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巳年正月岭南行记第二篇——潇湘铜华—湖南省博物馆藏商周青铜器精品展
深圳博物馆分为新旧二馆,“潇湘铜华”在市民中心的新馆出展,进得展厅大致转了下后不由暗自吃惊,深博果然厉害,湖南博物馆所藏青铜精品,大部分都请来了,有关青铜器,我曾写过青铜的冶炼、铸造与工艺 和先秦青铜重器的作用与意义二篇日志,有兴趣者请自行参看,本篇不作详细展开,这里只选取十件湖南出土青铜器,抄录些文字配以图片以助有兴趣的友邻欣赏,博物馆中的青铜器难以拍摄上佳的照片,除非有脚架,而我这回在深博只有两个小时走马观花的时间,来不及尽情拍照,很多青铜器最大精彩处在于细节,所以特别选用了一些图录,同好或可借此略作品味。
相比中原地区出土的商周青铜器,湖南出土的青铜器相对比较怪异和另类,以前一位朋友于此曾有评价曰”妖“,深博的这回特展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名为“诡异的商周青铜器”,这官方定名的”诡异“和朋友说言的”妖“,大体是一个意思,第一件且从最著名的人面方鼎开始。
1959年,湖南省博物馆从长沙废铜仓库中选购了一件据传据传出自湖南宁乡的青铜方鼎,当时此鼎破成10块,鼎的底部及一个鼎足缺失,后经专家修复成器,成为现在所见的样子。
方鼎颜色碧绿莹澈,为长方形,通高38.5、口长29.8、口宽23.7厘米。器身高16.6、足高14.6、足距长16、宽10.5厘米,足尖径3.7、边厚1.5厘米,鼎口略大于鼎底。
器身四周为浮雕的四个人面装饰,四面四张人脸看似相同,其实大小不一,两侧的较大,宽16.4、长13.6厘米;两端的较窄小,宽13.8厘米,长与侧面的相同,其巧妙地调整了人脸比例,以适应方鼎长宽两方面不同大小及形状。
四个人面五官毕具,部位都十分准确,与现在一般人的脸部无甚差别,唯耳粗大,分张于两侧,耳的上部有一云勾纹,下部有一弯曲的手爪形纹饰。脸部表情严肃,面宽而方,嘴大鼻挺,唇突起,颧骨高,地纹均作云雷纹,器身四角有凸起的棱饰。两端竖耳,作长方形,耳穿为拱门形,上端两侧铸成凸起的尖角。耳的外面铸成单线条的夔龙纹,这些附于人脸周围的角与爪似表明并非是寻常人类而或是神灵。
四足作圆柱状,足上部铸饕餮纹饰,中有弦纹三道。鼎内侧面中部近口处有篆体铭文“大禾”二字,
根据其方形、竖耳、柱足等造型和人面、饕餮、云雷等纹饰,以及铭文短少诸特点,学者认定此器物的制作于晚商时代,这是国内目前发现的惟一以人面纹为饰的鼎,尤显奇特与珍贵。此鼎运用反复、对称的装饰手法,布局严密,写实与抽象纹饰结合,反映出商代晚期青铜制作者已具备了较强的写实能力和形象概括能力,有人认为这组人面纹有爪而无身,属于传说中有首无身、吞吃人身的神兽”饕餮“,也有人认为关于人面纹的含义可能与“黄帝四面”的传说有关,至于铭文”“大禾”,可能是物主的标记,或为器物主的人名族名,也可能是谷子抽穗时的植株形象记录,结合器壁人面,也有人认为是祈祷谷物丰收的一种祭祀用器。
第二件,商代象尊。
