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出Kagera
不同人的移动能力不同。比如美国人想去一趟欧洲,连签证都不需要,买张机票就能飞跃大西洋。但对于很多非洲人而言,连什么是护照、什么是签证都不知道。即使在同一国内,不同地区人们的移动能力也不同。比如在中国,很多北上广的富豪都已选择移民国外。但对于一些内地农民,连移动出省都不容易,往往需要先移居到最近、最大、老乡最多的省内城市,现在又流行称之为“落脚城市”。
移民是个太复杂问题,有推力,有拉力,有战争、瘟疫、自然灾害、极度贫困等不可抗力,也有金钱诱惑、优质教育、环境、医疗等外在吸引力。照理说,贫困会极大程度地阻碍人们的流动能力。但贫困到了一定程度,反而会逼着人们破釜沉舟,铤而走险,向着更遥远、更陌生的地方移动。澳洲这种与世隔绝的孤岛周围,每天都在发生这样的故事。
非洲是世界上最穷的大陆,又不断遭受战乱,瘟疫,贫困的威胁。所以非洲人民的移动,不管国内移动、国际移动还是洲际移动,一直是学术界非常关注的问题。可是这个问题实在非常困难。先要找到一群人做个调查,然后过若干年,还要再找到他们,可能有些人已在国外,有些人已经患病而死,有的家庭已分裂,有的家庭多了许多孩子。在那么混乱的非洲大陆,这个任务近乎不可能。
不过有人基本做到了这一点。1994年,有HIV研究者在坦桑尼亚西北的Kagera做了调查,调查了900多户。2004年至2007年,研究者又回到坦桑尼亚进行回访,除了63户实在不知所踪,17户已经灭绝以外,其余的800多户都已找到,重新进行了访谈,留下一套宝贵数据。Kagera是坦桑尼亚最内陆、最封闭的一个省,远离印度洋,但紧挨维多利亚湖,卢旺达及布隆迪。它是纯粹的农业区,经济发展远落后于沿海城市如达累斯萨拉姆,疟疾与艾滋病的发病率也是全国最高。好在坦桑尼亚在过去这些年里都保持政治上的稳定,没有受到战争的威胁,这也是坦桑尼亚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黄金时期。
最让我感触的是,十多年过去后,有49%的家庭还住在原来的村庄里,并无迁徙。他们是坦桑尼亚最穷困的村庄之一,照理是最有动力被其他发达城市所吸引的,可就是没动。有19%的家庭迁徙到临近的村子,没有出Kagera省;有20%的家庭移到较远的村子,多半靠近大城市Bukoba,但还是没有离开没有出Kagera省。只有10%的家庭有能力移出Kagera省,到国内更大的城市定居。而只有2%的家庭真正出了国,离开坦桑尼亚。这些家庭全都去了乌干达。
迁移的好处非常明显。用数学方法计算,迁移过的家庭的消费支出比起未迁移的情况要提高36%。无论一个家庭迁徙到与本村有更密切联系的地区,还是迁徙到一个与本村没有什么联系的陌生地方,家庭的收入消费都会显著高于他们未迁徙的状态。如果他们从农业转向本地的非农产业,有不到10%的家庭确实做到这一点,他们家庭收入会有所提高。但这种提高还是不如地理上的迁徙来得更多。反过来,还有不到10%的家庭返乡务农,他们的收入反而有所降低。
对于移民有两种经典理论,相互补充。一种认为,移民是被外部的高工资所吸引,这是拉力。另一种认为,移民是村落或家庭内部协商的结果,派出更有能力的人离开家乡去打拼,避免在家乡受到共同风险的侵害,一开始整个家庭在背后支持他,希望他在外面站稳脚跟,这是推力。就Kagera这些居民的情况来看,拉力是存在的,而且在这农村转型的十年里,工资差异比较明显。推力则不太明确。推力应该还是存在,但只适用于那些离乡不太远的家庭和个人。真正离开Kagera到外面打拼的人,往回寄的钱就非常非常有限了。
对于一个家庭而言,谁离家到外面去工作,男人还是孩子?以什么形式出去,打工还是读书?走多远,本省还是外地?这是移民研究的关键问题。
有一些指标可以说明问题。第一,那些真正离开自己族群,迁徙到较远地区的人,他们的收入都有非常显著的提高。与自己原有族群割裂得越彻底,收入就变得越高;第二,教育水平并不直接导致更高收入。但教育水平与自身族群平均教育水平的差距,可以用来解释高收入。这个因素与第一个因素一样,本身也包含了个人能力的体现。只有聪明,自信,能干的人,才愿意接受更多时间的教育,也才敢于远距离地离开家乡。
剩下两点则是个人特征。第三,未婚男性的收入在迁徙后会有显著提高;第四,在25岁之前离开家乡,才会显著改变收入水平。25岁以后就再也没什么帮助了。除此之外,父母双亡,父母教育水平,家里有多少孩子等等,全都不是什么决定性因素。这些年纪轻轻就离开家乡的未婚男青年,很多也是先读书,再工作,然后改变了整个家庭。
这个研究结果的意义很直接。第一,绝大部分迁移的家庭,都是依靠族群的帮助,迁移到就近的落脚城市。第二,真正的显著提高收入,改变命运,靠的是未婚男青年的个人能力。他们的成功与族群关系不大,而他们的成功,对族群的意义重大。在族群里,如果一个人已超过25岁或是已经结婚,那么他再出去打工,也只属于“被帮助”的对象,而非有能力独立改变命运的人了。
我们还有兴趣再探究决策性的问题,一个家庭里到底是谁作出决定要派人出去打工的?怎么样的家庭更容易有人出去打工,从而带动全家的迁徙?结果不是很明晰,但从数据里可以大致作出一些推论。第一,非务农家庭越有可能派人出去打工;第二,家庭的物质财产越少,越有可能派人出去打工;第三,家庭所处的地理位置越边缘,越闭塞,越有可能派人出去打工。这几点特征,也与上面所述的单身青年越有可能成功相一致。
所以总的来说,在Kagera这样贫困的非洲农业地区,人们还是有极强的依赖精神。只有贫困和边远农村的家庭,才愿意让年轻人出去放手一搏。一旦家里有一些财产,或者有一点土地可以务农,就会束缚住人的手脚。婚姻,孩子,无一不对移民有负面作用。
我的结论是,冒险精神不止是在美国成功的必要条件,在坦桑尼亚也是如此。
移民是个太复杂问题,有推力,有拉力,有战争、瘟疫、自然灾害、极度贫困等不可抗力,也有金钱诱惑、优质教育、环境、医疗等外在吸引力。照理说,贫困会极大程度地阻碍人们的流动能力。但贫困到了一定程度,反而会逼着人们破釜沉舟,铤而走险,向着更遥远、更陌生的地方移动。澳洲这种与世隔绝的孤岛周围,每天都在发生这样的故事。
非洲是世界上最穷的大陆,又不断遭受战乱,瘟疫,贫困的威胁。所以非洲人民的移动,不管国内移动、国际移动还是洲际移动,一直是学术界非常关注的问题。可是这个问题实在非常困难。先要找到一群人做个调查,然后过若干年,还要再找到他们,可能有些人已在国外,有些人已经患病而死,有的家庭已分裂,有的家庭多了许多孩子。在那么混乱的非洲大陆,这个任务近乎不可能。
