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十八:老和尚過江,張大帝生日
今天是农历的二月十八。昨天我母亲到市区来看孙女,进门便说:
——要注意哦,明天要变天的。
我素来深被「中华附会学」思维荼毒,乍一听,以为是什么隐语与谶言;回过神来,哦是说天气啊,但还是有点半信半疑,因为昨日一大早就是个好天气,探出窗外晾晒被子,风也清柔,不经意间竹杆磕上了尚未看败的满树樱花,一触一颤,许多花瓣从枝条上散开,在阳光里缓缓地翻着转儿,打着旋,飘下四楼,镶缀草坪去了。但下午果然就有兆头,出门走在大街上总觉得日头亮得黯淡,眼前的店招、迎面默默无语的过客,万物皆不透明,彷彿蒙上了一层翳似的,就跟这无聊的日子一样快频而晃眼。初以为是尘埃使然,现在想想,该是今天恶劣天气的预演吧。
昨晚做了一夜乱梦,到了今天清晨,睡着懒觉,被女儿吵醒。等她上幼儿园,我起身,移窗抬头,天空整个都阴沈成一个难以顾盼与期待的无名异己物,低下脖子,花树簌簌,也不忍多看,关上窗子时顿有噩梦将醒时的憋闷。于是我边啜粥,边问母亲,妳说今天天气糟糕,是昨天看了天气预报么?
——没有,今天是二月十八啊。
——二月十八又有什么讲究的?
——二月十八,有人说是老和尚过江,有人说是张大帝生日。
——这个跟天气好不好有啥关系嘛?
——张大帝过生日,张大帝生养了四个女儿,风姑娘、雨姑娘、雷姑娘、雪姑娘。四个已经出阁的女神,这一天有可能会回娘家,替爷老头子做生日,她们走在路上,人间遂或风或雨,或雷或雪,要么一起来,不过也可能只有一两个女儿归宁,甚至一个也不出门,也有的。
我母亲记得,去年二月十八中午下过一阵雪珠子。可看样子今年四个女儿一早是作势要回家,结果大概都懒得出门,最终宅在家里了:下午因此竟然转出太阳来了。那上午的天地变色,难道说是张大帝因为女儿不来替祂做生日,所以生气了的缘故?——那么,那个神道广大的张大帝,到底是谁呢?
就遗传角度,风雨电雪之父,理当有改变气候的能力在。而考索到最早的文献里,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即有「令风」、「令雨」、「令雷」的记载,其主语皆乃「上帝」。上古文献中这「上帝」当然不是犹太人所事信的耶和华,而是天帝的意思,亦即后来众所周知的玉皇大帝。玉皇大帝的形象深受近古以来俗文化影响,颇传染了人间帝王的颟顸昏聩,但在早期,不止是这个上帝或者那个上帝,许多民族的主神皆有雷神的神格。而我们天上的至高存在,自《殷芸小说》到《酉阳杂俎》,或者当代民间的传说,多说姓张。譬如,山东昌邑县白家营地方,当地自诩是玉皇的舅家所在,径把玉皇大帝称为「张大帝」。
不过,据陈建宪教授《玉皇大帝信仰》一书研考,自唐玄宗所撰《月令注释》起,将南朝流传下来的岁首正月前六天为六畜之日、初七乃人日之后,增补初八为谷日,以造谷附会此日,初九天日,初十地日;是以正月初九又谓上九,定为玉皇圣诞。各地亦相沿成习。这样,二月十八并非玉皇诞;我母亲所谓二月十八生日的张大帝,因此也就不该是玉皇了。
查二月十八出生的神祗,有影响者唯第四殿阎罗,司血池地狱的五官王吕,而这显然与敝乡所传无涉。因此,这张大帝,或者张大帝生日,乃是地方性知识。搜索网络,得知亦不止上海松江金山一带有此说,至少无锡亦有。有不同的网页论及:
一、传说张渤是汉代负责江淮水利的,他曾带领无锡人凿开了太湖西北第一峰——犊山峰,使犊山峰成了犊山门,贯通了梅梁湖和五里湖。从此,涝可外泄内湖之水,旱可引援太湖之水,无锡一方成了旱涝保收的米粮仓。现在无锡大公桥附近的张元庵,供的就是张渤老爷。据说,到了阴历二月初八,张渤老爷生日那天,他都要去接嫁出去的四个女儿,领她们回家吃饭团聚,享受天伦之乐。他的四个女儿分别叫「风、雨、雪、火」,由于怕「火」女儿烧了自己的田宅,张渤老爷只接三个女儿。到了阴历二月十八日,张渤老爷还要送女儿回家;忙的年份迟几天接,闲的年份就早几天接,送的时候也同样处置。如果接送时间间隔短,民间就有一些人调侃说:今年张渤老爷小气,不肯留女儿多住几天,怕家里给吃穷了。这就是无锡在阴历二月初八前后时常会出现北风劲吹,寒雨连下,甚至飘洒雪花的原因。现代科学认为:那是因为这时北方干冷空气与南方温湿空气频繁接触,北方冷空气不肯后退所致。
