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课程总结
2015.9.14 总结性的第一次课
10.12 葛兰言 《中国文明论》封建主义的反动
10.19 Lattimore 《中国亚洲内陆边疆》游牧主义的反动
10.26 Skinner 《中国帝国晚期的城市》
11.2 费孝通《禄村农田》,《皇权与绅权》费的部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11.9 费孝通 《江村经济》,林耀华《义序的 宗族》,《金翼》
11.16 费孝通&王同惠 《花篮瑶社会组织》,林耀华《凉山彝家》,田汝康《芒市边民的摆》
11.23 李有义《汉夷杂区经济》,李安宅《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
11.30 Freedman 《中国东南的宗族》,谷苞等《南疆农村社会》
12.7 王成组 《中国地理学史》第一篇-第二篇 先秦至明朝的发展史
12.14王成组《中国地理学史》第三篇地图演变史-第四篇游记
12.21 王成组《中国地理学史》第四篇 历史上对江河湖海的关注和研究
读地理的用意:迄今为止的主要的民族之都没有涉及到整个世界,科学的眼光所及应该是整个世界。普遍的涉及到整个世界的普遍性不仅仅是外来的,也要从自身的研究出发。
格尔兹: 欧洲只不过是众多的地方性知识中的一种;
对于整个地方性的研究能不能提出一种对于整个世界的认识,如今的民族志中多数来自部落哦社会,少数来自文明社会,中国人能不能提出一个理论既能充分的概括一个社会也能提出普遍性的社会理论,可以应用于晓得简单社会,未来的启发和普遍化。
印度因为杜猛的成绩而有一种成功的范例的意义,卡斯特制度的研究提出的研究的形式对于其他地区的研究的反思的意义。
杜蒙在印度研究提出的是关于等级社会的研究。
过去三十年中国人类学产生的一些建树,"新人类学",法国人编的一套研究合集,吉喆&梁永佳;四个部分:民族研究;海洋人类学;宗教人类学;
葛兰言的《中国文明论》通过对于中国的上古史的研究结合外在的社会形态和内在的精神内核反映出一种中国文明具有的古老的象征主义式的内在张力,葛兰言运用历史的材料做社会学的分析和解读没有同时期的中国的学者的太多共鸣,但是对于之后的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对于中国文明的理解依然具有长足的意义。葛兰言继承了涂尔干关于整体社会秩序建构以及仪式公共空间 神圣性的理论和观点,并结合自己对于中国古代诗歌的研究而发现的关于"德"在中国人观念中的重要地位的强调, "认为社会的德行可以理解为宗教的神圣性,而在诸如中国这样的社会中,德行则完全置身于生活世界之中,其超越性不被强调,"(王铭铭,《葛兰言何故少有追随者?》,载《民族学刊,2010年第1期》),形成一种社会内部的自洽的秩序,不仅有集会的"集体欢腾"的对于社会秩序的定期更新,更有宗族或者氏族为单位的社会的联姻的结盟方式,形成一种分化-集合-分化式的循环,使得社会能够继续发展。葛兰言在这本书中旨在表明:"中国与原始社会形成反差,古代中国已实现了某种程度的国民统一,并取得了某种程度的物质进步,这使得中国有可能成为一个大度过和文明化的国度。但在中国神话式的知识与传统替代了科学;一种符码化的智慧之实践以免使中国摆脱'源于对于正义与真理的不当追求的思维之乱',一面实质把握伴随着知识与谁进步的贵族式的躁动。"(王铭铭,《葛兰言何故少有追随者?》,载《民族学刊,2010年第1期》)
拉铁摩尔的《中国亚洲内陆边疆》将中国历史的动力看作是来自游牧-农耕二分的文化基础之上的两种社会扩张的结果,以这两种社会形态形成的自然边疆和长城这种人为边疆的分化而表现出来,拉铁摩尔指出:“当一个社会共同体占据某地域时,边疆便被创造出来。自此,随着该社会共同体的活动和成长,或者另一社会共同体的影响,边疆随之发生变迁和形成。因为历史由社会发展的记录构成,所以对于历史学家来说,随着社会共同体的发展不断变迁的边疆遂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4边疆对于拉铁摩尔来说是反映某个社会发展和变化的镜子,力图通过这面镜子透视某个社会的实质。中国农业和社会的进化,对草原边境民族产生压力,促成真正草原社会的形成。。一经形成之后,游牧循环所造成的力量使它能够以独立的形式,影响中国的历史环。”就过渡地带的边缘社会而言,其以“贮存地”为特征的混合文化是草原与中国之间的桥梁。虽然两者之间相互影响,但它们依然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施坚雅的《中国帝国晚期的城市》一书通过论文集的形式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城市的发展。施坚雅提出的"区域体系理论"跨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政治单位的区划,在他的概念框架中,中国城市发展的最主要的驱动力是市场因素,同时他也很谨慎地指出政治在其中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都城的重新定位,对外贸易权和垄断权的授予或废止。