不过有人基本做到了这一点。1994年,有HIV研究者在坦桑尼亚西北的Kagera做了调查,调查了900多户。2004年至2007年,研究者又回到坦桑尼亚进行回访,除了63户实在不知所踪,17户已经灭绝以外,其余的800多户都已找到,重新进行了访谈,留下一套宝贵数据。Kagera是坦桑尼亚最内陆、最封闭的一个省,远离印度洋,但紧挨维多利亚湖,卢旺达及布隆迪。它是纯粹的农业区,经济发展远落后于沿海城市如达累斯萨拉姆,疟疾与艾滋病的发病率也是全国最高。好在坦桑尼亚在过去这些年里都保持政治上的稳定,没有受到战争的威胁,这也是坦桑尼亚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黄金时期。
最让我感触的是,十多年过去后,有49%的家庭还住在原来的村庄里,并无迁徙。他们是坦桑尼亚最穷困的村庄之一,照理是最有动力被其他发达城市所吸引的,可就是没动。有19%的家庭迁徙到临近的村子,没有出Kagera省;有20%的家庭移到较远的村子,多半靠近大城市Bukoba,但还是没有离开没有出Kagera省。只有10%的家庭有能力移出Kagera省,到国内更大的城市定居。而只有2%的家庭真正出了国,离开坦桑尼亚。这些家庭全都去了乌干达。
迁移的好处非常明显。用数学方法计算,迁移过的家庭的消费支出比起未迁移的情况要提高36%。无论一个家庭迁徙到与本村有更密切联系的地区,还是迁徙到一个与本村没有什么联系的陌生地方,家庭的收入消费都会显著高于他们未迁徙的状态。如果他们从农业转向本地的非农产业,有不到10%的家庭确实做到这一点,他们家庭收入会有所提高。但这种提高还是不如地理上的迁徙来得更多。反过来,还有不到10%的家庭返乡务农,他们的收入反而有所降低。
对于移民有两种经典理论,相互补充。一种认为,移民是被外部的高工资所吸引,这是拉力。另一种认为,移民是村落或家庭内部协商的结果,派出更有能力的人离开家乡去打拼,避免在家乡受到共同风险的侵害,一开始整个家庭在背后支持他,希望他在外面站稳脚跟,这是推力。就Kagera这些居民的情况来看,拉力是存在的,而且在这农村转型的十年里,工资差异比较明显。推力则不太明确。推力应该还是存在,但只适用于那些离乡不太远的家庭和个人。真正离开Kagera到外面打拼的人,往回寄的钱就非常非常有限了。
对于一个家庭而言,谁离家到外面去工作,男人还是孩子?以什么形式出去,打工还是读书?走多远,本省还是外地?这是移民研究的关键问题。
有一些指标可以说明问题。第一,那些真正离开自己族群,迁徙到较远地区的人,他们的收入都有非常显著的提高。与自己原有族群割裂得越彻底,收入就变得越高;第二,教育水平并不直接导致更高收入。但教育水平与自身族群平均教育水平的差距,可以用来解释高收入。这个因素与第一个因素一样,本身也包含了个人能力的体现。只有聪明,自信,能干的人,才愿意接受更多时间的教育,也才敢于远距离地离开家乡。
剩下两点则是个人特征。第三,未婚男性的收入在迁徙后会有显著提高;第四,在25岁之前离开家乡,才会显著改变收入水平。25岁以后就再也没什么帮助了。除此之外,父母双亡,父母教育水平,家里有多少孩子等等,全都不是什么决定性因素。这些年纪轻轻就离开家乡的未婚男青年,很多也是先读书,再工作,然后改变了整个家庭。
这个研究结果的意义很直接。第一,绝大部分迁移的家庭,都是依靠族群的帮助,迁移到就近的落脚城市。第二,真正的显著提高收入,改变命运,靠的是未婚男青年的个人能力。他们的成功与族群关系不大,而他们的成功,对族群的意义重大。在族群里,如果一个人已超过25岁或是已经结婚,那么他再出去打工,也只属于“被帮助”的对象,而非有能力独立改变命运的人了。
我们还有兴趣再探究决策性的问题,一个家庭里到底是谁作出决定要派人出去打工的?怎么样的家庭更容易有人出去打工,从而带动全家的迁徙?结果不是很明晰,但从数据里可以大致作出一些推论。第一,非务农家庭越有可能派人出去打工;第二,家庭的物质财产越少,越有可能派人出去打工;第三,家庭所处的地理位置越边缘,越闭塞,越有可能派人出去打工。这几点特征,也与上面所述的单身青年越有可能成功相一致。
所以总的来说,在Kagera这样贫困的非洲农业地区,人们还是有极强的依赖精神。只有贫困和边远农村的家庭,才愿意让年轻人出去放手一搏。一旦家里有一些财产,或者有一点土地可以务农,就会束缚住人的手脚。婚姻,孩子,无一不对移民有负面作用。
我的结论是,冒险精神不止是在美国成功的必要条件,在坦桑尼亚也是如此。
-
Gecko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15 13:27:24
-
drunkdoggy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6-10 12:03:51
-
LOONG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20 22:53:22
-
ariane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16 11:15:05
-
静听岁月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15 12:18:14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14 12:14:01
-
yuren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13 23:16:48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13 23:05:43
-
山涧刺客灰机灵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13 22:48:58
-
GiNa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13 20:58:20
-
😎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13 20:49:48
-
爱与和平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13 20:25:19
-
c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13 20:08:54
-
ALPEN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13 20:06:46
-
烈耳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13 19:05:46
-
再见吗啡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13 18:54:52
-
Pheovia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13 18:47:39
-