一、传说张大帝有三个女儿,分别嫁给风山神、雪山神和火山神,因嫁给火山神的女儿要烧他的眉毛胡须而不大往来外,每年的二月初八之前,张大帝总要到「风山」、「雪山」上去领女儿回家一起过生日,而归省后数日内又要送女儿归山,因而二月初八前后必有风雨雪大作,民间称为「请客风」、「送客雪」,偶尔他也去火山领女儿,则那年的二月初八前后必有晴好天气,气温特别的高。从季节而言,农历二月初八前后已到了仲春时节,天气早已转暖了,然而,北方冷空气还会时常侵袭江南地区,常会带来骤寒天气,「出门常带三九衣」,就是指的这个时节。因为张大帝常要食狗肉以抵御寒冷,故民间曾有「二月初八张大帝吃冻狗肉」的俗语,农村居民旧时也有在这一天吃狗肉的习俗。
一、二月十八日前后又必有天气变化,常有风、雨、雪,传说是张大帝领送3个女儿,并把这一天天气变化叫做「张王报」。
这样说来,是我母亲记忆有误,或者是她听闻的来源就有偏差。查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在下编〈江苏•吴中岁时杂记〉中载:「二月初八日,为祠山张大帝诞。相传大帝有风山女、雪山女,归省前后数日必有风雪,号『请客风,送客雨』,虽天气甚温,又必骤寒。」与网帖所谓略同。而祠山张大帝也就是张渤。
由此,「张大帝过生日」一事看上去查清楚了,二月十八有二月初八的异文,与南宋宁宗所封祠山大帝张渤直接有关。传说孕生祠山大帝时即风雨晦冥,这血统也许就这样一以贯之。但张渤习俗更早也还是有可能套接我前文判断的玉皇事的,只是尚缺少更确切的证据。从张渤传说进行情节类型的分析,则可发现他有治水英雄的神格,曾化身为鼍龙(即扬子鳄)云云,或是大禹故事的变格。而大禹亦天帝之一名,学者曾有考证。
那么,我问母亲,你又说是「老和尚过江」,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母亲就更显支吾:
——听老古里传说,这个老和尚是啥人,也已经不晓得了。就说风雨浪静嘛,老和尚渡江成功;风大雨大末,老和尚渡勿过江,好象讲这年过勿好……
我接着翻查《中国全国风俗志》,〈江苏•吴中岁时杂记〉也记了「老和尚过江」:「二月二十八,为老和尚过江,必有风报。若吹南风,主旱。」有趣的是,张渤一事,正日在二月初八,比二月十八早了十天;而老和尚云云,比之二月十八,又晚了十天,但无疑当是同一件事。
这老和尚是谁呢?过江的老和尚,我一下子就想到以一苇渡江的传奇著称的禅宗初祖达摩了。但依元代《景德传灯录》卷三的记载,「十月一日至金陵。……(梁武)帝不领悟。师知机不契,是月十九日,潜回江北。十一月二十三日,届于洛阳。」这里的年份,《景德传灯录》前文说是后魏孝明太和十年(公元486年),当南朝齐武帝永明四年,那时候梁武帝还早没有做皇帝呢,而传说多讲达摩是因为与梁武帝的佛教理念不合因此才北上云云,所以后人多不从《景德传灯录》之说;《传法正宗记》就作孝明正光元年(520年),当南朝梁武帝普通元年。又多有说,这是北魏孝昌三年当梁武帝普通八年并三月起称大通元年(527年)的事。据《景德传灯录》一书演绎的明代《达摩出身传灯传》同普通元年十月十九之说。而达摩的另一本传记,明末写《禅真逸史》的方汝浩所撰《新编扫魅敦伦东度记》第一○○回则说:「却说大梁武帝大通元年……迟留了几朝,见帝不复召见,乃向人说,夜半出了寺门,望大路走来,只见一带大江当前……」年份用了第三种说法,但可惜未说月日——有人注意到「敦伦」一辞未?
