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的诗
说宝钗的诗歌之前,倒是要先说说顾城。估计要得罪一些人了。顾城当然很有才,很有灵性,只是一个男人再有灵性,哪怕能写出绝世的篇章,也无法遮盖他内心残忍的一面。就算把文学世界精神世界抬高到人世之上的地步,也没理由因此而杀人。杀死谢烨这件事,我还是不能接受的。男人做着避世的梦,把自己活成一个孩子,就看不到别人因此而承担的重压。特别是当两个孩子的妈的妻子。可悲的是做着红楼梦里钗黛合一的美梦的男人,心理上总认为自己可以坐享齐人之福的男人们一定不在少数。把头埋在姐姐妹妹的怀抱里,有漂亮丫鬟端茶递水供自己欣赏,不用面对大观园外的风雨,那倒是挺美的。所以我看到那些很美丽的出世文字的时候,还是免不了犹豫一下。总认为一个人对彼岸世界太过向往,他就看不到现世的艰难了。所以我倒是喜欢袭人的话:难道所有长的好的人都该在你们家作奴婢吗?贾宝玉见到个漂亮的姑娘就会把审美拔到抽象的高度,其实是有些泛滥的。袭人看他的毛病还是看得很准的。算是当得起一个“贤”字吧。
正题是宝钗。任是无情也动人,这句话其实有点模棱两可。《红楼梦》里两个有问题的地方,一是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处,宝钗让黛玉背黑锅;二是含耻辱情烈死金钏,宝钗面对金钏的死惊人的冷淡。
再如何美化宝钗,这两个重要情节还是无法曲解的。薛宝钗的评红玉是“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东西”。这段心理描写出自一贯言语谨慎的宝钗,让人意外。当然她的评价是中肯的。虽然暗地里奴才上位的事情是有的,但是主奴的尊卑等级还是很明白的。小丫鬟借讨好主人上位做姨娘这种事,其实诸种女奴都向往。大小姐的矜贵由此可见。至于金钏之死,宝钗处事之周全冷静,倒是让人怀疑她恐怕是有经验的。“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这话固然是为安慰王夫人的愧疚之心,又暗示奴才的不值。又说“从来不计较这些”——宝钗性格里冷的一面在这几句话里写得很清楚。别看表面上宝钗是与人随和的,心里高下尊卑清楚得很。薛家举家来投靠贾府的时候,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宝钗几年来看过的人情世故不会少,至少,她肯定知道自己哥哥怎么打死薛公子强抢女奴的。
处事得宜,这恐怕不大可能出于多少分天性。天性再高,也不能不依靠后天的教养和见识。至少,从薛宝钗一看邢岫烟当棉衣的票据就认出是自家当铺的,又协理大观园、以小惠收服奴仆,都看得出来,薛宝钗对家常“经济”上的事很了解。恐怕薛家不少事情她是有所参与的。但是她也有问题。比如她给人以利,却不会做恶人约束。大观园改革之后发生很多奴仆相争、里外勾结、聚众赌博之类的事情,和大小姐们不会做恶人有关系。这一点反而是贾母比较有经验,知道院门不守必然导致家中秩序混乱。
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在家里逢事,宝钗一般都是避嫌的。在大观园,因为是外家,就更加注意。当然,不论在哪里,宝钗的身份都只是暂住。早晚要进宫的,她这层避讳里,有矜贵身份这一层因素。宝钗的随分守时是以高姿态为底色的。所谓“珍重芳姿”。
《红楼梦》里宝钗所写的诗,我想就是现在写熟了手的人也能写出类似的句子。律诗固然是整齐的,只是《红楼梦》里的诗大体都不是很好看。但因为和人物贴了,所以还是有看头的。而且很整齐。只是一想到晚明时江南才女里能写的人不少,写出漂亮句子不足为奇,看宝钗的诗就未免会有点失望。
她的珍重姿态:咏白海棠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李纨谓其“含蓄雄浑”。含蓄是有了,雄浑就谈不上。毕竟是闺阁之作。倒是很集中地去表现花和人的“洁净”。包括林黛玉在内,都是着重写花本身的品格,只有宝钗这首,写了人与花的姿态。珍重芳姿不是写花,是写那个在小院内伴花的人。大家咏花,所用典故也都是冰雪、白玉。倒是“淡极始知花更艳”,用意高一些,更有种对色彩更高明一些的体会。何况薛宝钗也是懂画的。这首诗的含蓄,是因为有一些暗中用心的小细节点缀,加上宝钗内心一种非常高的矜持。欲尝白帝凭清洁,这一句其实还是很厉害的。西方主白帝,主杀,所谓偿,是值秋季之后花期将过。黛玉固然高傲有性情,宝钗也绝不是低姿态的人。诗里的性格还是能看出来的。黛玉那首诗出众处是句式,宝钗这首全把力气用到细节处了。
然后是菊花宴的诗。两首。
【忆菊】 蘅芜君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
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
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
【画菊】 蘅芜君
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
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
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
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