1975年2月,湖南醴陵县仙霞公社狮形山大队贫农社员张立林在狮形山的山坡上挖土植树时,发现一件铜器,后由公社驻队干部将铜器带到公社,公社人员将此铜器与湖南博物馆当时印发的《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宣传画上的古代青铜器对照,认定此器为一件重要文物,后交归湘博保藏。
此象尊重2775克,通高22.8、宽14.4、长26.5厘米。器身呈碧绿色,出土时失盖,右耳残缺。象的前额扁平,嘴向前突出,门牙露出口外,短颈,眼、眉突起,耳壳大,鼻向前上伸,鼻下端有嵌铜的痕迹,鼻端有孔,与腹部相通,背部有椭圆形孔,象鼻似凤鸟,鼻端作风首形,凤冠上伏一虎,虎口衔一蟠虺,鼻下端构成倒悬的蟠虺。
象的额头上方有呈涡状的蟠虺一对。耳壳正面为云雷纹,耳孔凹进,耳壳背部为凤鸟,耳壳下接近颈部下方有凤鸟图像。从颈部至臀部到腿上,皆以云雷纹衬地,饰有饕餮、虎、夔龙和凤鸟等图像。
象体肥大,臀部出棱,尾下垂。四肢粗壮,足有五趾,各被蹄,整件器物造型形生动逼真,花纹精致繁缛。
以象为造型的青铜器稀少,且有流散海外,这件湖南出土的青铜是极少有明确的出土地点的商代象尊,其铸造的技术水平极高,即使与殷墟最为精美的铜器相比也毫不逊色,可谓是一件艺术绝品。
第三件,商代龙凤纹铜戈卣。
卣通高37.7厘米,口径15.4厘米,1970年湖南宁乡县黄村乡王家坟山出土。器表漆黑光亮,扁圆体,腹下垂,提梁扁平,粱端为兽首形,从盖至足有四道棱脊,盖面以凸起的直条纹为饰,盖沿、腹部均饰短尾凤纹和龙纹。
盖内壁和器内底铸一“戈”字,与中原青铜器不同,这件器物出土时候,器中出人意料地贮藏有三百多件玉器。
第四件,商代牺首兽面纹圆尊。
圆尊通高73.2厘米 口径61厘米,l966年湖南华容县出土。喇叭形口,高领,折腹,高圈足,腹、圈足间有三个“十”字形镂孔,肩、腹间附立三圆雕兽首,肩上饰立体扁状鸟纹。
湖南地区出土的商代青铜器,多有大型重器,如这件华容所出尊高达73.2厘米,在中原殷代同类铜器中都是非常少见的。
第五件,商代虎纹大铙。
青铜虎纹大铙通高70厘米,重55.75千克,1959年宁乡县老粮仓乡师古寨山顶出土。
铙底部圆锥形的柄叫作“甬”,甬上饰云雷纹,钮部主纹为粗钱条兽面纹,隧部为分体式兽面.鼻梁呈牛首状,鼓部饰一虎,张口拖尾.并以雷纹衬地。
铙是古代铜制打乐器,《周礼•地官•鼓人》载:“以金铙止鼓”,郑玄注云:“如铃,无舌,有秉,执而鸣之。“这是后世的一种追述,就目前的考古证据来看,湖南等地出土的这类青铜大铙,是当地最有代表性的青铜器物,以湖南出土最多且形体最大。
迄今年代最久远最为原始的青铜器出自河南,湖南的青铜文化应受中原早期青铜文化的影响,然而到了商代晚期,湖南地区必然出现了一个青铜文化高度发达的铸造中心,甚至可能反过来影响安阳殷墟,中原地区很少有商代铜铙出土,妇好墓出土的青铜铙通高只有8.1——14.5厘米,远远无法跟湖南这些早期巨型铜铙相比,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有意思的话题,以前本朱有过相关的读书笔记,这里且作部分抄录。