在《景德传灯录》成书之前,最早集中载录达摩传记资料的文献,大概要算杨衒之的名著《洛阳伽蓝记》了。查其书亦不记日期。而范祥雍的校注称:「菩提达摩是中国禅宗初祖。其生平,自《传灯录》流行后,传说颇多失实。」可知,就算这过江是事实,具体的时间也不可考原了;就算依从《景德传灯录》那种失实但影响颇大的说法,还是不见有二月十八或二月廿八之说。而查网络,发现这回我猜得很准:
每年农历二月十八前后,江南地区必有风暴,气温骤然下降。江南人会讲马和尚过江了。马和尚是何方神仙?马和尚实乃印度高僧达摩也!古时百姓称其为摩和尚,后讹传成马和尚。传说马和尚有四个女儿分别叫风山、雨山、雪山、火山。一般雪山、火山不回家,因为回家就会带来灾难,风山、雨山孝顺,常回家看看,每年都是在农历二月初八前后回家看望父亲马和尚。因此二月初八前后不刮风就下雨,经常是二月初八前后既刮风又下雨。马和尚非仙非佛,非仙非妖,是民间虚拟的一个人物。「二月十八马和尚过江」这不仅是一句俗语,而且是气象谚语。事实证明,每年农历二月十八前后,在春暖以后必有一次最后的「冷风暴」。江南百姓会在二月十八前后3天时十分关注气候变化,若刮东南风,马和尚顺利过江了,则今年会大丰收,如刮西北风,达摩过江遇阻,那今年收成要推板了。(琺案:推板,吴语,意谓较差)
该网页中南北风向之吉凶,说法与《中华全国风俗志》有异。这种南吉北凶,或者南凶北吉,或者平静为吉汹涌为凶,并不容易有定论,一不小心即会讹变,例如我另搜到一处博客上说:
传说,每年农历二月十八日,江南大地会刮风,或东南,或西北。不同的风向,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具体是什么含义,已经记得不十分清晰了,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就是每年到这个时候,一般天气就不会太冷了。
而马和尚有四女风、雨、雪、火之说,又与张大帝事相混,可见不单单我母亲的记忆可能紊乱,或者告诉她的外祖辈老人思绪可能不清,异说乃是民间叙述的常态。
而之所以说是二月十八渡江,在网路上也有人联系明天即二月十九观世音圣诞事,说:「一直以为是马和尚去喝观音的寿酒。」此说完全可以成立,并可以与达摩摆脱干系,而与「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兴许有关:菩萨不能过江,因为是泥的;所以和尚去。这又颇有点穆圣「山不过来我过去」的意思。当然,硬要拉上达摩也行:可以说是达摩当年把衣钵传予独臂慧可之后,二月十八从北往南渡,去南海补陁山?
但这样却依然陷在和尚怎么有女儿的道德漩涡中。当然,禅宗大师多留下怪诞与出人意表的印象,先有婚育、半路出家又何妨。不过,前引同帖另有回复,避开了这个问题,乃是另一种异说:「时常听老人讲,贰月拾捌,老和尚带着风、雨、雪三个女尼过江。」但那样,和尚、尼姑混到一起去了,原因依然不清不楚,不明不白。还不如像我母亲那样推得一乾二净,一问三不知。
珐案:因为我母亲讲不出所以然,我于是又是查资料,又是费脑筋想啊想,还有野马在以下几条思路上乱跑:
一、老和尚系统与张大帝系统的两类异文,除日期不同外,还有取径佛、道两家的差别。佛、道,再加上儒的一系,是中国最重要的思想资源与信仰方向,彼此间竞争当然一向激烈,但其实也常常钞来钞去。道教的科仪取法释门,佛教的护法有一位叫关圣,儒家到了理学时代,和隔壁两门,也多有暗通款曲之处。这里面相互借鉴,历史癖有时可以考辨出孰先孰后,譬如那个达摩的弟子慧可立雪师门一事,后在《宋史》中移植为程门飞雪(当然也不排除立雪的主语、程颐弟子杨时,与慧可相似,半路入门,是以晓通内典,熟知轶事,仿而效之),但更多的,也许像这个例子一样——立雪其实也是——在汲取释典之外,可以看作是资源共享的佳例。
