起来了,就像地图上的一个空白。类似那些神秘的军事据点或者为了测试新武器杀伤力而仿造的村落,在谷歌地图上只是一个模糊的、没有名字的区域。
那之前我已经看过了他的房间。到达卡塞尔的第一晚,我们认真地接吻,认真地做爱,而且不去讨论这事。第二天,带着黑眼圈走在富尔达河边。当时我并不是特别在乎他房间的样子,可是有种预感告诉我,我还会不断地想起它,想起万圣节前夜我刚来的时候那浅灰色的床单,还有第二天晚上换上的那条蓝绿色的床单,想起床前面的那张蓝色的立方体小沙发,像骰子一样可以抛来滚去。他的衣柜上挂着两只小动物毛绒玩具,其中一只是猴子,悬在镜子的前面;另一只动物,无论如何我再也想不起来。可能因为我根本未曾有意识地感知过它。不过这种想法其实也自相矛盾:我未曾留意过另一只动物,那对我来说它应该是不存在的;然而我又清晰地知道有第二只。我现在已经无法解释记忆里的一些纰漏或者奇迹般地记得非常清晰的细节,我只知道我当时心里想着还会再来,是的,直到现在我都觉得我还会再去他的房间。
我不清楚自己的自信从何而来。我进过那么多陌生的房间,无论是床单是纯白还是印着卡通图案。有些房间我只进了一次,就再也没再进去过:它们就像被巨噬细胞吞食了,又或者像庞贝一样被掩埋。被消灭的房间。我永远不知道自己离开之后它们会有什么样的命运,我只知道自己在里面度过的一晚并没有能力成为它命运的一部分。除了留下一点酒精,汗水和精液,我还能在它们的化石结构里留下什么?没有人会记得我曾经来过,连我自己也经常怀疑那一个又一个的房间是不是我自己的虚构。有些房间我会反复地进出,拜访,然后在某一天,彻底退出。有时,和同一个人睡在不同的房间;有时,同一个房间里睡在自己身边的是不同的人。没有任何一个房间可以把人永远留住;人不会像琥珀中的昆虫一样被房间捕获。
而他,就算他可以单凭一张墙角的照片就推断出我房间的大小,他也不知道我的房间以前有谁睡过。反之亦然。他的房间里有两双大小不同的拖鞋,两只口杯,两只枕头,两张椅子,两个放洗浴用品的篮子。那是他前任留下来的东西吗,还是说是他现任的东西?抑或他也像我一样,谁也没有,只是凡事都买两个,因为他一直等着会有人来拜访?当然不排除他也和我第一任一样,是个极端缺乏安全感的人。我的第一任一直在强迫症一样地买枕头、眼镜框、口杯和拖鞋,就算只有他一个人的时候,也需要两个枕头才可以睡着。夜晚突然的一颤,惊醒,翻来覆去,总是把我也弄醒,然后我沉入梦乡,而他往往还醒着,直到第二天早上,推着我的肩叫我起床。我想起我和他第一次过夜的地方:那是在广州增城的某个酒店房间。我们一起去旅行,订的是双床房。然后,夜里某个时候,其中一张床凭空消失了。第二天,我们离开了那个酒店房间。我不可能还记得那家酒店的名字和房间号,然后我也理所当然地觉得他不会记得,直到后来,我们分手两年后,我们又聊到了这个房间,而他还记得那家房间的号码。那家房间因为他而存活了下来。
在卡塞尔,我们住的房间号是709。和我在北外的寝室同一个号。房间里面有厨房,可是没有卫生间,卫生间在出门右拐的地方,浴室也在那儿。那天晚上,大概凌晨3点多的时候,浑身是汗的他一丝不挂地就冲到那儿洗澡去了,也不想想住在隔壁的女生可能会在半夜起来上厕所。然后我不知怎的就睡着了,直到第二天,他刷牙的声音吵醒我。有那么一刹那我觉得自己是在增城的那个酒店房间里。刚刚醒来的时候,房间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重新找回它的形状,就像从昏厥中复苏那样。此时我觉得他和我第一任惊人地相似,特别是那把电动牙刷的声音!——每把电动牙刷的声音都有自己独特的振幅。我记不起那个酒店房间的门牌,可是我记得他的电动牙刷颤动的声音。
“醒啦。”他说,嘴里含着泡沫。
