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道纪行(二)
在北海道大学里漫游时,我邂逅了两个中国留学生。那女生笑问我:“你行程里有小樽吗?”旁边的男生不以为然地说:“游客来这里,怎么可能不去小樽呢?”他说对了。在电影《情书》上映以来,这个原已衰落的港市已成了“浪漫北海道”最重要的象征。在出发前夕,我已看到同事在微信上分享这里最著名的“剧情观光旅游”线路——到《情书》中所出现的那些场景地去朝圣。这也的确是北海道旅游的成功所在:一个原本以农矿产业开发为主的岛屿,是如何变得“浪漫”的?
北海道在日本人的心目中,原先是一片荒寒之地。晚至1884年,冈千仞在与上海书院士人笔谈时还说,北海道“此地极寒孤岛,非人理所胜,故多莽苍”,而此时设置北海道开拓使都已有十五年了。从很多方面来看,北海道和中国的东北三省都不无相似之处:气候寒冷;早先地广人稀,留下的历史人文景观因而也不多;开发很晚,都要到19世纪中后期才开始,而且都以初级产品资源(农业、林业、矿产)为主,带有某种程度上的“国内殖民地”色彩;在近三四十年来都经历了转型的阵痛,甚至同样深受人口衰退和外流之苦。只不过同样的过程,北海道更早经历。除了函馆五棱郭等少数文化景观(以及像“うこの先江户时代”这样的人造景点),这里的大部分景观,要么是自然的(知床半岛、钏路湿地、洞爷湖等),要么是从农牧业转变过来(富良野、熊牧场无疑是最出名的,在登别附近也标着“北の大地,乗馬”),而工矿业在衰落之后,也不得不适应新的时代——硫磺矿变成了“地狱谷”,煤矿城市夕张现在以蜜瓜著称,而港口城市小樽则成了怀旧的浪漫之城。相比起来,在国内大概还不习惯把黑龙江和“浪漫”联系在一起,由于二人转和小品的影响,人们头脑中的东北形象往往与农村文化联系起来,虽然东北长久以来分明是中国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
在去地狱谷的路上,大概为免大家失望,导游预先说了句:“中国多的是名山大川,日本这里的景点则都是精致小巧的。”的确,地狱谷大致半个小时就能看完,那其实只是原先硫磺矿留下的遗迹。在小雨中走了一程,见到一尊小小的药王菩萨,那是早先南部藩有人过来采硫磺时,因洗脸医治好了眼疾而留下的。这个热气腾腾、犹如大地疮痍一般的山谷,对当时的矿工来说,大概恐怕就是地狱,但如今在游客眼里大抵只是个自然奇观,“地狱”带来的不是恐惧,而是游乐场里的那种刺激,连鬼都卡通化了,旁边汤浅神社外的两个鬼,更像是门神,颇有几分日本式迪斯尼乐园的味道。
或许可以这么说:在这里,很多事物都被“景观化”了。一片田野可以成为风景;一座遗留下来的矿坑也能带来新奇的体验;一座火山喷发所造成的新山体(昭和新山);一排以往的旧仓库;一个旧酒厂……都可以成为游客凝视的对象。相比而言,即使在当下,南京或西安郊外的古代雕像,仍然毫不顾惜地散落在农田里。
在这里,不同的景点都要设法确立自己的某种特色,以此来吸引游客——这和品牌的原理一样,即每个品牌都需要在消费者的头脑中占据一个标志差异的空间,有其特殊的定位或“独特卖点”(USP,Unique Selling Point),总之,它需要差异化。一个成功的景点往往并不在于它自身多么美,而在于它能带来什么特殊的“品牌体验”,这就是为什么2010年诞生的熊本熊号称“挽救了一个县的旅游经济”,并不是在这只卖萌的卡通熊诞生之前当地没有那些景点。这样的事在北海道也比比皆是:相比起“熊出没”的标记之有名,“熊牧场”本身着实平平无奇;在礼品店甚至道路涵洞外的坡上,当地熊咬鲑鱼、熊抱鲑鱼的木雕或图案也时时可见。