一、不管是老和尚的女儿,还是张大帝的公主,兼有四位或三位这两种不同说法。南方多群神信仰,是不是上古百越文化的遗存呢?安南即普遍如此。并且,四或者三,让我想起安南所传南宋末代皇太后的信仰传说来。与中国说法不同,安南普遍认为,一千年前杨太后(或称太妃)在厓山之后蹈海未死,漂流南海中,到了一个孤岛;孤岛上有一个寺院,只有一个和尚,这位和尚救活了她和她的女儿们;等她们养好了伤,见其容颜,突起色欲心,遭到严拒之后,和尚愧而跳海自杀;几位女子们哀叹自己给和尚带来厄运,于是二次投海;这回死了,而尸体不腐,漂到安南沿海,土人以为神迹,于是立庙拜祀。这些情节至今国人都不知,而在安南史上,南海圣娘却几乎是除了柳杏国母外最著名的女神群体。我有长篇论文研讨此题,今年可以完成。安南民间即有「南海四位圣娘」与「南海三位圣娘」两种异说并行。而其中关键情节都与南海某岛上无名僧人的色戒有关,可能有着佛教文化的背景。佛教有很多四项连举的人物与物事,包括四大金刚、四大皆空等等;皆空的四大,指的是世界由地、水、火、风所构成。其自然元素的品质,与张帝四女各司气象类型,约略有相类似之处。相比较而言,中国本土的道家也有以道、天、地、人为四大,与此则显得疏远得多。
一、安南也有四的数字崇拜多例,如安南四器、四不朽等,还有一种与气象相关的民间信仰,称「四法」,分别是法云、法雨、法雷、法电四尊,也是赫赫有名的灵神,其出处名〈蛮娘传〉,早录于《岭南摭怪》、《越甸幽灵》等安南最早的神怪文献,情节略谓:三国士燮治交州时,俨然独立如王,时有印度高僧往来至交州,驻锡某寺。一女名蛮娘,在寺修行;某日酣睡时,僧人跨身过,遂有孕;后竟诞石一,蛮娘封寄于榕树;榕树后枯死漂流河中,仅蛮娘能捞之上岸。树身现神秘字迹,士燮遂令依凿为四尊神像奉祀云云。可知,这个故事同样跟民间化的佛教有关,也提到了破了色戒的高僧:跨身而过是性行为的隐喻;而且,印度和尚的孩子们这下有着落了。
附记:中午吃饭时,母亲又与我攀谈起「二月十八,老和尚过江,张大帝庆生」之事。没有新的信息。但出乎我意料的是,或许因为清明临近的缘故,母亲忽由记忆的衰颓、生活环境的骤变、故老相传的迅速消亡种种,生出感喟说:
——很多老人都不在了,他们本来要比我们这一辈晓得来多得多了。他们带走了多少东西啊。
接着,她滔滔讲起一个已经过世的老人的奇术:
——前两天你爸的小店里来了一个某村的人,说起来拐个弯大家还都是认识的。我就问起说,你们那里那个把鸡蛋扔过河浜扔勿碎的老人还在世么?他说:「哦,你说那个老人啊,前不久走掉啦(方言,死亡的讳称);说起那个老人,念个诀,扔鸡蛋扔过河浜也扔勿碎的,我们都见过的……」我几十年前就见过,公社里组织灭螺(指寄生血吸虫的钉螺)的辰光,那个老人和我们一组,他人长得像个土行孙那样,最多就一米四几吧,一辈子没讨着老婆。他的哥哥倒是有儿有女,不过儿子是个残疾,说是瘫子,「上代头出个矮子,下代头出个瘫子」,所以当初他的侄女倒是跟二舅舅家的章军阿哥轧朋友的,章军的第一个女朋友,舅舅舅妈都蛮看得中,结果章军这个小鬼头因为这个原因,寻了个借口说属鸡属狗不配,硬是拗断了。小姑娘本来女工活计做得很好,还给舅舅舅妈打过毛衣……那个扔鸡蛋的老人,还会唱各式各样的「莲莲花」(记音如此,意为吴歌),不晓得有没有人跟他学,还有那个诀,很有可能没人会了。当初灭螺辰光,一起的小鬼头(小伙子)都不相信,自家试验了半日天,啥人扔过去都碎光,就那个老人,一念诀,哪能(怎么)丢也丢不碎……现在说起来这种是魔术,不过那时候我亲眼所见,不是骗人的……
我也常常目见耳闻,这些在民间积淀了千百年的种种奇闻奇术奇事奇人,一朝一夕间纷纷散去,总是感慨万千,于是备记在此。
013-003-029,值癸巳年二月十八
——要注意哦,明天要变天的。
我素来深被「中华附会学」思维荼毒,乍一听,以为是什么隐语与谶言;回过神来,哦是说天气啊,但还是有点半信半疑,因为昨日一大早就是个好天气,探出窗外晾晒被子,风也清柔,不经意间竹杆磕上了尚未看败的满树樱花,一触一颤,许多花瓣从枝条上散开,在阳光里缓缓地翻着转儿,打着旋,飘下四楼,镶缀草坪去了。但下午果然就有兆头,出门走在大街上总觉得日头亮得黯淡,眼前的店招、迎面默默无语的过客,万物皆不透明,彷彿蒙上了一层翳似的,就跟这无聊的日子一样快频而晃眼。初以为是尘埃使然,现在想想,该是今天恶劣天气的预演吧。
昨晚做了一夜乱梦,到了今天清晨,睡着懒觉,被女儿吵醒。等她上幼儿园,我起身,移窗抬头,天空整个都阴沈成一个难以顾盼与期待的无名异己物,低下脖子,花树簌簌,也不忍多看,关上窗子时顿有噩梦将醒时的憋闷。于是我边啜粥,边问母亲,妳说今天天气糟糕,是昨天看了天气预报么?
