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豆瓣为什么没有使用偏好设置说开去
有感于近期豆瓣改版,另有友邻提出是否可以提供使用偏好设置,可以把自己的start page设为友邻。
记得以前麦田曾经说过,豆瓣SNS化是走了弯路绕了远,应该直接切入电子商务,我可能也要谈一下这个。
1,对于一个纯工具性的网络产品,完备的使用偏好设置,可以给用户带来个人定制化的良好体验。比如google的一系列产品,最典型的就是igoogle的思路。还有google reader对start page的设置功能。其理念很明确:“在最短的时间得到你想要的,尽快离去,而不是想办法黏住你”。但是其结果却是高黏性——好用,所以常用。
2,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很少有想着做纯工具的,而是在设计中总想引导用户的使用。因为用户是宝,特别是很难靠广告盈利的2.0应用,盈利的全部算盘就在怎么引导用户上了。说白了,我们舍不得让用户尽快来,尽快走。这个背后的逻辑显然是把用户当资本,而不是像google那样,做免费工具,然后把用户产生的信息和行为当资本。
3,做工具要有强大的技术做后盾,我们没有;要有把互联网当成工具性使用的用户,我们没有(中国互联网主要还是用来娱乐);要有一个做百年基业的心态,我们没有;
4,豆瓣从起步开始,这些似乎是有了:技术上,以数据挖掘为基础的推荐系统;用户上,是中国互联网绝对的高端用户群;心态上,是业界公认的好。所以,豆瓣觉得自己像google,大家也这么认为,用户也更多的把豆瓣看做一个好用的工具。
5,梦想终究要照进现实,并不是因为梦想不坚定,而是因为现实太强大。技术上,的确是有差距;用户上,虽然人口特征高端,但行为还是那样,真正把豆瓣当工具用的没多少,为那么少的一点人做产品,性价比太差;心态上,谁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所以,豆瓣在变,但无可非议,当今之中国,谁还能找到坚定的东西?
6,首页频繁改版,正是因为引导用户的需求变得迫切,更多的“感兴趣的东西”,必然把用户更多的导向条目,弱化了SNS事件墙。从强化SNS,到弱化SNS,豆瓣似乎真的转了个圈,想要专注于自己的定位——“发现感兴趣的未知事物”,是不是因为像麦田所说的,看清了将来电子商务的王道?这个只是我的臆想。
7,然而,用户已经塑造了豆瓣,引导性的首页必然只对一部分人有用。豆瓣的用户是分裂的,有的只上小组,有的只看书影音评论,有的只看友邻的推荐……每一个用户心中,都把豆瓣当做不同的东西,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i-douban ,为什么不让用户直接去看他们想看的东西,然后尽快离开呢?因为,要整合用户,引导用户,明确自己的定位,明确自己将来的盈利模式。
8,豆瓣是中国互联网现实环境和理想主义杂交出来的混血儿,任何的药方和评判都难免简单粗暴。豆瓣身上基本上具备了web2.0潮流中所有概念的可能性:数据库营销,SNS,电子商务,UGC,口碑传播,活动营销,精准广告,数字音乐,公共空间和媒体产品……这样多的可能性摆在眼前,难免扑朔迷离了。可能性越多,说明产品的定位越不明确。在这个时候,选择变得极端重要,专注一点,才能拨云见日把。
一点拙见,想了就说出来,因为真理不是来源于某一个人和某一条信息,而是在与协作和互动中。
记得以前麦田曾经说过,豆瓣SNS化是走了弯路绕了远,应该直接切入电子商务,我可能也要谈一下这个。
1,对于一个纯工具性的网络产品,完备的使用偏好设置,可以给用户带来个人定制化的良好体验。比如google的一系列产品,最典型的就是igoogle的思路。还有google reader对start page的设置功能。其理念很明确:“在最短的时间得到你想要的,尽快离去,而不是想办法黏住你”。但是其结果却是高黏性——好用,所以常用。
2,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很少有想着做纯工具的,而是在设计中总想引导用户的使用。因为用户是宝,特别是很难靠广告盈利的2.0应用,盈利的全部算盘就在怎么引导用户上了。说白了,我们舍不得让用户尽快来,尽快走。这个背后的逻辑显然是把用户当资本,而不是像google那样,做免费工具,然后把用户产生的信息和行为当资本。
3,做工具要有强大的技术做后盾,我们没有;要有把互联网当成工具性使用的用户,我们没有(中国互联网主要还是用来娱乐);要有一个做百年基业的心态,我们没有;
4,豆瓣从起步开始,这些似乎是有了:技术上,以数据挖掘为基础的推荐系统;用户上,是中国互联网绝对的高端用户群;心态上,是业界公认的好。所以,豆瓣觉得自己像google,大家也这么认为,用户也更多的把豆瓣看做一个好用的工具。
5,梦想终究要照进现实,并不是因为梦想不坚定,而是因为现实太强大。技术上,的确是有差距;用户上,虽然人口特征高端,但行为还是那样,真正把豆瓣当工具用的没多少,为那么少的一点人做产品,性价比太差;心态上,谁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所以,豆瓣在变,但无可非议,当今之中国,谁还能找到坚定的东西?