这一次的行程并不包含农业观光,不过从登别前往洞爷湖的路上,还是能看到一片平原地带整齐的田野。时值早春,残雪未消,田间寂无人声,也没有连片的花草盛开,但经过时看到“清野牧场”、“黄金牧场”、“安藤农园野菜直卖”之类不断掠过的标牌,可想在这里,农业景观会是比工矿遗产更吸引人的风景。北海道也一向都是日本的主要农牧基地,在明治时期,燕麦、玉米、大菜豆、鸭茅等植物新品种从西方引种过来时,大多都先种植在北海道,或以此为栽培中心。1903年张謇访日时最感兴趣的也就是北海道的开拓,尤其看到山东农民许士泰在札幌开荒万顷成功之后,深受感动,决心依此改造南通。时至今日,北海道仍有着日本最开阔的农业景观,只是这在后工业时代也慢慢地变成一种对大地风景的想象。
和国内的情形不同,在札幌的大超市里,各种农产品大多标着“产地直送”,且附上生产它的农民的名字和头像——他们无一例外都挂着灿烂的微笑,更像是一个园艺师而不是一般人印象中的“农民”。所谓“日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影视剧中也时常可见端倪:一个大城市青年,由于某种机缘巧合或厌倦了喧嚣的都市,忽然去农村干起了伐木工、殓葬师或自种蔬菜的农民。在这里,这些职业并不被视为一种职业,而被重新体验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人生哲学。我一个朋友曾笑说,日本人就算是去伐木或做菜,“也能营造出十分高大上的气氛来”。这与其说归因于某种“日本文化特质”,不如说是后工业社会的现象:消费过程中,“意义”所带来的体验,比物品本身更重要。
正由于近代化时期盛产农产品的缘故,这里也成为最早打出日本本土品牌啤酒的地方——那是1876年北海道开拓使厅开设的酿造所推出的札幌麦酒,现在札幌市内还有札幌啤酒博物馆。在一小时车程外的海滨小城余市,则有号称日本威士忌元祖的一甲(Nikka)蒸馏所,其创立者竹鹤政孝被称为“日本威士忌之父”。原先的厂区,现在已变成了一个工业旅游的博物馆,包含着竹鹤夫妇的故居,其生平被重新展现为一出传奇。然而这类观光更成功的,则是制造巧克力的“白色城堡”,这个小小的仿古西式城堡,营造出一种童话般的浪漫情调,游客甚多。不必说,相比起博物馆,这样的情调总是更能对一般游人的胃口,甚至对他们而言更有纪念意义。
虽说这里无论是威士忌、还是白色城堡中那种欧式童话气氛,都可看出保持其西方意味的努力,不过这就像札幌街头的麦当劳一样,总还是能让人感到它附带着一种特殊的日本意味。长崎的荷兰村豪斯登堡更有名,这个国家也似乎比亚洲其它地方更迷恋这种西式情调,这大概是一种特殊的“日本式异国情调”。这有点像是中国某些景点中可见到的“世界之窗”(上海迪斯尼不知是否也会这样?),本身附带着自身对他者的想像。在这些旅游景观中的“西方”元素,自然更多是“用于消费的西方符号”。这其中的两难在于:它既不能太本地化(那样人们就会觉得“那根本不是西方文化气氛”),又不能太异国情调,因为真正完全陌生的事物,人们是接受不了的。不过说起来旅游本身也是如此:游客总是既希望体验到与自己日常生活不同的事物,又希望行程中的安排最好按自己原先习惯的条件来。“入乡随俗”与“宾至如归”之间本身存在矛盾。
如果说国内往往只是在“发现”一个景点之后,把它圈起来收钱,那么在这里,旅游真正是“工业化”了,是一种细致规划的产业,也真正是把游客视为想要差异化体验的消费者——在这一点上,这个消费者和商品购买者或游乐场的游客并无区别。在这方面,北海道大概没有哪个地方能比小樽做到更极致了。虽然我对所谓“剧情观光旅游”并不在意,但在从札幌去小樽的路上,脑海中也自然而然浮现出《情书》中的场景,那部电影的确给人留下了一个近乎唯美的小樽(乃至北海道)的形象。时值早春,残雪已消,樱花未放,正是这里一年中旅游最淡的季节,高坡下的日本海在阴翳的天际下显出深深的蓝色。也许是因为现在的许多港务都迁移到了离札幌更近的石狩港,午间的小樽港区非常空旷而安静,几乎看不到人。对多数游客来说,现在这里只是个怀旧型的旅游城市,并且有着这类城镇往往会附带有的“逝去的繁荣”——现在旅游介绍上都宣称它曾号称“北方的华尔街”,虽然这无论如何是过誉了,但大概也就像某个小镇被称为“小上海”吧。