——没有,今天是二月十八啊。
——二月十八又有什么讲究的?
——二月十八,有人说是老和尚过江,有人说是张大帝生日。
——这个跟天气好不好有啥关系嘛?
——张大帝过生日,张大帝生养了四个女儿,风姑娘、雨姑娘、雷姑娘、雪姑娘。四个已经出阁的女神,这一天有可能会回娘家,替爷老头子做生日,她们走在路上,人间遂或风或雨,或雷或雪,要么一起来,不过也可能只有一两个女儿归宁,甚至一个也不出门,也有的。
我母亲记得,去年二月十八中午下过一阵雪珠子。可看样子今年四个女儿一早是作势要回家,结果大概都懒得出门,最终宅在家里了:下午因此竟然转出太阳来了。那上午的天地变色,难道说是张大帝因为女儿不来替祂做生日,所以生气了的缘故?——那么,那个神道广大的张大帝,到底是谁呢?
就遗传角度,风雨电雪之父,理当有改变气候的能力在。而考索到最早的文献里,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即有「令风」、「令雨」、「令雷」的记载,其主语皆乃「上帝」。上古文献中这「上帝」当然不是犹太人所事信的耶和华,而是天帝的意思,亦即后来众所周知的玉皇大帝。玉皇大帝的形象深受近古以来俗文化影响,颇传染了人间帝王的颟顸昏聩,但在早期,不止是这个上帝或者那个上帝,许多民族的主神皆有雷神的神格。而我们天上的至高存在,自《殷芸小说》到《酉阳杂俎》,或者当代民间的传说,多说姓张。譬如,山东昌邑县白家营地方,当地自诩是玉皇的舅家所在,径把玉皇大帝称为「张大帝」。
不过,据陈建宪教授《玉皇大帝信仰》一书研考,自唐玄宗所撰《月令注释》起,将南朝流传下来的岁首正月前六天为六畜之日、初七乃人日之后,增补初八为谷日,以造谷附会此日,初九天日,初十地日;是以正月初九又谓上九,定为玉皇圣诞。各地亦相沿成习。这样,二月十八并非玉皇诞;我母亲所谓二月十八生日的张大帝,因此也就不该是玉皇了。
![]() |
冥幣上的玉帝,採自陳建憲《玉皇大帝信仰》一書 |
查二月十八出生的神祗,有影响者唯第四殿阎罗,司血池地狱的五官王吕,而这显然与敝乡所传无涉。因此,这张大帝,或者张大帝生日,乃是地方性知识。搜索网络,得知亦不止上海松江金山一带有此说,至少无锡亦有。有不同的网页论及:
一、传说张渤是汉代负责江淮水利的,他曾带领无锡人凿开了太湖西北第一峰——犊山峰,使犊山峰成了犊山门,贯通了梅梁湖和五里湖。从此,涝可外泄内湖之水,旱可引援太湖之水,无锡一方成了旱涝保收的米粮仓。现在无锡大公桥附近的张元庵,供的就是张渤老爷。据说,到了阴历二月初八,张渤老爷生日那天,他都要去接嫁出去的四个女儿,领她们回家吃饭团聚,享受天伦之乐。他的四个女儿分别叫「风、雨、雪、火」,由于怕「火」女儿烧了自己的田宅,张渤老爷只接三个女儿。到了阴历二月十八日,张渤老爷还要送女儿回家;忙的年份迟几天接,闲的年份就早几天接,送的时候也同样处置。如果接送时间间隔短,民间就有一些人调侃说:今年张渤老爷小气,不肯留女儿多住几天,怕家里给吃穷了。这就是无锡在阴历二月初八前后时常会出现北风劲吹,寒雨连下,甚至飘洒雪花的原因。现代科学认为:那是因为这时北方干冷空气与南方温湿空气频繁接触,北方冷空气不肯后退所致。