行对于农村研究这本书也使得中国的城市研究进入学者的眼界,并对后世研究中国城市的学者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第一阶段的这三本书的阅读,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奠定了一个从内在核心精神的"德性"的农耕社会结构到农耕游牧二分的文明形态再到晚期帝国城市出现之后的交流互动,三本书的观点从历史进化的维度相互补充,意在形成一种新的"中国观"。在这中国观之下,一种复杂的历史进化脉络需要被厘清,其内容远非正统的王朝更迭史或者重要的事件史所表现的那般只有平面感,这种中国观是对历史进度以来的中国做一个立体的把握。自宋代开始,到元明清的整体的周期性的变化,宋朝:严格意义上的华夏的民族国家以及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外交,
在经过"经学" 市井化,
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出现
元朝:冲破了汉朝以来的民族国家的疆界(打败西夏和大理,将西藏纳入版图,内部的行省的行政区划)
对于种族枝的管理措施
明朝:欲恢复宋时的民族国家
清朝:消除了种姓区隔
欲建立多元一体的格局
这种复杂的中国观的把握有助于对于中国这个文明体的认识和今后的研究的启发,城乡或者是汉夷的二元结构的清楚认识,以及其历史表现和互动因素。
第二个阶段开始阅读燕京学派传统下的一系列对于社区研究的民族志文本,目的是对于第一个阶段所确立的整体的"中国观"之下的具体社会的具体了解和分析。阅读书目所涉及的研究以其研究地点的不同的社会形态划分可以分为平原农耕社会,绿洲农耕社会,半游牧半农耕社会,主要的内容涉及对于这些社会的宗族或者家族结构、经济模式或者宗教形式的研究。
首先,在人类学视野下,所谓的农民社会既不同于人类学早起的时代的所谓"原始"部落社会,也不同于工业革命后的工业社会和城市社会。中国从基质上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但是从9世纪以来这个传统社会又面临着1⃣️工业化为主导的社会变迁,为了研究这样一个社会的现实状况,就要结合从传统社会的研究中提炼出来的社会人类学和从变迁的工业化社会的研究提炼出来的社会学,而要使社会更细致而现实的反映中国社会。。。(杨雅斌,《近代中国社会学》下卷,2001,665-687页)
《江村经济》:从村庄内部的社会结构探讨社会变迁动力;
《皇权与绅权》:力求从"社会中间层"的角色出发,探求中国社会结构的"上下关系";
《云南三村之禄村农田》采取类型学的办法呈现中国农村的经济多样性 现代化道路;
《义序的宗族》:结构功能主义人类学 具体运用;
《金翼》:在世界人类学界属于最早采用传记式民族志撰述办法的的著作之一,用小说式的体裁呈现福建一个村庄中人与文化的关系;
(王铭铭,《走在乡土上》,4-5页)
以及唯一一位国外汉学家的《中国东南的宗族》:仪式、宗族、土地、产权的分析,基于非洲的部落研究的转变,重视其"概念本质"以及"作为财产共同体的家族村庄"的特点:
等都是对于中国以汉人为主的农村社会的研究,其涉及农村经济发展 传统模式和进步模式,旨在理解费孝通笔下的"乡土中国"并找出对于小传统基础之上的农业社会的发展出路以及其线索;东南农村的宗族研究文本是希望通过这种明显的宗族组织形式下的汉人农村的结构形式了解农村社会内部所具有的特殊的联结整合方式,农民社会也是广大社会的一部分而共享一套特殊的象征系统,其内部所具有的很高的文化同质性也影响着其行动与观念,比如社会内部的共同的庆典,公共仪式的参与,婚丧礼的参与和往来,或者收获祭祀等场合的表现等等。但是在这种共享的象征体系下的经济发展以及农村社会进入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得不考虑这套就有的社会自治系统所产生的影响效力。比如从经济人类学视角考虑,农民的民俗伦理和其内在的道义经济又无法按照波兰尼的"理性经济人"的理论去解释和套用。"因此,人类学的农民研究不知是关于宗族和家族形态成因的学理问题,也包括农民社会系统和全球化进程的衔接的未来问题。"(庄孔韶,《乡土中国人类学研究》,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科版)》,2006年1月)
其次,多元一体格局之下,"汉夷"二元对立的整体的"中国观"的背景下,对于
《花篮瑶社会组织》:社会相对平等,
《凉山彝家》:同上,从家庭入手延展到社会(村落关系)的研究;
《芒市边民的摆》:考察傣族村寨"摆"的仪式,对生产、消费和信仰的关系,
《汉夷杂区经济》:彝人社会的不平等,汉化的问题;
《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藏传佛教作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南疆农村社会》:绿洲农耕下的维吾尔社会的土地和传统社会结构关系的研究,马克思主义重点韦伯思想????