我觉得自己太过自大,以及,太过乐观。我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抑郁者,我缺乏抑郁的能力和品质。我只是躁狂,或者容易悲哀。我理所当然地认为我会再见到那个房间,这是我犯的最大的错误。另一个同样大的错误是,我理所当然地觉得我不会再见到这个房间。他已经邀请了我,不是吗?“你随时可以再来,如果你想见我。”我的错误是把一个告别误读成了邀请。又或者我理解错了,他真的想再见到我。我直接来就行。真的,简单直接,甚至招呼都不用打。然而在火车上我才真的认清了一切:那个房间已经结束了。后来发生的事,我所做的所有努力,也没能把那个房间复原过来。
后来我曾一个人去过卡塞尔。我在火车站坐了一会了,好像在等谁,然后去买了一张明信片,就离开了。“你的房间看起来好像随时都要清空那样,哈哈。”
现在,我在北京拥有了自己的房间。可是那张他房间的照片,却因为某次不慎而被删掉,结果再也找不回来。我想,如果我能找到它,我会按照它的样子来布置我的新房间。会有一模一样的加湿器,一模一样的桌垫,一模一样的节拍器。它们的细节都消失了,没有照片我根本修复不过来。
前天,隔壁新搬进来的小哥过来问我怎么上网的事儿,他的中原口音和卡塞尔的他一模一样。“你是河南人?”“嗯啊。”“你用电动牙刷吗?”“不用。”“你去过卡塞尔么?”“那是哪儿啊?”
卡塞尔不存在。我买了新的茶叶,虽然我不爱喝茶。我没有买两个口杯。不过有两双拖鞋,其中一双是前任留下来的。我们曾经一起去北戴河旅行。五个月后,我和另一个人去逛了卡塞尔的周日集市。狂欢节般的万圣夜巡游。两个踩高跷的人。我把鸭舌帽反戴。
我已经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难记得他在卡塞尔那个房间的细节。它们纠缠在一起,我开始分不清各种物件的颜色,甚至弄混两个物件的位置。我越来越难重构那个房间,终有一天我只能以虚构的方式来描述它。不过还不是现在。
我在吉森的房间仿佛下沉到了地心。连房东太太也失去了它的命名权。卡塞尔的房间是学生公寓,只有一个房间号,每个房间号对应着一个住户。而我没能把它救出来。我只能通过某种流放接近它。
「所有的房间,它们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被迫喜欢它们,因为它们没有别的继承者。」
房间就是某种熄了灯之后依然继续存在的事物。
晚安。
2017.4.16 凌晨
然后我就发了一张我床头靠墙角的照片给他。过了一会儿,他说:「好了,20平。」他猜对了。我问他是怎么得出这个结果的。
「工科生的直觉和洞察力,哈哈。你的照片虽然照的只是你房间的一部分,不过所有部分都是只在整体之下才成立的。墙角和一张桌子或者一盏台灯不一样,它无法凭空存在,只有依托某个更大的空间它才成立。这就是线索。而且,」他顿了一下,「我也猜到你会拍墙角呢。」
在我离开吉森之后,那个我住过的房间已经不再存在。它本是个没有名字的东西,因为不被当作房间来使用而不能被称为房间。它随着我的到来而获得了身份,然后又失去了它。我的房东本来是这座蓝色木框架房子的主人,可是半年前,她突然成了这儿的客人。房子易主给她带来的伤害是隐而不露的,仿佛她在某天收到一封寄到她名下的信,半响后才想起自己已经不再叫这个名字。
她把那个空房间(它以前的用途她从未跟我提起,于是我也没有问)租给了我:木地板,刚钉像星座一样分布在上面,踏上去会发出轻微的吱呀声。我刚刚搬进去的时候,里面格外的空,令人想起座头鲸或者什么巨型生物体内的空腔。有一张大得吓人的白色书桌,像一副假牙或者殡仪馆里的某些摆设;一张单人小木床,上面铺着宝蓝色的、地中海风情的床单;还有一个白色纸箱,里面有一些塑料支架,可以砌成一个简易衣柜;红色的卷帘窗。这就是那个二十平米的、等着我从八千公里之外赶来的小房间。