中国最著名的考古发现为民国安阳殷墟的发掘,中央研究院连续十几次的发掘使当时的考古学家认定早期青铜时代是以河南安阳中心,早于安阳的遗址被看作是达到安阳殷墟时代这个高峰作准备,远离安阳的遗址被视为安阳文明向外传播的被动接受者,即使到了新中国建立后,大部分学者还是认定商代青铜文化不过长江,而湖南出土的一系列殷商时代的青铜器,动摇了这种安阳“中心说”,而湖北盘龙城、江西新干商代大墓及四川三星堆祭祀坑的发现,彻底否定了这种认识,这些长江流域发现的殷商同时代的青铜器,证明在当地也存在着文明中心,因为只有文明中心,才具备一种复杂技术工所必须的,社会组织、生产能力以及共同的信仰与观念,而且两种文明绝不一致,以青铜器为例,无论是造型纹饰还是铸造工艺,都很难表明安阳殷墟青铜器是这些南方出土的青铜器的源头母型。
湖南所出的商代青铜器大多数光绿漆亮,据学者研究,这与湖南的酸性土壤有关,北方的青铜器多为黄灰浅蓝,表面较为粗糙,这是北方碱性土壤长期侵蚀的结果,此外湖南商器含锡、铅量高,青铜合金中加大锡、铅的比例,一则可以降低熔点,节省用功,又可增加铜器的硬度和光亮度,一些器物中,甚至含有中原青铜器并不含的锑,这是冶炼水平高超的体现,也是这些器物必然铸自当地而非从其他地方传来的证明。
湖南所出的晚商青铜器还有一个特点,即绝大多数出于窖藏,少有出自墓葬者,且这些器物的出土地点多在山顶、山坡与河、湖岸边,经考古人员的实地调查,这些地点未发现同时期的文化遗物和地层关系,另外绝大多数为一件单独出土,而无共存的其他器物。
按照这些特征,湖南的青铜器器或为当时奴隶主贵族祭祀名山、湖泊、河川时掩埋的器物,与中原那些象征天命藏于庙堂的青铜器礼器有别了。
貌似扯远了,扶额!!赶快拉回来!!
第六件,春秋桑蚕(蛇)纹尊。
尊通高21厘米,口径19.4厘米,1963年湖南衡山霞流市出土。
敞口,长弧腹下垂,口径大于腹径, 腹部外壁有二钺形轮廓突出,其上饰蛇纹,敞口内施满两两相对的昂首蛇纹,并有一小鸟不显眼地立于蛇纹之中。颈部、圈足上饰锯齿纹、叶脉纹、云雷纹。传统意见认为钺形图案为桑叶,其上所饰为蚕纹,也有人以称之为蛇纹饰。
第七件,战国云纹樽。
此器物通高15.8厘米,口径2l.6厘米,1952年长沙市砚瓦池790号墓出土。
全器圆而略呈桶状,平底,盖稍隆,上有环纽,器身近口处有二铺首状鼻纽,器底有三蹄足,盖、器身布满云纹,繁密而工整。
第八件,战国勾连云纹豆。
此豆通高23.6厘米,口径17.5厘米,1965年湘乡县新坳3号墓出土。 器物通体绿色,深腹、带盖、高校,盖捉手及足底略呈喇叭状。
盖捉手顶饰桃形叶状纹,盖与腹身饰密集如织品的勾连云纹,间以断续点线,校上饰蕉叶状纹,腹与盖扣合的子口上亦饰满繁密云纹。
第九件,西周马簋。
全器通高30.6、口径15、座高10、座长20、座宽18.5厘米。1982年春,湖南省桃江县连河冲乡金泉村一农民在建房挖地基时,于地下0.3米处发现一件西周马簋。簋的颜色绿褐光亮。簋身为圆形,方折唇,束颈,鼓腹,圈足,下有长方形器座,座内有一悬铃舌的纽,但铃舌已失。腹部原有四耳,均残缺,无法复原。肩部浮雕四匹昂首卧马(不是“飞马”),前足后曲,后足伸直,两马臀部相对,马首是另铸焊接的。