小樽的老街基本就是一条长街,再加上旁边小樽运河一带的旧仓库(几乎是这里的标志性建筑),景点很集中,导游仅预留了两小时——想来她觉得这样走一遍足够了。从某种程度上说,这里甚至有几分上海新天地的感觉,虽然它并不在一个大都市的中心,但同样是修旧如旧的建筑,并且也同样开满了各种店铺,只是更注重整体的“浪漫”基调——有一座老建筑现在居然就叫做“小樽浪漫馆”(Romankan)。同行的女同事们也尤其对那些琳琅满目的玻璃器皿(这是小樽最出名的,“北一硝子”最初就从事玻璃生产)、八音盒、点心(“六花亭”等)等爱不释手,流连忘返。著名的小樽运河,其实景观河道也只是短短的一段,游客明显比当地人多多了——而这些当地人中还包括在河边画风景画代售的、以及拉游客的车夫。
从主街的小巷走进去,有一座不起眼的“小樽历史馆”,陈列非常紧凑。与北海道近代以来兴起的许多城市一样,小樽最早原是工矿城镇,是从1873年发现煤炭开始的;其繁华也不是“北方华尔街”式的繁华,而或许更像鲁尔区,甚至现在游客为之惊叹的玻璃工艺,在北海道原本也是在函馆更早传入。那时的北海道一切都在新开发的浪潮中,以至于1880年开通的札幌-小樽线是全国第三条铁路,小樽运河则是1923年在填海岸线外形成的人工岛开凿出来的,同样是为了港口运输,可算是是其鼎盛时期的产物。如今看来难以置信的是,在1940年之前,小樽和函馆的人口都曾超过札幌,而如今两城加起来也不到札幌人口的四分之一。二战后,日本政府决定将室兰、苫小牧等太平洋沿岸的港口作为重点,函馆、小樽等老港的地位下降,而1960年代后随着石油成为主要能源,北海道的矿业也陷入不可逆的衰退。从小樽的人口变化就可看出这座城市的盛衰:1916年突破10万人,1932年达15万,1958年首次突破20万,到1964年,其常住人口达到历史巅峰的207,904人,之后便不断下滑:1970、1973、1983、1987、1994各向下跌破1万人,到2007年跌破14万,至今仍在衰退之中,一度是全国知名的“斜阳都市”。
现在看到的小樽,可说是随着它作为工业城市的衰败而来的反向运动的结果。可以想见,在它作为煤矿、工业港口城市的时候,大概既没什么人把它作为旅游目的地,更不可能把它看作是浪漫的、充满怀旧气息的地方。在其盛衰转折的1960年代中,小樽运河也已遭废弃,淤塞的河道在夏天散发出恶臭,一度决定将之填埋,由此激起1973年的“小樽运河保存协会”,虽然抗争产生极大影响,但1985年运河仍被部分填埋。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它的历史文化遗产开始受到重视,文化设施也齐全起来:小樽文学馆和小樽美术馆在1978和1979两年相继开馆,更不必说还有对大量历史建筑的重新审视和复原。这些都是随着“小樽运河保存”、“小樽再生论坛”等四十年来民间不断要求保存和重振地方景观的努力而来的。这背后的信念,与函馆的复兴是一样,即借由建筑物的再生,带给都市新生命。幸运的是小樽至少的确辉煌过,为它向后工业化社会的转型中保留了一笔遗产,即明治时期的西洋化老建筑,否则现在游人到此,大概也没什么可看的。1983年当地制定《小樽市历史性建筑物及景观地区保全条例》,开始设法重新利用这些老房子。其结果是观光客数目在1985年达到270万人,1992年已突破500万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重修的小樽运河,河道变窄,周围的石砌仓库也有所减少,当地保存运动的人士认为这很人工化,但很多游客却觉得这里“非常诗情画意”。