“你的房间真的好空啊,”他说,“看起来就像是旅行在外的人暂住的一样。不过你只在德国待三个多月,也相当于是旅行啦。”我有一只大得和房间不成比例的黑色拉杆箱。这只直到我离开德国的时候还贴着“广州→法兰克福”行李签的拉杆箱,无时无刻不让我想起一副棺材。或许它真的有这个用途也说不定:当我死在这边的时候,德国官方会把我的遗体装在里面(就像装一副银餐具!),贴着一张写着我的名字的纸条,寄回我的家乡。在我离开德国的时候,我一直忘了把上面的旧行李签撕下来,所以新的行李签(“法兰克福→广州”)又缠在了上面,仿佛两条方向相反的航线在我的箱子上交汇了。
那天晚上,在我给他发了那张墙角照之后,他也给我发了他房间的照片。他是站在门口拍的,因为房间很小,所以除了靠近门框的一个木架子和一个洗手盆之外,几乎可以看到里面的所有东西。房间异常整洁,塞满了东西可是丝毫不乱,整体呈一种日系的茶灰色,看着很舒服,有种小猫会喜欢在里面滚来滚去的感觉。正对着房门的是一扇巨大的窗子,在照片上可以看到外头的黑夜,卡塞尔市的朦胧灯光,还有他在门口拍照时反射在窗上的身影。左手笨拙地贴着裤边,右手举着手机,头微微下垂。尽管看不太清楚脸,我还是觉得他在拍照的时候嘴角得意地微微扬了起来。在窗边,有两个形状奇特的摆设:是一个玩具金字塔和一个小小的狮身人面像吗?后来我才知道那是一只用钢丝扭成的小暴龙,和一个节拍器。节拍器是他某天放学后在路上捡回来的,没有坏,上面的钢针还可以一来一回地摆动,嗒,嗒,嗒,嗒。他起床做早饭的时候,我就捣鼓那个节拍器,嗒,嗒,嗒。
后来我经常想,要确定一个房间是那么的容易。比如他的房间,只要输入搜索条件“卡塞尔的一间窗边摆着钢丝暴龙和节拍器的房间”,就能确认。相比之下,要寻找一个人是那么的困难。哪怕我把他身体的每一处都描述得清清楚楚,找到的人也不一定是他。人总以为自己独一无二,因其个性和命运的独特性而无法混淆,可事实上人才是最容易被误认和误读的。他那脆弱的个体性在一个房间的面前显得那么不堪一击。他的一生往往只是世界上随便另一个人的复制品,可是他对此一无所知,也不想知道。而房间知道一切。
那天我们约好在卡塞尔大学的图书馆前面见。因为他还没下课,我就进图书馆转了一圈。快到点的时候,我恰好在窗边看到他向这个方向走来,不紧不慢的小步。他在我那扇窗子前不远的地方停了下来,转身望向身后,好像听到了谁在叫他,然而马上调整方向重新走向图书馆。我也走了出去。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至今还记得这个无关紧要的场景,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描述它。
回国之后,回想起那几天已经成了我的一个习惯,或者说一种一人游戏。我不断地回顾所有的场景,挖出一个又一个细节,每天强迫自己起码记起来一个细节,直到现在。然而我不总是成功。有些我觉得最为重要的事,在我回想起某个细微之处的地方的时候,突然就变得模糊了。比如我完全不记得那天我们在图书馆碰面之后,在去听晚上的课之前,又去了什么地方。我记得是过了一阵子那节课才开始,可是其间那大概20分钟的时间里发生了什么,则完全想不起来了,就像地图上的一个空白。类似那些神秘的军事据点或者为了测试新武器杀伤力而仿造的村落,在谷歌地图上只是一个模糊的、没有名字的区域。
那之前我已经看过了他的房间。到达卡塞尔的第一晚,我们认真地接吻,认真地做爱,而且不去讨论这事。第二天,带着黑眼圈走在富尔达河边。当时我并不是特别在乎他房间的样子,可是有种预感告诉我,我还会不断地想起它,想起万圣节前夜我刚来的时候那浅灰色的床单,还有第二天晚上换上的那条蓝绿色的床单,想起床前面的那张蓝色的立方体小沙发,像骰子一样可以抛来滚去。他的衣柜上挂着两只小动物毛绒玩具,其中一只是猴子,悬在镜子的前面;另一只动物,无论如何我再也想不起来。可能因为我根本未曾有意识地感知过它。不过这种想法其实也自相矛盾:我未曾留意过另一只动物,那对我来说它应该是不存在的;然而我又清晰地知道有第二只。我现在已经无法解释记忆里的一些纰漏或者奇迹般地记得非常清晰的细节,我只知道我当时心里想着还会再来,是的,直到现在我都觉得我还会再去他的房间。