继续看,薛宝钗这两首诗是写不同的情境,这多亏了她的好点子,不单咏菊而是放大范围,又好看好玩,又可以扩大作诗的范围。这说明宝钗是很懂作诗的,而且不拘泥于常理。她在这件事上和黛玉很通,两人的表现方式虽然不一样,但都是不限于炫典故炫耀险韵的。当然也不是说没有能力作。两个人下功夫的地方都是句式。成自己的风格。林黛玉写诗是少女情怀,有种天生的悲伤,对遣词造句的理解,出自汉唐时代的自然。这也是她教香菱时流露出来的趣味。至于薛宝钗,她是个很懂画的人,大概见识多了,作诗会更注重工整。像蓼红苇白、瘦月清霜,都是设色而比较清淡高远的。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是写意画了。而且用皴笔是很费力气,又要快和准的。字写不好,画就很难画得好。画菊这首诗倒是有一点豪迈了,而且有些活泼。“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这两句写墨色,又有画里菊花的姿态,跳脱二字用得挺活泼。只是蘅芜君是个讲究姿态的人。看来全园子人就她最爱姿态,末了收尾,都是“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既不是痴迷,又不是隐者的放旷,总归是聊以重阳节的慰藉。看来是自我安放,淡句收尾,但是里面的骄傲也是有的,就是把常用的典故名人都翻转过来。
虽然没有林黛玉那种天生诗才,说什么都是适性纵情的,宝钗绝对不是不用心的人。她动脑筋的小细节比黛玉多。有点晚唐诗里走白居易、韦应物一路诗人的味道。有一点宋诗的影子,但是不是很浓,宝钗在诗里主要是花力气铺陈详写,不大感兴趣于讲道理。
还有一首酒足饭饱以后的螃蟹诗。宝姑娘,你刻薄了。
螃蟹诗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第二句顺带拿“皮里阳秋”开了个玩笑。还是宝钗一贯的特点,善于铺陈叙事。钗黛二人做法确实有高出其他姐妹的地方,就是不为作诗而作诗。这首诗游戏小作,但是讽刺小人颇为到位。倒也符合宝钗的个性:她是把写诗纯粹当消遣游戏的。好像对自己的才华都看得很淡,但你仔细看进去,她有她自己的判断,对是非高低的认识很清楚。好在小地方显功力,似乎也是宝钗的一个喜好。不经意的地方露出来的好她才是好的。虽然游戏之作这么写是刻薄了一点。宝钗的性情老成,不过不少小处的调皮和嘲讽也很可以看一看。
最后一首柳絮词。词是诗余,勉强顺带一说吧。
柳絮词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这首是最被书中人赞好的了。但是我个人反而不是很喜欢。因为少了宝钗一贯的含蓄风格,走了以豪放字句写小词的路线。她自己也说了,写小东西要翻出新意来。“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句子写得大,但是意思很清楚。大观园到了快散场的时候了。宝钗大概也是有数的。短暂改革之后还是无力回天,很快回到家里和母亲料理家事了。大概是因为对随时变化有种敏感,所以才会一直维持自己的姿态吧。
另两首,一首猜灯谜的,一首皇妃省亲时作的,意思不大,就不放上来了。宝钗在书里不是个诗人,写的时候不多,但一写起来,知道她是个熟手。如果像她自己教育黛玉时说的,曾经也迷诗词,迷西厢记、牡丹亭,那么她以前应该是对声律对偶下过很多功夫的。其实这里有个典故,明清时候考八股文,很多人要练句法文气,都是从《文选》《西厢记》之类杂书里学的。一般是把经典读熟了再读这些书。所以像湘云家里是有唐人类书的,为考试之便。薛宝钗家里虽然是皇商,想来也不少这些书。奇怪的是她却把这些才能都放下了。在《慕雅女雅集苦吟诗》里,宝钗对香菱学诗的态度是颇可玩味的。她对香菱放下所有事找黛玉学诗,既不阻挠,也不很赞同。不过应该还是支持她的,在香菱作出第一首以后,她说:“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你别怕臊,只管拿了给她瞧去,看她是怎么说。”宝钗对黛玉的认同从这里就看出来了。宝钗几次对香菱的方式都是只管让她想和作,点化的功夫交给黛玉。尤其是说“原是诗从胡说来”,这口气和黛玉那句“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一样,足够自信和了解诗作法的人才能说出这么无所谓的话。只不过,对香菱的痴,宝钗还是有感慨的,就是那“可叹可笑”四字。香菱是个可怜人,宝钗说,你本来就呆呆的,再学了这个就成了呆子了。
宝钗大概是对所有移人情性的东西,都有点距离的。黛玉是恃才而小诗词,宝钗是真的不当回事了。
正题是宝钗。任是无情也动人,这句话其实有点模棱两可。《红楼梦》里两个有问题的地方,一是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处,宝钗让黛玉背黑锅;二是含耻辱情烈死金钏,宝钗面对金钏的死惊人的冷淡。
再如何美化宝钗,这两个重要情节还是无法曲解的。薛宝钗的评红玉是“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东西”。这段心理描写出自一贯言语谨慎的宝钗,让人意外。当然她的评价是中肯的。虽然暗地里奴才上位的事情是有的,但是主奴的尊卑等级还是很明白的。小丫鬟借讨好主人上位做姨娘这种事,其实诸种女奴都向往。大小姐的矜贵由此可见。至于金钏之死,宝钗处事之周全冷静,倒是让人怀疑她恐怕是有经验的。“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这话固然是为安慰王夫人的愧疚之心,又暗示奴才的不值。又说“从来不计较这些”——宝钗性格里冷的一面在这几句话里写得很清楚。别看表面上宝钗是与人随和的,心里高下尊卑清楚得很。薛家举家来投靠贾府的时候,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宝钗几年来看过的人情世故不会少,至少,她肯定知道自己哥哥怎么打死薛公子强抢女奴的。