“小樽运河保存协会”前会长峰山富美曾说:“真正的故乡是自己的心之所在、要生活于其中,就近地去保护它。”这其中或可看出日本地方自治的力量:每个地方都力图打造自身的特点。这其中既有传统的因素(毕竟日本经历了长期的封建时代),也有现代化时期那种想要维护自身特色的压力(或许可以称之为“再封建化”)。日本那种“一村一品”恐怕也不是偶然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日本或许仍是像江户时代一样,是一个巨大的地方自治的联合体。
不过这真的就能挽救斜阳都市吗?很难说。小樽无论如何算是成功的案例,但即使是它,人口也还是在不断萎缩中。旅游业无法养活当地所有人,年轻人也毕竟总要去大都市寻找机会。从小樽市政府网站的数据来看,小樽在2007年11月还有138,993人,但今年3月末已仅有124,122人,其中65岁以上老人的比重高达36.38%——而2014年底日本全国平均是26.0%,札幌为24.1%,上海则为10.12%。在整个北海道,这些年来人口都大幅衰退,2012年总和出生率仅1.26,在全国各都道府县中只比东京和京都略高;孩子越来越少,以至于2004-2014年间已陆续关闭多达451所道立中小学。其中唯一人口大幅增长的就是札幌市:1975年其人口(131.9万)还位居全国第七,2007年已超过神户、京都攀升到第五(189.31万),在十大都市里增幅第一(43.5%),比近年来蒸蒸日上的福冈(40.4%)还要高。
残酷的现实是:不管多么热爱家乡,但人口总是在往都市集中,只不过在北海道尤为显著而已。在这一浪潮中,最痛苦的不是小樽、函馆这样有自己历史文化传统可挖掘的城市,而是像夕张这样的纯工矿城市——它在1940-1960年代初的鼎盛期曾出产了北海道20%的煤炭,是日本的“煤炭之都”,但在1963年日本削减煤炭生产后,夕张被迫于1990年关闭最后一个煤矿,经济急转直下,衰落的速度远超过小樽:夕张1990年人口2.1万,仅是1960年巅峰时12万人的1/6,现在更仅有1.2万人。和小樽一样,它也在向后工业化转型:1961年当地农民改良的蜜瓜成了新特色,如今它创造了全市农业收入的90%多,那个号称“史上最凶残吉祥物”的蜜瓜熊也渐渐知名,但其“煤炭历史村”却并不十分收欢迎——毕竟要把这联系到浪漫要困难得多了。这些都是日本工业城市转型的缩影,电影《扶桑花女郎》便是基于常磐煤矿的真实故事改编的。
一路从余市到小樽,街道常常空荡荡的,许多地方似乎都看不到市民,即便是人潮涌动的小樽老街,那给人印象也是游客居多;许多房子上标着“入居者募集中”。有人问起导游,为何看不到人,回答是:“都去东京看樱花去了。”这听起来倒也不失为一个浪漫的托词。
北海道在日本人的心目中,原先是一片荒寒之地。晚至1884年,冈千仞在与上海书院士人笔谈时还说,北海道“此地极寒孤岛,非人理所胜,故多莽苍”,而此时设置北海道开拓使都已有十五年了。从很多方面来看,北海道和中国的东北三省都不无相似之处:气候寒冷;早先地广人稀,留下的历史人文景观因而也不多;开发很晚,都要到19世纪中后期才开始,而且都以初级产品资源(农业、林业、矿产)为主,带有某种程度上的“国内殖民地”色彩;在近三四十年来都经历了转型的阵痛,甚至同样深受人口衰退和外流之苦。只不过同样的过程,北海道更早经历。除了函馆五棱郭等少数文化景观(以及像“うこの先江户时代”这样的人造景点),这里的大部分景观,要么是自然的(知床半岛、钏路湿地、洞爷湖等),要么是从农牧业转变过来(富良野、熊牧场无疑是最出名的,在登别附近也标着“北の大地,乗馬”),而工矿业在衰落之后,也不得不适应新的时代——硫磺矿变成了“地狱谷”,煤矿城市夕张现在以蜜瓜著称,而港口城市小樽则成了怀旧的浪漫之城。相比起来,在国内大概还不习惯把黑龙江和“浪漫”联系在一起,由于二人转和小品的影响,人们头脑中的东北形象往往与农村文化联系起来,虽然东北长久以来分明是中国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