我不清楚自己的自信从何而来。我进过那么多陌生的房间,无论是床单是纯白还是印着卡通图案。有些房间我只进了一次,就再也没再进去过:它们就像被巨噬细胞吞食了,又或者像庞贝一样被掩埋。被消灭的房间。我永远不知道自己离开之后它们会有什么样的命运,我只知道自己在里面度过的一晚并没有能力成为它命运的一部分。除了留下一点酒精,汗水和精液,我还能在它们的化石结构里留下什么?没有人会记得我曾经来过,连我自己也经常怀疑那一个又一个的房间是不是我自己的虚构。有些房间我会反复地进出,拜访,然后在某一天,彻底退出。有时,和同一个人睡在不同的房间;有时,同一个房间里睡在自己身边的是不同的人。没有任何一个房间可以把人永远留住;人不会像琥珀中的昆虫一样被房间捕获。
而他,就算他可以单凭一张墙角的照片就推断出我房间的大小,他也不知道我的房间以前有谁睡过。反之亦然。他的房间里有两双大小不同的拖鞋,两只口杯,两只枕头,两张椅子,两个放洗浴用品的篮子。那是他前任留下来的东西吗,还是说是他现任的东西?抑或他也像我一样,谁也没有,只是凡事都买两个,因为他一直等着会有人来拜访?当然不排除他也和我第一任一样,是个极端缺乏安全感的人。我的第一任一直在强迫症一样地买枕头、眼镜框、口杯和拖鞋,就算只有他一个人的时候,也需要两个枕头才可以睡着。夜晚突然的一颤,惊醒,翻来覆去,总是把我也弄醒,然后我沉入梦乡,而他往往还醒着,直到第二天早上,推着我的肩叫我起床。我想起我和他第一次过夜的地方:那是在广州增城的某个酒店房间。我们一起去旅行,订的是双床房。然后,夜里某个时候,其中一张床凭空消失了。第二天,我们离开了那个酒店房间。我不可能还记得那家酒店的名字和房间号,然后我也理所当然地觉得他不会记得,直到后来,我们分手两年后,我们又聊到了这个房间,而他还记得那家房间的号码。那家房间因为他而存活了下来。
在卡塞尔,我们住的房间号是709。和我在北外的寝室同一个号。房间里面有厨房,可是没有卫生间,卫生间在出门右拐的地方,浴室也在那儿。那天晚上,大概凌晨3点多的时候,浑身是汗的他一丝不挂地就冲到那儿洗澡去了,也不想想住在隔壁的女生可能会在半夜起来上厕所。然后我不知怎的就睡着了,直到第二天,他刷牙的声音吵醒我。有那么一刹那我觉得自己是在增城的那个酒店房间里。刚刚醒来的时候,房间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重新找回它的形状,就像从昏厥中复苏那样。此时我觉得他和我第一任惊人地相似,特别是那把电动牙刷的声音!——每把电动牙刷的声音都有自己独特的振幅。我记不起那个酒店房间的门牌,可是我记得他的电动牙刷颤动的声音。
“醒啦。”他说,嘴里含着泡沫。
我觉得自己太过自大,以及,太过乐观。我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抑郁者,我缺乏抑郁的能力和品质。我只是躁狂,或者容易悲哀。我理所当然地认为我会再见到那个房间,这是我犯的最大的错误。另一个同样大的错误是,我理所当然地觉得我不会再见到这个房间。他已经邀请了我,不是吗?“你随时可以再来,如果你想见我。”我的错误是把一个告别误读成了邀请。又或者我理解错了,他真的想再见到我。我直接来就行。真的,简单直接,甚至招呼都不用打。然而在火车上我才真的认清了一切:那个房间已经结束了。后来发生的事,我所做的所有努力,也没能把那个房间复原过来。
后来我曾一个人去过卡塞尔。我在火车站坐了一会了,好像在等谁,然后去买了一张明信片,就离开了。“你的房间看起来好像随时都要清空那样,哈哈。”