一、传说张大帝有三个女儿,分别嫁给风山神、雪山神和火山神,因嫁给火山神的女儿要烧他的眉毛胡须而不大往来外,每年的二月初八之前,张大帝总要到「风山」、「雪山」上去领女儿回家一起过生日,而归省后数日内又要送女儿归山,因而二月初八前后必有风雨雪大作,民间称为「请客风」、「送客雪」,偶尔他也去火山领女儿,则那年的二月初八前后必有晴好天气,气温特别的高。从季节而言,农历二月初八前后已到了仲春时节,天气早已转暖了,然而,北方冷空气还会时常侵袭江南地区,常会带来骤寒天气,「出门常带三九衣」,就是指的这个时节。因为张大帝常要食狗肉以抵御寒冷,故民间曾有「二月初八张大帝吃冻狗肉」的俗语,农村居民旧时也有在这一天吃狗肉的习俗。
一、二月十八日前后又必有天气变化,常有风、雨、雪,传说是张大帝领送3个女儿,并把这一天天气变化叫做「张王报」。
这样说来,是我母亲记忆有误,或者是她听闻的来源就有偏差。查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在下编〈江苏•吴中岁时杂记〉中载:「二月初八日,为祠山张大帝诞。相传大帝有风山女、雪山女,归省前后数日必有风雪,号『请客风,送客雨』,虽天气甚温,又必骤寒。」与网帖所谓略同。而祠山张大帝也就是张渤。
由此,「张大帝过生日」一事看上去查清楚了,二月十八有二月初八的异文,与南宋宁宗所封祠山大帝张渤直接有关。传说孕生祠山大帝时即风雨晦冥,这血统也许就这样一以贯之。但张渤习俗更早也还是有可能套接我前文判断的玉皇事的,只是尚缺少更确切的证据。从张渤传说进行情节类型的分析,则可发现他有治水英雄的神格,曾化身为鼍龙(即扬子鳄)云云,或是大禹故事的变格。而大禹亦天帝之一名,学者曾有考证。
那么,我问母亲,你又说是「老和尚过江」,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母亲就更显支吾:
——听老古里传说,这个老和尚是啥人,也已经不晓得了。就说风雨浪静嘛,老和尚渡江成功;风大雨大末,老和尚渡勿过江,好象讲这年过勿好……
我接着翻查《中国全国风俗志》,〈江苏•吴中岁时杂记〉也记了「老和尚过江」:「二月二十八,为老和尚过江,必有风报。若吹南风,主旱。」有趣的是,张渤一事,正日在二月初八,比二月十八早了十天;而老和尚云云,比之二月十八,又晚了十天,但无疑当是同一件事。
![]() |
達摩一葦渡江的明代碑刻 |
这老和尚是谁呢?过江的老和尚,我一下子就想到以一苇渡江的传奇著称的禅宗初祖达摩了。但依元代《景德传灯录》卷三的记载,「十月一日至金陵。……(梁武)帝不领悟。师知机不契,是月十九日,潜回江北。十一月二十三日,届于洛阳。」这里的年份,《景德传灯录》前文说是后魏孝明太和十年(公元486年),当南朝齐武帝永明四年,那时候梁武帝还早没有做皇帝呢,而传说多讲达摩是因为与梁武帝的佛教理念不合因此才北上云云,所以后人多不从《景德传灯录》之说;《传法正宗记》就作孝明正光元年(520年),当南朝梁武帝普通元年。又多有说,这是北魏孝昌三年当梁武帝普通八年并三月起称大通元年(527年)的事。据《景德传灯录》一书演绎的明代《达摩出身传灯传》同普通元年十月十九之说。而达摩的另一本传记,明末写《禅真逸史》的方汝浩所撰《新编扫魅敦伦东度记》第一○○回则说:「却说大梁武帝大通元年……迟留了几朝,见帝不复召见,乃向人说,夜半出了寺门,望大路走来,只见一带大江当前……」年份用了第三种说法,但可惜未说月日——有人注意到「敦伦」一辞未?