在去地狱谷的路上,大概为免大家失望,导游预先说了句:“中国多的是名山大川,日本这里的景点则都是精致小巧的。”的确,地狱谷大致半个小时就能看完,那其实只是原先硫磺矿留下的遗迹。在小雨中走了一程,见到一尊小小的药王菩萨,那是早先南部藩有人过来采硫磺时,因洗脸医治好了眼疾而留下的。这个热气腾腾、犹如大地疮痍一般的山谷,对当时的矿工来说,大概恐怕就是地狱,但如今在游客眼里大抵只是个自然奇观,“地狱”带来的不是恐惧,而是游乐场里的那种刺激,连鬼都卡通化了,旁边汤浅神社外的两个鬼,更像是门神,颇有几分日本式迪斯尼乐园的味道。
或许可以这么说:在这里,很多事物都被“景观化”了。一片田野可以成为风景;一座遗留下来的矿坑也能带来新奇的体验;一座火山喷发所造成的新山体(昭和新山);一排以往的旧仓库;一个旧酒厂……都可以成为游客凝视的对象。相比而言,即使在当下,南京或西安郊外的古代雕像,仍然毫不顾惜地散落在农田里。
在这里,不同的景点都要设法确立自己的某种特色,以此来吸引游客——这和品牌的原理一样,即每个品牌都需要在消费者的头脑中占据一个标志差异的空间,有其特殊的定位或“独特卖点”(USP,Unique Selling Point),总之,它需要差异化。一个成功的景点往往并不在于它自身多么美,而在于它能带来什么特殊的“品牌体验”,这就是为什么2010年诞生的熊本熊号称“挽救了一个县的旅游经济”,并不是在这只卖萌的卡通熊诞生之前当地没有那些景点。这样的事在北海道也比比皆是:相比起“熊出没”的标记之有名,“熊牧场”本身着实平平无奇;在礼品店甚至道路涵洞外的坡上,当地熊咬鲑鱼、熊抱鲑鱼的木雕或图案也时时可见。
这一次的行程并不包含农业观光,不过从登别前往洞爷湖的路上,还是能看到一片平原地带整齐的田野。时值早春,残雪未消,田间寂无人声,也没有连片的花草盛开,但经过时看到“清野牧场”、“黄金牧场”、“安藤农园野菜直卖”之类不断掠过的标牌,可想在这里,农业景观会是比工矿遗产更吸引人的风景。北海道也一向都是日本的主要农牧基地,在明治时期,燕麦、玉米、大菜豆、鸭茅等植物新品种从西方引种过来时,大多都先种植在北海道,或以此为栽培中心。1903年张謇访日时最感兴趣的也就是北海道的开拓,尤其看到山东农民许士泰在札幌开荒万顷成功之后,深受感动,决心依此改造南通。时至今日,北海道仍有着日本最开阔的农业景观,只是这在后工业时代也慢慢地变成一种对大地风景的想象。
和国内的情形不同,在札幌的大超市里,各种农产品大多标着“产地直送”,且附上生产它的农民的名字和头像——他们无一例外都挂着灿烂的微笑,更像是一个园艺师而不是一般人印象中的“农民”。所谓“日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影视剧中也时常可见端倪:一个大城市青年,由于某种机缘巧合或厌倦了喧嚣的都市,忽然去农村干起了伐木工、殓葬师或自种蔬菜的农民。在这里,这些职业并不被视为一种职业,而被重新体验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人生哲学。我一个朋友曾笑说,日本人就算是去伐木或做菜,“也能营造出十分高大上的气氛来”。这与其说归因于某种“日本文化特质”,不如说是后工业社会的现象:消费过程中,“意义”所带来的体验,比物品本身更重要。