卧马之间饰卷曲的双身龙纹。腹部饰卷眉凸眼的凶兽面,兽面之间有长垂冠、勾利嘴、长尾巴的凤鸟4只。
簋座较长的两边铸高、长均为16厘米的立马4匹,每2匹一组,头向相反,昂首竖耳,头小,颈长,身短,蹄粗,尾长下垂,尾毛根根可辨。
湖南的商周青铜器器身上有高浮雕动物或神兽形象,有些则直接为动物的三维器物,如之前以上的象尊,以及藏于国家博物馆几乎世人皆知的四羊方尊。
另外藏于法国赛努施奇时期博物馆所著名虎食人卣,也是湖南宁乡出土,这些器物都当地工匠技师对动物和人物雕塑的强烈兴趣与雕塑和铸造方面的高超技能。
第十件,战国燕客铜量,通高13厘米,口径15厘米,重2千克,1984年长沙废铜物资仓库挑选入藏。
十件器物到此为止,青铜器一定要注意细节,以下再罗列些细节算是余兴节目。
旧话重抄,中国青铜器是古代世界技术最为高超的器物,现今的时代,已经不会再有伟大的工匠能为我们再造一件这样的器物,可是当有心者久久凝视这些国之重宝的细部,考量这些器物繁复而繁复的铸造过程,设想这些器物的蕴藏及象征,就有一种无以名状的激荡在瞬间排山倒海的涌来。
此展览要到5月1日才结束,现在去还为时不晚。
![]() |
潇湘铜华—湖南省博物馆藏商周青铜器精品展 |
相比中原地区出土的商周青铜器,湖南出土的青铜器相对比较怪异和另类,以前一位朋友于此曾有评价曰”妖“,深博的这回特展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名为“诡异的商周青铜器”,这官方定名的”诡异“和朋友说言的”妖“,大体是一个意思,第一件且从最著名的人面方鼎开始。
1959年,湖南省博物馆从长沙废铜仓库中选购了一件据传据传出自湖南宁乡的青铜方鼎,当时此鼎破成10块,鼎的底部及一个鼎足缺失,后经专家修复成器,成为现在所见的样子。
![]() |
湖南出土商代人面方鼎 |
方鼎颜色碧绿莹澈,为长方形,通高38.5、口长29.8、口宽23.7厘米。器身高16.6、足高14.6、足距长16、宽10.5厘米,足尖径3.7、边厚1.5厘米,鼎口略大于鼎底。
![]() |
通高38.5厘米,口长29.8厘米,口宽23.7厘米。 |
器身四周为浮雕的四个人面装饰,四面四张人脸看似相同,其实大小不一,两侧的较大,宽16.4、长13.6厘米;两端的较窄小,宽13.8厘米,长与侧面的相同,其巧妙地调整了人脸比例,以适应方鼎长宽两方面不同大小及形状。
![]() |
四个人面五官毕具,部位都十分准确,与现在一般人的脸部无甚差别,唯耳粗大,分张于两侧,耳的上部有一云勾纹,下部有一弯曲的手爪形纹饰。脸部表情严肃,面宽而方,嘴大鼻挺,唇突起,颧骨高,地纹均作云雷纹,器身四角有凸起的棱饰。两端竖耳,作长方形,耳穿为拱门形,上端两侧铸成凸起的尖角。耳的外面铸成单线条的夔龙纹,这些附于人脸周围的角与爪似表明并非是寻常人类而或是神灵。
![]() |
![]() |
![]() |
四足作圆柱状,足上部铸饕餮纹饰,中有弦纹三道。鼎内侧面中部近口处有篆体铭文“大禾”二字,
![]() |