处事得宜,这恐怕不大可能出于多少分天性。天性再高,也不能不依靠后天的教养和见识。至少,从薛宝钗一看邢岫烟当棉衣的票据就认出是自家当铺的,又协理大观园、以小惠收服奴仆,都看得出来,薛宝钗对家常“经济”上的事很了解。恐怕薛家不少事情她是有所参与的。但是她也有问题。比如她给人以利,却不会做恶人约束。大观园改革之后发生很多奴仆相争、里外勾结、聚众赌博之类的事情,和大小姐们不会做恶人有关系。这一点反而是贾母比较有经验,知道院门不守必然导致家中秩序混乱。
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在家里逢事,宝钗一般都是避嫌的。在大观园,因为是外家,就更加注意。当然,不论在哪里,宝钗的身份都只是暂住。早晚要进宫的,她这层避讳里,有矜贵身份这一层因素。宝钗的随分守时是以高姿态为底色的。所谓“珍重芳姿”。
《红楼梦》里宝钗所写的诗,我想就是现在写熟了手的人也能写出类似的句子。律诗固然是整齐的,只是《红楼梦》里的诗大体都不是很好看。但因为和人物贴了,所以还是有看头的。而且很整齐。只是一想到晚明时江南才女里能写的人不少,写出漂亮句子不足为奇,看宝钗的诗就未免会有点失望。
她的珍重姿态:咏白海棠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李纨谓其“含蓄雄浑”。含蓄是有了,雄浑就谈不上。毕竟是闺阁之作。倒是很集中地去表现花和人的“洁净”。包括林黛玉在内,都是着重写花本身的品格,只有宝钗这首,写了人与花的姿态。珍重芳姿不是写花,是写那个在小院内伴花的人。大家咏花,所用典故也都是冰雪、白玉。倒是“淡极始知花更艳”,用意高一些,更有种对色彩更高明一些的体会。何况薛宝钗也是懂画的。这首诗的含蓄,是因为有一些暗中用心的小细节点缀,加上宝钗内心一种非常高的矜持。欲尝白帝凭清洁,这一句其实还是很厉害的。西方主白帝,主杀,所谓偿,是值秋季之后花期将过。黛玉固然高傲有性情,宝钗也绝不是低姿态的人。诗里的性格还是能看出来的。黛玉那首诗出众处是句式,宝钗这首全把力气用到细节处了。
然后是菊花宴的诗。两首。
【忆菊】 蘅芜君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
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
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
【画菊】 蘅芜君
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
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
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
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
继续看,薛宝钗这两首诗是写不同的情境,这多亏了她的好点子,不单咏菊而是放大范围,又好看好玩,又可以扩大作诗的范围。这说明宝钗是很懂作诗的,而且不拘泥于常理。她在这件事上和黛玉很通,两人的表现方式虽然不一样,但都是不限于炫典故炫耀险韵的。当然也不是说没有能力作。两个人下功夫的地方都是句式。成自己的风格。林黛玉写诗是少女情怀,有种天生的悲伤,对遣词造句的理解,出自汉唐时代的自然。这也是她教香菱时流露出来的趣味。至于薛宝钗,她是个很懂画的人,大概见识多了,作诗会更注重工整。像蓼红苇白、瘦月清霜,都是设色而比较清淡高远的。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是写意画了。而且用皴笔是很费力气,又要快和准的。字写不好,画就很难画得好。画菊这首诗倒是有一点豪迈了,而且有些活泼。“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这两句写墨色,又有画里菊花的姿态,跳脱二字用得挺活泼。只是蘅芜君是个讲究姿态的人。看来全园子人就她最爱姿态,末了收尾,都是“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既不是痴迷,又不是隐者的放旷,总归是聊以重阳节的慰藉。看来是自我安放,淡句收尾,但是里面的骄傲也是有的,就是把常用的典故名人都翻转过来。
虽然没有林黛玉那种天生诗才,说什么都是适性纵情的,宝钗绝对不是不用心的人。她动脑筋的小细节比黛玉多。有点晚唐诗里走白居易、韦应物一路诗人的味道。有一点宋诗的影子,但是不是很浓,宝钗在诗里主要是花力气铺陈详写,不大感兴趣于讲道理。
还有一首酒足饭饱以后的螃蟹诗。宝姑娘,你刻薄了。
螃蟹诗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第二句顺带拿“皮里阳秋”开了个玩笑。还是宝钗一贯的特点,善于铺陈叙事。钗黛二人做法确实有高出其他姐妹的地方,就是不为作诗而作诗。这首诗游戏小作,但是讽刺小人颇为到位。倒也符合宝钗的个性:她是把写诗纯粹当消遣游戏的。好像对自己的才华都看得很淡,但你仔细看进去,她有她自己的判断,对是非高低的认识很清楚。好在小地方显功力,似乎也是宝钗的一个喜好。不经意的地方露出来的好她才是好的。虽然游戏之作这么写是刻薄了一点。宝钗的性情老成,不过不少小处的调皮和嘲讽也很可以看一看。