正由于近代化时期盛产农产品的缘故,这里也成为最早打出日本本土品牌啤酒的地方——那是1876年北海道开拓使厅开设的酿造所推出的札幌麦酒,现在札幌市内还有札幌啤酒博物馆。在一小时车程外的海滨小城余市,则有号称日本威士忌元祖的一甲(Nikka)蒸馏所,其创立者竹鹤政孝被称为“日本威士忌之父”。原先的厂区,现在已变成了一个工业旅游的博物馆,包含着竹鹤夫妇的故居,其生平被重新展现为一出传奇。然而这类观光更成功的,则是制造巧克力的“白色城堡”,这个小小的仿古西式城堡,营造出一种童话般的浪漫情调,游客甚多。不必说,相比起博物馆,这样的情调总是更能对一般游人的胃口,甚至对他们而言更有纪念意义。
虽说这里无论是威士忌、还是白色城堡中那种欧式童话气氛,都可看出保持其西方意味的努力,不过这就像札幌街头的麦当劳一样,总还是能让人感到它附带着一种特殊的日本意味。长崎的荷兰村豪斯登堡更有名,这个国家也似乎比亚洲其它地方更迷恋这种西式情调,这大概是一种特殊的“日本式异国情调”。这有点像是中国某些景点中可见到的“世界之窗”(上海迪斯尼不知是否也会这样?),本身附带着自身对他者的想像。在这些旅游景观中的“西方”元素,自然更多是“用于消费的西方符号”。这其中的两难在于:它既不能太本地化(那样人们就会觉得“那根本不是西方文化气氛”),又不能太异国情调,因为真正完全陌生的事物,人们是接受不了的。不过说起来旅游本身也是如此:游客总是既希望体验到与自己日常生活不同的事物,又希望行程中的安排最好按自己原先习惯的条件来。“入乡随俗”与“宾至如归”之间本身存在矛盾。
如果说国内往往只是在“发现”一个景点之后,把它圈起来收钱,那么在这里,旅游真正是“工业化”了,是一种细致规划的产业,也真正是把游客视为想要差异化体验的消费者——在这一点上,这个消费者和商品购买者或游乐场的游客并无区别。在这方面,北海道大概没有哪个地方能比小樽做到更极致了。虽然我对所谓“剧情观光旅游”并不在意,但在从札幌去小樽的路上,脑海中也自然而然浮现出《情书》中的场景,那部电影的确给人留下了一个近乎唯美的小樽(乃至北海道)的形象。时值早春,残雪已消,樱花未放,正是这里一年中旅游最淡的季节,高坡下的日本海在阴翳的天际下显出深深的蓝色。也许是因为现在的许多港务都迁移到了离札幌更近的石狩港,午间的小樽港区非常空旷而安静,几乎看不到人。对多数游客来说,现在这里只是个怀旧型的旅游城市,并且有着这类城镇往往会附带有的“逝去的繁荣”——现在旅游介绍上都宣称它曾号称“北方的华尔街”,虽然这无论如何是过誉了,但大概也就像某个小镇被称为“小上海”吧。
小樽的老街基本就是一条长街,再加上旁边小樽运河一带的旧仓库(几乎是这里的标志性建筑),景点很集中,导游仅预留了两小时——想来她觉得这样走一遍足够了。从某种程度上说,这里甚至有几分上海新天地的感觉,虽然它并不在一个大都市的中心,但同样是修旧如旧的建筑,并且也同样开满了各种店铺,只是更注重整体的“浪漫”基调——有一座老建筑现在居然就叫做“小樽浪漫馆”(Romankan)。同行的女同事们也尤其对那些琳琅满目的玻璃器皿(这是小樽最出名的,“北一硝子”最初就从事玻璃生产)、八音盒、点心(“六花亭”等)等爱不释手,流连忘返。著名的小樽运河,其实景观河道也只是短短的一段,游客明显比当地人多多了——而这些当地人中还包括在河边画风景画代售的、以及拉游客的车夫。