有兴趣者可以观察一下,哪个鼎腿是现代补铸的,很好认。 |
![]() |
大禾铭文拓 |
根据其方形、竖耳、柱足等造型和人面、饕餮、云雷等纹饰,以及铭文短少诸特点,学者认定此器物的制作于晚商时代,这是国内目前发现的惟一以人面纹为饰的鼎,尤显奇特与珍贵。此鼎运用反复、对称的装饰手法,布局严密,写实与抽象纹饰结合,反映出商代晚期青铜制作者已具备了较强的写实能力和形象概括能力,有人认为这组人面纹有爪而无身,属于传说中有首无身、吞吃人身的神兽”饕餮“,也有人认为关于人面纹的含义可能与“黄帝四面”的传说有关,至于铭文”“大禾”,可能是物主的标记,或为器物主的人名族名,也可能是谷子抽穗时的植株形象记录,结合器壁人面,也有人认为是祈祷谷物丰收的一种祭祀用器。
第二件,商代象尊。
1975年2月,湖南醴陵县仙霞公社狮形山大队贫农社员张立林在狮形山的山坡上挖土植树时,发现一件铜器,后由公社驻队干部将铜器带到公社,公社人员将此铜器与湖南博物馆当时印发的《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宣传画上的古代青铜器对照,认定此器为一件重要文物,后交归湘博保藏。
![]() |
商代象尊 |
此象尊重2775克,通高22.8、宽14.4、长26.5厘米。器身呈碧绿色,出土时失盖,右耳残缺。象的前额扁平,嘴向前突出,门牙露出口外,短颈,眼、眉突起,耳壳大,鼻向前上伸,鼻下端有嵌铜的痕迹,鼻端有孔,与腹部相通,背部有椭圆形孔,象鼻似凤鸟,鼻端作风首形,凤冠上伏一虎,虎口衔一蟠虺,鼻下端构成倒悬的蟠虺。
![]() |
![]() |
象的额头上方有呈涡状的蟠虺一对。耳壳正面为云雷纹,耳孔凹进,耳壳背部为凤鸟,耳壳下接近颈部下方有凤鸟图像。从颈部至臀部到腿上,皆以云雷纹衬地,饰有饕餮、虎、夔龙和凤鸟等图像。
![]() |
象尊纹饰拓片 |
象体肥大,臀部出棱,尾下垂。四肢粗壮,足有五趾,各被蹄,整件器物造型形生动逼真,花纹精致繁缛。
![]() |
![]() |
以象为造型的青铜器稀少,且有流散海外,这件湖南出土的青铜是极少有明确的出土地点的商代象尊,其铸造的技术水平极高,即使与殷墟最为精美的铜器相比也毫不逊色,可谓是一件艺术绝品。
第三件,商代龙凤纹铜戈卣。
![]() |
商代龙凤纹铜戈卣 |
卣通高37.7厘米,口径15.4厘米,1970年湖南宁乡县黄村乡王家坟山出土。器表漆黑光亮,扁圆体,腹下垂,提梁扁平,粱端为兽首形,从盖至足有四道棱脊,盖面以凸起的直条纹为饰,盖沿、腹部均饰短尾凤纹和龙纹。
![]() |
![]() |
![]() |
盖内壁和器内底铸一“戈”字铭文拓片 |
盖内壁和器内底铸一“戈”字,与中原青铜器不同,这件器物出土时候,器中出人意料地贮藏有三百多件玉器。
第四件,商代牺首兽面纹圆尊。
![]() |
商代牺首兽面纹圆尊 |
圆尊通高73.2厘米 口径61厘米,l966年湖南华容县出土。喇叭形口,高领,折腹,高圈足,腹、圈足间有三个“十”字形镂孔,肩、腹间附立三圆雕兽首,肩上饰立体扁状鸟纹。
![]() |
![]() |
![]() |
![]() |
![]() |