迷兔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13 18:14:41
-
Pisces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13 17:13:03
-
黄小布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13 16:50:27
-
冬工厂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13 16:37:50
-
Yuiki_C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13 15:50:35
-
丸子说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13 15:35:30
-
万事马虎君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13 15:30:21
-
萌芽,发芽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13 15:06:39
-
已销户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13 14:39:05
-
西更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13 14:32:59
-
许栩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13 14:28:22
-
香蕉鱼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13 14:27:18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13 14:19:11
-
透明人间002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13 14:04:45
-
阿多尼斯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13 13:59:59
-
Bruce_48900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13 13:50:56
-
in吹斯·汀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13 13:40:37
-
肥双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13 13:38:00
-
雪也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13 13:29:05
-
kkkkkk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13 13:21:35
-
Polyester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13 13:05:13
-
半城烟沙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13 12:52:39
-
goodguy90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13 12:49:50
-
南堂新瓦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13 11:27:05
-
蝉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13 08:07:24
-
安安靜靜的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13 06:34:54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13 02:21:57
-
心灵捕手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13 00:27:13
-
yq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12 23:48:26
-
东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12 23:13:34
-
A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12 23:04:29
-
豆友1907570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12 22:57:15
-
伊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12 22:20:59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12 21:36:52
-
小熊饼干逛公园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12 21:32:57
-
小人豹变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12 21:29:17
-
Altynbekova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12 20:56:42
-
林下之风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12 20:33:10
-
Moonqk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12 20:22:37
-
Александра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12 20:18:34
-
问津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12 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