现在,我在北京拥有了自己的房间。可是那张他房间的照片,却因为某次不慎而被删掉,结果再也找不回来。我想,如果我能找到它,我会按照它的样子来布置我的新房间。会有一模一样的加湿器,一模一样的桌垫,一模一样的节拍器。它们的细节都消失了,没有照片我根本修复不过来。
前天,隔壁新搬进来的小哥过来问我怎么上网的事儿,他的中原口音和卡塞尔的他一模一样。“你是河南人?”“嗯啊。”“你用电动牙刷吗?”“不用。”“你去过卡塞尔么?”“那是哪儿啊?”
卡塞尔不存在。我买了新的茶叶,虽然我不爱喝茶。我没有买两个口杯。不过有两双拖鞋,其中一双是前任留下来的。我们曾经一起去北戴河旅行。五个月后,我和另一个人去逛了卡塞尔的周日集市。狂欢节般的万圣夜巡游。两个踩高跷的人。我把鸭舌帽反戴。
我已经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难记得他在卡塞尔那个房间的细节。它们纠缠在一起,我开始分不清各种物件的颜色,甚至弄混两个物件的位置。我越来越难重构那个房间,终有一天我只能以虚构的方式来描述它。不过还不是现在。
我在吉森的房间仿佛下沉到了地心。连房东太太也失去了它的命名权。卡塞尔的房间是学生公寓,只有一个房间号,每个房间号对应着一个住户。而我没能把它救出来。我只能通过某种流放接近它。
「所有的房间,它们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被迫喜欢它们,因为它们没有别的继承者。」
房间就是某种熄了灯之后依然继续存在的事物。
晚安。
2017.4.16 凌晨
来自 豆瓣App
-
Leni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5-06 22:06:12
-
猪和狗的故事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5-05 02:45:39
-
lan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23 15:55:44
-
Leon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4-27 00:57:16
-
王笑风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23 12:56:29
-
锡亚努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5-17 04:15:55
-
15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2-13 20:38:32
-
泊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2-10 18:27:42
-
Edelirium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15 18:10:28
-
西奥多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8-23 11:08:47
-
Yang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5-02 22:05:52
-
一个文盲兔狲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4-25 22:0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