等书都是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结构和经济形态的研究著作。
按中国50年来以来延续苏联民族学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特征--经济文化类型的划分,这套分类时苏联民族学人类学家切博克萨洛夫和中国人类学家林耀华共同的研究分类成果。这套分类范式中,少数民族地区的游耕、游牧、游猎和农耕四种类型最引人注意,因为这几个类型占了中国主要的版图面积,以及人口和民族大多数。
在具有农耕特点的一般农业社会的普遍特点之外,少数民族社会内部的宗教信仰系统的特殊性值得研究者注意。
从生态人类学的意义上来说,在对于一般的区域内 人类族群和自然生态种群在内的生物-文化多样性整体性存在的研究是一般人类学民族学家所擅长的、对于相对静止的经济文化类型 描述,特别是对于上个世纪那些少收大规模的现代"开发"和市场经济冲击的区域社会;而对于一些因上层的不当干预而造成的文化生态系统紊乱的地方提供理论解释,也是理解这些不同的文化经济类型下的社会的必然要求。
同时从社会内部而言,对于各个社会各自的整合机制,
比较研究,反射自身,各自特点的分析;
简单社会入手再到复杂社会的研究
族团关系研究,民族国家建设的努力
各个社会处理不平等问题的不同办法的比较研究
Diversity的对话,文明的Diversity
最后一个月的阅读是围绕王成组的《中国地理学史》一书展开,对于中国的地图和地理学知识的发展史,使我们能够对整体的中国以及历史上中国人的头脑中对于异邦的想象、记录以及理解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others
Mine
中国是一个没有“社会”的社会主义国家,
是什么东西使中国内心在一种“缺德”的情况下成为社会今天的状态,摧毁社会概念的另一个侧面,这个概念使得社会的概念变等同于国家,
为什么,当你把边界和认同扭曲了之后
个体化和民族主义,阎云翔的个人化的研究缺乏整体;恶的自由表达作为社会的个人化的表达的误区;
欲望论的支持者,后现代的理论,文艺复兴,个体主义
结构主义,对于社会控制的支持,必要的控制和压抑,普遍而必要的控制;
西南和海外的,给我们知识分子的不同的境界,引到人类学自身的气质的重新定义,社会科学家今天做的事情是没有什么情调的。知识分子掌握文字之后的自以为是,恢复古代的那些士大夫的境界,知识分子的纵向的境界的要求,知识分子应该上升,上升到一个程度,永远抵达不了天的一种横向的上升,横向的扩张和补充即走出去,之后是纵向的上升,但要避免萨man主义似的的上升(张光直);知识分子需要有王的气质,搞一些调调;
10.12 葛兰言 《中国文明论》封建主义的反动
10.19 Lattimore 《中国亚洲内陆边疆》游牧主义的反动
10.26 Skinner 《中国帝国晚期的城市》
11.2 费孝通《禄村农田》,《皇权与绅权》费的部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11.9 费孝通 《江村经济》,林耀华《义序的 宗族》,《金翼》
11.16 费孝通&王同惠 《花篮瑶社会组织》,林耀华《凉山彝家》,田汝康《芒市边民的摆》
11.23 李有义《汉夷杂区经济》,李安宅《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
11.30 Freedman 《中国东南的宗族》,谷苞等《南疆农村社会》
12.7 王成组 《中国地理学史》第一篇-第二篇 先秦至明朝的发展史
12.14王成组《中国地理学史》第三篇地图演变史-第四篇游记
12.21 王成组《中国地理学史》第四篇 历史上对江河湖海的关注和研究
读地理的用意:迄今为止的主要的民族之都没有涉及到整个世界,科学的眼光所及应该是整个世界。普遍的涉及到整个世界的普遍性不仅仅是外来的,也要从自身的研究出发。
格尔兹: 欧洲只不过是众多的地方性知识中的一种;
对于整个地方性的研究能不能提出一种对于整个世界的认识,如今的民族志中多数来自部落哦社会,少数来自文明社会,中国人能不能提出一个理论既能充分的概括一个社会也能提出普遍性的社会理论,可以应用于晓得简单社会,未来的启发和普遍化。
印度因为杜猛的成绩而有一种成功的范例的意义,卡斯特制度的研究提出的研究的形式对于其他地区的研究的反思的意义。
