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续冬谈《荒野侦探》
速记真不是盖的,下午四五点的活动。。
世纪文景提供
胡续冬:
我读这本书读的比较高兴,我觉得这个书的封面来说也是煞费苦心,列了马尔克斯、博尔赫斯,我觉得他们意见都不搭界,我觉得他跟博尔赫斯的关系还不如今天大使跟博尔赫斯关系大,大使跟博尔赫斯长的很像。
这本书对于中国有一个意义,就是在文学社会学意义上替压在文学金字塔下面庞大的基数代言,他揭示了这个现象,就像贝拉诺和利马这两个人为代表的一个圈子,一个本能现实主义圈子过的非常不好的生活,他们是在整个世界,是现代性发展到一定结果之后,在一定社会形态都会出现的一个族群,这一类族群早一点可以追溯到波德莱尔的一个城市的,一个游手好闲的人,在推推搡搡的街头密谋着和主流社会不一样的东西。也有在瑞士的犄角旮旯的地方,包括像超现实主义时期的巴黎,特别是书中两个主角,很像超现实主义里面的阿拉贡和布勒东这两个人,如果你回头买一本书讲巴黎二三十年代超现实主义的冲动,完全差不多,而这条线一直可以接上,接到美国的垮掉一代,包括嬉皮士运动,这是一个现代社会到了一定时期以后,他会有一种反社会进程的现代性的审美现代性,有一帮人以这种东西试图平衡或者维继一个社会的价值理念或者是心灵的位置。
就说中国出现的一大堆事,一大堆文学青年蹭吃、蹭喝、蹭妞,尤其是在80年代诗歌界,全是一模一样的,完全可以把这本书当成在80年代的成都,80年代北京某个胡同里面,80年代南京,80年代中国任何以县为单位,包括以乡为单位的地方活跃着大量的文学青年。但是,现在我们只看到从那里混出来的,写出名的,无论是诗人也好,还是诗人转行写小说的也好,还是后来成就于牟森这样的戏剧导演也好,都是80年代爬过来的。但是,有大量的像波拉尼奥作者本人,或者通过小说里面人物里面影射出来的无数的他,都是文学金字塔底端的文学青年,这些人是没有人关注他们的,一直到90年代的时候80年代的遗风还在北京,当时圆明园有一个画家村,当时都是在警察的驱逐当中,在正常市民置疑的目光中猥琐地生存,里面除了艺术家之外有很多诗人,穷的叮当响,最后是在圆明园的边上偷刺猬吃,而且就算是有刺猬偷,还饿死了两个诗人,非常惨,大量的数百万计的文学青年成为另外一些像牟森和我这样的成为往上怕了一点的垫脚石和牺牲批,他们构成了一一种基数,形成了对文学的崇拜。现在我们已经到了21世纪第一个十年快过完了,好像大家已经非常中产了,我们关注的是潘石屹说什么,任志强说什么,实际上看不见的地方,文学崇拜cult或者是诗歌的崇拜就像现代社会中不可去除的病毒一样生活在任何一个社会的文件夹里面,就像微软的漏洞一样。但是这种病毒是一种有益的提醒,他提醒我们这个社会就像微软系统一样是有问题的,这个病毒并不是恶意的病毒,是善意的提醒。
我觉得这本书确实是为全世界文学金字塔底端的人带言的一曲悲歌。当时读这本书的时候很爽,很舒服,好赖发现是不是跟凯鲁亚克《在路上》有点接近,但是我发现比那个要深。媒体朋友如果喜欢标题党的话可以总结一句话,凯鲁亚克的一句话是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这本书是永远年轻、永远荒唐的悲伤。
这就是一种病毒,对诗歌崇拜的病毒,这种东西从我们现在讲的公民社会,大家谈论的都是立宪的问题,怎么谈论文学青年的话题,但是有必要,这些人你杀不灭的,他们的理想,你看主人公的名字就知道,一个是尤里西斯,他是永远的漂泊者,还有一个是阿尔帝尔·兰波,他是将这两个形象和波拉尼奥本人形象混在一起。
兰波就是把自己的青春挥霍殆尽,成为一个冷血的船长。所以,这本书就是文学青年生活指南,你在里面能看到一个很穷的文学青年怎么蹭饭,怎么活下去的办法,实在一分钱没有了,可以到处打听哪个地方有农作物要收,我们收庄稼,这样就可以勉强生活几个月。又没钱了怎么办?我们去营业地给人当看门的,可以混点饭。