最后一首柳絮词。词是诗余,勉强顺带一说吧。
柳絮词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这首是最被书中人赞好的了。但是我个人反而不是很喜欢。因为少了宝钗一贯的含蓄风格,走了以豪放字句写小词的路线。她自己也说了,写小东西要翻出新意来。“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句子写得大,但是意思很清楚。大观园到了快散场的时候了。宝钗大概也是有数的。短暂改革之后还是无力回天,很快回到家里和母亲料理家事了。大概是因为对随时变化有种敏感,所以才会一直维持自己的姿态吧。
另两首,一首猜灯谜的,一首皇妃省亲时作的,意思不大,就不放上来了。宝钗在书里不是个诗人,写的时候不多,但一写起来,知道她是个熟手。如果像她自己教育黛玉时说的,曾经也迷诗词,迷西厢记、牡丹亭,那么她以前应该是对声律对偶下过很多功夫的。其实这里有个典故,明清时候考八股文,很多人要练句法文气,都是从《文选》《西厢记》之类杂书里学的。一般是把经典读熟了再读这些书。所以像湘云家里是有唐人类书的,为考试之便。薛宝钗家里虽然是皇商,想来也不少这些书。奇怪的是她却把这些才能都放下了。在《慕雅女雅集苦吟诗》里,宝钗对香菱学诗的态度是颇可玩味的。她对香菱放下所有事找黛玉学诗,既不阻挠,也不很赞同。不过应该还是支持她的,在香菱作出第一首以后,她说:“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你别怕臊,只管拿了给她瞧去,看她是怎么说。”宝钗对黛玉的认同从这里就看出来了。宝钗几次对香菱的方式都是只管让她想和作,点化的功夫交给黛玉。尤其是说“原是诗从胡说来”,这口气和黛玉那句“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一样,足够自信和了解诗作法的人才能说出这么无所谓的话。只不过,对香菱的痴,宝钗还是有感慨的,就是那“可叹可笑”四字。香菱是个可怜人,宝钗说,你本来就呆呆的,再学了这个就成了呆子了。
宝钗大概是对所有移人情性的东西,都有点距离的。黛玉是恃才而小诗词,宝钗是真的不当回事了。
-
维特根斯坦迷妹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3-26 01:58:18
-
小嶋阳菜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11-15 13:03:23
-
冬季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11-15 00:44:21
-
柔软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11-14 22:18:53
-
次郎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11-14 21:58:38
-
星野修介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11-14 21:29:08
-
阿兰若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4-16 22:05:35
-
毛毛绒绒黄老板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2-19 17:52:14
-
无悔草稿本儿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2-17 19:32:12
-
弋夫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11-10 13:23:24
-
弥生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10-21 15:27:06
-
汤圆圆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10-21 09:29:58
-
Ms.乙酸甲酯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10-21 08:57:20
-
露丝笛笛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10-21 07:02:22
-
苏辛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10-20 17:45:15
-
水果店酸辣粉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10-20 13:55:49
-
NightyNight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10-20 01:20:27
-
普通读者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10-19 23:2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