杜蒙在印度研究提出的是关于等级社会的研究。
过去三十年中国人类学产生的一些建树,"新人类学",法国人编的一套研究合集,吉喆&梁永佳;四个部分:民族研究;海洋人类学;宗教人类学;
葛兰言的《中国文明论》通过对于中国的上古史的研究结合外在的社会形态和内在的精神内核反映出一种中国文明具有的古老的象征主义式的内在张力,葛兰言运用历史的材料做社会学的分析和解读没有同时期的中国的学者的太多共鸣,但是对于之后的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对于中国文明的理解依然具有长足的意义。葛兰言继承了涂尔干关于整体社会秩序建构以及仪式公共空间 神圣性的理论和观点,并结合自己对于中国古代诗歌的研究而发现的关于"德"在中国人观念中的重要地位的强调, "认为社会的德行可以理解为宗教的神圣性,而在诸如中国这样的社会中,德行则完全置身于生活世界之中,其超越性不被强调,"(王铭铭,《葛兰言何故少有追随者?》,载《民族学刊,2010年第1期》),形成一种社会内部的自洽的秩序,不仅有集会的"集体欢腾"的对于社会秩序的定期更新,更有宗族或者氏族为单位的社会的联姻的结盟方式,形成一种分化-集合-分化式的循环,使得社会能够继续发展。葛兰言在这本书中旨在表明:"中国与原始社会形成反差,古代中国已实现了某种程度的国民统一,并取得了某种程度的物质进步,这使得中国有可能成为一个大度过和文明化的国度。但在中国神话式的知识与传统替代了科学;一种符码化的智慧之实践以免使中国摆脱'源于对于正义与真理的不当追求的思维之乱',一面实质把握伴随着知识与谁进步的贵族式的躁动。"(王铭铭,《葛兰言何故少有追随者?》,载《民族学刊,2010年第1期》)
拉铁摩尔的《中国亚洲内陆边疆》将中国历史的动力看作是来自游牧-农耕二分的文化基础之上的两种社会扩张的结果,以这两种社会形态形成的自然边疆和长城这种人为边疆的分化而表现出来,拉铁摩尔指出:“当一个社会共同体占据某地域时,边疆便被创造出来。自此,随着该社会共同体的活动和成长,或者另一社会共同体的影响,边疆随之发生变迁和形成。因为历史由社会发展的记录构成,所以对于历史学家来说,随着社会共同体的发展不断变迁的边疆遂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4边疆对于拉铁摩尔来说是反映某个社会发展和变化的镜子,力图通过这面镜子透视某个社会的实质。中国农业和社会的进化,对草原边境民族产生压力,促成真正草原社会的形成。。一经形成之后,游牧循环所造成的力量使它能够以独立的形式,影响中国的历史环。”就过渡地带的边缘社会而言,其以“贮存地”为特征的混合文化是草原与中国之间的桥梁。虽然两者之间相互影响,但它们依然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施坚雅的《中国帝国晚期的城市》一书通过论文集的形式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城市的发展。施坚雅提出的"区域体系理论"跨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政治单位的区划,在他的概念框架中,中国城市发展的最主要的驱动力是市场因素,同时他也很谨慎地指出政治在其中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都城的重新定位,对外贸易权和垄断权的授予或废止。行对于农村研究这本书也使得中国的城市研究进入学者的眼界,并对后世研究中国城市的学者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第一阶段的这三本书的阅读,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奠定了一个从内在核心精神的"德性"的农耕社会结构到农耕游牧二分的文明形态再到晚期帝国城市出现之后的交流互动,三本书的观点从历史进化的维度相互补充,意在形成一种新的"中国观"。在这中国观之下,一种复杂的历史进化脉络需要被厘清,其内容远非正统的王朝更迭史或者重要的事件史所表现的那般只有平面感,这种中国观是对历史进度以来的中国做一个立体的把握。自宋代开始,到元明清的整体的周期性的变化,宋朝:严格意义上的华夏的民族国家以及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外交,