在《景德传灯录》成书之前,最早集中载录达摩传记资料的文献,大概要算杨衒之的名著《洛阳伽蓝记》了。查其书亦不记日期。而范祥雍的校注称:「菩提达摩是中国禅宗初祖。其生平,自《传灯录》流行后,传说颇多失实。」可知,就算这过江是事实,具体的时间也不可考原了;就算依从《景德传灯录》那种失实但影响颇大的说法,还是不见有二月十八或二月廿八之说。而查网络,发现这回我猜得很准:
每年农历二月十八前后,江南地区必有风暴,气温骤然下降。江南人会讲马和尚过江了。马和尚是何方神仙?马和尚实乃印度高僧达摩也!古时百姓称其为摩和尚,后讹传成马和尚。传说马和尚有四个女儿分别叫风山、雨山、雪山、火山。一般雪山、火山不回家,因为回家就会带来灾难,风山、雨山孝顺,常回家看看,每年都是在农历二月初八前后回家看望父亲马和尚。因此二月初八前后不刮风就下雨,经常是二月初八前后既刮风又下雨。马和尚非仙非佛,非仙非妖,是民间虚拟的一个人物。「二月十八马和尚过江」这不仅是一句俗语,而且是气象谚语。事实证明,每年农历二月十八前后,在春暖以后必有一次最后的「冷风暴」。江南百姓会在二月十八前后3天时十分关注气候变化,若刮东南风,马和尚顺利过江了,则今年会大丰收,如刮西北风,达摩过江遇阻,那今年收成要推板了。(琺案:推板,吴语,意谓较差)
该网页中南北风向之吉凶,说法与《中华全国风俗志》有异。这种南吉北凶,或者南凶北吉,或者平静为吉汹涌为凶,并不容易有定论,一不小心即会讹变,例如我另搜到一处博客上说:
传说,每年农历二月十八日,江南大地会刮风,或东南,或西北。不同的风向,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具体是什么含义,已经记得不十分清晰了,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就是每年到这个时候,一般天气就不会太冷了。
而马和尚有四女风、雨、雪、火之说,又与张大帝事相混,可见不单单我母亲的记忆可能紊乱,或者告诉她的外祖辈老人思绪可能不清,异说乃是民间叙述的常态。
而之所以说是二月十八渡江,在网路上也有人联系明天即二月十九观世音圣诞事,说:「一直以为是马和尚去喝观音的寿酒。」此说完全可以成立,并可以与达摩摆脱干系,而与「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兴许有关:菩萨不能过江,因为是泥的;所以和尚去。这又颇有点穆圣「山不过来我过去」的意思。当然,硬要拉上达摩也行:可以说是达摩当年把衣钵传予独臂慧可之后,二月十八从北往南渡,去南海补陁山?
但这样却依然陷在和尚怎么有女儿的道德漩涡中。当然,禅宗大师多留下怪诞与出人意表的印象,先有婚育、半路出家又何妨。不过,前引同帖另有回复,避开了这个问题,乃是另一种异说:「时常听老人讲,贰月拾捌,老和尚带着风、雨、雪三个女尼过江。」但那样,和尚、尼姑混到一起去了,原因依然不清不楚,不明不白。还不如像我母亲那样推得一乾二净,一问三不知。
珐案:因为我母亲讲不出所以然,我于是又是查资料,又是费脑筋想啊想,还有野马在以下几条思路上乱跑:
一、老和尚系统与张大帝系统的两类异文,除日期不同外,还有取径佛、道两家的差别。佛、道,再加上儒的一系,是中国最重要的思想资源与信仰方向,彼此间竞争当然一向激烈,但其实也常常钞来钞去。道教的科仪取法释门,佛教的护法有一位叫关圣,儒家到了理学时代,和隔壁两门,也多有暗通款曲之处。这里面相互借鉴,历史癖有时可以考辨出孰先孰后,譬如那个达摩的弟子慧可立雪师门一事,后在《宋史》中移植为程门飞雪(当然也不排除立雪的主语、程颐弟子杨时,与慧可相似,半路入门,是以晓通内典,熟知轶事,仿而效之),但更多的,也许像这个例子一样——立雪其实也是——在汲取释典之外,可以看作是资源共享的佳例。
![]() |
《粵甸幽靈集》一本一頁 |
一、不管是老和尚的女儿,还是张大帝的公主,兼有四位或三位这两种不同说法。南方多群神信仰,是不是上古百越文化的遗存呢?安南即普遍如此。并且,四或者三,让我想起安南所传南宋末代皇太后的信仰传说来。与中国说法不同,安南普遍认为,一千年前杨太后(或称太妃)在厓山之后蹈海未死,漂流南海中,到了一个孤岛;孤岛上有一个寺院,只有一个和尚,这位和尚救活了她和她的女儿们;等她们养好了伤,见其容颜,突起色欲心,遭到严拒之后,和尚愧而跳海自杀;几位女子们哀叹自己给和尚带来厄运,于是二次投海;这回死了,而尸体不腐,漂到安南沿海,土人以为神迹,于是立庙拜祀。这些情节至今国人都不知,而在安南史上,南海圣娘却几乎是除了柳杏国母外最著名的女神群体。我有长篇论文研讨此题,今年可以完成。安南民间即有「南海四位圣娘」与「南海三位圣娘」两种异说并行。而其中关键情节都与南海某岛上无名僧人的色戒有关,可能有着佛教文化的背景。佛教有很多四项连举的人物与物事,包括四大金刚、四大皆空等等;皆空的四大,指的是世界由地、水、火、风所构成。其自然元素的品质,与张帝四女各司气象类型,约略有相类似之处。相比较而言,中国本土的道家也有以道、天、地、人为四大,与此则显得疏远得多。