但是,有一点遗憾的,波拉尼奥的名字在美国是如日中天,去年在美国有一个去世的很重要的作家,他们就把他和波拉尼奥相比,说他是受波拉尼奥影响很年轻的作家去世了,你看波拉尼奥很多阅读活动和书评推介里面,波拉尼奥是出现非常频繁的名字。像这样一个作家,当时在美国书店里面也范了一下他的英文版,那个里面有很多很猛的语言,但是落实到汉语里面应该有删节,你都不能说是很色情的东西,色情是三级片,他那里面直接就是毛片了,你可以感觉到很猛的东西,就是本能现实主义的冲动,我觉得本能译的很有意思,他本来是内脏的发自身体器官的现实主义,译成本能也说得过去。这本书在英语世界如此之畅销,后来我听我的一个秘鲁的哥们儿说,这个和西班牙语相比已经少去很多粗野的力量。这本书的语言非常好,在西班牙语里面展现的不是华丽的西班牙语语言,而是和当代生活,尤其和年轻人炽烈的梦想和反叛的激情非常一致的像板砖一样有活力的很粗野的力量。但是,翻成英语之后,已经稍微的娘娘化了一些,但是落实到汉语的来时候,因为是转译,所以这是一个遗憾。其实像陈(众议)老师、胡(真才)老师培养了那么多的西班牙语人才,他们早就应该开始翻译这些作品了。
世纪文景提供
胡续冬:
我读这本书读的比较高兴,我觉得这个书的封面来说也是煞费苦心,列了马尔克斯、博尔赫斯,我觉得他们意见都不搭界,我觉得他跟博尔赫斯的关系还不如今天大使跟博尔赫斯关系大,大使跟博尔赫斯长的很像。
这本书对于中国有一个意义,就是在文学社会学意义上替压在文学金字塔下面庞大的基数代言,他揭示了这个现象,就像贝拉诺和利马这两个人为代表的一个圈子,一个本能现实主义圈子过的非常不好的生活,他们是在整个世界,是现代性发展到一定结果之后,在一定社会形态都会出现的一个族群,这一类族群早一点可以追溯到波德莱尔的一个城市的,一个游手好闲的人,在推推搡搡的街头密谋着和主流社会不一样的东西。也有在瑞士的犄角旮旯的地方,包括像超现实主义时期的巴黎,特别是书中两个主角,很像超现实主义里面的阿拉贡和布勒东这两个人,如果你回头买一本书讲巴黎二三十年代超现实主义的冲动,完全差不多,而这条线一直可以接上,接到美国的垮掉一代,包括嬉皮士运动,这是一个现代社会到了一定时期以后,他会有一种反社会进程的现代性的审美现代性,有一帮人以这种东西试图平衡或者维继一个社会的价值理念或者是心灵的位置。
就说中国出现的一大堆事,一大堆文学青年蹭吃、蹭喝、蹭妞,尤其是在80年代诗歌界,全是一模一样的,完全可以把这本书当成在80年代的成都,80年代北京某个胡同里面,80年代南京,80年代中国任何以县为单位,包括以乡为单位的地方活跃着大量的文学青年。但是,现在我们只看到从那里混出来的,写出名的,无论是诗人也好,还是诗人转行写小说的也好,还是后来成就于牟森这样的戏剧导演也好,都是80年代爬过来的。但是,有大量的像波拉尼奥作者本人,或者通过小说里面人物里面影射出来的无数的他,都是文学金字塔底端的文学青年,这些人是没有人关注他们的,一直到90年代的时候80年代的遗风还在北京,当时圆明园有一个画家村,当时都是在警察的驱逐当中,在正常市民置疑的目光中猥琐地生存,里面除了艺术家之外有很多诗人,穷的叮当响,最后是在圆明园的边上偷刺猬吃,而且就算是有刺猬偷,还饿死了两个诗人,非常惨,大量的数百万计的文学青年成为另外一些像牟森和我这样的成为往上怕了一点的垫脚石和牺牲批,他们构成了一一种基数,形成了对文学的崇拜。现在我们已经到了21世纪第一个十年快过完了,好像大家已经非常中产了,我们关注的是潘石屹说什么,任志强说什么,实际上看不见的地方,文学崇拜cult或者是诗歌的崇拜就像现代社会中不可去除的病毒一样生活在任何一个社会的文件夹里面,就像微软的漏洞一样。但是这种病毒是一种有益的提醒,他提醒我们这个社会就像微软系统一样是有问题的,这个病毒并不是恶意的病毒,是善意的提醒。