从主街的小巷走进去,有一座不起眼的“小樽历史馆”,陈列非常紧凑。与北海道近代以来兴起的许多城市一样,小樽最早原是工矿城镇,是从1873年发现煤炭开始的;其繁华也不是“北方华尔街”式的繁华,而或许更像鲁尔区,甚至现在游客为之惊叹的玻璃工艺,在北海道原本也是在函馆更早传入。那时的北海道一切都在新开发的浪潮中,以至于1880年开通的札幌-小樽线是全国第三条铁路,小樽运河则是1923年在填海岸线外形成的人工岛开凿出来的,同样是为了港口运输,可算是是其鼎盛时期的产物。如今看来难以置信的是,在1940年之前,小樽和函馆的人口都曾超过札幌,而如今两城加起来也不到札幌人口的四分之一。二战后,日本政府决定将室兰、苫小牧等太平洋沿岸的港口作为重点,函馆、小樽等老港的地位下降,而1960年代后随着石油成为主要能源,北海道的矿业也陷入不可逆的衰退。从小樽的人口变化就可看出这座城市的盛衰:1916年突破10万人,1932年达15万,1958年首次突破20万,到1964年,其常住人口达到历史巅峰的207,904人,之后便不断下滑:1970、1973、1983、1987、1994各向下跌破1万人,到2007年跌破14万,至今仍在衰退之中,一度是全国知名的“斜阳都市”。
现在看到的小樽,可说是随着它作为工业城市的衰败而来的反向运动的结果。可以想见,在它作为煤矿、工业港口城市的时候,大概既没什么人把它作为旅游目的地,更不可能把它看作是浪漫的、充满怀旧气息的地方。在其盛衰转折的1960年代中,小樽运河也已遭废弃,淤塞的河道在夏天散发出恶臭,一度决定将之填埋,由此激起1973年的“小樽运河保存协会”,虽然抗争产生极大影响,但1985年运河仍被部分填埋。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它的历史文化遗产开始受到重视,文化设施也齐全起来:小樽文学馆和小樽美术馆在1978和1979两年相继开馆,更不必说还有对大量历史建筑的重新审视和复原。这些都是随着“小樽运河保存”、“小樽再生论坛”等四十年来民间不断要求保存和重振地方景观的努力而来的。这背后的信念,与函馆的复兴是一样,即借由建筑物的再生,带给都市新生命。幸运的是小樽至少的确辉煌过,为它向后工业化社会的转型中保留了一笔遗产,即明治时期的西洋化老建筑,否则现在游人到此,大概也没什么可看的。1983年当地制定《小樽市历史性建筑物及景观地区保全条例》,开始设法重新利用这些老房子。其结果是观光客数目在1985年达到270万人,1992年已突破500万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重修的小樽运河,河道变窄,周围的石砌仓库也有所减少,当地保存运动的人士认为这很人工化,但很多游客却觉得这里“非常诗情画意”。
“小樽运河保存协会”前会长峰山富美曾说:“真正的故乡是自己的心之所在、要生活于其中,就近地去保护它。”这其中或可看出日本地方自治的力量:每个地方都力图打造自身的特点。这其中既有传统的因素(毕竟日本经历了长期的封建时代),也有现代化时期那种想要维护自身特色的压力(或许可以称之为“再封建化”)。日本那种“一村一品”恐怕也不是偶然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日本或许仍是像江户时代一样,是一个巨大的地方自治的联合体。
不过这真的就能挽救斜阳都市吗?很难说。小樽无论如何算是成功的案例,但即使是它,人口也还是在不断萎缩中。旅游业无法养活当地所有人,年轻人也毕竟总要去大都市寻找机会。从小樽市政府网站的数据来看,小樽在2007年11月还有138,993人,但今年3月末已仅有124,122人,其中65岁以上老人的比重高达36.38%——而2014年底日本全国平均是26.0%,札幌为24.1%,上海则为10.12%。在整个北海道,这些年来人口都大幅衰退,2012年总和出生率仅1.26,在全国各都道府县中只比东京和京都略高;孩子越来越少,以至于2004-2014年间已陆续关闭多达451所道立中小学。其中唯一人口大幅增长的就是札幌市:1975年其人口(131.9万)还位居全国第七,2007年已超过神户、京都攀升到第五(189.31万),在十大都市里增幅第一(43.5%),比近年来蒸蒸日上的福冈(40.4%)还要高。