一、安南也有四的数字崇拜多例,如安南四器、四不朽等,还有一种与气象相关的民间信仰,称「四法」,分别是法云、法雨、法雷、法电四尊,也是赫赫有名的灵神,其出处名〈蛮娘传〉,早录于《岭南摭怪》、《越甸幽灵》等安南最早的神怪文献,情节略谓:三国士燮治交州时,俨然独立如王,时有印度高僧往来至交州,驻锡某寺。一女名蛮娘,在寺修行;某日酣睡时,僧人跨身过,遂有孕;后竟诞石一,蛮娘封寄于榕树;榕树后枯死漂流河中,仅蛮娘能捞之上岸。树身现神秘字迹,士燮遂令依凿为四尊神像奉祀云云。可知,这个故事同样跟民间化的佛教有关,也提到了破了色戒的高僧:跨身而过是性行为的隐喻;而且,印度和尚的孩子们这下有着落了。
附记:中午吃饭时,母亲又与我攀谈起「二月十八,老和尚过江,张大帝庆生」之事。没有新的信息。但出乎我意料的是,或许因为清明临近的缘故,母亲忽由记忆的衰颓、生活环境的骤变、故老相传的迅速消亡种种,生出感喟说:
——很多老人都不在了,他们本来要比我们这一辈晓得来多得多了。他们带走了多少东西啊。
接着,她滔滔讲起一个已经过世的老人的奇术:
——前两天你爸的小店里来了一个某村的人,说起来拐个弯大家还都是认识的。我就问起说,你们那里那个把鸡蛋扔过河浜扔勿碎的老人还在世么?他说:「哦,你说那个老人啊,前不久走掉啦(方言,死亡的讳称);说起那个老人,念个诀,扔鸡蛋扔过河浜也扔勿碎的,我们都见过的……」我几十年前就见过,公社里组织灭螺(指寄生血吸虫的钉螺)的辰光,那个老人和我们一组,他人长得像个土行孙那样,最多就一米四几吧,一辈子没讨着老婆。他的哥哥倒是有儿有女,不过儿子是个残疾,说是瘫子,「上代头出个矮子,下代头出个瘫子」,所以当初他的侄女倒是跟二舅舅家的章军阿哥轧朋友的,章军的第一个女朋友,舅舅舅妈都蛮看得中,结果章军这个小鬼头因为这个原因,寻了个借口说属鸡属狗不配,硬是拗断了。小姑娘本来女工活计做得很好,还给舅舅舅妈打过毛衣……那个扔鸡蛋的老人,还会唱各式各样的「莲莲花」(记音如此,意为吴歌),不晓得有没有人跟他学,还有那个诀,很有可能没人会了。当初灭螺辰光,一起的小鬼头(小伙子)都不相信,自家试验了半日天,啥人扔过去都碎光,就那个老人,一念诀,哪能(怎么)丢也丢不碎……现在说起来这种是魔术,不过那时候我亲眼所见,不是骗人的……
我也常常目见耳闻,这些在民间积淀了千百年的种种奇闻奇术奇事奇人,一朝一夕间纷纷散去,总是感慨万千,于是备记在此。
013-003-029,值癸巳年二月十八
-
长风振条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4-06 12:50:55
-
Suzum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4-05 01:46:12
-
波吕许尼亚 转发了这篇日记
好有意思。我本来学士毕业的时候想搞中国宗教研究的,因为我导师的原因搞了明清文学研究,现在我觉得我还是喜欢研究上层文人(上层指文化修养而言)的东西多一点。
2015-04-13 00:34:45 -
芬雷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4-05 18:16:20
-
马达+s+狐猴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4-05 16:46:55
-
王二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4-03 09:25:30
-
蓝田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4-01 21:31:42
-
Adieudusk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4-01 20:34:22
-
wip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4-01 14:52:48
-
六月·MythJun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4-01 14:3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