在经过"经学" 市井化,
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出现
元朝:冲破了汉朝以来的民族国家的疆界(打败西夏和大理,将西藏纳入版图,内部的行省的行政区划)
对于种族枝的管理措施
明朝:欲恢复宋时的民族国家
清朝:消除了种姓区隔
欲建立多元一体的格局
这种复杂的中国观的把握有助于对于中国这个文明体的认识和今后的研究的启发,城乡或者是汉夷的二元结构的清楚认识,以及其历史表现和互动因素。
第二个阶段开始阅读燕京学派传统下的一系列对于社区研究的民族志文本,目的是对于第一个阶段所确立的整体的"中国观"之下的具体社会的具体了解和分析。阅读书目所涉及的研究以其研究地点的不同的社会形态划分可以分为平原农耕社会,绿洲农耕社会,半游牧半农耕社会,主要的内容涉及对于这些社会的宗族或者家族结构、经济模式或者宗教形式的研究。
首先,在人类学视野下,所谓的农民社会既不同于人类学早起的时代的所谓"原始"部落社会,也不同于工业革命后的工业社会和城市社会。中国从基质上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但是从9世纪以来这个传统社会又面临着1⃣️工业化为主导的社会变迁,为了研究这样一个社会的现实状况,就要结合从传统社会的研究中提炼出来的社会人类学和从变迁的工业化社会的研究提炼出来的社会学,而要使社会更细致而现实的反映中国社会。。。(杨雅斌,《近代中国社会学》下卷,2001,665-687页)
《江村经济》:从村庄内部的社会结构探讨社会变迁动力;
《皇权与绅权》:力求从"社会中间层"的角色出发,探求中国社会结构的"上下关系";
《云南三村之禄村农田》采取类型学的办法呈现中国农村的经济多样性 现代化道路;
《义序的宗族》:结构功能主义人类学 具体运用;
《金翼》:在世界人类学界属于最早采用传记式民族志撰述办法的的著作之一,用小说式的体裁呈现福建一个村庄中人与文化的关系;
(王铭铭,《走在乡土上》,4-5页)
以及唯一一位国外汉学家的《中国东南的宗族》:仪式、宗族、土地、产权的分析,基于非洲的部落研究的转变,重视其"概念本质"以及"作为财产共同体的家族村庄"的特点:
等都是对于中国以汉人为主的农村社会的研究,其涉及农村经济发展 传统模式和进步模式,旨在理解费孝通笔下的"乡土中国"并找出对于小传统基础之上的农业社会的发展出路以及其线索;东南农村的宗族研究文本是希望通过这种明显的宗族组织形式下的汉人农村的结构形式了解农村社会内部所具有的特殊的联结整合方式,农民社会也是广大社会的一部分而共享一套特殊的象征系统,其内部所具有的很高的文化同质性也影响着其行动与观念,比如社会内部的共同的庆典,公共仪式的参与,婚丧礼的参与和往来,或者收获祭祀等场合的表现等等。但是在这种共享的象征体系下的经济发展以及农村社会进入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得不考虑这套就有的社会自治系统所产生的影响效力。比如从经济人类学视角考虑,农民的民俗伦理和其内在的道义经济又无法按照波兰尼的"理性经济人"的理论去解释和套用。"因此,人类学的农民研究不知是关于宗族和家族形态成因的学理问题,也包括农民社会系统和全球化进程的衔接的未来问题。"(庄孔韶,《乡土中国人类学研究》,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科版)》,2006年1月)
其次,多元一体格局之下,"汉夷"二元对立的整体的"中国观"的背景下,对于
《花篮瑶社会组织》:社会相对平等,
《凉山彝家》:同上,从家庭入手延展到社会(村落关系)的研究;
《芒市边民的摆》:考察傣族村寨"摆"的仪式,对生产、消费和信仰的关系,
《汉夷杂区经济》:彝人社会的不平等,汉化的问题;
《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藏传佛教作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南疆农村社会》:绿洲农耕下的维吾尔社会的土地和传统社会结构关系的研究,马克思主义重点韦伯思想????