![]() |
![]() |
湖南地区出土的商代青铜器,多有大型重器,如这件华容所出尊高达73.2厘米,在中原殷代同类铜器中都是非常少见的。
第五件,商代虎纹大铙。
![]() |
第五件,商代虎纹大铙 |
青铜虎纹大铙通高70厘米,重55.75千克,1959年宁乡县老粮仓乡师古寨山顶出土。
![]() |
![]() |
铙底部圆锥形的柄叫作“甬”,甬上饰云雷纹,钮部主纹为粗钱条兽面纹,隧部为分体式兽面.鼻梁呈牛首状,鼓部饰一虎,张口拖尾.并以雷纹衬地。
铙是古代铜制打乐器,《周礼•地官•鼓人》载:“以金铙止鼓”,郑玄注云:“如铃,无舌,有秉,执而鸣之。“这是后世的一种追述,就目前的考古证据来看,湖南等地出土的这类青铜大铙,是当地最有代表性的青铜器物,以湖南出土最多且形体最大。
![]() |
![]() |
迄今年代最久远最为原始的青铜器出自河南,湖南的青铜文化应受中原早期青铜文化的影响,然而到了商代晚期,湖南地区必然出现了一个青铜文化高度发达的铸造中心,甚至可能反过来影响安阳殷墟,中原地区很少有商代铜铙出土,妇好墓出土的青铜铙通高只有8.1——14.5厘米,远远无法跟湖南这些早期巨型铜铙相比,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有意思的话题,以前本朱有过相关的读书笔记,这里且作部分抄录。
中国最著名的考古发现为民国安阳殷墟的发掘,中央研究院连续十几次的发掘使当时的考古学家认定早期青铜时代是以河南安阳中心,早于安阳的遗址被看作是达到安阳殷墟时代这个高峰作准备,远离安阳的遗址被视为安阳文明向外传播的被动接受者,即使到了新中国建立后,大部分学者还是认定商代青铜文化不过长江,而湖南出土的一系列殷商时代的青铜器,动摇了这种安阳“中心说”,而湖北盘龙城、江西新干商代大墓及四川三星堆祭祀坑的发现,彻底否定了这种认识,这些长江流域发现的殷商同时代的青铜器,证明在当地也存在着文明中心,因为只有文明中心,才具备一种复杂技术工所必须的,社会组织、生产能力以及共同的信仰与观念,而且两种文明绝不一致,以青铜器为例,无论是造型纹饰还是铸造工艺,都很难表明安阳殷墟青铜器是这些南方出土的青铜器的源头母型。
湖南所出的商代青铜器大多数光绿漆亮,据学者研究,这与湖南的酸性土壤有关,北方的青铜器多为黄灰浅蓝,表面较为粗糙,这是北方碱性土壤长期侵蚀的结果,此外湖南商器含锡、铅量高,青铜合金中加大锡、铅的比例,一则可以降低熔点,节省用功,又可增加铜器的硬度和光亮度,一些器物中,甚至含有中原青铜器并不含的锑,这是冶炼水平高超的体现,也是这些器物必然铸自当地而非从其他地方传来的证明。
湖南所出的晚商青铜器还有一个特点,即绝大多数出于窖藏,少有出自墓葬者,且这些器物的出土地点多在山顶、山坡与河、湖岸边,经考古人员的实地调查,这些地点未发现同时期的文化遗物和地层关系,另外绝大多数为一件单独出土,而无共存的其他器物。
按照这些特征,湖南的青铜器器或为当时奴隶主贵族祭祀名山、湖泊、河川时掩埋的器物,与中原那些象征天命藏于庙堂的青铜器礼器有别了。
貌似扯远了,扶额!!赶快拉回来!!