残酷的现实是:不管多么热爱家乡,但人口总是在往都市集中,只不过在北海道尤为显著而已。在这一浪潮中,最痛苦的不是小樽、函馆这样有自己历史文化传统可挖掘的城市,而是像夕张这样的纯工矿城市——它在1940-1960年代初的鼎盛期曾出产了北海道20%的煤炭,是日本的“煤炭之都”,但在1963年日本削减煤炭生产后,夕张被迫于1990年关闭最后一个煤矿,经济急转直下,衰落的速度远超过小樽:夕张1990年人口2.1万,仅是1960年巅峰时12万人的1/6,现在更仅有1.2万人。和小樽一样,它也在向后工业化转型:1961年当地农民改良的蜜瓜成了新特色,如今它创造了全市农业收入的90%多,那个号称“史上最凶残吉祥物”的蜜瓜熊也渐渐知名,但其“煤炭历史村”却并不十分收欢迎——毕竟要把这联系到浪漫要困难得多了。这些都是日本工业城市转型的缩影,电影《扶桑花女郎》便是基于常磐煤矿的真实故事改编的。
一路从余市到小樽,街道常常空荡荡的,许多地方似乎都看不到市民,即便是人潮涌动的小樽老街,那给人印象也是游客居多;许多房子上标着“入居者募集中”。有人问起导游,为何看不到人,回答是:“都去东京看樱花去了。”这听起来倒也不失为一个浪漫的托词。
![]() |
白色城堡 小火车驿站 |
![]() |
白色城堡 |
![]() |
白色城堡 桦树林(桦树也是小樽的市树) |
![]() |
桦树间的白日 |
![]() |
余市 竹鹤蒸馏所 |
![]() |
余市 远眺残雪 |
![]() |
小樽 老建筑 |
![]() |
小樽浪漫馆 |
![]() |
小樽运河边 |
-
幽雅蓝韵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1-05 17:26:43
-
apikoros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8-18 15:16:54
-
绛珠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8-01 16:27:41
-
Porco Ross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7-31 08:53:27
-
醔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7-31 05:49:20
-
好雅鬼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7-31 00:27:46
-
Journe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7-31 00:18:55
-
corbell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7-30 23:21:40
-
MozacOval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7-30 23:18:57
-
猫不许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7-30 22:3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