我觉得这本书确实是为全世界文学金字塔底端的人带言的一曲悲歌。当时读这本书的时候很爽,很舒服,好赖发现是不是跟凯鲁亚克《在路上》有点接近,但是我发现比那个要深。媒体朋友如果喜欢标题党的话可以总结一句话,凯鲁亚克的一句话是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这本书是永远年轻、永远荒唐的悲伤。
这就是一种病毒,对诗歌崇拜的病毒,这种东西从我们现在讲的公民社会,大家谈论的都是立宪的问题,怎么谈论文学青年的话题,但是有必要,这些人你杀不灭的,他们的理想,你看主人公的名字就知道,一个是尤里西斯,他是永远的漂泊者,还有一个是阿尔帝尔·兰波,他是将这两个形象和波拉尼奥本人形象混在一起。
兰波就是把自己的青春挥霍殆尽,成为一个冷血的船长。所以,这本书就是文学青年生活指南,你在里面能看到一个很穷的文学青年怎么蹭饭,怎么活下去的办法,实在一分钱没有了,可以到处打听哪个地方有农作物要收,我们收庄稼,这样就可以勉强生活几个月。又没钱了怎么办?我们去营业地给人当看门的,可以混点饭。
但是,有一点遗憾的,波拉尼奥的名字在美国是如日中天,去年在美国有一个去世的很重要的作家,他们就把他和波拉尼奥相比,说他是受波拉尼奥影响很年轻的作家去世了,你看波拉尼奥很多阅读活动和书评推介里面,波拉尼奥是出现非常频繁的名字。像这样一个作家,当时在美国书店里面也范了一下他的英文版,那个里面有很多很猛的语言,但是落实到汉语里面应该有删节,你都不能说是很色情的东西,色情是三级片,他那里面直接就是毛片了,你可以感觉到很猛的东西,就是本能现实主义的冲动,我觉得本能译的很有意思,他本来是内脏的发自身体器官的现实主义,译成本能也说得过去。这本书在英语世界如此之畅销,后来我听我的一个秘鲁的哥们儿说,这个和西班牙语相比已经少去很多粗野的力量。这本书的语言非常好,在西班牙语里面展现的不是华丽的西班牙语语言,而是和当代生活,尤其和年轻人炽烈的梦想和反叛的激情非常一致的像板砖一样有活力的很粗野的力量。但是,翻成英语之后,已经稍微的娘娘化了一些,但是落实到汉语的来时候,因为是转译,所以这是一个遗憾。其实像陈(众议)老师、胡(真才)老师培养了那么多的西班牙语人才,他们早就应该开始翻译这些作品了。
-
暮隅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28 03:41:07
-
笑对人生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0-23 09:18:39
-
介词 赞了这篇日记 2009-10-27 15:32:44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09-09-28 18:04:57
-
Patrick/小白 赞了这篇日记 2009-09-11 15:22:51
-
抬头见喜 赞了这篇日记 2009-09-11 13:58:16
-
银古桑 赞了这篇日记 2009-09-11 13:24:55
-
远游 赞了这篇日记 2009-09-11 12:29:15
-
小别 赞了这篇日记 2009-09-11 10:02:16
-
阿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09-09-11 09:52:33
-
大刚 赞了这篇日记 2009-09-11 09:14:05
-
即兴表演艺术家 赞了这篇日记 2009-09-11 08:37:52
-
Jasmim 赞了这篇日记 2009-09-10 23:29:48
-
Heloise 赞了这篇日记 2009-09-10 23:06:52
-
芝麻开门 赞了这篇日记 2009-09-10 22:4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