第六件,春秋桑蚕(蛇)纹尊。
![]() |
春秋桑蚕(蛇)纹尊 |
尊通高21厘米,口径19.4厘米,1963年湖南衡山霞流市出土。
![]() |
![]() |
![]() |
![]() |
敞口,长弧腹下垂,口径大于腹径, 腹部外壁有二钺形轮廓突出,其上饰蛇纹,敞口内施满两两相对的昂首蛇纹,并有一小鸟不显眼地立于蛇纹之中。颈部、圈足上饰锯齿纹、叶脉纹、云雷纹。传统意见认为钺形图案为桑叶,其上所饰为蚕纹,也有人以称之为蛇纹饰。
第七件,战国云纹樽。
![]() |
战国云纹樽 |
此器物通高15.8厘米,口径2l.6厘米,1952年长沙市砚瓦池790号墓出土。
![]() |
全器圆而略呈桶状,平底,盖稍隆,上有环纽,器身近口处有二铺首状鼻纽,器底有三蹄足,盖、器身布满云纹,繁密而工整。
第八件,战国勾连云纹豆。
![]() |
战国勾连云纹豆 |
![]() |
此豆通高23.6厘米,口径17.5厘米,1965年湘乡县新坳3号墓出土。 器物通体绿色,深腹、带盖、高校,盖捉手及足底略呈喇叭状。
![]() |
盖捉手顶饰桃形叶状纹,盖与腹身饰密集如织品的勾连云纹,间以断续点线,校上饰蕉叶状纹,腹与盖扣合的子口上亦饰满繁密云纹。
第九件,西周马簋。
![]() |
西周马簋 |
![]() |
全器通高30.6、口径15、座高10、座长20、座宽18.5厘米。1982年春,湖南省桃江县连河冲乡金泉村一农民在建房挖地基时,于地下0.3米处发现一件西周马簋。簋的颜色绿褐光亮。簋身为圆形,方折唇,束颈,鼓腹,圈足,下有长方形器座,座内有一悬铃舌的纽,但铃舌已失。腹部原有四耳,均残缺,无法复原。肩部浮雕四匹昂首卧马(不是“飞马”),前足后曲,后足伸直,两马臀部相对,马首是另铸焊接的。
![]() |
卧马之间饰卷曲的双身龙纹。腹部饰卷眉凸眼的凶兽面,兽面之间有长垂冠、勾利嘴、长尾巴的凤鸟4只。
![]() |
![]() |
簋座较长的两边铸高、长均为16厘米的立马4匹,每2匹一组,头向相反,昂首竖耳,头小,颈长,身短,蹄粗,尾长下垂,尾毛根根可辨。
湖南的商周青铜器器身上有高浮雕动物或神兽形象,有些则直接为动物的三维器物,如之前以上的象尊,以及藏于国家博物馆几乎世人皆知的四羊方尊。
![]() |
![]() |
另外藏于法国赛努施奇时期博物馆所著名虎食人卣,也是湖南宁乡出土,这些器物都当地工匠技师对动物和人物雕塑的强烈兴趣与雕塑和铸造方面的高超技能。
![]() |
![]() |
第十件,战国燕客铜量,通高13厘米,口径15厘米,重2千克,1984年长沙废铜物资仓库挑选入藏。
![]() |
![]() |
![]() |
十件器物到此为止,青铜器一定要注意细节,以下再罗列些细节算是余兴节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旧话重抄,中国青铜器是古代世界技术最为高超的器物,现今的时代,已经不会再有伟大的工匠能为我们再造一件这样的器物,可是当有心者久久凝视这些国之重宝的细部,考量这些器物繁复而繁复的铸造过程,设想这些器物的蕴藏及象征,就有一种无以名状的激荡在瞬间排山倒海的涌来。
此展览要到5月1日才结束,现在去还为时不晚。
-
dingtel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7-30 13:48:48
-
木果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6-28 15:38:31
-
金竹喧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6-28 01:15:45
-
瑞穗(๑°⌓°๑)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6-05 08:18:30
-
一路向北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5-08 09:27:58
-
抱碗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4-11 22:42:53
-
Narcissus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4-11 18:45:30
-
食住嘢睇书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4-08 22:36:15
-
zilai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4-08 16:28:52
-
把吴钩看了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4-08 16:23:10
-
想吃一个小孩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4-07 21:29:36
-
沙夜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4-07 15:32:30
-
靜堂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4-07 15:17:35
-
篠石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4-05 10:04:08
-
七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4-05 00:04:48
-
一个收银员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4-04 23:40:56
-
ZOE666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4-04 23:36:26
-
南池子 转发了这篇日记
湖南出土的国宝级青铜器都藏在国博或者海外.......多数湖南人还真未必见过四羊方尊和后母戊鼎。自去年开始,湖南博物馆闭关三年,进行内部整修,想必也就成全了这次外借展览,喜欢的朋友们可以去观摩一下。
2013-04-04 23:33:30 -
冇乜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4-02 13:19:49
-
冷公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4-02 11:52:53
-
BTCC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4-02 11:2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