6,首页频繁改版,正是因为引导用户的需求变得迫切,更多的“感兴趣的东西”,必然把用户更多的导向条目,弱化了SNS事件墙。从强化SNS,到弱化SNS,豆瓣似乎真的转了个圈,想要专注于自己的定位——“发现感兴趣的未知事物”,是不是因为像麦田所说的,看清了将来电子商务的王道?这个只是我的臆想。
7,然而,用户已经塑造了豆瓣,引导性的首页必然只对一部分人有用。豆瓣的用户是分裂的,有的只上小组,有的只看书影音评论,有的只看友邻的推荐……每一个用户心中,都把豆瓣当做不同的东西,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i-douban ,为什么不让用户直接去看他们想看的东西,然后尽快离开呢?因为,要整合用户,引导用户,明确自己的定位,明确自己将来的盈利模式。
8,豆瓣是中国互联网现实环境和理想主义杂交出来的混血儿,任何的药方和评判都难免简单粗暴。豆瓣身上基本上具备了web2.0潮流中所有概念的可能性:数据库营销,SNS,电子商务,UGC,口碑传播,活动营销,精准广告,数字音乐,公共空间和媒体产品……这样多的可能性摆在眼前,难免扑朔迷离了。可能性越多,说明产品的定位越不明确。在这个时候,选择变得极端重要,专注一点,才能拨云见日把。
一点拙见,想了就说出来,因为真理不是来源于某一个人和某一条信息,而是在与协作和互动中。
-
豆友3494673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7-12 01:04:15
-
行为科学统计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3-10 13:21:04
-
吸吸呒嘶 赞了这篇日记 2009-03-28 01:48:09
-
乌鱼蛋汤 赞了这篇日记 2009-02-18 01:14:56
-
白静草原 赞了这篇日记 2009-02-17 20:27:05
-
石中剑 赞了这篇日记 2009-01-19 20:36:17
-
Major LJ 赞了这篇日记 2008-12-12 19:48:48
-
Nicky小超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08-12-12 10:07:25
-
白虎 赞了这篇日记 2008-12-11 23:40:29
-
苏樱 赞了这篇日记 2008-12-11 23:36:55
-
小没 赞了这篇日记 2008-12-11 12:22:46
-
隐 赞了这篇日记 2008-12-11 12:16:17
-
iSethYu 赞了这篇日记 2008-12-11 12:07:26
-
OliverDing 赞了这篇日记 2008-12-11 11:59:31
-
Bear 赞了这篇日记 2008-12-11 10:18:18
-
Philharmania 赞了这篇日记 2008-12-11 10:01:58
-
豆沙王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08-12-11 09:09:28
-
胖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08-12-11 08:51:37
-
jiyun 赞了这篇日记 2008-12-11 01:27:29
-
青猫 赞了这篇日记 2008-12-11 01:14:28
-
smallsmile 赞了这篇日记 2008-12-11 00:42:16