等书都是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结构和经济形态的研究著作。
按中国50年来以来延续苏联民族学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特征--经济文化类型的划分,这套分类时苏联民族学人类学家切博克萨洛夫和中国人类学家林耀华共同的研究分类成果。这套分类范式中,少数民族地区的游耕、游牧、游猎和农耕四种类型最引人注意,因为这几个类型占了中国主要的版图面积,以及人口和民族大多数。
在具有农耕特点的一般农业社会的普遍特点之外,少数民族社会内部的宗教信仰系统的特殊性值得研究者注意。
从生态人类学的意义上来说,在对于一般的区域内 人类族群和自然生态种群在内的生物-文化多样性整体性存在的研究是一般人类学民族学家所擅长的、对于相对静止的经济文化类型 描述,特别是对于上个世纪那些少收大规模的现代"开发"和市场经济冲击的区域社会;而对于一些因上层的不当干预而造成的文化生态系统紊乱的地方提供理论解释,也是理解这些不同的文化经济类型下的社会的必然要求。
同时从社会内部而言,对于各个社会各自的整合机制,
比较研究,反射自身,各自特点的分析;
简单社会入手再到复杂社会的研究
族团关系研究,民族国家建设的努力
各个社会处理不平等问题的不同办法的比较研究
Diversity的对话,文明的Diversity
最后一个月的阅读是围绕王成组的《中国地理学史》一书展开,对于中国的地图和地理学知识的发展史,使我们能够对整体的中国以及历史上中国人的头脑中对于异邦的想象、记录以及理解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others
Mine
中国是一个没有“社会”的社会主义国家,
是什么东西使中国内心在一种“缺德”的情况下成为社会今天的状态,摧毁社会概念的另一个侧面,这个概念使得社会的概念变等同于国家,
为什么,当你把边界和认同扭曲了之后
个体化和民族主义,阎云翔的个人化的研究缺乏整体;恶的自由表达作为社会的个人化的表达的误区;
欲望论的支持者,后现代的理论,文艺复兴,个体主义
结构主义,对于社会控制的支持,必要的控制和压抑,普遍而必要的控制;
西南和海外的,给我们知识分子的不同的境界,引到人类学自身的气质的重新定义,社会科学家今天做的事情是没有什么情调的。知识分子掌握文字之后的自以为是,恢复古代的那些士大夫的境界,知识分子的纵向的境界的要求,知识分子应该上升,上升到一个程度,永远抵达不了天的一种横向的上升,横向的扩张和补充即走出去,之后是纵向的上升,但要避免萨man主义似的的上升(张光直);知识分子需要有王的气质,搞一些调调;
-
豆友234103760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1-14 00:57:54
-
一斛水光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1-05 17:15:39
-
婼叶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4-30 22:32:27
-
Hurricane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07 14:04:23
-
HeboEstel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1-11 13:22:06
-
口袋不是妖怪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9-26 23:53:42
-
仿生猫猫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9-22 19:22:56
-
铁兔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12 17:36:57
-
豆友73262344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2-09 12:02:12
-
echo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5-09 11:27:57
-
江水的耳朵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23 01:56:03
-
您老朋友王狗熊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2-13 23:11:42
-
我在一锅粥中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0-18 17:02:50
-
石四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30 09:59:22
-
sacri451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8-30 20:21:00
-
LLLL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4-06 11:28:28
-
七 仔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4-05 12:00:44
-
袋中马铃薯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3-24 08:30:31
-
飞骑斥候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3-18 01:47:31
-
Rosella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3-17 23:01:06
-
游野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3-17 22:43:09
-
aian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3-17 22:26:54
-
小石头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3-17 21:30:37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3-17 21:18:35
-
calvino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3-17 20:40:58
-
Sarcophagus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3-17 19:41:33
-
缪缪未央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3-17 19:39:40
-
MammothSteppe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3-17 19: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